法库辽文化
辽宁大悲寺

辽宁大悲寺辽宁大悲寺,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寺庙建立于辽朝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悲寺以其宏伟的建筑、独特的佛教文化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于世。
大悲寺是一个庞大的佛教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到了50,000多平方米。
整个寺庙分为前寺和后寺两部分。
前寺是寺庙的主体建筑,包括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
大雄宝殿是大悲寺的核心建筑,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
殿内供奉着宝相庄严的释迦牟尼佛和其他智者、菩萨等佛教圣人的塑像。
大雄宝殿作为寺庙的主要礼拜场所,每天都有众多的信徒前来瞻仰、诵经祈福。
藏经楼是大悲寺保存佛经的地方,里面珍藏有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成为学习佛法的重要场所。
后寺是大悲寺的后门,也是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寺建在一座高山上,周围景色优美,被绿树环绕。
后寺主要包括卧佛庵、观音堂、舍利寺等建筑。
卧佛庵是大悲寺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庵内供奉着一尊长达108米的卧佛雕塑,是世界上最大的卧佛雕塑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信仰中最受推崇的佛雕之一。
观音堂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寺庙内的信徒经常在这里虔诚地祈福祷告。
舍利寺是一个专门用于供奉舍利子的寺庙,信徒们在这里焚香祈祷,表达对佛教教义和佛陀智慧的崇敬之情。
除了庞大的建筑群外,大悲寺还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庄严的寺庙仪式而闻名。
每年的佛诞日和寺庙的重要节日,大悲寺都会举办盛大的法会或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这些法会和活动包括佛事讲堂、佛法传授、忏悔法会等,各种佛教活动形式多样,让信徒们更好地感受佛教教义的深意。
不仅如此,大悲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寺庙内常常会举办佛教艺术展、佛教音乐会、书法展览等文化展览,让人们在欣赏和学习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享受艺术的魅力。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建筑和文化,大悲寺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
寺庙周围有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第一篇: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风物词语1、房舍东北有句俗话“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
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
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
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
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
满族尚右(即以西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处。
“南北炕”则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
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
现在的民居对这种传统格局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
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两侧是“里屋”。
大多只有一面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难得一见了。
除正房(又称上屋)外,有的人家还建有东西厢房(又称“下屋”),房前屋后再用墙或“障子”(栅栏)围起来,称为“院套儿”。
“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
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人口而定。
坑顶用两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檩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后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厚土即成。
门窗一般设在阳面,早年以鱼皮糊窗。
“大辽公主”的画藏在法库叶茂台

“大辽公主”的画藏在法库叶茂台筲本刊特约记者张松在2022年初于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江山如画———辽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中,入眼的首幅古画是1974年于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深山会棋图》,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幅《郊原野趣图》,画名是当年主持发掘的冯永谦先生起的,他那时40岁,正值年富力强时,一晃48年光阴飞逝,而今的他已是88岁的耄耋老人了。
《深山会棋图》与《郊原野趣图》是中国北方最早的立轴绢画,是存世罕见辽画中的完整一幅,是一幅坊间传言价值数亿的天价名画,但其主人姓甚名谁,是何身份,则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
据专家最新研究,名画之主是当年一位出身高贵的“大辽公主”,她一度卷入了一起辽代的宫廷政变,幸得自保,而被她带入坟墓的这两幅山水画作,很可能与中国山水画派之鼻祖荆浩有关。
辽墓绢画女主身世非凡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两幅立轴绢画,价值非凡、地位非凡,但很多人恰恰忽略了重要一点:名画之主姓甚名谁,是何角色?如此贵重之物会放在一个普通妇人的墓室里吗?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来头?叶茂台辽墓群迄今发现23座辽墓,基本被盗,如辽末北府宰相萧义的十六号墓,除了剩副石棺与墓志,其他陪葬品均被复仇的金兵抢掠一空,有的墓主头顶甚至被插入长钉,插入金人的恶毒诅咒……唯一幸免的就是这七号墓,不是金人未动,而是未发现,它离主墓群有一段距离,如今看来就在临近叶茂台村的山脚平地上,位置很不起眼,或许正因这份低调才掩盖了其内在光华。
据主持发掘的冯永谦先生追忆,当年打开墓室时,只见地面浮着一层薄薄的尘土,一切如故,千年的时光就那么静静地被封存着,封存了今日辽博中珍藏的那些辽代之宝,封存了一个随后人评说的久远故事。
这座藏满珍宝却始终低调的辽墓,没有墓志,没有记载,关于墓主的年代与身份,迄今众说纷纭:书画鉴定大家杨仁恺先生认为在辽景宗时期;冯永谦先生认为在辽圣宗时期;法库地方学者戴国富认为在辽兴宗执政初期,而且明确指出,这位贵妇人正是当年大辽的韩国长公主,其夫君是在辽代宫廷权斗中被冤杀的重臣萧匹敌。
辽代的沈阳叫沈州

辽代的沈阳叫沈州辽宁日报社记者/宋彧法库叶茂台七号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朱雀双兔图》鎏金银舍利塔本报记者/宋澍摄沈阳大舞台下是辽代粮仓本报记者/宋澍摄法库辽墓出土的酱釉鸡冠壶辽代云龙纹大铜镜核心提示1000多年前,我们走过的这条街上,可能也有三三两两的契丹人走过;我们看戏的那个剧场地下,竟然是辽的官府大粮仓……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辽沈大地寻访辽代遗迹并不难,契丹记忆仍在。
辽代粮仓埋在中街大舞台下面中街,沈阳最早的商业中心,也是沈阳的第一条步行街。
大舞台位于中街的西边,这个建于1908年的老房子,今天仍是沈阳城的标志之一。
四面八方奔向中街的公交车站,大都设在这儿的一左一右。
大舞台的后身是“盛京古玩城”,周边,有名的无名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胡同里,卖古旧书籍的、卖工艺品的、卖书画的、卖文房四宝的、卖乐器的、卖老旧杂物的,说忙也不忙,说闲也不闲……尽管与“古”沾边,但问起大舞台的前世,他们只是或笑笑或漠然,然后摇摇头。
白天的大舞台很安静,晚上如果有演出,就会显得热闹非凡。
演出的和看演出的人或许不会想到,在舞台和座位下面,1000多年前,是沈州城官署的大粮仓。
辽代时,沈阳名为沈州。
据史料载,沈阳拥有较为像样的城墙始于辽代。
辽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侯城旧址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城墙用泥土夯成。
因新城设在当时沈水(浑河)之畔,而名之为沈州。
1996年3月,当时的沈阳市文物考古钻探队对大舞台地区的建筑工地进行了文物勘探调查。
结果显示,大舞台建筑工地的文化层堆积,东区稍厚于西区,但形成年代一致,推测系逐渐堆积而成,可能有多层发现。
没想到,这一挖就是六层。
第一层,现代的;第二层,晚清的;第三层,清代中期的;第四层,明末清初的;第五层,辽末元初的。
第六层以下是生土层,没有人类活动遗迹。
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第六层,竟然是炭化谷物堆积层——谷物炭化程度较高且纯净,含水量较大。
炭化谷物遗存的面积大约150平方米,炭化谷物堆积厚度为0.2米至0.4米,谷物堆积集中而密实。
我的家乡就是法库

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就是法库,在这里,西部辽墓群,北部僧王陵、八虎山,南部五龙山朝阳洞、小古城子遗址,东部蛇山沟杨宇霆墓以及县城内吉祥寺、朝阳寺、望海楼等一批文物。
不仅记载了历史,也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五龙山植被奇佳,原始次生林一万亩,果园300亩,花草千种,树木百余种。
远望葱郁之中隐见怪石,参天古树随处可见,百年藤枝信手触及。
五龙山由五座山体组成环形山脉,主峰似龙头高扬,两侧羊、梅二山酷如龙须,主脉与另四山脊神合意到恰是五龙欲飞,实属天工地造。
踏至山间,腐叶殁足,曲径向上,青幽返朴,人归自然之情油然而生。
一年四季山色骤变,绿荫红花珍稀鸟兽,黄果赤叶竞披霜雪,交替之美不可言表。
财湖位于法库城南15公里处,距离沈阳75公里,景区占地5.8万亩,其中水面2.2万亩。
鱼类资源丰富、周围群山环抱、候鸟种类众多,结合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财湖的自然资源,以开发财湖创造财富为主题文化内涵,按生态、休闲、体验旅游设置游乐项目,分享人与自然充分融合而产生的和谐之美。
法库风光旖旎,山秀水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颇多,交通十分便利,法库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国知名,应用领域广泛,开发前景广阔。
已发现的矿产就有二十六种,被省国土资源厅定为一类矿产资源县。
占沈阳市已知矿种的三分之二,是沈阳市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大县。
其中,瓷土的储量为全国最大;硅灰石的储量和品位都是全国第一;东北地区闻名的东北虎牌矿泉水就产于法库。
法库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平原起伏交错,日照充足,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
为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提供了优越条件。
我的家乡法库,是一个发展中的渔梁古城。
山城的西南面,一排排整齐的厂房,拔地而起,那是中国东北最大的瓷都。
法库的领头人高瞻远瞩,为法库的振兴和腾飞,他们通过多方、多次考察,决定依托法库丰富的矿产资源,做大、做响、做强陶瓷产业,在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感召下,从2002年到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几近百家的陶瓷企业,在这渔梁古镇安家落户,建起了上百条生产线,他们的产品丰富多彩。
概述辽代建筑文化理念的发展

概述辽代建筑文化理念的发展贲,是形容装饰得很美的样子。
作为象形字的“贲”字,上半部分是“卉”,表示美丽的花卉;下半部分是“貝”,表示很有价值。
完整的“贲”字形象表示的是:文化是人怀着光明之心创造出来的美丽的体现人类道德价值和道义价值的物事。
我们可以把贲卦叫做“文化卦”,以贲卦的形态布设的建筑,对人必然有着文化的提示作用。
贲卦,下面的三划是代表火的符号,叫做离卦,“离”在古词中与“丽”通意,意思是火光耀动很美丽;上面三划是代表山的符号,叫做艮卦,表示停止的意思。
“卦”,外表是形象,也就是挂在那里让人观看的图象。
贲卦的形象是火在山下燃或火在山内燃。
那么,火在山下燃这个动态的形象象征着什么意思呢?火在下,山在上,“彖传”(“彖传”,即卦辞。
“彖”tuan发音团,四声,即论断、判断的意思。
)解释说是:“文明以止,人文也”。
白话的意思是:“内(心)灿烂光明(离卦)而外(行为)止于礼仪(艮卦),是人的文明”。
卦辞接着又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白话的意思是:“考察人的文明,用以教化人民,形成文明的天下(这就是文化)”。
1.辽文化建筑遗存1974年以来,国家有关文物部门在法库县叶茂台镇山峦中陆续发现了20余座辽墓。
出土了许多珍贵、精美的文物及墓志和壁画等,其中轴绢画《山水楼阁立轴》和《竹雀双兔立轴》,以及带彩绣的衣被、木制房形棺床小帐、雕花石棺等,是辽代考古史上十分重要发的现。
墓群中有一座辽代北宰相萧义的墓葬,墓室中有石棺一架,还有一方墓志及壁画,绘有“出行图”、“归来图”及武士等。
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叶茂台辽墓是辽后族萧氏的家族墓地。
叶茂台辽墓时间跨度较长,墓葬形制丰富、出土器物精美,对研究辽代的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手工业、艺术及契丹民族习俗、丧葬制度等方面都提供了丰厚的资料。
法库还发现了另一位辽代宰相萧袍鲁的墓葬,出土了许多精美的辽代文物。
研究表明,今天的法库地域,辽代时是帝后萧氏的故里,同时是历代辽朝宰相的祖地。
法库山—历史文化名山

法库山—历史文化名山——李进皋据清朝酸心道人著《哲里木盟科尔沁旗达尔罕王源流册》载:“法库山系陵寝主山龙脉。
往北发献、复奔腾西南方,南股作影壁山,即四家子村东南南法库山,系各陵照山在焉。
达王旗各陵照山在南法库山影壁山在焉。
”这段话可以证明,法库山就是今天的八虎山。
这是迄今为止法库首次发现具体描述法库山所在处所的史书。
从而打破了史学界多年来的猜测。
法库山由南北法库山组成。
法库山包含今天的南北八虎山,南起柳条边,北至康平西关屯,东起明沈线,西至秀水河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的山。
这些山在法库所有的史书上,都统一用“书称”法库山来记载。
而生活中都用“俗称”八虎山。
这两者从来没混过。
所以民间不知有法库山,书中也没记过八虎山。
这样朝阳寺建在法库山上和绰尔济贝勒葬在法库山上自然得到了统一。
到此,“法库”作为地名已经考证清楚。
关于语音考证。
法库、发库、八户、八虎四个几近同音表示地名的词语,很可能来自满语或蒙语同一个词语的不同译音。
据《盛京通志》卷三十三记载:“奉天府关隘,开原县法库边门。
国语“发库”鱼梁也。
(开原)城西南一百里,边门外为科尔沁界”。
“鱼梁”即:在小河抓鱼时筑的土坝。
说明“法库”、“发库”都是鱼梁一词的两种相近的译音。
据《法库乡土志》地理篇载:“边门:旧称八户门,俗称八虎门,今额曰:法库边门。
”说明“八户”、“八虎”和法库同是鱼梁一词相近的译音。
说明上述四个词语应为满语“鱼梁”的四种相一致的译音。
凡书称时都用“法库”,凡俗称时都用“八虎,或八户”4法库山,因法库山喇嘛而驰名长城以北第一,法库山喇嘛缔造了达赖喇嘛。
法库山满珠习礼呼图克图喇嘛:本名“希日巴”。
他是三世达赖喇嘛母亲的同族近支,故尊称阿升满珠习礼,简称阿升喇嘛。
(阿升、藏语,意为舅父)。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出生于青海阿木多地方的萨木鲁家族。
少时出家,修学于哲蚌寺等大寺院诸扎仓(经学院)成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喇嘛。
据《吉祥佛陀教法之传记》载:“阿升喇嘛秉承三世达赖喇嘛的旨意,(这时还没有达赖喇嘛。
法库白鹤楼简介

法库白鹤楼简介一、介绍法库白鹤楼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历史背景1. 建筑起源白鹤楼的建筑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时期。
明代嘉靖年间,法库县地方官员梁庆玖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国泰民安,决定修建一座宏伟的楼阁。
于是,他选址在法库县北郊的一座小山上,命名为白鹤楼。
2. 建筑兴衰白鹤楼在建成后的几百年间,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毁损。
尤其在战争年代,白鹤楼多次被外敌破坏,历经风雨洗礼。
然而,每一次的修缮都使白鹤楼更加庄重和宏伟。
三、建筑特色1. 建筑布局白鹤楼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建筑布局严谨有序。
主楼分为三层,外观采用八角形造型,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楼内的室内空间被精心设计,空间层次分明、宽敞明亮。
2. 建筑材料白鹤楼建筑使用了优质的砖石和木材,使整个建筑结构坚固耐久。
楼顶覆盖着琉璃瓦,光洁如玉,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建筑的细部装饰都运用了传统的木雕和石雕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四、文化内涵1. 历史记载白鹤楼作为明代的一处重要建筑,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
其中包括了关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2. 文化交流白鹤楼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的驻足。
他们在这里交流文化、举办诗会和书画展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 艺术欣赏白鹤楼内部的壁画和雕刻艺术品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这些艺术品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4. 旅游景点如今,白鹤楼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每年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游客们可以在白鹤楼内欣赏到古建筑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结语白鹤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脱颖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库辽文化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留下了众多的遗址。
而辽文化,是法库古史中的精华所在,现在的法库被称作“大辽福地,宰相故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永谦,从1964年发掘法库前山村辽北府宰相萧袍鲁墓到现在,历经50年,因考古工作几乎走遍了法库所有的村屯,他为世人描述了法库异彩纷呈的辽文化——
穿越古今揭开法库六千年神秘历史
闻名遐迩带有神秘色彩的法库叶茂台圣迹山,是一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这里发现出土的彩陶,体现了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对考古研究极其重要。
同时此地发现了商周之际的弯柳街遗址,其中出土的两件青铜钺价值最高,在青铜时代这是社会地位、权力的象征。
战国时期,名将秦开在法库境内留下了当年修筑的燕国长城。
秦汉时期这里为辽东郡北境,东汉以后,这里是乌桓、鲜卑族的活动地域。
此后历两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从鲜卑建三燕于龙城,契丹族出现于历史舞台,北方地区出现新变化。
至唐末五代,契丹族联合汉族等其他民族建立起强大的辽国,从此中国北方面貌一改。
金、元继辽统治,建置虽多有省、废,但大部还保留了辽代的州、县建置。
明清时期,满族兴起,最后入主中原,建立起全国性的政权。
值得记述的是,清代在东北地区修筑了柳条边,在今法库镇设有边门称“法库边门”,此为法库县最初始见“法库”之名。
后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此地设法库门直隶厅,民国时期,于1913年又改法库直隶厅为法库县。
溯源法库辽代得到全面开发
五代初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契丹族建立起长达219年统治的强大帝国,其影响广远。
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调查,法库境内辽代遗存非常丰富。
法库辽代城址,既有王公贵族建的头下州,也有国家的行政州。
经过考古调查和考证,宗州,为辽代权倾朝野被封为文忠王的耶律隆运所俘汉民建,其地为四家子村辽城址;渭州,为驸马都尉萧昌裔以所赐媵臣建,其地为西二台子村辽城址;原州,为国舅金德俘汉民建,其地为南土城子村辽城址;福州,为国舅萧宁南征俘汉民建,其地为三合城村辽城址;灵山县,其地为今五城店村辽城址;安定县,为辽州辖县,其地为古城子村辽城址。
法库辽代城址多达22座,而各类遗址如居住址、寺庙
址、窖藏址等有200多处,今天的法库县辖有19个乡镇,225个行政村。
辽代的城址竟比今天的乡镇建置还要多,这可不是简单的类比问题,而是凸显了法库在辽代是何等的发达!
闻名世界法库辽墓群反响强烈
辽人厚葬,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化发展达到巅峰的昌盛时代,因此即使一般辽墓也多随葬各类珍稀名贵实物。
法库县发现的辽墓中尤以叶茂台辽墓群最为突出,仅发掘的墓葬即达23座,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七号墓为例,此墓规模庞大,建造规制,由仿木结构墓门、左右耳室、甬道与主室构成,主室内壁饰以绫锦,垂悬张挂,富丽堂皇;室内后部置木制九脊棺床小帐,内架浮雕“四神”火焰花纹彩绘大石棺,颜色明艳。
墓中出土的海水金龙刻丝袷被、绢绘的《深山棋会图轴》、《郊原野趣图轴》,是旷世难得的辽代绘画;墓内白瓷壶中保存的辽酒,证明法库在千余年前就已经开始酿酒了。
物华天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法库作为辽代后族的居住地,其境内沈阳第一高峰巴尔虎山,辽时称石熊山,是名山、圣山。
萧袍鲁墓在东,是在已接近辽河的前山村;萧义墓在县西南境,是临秀水河的叶
茂台村;另一辽朝贤相名臣耶律隆运居北,他的私城是在巴尔虎山前的四家子村。
萧袍鲁,官拜北府宰相,是“出累相之门”的功臣后裔,墓志说他死后“归葬于棋州娘子庄从合祔也”,表明前山一带是萧袍鲁及其祖先数位宰相的世居之地。
萧义,不仅官拜北府宰相,并且还是国丈,其女师姑是天祚皇帝的赞睿德妃。
耶律隆运,即韩德让,是圣宗朝的重臣,他与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萧太后”共同辅佐辽圣宗,使其成为一代英主,将辽朝推上历史发展的巅峰,韩德让被赐名国姓为耶律隆运,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前世今生悠悠千年白鹤楼
辽人喜欢鹤,通过考古所见,辽人对鹤确是情有独钟。
在辽代的遗存里,无论是壁画还是雕刻,无论是铜镜还是花砖,都能见到鹤的身影。
法库叶茂台四号墓出土印浮雕双鹤纹方砖,23号墓中壁画绘的群鹤,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飞舞翱翔。
时至今日,法库的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有大批迁徙白鹤来此栖息。
法库是“中国白鹤之乡”,而白鹤又是法库县鸟,才使得法库今天的白鹤与千年前白鹤齐飞。
为传承辽文化,法库重新兴建白鹤楼,并作为“辽文化
博物馆”,集中反映辽文化精髓,让世人欣赏到千年前辽文化的大气磅礴和深厚底蕴。
惊人发现法库辽代铁器窖藏
辽代20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造就了法库深厚的文化根基。
近期在法库镇小房身村发现一处辽代铁器窖藏,其种类有生活用具、农业生产工具、车马器等。
这处辽代窖藏的发现,对辽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
结合其他相关记载,法库镇历史同样有迹可寻。
如法库镇朝阳寺修复碑记,其文云:“兹有昌图厅境内,邑名昌平堡,旧有朝阳寺一所,在法库之北山坡之南,故名曰朝阳。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为“旧有朝阳寺”,则说明此寺院相当古老,二是“邑名昌平堡”,按常规是先有人居,后修庙宇,据此,昌平堡应比朝阳寺更早。
这次沈阳法库辽文化故乡行,从现实探寻历史,从历史回到现实,感触很深!法库,这座拥有六千年历史的古城,大辽国时期鼎盛繁荣的州城,而今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在成为沈阳北部新兴产业基地,区域中心市场和现代田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