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辽”名称探源
辽史的历史简介

辽史的历史简介<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
《辽史》记载的是辽朝的历史。
辽朝是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前期契丹族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辽阔地区建立的强大王朝。
契丹的名字,最早见于《魏书》,它的含意,据《金史》上说是“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
”现代史学界虽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仍持此说。
契丹族的祖先属东胡的一支。
后又为鲜卑一部分。
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在悠长的岁月里,纵横于千里草原上,“草居野次,靡有所定”,“生生之资,仰给畜牧”。
从东晋到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部落;到唐朝末年,契丹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十世纪初,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都城设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到辽朝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时,改国号为辽,以后有时称辽,有时称契丹。
辽朝与北宋、西夏并立,比北宋的疆域还要大。
《辽史》的特点是列表较多,共有八表,仅次于《史记》和《汉书》。
《辽史》的表多,减少了立传之繁,省却了许多篇幅,弥补了纪、志、传记载的不足。
其中的《游幸》、《部族》、《属国》三表,是《辽史》的创新。
通过列表,使读者对各部族、各属国的情况,以及与辽朝中央的关系,都一目了然。
减省了不少笔墨。
当然,表里记载的材料难免与纪、志、传中的重复,但列表多弥补了《辽史》过于简略的缺点,从而使“一代之事迹亦略备”。
在《辽史》的志书中,新创《营卫志》,记载了契丹营卫概况、各部族的建置和分布等;把《兵志》改为《兵卫志》,记述了辽的军事组织情况,包括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军、众部族军、五京乡丁、属国军、边境戍兵等等。
这两种志书对了解和研究辽代的政治、军事和民族情况有很大帮助。
另外,《辽史》的最后有《国语解》一卷,对书中用契丹语记载的官制、宫卫、部族、地名等分别加以注释,为阅读《辽史》提供很大方便。
不过译音有不少错误,后来清朝时敕撰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弥补了这一不足。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契丹”、“辽”名称探源对契丹、辽的名称探源,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
我认为,对契丹、辽名称探源,应以当时命名的本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研究,至于本名的语义或孳生出的观念,不能成为其名称起源的第一位依据。
这不是说命名的义不能研究,而是要与命名结合起来,以求对问题的全面解决。
从东北地区看,古时带有普遍性的命名习俗,是依水、依山或依地理方位而命名,东胡系各族也多是如此。
一、契丹名称源于西拉木伦河对契丹、辽名称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镔铁”、“刀剑”、“切断”、“奇首之领地”、“部酋名”、“寒冷”或释为“大中国”、“东方太阳神”等诸说。
此外,陈述在《契丹政治史稿》中认为契丹有“草原、沙漠或森林相关的意思。
”舒焚(辽史稿)谓“辽河地区水草丰富之地。
”但还没有认为契丹是因水而得名。
目前较为广泛用的通说为“镔铁”。
据研究,《魏书·契丹传》中的悉万丹即契丹,当是契丹原音的书写。
悉万丹的“悉万”,旧无释,系来源于河名。
从“悉万”和“悉万丹”的称呼分析,悉万当源于鲜卑的弱落水,亦称为作乐水、饶乐水,在《新五代史·附录》中为袅罗箇没里或枭罗箇没里,当是同音的异译。
弱落、作乐、饶乐即袅罗箇或枭罗箇;没里义为水或河。
枭与嫋同,意niǎo,读音如曲挠的“挠”。
弱、作,皆属部,弱、作、袅当是音转。
但袅亦译写为“枭”,枭属萧部,发声为xi。
弱落水今为西拉木伦河,枭与西及悉发声同,当是弱之转音,皆指今之西拉木伦河可证。
悉万的“万”,是乌拉的“乌”之异音,并省“拉”为“万”。
悉万之本源即悉拉万(乌拉)。
契丹的契,今为契约、书契的契,按其字亦作“”,发声为xi。
从悉万丹分析,丹字有的释为“斯坦”,即土地或领地,可备一说。
但从悉万丹三字分析,在室韦中有“深末怛部”,深末怛与悉万丹语词结构很相似。
深末怛系以水名部,深末即黄水。
其部在今黑龙江北精奇里江(今结雅河)下游之东西地,其水东支流名昔林(林是剌、离、勒、里的同音之变)穆迪河(黄水),即深末怛水之东源。
辽史名词解释(一)

辽史名词解释(一)辽史名词解释1. 辽•辽是指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北方政权。
•例如:辽朝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公元907年至1125年统治北方地区。
2. 渤海•渤海是指渤海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立政权。
•例如:渤海国由半岛黄海东岸的渤海地区的渤海人创建,公元698年至926年统治东北地区。
3. 契丹•契丹是指契丹族,是辽朝的主要统治民族。
•例如:辽朝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的。
4. 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是辽朝的开国皇帝。
•例如:耶律阿保机在907年建立辽朝,并成为首任皇帝。
•辽太宗是指辽朝的第二位皇帝。
•例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辽朝经济繁荣。
6. 女真•女真是指女真族,是辽和金朝等政权的主要统治民族。
•例如:辽和金朝是由女真族统治的。
7. 姓氏•辽朝的人名一般使用契丹人的姓氏,如耶律、萧、杨等。
•例如:耶律洪基、耶律德光是辽朝皇帝,他们的姓氏均为契丹姓氏。
8. 北府、南府•北府和南府是辽朝的两大行宫。
•例如:北府位于辽朝的都城中上京,南府位于下京。
9. 姑母、从父姑父•姑母和从父姑父是辽朝皇帝的尊称。
•例如:耶律德光是辽朝第二位皇帝,他的母亲被尊称为耶律室姑母。
•令狐是辽朝的一个姓氏。
•例如:令狐冲是辽朝著名的将军,在辽朝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
11. 破魏州•破魏州是指辽朝军队攻克魏州。
•例如:辽太宗在位期间,辽朝成功破魏州。
12. 见缝插针•见缝插针是指辽朝军队在战争中灵活应对,找到敌方的弱点进行攻击。
•例如:辽朝军队在战争中善于见缝插针,取得了多次胜利。
13. 箭术•箭术是指辽朝人善于使用弓箭的技能。
•例如:辽朝战士的箭术非常高超,成为其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招讨使•招讨使是辽朝设立的地方行政官职。
•例如:辽朝设立了招讨使,负责辖区内的治安和军事事务。
15. 缘边兵•缘边兵是指辽朝边防的军队。
•例如:辽朝设立了缘边兵,用于保卫边疆地区。
16. 二十四课•二十四课是指辽朝设立的教育机构,培养人才。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辽上京遗址『中华民族』是神州大地上,多个民族历经几千年融合而成的,在这几千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民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即坚固之意。
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於他们的消息。
1922年,一位“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一座被盗掘一空的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古墓中,发现了一块,刻满奇怪的类似文字符号的石碑,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些犹如天书的符号。
这些符号公诸於世後,一时间众说纷纭丶莫衷一是,这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後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後人见都没有见过。
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天书”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文字,结论一出举世期待,契丹这一消失的民族,会不会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呢?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据《魏书》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
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统一了契丹各部,于西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丶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
契丹王朝在中国延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差一点就将宋朝灭亡而统一全国。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许多西方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直到今天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辽宁历史文化

辽宁历史文化契丹文化与“让国皇帝”耶律倍姓名:金姗学号:13002028专业:日语专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契丹文化与“让国皇帝”耶律倍契丹是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
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在中亚与欧洲均有着广泛的影响,其遗俗遗风,历经金、元、清诸朝,以至今日,相沿不断。
契丹人在荒漠的草原上筑起都城、市镇。
而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钵(契丹语“行宫”的音译)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
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使汉人为其开垦农田,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
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
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
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被并列为“天下第一”。
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
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缸瓦窑村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
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
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
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省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钱币上的契丹国号漫谈上回书咱们讲了契丹的族源,即从人类发展史的考古发现看,以及契丹人自己的历史记忆讲,契丹族确应是源于黄帝裔族,是真正“龙的传人”。
“契丹”,是鲜卑语“天族(天神裔族)”的译音。
这一回咱们再讲讲契丹国的国号是什么?学界目前有“‘辽,契丹’双国号说”,“‘契丹,胡里只’两国号说”,和笔者的“只有一个国号,因音译意译本意不同的用法,产生了貌似有异的三种国号现象说”。
这里我不讲其它两种说法的对错,只谈我的说法根据,一切都让契丹钱币自己说。
讲国号,就要让契丹“国号钱”说话。
目前已发现汉文、契丹文契丹钱中有四个不同系列的“国号钱”,它们一是以“大契丹”缩写“大丹”为名称的“‘丹’字钱系列‘国号钱’”;二是以“大辽”为名称的“‘大辽’系列‘国号钱’”;三是以“天,契丹大字‘天。
汉文丹字反写加双角(加一撇一捺)’字为名称的“‘天’字钱系列‘国号钱’”:四是以“契丹文‘大辽’、‘大契丹’、‘契丹’为名称的系列‘国号钱’”。
“‘丹’字钱系列‘国号钱’”(见图集1、丹字钱系列钱1-10),目前已发现“大丹重宝小平钱”、“大丹国宝小平折折二钱”、“大丹万年当五当十钱”、“丹贴巡宝小平钱”、“开丹圣宝小平折五折十钱”、“神册通宝背‘丹’折三型钱”、“丹贴之宝当十钱”。
“‘大辽’系列‘国号钱’”(见图集2、辽字钱系列钱1-15),目前已发现“大辽国宝小平折二折三钱”、“大辽万年折五折十钱”、“大辽镇库当百当千钱”、“大辽神册折十型钱”、“大辽天赞折十型钱”、“大辽天显折十型钱”、“大辽会同折十型钱”、“大辽天禄折十型钱”、“大辽清宁折十型钱”、“大辽天庆折十型钱”、“大辽元宝钱”。
“‘天’字钱系列‘国号钱’”(见图集3、天字钱系列钱1-9),目前已发现“大‘天。
汉文丹字反写加双角(加一撇一捺)’万年折十钱”、“神册通宝背‘天。
汉文丹字反写加双角(加一撇一捺)’折三钱”、还发现了“尧舜衕宝背‘天’当五型钱”、“辽铸应天元宝背‘天’当五型钱”、“保大元宝背‘天’当五型钱”。
历史趣谈辽朝为什么要三番五次更改国号意欲何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辽朝为什么要三番五次更改国号意欲何为?导语:在辽国218年的历史上,“大契丹”与“大辽”两个国号是交替使用的。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契丹仅仅控有塞北地区,故其国号在辽国218年的历史上,“大契丹”与“大辽”两个国号是交替使用的。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契丹仅仅控有塞北地区,故其国号为“大契丹”。
938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于是辽太宗为这一新纳入的版图创立一新的国号——大辽。
947年,辽灭后晋,辽太宗将晋改为“大辽”,把大辽这块汉地的国号扩展到中原。
但太宗北归后,中原旋即易主,此后大辽国号仍只用于燕云汉地。
于此同时,在长城以北的契丹本土仍继续采用“大契丹”为国号。
辽圣宗时,国号仍为“大契丹”。
但到了辽道宗朝,公元1006年,复改“大契丹”为“大辽”。
不过,《辽史》丝毫未记载历次改国号之事,这是非常罕见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史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清朝学者屡屡指责《辽史》太过疏漏,如钱大昕云:“按辽自太宗建国号大辽;至圣宗统和元年,去辽号,仍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复称大辽。
《辽史》中皆没而不书。
”冯家昇先生认为,《辽史》的编纂者没有记载历次国号的变更情况,也许是他们不想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问题是,统治政权定立国号是一个非常庄重、神圣的事件,乃是本身的政治文化标识,宣示新政权的政治合法性。
而辽统治者却三番五次地更改国号,意欲何为?当时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2002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宝力罕吐乡出土了汉字萧兴言墓志铭和契丹大字永宁郡公主墓志铭。
《燕京学报》发表了刘凤翥、唐彩兰的《辽“萧兴言墓志”和“永宁郡公主墓志”考释》。
此文考释出契丹大字中的“大中央哈喇契丹国”等词语和词组。
据刘凤翥考证,音译的生活常识分享。
辽国和金国到底算不算中国的,辽国人和金国人是中国人吗?

辽国和金国到底算不算中国的,辽国人和金国人是中国人吗?答:当然是中国了。
一、辽国自称“中国”。
现在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东欧、中欧国家称中国为“契丹”,为何?因为辽自称中国。
契丹自称“中国”的正式国号,是组成其契丹文复合国号三国号之首号。
其契丹文复合国号全称为“大中央辽契丹国”,其内含三个正式国号,依次为:“大中(央)国”、“大辽国”、“大契丹国”(见拙文《辽朝国号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复合国号》附图)。
三个汉译国号都曾在政治生活中被使用过。
契丹建国之地并不被汉人认为是中央之地,契丹人也不被汉人认为是华夏民族。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什么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正式国号中自称“中国”?寻根溯源,一是契丹人自认本民族根红苗壮,是中央天帝黄帝的嫡系子孙,只有他们有资格继承中央天帝黄帝的衣钵,建立“大中央之国”。
近年红山黄帝文化考古证实,契丹人所言非虚,他们确实是黄帝族演化而来,自称“天族”也是有理有据的实事求是。
二是契丹族生于斯长于斯的西辽河流域确是轩辕黄帝的“中央之地”。
契丹在自己祖先黄帝的“中央之地”建国,称为“中央之国”顺理成章。
三是契丹人认为辽太祖耶律阿宝机是黄帝再世,按五行易理耶律阿宝机运属土德,“土”为中央之位,耶律阿宝机所建之国自然应名为“中央之国”了。
基于上述理由,契丹人把“大中(央)国”这一正式国号,纳入了契丹文复合国号全称之中,并镌刻到可以长久保存的众多石刻文献中。
虽然,为避免中原政权及汉族文人对契丹“中央之国”论的非议和质疑。
契丹人在纸质文献中和汉文典籍基本抹掉了汉文“大中(央)国”国号的使用痕迹。
但遗落在字里行间零星蛛丝马迹,仍可推测出契丹人使用“大中(央)国”这一正式国号的端倪。
《辽史》就曾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
有大功德者。
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
太祖曰:‘佛非中国教。
’(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祭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对契丹、辽的名称探源,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
我认为,对契丹、辽名称探源,应以当时命名的本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研究,至于本名的语义或孳生出的观念,不能成为其名称起源的第一位依据。
这不是说命名的义不能研究,而是要与命名结合起来,以求对问题的全面解决。
从东北地区看,古时带有普遍性的命名习俗,是依水、依山或依地理方位而命名,东胡系各族也多是如此。
一、契丹名称源于西拉木伦河
对契丹、辽名称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镔铁”、“刀剑”、“切断”、“奇首之领地”、“部酋名”、“寒冷”或释为“大中国”、“东方太阳神”等诸说。
此外,陈述在《契丹政治史稿》中认为契丹有“草原、沙漠或森林相关的意思。
”舒焚(辽史稿)谓“辽河地区水草丰富之地。
”但还没有认为契丹是因水而得名。
目前较为广泛用的通说为“镔铁”。
据研究,《魏书·契丹传》中的悉万丹即契丹,当是契丹原音的书写。
悉万丹的“悉万”,旧无释,系来源于河名。
从“悉万”和“悉万丹”的称呼分析,悉万当源于鲜卑的弱落水,亦称为作乐水、饶乐水,在《新五代史·附录》中为袅罗箇没里或枭罗箇没里,当是同音的异译。
弱落、作乐、饶乐即袅罗箇或枭罗箇;没里义为水或河。
枭与嫋同,意niǎo,读音如曲挠的“挠”。
弱、作,皆属部,弱、作、袅当是音转。
但袅亦译写为“枭”,枭属萧部,发声为xi。
弱落水今为西拉木伦河,枭与西及悉发声同,当是弱之转音,皆指今之西拉木伦河可证。
悉万的“万”,是乌拉的“乌”之异音,并省“拉”为“万”。
悉万之本源即悉拉万(乌拉)。
契丹的契,今为契约、书契的契,按其字亦作“”,发声为xi。
从悉万丹分析,丹字有的释为“斯坦”,即土地或领地,可备一说。
但从悉万丹三字分析,在室韦中有“深末怛部”,深末怛与悉万丹语词结构很相似。
深末怛系以水名部,深末即黄水。
其部在今黑龙江北精奇里江(今结雅河)下游之东西地,其水东支流名昔林(林是剌、离、勒、里的同音之变)穆迪河(黄水),即深末怛水之东源。
深末怛与昔林穆迪译写异而义同。
当即在今黑龙江上游北的大室韦,因依水名部为深末怛室韦,所谓黄头室韦当是深末怛室韦的汉语义译。
怛、迪、头、丹发声相近,其本义或即头或大。
悉万丹疑其义为悉万大契丹,契丹称大契丹盖源于此。
契丹住地在黄水(今西拉木伦河)南、朝阳北,其北境达今嫩江下游一带。
因住地在弱乐水,乃名其族为悉万丹。
契丹在东、奚在西,奚本作“库莫奚”,库亦作“厍”,音舍,厍莫当即沙末,即沙拉木伦,今西拉木伦河。
奚亦以水名厍莫奚,厍莫为水名,奚为族称。
二、辽国号源于辽水
冯家升《契丹名号考释》(《燕京学报》第13期)认为辽以辽水得名,即实《契丹国号解》亦主此说。
对此尚有问题需要弄清,一是史书记载的大辽水是否都指其西源西拉木伦河;二是辽之本义是什么,是中原汉语还是鲜卑语或契丹语。
辽水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潦水出卫皋(《水经注》作卫白平)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
”《汉书·地理志》望平县注:“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
行千二百五十里。
”《十三州志》:“大辽水自塞外西南至安市入海。
”《水道提纲》谓辽河有二源,自东北者古曰小辽水;自西北者古曰大辽水。
按汉志小辽水与辽水分别称之,辽水即《山海经》之潦水,出卫皋山,与出辽山小辽水不同。
此水出白平东,其源山名为白平山,吴承志谓望平即白平,县在辽水东西二
源间的辽水东。
此辽水当指今东辽河,其东南流当指至望平后的走向,千二百五十里指东西二源合流后的今辽河里数。
东辽河古为高夷、韩侯所在地,故有句丽河、汉水之称。
《辽史》仍称东辽河南北为槀离,其源盖古。
《淮南子·地形训》:“辽出砥石。
”《水经注·大辽水篇》:“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望平县西。
”砥石,山名,即《荀子·成相篇》:“昭明居于砥石”的砥石,其山指今赤峰市七老图山的白岔山,直望平县西,此大辽水指今西拉木伦河。
辽水及以辽为地称,至少在战国或以前就已存在。
而弱落水名出现在此以后。
鲜卑在此水时称弱落水,契丹居此水因以水名为悉万丹。
汉语义皆为黄水。
辽,是中原固有的名称,其义为辽远。
以辽为镔铁始于金初,《金太祖实录》及《金史·太祖纪》皆译言辽为镔铁。
明陈士元《名疑》卷4:“辽国号辽,实以镔铁为号。
”《蒙古游牧记》卷7:“按旧说契丹建国号曰辽,译言镔铁。
盖《尔雅》白金美者谓之镣。
”此皆就辽之译言而论,契丹名源于水为黄水,与译言为镔铁或白金之美者谓之镣无关,白金非铁。
而契丹谓铁为“曷术”,与镔铁亦不相涉。
此当是金以金能胜铁孳演而来,非契丹、辽之本义。
《三朝北盟会编》卷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引张汇《节要》均称“辽以辽水名”当属实。
今据冯家升说,并结合辽以前东北入据中原的前燕等改国号之事看契丹改国号为辽的宗旨:其一,从去本族国号改为中原国号看,前燕慕容廆时自称“鲜卑大单于”,至慕容廆因据辽西之郡县地称燕王,及慕容隽于249年称帝,做中国皇帝。
《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诸大臣议“燕宜承晋为水德。
”而韩恒则认为“大燕王迹始自震方,于《易》震方为青龙;受命之初,有龙见于都邑城,龙为木德,幽契之符也。
”辽太宗据有燕云十六州后,做中原主,也以五行德运之说为其嗣统立论,因以腊为辰日,用水生木为木德。
《大金德运图说》亦云:“辽以水为德,水生木”为木德。
此即辽太宗去契丹号,以辽水为国号的历史背景和改国号为辽的宗旨。
其二,契丹为宇文之后,同属鲜卑。
北朝宇文氏建国自称为炎黄之后,以便取得做中原帝的资格。
契丹也继承了为炎黄之后假讬,又以其地属北辰,文化与中原无异,以原中原称的辽水、辽地改契丹为辽,以符合契丹是先帝先王之后,据先帝先王土地为中原帝之先例。
其三,辽改原来在契丹内部分南北为南北面的契丹与汉人不同制,为把新占领汉地统一,改国亦势成必行,改原晋为大辽即属此。
其四,辽水、辽地曾设辽西、辽东郡县,属中原水及地名称,契丹以辽为国号,标志着契丹在向中原化发展道路上走出了最关键一步,此前是有本族
特色的国称,此后是与中原相等的国称,辽作为北方中原王朝与北宋对峙当从此即开始。
三、从契丹、辽看东北族、国命名之变化与特点
从东北古代族名、国名综合分析,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应依其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研究,不能一概而论。
东北民族一般地讲经历了原始民族、部族和统一的民族和国家。
由东北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而言,有地方政权、中原割据政权、北朝和全国统一的王朝。
在天下一体时,在地方建立的政权多是族与国名统一,如夫余、高句丽、渤海莫不如此。
而进入中原的慕容鲜卑,先称“鲜卑大单于”,继称“燕”及至慕容隽为中国皇帝,仿中原五行德运之说,定为木德。
到前中华一体的辽金时,辽金皆依水名国,而情况又有不同。
辽依辽水,改契丹国号为大辽,并以五行德运之说水生木为木德。
与慕容隽为中国皇帝后情况大体相似。
女真兴起于东北的按出虎水,一开始即定国名为“金”,以按出(金)虎(水)名国。
金灭亡辽、北宋后,不再改国名,也不以五行德运之说符之,尊太祖遗训,尚白,其五性之说与五行德运之说天关,不称其为先帝先王之后,以绌辽、宋为中原继承者。
及修《辽史》,方涉及金之五行德运嗣统问题,经过争论,由章宗定继宋为土德。
到元统一全国,乃废过去以地名国,取义为元,明清
继之。
从东北族、国命名变化看,契丹、辽之命名,尚受以前入中原为主的命名影响,其改契丹为辽的史因可见。
至元始因全国为中华一体,其国名之定取义而不取地与当时中华一体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