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艺术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论金庸《天龙八部》的雅俗共赏-大学论文

论金庸《天龙八部》的雅俗共赏-大学论文

目录摘要: (1)一、引言 (1)二、《天龙八部》的雅俗共赏 (1)三、《天龙八部》的高雅体现 (2)(一)天龙八部中的云南大理 (2)1、云南大理的历史文化 (2)2、让人联想翩翩的各色茶花 (3)(二)天龙八部中的灵魂人物 (4)1、大义凛然北乔峰 (4)2、嬉笑人间的段誉 (5)3、真善美的虚竹 (6)四、《天龙八部》的通俗体现 (7)(一)复国立业慕容复 (7)(二)病态爱情游坦之 (8)五、共赏的审美效应 (9)六、结语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论金庸《天龙八部》的雅俗共赏摘要:被誉为金庸笔下巅峰之作的《天龙八部》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对立的局面,描绘了武林各派或效忠于本国,或相助于他族,一时间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场景。

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让人印象深刻。

本部小说中人物生动活跃于纸上,情节波澜起伏,武功匪夷所思,既有耐人寻味意境高深的文化思想,又有大众化语言构成的故事情节,从而使更多读者感受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

可谓是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

【关键词】天龙八部雅俗共赏灵魂人物一、引言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

那么,为什么金庸小说人人爱看?这个问题值得研究,金庸小说之妙,在于它雅俗共赏,打破了雅与俗之间的界限,而又超越了这个文类的局限,自成一格,不断求新,大气纵横而又微妙精致,可以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鉴于写关于《天龙八部》的论文多数以悲剧为主,本文拟从书中所体现的雅俗切入,对比探究其丰富的内涵,通过较系统的论述分析,解读《天龙八部》的雅俗共赏及其蕴含的审美效应等,以便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天龙八部》的雅俗共赏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具有现代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实现了武侠小说最大限度的雅俗共赏。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和工作区域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是集建筑经济、建筑艺术、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风格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建筑文化的论文篇1浅谈建筑中的文化摘要:文章叙述了“建筑文化学”这一创新学科概念的提出与探索历程。

讨论了与建筑文化学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对建构“建筑文化学”理论的模式及其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等接纳入了不同的观点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发。

关键词:建筑;文化;探索历程曾听有人提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建筑的材料是石头,而中国古代建筑材料是木头?”这使我联想到确实不同地区的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莫说中西方,就是在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也是形态各异,如云南大理丽江地区的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是木结构、悬山顶,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青海藏族住的“庄巢”,四面住房连接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既防风又安全。

再如北京的四合院,宁波的“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广东福建的客家“土楼”更是形态各异……每一种甚至每一个建筑背后好像都有一个秘密。

由于建筑学博大精深,本人水平更有限,所以在这里只能宏观地比较我眼里中西建筑的不同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首先从建筑材料上看,在西方建筑史上,不管是世纪前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还是以后哥特风格的宫殿教堂,乃至再后来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凡尔赛宫,他们的主要材料都是石材,因此有人称之为“石头的史书”。

而中国古代建筑则可称为“木头的史书”,因为从秦始皇的阿房宫直至明清的紫禁城都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架构,而从契丹族的应县木塔到蒙古族的元大都再至满族的沈阳故宫也都是由木材垒积起来的,可见对木材的钟爱不只是汉族的专利而是所有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民族的选择。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摘要“社火”是义县人民为了丰富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社火”的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竹马舞和旱船舞。

这两个舞蹈是契丹向汉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义县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锦州市管辖下的一座县城。

虽地域狭小但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契丹人的故乡。

在这座悠久的历史古城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流传着“社火”这项古老的民间活动。

一、义县“社火”的起源“社火”是义县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社火”这一词早在宋代就出现过,对于其起源,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认为“社火”是依托于人类发展史中的农耕文化。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至于义县社火本身和为什么祭拜药王,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社火的本质特点,是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

[1]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这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众会的历史无人知晓,却当地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药王庙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建于辽代中期。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信奉佛教,曾在北京城内建造天雄寺。

《辽史简编》认为:“近圣宗时,皐太后萧燕之每岁,上月辄不食草茹,大修斋会及造寺。

”因此,义县作为萧太后的封地,多有辽所建之寺庙。

后多数毁于战乱或灾祸,现只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国寺”,即现座落在古城宜州东街的大佛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

药王庙清乾隆十八年( 1755年)复修。

庙内供奉药王、观音、三霄娘娘(即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 神像。

高中材料作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

高中材料作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材料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人民日报>> 材料二: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概括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 【答案】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

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

学术史回顾

学术史回顾

导言一、学术史回顾契丹王朝上、下阶层皆笃信佛教,佛教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长期以来,辽代佛教是一个不太被注意的领域。

20世纪初,日本东洋史学界对中国满蒙史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对辽代佛教的探讨才真正开始。

20世纪前半期有分量的研究几乎都是日本学者做出的。

20世纪后半期则以中国学者的成果居多。

总体而言,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辽代佛学的研究(1)辽代佛学宗派、名僧及其著作辽代佛教义学宗派繁荣、佛学研究发达。

1913年,日本学者胁谷撝谦发表《辽金佛教的中心》①,最早提出辽代佛教教学的中心是华严学。

1933年,日本学者野上俊静根据后人所补《辽史·艺文志》和高丽大觉国师义天编撰的《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以下简称《义天录》)所著录的辽代佛学著作中华严宗章疏居多,得出辽代佛教以华严宗为教学中心的结论。

②野上氏全面搜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材料,其观点自然很有影响。

此说一提出,长期成为定论。

直到1983年,另一位日本学者竺沙雅章修正了此观点。

他根据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发现的《契丹藏》里有很多唯识学著作,房山石经题记中有很多唯识学僧的记录,石刻材料中有很多以燕京为中心的寺庙开“唯识论”讲习的记载,进而提出唯识宗(即法相宗、慈恩宗)居于与华严宗相匹敌的地位,两个宗派都是辽代佛教的中心。

③①《六条学报》第135号,1913年。

②(日)野上俊静:《辽代佛教研究》,《摩由罗》第2号,大谷大学圣典语学会,1933年。

③(日)竺沙雅章:《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第一部《宋元佛教的北流及其影响》之第一章《宋元时代的慈竺沙雅章根据应县木塔、房山石经发现的华严宗典籍,分述圣宗朝、兴宗朝、道宗朝华严学说在佛典刊行、教学方面的繁盛。

①他还详细考述了新出的辽代华严学典籍及其向高丽、宋流传的情况。

辽代名僧辈出,佛学著作颇丰,其佛学著译学术化特征鲜明。

契丹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契丹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契丹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作者:孙国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作者从政治、文化、教育、语言、社会习俗及制度等多个方面综述了近三年专门研究契丹历史的专著以及学术论文。

总结了契丹历史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同时提出了契丹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趋势、以及研究途径。

关键词:契丹;契丹历史;研究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01-04契丹(Khitan)是在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又一次统一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并建立了辽政权。

契丹自4世纪登上历史舞台,至公元1218年西辽灭亡,活跃于中国北方长达8个世纪之久,影响深远。

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和时代的掩盖,在当年的辽朝统治区域内,城址、墓葬、寺庙、佛塔等辽代遗存数不胜数。

然而对于契丹,留给后人更多的是谜团。

因此契丹历史研究也就成为很多学者毕生的事业。

受传世史料的限制,契丹历史研究一直举步维艰,鲜有重大突破。

近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者的不懈努力,契丹历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契丹历史研究的新希望。

专门研究契丹历史的专著涉及政治、文化、教育、语言、社会习俗及制度等多个方面,主要有尤李《多元文化的交融——辽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乌力吉《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姜维东《辽金黄龙府丛考》(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李鹏《辽代器物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李谷城《辽代南京留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王玉亭、王燕赵《辽文化与辽上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年),陈述《契丹史论证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肖爱民《辽朝政治中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孙国军、李春林主编《契丹辽文化论集》(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4年),内蒙古博物院编、郑承燕著《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2014年),张邺、张敏主编《契丹巾帼:辽代契丹族女性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刘浦江、康鹏主编《契丹小字词汇索引》(中华书局,2014年)等。

2001年国内辽西夏金史研究综述

2001年国内辽西夏金史研究综述

2001年国内辽西夏金史研究综述2001年国内学者对辽、西夏、金这三个非汉族建立的王朝历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最令人高兴的是,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1991年第四届年会论文集《辽金史论集》第六辑(以下简称《论集六》)延迟10年后,本年度终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集收论文29篇,多为国内学者所作。

张修桂、赖青寿编著的《辽史地理志汇释》和魏志江著《辽金与高丽关系考》两部专著本年度也分别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另外,本年度其他各种刊物上尚有相关论文100余篇。

以下对这些论著分类择要介绍。

一、政治与制度史研究郭康松《辽朝夷夏观的演变》(《中国史研究》第2期)认为辽朝夷夏观的演变过程与中原文化在辽朝的传播与被吸收进程相一致。

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第6期)指出:辽朝的汉文国号主要是针对汉人及部分汉化程度较深的契丹人的,由于对汉地统治的需要,曾几度变更,或称“大契丹”,或称“大辽”,或两者并用;契丹文国号则是针对契丹人及其他北方民族的,从现有史料来分析,契丹人可能始终都自称他们的国家为“哈喇契丹”。

吴凤霞《辽代宫廷变乱与其制度的关系》(《河北学刊》第4期)认为传统的世袭制、皇室婚姻制度以及头下制度都与宫廷变乱的发生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高平如、王凤岐《金代正隆始于甲戌年——兼介大金李汝为墓志》(《论集六》)据该墓志认为正隆年号不是从一般认为的丙子年开始,而是此前两年的甲戌年。

王世莲《金代非女真族后妃刍议》(《论集六》)考察了她们的地位与影响。

王德忠《论辽朝部族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社会职能》(《东北师大学报》第6期)考察了辽朝部族组织的由来和延续、辽朝前期对部族组织的加强和制度调整以及部族组织的政治职能等内容。

何天明《辽代夷离华院再探》(《内蒙古社会科学》第4期)对圣宗太平六年之后夷离毕院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得出辽代夷离毕院是作为“掌刑狱”的部门而存在的结论。

李锡厚《关于“头下”研究的两个问题》(《中国史研究》第2期)就刘浦江《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中涉及头下的两个问题谈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一、王国维认为头下一词“本出契丹”,只是指此语本出《辽史》,并不是指契丹语的音译;二、学者们关于斡鲁朵是皇室头下之共识起源于对《辽史·营卫志》“宫卫”一目小序的误读,实际上,斡鲁朵与宫卫并非是一回事,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

论文题目 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

论文题目 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

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国的玉器文化和玉的欣赏与鉴定。

根据玉器源远流长的历史,浅谈从史前时代到明清时代的发展和主要玉器种类,再分别详述新旧玉器的鉴定方法,以及论述了玉器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结出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关键字玉,时代,价值,鉴定,寄托,文化《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秦以前,国玺是以方寸金银制作的。

“完璧归赵”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来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为秦至晋的传国宝;晋代以后,此宝失落了,但历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玺代替。

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灾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

古人贵玉,兼贵其声。

所以古乐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

春秋时即开采的安徽灵璧玉,最早就是制作玉磬的。

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使用范围贯穿在上层人物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帽冠发有各种佩件、饰物;食盏、玉杯等;住有玉嵌璧饰、桌案饰等;车马轿也有种咱玉饰。

至于玉瓶、花薰等桌几上的陈列品及玉如意、坠子等掌中玩物,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

如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

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美发性肌肤和姿色的。

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梁简文帝〈乌栖曲〉中“朱唇玉面灯前出”里的“玉容”、“玉面”,则是指代“玉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契丹艺术文化
摘要:契丹艺术研究首先需要重视契丹艺术的生成及其契丹多元、开放的文化观念的关系。

契丹艺术不仅对中原各艺术形式进行全面的借鉴,同时也是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漫长的碰撞、融合和整体推进中形成起来的,假如忽视以上这种形式,那么便很难正确的把握契丹艺术的整体面貌。

因此,契丹艺术需要与契丹艺术遗产的保护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契丹文化遗产
1.前言
在契丹文化中,契丹艺术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研究契丹艺术文化的发展及发生,对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史以及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的研究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从建国以后,我国涌现了大量的考古学成果,并且历史学研究也逐渐的变得更为深入,因而历史研究学界契丹艺术文化提起了高度的重视。

但是,研究契丹艺术文化过程中,诸多关键性及基础性的问题尚且未得以有效的推进及开展,此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对契丹艺术文化的研究深度与高度带来了制约。

因此,本文对契丹艺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促进契丹艺术文化的进一步研究。

2.契丹艺术与契丹文化观的关系
契丹从公元四世纪得以兴起,而在公元十三世纪初西辽灭亡,在此期间契丹总共历经九百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北方,契丹建立了辽王国这一草原帝国,对我国的历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所
创造的文化在我国历史甚至是世纪历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

在兴起蒙古以前,西辽王朝在其文明进程中,把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大规模及直接的移植到了中亚地带,进而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作出突出的贡献。

西辽灭亡以后,一度辉煌的契丹在历史中消失。

但是,随着契丹民族与蒙古、女真、满、汉及其他民族的逐渐融合,契丹文化也便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得以交融,对中华文化及世界文化共同作出重要贡献。

在契丹艺术的研究中,人们较为重视的是契丹艺术的具体形态,但是却忽视了契丹艺术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开放多元的文化观念,这便无法客观、全面的解释契丹艺术。

契丹发展壮大及赖以生存的地区是西辽河流域,是北方游牧文化及中原农耕文化的交错区域。

这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因而早期契丹以游牧及渔猎为主,逐水草而居。

同时,契丹所处的地域也是多种民族成分混杂,多种经济类型交错,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地带,这种环境造就了契丹多元及开放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观,使得契丹在对话、交流与异质文化中,将“逐水草而居”的特征体现出来。

此外,对先进文化的开放文化意识和主动认同意识,使得契丹既不试图做文化霸占者,又不承认自身在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契丹认识到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联。

随着儒学思想的盛行,契丹逐渐接受了儒学核心理念,这对构建契丹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是有利的,特别是整体上此类先进文化促进了契丹民族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民族文化的交融、认同及同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趋势。

3.契丹艺术与其他民族艺术的关系
深入的探究可知,契丹艺术的发展及发生与其他民族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此类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民族间影响,也不是单纯主动的接受民族文化。

首先,契丹是各个北方民族融合的一大产物,而且也是作为北方民族融合后的契丹这一强势民族中原艺术借鉴
的产物。

在过去的历史研究过程当中,契丹充分的关注中原艺术的借鉴,与北方其他民族艺术相比,契丹艺术有着共生同源的属性,尤其是民族融合中艺术的整合及艺术的优化相对较少,这必然会对契丹艺术以及契丹对中华艺术贡献的意识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北方内部来说,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征服,通常伴随着文化上的不断同化,而此类同化并不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简单的同化,而是伴随着被征服及兼并优秀民族文化的吸收。

北方少数民族有着非常复杂的族源,诸民族均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并且各文化形态间同时具备着诸多共同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各个北方民族间所存在的共同文化元素并不比不同文化元素要少。

很显然,民族的多源性与各个民族间的迅速流动、融合及分化是对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规律相符合的。

所以,北方民族的内部是契丹艺术文化生成的资源。

4.契丹艺术遗产的保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艺术文化资产的保护比研究文化艺术形态更加重要。

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研究,而一旦人类文化遗产遭到破坏,那么就极难得以复原和再生。

在九个世纪的发展当中,
契丹在雕塑艺术、音乐舞蹈、美术以及建筑等诸多方面创造了灿烂光辉的文化成就。

但是,当前的历史研究学界却普遍的存在轻保护而重研究的不良现象。

就契丹墓葬壁画来说,其有着非常浓郁的古代北方草原画派风格,在我国的绘画史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它运用十分简朴的白描线条对契丹民族舞乐、出行、宴饮及狩猎等生活场面进行了勾绘,是艺术学界与考古学界对契丹艺术文化进行研究和了解的百科全书。

然而,自金代以来频繁出现的盗墓严重的破坏了契丹遗留给人类的珍贵地下艺术宝库,并且近年来契丹墓葬壁画也在不同程度上被考古挖掘破坏。

针对这些不良情况,相关人员必须将契丹艺术资产的保护工作提起高度的重视,将契丹艺术抢救性整理工作切实的做好。

我们欣喜的发现,契丹艺术遗产当前已受到相关文化管理机构和当地政府的关注,比如内蒙古赤峰市在辽庆陵复原工程中投资一百多万元,来复原辽代壁画墓。

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契丹艺术遗产必将完整的得以重现。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契丹艺术文化的发展为我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突出的贡献,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大量的艺术品种,为人类文化艺术带来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从中所折射出的先进文化以及契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为契丹艺术文化的研究打开了窗口。

在研究契丹艺术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全面且系统性的研究,而且要重点提倡对契丹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便于促使契丹艺术文化能够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程中永绽光辉。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契丹艺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2).
[2]李晓峰.契丹文化观与契丹艺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文华.浅谈辽朝契丹族的舞蹈艺术[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4]乌力吉.契丹与蒙古族美术史研究现状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