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合集下载

辽代(契丹)音乐形成的背景和风格

辽代(契丹)音乐形成的背景和风格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辽代(契丹)音乐形成的背景和风格张文熙(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辽是契丹民族于公元907年-1125年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地区建立的王朝,历经九帝,享国200余年,强盛时期与当时的北宋、金、西夏等政权分庭抗礼,甚至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一些语言,例如俄语、希腊语等把中国称为“契丹”,由此可见契丹在历史上的影响之深远。

契丹族原居辽河上游一带,世代以游牧为生,常年在广阔草原上的生活使得契丹民族的性格极其热情奔放。

由于战乱、通商等因素与其他民族交流频繁,而契丹人开放的态度使契丹族吸收借鉴了大量外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契丹独特且丰富的音乐风格,可以说,契丹的音乐是结合了多种音乐文化的产物,包含了自身草原文化、汉族农耕文化和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这个民族的音乐是值得我们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

【关键词】契丹;音乐文化;形成背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契丹人具有显著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加上契丹族人刚健豪放的性格,其音乐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

对汉人的、西域的和其他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契丹人也采用极其开放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契丹人的音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从辽代疆域图我们也可以看出,辽当时与多民族接壤,通过战争、通商等使各地交流频繁,从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上看,其与中原和周边各民族在音乐上的交流也颇为密切,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辽的音乐文化发展。

一、契丹其族及其音乐(一)契丹族和辽朝契丹,意为“镔铁”,史书记载“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

”汉译也作吉答、乞塔等。

“潢水之西、土河之北”北方大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潢水”(今辽宁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两水之间。

契丹是鲜卑的一支,从东晋到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部落,在此间契丹为部落联盟形式,首领称可汗,一直归附于唐朝和突厥之间。

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后来后突厥国被回纥所灭,契丹又归回纥统治。

浅谈辽代宗教与辽代乐舞文化的“共同点”

浅谈辽代宗教与辽代乐舞文化的“共同点”

承认超 自然物的存在 , 而是通过情感 , 使信仰者从心理上体验到 自己同超 自然实体 的关 系。因此 , 宗教情感是辽代宗教信仰产生 的动力 , 宗教信仰是辽代人民对信仰对象 的情感态度的结果 。由 于辽代宗教情 感和辽代乐舞情感所注重的都是人 的情感 , 因而人 的生与死 、 善与恶问题 , 成为 了辽代宗教和辽代乐舞共 同追寻 、 共
在 人 类历 史 上 , 教 的产 生 和发 展 一 直 与众 多 因素 发 生 着 直 宗 接或间接联系与影响 , 而宗教作 为一种在历史上影 响时间如此长 久 、 响范围如此广泛 、 影 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 行为, 其本 身也 与 艺 术 之 间也 有 着 不 可 割舍 的 密 切 关 系 。辽 代 乐 舞 作 为辽 代 文
同探 讨 、 同 表 现 的 主题 之 一 。 共 3 辽代宗教与辽代乐舞文化二者都将表 象性视为抒发 自身的途

化艺术领域 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艺术种类 , 与辽代宗教之间有着 十 分密切的关系 , 二者互 为影响。与此同时 , 辽代宗教文化与辽代 乐舞两者之问还具有 明显的“ 同点 ”而这种“ 同点” 共 , 共 恰恰是两 者都无法 割舍 的一 部分 , 它作用 于两者之间 , 主要表现为以下 点: 1 辽代 宗 教 与 辽 代 乐 舞 文化 两 者 的 媒 介 “ 同” “ 通 ” 相 、相 媒介 , 是艺术种类 问划分的一条物质鸿 沟 , 绘画依靠颜料 , 音 乐利用旋律和节奏 , 这些间接的物质材料 给了艺术家以表现的距 离。而辽代宗教与辽代乐舞 的媒介均为 —— 人和人的身体。如 果宗教在辽代无人信 、 无人尊 、 无人崇 、 无人敬 、 无人祭 , 么辽 代 那 也不 可能存有宗教 , 宗教在辽王朝也不可能发展 ; 众所周之 , 舞蹈 是一种经过提炼 、 加工 、 艺术化 了的人体 动作艺术 , 而脱离人体动 作 的舞蹈 , 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 意义 - 舞蹈 ” 卜 的“ 。也正 因如此 ,

契丹族的音乐歌舞

契丹族的音乐歌舞

契丹族的音乐歌舞契丹族源于东胡族系,属东部鲜卑宇方部的一支,公元4世纪末,活动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南和龙(今辽宁朝阳)以北的松漠地区。

唐末,由于中原长年混战,契丹势力逐强大起来,于公元916年正式建国。

后来其辖境逐渐扩大,控制了河北、山西以北的整个北方地区,建立起长达200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政权。

由于契丹族长期与北方各民族互相接触、交往,并积极吸收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在契丹族统治期间,我国北方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继南北朝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其音乐歌舞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1、契丹族的民间歌舞艺术契丹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无论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礼仪,节日活动,都要歌舞相伴。

契丹族是以狩猎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

在契丹族初兴之际,其音乐歌舞艺术尚很原始,具有很多原始游猎经济和原始宗教文化特色。

《契丹国志渔猎时候》记载契丹贵言辞渔猎活动时说,“七月上旬,复入山射鹿,夜半,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

宋真宗时,晁迥往贺生辰,还,言始至长泊,泊多野鹅、鸭,国主射猎,领帐下骑,击扁鼓绕泊,惊鹅、鸭飞起,乃纵海东青击之,或亲射焉。

”又同书引张舜民《使北记》记载,“胡人吹叶成曲,以番歌相和,音韵甚和。

”说明当时契丹音乐歌舞活动还是相当原始的,并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

但契丹族所使用的这些原始乐器又与前期活跃于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有着渊源关系。

角和扁鼓似与鼓吹乐中的胡角和靳鼓有关,而吹叶成曲又与吹笳有着相同的渊源。

从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北方游猎民族音乐歌舞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情况。

随着契丹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不断的文化交流,契丹族中也出现了表演性歌舞。

据宋陈《乐记》记载,契丹歌舞表演时“歌者一二人和”,伴奏乐器只有一只小横笛、一个拍板和一个拍鼓,“其声喽离促迫”,极具北方草原文化特色。

辽建国后,大量吸收中原文化艺术,民间歌舞活动也逐渐繁荣起来,并进一步推动了契丹本民族乐舞艺术的发展。

如源于汉代的“臻蓬蓬”,这时已发展成具有鲜明契丹特色的载歌载舞活动。

辽代舞蹈——精选推荐

辽代舞蹈——精选推荐

辽代舞蹈辽代舞蹈艺术研究述评【摘要】契丹⼈建⽴的辽国处于我国历史上⼏个政权并存,由战争⾛向统⼀国家的历史时期。

辽国雄踞在中国北⽅,开创了多民族聚居政治、经济治理的先河。

作为民族融合的典范,辽存续200多年的时间⾥,不仅政治和经济空前繁荣,其⽂化艺术受多民族融合的影响更是别具⼀格。

在⾳乐舞蹈艺术⽅⾯为后代留下了异彩纷呈的硕果,以⾮物质⽂化传承影响现代舞蹈艺术。

本⽂以出⼟的⽂物作为印证,以⽂献记载作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进⼀步说明辽代舞蹈艺术的辉煌和巨⼤魅⼒。

【关键词】契丹;⾳乐舞蹈;⽂物;⽂献;影响辽是我国北⽅游牧民族契丹⼈在公元九世纪初建⽴的国家。

契丹⼈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初出现在史书中,⾃称“辽之先,出⾃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奇⾸云。

”①属东胡之鲜卑宇⽂部后裔②。

到了辽代的⿍盛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个信威万⾥的草原帝国,其政治、经济和⽂化等达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少有的繁荣。

以⽂化中的⾳乐舞蹈艺术为例,例如《辽史·乐志》中记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

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律,声⽓、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

”③。

此外契丹⼈能歌善舞,如姜夔、萧总管创作诗《契丹风⼟歌》云“⼤胡牵车⼩胡舞,弹胡琵琶调胡⼥。

”④王安⽯在出使辽朝时所做《出塞诗》也有“涿州沙上饮盘洹,看舞春风⼩契丹”的诗句⑤。

出现上述歌舞升平的局⾯,这也取决于辽是⼀个多民族共处的国家,善于吸收并纳,有着因俗⽽治的政治格局,这也进⼀步推动了辽⽂化艺术的发展。

辽代舞蹈艺术也是秉承了多民族聚居,⽂化融合的特点,具有炫彩纷呈的的风格。

契丹⼈是⼀个马背上的民族,它同⽣活在中国北⽅草原上的其他民族⼀样,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博的吸纳其它民族的先进⽂化为⼰⽤,表现乐舞⽅⾯也是这样。

因此,契丹乐舞种类丰富多彩。

原因是契丹乐舞受到汉族、⾼丽、⼥真,以及西域回鹘、⼤⽯等国家的影响很⼤,从⽽创造出了风格别致、独具韵味歌舞表演形式。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一、辽代乐舞的形成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契丹人的歌舞音乐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朝廷吉仪到祭祀场面,从出场放牧到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契丹建国后,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体系,同时又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乐舞习俗,表现出浓郁的民族个性,从而形成了融合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

(一)继承唐乐舞的音乐文化辽代早期乐舞继承了唐代音乐、舞蹈等诸多文化成果。

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繁荣、强盛的时代。

就乐舞艺术而言,唐王朝既重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优秀乐舞遗产的纵向继承,又非常乐于对各民族、各地区和域外各国奇乐异舞的横向借鉴。

如唐代宫廷乐舞的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乐、高昌乐等均以不同民族地名为乐部的名称。

这种上下左右、南北中西、中外古今广采博取式的荟萃与创新发展造就了唐代乐舞艺术灿烂辉煌。

唐代的乐舞艺术影响了辽代,使之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乐舞的文化艺术,从而辽代的乐舞形成了礼仪性和娱乐性两大特点。

(二)受宋文化乐舞的影响辽代中期乐舞受宋音乐文化的影响。

乐舞音乐在北宋时期继承了唐代歌舞大曲,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变化。

宋继承唐舞,宋代许多专业艺人在民间勾栏瓦舍开展营业性演出,传授和研习歌舞技艺,使宋代民间的舞蹈发展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局面。

宋代的文化艺术风气,随着中国都市的兴建而发生了鲜明的转折,城市音乐文化艺术生活之时兴。

宋代的宫廷礼乐、瓦肆勾栏民间音乐及琴学艺术等,均体现了这种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是宋代民俗音乐舞蹈生存的社会基础,亦是文化艺术表演之依托。

由于北宋与辽代的长期和平共处,自然形成了乐舞音乐文化艺术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南宋范成大曾经有一首《鹧鸪天》词开篇即叹道:“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溺溺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盛唐时期无疑是文化繁荣、艺术辉煌的代表。

而在这辉煌的背后,却有一种文化现象——契丹·辽乐舞,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以“盛唐遗风”为题,深入探讨契丹·辽乐舞的形态特点及其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揭示其与盛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展现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独特性。

二、契丹·辽乐舞的历史背景契丹族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契丹·辽乐舞。

辽朝时期,契丹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将这种舞蹈形式发扬光大,成为当时宫廷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辽乐舞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音乐旋律,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三、契丹·辽乐舞的形态特点(一)舞蹈动作契丹·辽乐舞的舞蹈动作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注重身体力量的运用和动作的节奏感。

舞蹈者通常以跳跃、旋转、翻滚等动作表现舞蹈的激情与力量,同时又不失细腻与柔美。

(二)音乐旋律契丹·辽乐舞的音乐旋律悠扬、激越,富有草原的广袤感。

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辅以吹奏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音乐与舞蹈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磅礴大气的艺术氛围。

(三)服饰与道具契丹·辽乐舞的服饰与道具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

舞蹈者的服饰以皮革、毛织品等材料制成,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情。

而道具则以马具、弓箭等为主,展现了游牧民族的勇敢与豪情。

四、契丹·辽乐舞与盛唐文化的联系虽然契丹·辽乐舞与盛唐时期相隔数百年,但两者在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盛唐时期的开放包容、繁荣昌盛为契丹·辽乐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同时,契丹·辽乐舞也吸收了盛唐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两者在艺术形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穿越千年——神奇的契丹歌舞

穿越千年——神奇的契丹歌舞

穿越千年——神奇的契丹歌舞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由契丹竹马舞和契丹旱船舞合并的《义县社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这两项原生态歌舞的发源地定在医巫闾山西麓——义县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

岔路沟,最后一批契丹歌舞艺人的居住地,村后靠巍峨的医巫闾山,村前是大凌河、细河交汇处。

契丹歌舞,来自遥远的千年之外,只缘这山,只缘这水。

巍峨的医巫闾山铸造了契丹人坚强的性格,奔腾的大凌河赋予了契丹人无穷的智慧。

山魂水魄,孕育出契丹人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虽然一个强大的契丹王朝突然消失了,而这山、这水却继续承载着契丹人的执著。

当神秘的萨满鼓在这个古老的村寨上空敲响时,在契丹歌舞的激情中,我们看到了消失已久的远古文明。

契丹人的辉煌历史,被描绘成一幅风格浓郁,特色浓厚的画卷,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让我们循着契丹人强劲的舞步和沧桑的古调,去追溯一个远去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重现的民族。

(一)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十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没有人能说清它的历史,一直靠当地人一辈一辈传承延续至今。

“九龙十八会”是当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生活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传统民间集会。

因其由九个大村、十八个小村推出会首筹办而得名。

其聚会地点就在古辽城弘政县(今义县九道岭镇复兴堡村)北的七家子双龙寺。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日,是双龙寺庙会的日子,也是举办“九龙十八会”的日期,志书对其规模做了形象的描述:“城东细河左右齐家子、沟口子、车房、羊房二十七屯胜会。

前后5日妆点逛街,所办之热闹杂剧如旱船、竹马、抬竿、秧歌诸名目。

买卖如云、往来似水,相距数十里外,其繁华出于本邑各会之上……”这段文字记载了“九龙十八会”当年的盛况。

“九龙十八会”是契丹人留下的远古记忆,被当今史学界认为是辽朝留在闾凌大地的重要文化遗存,并以“义县社火”的名义,载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一、引言盛唐时期,中华文化繁荣昌盛,音乐舞蹈艺术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除了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边疆各族的乐舞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契丹族及其辽朝所遗留的乐舞文化,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契丹·辽乐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盛唐文化的联系,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

二、契丹·辽乐舞的历史背景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辽朝则是其建立的第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的王朝。

在辽朝时期,中原与边疆各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契丹·辽乐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它融合了中原汉族的乐舞元素,同时也保留了契丹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三、契丹·辽乐舞的形态特征1. 舞蹈动作:契丹·辽乐舞的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舞者们通过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力量感。

同时,舞蹈中还融入了中原的细腻与优雅,使整个舞蹈既有豪放之气,又不失温婉之美。

2. 音乐旋律:辽乐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民族特色。

它采用了独特的乐器如筚篥、羯鼓等,配合人声的歌唱,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此外,音乐还融入了中原的音乐元素,使辽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广泛的吸引力。

3. 服饰装扮:契丹·辽乐舞的服饰装扮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装,佩戴精美的饰品,展现出契丹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同时,服饰的颜色、样式等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成为反映时代特征的重要标志。

四、契丹·辽乐舞与盛唐文化的联系契丹·辽乐舞与盛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艺术形式上,辽乐舞吸收了盛唐乐舞的精华,如舞蹈的节奏感、音乐旋律的和谐性等。

其次,在文化内涵上,辽乐舞也体现了盛唐时期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精神。

此外,辽朝时期的中原与边疆文化交流也为辽乐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本文导读:
辽代乐舞
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辽代的宫廷乐舞,从功能和形式上看,主要可以分为宫廷宴享乐舞和祭祀礼仪性的雅乐舞两大类。

宫廷宴乐舞,是经后晋传入辽的唐代宫廷“燕乐”、“坐、立部伎”的部分乐舞和“大曲”的某些舞段,辽称大乐。

大乐多在元旦举行宴会盛典时使用,同时还要演奏“曲破”。

“曲破”也源于唐,是唐“大曲”中快节奏舞蹈。

另一种宫廷宴乐舞“散乐”比大乐更早一点传入辽宫。

散乐实际上是汉代百戏传统的延续,与北宋宫廷的散乐极相似,包括歌舞、角抵、俳优杂剧、马戏等多样节止。

一般在皇帝生辰、宫廷册封仪典、宴请使臣等场合应用。

散乐较大乐更加活泼、欢快,娱乐性更强,适合于酒宴上助兴。

辽宫的宴乐舞也并非全自中原引进,其中元旦晚上皇帝宫廷宴饮时间必用的“国乐”就是契丹民族的传统乐舞。

宫廷乐舞中的“雅乐”则完全仿效中原汉制,它是从后晋和北宋宫廷吸收的,大多在元旦朝贺、尊号册礼等严肃仪典的场合使用。

辽国乐舞所以形成这种蕃汉兼采的风格,是因为契丹民族与中原汉族紧密联系的结果。

契丹人对汉族文化主动积极地吸收兼融的态度,在乐舞的风格上蓄汉兼采的独特性由此而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