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契丹族姓氏及其分布

合集下载

最后一批契丹人

最后一批契丹人

最后一批契丹人最后一批契丹人最后一批契丹人口额德契丹族.于907年创建辽朝,首都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所在地林东镇南波罗城遗址),疆域东起日本海西岸, 北穷大漠,西抵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乌孜别克四周东境,南括沿长城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北部地区,1211年被金所灭.西辽, 辽皇族耶律大石建于1127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灭. 这么一个创建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拥有广大疆域的辽朝的契丹族.今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怎么不见其名了呢? 2004年,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吐尔吉山辽墓出土契丹人尸体基因进行化验,同北方少数民族基因成分对比.结果顺序是:达斡尔,鄂伦春,蒙古.达斡尔族,早年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是契丹人遗裔,辽代望族大贺氏后人.达斡尔是大贺的音变.本文要探讨的是.契丹人存在到什么年代?最终归宿到哪里去了?也就是最后一批契丹人.契丹,也作乞塔,本音为奇塔特,祁他特.史书中亦称哈剌契丹.[苏]威廉?巴扎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说:"伊斯兰史料后来使用同一名称,哈剌契丹,既指迁往西方的契丹.也指归顺女真政权的契丹.""契丹,俄文写作KLIAU,也是对中国的谓称". 古代民族志文史知识哈剌契丹,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书中是在《蒙古秘史》,该书198节作"合剌乞塔".我国蒙古人对汉族的称谓中亦有称汉族为"奇塔特"的.冯秉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第一卷第四章的注释:"当此时中国属金帝国者,诸鞑靼民族则名之日乞塔(Knit ai).乞塔者,契丹也.其实契丹人居住之地此时仅有一极小一部分,至若辽东则名之日哈剌乞塔(Caia--Knitai)."经过金元两朝代到明中叶,哈刺乞塔之名的蒙古语音有了些变化.《世界名人传》第三册《贡桑诺尔布传》载:"名部日喀喇沁(契丹的蒙语对音是Hi tad,契丹亡国后,称其日哈拉契丹,即没有祖国,没有主人的地区之意.它的蒙语对音是Haishitad,用汉语写作'喀喇沁')." 贡桑诺尔布(1871—1930),清代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末代札萨克(俗称王爷,即旗长). 国民政府初建时,受袁世凯之聘,出任蒙藏院总裁.并创建北京蒙藏学校(今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兼第一任校长,精通满,蒙,汉文. 清代喀喇沁分左中右i旗,系明代朵颜卫.洪武二十二年 (1389),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故史书中对这个三卫有时概称兀良哈三卫.二三卫中朵颜卫首领系兀良哈氏,当时其驻地大致从今呼伦贝尔市乌尔顺河起,西至今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后被瓦刺部也先征服,朵颜卫被移居今包头西乌拉山(蒙古人称毛尼乌拉,明籍作母纳山),不堪也先的压迫 "遂亡白城"再次投明.《明实录》景泰五年(1454)六月丙申条载:"朵颜卫都指挥阿尔乞蛮遣哈剌等言:为瓦剌所逼,徙其部落于黄河母纳之地.昨者复诏三卫头目,令尽发壮丁,随营攻战.臣等从祖父以来,世臣中国,不愿从之.遂亡白城."白城,亦称惠州,会州.蒙古人称察罕浩特.位今河北省平泉县城南20华里处.之后,遂有朵颜卫驻大宁境,东起广宁前屯,历喜峰口,近宣府一带.从此才有"卫酋长朵颜最强"之势. 大宁城,有新旧二城,蒙古人称察罕苏巴尔汉,又谓白塔.位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明乡.新城,明代所建,大宁卫址.旧城.元代大宁路遗址,位新城北50华里处.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那么.朵颜卫是什么时候"名部日喀喇沁"的呢?《蒙古游牧记》喀喇沁部:"初元臣有札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 乌梁罕氏,佐太祖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六千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日喀喇沁.""三卫酋长朵颜最强".和通,明籍作花当.系阿尔乞蛮之子.额沁河,即今英金河.明朝则一直沿用朵颜卫称谓,到后金建国后才偶尔用喀喇沁部名.《明实录》天启i年(1632,天命八年)十一月甲戌条载:"哈喇慎部郎素,贵英纠i十六家挟赏谋犯."贵英.即朵颜卫首领长昂. 郎素.俺答汗弟老把都儿所率领的哈不慎(哈喇慎,阿剌慎)部首领.这里出现了两个哈喇慎部.其相互关系下面再谈. "有众六千户","==卫酋长朵颜最强".是怎么来的? 明初置三卫时,指挥使为泰宁卫辽王阿札西里.按三卫排列顺序朵颜卫在末,当时朵颜卫是最弱者.因地居要冲遂将指挥使司置其处.《明史纪事本末》续编第二三卷《西人封贡》载:"……朵颜诸部,皆奚,契丹种也."卢琼《东戎见闻录》里也说:"三卫人众,阿保机遗孽也."阿保机,即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皆奚,契丹种也",可能有些夸大,但朵颜卫骤强说明其人数相当多.这是朵颜卫的情况.另一个哈喇慎部,明籍多数处写作哈不慎,阿剌慎等. 它同清代喀喇沁部的关系,我们看看《蒙古家谱》是怎么说的. 《蒙古家谱》下卷载:"巴图孟克大衍汗第三子巴尔思博罗特济农生有七子……i子拜思哈尔赛音和托郭尔坤都伦代青汗.在喀喇沁部落为主,其后喀喇沁之汗阿海,布彦阿海,阿拜诺言台吉是也.喀喇沁有三:其汗之子孙台吉,则为西拉努忒喀喇沁:其故旧勋戚之裔,则为博罗努忒喀喇沁;其各处俘降,则为哈拉努忒喀喇沁."西拉,汉意为"黄色".努忒,汉意为"们"或"者".博罗.汉意为 91古代民族志文史知识"褐色"或"棕色".哈拉.汉意为"黑色".这是对各部落所属契丹人以颜色区分的.西拉努忒喀喇沁是指巴图孟克大衍汗黄金族系所辖契丹人.博罗努忒喀喇沁是指喀喇沁部,即清代喀喇沁三旗所辖契丹人.哈拉努忒喀喇沁是指零星分散在其他部落的契丹人. 《蒙古家谱》初稿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四十八年(1783) 由原撰者罗密重孙博清额重纂.罗密自身即哈不慎部人,附后金后编入蒙古八旗正蓝旗,曾任都统职.此家谱可谓是个自己写自己的历史,可信度不言自明.上述"它的蒙语对音是Haishitad,用汉语写作'喀喇',"喀喇沁,其名有三",在其他史料中能得佐证吗?《八旗志?旗分志?八旗蒙古规则》载:"天聪九年(1635)二月丁亥,编审喀喇沁蒙古壮丁,共计三千二百十有一人,均隶各旗." "正蓝旗什喇祁他特,喀喇祁他特,靠祁他特之壮丁.及在旧喀喇沁壮丁共八百六十人,合旧蒙古为一固山".什喇,西拉的异写.喀喇,哈拉的异写.靠,蒙古语方言,"顾克",即"蓝色"或"青色"."旧蒙古","旧喀喇沁",这里的"旧"字是 "原有"的意思,在原有的喀喇沁壮丁和蒙古壮丁的基础上加入三种祁他特编一固山建制《蒙古家谱》中的博罗努忒喀喇沁,这里不见了.反之.又有了靠祁他特.按清制卓索图盟所属喀喇沁三旗系驻牧旗,有划分的固定驻地,由札萨克统辖,所以《八旗志》中不见博罗努忒喀喇沁了.八旗兵则不同,属野战军性质,流动征战的部队.那么.靠祁他特是指的哪种来源的祁他特人呢?《清史稿》上《太宗本纪》载:"(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辛亥. 阿逯部恩噶尔济农所属祁他特欢虎尔台吉来附.…'八年(1623)十二月癸卯,察哈尔祁他特车尔贝塞,冷布,都马尔等各率所部人民来归".前者有"济农","台吉",系巴图孟克大衍汗族所率之祁他特人,"靠祁他特"就是这种来源的契丹人.后者,即哈拉,喀喇沁,喀喇祁他特人.祁他特,这是史书中最后以正名出现的契丹人.编入蒙古八旗的契丹人也罢,留居喀喇沁三旗的契丹人也好,经过近四百年的沧桑岁月融合到蒙汉民族中不见其作为单独民族了,存在的也只以其遗裔形成的另一单独民族了.喀喇沁这个名字也算是契丹族名的一个遗迹吧.喀喇沁蒙古人的妇女梳饰和方语有些与其他地区蒙古族不同处.结婚妇女的发髻,汉族结梳在脑后,东北科尔沁等地妇女则结梳在头顶后部,喀喇沁妇女则结梳在头顶正中央.蒙古靴子,多数蒙古人称"古特勒",喀喇沁人则称"毛孩".这是不是契丹人的遗迹呢?一刊在手,搜尽天下好书欢迎订阅2006年《书摘》月刊订购全年杂志有望获得奖品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的《书摘》月刊,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每期128页.20多万字.精心摘编几十种新近出版的精品图书中的精彩内容.堪称一座"小型图书馆".《书摘》月刊设有社会广角,思想频道,人物春秋,历史与内幕等栏目.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可读性强.一刊在手,搜尽天下好书!欢迎到当地邮局订阅2006年《书摘》月刊,邮发代号:82-492.每期定价8元,全年96元.也可汇款到杂志社办理邮购.免收邮寄费. 凡订阅或邮购全年《书摘》杂志者,都可参加抽奖活动.有望获得一份奖品.(在邮局订阅者,请将订阅单据复印件寄至杂志社.截止日期为2006年 1月15日).一等奖10名,奖品为商务印书馆《应用汉语词典》(大字本),定价148元; 二等奖50名.奖品为商务印书馆新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定价68元; 三等奖200名,奖品为杂志社印制的精美的工作记事本,价值30元. 社址:北京市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邮编:100062;电话:(010)67078845;67078844;电子信箱:d1geSt@.网址: 93古代民族志。

《2024年辽代契丹人家庭承祧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辽代契丹人家庭承祧问题研究》范文

《辽代契丹人家庭承祧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契丹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家庭制度和社会结构。

承祧问题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契丹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辽代契丹人家庭承祧问题的研究,探讨其家庭结构和继承制度的特点,以期为深入了解辽代契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参考。

二、辽代契丹人的家庭结构辽代契丹人的家庭结构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家族成员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等。

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和角色分工,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体系。

在家庭中,男性成员承担着主要的生产和继承责任,女性成员则负责家务和生育。

这种家庭结构在辽代社会普遍存在,为承祧问题的产生提供了背景。

三、承祧问题的定义与分类承祧问题是指家庭中男性继承人的缺失或不足时,如何确定继承人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背景,承祧问题可以分为直系承祧、旁系承祧、收养承祧等类型。

在辽代契丹人家庭中,承祧问题往往与家族的荣誉、财产和地位密切相关,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四、辽代契丹人承祧问题的解决方式(一)直系承祧直系承祧是指由直系亲属中的男性成员继承家族财产和地位。

在辽代契丹人家庭中,直系承祧是最常见的解决方式。

当家庭中的男性继承人缺失时,通常由其兄弟或子侄继承。

(二)旁系承祧旁系承祧是指通过婚姻关系或其他亲属关系确定继承人。

在辽代契丹人社会中,旁系承祧也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式。

当直系亲属无法继承时,家族可能会通过联姻或其他方式寻找合适的旁系继承人。

(三)收养承祧收养承祧是指通过收养其他家庭的男性成员作为继承人。

在辽代契丹人社会中,收养承祧也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式。

当家族无法从直系或旁系中找到合适的继承人时,可能会选择收养其他家庭的男性成员作为继承人。

五、辽代契丹人承祧问题的影响承祧问题对辽代契丹人的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承祧问题的解决方式影响了家族的财产和地位的继承,维护了家族的稳定和发展。

辽代契丹人独特婚俗

辽代契丹人独特婚俗

辽代契丹人独特婚俗在契丹的风俗中,婚俗是比较重要和独特的一环。

了解一个民族婚姻习俗(制度),是认识该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婚龄婚龄,一般指定婚和结婚年龄。

契丹男人的初婚年龄在12~20岁之间,多为16岁左右,辽代兵制:“凡民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隶兵籍”,所以辽代契丹男子以15岁作为成年标志,而16岁多为结婚年龄,契丹女性初婚年龄亦在12~20岁之间,平均15岁左右,较男性略低。

皇、后两族两姓通婚辽代契丹人姓氏基本为耶律、萧二姓。

他们的通婚也基本在这两个姓氏之间进行。

与耶律通婚者为萧姓,与萧姓通婚者为耶律氏。

在辽代209年中,至今尚未发现耶律与萧姓各自通婚的史实特例。

宋人明确记载:契丹人“婚姻不拘地理”。

由此得知,婚嫁双方可能在同一地区,也可能在不同地区,只要是异姓,就可结婚。

这是原始氏族制族外婚的遗风所致。

但是这种婚俗也确实给契丹人带来某些不便,通婚只限二姓,选择余地少,并且长期不改,明显有些单调,于是咸雍十年(1074年),耶律庶箴提议改革,“使各部自立为姓”。

以扩大婚姻范围,增加婚姻单位,开辟新的婚姻之路,但是道宗以“旧制不可遽厘”为理由而拒绝.高门等级内婚制辽制:王族惟与后族通婚。

贵族与庶族通常不许联姻。

辽代皇族,一般来讲是指耶律阿保机家族(世里氏一支);后族一般是指述律氏家族。

辽代帝王娶后(元配),只限于述律萧氏。

在辽代九帝中,除世宗二后中甄氏为汉人,穆宗皇后世系不明以外,其余诸皇后均出于述律氏。

在圣宗时更加严格,开泰八年十月,诏横帐三房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

辽代的高门等级内婚制,是同国家政体密切相关的。

辽代实行皇族与后族联合执政,这种婚姻制度,可巩固其政治地位,是辽代统治的重要手段。

族外婚契丹统治者虽然限制贵族与庶族通婚,却不禁止与他族上层分子联姻。

契丹很早就与外族通婚,如唐朝开元、天宝年间,为表示臣附唐朝,一些契丹首领不断上表请婚。

契丹立国后,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各阶层与外族通婚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什么姓氏是契丹人

什么姓氏是契丹人

契丹族的平民百姓开始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

契丹族的两姓制的落后状况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且耶律氏族人为避祸乱,纷纷转改为其他汉姓。

此外,契丹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出现。

930年,东丹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投奔后唐,即被赐名李慕华,而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各赐穆、罕、罗、易、盖等汉姓。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在唐太宗执政的时期,唐朝统一了东北,就与契丹人有过短暂的统治关系,他在契丹人的驻地建立了都督府,并且还为酋长赐大姓“李”。

不过这段短暂的统治时期,很快就被瓦解了,因为契丹人不想被唐朝统治。

他们在草原上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后来几经战乱,无一不败,都沦落到成为他其他民族政权附属国的地步。

直到唐朝末期,契丹族迎来了一位伟人的诞生,他就是耶律阿保机,他的出现统一了契丹各个部族,建立起了一个属于契丹人的政权,这个政权就是辽国。

耶律阿保机是一位仁慈的明君,在他执政时期他还收留过河北地区逃难的汉族平民,并且用汉人的礼仪相待,这赢得了宋国的好感,在他执政时期,宋国和辽国一度成为兄弟国。

然而在他去世之后,辽国和宋国就开始了无休止的征战。

可是还没等到宋朝和辽国分出个胜负突然崛起的国家——金国就加入了战场,这是一只由女真族组成的政权,它和大宋一起灭了辽国。

剩余的旁支政权也随着迁移到了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可是这支政权最后也被蒙古所消灭。

契丹人战败后的去向契丹人领导的政权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们的人口还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

辽国疆域宽阔,其鼎盛时期国土面积已经达到了489万平方公里,人口也飙升到了约900万人。

这么庞大的数量是不可能随着战争消耗殆尽的,那么在亡国之后契丹人又去了哪里?按照战争的惯例,战败方的平民百姓要接受新的统治者。

毫不例外的契丹的子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金国的子民,但是在成为战败国之前,契丹人和金人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辽国统治的时期,契丹人和女真人都处于互相看不上的状态,他们对女真人毫不客气,一直采取的是欺压霸凌的措施。

契丹是现在的哪个省什么民族

契丹是现在的哪个省什么民族

契丹是现在的哪个省什么民族契丹国其实就是辽国,辽国因为是契丹族建立的所以也叫契丹国。

契丹大体位置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三省相邻的西部地区。

契丹是现在什么民族契丹人是现在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史学家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契丹族契丹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流域。

早期分契丹八部,后来形成部落联盟,先后依附于突厥、回纥。

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国号契丹。

947年改国号为辽。

辽国后来被金朝所灭,之后耶律大石又建西辽,一度成为中亚强国。

西辽最终在1218年被蒙古所灭。

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本人,生活在云南省保山地区,有10余万人,为阿、莽、蒋姓,现在分属10多个民族。

辽简介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在太祖阿保机统治时期,创建奴隶制国家,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

西吞并甘州回鹘,东灭亡渤海国,南占领燕云十六州。

太宗死后,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

982年圣宗继位,实行一系列改革,多方面削弱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统治。

其间他带兵南侵,与宋订立澶渊之盟,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

圣宗在位半个世纪,是辽朝的全盛时期。

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人民反抗辽朝的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

金政权建立后,接连打败辽王朝,很快取代了辽在东北的统治地位。

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为金兵追获,辽亡。

《2024年辽代契丹人家庭承祧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辽代契丹人家庭承祧问题研究》范文

《辽代契丹人家庭承祧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契丹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家庭制度和继承制度。

家庭承祧问题是古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重要一环,其影响着家庭的财富分配、权力的传递和子女的继承权益等重要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辽代契丹人的家庭承祧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

二、辽代契丹人的家庭背景辽代契丹人主要居住在中国北方地区,他们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组织以部落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承祧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制度方面,契丹人注重亲情关系,重视家族荣誉和传统。

继承制度方面,契丹人遵循严格的血缘关系和性别差异,使得承祧问题在家庭中显得尤为突出。

三、承祧问题的表现形式在辽代契丹人的家庭中,承祧问题主要表现在继承权、财产分配和婚姻关系等方面。

首先,继承权是承祧问题的核心,它涉及到家族的权力和地位的传递。

在契丹社会中,男性继承权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其次,财产分配也是承祧问题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家庭财富的分割和传承。

在契丹社会中,家族财富通常由男性后代继承,而女性则难以享有同等权益。

最后,婚姻关系也是影响承祧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契丹社会中,婚姻关系往往与家族利益和权力斗争紧密相关,这也会影响到家庭的承祧问题。

四、承祧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承祧问题,辽代契丹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家庭继承和财产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法律和制度包括血缘关系的认定、继承顺序的规定等。

其次,他们还通过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来维护家庭秩序和道德规范。

这些信仰和传统强调家族荣誉和亲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家庭成员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最后,他们还通过协商和调解等方式来解决家庭矛盾和纠纷。

这些方法包括家族内部的协商、请求第三方调解等手段来化解矛盾和纠纷。

五、承祧问题的影响与意义辽代契丹人的承祧问题不仅影响了家庭的财富分配和权力传递等实际问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辽代的内蒙古地区

辽代的内蒙古地区

辽代的内蒙古地区辽王朝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国家。

契丹族是东胡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今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早在北魏时期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契丹社会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在七世纪初大贺氏部落联盟初步统一了契丹各部,与中原地区唐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八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世纪初年建立的遥辇氏部落联盟,是契丹族建立的第二个永久性部落联盟,将契丹社会推进到了奴隶制社会。

契丹奴隶主贵族们在部落联盟晚期,开始崛起于我国北方。

以耶律阿保机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在逐步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的连年战争以掠夺奴隶和财富,多次挫败贵族内部反对派的激烈抗争,终于在公元916年正式建立起雄据我国北方的辽王朝。

契丹族建立辽国后,继续不断向外扩张,先后消灭了东方的渤海国,吞并了南方后晋王朝奉献的燕云十六州,西南扩展至西夏王朝接壤,北面统领着蒙古高原上的乌古、敌烈、室韦、达旦等部族。

到辽圣宗耶律隆绪时,辽国版图西至今蒙古国阿尔泰山一带,北至今蒙古国的克鲁伦河,南至今河北省新城县白沟与宋朝为界,东至于大海,幅员万里。

辽王朝共设置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又称燕京,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今宁城县大明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其中上京和中京都在今内蒙古境内。

在建立辽国以前,契丹奴隶主贵族在扩张战争中,都曾虏获大量的汉人、渤海人和其他少数族人民,将他们带回契丹本土后,建筑起不少城郭进行安置,称为头下州,就是契丹统治者的私城。

遥荤氏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于越王释鲁(又译作述澜、述鲁)兴筑的于越王城(今巴林左旗查干哈达村西),是在契丹本土上出现的第一座城郭。

释鲁的侄子耶律阿保机继任遥辇氏部落联盟的于越王后,在契丹本土内建立了龙化州(今奈曼旗西孟家段村),又先后将汉代滑盐县城和唐代饶乐都督府城址加以修缮,用来安置俘虏人口。

耶律阿保机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辽王朝时,就是在龙化州举行开国盛典的。

第九百四十二篇??辽国奚族及其分布

第九百四十二篇??辽国奚族及其分布

第九百四十二篇辽国奚族及其分布X图1辽世宗“天禄通宝”铜币。

图2 辽代青玉松鹤人物山子。

图3 辽代花口白瓷盘。

奚与契丹异种同源,亦属于东胡之鲜卑系,最初时称“库莫奚”。

据《魏书·库莫奚传》载:库莫奚,东部宇文之别种也”。

北魏登国年间,契丹“与库莫奚分背”,库莫奚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共同体。

北朝时,库莫奚已形成了由五部组成的部落联盟,“有阿会氏,五部中最盛,诸部皆归之”。

当时,奚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畜牧”;狩猎和农业作为补充。

“其人善射猎,稼多穄”。

北朝时期,库莫奚与北魏、北齐及北周等中原王朝大体上保持着朝贡和边民贸易的友好关系,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潢、土两河流域附近,《北史·奚传)即云:奚“初为慕容晃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

”“松漠”,即指松山之西、沙漠之东的一片地域,位于今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与河北北部之间,大致为西辽河流域的克什克腾旗到围场南部的广大地区。

隋唐时期,奚族虽曾为突厥、回鹘所羁属,但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是内附于隋唐。

隋时,库莫奚始去“库莫”二字,“但号日奚”。

至唐,唐政府在奚族活动地置饶乐都督府(府治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境内),奚族的五个部被分置五个州,奚族的酋长被封为饶乐都督,赐皇娃李氏。

各州置刺吏,饶乐府及各州长官均由奚族酋长担任,受制于营州都督府。

唐朝还曾以宗室女下嫁给奚族首领。

公元696年,奚与契丹联合叛唐,并称“两蕃”。

至唐末,契丹势力壮大,奚族渐成其附属,并为契丹守疆界。

为了逃避契丹人的奴役,有部分奚人西徙妫州(今河北怀来)北山,别称“西奚”。

于是奚遂有东、西之分。

公元911年,奚族被辽太租耶律阿保机征服,奚王五部降服契丹。

《辽史·太祖纪》即载:耶律阿保机“亲征西部奚。

奚阻险,叛服不常,数招谕弗听。

是役所向辄下,遂分兵讨东部奚,亦平之。

于是尽有奚、霫之地”。

辽建国之后,仍保留奚五部,每部设节度使辖制。

天赞二年(923),又组成奚堕瑰部,合称“六部奚”,继续保持奚王名号,置奚王府,任其首领为奚大王,置于原来驻地,部众大多散居在辽中京地区,即今古北口经滦平、平泉至宁城一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契丹族姓氏及其分布摘要: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二姓,这种姓氏制度与其婚姻制度有直接关系。

契丹族二姓的来源同他们部落所居地名有关,也与中原汉姓的攀附有关。

通过对二姓分布地区的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其人口的分布、迁移历史轨迹,也可以看出二姓联系紧密,不仅政治上保证了辽国的政体稳定,在军事上也是国家安全最是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辽代;契丹姓氏;耶律辽代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是契丹族,其人口总量在全国人口中虽不占多数,但在辽代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契丹族姓氏是研究辽代姓氏问题的重要内容。

此前蔡美彪、都兴智及日本学者爱宕松男先生对契丹族的姓氏来源曾做过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其姓氏制度、数量、分布,从一个侧面了解其人口的分布、迁移历史轨迹,从而进一步了解契丹王朝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

一、契丹族的姓氏制度辽圣宗太平九年《萧仅墓志》载:“恭闻惟天既显于二仪,我国爰分于两姓。

耶律世保承祧之业,箫氏家传内助之风。

”①说明辽代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这两大姓氏,并且耶律氏的地位是“承祧”,萧氏的地位是“内助”,即一为皇族,一为后族。

这种现象不仅中原历代王朝所未有,即使在其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没有发现第二个,这一点较难理解,甚至元修《辽史》时也困惑不已。

通过统计《辽史》诸传中的姓氏结构可以看出,属于耶律氏族系的有87人,属于萧氏族系的有47人(抛开宗室、后妃等传中的皇室成员),分别占到总入传人数的28.53%和15.41%,合计占总传主人数的43.94%,二姓之地位可见一斑。

辽代的这一姓氏制度集中体现在婚姻方面。

辽朝建国以后确立了耶律姓与萧姓之间的互为婚姻的制度,即“皇族惟与后族通婚”,并且成为辽朝的基本国策。

耶律与萧二姓的产生从原因、目的、意义来看,无不与婚姻制度相联系。

辽政府对皇族与后族的夫妻婚配、结合有明文规定,如《契丹国志》即载:“番法,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

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落之人通婚。

”②辽圣宗于开泰八年(1019)十月,亦诏曰:“横帐三房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凡嫁娶,必奏而后行。

”③“耶律与萧,世为甥舅,义同休戚。

”④显然,甥舅休戚与共,对于“世保承祧之业”,稳定辽代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政策的推行,当时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优化种族和后代,但当这种制度发展到政治需要时就改变了其原始意义,其结果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制造和发展高门豪族内婚,甚至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婚姻不惜进行不论辈分、不限尊卑的婚配行为。

这种制度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前已述及,但其负面意义也是明显的,政治上势必造成外戚擅政,“(萧)奉先挟私灭公,首祸构难”⑥,因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就看到了其弊端之所在,道宗朝时,都林牙耶律庶箴“上表乞广本国姓氏曰:‘我朝创业以来,法制修明,惟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

始太祖制契丹大字,取诸部乡里之名,续作一篇,着于卷末。

臣请推广之,使诸部各立姓氏,庶男女婚媾有合典礼。

’帝以旧制不可遽厘,不听”⑦。

说明这种制度根深蒂固,是辽国的立国之本。

另外,契丹的姓氏制度也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辽朝规定:“契丹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驼十头,马百匹,乃给官名曰舍利。

后遂为诸帐官,以郎君系之。

”⑧裹头巾尚要付出代价,作为皇、后两族通婚标志的姓氏,一般契丹百姓未必会有资格。

1980年发现于内蒙巴林右旗鸟图山前(辽黑山)崇善碑中,关于契丹人的记载有几处,如:“六院司契丹乌鲁本娘子、六院司契丹郭家奴、六院司契丹乌者索董、契丹石家奴、契丹十五、契丹黑奴、六院司契丹□和尚娘娘、阿孛合、妻翰鲁端、六院司契丹移典、六院司猪儿胡信、契丹查哥、妻押思里……”这块石碑发现于契丹腹地,其代表性很强,这些碑铭中出现的契丹人名当同其他汉族人名一样属于一般平民,他们没有一个姓耶律或萧者,上述“六院司”,当属契丹皇族迭剌部析分出来的六院部,应属契丹的核心部落,这些部落的部民都没有资格有姓氏,更不要说其他部落的平民了。

当然,也可以有其他解释,如上述契丹人名是契丹族名字,但是既然同汉族人一块铭刻于石,说明这是非常正规的场所,应署汉名(如契丹贵族墓志铭基本上均署汉名),这种情况只能解释为:他们既是一般平民,本身就没有汉名,就更没有资格姓耶律和萧了。

二、契丹族姓氏的来源契丹族姓氏来源方面的史料主要有三条:一是《辽史·国语解》:“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两姓矣。

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

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者,为宣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

其说与纪不合,故陈大任不取。

又有言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剌、石抹,则已无可考矣。

”二是《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

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三是《契丹国志·族姓原始》:“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之地名呼之。

婚嫁不拘地里。

至阿保机变家为国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世里着姓。

世里者,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

”注云:“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译之,谓之耶律氏。

”围绕以上史料,契丹姓氏来源问题也有三种观点:一是蔡美彪认为,辽朝建国后确立的耶律氏与萧氏,并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称谓与部落名称,而是在氏族解体后,互通婚姻的两大集团分别采取的共姓。

“耶律”来源于阿保机家族原来驻地,孙、审密、萧、石抹只是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汉译。

⑨二是日本学者爱宕松男认为,契丹人的刘、萧两汉姓与刘邦、萧何无关,而是由原始的姓氏耶律和审密的谐音而来,其本意出自古代契丹人的图腾马和牛。

⑩三是都兴智认为,耶律姓氏同西拉木伦河、太祖原居地“世里”有关,改汉姓为刘、萧是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

笔者认为,上引三条史料都有道理,并不矛盾,可互相补充。

探寻契丹人的姓氏来源,还有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那就是通过解读契丹人的郡望概念,来进行考察。

从《辽史》记载和存世碑刻资料看,契丹贵族中的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为郡望。

据《辽史》记载,耶律颓昱、耶律海里、耶律挞不也、耶律阿思等皆封漆水郡王。

关于“漆水”一地的考证,史学界争论很多,但笔者认为都兴智先生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他认为耶律氏的郡望可能是源于渭水支流漆水,此河在今陕西岐山县附近,这一带是周人勃兴之地,耶律氏以漆水为郡望,是为了把契丹人附会为黄帝之后。

这一点在辽末天祚帝时耶律俨纂修的《皇朝实录》中也到了证实。

笔者认为,辽朝宗室耶律氏以漆水为郡望封爵和改汉姓为刘,正是视黄帝为其远祖,将自己比附为后稷、唐尧的后裔,与周、汉一脉相承。

辽朝萧氏的郡望是兰陵,兰陵是汉姓萧氏的郡望。

检《辽史》,萧朴、萧挞凛、萧孝友等,皆得封兰陵郡王。

萧恒德、萧速撒、萧挞不也等死后均追封为兰陵郡王;萧阿鲁带曾封兰陵县公、兰陵郡公。

据出土的辽代墓志记载,萧继远(即《辽史》所记的萧继先)、萧孝诚和萧孝友兄弟,皆曾被封为兰陵郡王。

萧义(即《辽史》所记的萧常哥)曾被封为“兰陵郡陈国公”。

有的墓志则更明确地记载萧氏“兰陵占籍,厥族炽昌”,“兰陵萧氏”,“其先兰陵人也”。

正如《辽史》所记“以乙室、拔里(辽代后族的两个重要部落)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萧相国,指汉初萧何,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封爵,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正是将自己附会为萧何的后裔。

有辽一代,后族几乎全部垄断北府宰相预选权,是后族即宰相之族,与“比萧相国”的说法相一致,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契丹族的姓氏分布一般官员到了一定年龄,都会退休返回故里。

因此,我们通过考察出土墓葬的有关情况,就能够总结出人口姓氏分布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辽代石刻文编》中列出的耶律氏墓志出土地点,可以看出,最南边的耶律氏墓志出土于河北平泉县,位于辽中京大定府附近;最北边的墓志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在辽上京东侧附近;最西边的墓志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在辽上京的西南侧附近;最东边的墓志出土于辽宁义县(辽中京道宜州)、北票、北镇(辽中京道显州)附近,这一区域正是潢河、土河流域,即契丹的“腹心部”地区。

同时可以看出前后不同时期,有两个中心,早期基本上在辽上京临潢府附近,中晚期基本上在中京大定府、兴中府附近,从中不但能看出耶律姓氏不同时期分布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辽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往南发展,首都由上京到中京迁移的历史轨迹。

契丹萧氏墓志虽然不多,但集中分布在以辽宁阜新为中心的辽西南地区,其中以阜新最为集中,共有四处。

阜新地区的萧氏家族共有三大系:一是萧阿古只家族。

从阜新地区辽墓的发掘和出土的墓志来看,基本上都和萧阿古只家族有联系,《萧仅墓志》对整个族系记载较为清晰,说明从阿古只在阜新建豪州起,至辽朝终,其家族一直活跃在这个地区。

二是萧德温家族。

《萧德温墓志》载:“一门生于三后,四世出于十王”,向南先生考证,“一门生于三后”,指圣宗钦哀皇后、兴宗仁懿皇后、道宗宣懿皇后;“四世出于十王”,十王至大康元年可考知者:晋国王萧和、齐国王孝穆、晋国王孝先、楚国王孝忠、丰国王孝友、楚国王孝惠、陈王知足、齐王无曲、柳城郡王术哲。

可谓豪门显赫之族。

三是萧慎微家族。

因墓志残缺,族系不是太清楚,但也可看出家族的显赫。

从遍布在阜新地区乡镇村屯的辽代遗迹看,当时人口应该非常密集,经济相当发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代契丹皇族,即耶律氏的分布地区,早期以上京临潢府为中心,中期以后以中京大定府为中心,反映了“世保承祧之业”的耶律氏居住在契丹的“腹心部”地区;而契丹后族,即萧氏,分布地区则在“腹心部”的东部和南部,以法库、彰武、阜新为中心,沿东北——西南方向依次排列,他们以医巫闾山等山地和科尔沁沙漠为屏障,构筑了一条辽腹心地区与东京道原渤海地区之间的一道屏障和保护带。

二族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不仅政治上保证了辽国的政体稳定,军事上对国家安全更是有力的保障,尤其是作为后族的萧氏“北可捍卫潢、土两河,南可控制辽东,随时出其家兵,配合国家军队,镇压辽东各族人民的反辽斗争,以巩固契丹人的统治”。

因此,其地位和作用是中原历代王朝后族所无法比拟的。

注释①⑤⑥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1、248—251、248—251页。

②《契丹国志》卷二十三。

③《辽史》卷十六,《圣宗纪七》。

④《辽史》卷三〇,《天祚纪四》。

⑦《辽史》卷八十九,《耶律庶箴传》。

⑧《辽史》卷一一六,《国语解》。

⑨蔡美彪:《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⑩爱宕松男:《契丹古代史研究》,内蒙古出版社,1978年。

都兴智:《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

陈述:《全辽文》卷六、卷九、卷八、卷七、卷九。

向南:《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