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建立前契丹族文化与习俗考
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

01
提升公众对契丹文化的认识
各地教育部门通过编写历史教材、举办文化节等活动,向青少年普及契丹人的历史和文化。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契丹文化的相关内容也被创作成网络文章、视频等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考古学在寻找契丹后裔中的作用
考古学能够提供实物证据,如古墓葬、圣物、石碑等,这些都是研究契丹人历史和追踪他们后代的重要线索。近期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例如高句丽与辽朝墓地的发掘,提供了关于契丹人生活模式和移动路径的新信息。
契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REPORT
REPORT
03
契丹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物与遗址的保护现状
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尽管契丹族已经不复存在,但契丹文化在民族服饰、民间传说和艺术创作中仍有所体现。在某些民族,如达斡尔族中,依然可能存有契丹人的血脉和传统习俗的影子,这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契丹人的文化传统。
契丹人后裔的探索
REPORT
REPORT
02
达斡尔族与契丹的联系
达斡尔族的起源与生活特征
2
学术界对契丹后裔的看法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对后裔研究的历史难题
确定契丹后裔不仅需要广泛而深入的历史文献研究,还需要现代科技如DNA分析的辅助。由于契丹人的种族身份在历史中逐渐淡化,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混合使得后裔身份确定困难加剧。
对契丹人后裔研究的深入
人类学和民族学在研究中的交应用
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历史中发生融合。结合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我们可能能够揭示契丹人传统在今天某些民族文化特征中的存续情形。
辽金时期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影响

辽金时期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影响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的汉族文化和南方的汉族文化,还有西部和东部的少数民族文化,两边以及各个族群之间的文化、经济、人口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产生了很多的历史影响。
一、辽朝和金朝的历史背景辽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朝代,它的存在时间为907年到1125年,但是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它存在的时间。
辽朝的建立者是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可以掌控中原的机会。
在契丹族人的统治下,辽朝先后同西夏和宋朝发生了很多次战争,但是维持了中国北方的稳定。
然而,到了1125年,东北的女真族联盟发动了对辽朝的叛变,这也导致了辽朝的灭亡。
女真族人随后建立了金朝,它在建国初期采取了大量的汉化政策,同时对辽朝的文化和制度也进行了大量的继承和吸收。
金朝也同宋朝发生了许多次战争,最终灭亡于1234年。
二、辽金时期的文化交流在辽金时期,由于少数民族的控制,北方的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汉族文化也向北部传播。
在辽朝时期,平民的婚礼和贵族的婚礼都有很明显的局限性,根据不同阶层的不同文化背景,婚礼有很明显的差别。
而在金朝时期,婚礼开放程度明显加大,有了一定的改变和发展。
在文化上,辽朝和金朝的民族文化也不同,辽朝的民族文化来自于古老的原始文化中心,而金朝的民族文化则是由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共同创造的。
这种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所需的交换,同时也是文化上的交流,两种文化在交流中产生了很多的新的想法和新的感悟。
三、辽金时期的历史影响在历史上,辽朝和金朝的存在,对于中国北方的稳定和治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两朝间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同时,新的文化交换也为中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辽金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考探

〔收稿日期〕1999-12-30 〔作者简介〕都兴智(1950-),男,蒙古族,辽宁瓦房店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地方史、辽金史研究。
【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考探都兴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辽宁大连116022) 〔关键词〕辽代契丹人;姓氏;西剌木伦河;郡望 〔摘 要〕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部族名称和姓氏经常与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联系,辽代契丹人的耶律姓应源于其祖居之地西剌木伦河。
契丹耶律氏自称汉姓为刘,改“审密”为萧,仅从音韵学角度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
从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为郡望、萧氏封爵多以兰陵为郡望及辽朝契丹人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一史实进行考察,改汉姓为“刘”、“萧”是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证明《辽史・后妃传》序的记载是可信的。
辽代后族述律氏本为契丹人,不是回鹘人;二审密就是指述律氏,而不是述律氏之外另有“二审密氏”。
〔中图分类号〕K 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5-0101-05 辽代契丹人只有耶律和萧两个姓氏。
至金代,改耶律为“移剌”,改萧为“石抹”。
清代满族当中的“伊拉里氏”和“舒穆鲁氏”就是契丹移剌氏和石抹氏的异译。
关于契丹人姓氏的来历,中外学者曾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发表了很多颇有见地的看法,但似乎还不能视为定论。
一、耶律姓氏与西剌木伦河 关于契丹姓氏的来历,《辽史・国语解》:“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两姓矣。
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
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者,为宣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
其说与纪不合,故陈大任不取。
又有言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剌、石抹,则已无可考矣。
”《辽史・部族表》“序”:“部落之名,姓氏之号,得其音而未得其字,历代踵讹,艰于考索。
”这说明金代陈大任和元代脱脱修《辽史》时,对此已困惑不解。
契丹族的起源及发展

契丹族的起源及发展契丹族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用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的游牧民族,其族属系东胡族系中吸纳了大量匈奴人的鲜卑,经历一系列动荡后建立了封建王朝,疆域辽阔、实力雄厚,吸收各民族文化,因俗而治,一度与宋王朝分庭抗礼。
唐朝时置松漠都督府管理,后依附于突厥汗国建立遥奉氏部落联盟,在突厥被回统灭后的百余年间,契丹人一直被回所统治。
契丹自4 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后建立强大的辽朝,活跃于中国北方长达8个世纪之久,与北宋对峙一百余年,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朝灭亡后,契丹族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元朝中后期,“契丹”已不再作为独立的民族名称而存在。
契丹作为部落的名称,在古代历史资料记载中,最早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末期。
当时,北魏太祖登国三年(388),出于政治、军事扩张的需要,魏军遂大举进攻松漠地区诸部,击破势力强大的库莫奚部落集团,并导致其内部发生分裂,使原本生活于此部落集团中的契丹部落,从此完全独立出来,从此成为与库莫奚集团旗鼓相当的又一支新的部落集团,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契丹与库莫奚“从此分背”的发展过程。
契丹部落的最早生居地,就是古代的松漠地区。
出现于松漠地区以后,也基本没有完全脱离这一地区,因此,古松漠地区不仅是契丹人部落生活的最早生居地,也是契丹人的部落发祥地,是后来契丹辽朝政权的政治中心。
契丹部落自北魏登国三年形成独立的部落集团之后,很快地就具有一般游牧部落所具有的共同发展特征,即契丹部落与库莫奚部落一样,也开始不断地向中原地区发起军事骚扰活动。
可见,自北魏登国三年之后,契丹部落就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势力庞大的部落集团。
总之,自4世纪末至5世纪末,契丹部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已经从东部鲜卑宇文部崩溃的孑遗,通过氏族群体间的不断整合,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多个氏族部落组织成员的部落整合体。
辽代的婚姻习俗及文化内涵探析

辽代的婚姻习俗及文化内涵探析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汉族、渤海族等多民族融合的政权,在这种多民族的背景下,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一面。
婚姻习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一面多棱镜。
辽朝的婚姻习俗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中原地区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独具特色的一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标签:辽代;婚姻习俗;文化内涵婚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关系,婚姻习俗则是人们在婚姻缔结过程中所遵循的礼节、习惯等,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伦理、宗教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婚姻习俗也不尽相同。
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朝,受社会生产力、风俗习惯、文化水平的影响,其婚姻习俗与中原地区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独具特色的一面。
一、辽朝的婚姻习俗(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传统的婚姻习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首要条件。
囿于史料,辽代婚姻中有关“父母之命”的记载几乎没有,仅从《大王记结亲事碑》中可探得一二:“大王言我年老。
我从十六上别父,我弟吒年小,并不得父母悉妇,我成长后,遂与弟下羊马牛等,求免并儿郎悉妇,并是我与六畜求到,其弟把杜牧大帐,有好弱物,并在弟处,我处无”[1]1。
在这段碑刻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由于“不得父母悉妇”,弟“ 吒”的婚事则由其兄长负责。
其意即倘若父母在,吒的婚事应是由其父母负责的。
既然由父母负责,父母之命自然也应存在。
现在来探寻“父母之命”这种婚姻观念可能在辽朝立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辽朝孝道观念的存在。
契丹族建国之前,孝道观念即已存在,《辽史·营卫志上》记载:“孝曰‘赤实得本’”[2]370,在出土的契丹文字之中也发现了“孝”字的契丹字,说明契丹族本身即有“孝”的观念。
辽朝的“再生仪”,也以仪式的形式将契丹族的孝道观念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走进教材知识点一辽与西夏1.契丹族的兴起和建国(1)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________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3)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________,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4)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________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________事务。
(5)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________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的建立(1)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_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________,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启思助学1.【学习情境】——少数民族的汉化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思考:材料说明在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试答:2.【名师指津】教材P58“学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试答:知识点二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的建立与发展(1)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________、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1114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________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_______。
辽金时期的女真族与契丹族关系

辽金时期的女真族与契丹族关系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时期,其中女真族与契丹族关系的变化和演变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女真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而契丹族则曾经建立了辽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
在辽金时期,女真族和契丹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化。
起初,女真族是契丹族的附庸,后来逐渐崛起,最终建立了金朝。
女真族在契丹族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壮大,吸收了契丹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在女真族崛起的过程中,契丹族扮演了重要角色。
契丹族为女真族提供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帮助女真族夺取了对辽朝的控制权。
契丹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为女真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女真族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
然而,女真族与契丹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主从关系。
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和实力的增强,女真族逐渐脱离了对契丹族的依赖,开始独立执掌朝政。
尽管女真族的崛起离不开契丹族的支持,但女真族逐渐展露出自己的强大实力和雄心壮志。
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后,与契丹族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女真族作为新的统治者,开始对契丹族进行政治和文化上的整合,将其融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儒家思想在金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要思想体系。
契丹族的文化和制度也逐渐被金朝所吸收,为金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尽管女真族和契丹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可以看出,在辽金时期,女真族对于契丹族的影响和依赖逐渐减弱,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政权。
女真族在契丹族的基础上建立了金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
女真族与契丹族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它们之间的互动和摩擦不仅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更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一个缩影。
辽金时期的女真族与契丹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思考。
它告诉我们,民族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需要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契丹文化和让国皇帝耶律倍

外扩张。西打倒甘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燕云
十六州。
926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称制。 930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 947年,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 无法巩固统治,四月,被迫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经过世宗,穆宗,景宗, 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上层不稳,迫使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 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 渐兴旺的后周政权。 969年二月,辽穆宗被侍人所弑。景宗耶律贤被推举为帝,改元为保宁。由于景 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王朝出现了一阵清明。 1004年,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 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峰, 辽将萧闼凛战死。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 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与宋订立澶渊之盟 后,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
他们早期游牧渔猎为生,阿保机时代开始务农。但辽代皇帝仍有四时按钵
的传统。
契丹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其服装佩饰及发式均不同于中原汉族,有他们自 己的民族特色。 如服饰,契丹男子上身多穿圆领左衽窄袖长袍,衣长过膝,腰间系带。这种契 丹男服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敖汉旗北三家辽墓出土的壁画中均有 形象描纷。契丹男子的下身一般穿长裤或连靴裤。契丹女子上身外衣多为直领 左衽长袍,又称“团衫”,前拂地,后长而曳地尺余。这种女式左衽“团衫” 已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中有实物出土。契丹女子下衣多穿裙和裤。裤有长裤, 其内还有贴身套裤,契丹人称之为“吊敦”(或“钓墩”),只有两条裤管, 无裆无腰。契丹人的冠帽,除贵族、官员们戴的金、银和纱冠外,契丹平民多 戴无附饰的毡冠,又称“毡笠”。契丹人的毡冠圆顶或方顶,无檐,紧罩头上, 有缨系于颏下。 契丹人的服饰文化首先是对生活在契丹辽地、与契丹人杂居混住的汉族人产生 了影响,主要标志是:不少汉人也开始穿戴起契丹民族服饰来。如近年在河北 宣化发掘的辽代汉官墓葬中,其墓室壁画中的人物,既有汉人装束,又有契丹 人装束,“反映了辽代中晚期民族融合的情况”。 长期居于契丹辽地的汉人 受契丹服饰文化影响,改穿契丹民族服装,当时北宋出使契丹的使者们亦曾耳 闻目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4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No.42009年7月Journalof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uly2009
辽朝建立前契丹族文化与习俗考张志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关键词:契丹族;早期文化;游牧经济;兴兵议和制;柴册仪;髡发;毡帐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91X(2009)04-0372-04
Khitan'scultureandconventionbeforeLiaoDynastyZHANGZhiyong(AdministrationandLawDepartment,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Fuxin123000,China)Abstract:Basedonlimitedliteratureandarchaeologicaldata,thearticleisaboutearlyKhitan'scultureandconventionanditscharacteristics,whichismainlybasedonKhitan'scultureandconventionbefore,inandafterLiaoDynasty,comparingwithnorthnationnalitieshavinginternalrelationwithKhitansuchastheXiongnu,Xianbei,Xi,Shiwei,Mohe,Nuzhenandsoon.KhitanhaditsowncultureandconventionasearlyasbeforethefoundingofLiaoDynasty.Khitan'scultureandconventionwasmainlyshownedinitseconomy,military,socialorganizations,marriageandfunaral,religion,morality,belief,food,clothing,housingandtransportation.Beijingprimitive,mobile,rough,assimilating,learningandcreativearethefeaturesofKhitan'scultureandconvention.Keywords:khitan;earlyculture;pastoraleconomy;representativesystemofsendingtroops;Chaiceceremany;punishmentofshavinghead;feltnet
收稿日期:2008-10-10作者简介:张志勇(1960-),男,辽宁阜新人,教授,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史、辽金法律史研究。
(接上期)
契丹早期葬式为树葬加火葬。树葬加火葬是契丹建国前葬俗的主流。树葬,源于原始民族普遍流行的天葬,即将死者尸体置于深山或者郊野的大树上,任其腐化。北史 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25]。火葬,旧唐书 载:契丹!其俗死者不得作家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树上,亦无服纪∀[10]。其方法是先将尸体焚烧成灰,后装入器物中埋入土坑竖穴墓。每逢朔、望、节、辰、忌日等日期,还有焚烧酒饭以祭亡灵的!烧饭∀习俗。契丹族事死如事生的宗法礼俗,于此可见一斑。这种古老的葬式可归结为火葬,但又不同于以后直接焚尸的火葬,是古老天葬的一大进步,即不是将尸体放在野外永远不管。这种葬俗在民间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楼钥奉使金朝路过契丹地区,曾见契丹置尸木上,并记到:!道中有一晒尸棚,其俗,行有死者,不理,立四木高丈余,为棚其上,以荆棘覆其尸,以防鸱枭狗鼠之害,立一碑以记其姓名年月∀[26]。焚尸火葬在僧人和平民间盛行,后又逐渐演变成焚尸土葬。辽朝建立后,契丹树葬之俗渐息而土葬火葬并行。在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发现了辽代早期墓葬:四堡子乡先锋村土扩竖穴墓,墓内葬一具尸骨,头东足西,在头部并置2件篦纹灰陶壶,喇叭形口,斜短颈弧腹。在手碗部位有一双扁片割口铜镯,一把剪刀。这座墓应为辽建国前契丹族的一座女性墓葬,墓口是长方形,竖穴墓壁探1.23m。在阿尔乡、村发现一土扩竖穴墓,墓内葬一具尸骨,头东足西,出土喇叭篦纹灰陶瓶1件,喇叭口瓜棱式灰陶瓶1件[27]。这说明了建国前契丹人也开始了土葬。辽朝建立后,契丹树葬之俗渐息而土葬火葬并行。土葬时伴有人殉和立石记功之俗。辽神册三年(918年),!涅里衮自缢圹中,并以奴女古、叛人曷鲁只生瘗其中∀[17]。同年七月,耶律曷鲁得病而死,!既葬,赐名其阡宴答,山曰于越峪,诏立石纪功。清宁间,命立祠上京∀[20]。凡人皆有生有死,死则须葬。各民族由于受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当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葬俗。契丹民族葬俗有自己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7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早期,契丹人信仰原始多神教萨满教。终辽一代,契丹人一直保持着对萨满教的原始信仰。他们以青牛、白马祭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等。萨满教是一种没有系统理论和教义的原始宗教,其原意为激动不安和疯狂乱舞并含有占卜之意。北方民族的许多信仰都带有萨满教的色彩,契丹人也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信仰表现在朝廷的重要典礼、一般性礼仪、平时许多仪式及日常生活当中。巫觋分为太巫、大巫、巫,主持仪式。萨满教作为一种完整的宗教形式已经消失,但是,萨满教中某些崇拜自然神力的内容,却作为民俗被继承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拜日厌月:契丹旧俗,!东向而尚左∀,有!祭东∀之俗,按辽史#国语解 载:!国俗,凡祭皆东向,故曰祭东。∀祭东实为拜日,在契丹各项祭祀中,专门设有!拜日仪∀,!皇帝升露台,设褥,向日再拜,上香∀[28],是祭祀日神的活动。但契丹却不拜月,史称:!凡举兵,帝率蕃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天地、日神,惟不拜月∀[29]。(2)树木崇拜:契丹人认为树木距天更近,是神灵的栖息地,为神灵和人世的沟通之处,早期的树葬也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故而树木也被赋予了自然神力。在祈雨的!瑟瑟仪∀中,要举行!射柳∀仪式,并由巫师主持祭柳;在祭拜祖先木叶山的大礼中,要!中立群树,前置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28],这些都反映了树木崇拜的传统,和契丹早期树居和狩猎生涯有直接关系。(3)敬畏风、雨、雷、电等自然神力,天旱对畜牧业、农业不利,遇到大旱,契丹即!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契丹人认为巨风是鬼神作怪,∀见旋风,合眼,用靴望空打四十九下,口道:'坤不刻'(即旋风)七声∀[30]。因无法解释雷电击毁树木、牲畜的自然现象,契丹人对雷电十分畏惧,!每闻霹雷之声,各钩中指作雀声以为禳厌∀。(4)崇拜火神:每年岁末除夕之夜,契丹人要祭祀火神,由巫师主持,皇帝助祭,面火而拜。(5)灵魂不灭观念:契丹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生活在冥界,人死入墓,要以车马具、器物等物品随葬,以备其在冥界使用;每逢朔、望、节、辰、忌日,要焚烧酒食以祭死者,这些都反映了契丹人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所尊的天神和地祇的形象是骑白马的男子和驾青牛的女子;他们把黑山看成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木叶山(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附近的白音他拉)是传说中契丹始祖奇首可汗的发祥地。这些都与契丹人的起源、发展密切相关,因而契丹人对它们极其崇拜和敬畏,每年皆有时祭。狩猎曾是他们的主要活动,狩猎前也祭麃鹿神,祈求多获。这种多神信仰形成了契丹人生活中的若干禁忌和习俗。早在建国前,佛教也传入契丹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佛教正是传入契丹是在十世纪初,由汉人俘虏传入的。唐天复元年(901年),耶律阿保机为迭剌部夷离堇,专事征讨,!乘间入寨,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21]。这些新建的城邑里,就有不少佛教徒。次年,阿宝机为了安置俘获的大批汉人俘虏,于龙化州!始置开教寺∀。此后,佛教在辽代社会广泛传播。契丹民族由于受生态空间和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其道德观念中,!勇敢为荣∀的观念占有崇高的地位。这起源于契丹游牧渔猎的生产方式,并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保持而一直成为契丹族人生追求的价值主导。因为在游牧、狩猎民族之间,战争不但频繁,而且也是生存、壮大的方式,掠夺财富本就是游牧战争的目的之一。使得他们喜武功,善征伐,以武立国。反映在契丹民族早期文化上崇智尚武,以智略和勇武作为选官和评判人物的标准。契丹国志 说耶律阿保机年轻的时候,!雄健勇武,有胆略。铁厚一寸,射而洞之∀而称于族里,!部落惮其雄勇,莫不畏而服之∀[31]。辽史 说太祖!言必及世务∀、!时伯父当国,疑辄咨焉∀、!既长,身材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开弓三百斤。为挞马|沙里。时小黄室韦不附,太祖以计讨之。伐越兀及乌古、六奚、比沙|诸部,克之。国人号阿主(父祖之意)沙里(郎君之意)∀[17]。这段史料是说耶律阿保机身材高大,擅长骑马射箭,有智谋,作战勇敢。奠定了他为本部夷离堇、大迭烈府夷离堇、于越,最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基础。随着和汉人接触,与中原王朝的联系的加强,儒家的伦理观念已和其古老传统相融合,成为其评判是非、区别善恶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仁∀(宽仁、爱民)、!礼∀(明礼义、守法度)、!孝∀(敬老)的观念成为契丹道德观的一部分。契丹人作为游牧民族,长期从事渔猎、畜牧业生产与生活,一方面依赖于大自然;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大自然,因而他们对大自然(天、地)产生了无限的畏惧与崇拜。古人认为天地为万物之源,人类之父母,天(阳)地(阴)合而万物生,所以对天地顶礼膜拜。契丹人也崇拜天、地,他们认为天地有!灵∀,能主宰人间的一切事务,能兆吉、凶。所以他们崇拜天地。这种崇拜主要表现在祭拜天、地活动上。兴兵征讨要祭祀天、地;平定叛乱要祭祀天、地;登山、游猎要祭祀天、地;获得!吉物∀时要祭祀天、地;遇到灾疫时要祭祀天地。契丹人祭祀天地所使用的祭物以青牛白马为多。因为契丹人崇尚青牛白马,这与契丹人始祖神话传说有关。后来又有太祖皇后述律平遇到地祗神∃∃∃青牛妪的传说及圣宗时祭白马神的记述。陈述先生认为!白马神与青牛妪当即代表天神或大地。∀这就是说,契丹人认为白马标志天为!阳∀,属白;青牛标志地为!阴∀,属青(黑)。杀白马、青牛以供天、地享受,以表示对天、地的敬重[32]。辽帝在此举行大典时,!杀白马、青牛以祭∀。要祭天、地,必!燔柴∀。据记载:!柴册,礼名。积薪为坛,受群臣玉册。礼毕,燔柴,祀天。阻午可汗制也∀[33]。这是对辽代柴册仪式的简要概括。燔柴祭天是契丹人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