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景颇族的资料

景颇族的资料

景颇族的资料1.简介景颇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怒江、德宏和临沧三个州。

他们也生活在邻近的缅甸和印度。

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独特的民族之一。

2.历史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景颇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

他们最早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后来逐渐转向农业。

在历史上,景颇族曾被称为契丹、黑契丹、遗朝、纳西等多个名字。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曾形成了独立的王国,并且对中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3.语言和文字景颇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乌孜嘎-缅甸语群。

他们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使用汉字和拉丁字母来记录语言和文化。

近年来,景颇族的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景颇族青年学会了使用汉字写作。

4.生活习俗景颇族是个崇尚自由的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赛马、射箭等各种传统体育活动。

在结婚习俗方面,景颇族采用一夫多妻制,通常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

婚礼上的歌舞表演是一大特色,景颇族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跳着优美舞蹈,祈祷新婚夫妻的幸福。

5.宗教信仰景颇族人民多信契丹教,这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崇拜自然神灵。

契丹教信徒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他们还会举行一些仪式来庆祝丰收和传承民族文化。

6.传统节日景颇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契丹年,这是景颇族的农历新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家庭团圆、舞蹈和唱歌等。

此外,景颇族还有丰收节、刈麦祭和尤努斯节等。

7.衣着和饮食景颇族的传统服饰非常丰富多样,男性喜欢穿短衣、长裤和长袍,女性则穿着颜色鲜艳的民族服装。

在饮食方面,景颇族人民主要以粮食为主食,如大米、玉米和小米。

此外,他们还喜欢吃野味,如猴子、鹿肉和蛇肉等。

8.经济状况景颇族人民经济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艺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和棉花等作物。

他们还擅长制作竹木工艺品、织布和编织等手工艺活动。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为景颇族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许多景颇族人民从事导游和酒店等相关行业。

契丹小字词汇索引

契丹小字词汇索引

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契丹小字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字,也是中国汉字的来源之一。

虽然契丹小字已经不再使用,但它仍然是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和语言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文汇总了契丹小字中常见的词汇,按照语言学和文化分类,带您一起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一、家庭和社会生活类词汇1. 女婿(yalan):指女儿嫁出去的丈夫。

2. 公主(gungšu):表示宫廷中的皇家女性或贵族女性。

3. 皇室(milwat):指皇帝及其家族。

4. 头领(bürgen):指领导一个群体或部落的人。

5. 离婚(sišümü):指双方协商后解除婚姻关系。

二、衣物和饮食类词汇1. 羊毛(qabqal):指织毛衣服所用的原料。

2. 面粉(čaqal):指为制作饼干、面条等而磨成细粉的谷物。

3. 酸奶(arqlaga):指用奶酸发酵后制成的一种饮品。

4. 沙漠(boölük):指缺少水源、植被、道路等的荒漠。

5. 豆腐(tūfū):指用植物原料发酵后制成的一种食品。

三、军事和治理类词汇1. 护卫(batur):指负责护卫皇帝或贵族的军事力量。

2. 兵器(kirlang):指用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武器和装备。

3. 城墙(uyangga):指用于防御或围攻的城市建筑结构。

4. 税收(čugul):指政府收取的各种税款和费用。

5. 立法(nomun):指制定和颁布法律、条例和政策的行为。

四、宗教和哲学类词汇1. 道教(doyi):指一种宗教体系,主张通过修炼修身达到超乎世俗的境界。

2. 经文(čuγur):指各种宗教经典和文献。

3. 佛教(pota):指源自印度的宗教体系,主张通过禅修和修行达到解脱。

4. 牛津(cinī):指一种哲学思想,追求理性和实证研究,注重推理和辩证。

5. 表演(huwem):指传统戏剧、音乐和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

以上是常见的契丹小字词汇,展示了辽代文化和语言的一些方面。

这些词汇在研究历史、文化、语言和翻译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中所体现的契丹春捺钵文化

古诗文中所体现的契丹春捺钵文化
的场景 。
繁衍之地 , 因此吸引着辽代帝王 的目光。辽代的皇 帝 曾把春捺钵设置于此 , 以渔猎之机 , 大宴群臣, 商 议 国事。 文人墨客为此 留下 了大量的诗 文, 为研
究 契 丹捺钵 文 化 提供 了史 料 资 源 。透 过 诗句 中所
烘托的景致 、 诗行 中所渗透 的政治经济、 诗意中所 抒发的情感 , 能够感受那些早已沉淀在历史长卷中 的片段 , 去拾起那些遗失的民俗 民风。本文主要从 古代一些诗文 中来探索契丹春捺钵文化。
孙立梅 , 洪泉 王
( 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学 院, 吉林 白城 170 ; 300 大安市第一 中学 , 吉林 大安 1 10 ) 330
摘要 : 契丹四时捺钵独具特色, 尤其是 契丹春捺钵。大量的古诗文 中的春捺钵记载, 反 映 了契丹人 的游牧 渔猎 旧俗 , 独特 的政 治统治特 色 , 以及 尚武 精神 。本 文主 要从古代 一
春河、 春河 、 纳河 2 次 , 1 去长 春州 、 州 1 春 1次 , 鱼 去
《 辽史 ・ 食货志》 记载 : 祖宗 旧制, “ 常选南 征马数
万 疋 , … 复 选 数 万 , 四 时 游 畋 ; 则 分 地 以 … 给 馀 牧 ” 1 o3可见牧 养 的马 , 了军 事 战争需 要外 , r 除 主要
儿泺 2 4次 , 去大 鱼泺 、 春州水 淀 、 泺 l 。通 过 长 O次
上述所记可以看出, 因为查干湖、 月亮湖等地泡沼
众多、 水草 丰茂 , 珍 禽 异兽 和众 多 名 贵 鱼类 栖 息 是
就是四时捺钵 的需要。就如姜夔《 契丹风土歌》 中 所 言 :契 丹 家 住 云 沙 中 , 车 如 水 马 若 龙 。春 来 “ 耆 草色一万里 , 芍药牡丹相 间红。大胡牵车小胡舞 , 弹胡 琵琶调 胡 女 。一 春 浪 荡 不 归 家 ,自有 穹庐 障 风 雨 。平 沙 软草 天鹅 肥 , 几千 骑晓 打围 。皂旗低 胡 昂围渐急, 惊作羊角凌空飞。海东健鹘健如许 , 鞲 上风生看一举 。万里追奔未 可知 , 划见纷纷落 毛 羽。……”4 象地展现 了契丹人游牧 以及射 猎 -形

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与汉族统治

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与汉族统治

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与汉族统治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统治者为契丹族人。

在金朝的统治下,契丹族与汉族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还关乎着文化和民族认同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与汉族统治的问题。

首先,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

契丹族崇尚骑兵文化,对统治地区实行了军事与行政分离的政治制度。

他们把大型军队编制成十二个军区,由契丹贵族担任军区指挥官。

这样的分置结构使得契丹族能够有效地掌握实权,并确保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金朝也设立了中央行政机构,将其分为三个部门:军事、经济和统战。

其中,军事部门由契丹族贵族垄断,经济部门则由汉族官员管理。

这种政治格局使得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契丹族的统治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金朝的初期,契丹族比较尊重汉族的传统文化,他们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根基,推行儒家文化。

这使得汉族文化得以保留和推广,与契丹族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汉族社会中,士人阶层与契丹统治者保持着一定的互动,士人们通过参与朝政和文化活动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族逐渐丧失了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开始对汉族进行歧视和压迫。

这导致了汉族社会的动荡和不满情绪的蔓延。

另外,金朝在经济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以契丹族的利益为出发点。

金朝推行了一种特殊的经济制度,即“均田制”。

这种制度规定,每户人家只能拥有一定数量的田地,无论人口多少。

契丹族统治者控制着大量的土地资源,而汉族人则相对较少。

这不仅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还使汉族人对金朝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

相对应的,金朝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使得汉族社会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最后,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

契丹族在宗教方面信奉满教,而汉族人多信仰佛教和道教。

这两种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契丹族与汉族在宗教上存在着隔阂。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契丹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它的兴衰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文化是契丹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对于了解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契丹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契丹王朝及其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契丹王朝概述契丹王朝,又称辽朝,创立于916年,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0世纪初到12世纪初,其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东北、蒙古、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

契丹王朝以善于骑射闻名,其统治阶级主要由契丹人组成,不同于其他汉族王朝的统治模式。

3. 契丹文化的特点3.1 政治制度契丹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独特的政治制度,如采用“三省六部制”来管理国家事务,设立精细的官职和官员选拔制度等。

契丹政权的建立使得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进一步发展,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军事体制契丹人以骑射为主要战术特点,擅长步战和骑射的契丹骑兵成为契丹王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在军事装备方面,契丹军队采用轻便灵活的战骑和强力的弓箭,形成了独特的战斗风格。

3.3 经济形态契丹王朝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基础,其中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牧业则以牛、羊、马等为主要养殖对象。

此外,契丹人还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4 社会风俗契丹人的社会风俗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他们通常居住在帐篷或简易的房屋中,善于驯养骏马和猎豹。

契丹人的饮食习惯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富有营养。

3.5 艺术表现契丹王朝在艺术方面也独具特色,特别是契丹文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契丹文在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4. 契丹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契丹王朝与中原的汉族王朝有着频繁的交流,这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交往,还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

契丹人通过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契丹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

从“鏊”一窥辽金饮食生活

从“鏊”一窥辽金饮食生活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1 “鏊”释义鏊,民间也叫鏊子、饼鏊,是制饼工具。

鏊,在古代,早已有之,《说文句读》说:“鏊面圆而平,三足,高二寸许,饼鏊也。

”《正字通》说:“鏊,今烙饼平锅曰饼鏊,亦曰烙锅鏊。

”《广韵》也说:“鏊,饼鏊。

”《玉篇·金部》提道:“鏊,饼鏊也。

”从文献中可知,鏊平面圆形,中心略凸,主要用于烙饼,是一种专用的饼食炊器,多用铸铁做成。

时至今日,河南、苏北、山东等地依然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习俗。

2 鏊的考古发现在1980年发掘的河南荥阳点军台仰韶文化遗址和1981年发掘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中,均发现一种形状特殊的陶器(图1),该陶器材质为陶土加砂,顶部为圆形平面,下有三足或四足,底部有烟炱痕迹,证实为早期陶鏊,可见在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就有先民用陶土烧制鏊来做饼,这可能是考古发现的鏊源头。

当煎饼飘香,岁月留痕,原始先民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向用火熟食过渡,原始的食文化便形成了。

千年来,用鏊烙饼传承不衰,烹食之器依旧。

汉代时,中原地区的冶铸技术迅速发展,日用器具中增加了铜鏊、铁鏊,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中出土的东汉弦纹铜鏊即是证明。

魏晋以后,除中原地区外,其他地区也发现了不同时代烙煎饼的壁画多幅。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中有大量表现厨事活动的画面,其中有摊煎饼的图像,画面中一位跪坐厨娘用双手掀起煎饼,旁边有一弧面三足鏊盘。

河南登封高村宋代壁画墓的“烙饼图”,为我们提供了鏊盘使用的宝贵图像资料。

画面中有三位女子,一女子坐于鏊前,双袖挽起,右手持铁条翻饼。

鏊右侧放一圆盒,内有烙饼。

中间女子俯身案边,挽袖持杖,正擀面饼。

另一女子,双手托盘欲送饼,似走却又回首。

从图中看,鏊是弧形无沿,中间高两边低,主要用来烙制擀好后的饼,与前述煎饼的工艺略有不同(图2)。

在与宋对峙的辽朝境内也有鏊的考古发现,如当时的辽南京(即今北京)就发掘过辽代韩佚墓,出土了1件陶鏊冥器,高仅为5.4厘米,鏊顶部圆平,下方有三扁方足(图3)。

契丹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

契丹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

上展 开与发 生 。近年 来 , 辽 墓 的 许 多壁 画中 发现 在
有饮 食场面 和获 取食 物 来 源 情景 的 内容 , 是 契丹 这 饮食 文化在 绘 画艺 术 中的一种 表 现方式 。
契丹放 牧人 , 手持 牧鞭 驱赶群 畜 。


反映饮食来源 的墓葬壁 画
( ) 三 内蒙古 喀 喇沁旗 上烧 锅 1号辽 墓¨壁 画 的

头红 牛与一 头黑 牛正在 交配 。牛 群左下 方绘 奔 驰
的群 马 。 ( ) 二 内蒙 古克 什克腾 旗二 八地 1号 辽慕心 石棺
画 的放牧 图 , 于 石棺右 内壁 。全 画 由马、 、 组 绘 牛 羊
成一牧 群 , 在最前 面的是两 匹全鞍 马 , 走 之后尾 随 四
匹 散 马 , 作 奔 腾 追 逐状 。 散 马 之后 为 牛 群 , 九 均 共 头 。 牛犊 夹 于 中间 , , 一 -d 牛尾 随其后 , 两头花 牛 , 一 头黑 牛 , 头黄牛 , 四 均作低 首 、 尾 、 走 状 。最 后 为 垂 行 羊 群 , 十五 只山 、 共 绵羊 。 昂首追 逐 状 。牧 群后 有 作
的 热衷 和挚 爱 。 关 键词 : 葬壁 画 ; 食 文 化 ; 丹 民族 ; 代 墓 饮 契 辽
中圈分 类 号 : 0 5 J 一O 2 收 稿 日期 :0 5一O 一O 20 9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3 52 0 ) 1 0 4 7 10 —2 9 (0 7 O —07 —0
书》 《 、新唐书》 等史籍都有传 , 主要活动于潢水( 今西 拉木 伦河 ) 和土河 ( 老 哈河 ) 令 流域 , 于公 元 97年建 0 立 了地方性 割 据政 权—— 辽 朝 , 历 史 发 展 的 大舞 在 台上 存在 了二百 余 年 , 造 了灿 烂 的 民族 文化 。契 创 丹 的发祥地 西辽河 流 域 , 处 燕 山 山 脉和 大 兴安 岭 地 山脉的夹角 地带 , 是衔 接华北 平原 、 东北 平原 和蒙古 高原 的三角 区域 ,负 山抱海 ” “ 沃宜 耕植 , 草便 “ ,地 水 畜牧 ” 加之 山峦 叠伏 , 木密 茂 , 湖 交 错 , , 草 河 有着 十 分 优越 的农 、 、 、 、 林 牧 副 渔多种 经 济资源 。契丹 兴起 后 , 业 结构 以畜 牧 、 猎 为 主 , 有 微 弱的 农 业 。 产 射 兼 契丹 立 国后 , 农业 经 济 迅速 发 展 , 而畜 牧 、 猎始 终 渔 并行 不废 。这 就 决定 了契 丹米 、 、 、 面 肉 乳兼 容 的饮 食 结构 , 形成 了丰 富多样 的饮 食文 化 。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摘要】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是契丹族特有的时间管理制度,其起源和意义在整个契丹族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该制度内容包括规定工作和休息时间的安排,执行方式以及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这一制度的执行使契丹族社会更加有序和高效,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稳定和秩序。

在政治方面,四时捺钵制度使契丹统治者更加清晰地掌握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

在经济方面,该制度对生产和商业活动的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对整个契丹族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起源、意义、内容、执行方式、社会影响、政治影响、经济影响、总结、历史意义。

1. 引言1.1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起源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契丹族建立国家后的早期历史时期。

据记载,契丹族在统治下的各个部落与地区为了调控人口数量和资源分配,开始实行四时捺钵制度。

这一制度是契丹族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

1.2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意义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意义在于其对契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时捺钵制度的实施使得契丹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明确的规范和秩序,有助于调节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

这一制度有利于契丹族统治者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时捺钵制度的实施还有助于契丹族社会的经济发展,通过规范农田的耕种和收获时间,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一制度也对契丹族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基础。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意义在于为契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基础,对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 正文2.1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内容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是契丹族特有的一项传统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这一制度规定了契丹族在四季中不同的时间里应该进行何种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饮食文化吴冬摘要:契丹,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游牧民族。

从建立政权开始,历经两三百年的岁月,融合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前提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

饮食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食与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就单从饮食方面来试着从不同角度简述契丹族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契丹;北方民族;饮食;文化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早期的游牧生活是逐水草而居,随时迁徙的,他们“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使我射猎时,多得猪鹿”。

【1】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环山临河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以畜牧、射猎和捕鱼为生。

因此,契丹人的饮食来源多是以各种肉类和乳品为主。

后来,受到汉人农耕文化的影响,契丹人的粮食食品也随之增加。

从此,便使得契丹人以肉、乳、米、面、菜、果、酒、茶多种食品组成的契丹族饮食文化。

一、日常饮食契丹族的传统的饮食风俗是食肉饮酪。

以肉类为主食的契丹人,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肉食品。

其烹饪的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进步,从一开始的生食、烤食,到后来的熟食。

从文献记载中,可了解到当时契丹人食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腌制的肉类。

张舜民《画墁录》中有记载:“南使至北(契丹),密赐羊羓十枚,毗黎邦十头”。

【2】这里所说的“羊羓”便是将羊肉用盐腌制成的。

另一种,是将肉制成肉酱,《辽史》:“太祖尝思鹿醢解醒,以山林所有,问能取者”。

【3】这里的“醢”就是指肉酱。

此外,还有将鹿肉制成肉干的做法。

契丹族是“饮酪”的民族,乳制品也是他们主要的食品。

他们主要食用的食物有乳酪、乳饼、乳粥和奶茶等。

宋人王珠在《可谈》中记述了契丹人视乳粥为北方的珍宝,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契丹人喜好将奶油加入粥中食用,觉得味道甚好。

契丹人对米和面也是经常食用的,而最常的吃法就是煮粥、炒米和炒面。

炒米和炒面是契丹人很喜欢的吃食,由于制作方法简单,又便于携带,契丹人在行军和打猎时常带这两种食物。

契丹人的饮食受到了汉人的影响,对米、面的烹饪方法也更丰富。

面食常用蒸、煮、炸、煎等食用方法。

在辽墓壁画的中,常有蒸的馒头等面食。

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墓壁画的“备餐图”中,盘子中装有馒头、馍、麻花、点心四样,可见应是当时契丹人常用的面食。

【4】除了主食外,契丹人也食用蔬菜瓜果等副食。

契丹人食用的蔬菜并不多,有芹菜、野韭菜、菱芡、回鹊豆,还有葵、葱、姜、蒜等。

食用方法多为生食、煮汤或制羹。

契丹地区培植西瓜,《陷北记》载:“自辽上京东行数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

明日东行,地势渐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数十里。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5】除了西瓜外,还有桃、梨、杏、枣、柿子和葡萄等其他的水果。

契丹人一般都是生食这些瓜果。

此外,还有制成干果、冻果和蜜饯等来食用。

这与契丹族的生活习性和地域环境有很大关系,例如干果这类食品就很便于游牧狩猎时携带。

而且契丹地区冬天寒冷漫长,契丹人便将这些瓜果冻上,便于为了能长时间保存食用。

据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余奉使至辽,至松子岭,互置酒,三行,有北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

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冰皆融释。

”【6】酒和茶对契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饮酒在契丹族饮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辽朝民间就有酿酒的酒家,辽穆宗曾“微行市中,赐酒家银绢”又“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

”【7】内蒙古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壁画“备饮图”,在桌前置一大酒瓮和酒器架,架上置四个酒瓶,桌上放有盛酒器、饮酒器。

【8】由此可见,饮酒是契丹人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茶作为一种饮品,也是契丹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契丹地区不产茶叶,都是通过贸易、互赠等方式获得茶叶。

北宋在契丹皇帝生辰时,赠送的贺礼:“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

”【9】最初,契丹人饮茶是由于茶有清心解暑的功效,将它视为药物来饮用,后来才逐渐变为日常饮品。

契丹人还有一套煮茶的方法,在辽墓壁画的“茶道图”中反映了当时的场景。

二、特殊节日饮食根据《契丹国志》中的记载,发现契丹族有很多时令节日。

例如农历正月初一契丹人称为‘正旦’,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等等。

而饮食文化就贯穿于这些传统节日之中,在不同的节日中,契丹人会制作些特殊饮食来庆祝。

‘正旦’那天,契丹人“以糯米饭和白羊髓为饼,丸之若拳”【10】在夜深的时候,将糯米丸子顺着窗户扔出去,若是双数则意味着吉祥,单数则意味着不吉。

在‘人日’这一天,契丹人做煎饼,意味着“薰天”。

农历三月初三契丹人称为‘上巳’。

“国人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

先中者胜,其负朋下马,跪奉胜朋人酒,胜朋于马上接杯饮之”。

【11】这里的“国人”就是契丹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这一天,契丹人都用艾叶来驱毒辟邪。

并且契丹“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12】‘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中国的“鬼节”。

为了迎接这一天,提前两天准备好酒食,并奏乐饮酒一日。

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阳节、菊花节。

契丹皇帝设酒宴,群臣共饮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

【13】除了这些时令节日之外,饮食文化也体现在传统人生礼俗方面。

人生礼俗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生活习惯并且具有特殊的意义。

比如说,降生、成人礼、婚礼、葬礼等等。

在举办这些礼仪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饮食。

新生儿的降临是每个家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对于新生儿来说,这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步,是人生重要的大事。

同时,对于孕妇来说,生产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而无论是怀孕期间还是生产过后,在饮食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

在契丹的皇后生产时,“若生男时,……皇后即服酥调杏油半盏。

如生女时,……皇后即服黑豆汤调盐三钱。

”【14】生男生女的不同,皇后食用的饮食有所不同。

同时,皇帝与臣子们饮酒庆贺的方式也有不同之处。

在人出生之后,便将出生当天作为纪念日。

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庆贺生日。

在契丹皇帝、皇后过生日时,会举行宴会,“殿上酒三行,行茶、行肴、行饍。

酒五行,候曲终,揖廊下从人起,赞拜,称‘万岁’。

赞各祗候,引出。

”【15】在宴会上有特定的一套饮食礼仪,由此可见饮食在生日宴会中所体现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宋朝还会送给辽朝皇帝生辰礼物,“南宋遗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盐蜜菓三十罐,干菓三十笼。

其国母生日,约此数焉。

”【16】结婚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结婚典礼中,酒宴和饮食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契丹皇帝纳后宫的仪式是很复杂的,其中进酒、行酒的步骤繁多。

“皇帝遣使及媒者,以牲酒饔饩至门。

执事者以告,使及媒者入谒,再拜,平身立。

少顷,拜,进酒于阜后,次及后之父母、宗族、兄弟。

酒遍,再拜……父母饮后酒……伯叔父母、兄饮后酒如初……后族追拜,进酒,遂行。

”【17】根据皇室婚礼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饮酒在婚礼仪式中的重要性。

契丹人最初的丧葬礼俗与原始的丧葬风俗相似,“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18】为了祭奠死者,契丹人进行“烧饭”祭祀仪式。

“节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窍庐之前。

又筑土为台,高丈余,置大盘于上,祭酒食撒于其中,焚之,国俗谓之爇节。

”【19】其中的“爇节”就应为烧饭的意思,也就是焚烧酒食。

祭祀中所用的祭品是与酒食分不开的的。

“祭山仪:设天神、地祗位于木叶山,东向;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

皇帝、皇后至,夷离毕具礼仪。

牲用赭白马、玄牛、赤山羊,皆壮。

仆臣曰旗鼓拽刺,杀牲,体割,悬之君树。

太巫以酒酹牲。

祀官曰敌烈麻都,奏‘仪办’。

”【20】在契丹族祭祀时,用牲畜和酒作为祭品。

祭祀仪式过程也以行酒食肉为重要部分。

三、总结契丹人的饮食结构的变化与其周围的民族影响息息相关,而对契丹人饮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汉族。

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契丹民族是以畜牧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因此契丹人最初是以“食肉饮酪”的饮食结构为契丹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

随着契丹人与中原人的频繁交际,通过贸易、朝贡和战争等方式,契丹与中原也有了饮食文化上的交流。

由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向契丹民族的影响,契丹人的饮食形式逐渐由单一传统的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

同时,契丹人的烹饪方法也丰富了很多。

在受到汉人饮食方式的同时,根据契丹人的口味和居住的地理环境,建立了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契丹饮食文化。

例如,契丹人喜欢在粥里加入酪,吃粥多半是受到汉人的影响,但是契丹人却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制作粥品,独具特色。

这也是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上的融合与碰撞。

契丹人在饮食的烹制中,讲究形、色、味俱全。

契丹人很注重面食,并在其制作中别出心裁,在辽墓壁画“备餐图”中有花瓣形点心,表现出契丹人对饮食“形”的追求。

契丹人喜欢将水果制作成果脯、果干来食用,这种做法一方面便于保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契丹人对口味的要求。

春季是鹅和鱼最新鲜的时候,因此契丹皇家每年都在春季举办头鹅宴和头鱼宴,品尝鲜美的鹅肉和鱼肉,这也是契丹人对味觉的审美。

在契丹皇家宴会中,琳琅满目的各色食物更加体现出了契丹贵族的饮食品味。

此外,契丹人在煮茶时还要加盐、奶来调味,这种煮茶的方法也一直流传至今。

这些都体现了契丹人的饮食艺术。

契丹人讲究健康饮食,从饮食结构上看,肉、乳、米、面、菜、果、酒、茶样样俱全。

并且有多种烹饪方法和食用方式,尤其是契丹贵族,更加表现出了契丹族的健康饮食。

比方说,在皇后生产后,会服用相应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契丹人喜好吃粥,以现代人的饮食方式来看,食粥对人肠胃很有好处,可见契丹人对饮食的讲究。

契丹人还很讲究饮食卫生,据考古资料显示,辽墓中发现过类似于现代的牙刷和铜盆等洗用器,可见契丹人很注重卫生,平时有洗手漱口的习惯,以免病从口入。

在辽墓壁画“煮茶图”中,可看到一套煮茶的工序,而且每个步骤都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来防止其他人接手,带入细菌。

契丹人在追求饮食的美味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饮食的健康卫生等问题,反应了契丹人的理性饮食。

参考文献【1】《隋书》卷84《北狄传》契丹。

【2】《辽史纪事本末》卷24引张舜民《画墁录》【3】《辽史》卷112《耶律选里特传》【4】巴林左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l画墓》,《考古》1999年8期,第53-59页。

【5】《契丹国志》卷25引胡峤《陷北记》【6】《辽史纪事本末》卷29引庞元英《文昌杂录》【7】《辽史》卷7《穆宗纪》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

【8】邵国田:《敖汉旗羊山1-3号辽墓清理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1期,第I-38页【9】《契丹国志》卷21《南北朝馈献礼物》【10】【12】《辽史》卷53《礼志》六【11】《契丹国志》卷27【13】《契丹国志》卷27【14】《辽史拾遗补》卷4《皇后生产仪》【15】《辽史》卷51《礼志》四【16】《契丹国志》卷21《南北朝馈献礼物》【17】《辽史》卷52《礼志》五【18】《隋书》卷84《契丹传》【19】《辽史》卷99《礼志》【20】《辽史》卷49《礼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