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化整理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契丹族虽然是中国的北部民族,但是在历史上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
早在元代时期,契丹族就曾经建立了大辽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朝之一。
当时的辽国治理之道也影响着后世的中国。
契丹族不仅有独特的语言、文化,还有一些特殊的制度和习惯。
其中,四时捺钵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对当时的契丹族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曾经影响过中国的历史。
四时捺钵制度是指契丹族的年节习俗。
按照当时的农历,契丹族将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节日。
在每个节日里,契丹族都会举行捺钵的仪式,这个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丰收和健康。
捺钵是一种特殊的酒,契丹族在这个仪式上要将捺钵饮尽,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参加这个仪式的人一般都是首领和官员。
四时捺钵制度虽然是一个宗教性质的传统习俗,但是它对契丹族社会的影响也很深远。
首先,在四时捺钵仪式上,契丹族首领和官员可以和平地共同参与,这就表明契丹族的社会等级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不同阶层之间可以和睦相处。
其次,在这个仪式中,契丹族人会以共同的祈愿作为联系的纽带,这就增强了契丹族人之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此外,四时捺钵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契丹族的生产活动。
在这个仪式上,人们会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健康,这就表明契丹族人十分重视生产和健康,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四时捺钵制度虽然是契丹族的传统习俗,但是随着辽国的兴衰,它也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当时的中国,四时捺钵仪式被一些士人所赞赏,认为这种习俗可以调节社会风气和促进社会的和谐。
后来,这种习俗被后期的皇帝们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文化。
可见,四时捺钵制度对于中华文明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四时捺钵制度是契丹族的一项重要传统习俗,具有宗教性质和社会功能。
这个仪式能够调节契丹族社会风气、增加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又能促进契丹族的生产活动。
四时捺钵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进步。
契丹文化

契丹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
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在中亚与欧洲均有着广泛的影响,其遗俗遗风,历经金、元、清诸朝,以至今日,相沿不断。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建立的辽王朝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
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
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
解放前辽庆陵出土的“哀册”上所写的文字,都是大字。
后来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
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契丹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它的兴衰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文化是契丹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对于了解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契丹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契丹王朝及其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契丹王朝概述契丹王朝,又称辽朝,创立于916年,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0世纪初到12世纪初,其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东北、蒙古、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
契丹王朝以善于骑射闻名,其统治阶级主要由契丹人组成,不同于其他汉族王朝的统治模式。
3. 契丹文化的特点3.1 政治制度契丹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独特的政治制度,如采用“三省六部制”来管理国家事务,设立精细的官职和官员选拔制度等。
契丹政权的建立使得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进一步发展,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军事体制契丹人以骑射为主要战术特点,擅长步战和骑射的契丹骑兵成为契丹王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在军事装备方面,契丹军队采用轻便灵活的战骑和强力的弓箭,形成了独特的战斗风格。
3.3 经济形态契丹王朝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基础,其中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牧业则以牛、羊、马等为主要养殖对象。
此外,契丹人还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4 社会风俗契丹人的社会风俗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他们通常居住在帐篷或简易的房屋中,善于驯养骏马和猎豹。
契丹人的饮食习惯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富有营养。
3.5 艺术表现契丹王朝在艺术方面也独具特色,特别是契丹文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契丹文在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4. 契丹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契丹王朝与中原的汉族王朝有着频繁的交流,这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交往,还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
契丹人通过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契丹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摘要“社火”是义县人民为了丰富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社火”的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竹马舞和旱船舞。
这两个舞蹈是契丹向汉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义县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锦州市管辖下的一座县城。
虽地域狭小但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契丹人的故乡。
在这座悠久的历史古城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流传着“社火”这项古老的民间活动。
一、义县“社火”的起源“社火”是义县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社火”这一词早在宋代就出现过,对于其起源,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认为“社火”是依托于人类发展史中的农耕文化。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至于义县社火本身和为什么祭拜药王,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社火的本质特点,是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
[1]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这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众会的历史无人知晓,却当地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药王庙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建于辽代中期。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信奉佛教,曾在北京城内建造天雄寺。
《辽史简编》认为:“近圣宗时,皐太后萧燕之每岁,上月辄不食草茹,大修斋会及造寺。
”因此,义县作为萧太后的封地,多有辽所建之寺庙。
后多数毁于战乱或灾祸,现只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国寺”,即现座落在古城宜州东街的大佛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
药王庙清乾隆十八年( 1755年)复修。
庙内供奉药王、观音、三霄娘娘(即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 神像。
契丹的管理制度

契丹的管理制度契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十世纪初建立国家以来,一直采用着严密的管理制度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契丹的管理制度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套完善的体系,这些制度不仅对当时的契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契丹的政治制度主要由皇帝制和官僚制组成。
契丹的皇帝制和中国的皇帝制有些相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契丹国家的皇帝制度由皇帝、贵族和官僚组成,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贵族是皇帝的侍从和辅助,官僚是皇帝的权力执行者。
皇帝是契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所有的官员和贵族都要听从他的命令。
贵族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他们大多是皇帝的亲属或重要将领,他们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官僚是由皇帝和贵族共同任命的,他们大多是精通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专家,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和管理国家事务。
契丹的政治制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集权性,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军事制度契丹的军事制度主要由皇帝、将领和士兵组成。
契丹的军事制度在组织结构和作战方式上都具有较强的特色。
契丹的军队由皇帝亲自统帅,他有绝对的指挥权和决策权。
大将军是契丹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负责指挥和管理全国的军队。
契丹的士兵主要由勇士和骑兵组成,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和战士,能够忠诚执行皇帝的命令和踏平敌军。
契丹的军事制度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迅速响应国家的行军和作战需求。
三、经济制度契丹的经济制度主要由皇帝、官僚和商人组成。
契丹的经济制度在资源分配和财政管理上都具有较强的特色。
契丹的皇帝拥有绝对的财产和资源,他负责管理国家的收支和区域的资源。
官僚是皇帝的财政执行者和管理者,他们负责制定国家的税收和经济政策。
商人是契丹的经济支柱和资源交易者,他们从事各种商品的贸易和交易,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契丹的经济制度具有较强的管理性和协调性,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历史趣谈契丹族文化 契丹百万人口竟然只有两个姓氏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契丹族文化契丹百万人口竟然只有两个姓氏吗?导语:公元916年契丹建国到公元1125年辽亡,辽王朝已过去八百多年了,虽说它所创造的许多辉煌被无情的岁月尘封起来,但一些独具特色的治国方略及公元916年契丹建国到公元1125年辽亡,辽王朝已过去八百多年了,虽说它所创造的许多辉煌被无情的岁月尘封起来,但一些独具特色的治国方略及习俗却没有被所湮没,至今独领风骚。
可是你知道曾经拥有百万人口的契丹民族只有两个姓吗?一个是耶律,另一个是萧姓。
巴林左旗宣传部长、文联主席李树成,对契丹族的姓氏起源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他说,早期的契丹族无姓氏,初期常以地名为姓,建国前后才出现耶律和萧姓。
其中,耶律姓与今西拉木伦河有关,先为部族之名,再为部落之名,后来为氏族之名。
耶律为契丹语,兼称汉族的刘氏。
《辽史·后妃传》中对此有明确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姓。
"契丹人除了用本族的耶律和萧两姓以外,还接受过中原王朝的赐姓。
契丹建国前曾附于中原唐朝,一些上层人物便接受唐朝赐予的李姓。
此外还有孙姓,后来进入契丹萧姓。
金灭辽,契丹成了被统治民族,除一些上层人物被赐金之国姓完颜外,绝大多数契丹人把耶律姓改为移剌,萧改为石抹。
到了元朝,由于把契丹族列入汉人中,因此耶律、萧主要改为刘、王、李、黄、萧、郑、蒋、杨等汉姓。
我们在追寻契丹后裔时,曾到天津市郊区宝坻县耶律各庄采访,发现村中刘姓村民较多。
当地人说,该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到这里定居的,而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
此外,辽朝建国后,契丹统治者为了扩大势力,也把耶律、萧姓赐于奚、汉等民族。
奚族原与契丹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北魏初两者分立。
生活常识分享。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契丹辽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契丹辽文化发源于赤峰境内的契丹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强族,她从公元四世纪始兴至十三世纪初西辽灭亡为止,共存在近千年,契丹民族所建立的辽王朝,自公元907 年建国到公元1125 年灭亡,是契丹社会经济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
她疆域辽阔,与北宁共存,占有中国半壁河山,所辖五京六府、156 州城、209 县,统治中国北方达二百余年。
终辽一世,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因此赤峰境内辽代遗存丰富,出土文物甚多,是中外学者研究契丹、辽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巴林草原又是契丹族的发祥地,蒙古族的故土。
至今保留着众多的古迹文物。
有始建于公元1049年的辽释迦佛舍利塔,赛罕汗乌拉辽代称“大黑山”是“国人魂魄”归宿之地,是契丹皇朝首祭之神山,其奉祀程度不亚于中原人对中岳。
赛罕汗乌拉,林草茂盛,野兽众多,是皇家狩猎和“捺钵”之地。
这里有庆陵、怀陵等葬有辽太宗、穆宗、圣宗、兴宗、道宗等辽代五位皇帝、九位皇后、五十多个皇叔、驸马和大将的墓葬。
这里有辽代鼎盛时期的庆州、怀州、黑河州等城州遗志。
史记记载,(庆州)“塔庙廛楼,略似燕中(今北京)”,庆州在辽国上京诸州中尤为富庶,“辽国宝物多聚藏于此”。
辽庆州白塔和辽庆陵的浮雕是辽代塔寺雕刻艺术和墓葬壁画艺术的精华,最具特色。
辽代陶瓷是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陶瓷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辽代陶瓷多为本地烧制,其中的辽白瓷和三彩陶瓷因烘制和装饰工艺独特,在中国陶瓷制作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辽瓷中常见的盘口瓶、鸡腿瓶、鸡冠壶、三彩海棠盘、暖盘等器形颇具民族风格。
辽白塔上浮雕辽代凤衔珠银鎏金法舍利塔———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琥珀观世音菩萨立像 彩绘十方佛法舍利塔 辽庆陵壁画—契丹人饮马图辽代鸡冠壶 辽庆陵壁画——四季 辽代三彩鸡冠壶。
拓跋氏与契丹族传统文化

拓跋氏与契丹族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拓跋氏是一个重要的族群,其兴起和发展与契丹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在北方的辽东地区,这个由多个氏族组成的联盟逐渐崛起,最终建立了辽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跋氏的兴起源于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拓跋氏在迁徙、狩猎和牧畜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成为了他们族群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他们经常举行盛大的族群宴会,过去的部落领导者告诉后人关于他们祖先的故事,从而传承了族群的历史和文化。
在契丹族传统文化中,勇武精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特征。
拓跋氏的人民长期以来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他们需要勇敢和战斗力来保护自己的部族。
因此,契丹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通过长期的战争实践和军事训练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这种勇武精神贯穿了拓跋氏的整个历史,对后来辽朝的军事实力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仅仅是勇武精神,契丹族的传统文化还强调了家族和血缘的重要性。
在拓跋氏的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基本的单位,对于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秉持家族的荣誉等传统价值观,契丹族人形成了紧密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这种传统文化对契丹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他们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契丹族传统文化中,佛教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辽朝处于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佛教在契丹族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辽朝的皇帝多信奉佛教,契丹族人在信仰上也受到了佛教影响。
尤其是拓跋氏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深受佛教影响,他曾在位时大力扶持佛教事业,兴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和塔院。
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契丹族的文化内涵,对拓跋氏和辽朝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契丹族传统文化是拓跋氏的重要遗产,也为辽朝的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拓跋氏建立的辽朝后期,随着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契丹族传统文化逐渐演变和淡化。
北方的汉化进程加速,汉人文化成为主导,契丹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式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新能源利用
(2)有机肥料
食用菌菌糠中含有大量菌丝体,将其与肥土混合后堆积自然 发酵,具有改善土壤结构、通气性和保持水分的作用,作为 花卉果蔬的肥料,可以显著提高其品质。
5.5 新能源利用
(3)太阳能利用 选取若干大棚作为太阳能发电技 术与先进现代食用菌栽培技术相 结合的试点项目,光伏发电与日 光温室种植食用菌结合,通过大 棚棚顶发电解决电能能源问题, 并且利用屋顶发电提供给温室内 部升温及降温。
5.3 观赏,科普
(2)有机花卉观赏 引进生产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进行育苗实验、建设联栋温室, 发展金桂、蝴蝶兰等高档花木栽植,开发有机花卉观赏。
5.4 菌文化体验
(1)食用菌主题餐厅
依托自身有利资源,开发食用菌系列火锅、菜肴和
菌菇饮料,建立食用菌主题餐厅的产品标准体系, 将品牌影响力扩大至河北乃至全国。
武略祠
云南姚关镇蒋氏宗祠
宗祠里的青牛白马图 山是木叶山,大青松象征的是契丹人 的始祖,8棵小青松代表契丹后来的八 部,一男一女意味着生育契丹的夫妇, 左前方的河为土河、右前方是潢河。 宗祠大门
“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
“契丹后裔”家谱
契丹始祖宗祠/契丹始祖庙——全球契丹后裔拜祖圣地
综合效益
(1)经济效益:食用菌生态观光园的建成,能够实现**游客,刺激经济消费**
(2)社会效益:1、拉动**地方就业。2、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珍稀食用菌、盆景、高档花卉和有机果
蔬等高附加值产品,显著增加村民收入***。 (3)生态效益:低碳经济、新能源清洁环保,节省煤炭***。 (4)品牌效益:前期借助辽河源优势,食用菌观光旅游产业链形成后更加推广辽河源品牌价值,客 流量增长***。
4、手工艺
1)冶铁——铁艺手工艺品 2)代陶艺——瓷器、艺术品 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 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 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 3)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更被宋人评比为“天下第一”
云南施甸县契丹后裔情况
云南省施甸县的契丹后裔约十万人,分布在甸阳镇的大竹蓬村(长官司、大楼子)、大寨村(红 庙),姚关镇的大乌邑村,由旺镇的土著庙、木榔村,人和镇的大红庙山、杨家山村,此外有 隆阳区的龙洞。据《施甸长官司族谱》记载:“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 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首七言诗和契丹皇族传承遗物《青牛白马图》:施甸契丹人一世 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 袭长官司。
是否与契丹始祖庙合设,互相补充?
庙 ——祭祀神明 祠 ——祭拜先人
3、演绎
历史
契丹崛起——建立辽国 全盛时期——澶渊之盟 衰落悲歌——辽国灭亡
人物
耶律阿保机 萧太后
场景
“捺钵”
传统影视:《天龙八部》、《杨家将》 (通常以贬低契丹的视角)
——影视基地 (村庄改造、影视创作、参观体验)
纪录片《契丹王朝》花絮
DIY陶艺,体现参与性
——加入到聚贤山庄
5、菌类文化
已有: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
“中华菌化为载体,全方位、 多层次体现东方文明,以人文景观为主,融 历史文化、艺术观赏、器物博览、旅游观光、 休闲度假、美食品尝、食治疗养、科普教育、 学术交流、商务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 点。
契丹文化整理(补充)
1、文字
契丹文是辽朝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分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但现时已缺少类似的文献。 契丹大字相传于辽神册五年(920年)由辽太祖下令耶 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三千余字;契丹 小字由辽太祖弟耶律迭剌参考回鹘文对大字加以改变而成。 小字为拼音文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契丹小字较大字 简便,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族创字表现 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对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响,例如西夏创
食用菌观光体验
5.1 生态采摘
(1)大棚采摘
对村内原有大棚进行整合,划出部分采摘区域。 (2)山林采摘 探索周边山林分布蘑菇区域,让游客亲自体验采蘑菇的野
趣。
5.2 加工体验
游客可对食用菌进行DIY初步加工,体验
“原料——加工——餐桌”的过程,提供
针对个性化的低碳包装材料。
5.3 观赏,科普
(1)食用菌盆景 通过引进技术及设备,开展多种珍惜食用菌(如白灵菇、银耳、 红平菇、黄金菇、珍珠菇、灰树花、橙黄革菌、灵芝等彩色菌菇) 的研究与实验,开发市场食用菌盆景。
5.4 菌文化体验
(2)食用菌文化展示
通过展板展示食用菌的历史典故、品种介绍、营养
价值、栽培技术、烹饪方法,让游客进一步了解食 用菌,并可对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5.4 菌文化体验
(3)农家院
结合本村现有农家院,进行整合,划片经营,为游
客提供特色舒适的住宿环境。
5.5 新能源利用
(1)生物质燃料 使用菌糠废料制作生物燃料,具有二氧化碳排 放低,烟尘浓度小的特点。 原料:菌糠废料 工艺:晾晒、压块、造粒
造党项文字、金朝创造女真文字、元朝创造八思巴文字。契
丹字的通行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废除为止。
文字墙、书法、古董
书法 非遗 字画创作、展示、销售
景观
书法广场、景观小品、 契丹文字墙
古董文物
展示、展览
2、契丹后裔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 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 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 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 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 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 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 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 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 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 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