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一

合集下载

宋朝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

宋朝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

宋朝的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十分显著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北方的辽朝、金朝以及南方的南宋等政权的更迭,这种变动给了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提供了契机。

本文将着重探讨宋朝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外来文化的传入1. 辽国文化的影响辽国对中国北方的统治持续了较长时间,辽朝将其本族的契丹文化带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与辽国的文化进行了融合,中原地区的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契丹的语言、服饰和风俗,并在诗词、书画艺术等方面留下了一定的痕迹。

2. 西夏文化的影响西夏是宋朝的西北邻国,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容忽视。

西夏人与宋朝有着频繁的交流,他们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进行互动,还在文化与艺术领域达成共识。

西夏的音乐、舞蹈、书法等都对宋朝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宋朝文化更加多元化。

3. 金朝文化的渗透金朝是由契丹族人建立的政权,他们虽然采取了中国的统治方式,但也带入了自己的文化。

金朝的文化特点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对北京地区的文化影响最为显著。

在这一时期,北京成为了西北文化与华北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二、文化交流的成果1. 文学艺术的繁荣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巅峰时期,这与其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密不可分。

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汇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风格和主题上更加多元化。

辽国、西夏和金朝的文化元素进入了中国的文学创作中,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风格。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家喻户晓的文学名篇,如辽国的《白马篇》、西夏的《兰亭集序》等。

2. 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文化交流与外来影响也促进了宋朝的技术和科学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宋朝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技术成果,如西夏的造纸术和玻璃制造技术,金朝的铸铁术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推动了宋朝的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为中国历史上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哲学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还带来了哲学和思想层面上的交流与碰撞。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效仿契丹人穿衣
宋仁宗曾下令禁止效仿契丹人穿衣: 诏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骑鞍辔,妇人衣 铜绿兔褐之类”(注:《宋史》卷153 《舆服志五》。)。
宋徽宗再次下诏:“敢为契丹服若 毡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
(《宋史》卷153)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指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 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 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报,用中 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此处指:辽、西夏)所为, 皆为中国等。(此文中国皆指中原)
辽之先,出自炎帝。
耶律俨 (辽朝大臣、史学家)称
——《辽史·太祖纪下》 辽为轩辕(黄帝)后。
——《辽史·世表》
视炎黄为祖先,契丹人是炎黄子孙。

北宋宋徽宗时期 货币“大观通宝”

契丹货币上写有“天朝万顺” 铜牌上的西夏文字 (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 (元昊创制西夏文字)
1
观察契丹和西夏文字,再对比北宋文字,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唐朝时,(党项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耶律阿保机在建立辽国之后,使用了许多汉族士人,如康默记、韩延徽、韩知谷等 人,仿照汉制为辽国制定一些典章制度。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什么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
——苏辙《栾城集》
“澶渊之盟”给辽和北宋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北宋 vs
西夏
(1) 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2) 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 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学习实践】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10课知识点整理

【学习实践】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10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10课知识点整理课件www.5y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夏、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游牧为主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2、北宋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北宋与契丹:①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②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

1005年,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双方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

(3)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3、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宋与西夏的和议:①西夏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进行贸易。

二、碰撞中的融合(民族融合)(1)奖励垦荒,学会农耕(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3)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政权建立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916年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汴京、东京(今开封)西夏党项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2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27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2、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

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契丹盟好》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契丹盟好》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契丹盟好》含答案(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

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 材料训练(含答案)1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 材料训练(含答案)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题干“科举制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提炼一个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赵构3.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李世民——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寇准B.宋真宗C.宋高宗D.明太祖5.右图中的回銮碑又叫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阳县城,是记载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界“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7.在探究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四个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A.北宋送辽岁币B.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C.北宋送西夏岁币D.北宋向西夏称臣8.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查找了与“契丹的兴起”“陈桥驿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有关的书籍。

他的论文题目可能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图文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图文
结合这段资料和前面所学的内容,说说辽和西夏在哪些 方面仿效中原王朝,起到什么社会效应。
重视儒学,开设科举,模仿中原的政治制度, 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等等。
课堂 小结
党项 元 西 1038 昊 夏年
兴庆


阿丹
保辽

916 年
上京
澶澶

战 渊 州
之之
盟战

赵 匡 胤
北 960 宋年
东京
碰撞中的融合
6、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7、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B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8、西夏的建立者是 C A.阿保机 B.阿骨打
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
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
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
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
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又何必对未知的前方魂牵梦萦?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目标,并且我们的奋斗,都是为了能离它更近。奋斗努力,快步走行,无可厚非,但是我想,人生在路上行走,本应该走走停停,该歇的则歇一歇,该停的则停一停,在生活一直往前走的同时,适时的放慢脚 要的东西。不要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不要忙于到达目的地,只顾疲于奔跑,而错过了身边美丽的风景,不要让你已拥有的很多东西在手中悄悄的流失,失去对它的珍惜,更不要怨天怨地怨人怨己,抱怨自己的人生磕磕绊绊,不如人意。要知道很多时候,当在你盲目地追求
1.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2.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4.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课件

练习2.(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 概括是否有误。
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 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比对角度
1.比对人物(关注句子主语、宾语) 2.比对时间、地点 3.比对人物观点、评价 4.比对关系(原因、结果、内在逻辑关系)
课后练习
练习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 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 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 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解析:选项说傅珪“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与原文有很大的出入。原文说“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矫旨”是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意谓阉党假传圣旨
让他二人辞官退休,非“坚持离职”。傅珪离职的原
因有两个,一个是权贵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 的请求,而不是“他仍坚持离职”。 此题需特别关注句子省略成分。(傅珪)极陈时弊十 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 以守正见忤,(权幸)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 交章请(朝廷)留, (朝廷)不听。
选项: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 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解析】孟尝君表示……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 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
例2.(2020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 析是否有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
争(一)
小引
“澶渊之盟”是北宋武力收复五代以来北方失地的最後一次认真努力。

这次战役虽然以小胜结束,但最终订立的盟约,却是宋廷每年向辽输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名副其实地“化干戈为玉帛”。

[i]古云:“天子之事,唯祀与戎。

”既然戎事不行,精力自然转向“祀”来。

据说和议成立後,“上(宋真宗)既罢兵,垂意典礼”,[ii]也是“偃武修文”的意思。

这种反复倒也和太祖太宗的政策相距不远。

但对于宋真宗赵恒而言,“澶渊之盟”的输款结好,无论如何唤不起踵武汉唐的感觉来。

既欲彰显盛世,则无论远述秦皇汉武,近譬唐代玄宗,致力祀事都是标明盛世,点缀太平之一大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无平等结盟的先例可循,宋与契丹的澶渊之约是用赌咒发誓的方式订盟的。

据载宋人的盟书写明:
“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

有渝此盟,不克享国。

昭昭天监,共当殛之!”
契丹文书亦有“孤虽不才,敢尊誓约。

有渝此盟,神明殛之”等语。

[iii]可知盟誓双方都具有共同的,至少是相当的天地神祗信仰系统。

后来宋徽宗约金灭辽,违背了这个誓言,不久金兵入汴,徽钦二宗“北狩”,“斧声烛影”以后当政的赵光义一系宗室亲贵,几乎都被掳往漠北,受尽凌辱,异乡为鬼。

赵构只身南渡,却终因无後,传位给赵匡胤之後裔。

南宋与金亦曾有类似的诅神盟誓,只是辈份矮了一节,屈
身为“侄”,但後来约蒙伐金,如出一辙,结局也差似。

故宋遗民曾感慨系之,曰:
“国家与辽结欢。

两国之誓,败盟者祸及九族。

宣和伐燕之谋,用其降人马植之言,由登、莱航海,以使于女真,约尽取辽地而分之。

子女玉帛归女真,土地归本朝。

时主其事者王黼也。

时论多以为不可。

宇文虚中在西掖,昌言开边之非策,论事亶亶数千言。

设喻以为犹富人有万金之产,与寒士为邻,欲肆吞并以广其居,乃引暴客而与谋曰:“彼之所处,汝居其半;彼之所畜。

汝得其全。

”暴客从之,寒士既亡。

虽有万金之富,日为切邻强暴所窥。

欲一日高枕安卧,其可得乎?种师道亦言今日之举,如寇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分其室也。

两喻最为切当。

当事者既失之于女真,复用之于蒙古,而社稷随之矣。

”[iv] 这种“渎神背盟,该遭报应”的宿命,就像一个压在中华民族心底的梦魇,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脱某种荒诞的巫术味道。

如果我们明白“恢复情结”和“神道设教”这两个主题词,实际上与有宋一代,特别是崇道的真宗、徽宗两帝共相始终的话,那么会更容易理解这节文字论述的重心所在。

有关宋代国君崇道传统,以及“天书封禅”、“蚩尤作乱”与关羽崇拜的关系,笔者已有论述。

[v]此节所论,是“天书降神”究竟只是一场短暂的闹剧,还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设计之开始。

这对于我们理解关公崇拜所以大兴于元、明、清三代,是很有必要的。

天书降神
《续资治通鉴长编》景德四年(1007年)十一月条记载说,殿中侍御
史赵湘曾上言请封禅,真宗不答。

王旦等奏:“封禅之礼,旷废已久,若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真宗也表示“朕之不德,安敢轻议?”[vi]但他的内心里,恐怕总是有一点不甘。

既不能收复燕云失地,建立祖宗梦寐以求的功业,又想当盛世的明君圣主,赵恒的这种两难情意结,被聪明透顶的王钦若敏锐地捕捉到了:
“契丹既受盟,寇准以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自得也。

王钦若忌准,欲倾之,从容言曰:‘此《春秋》城下之盟也,诸侯犹耻之,而陛下以为功,臣窃不取。

’帝愀然曰:‘为之奈何?’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

’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

’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後可尔。

’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

’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惮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

’乘间为旦言,旦黾勉而从。

帝犹尤豫,莫与筹之者。

会幸秘阁,骤问杜镐曰:‘古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何事耶?’镐老儒,不测其旨,漫应之曰:‘此圣人以神道设教尔。

’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

”既归发之,皆珠也。

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

’”[vii]
这是一般引述的看法。

但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述王钦若的回答,侧重却略有不同:
“今国家欲以力服契丹,所未能也。

戎狄之性,畏天而敬鬼神,今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