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
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状。
2. 研究内容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患儿入组后,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
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中医药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

典型病 例
例1 .患者 , ,2岁 。1 9 女 4 9 3年 3月 1 5日初诊 。患 病 已 5年 , 初 每次 月经 延 时 半 月之 久 , 年 来 甚 至整 起 近
月淋 漓不止 , 曾经 多家 医 院检 查 , 未发现 有器 性病 变 , 诊 为功 能性子 宫 出血 , 中西药 治疗 效果 不显 , 用 迁延 时 E , l
失, 身体 强健 , 工作 如常 。
( 稿 日期 2 1 -41 ) 收 0 10 —8
时于 方 中去 黄柏 , 加入 当归 1 og 阿胶 1 ( Og 烊化兑 入) ,
中 医 药综 合 治 疗小 儿 厌 食 症
桑 莉
( 山东 省 寿 光 市 中 医 医院 , 6 7 0 220)
期 出血 又 反 而 更 致 阴 虚 , 因果 循 环 致 病 E重 。 拟 滋 养 肝 l
布瘀点 , 脉沉 弱而 涩 。当 日以人体 虚弱 已极 , 堪攻伐 , 不 即以益 气养血 摄血 止血之 法 , 每经 前予服 大剂加 味归 脾 汤数帖 , 1 8 年 初 , 崩 虽无 大 减 , 神食 欲 渐 趋好 至 96 经 精 转 , 以活血化 瘀 法 , 桂 枝 茯 苓 丸加 土 鳖 虫 、 乃 用 阿胶 、 蒲 黄炭 、 蕊石 于经 前腹痛 先兆 时服 3剂 , 效极 好 , 花 疗 当即
后 天 如 失 于 调 养 , 胃虚 弱 , 恩 乳 食 , 以喂 养 。 脾 不 难
饮 食不 节 , 喂养不 当 :景 岳全 书 》 :小 儿之疾 , 《 谓 “ 非
外 感 风 寒 , 内伤 饮 食 [ ’ 由 于 4 J g 食 不 知 自节 , 则 , ]。  ̄b L 饥
情绪 变化 , 神 因素 : 儿“ 常有余 ” 娇 生惯养 之 精 小 肝 ,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分析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卫生服务站门诊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小儿推拿疗法,主要推拿补脾经、运板门、掐揉四横纹、点揉足三里捏脊等穴位,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食欲、饮食量变化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食欲、饮食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小儿推拿法可以明显改善小儿厌食症患儿食欲及饮食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医推拿;食欲;饮食量;疗效。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饮食量减少,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临床上以2-6岁儿童较多见,发病率在3%-5%。
这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
西医治疗以饮食指导、药物及心理治疗为主,但临床疗效仍然不甚满意。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生与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气机升降运行不畅等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推拿疗法巩固脾胃,调节气机,疏通经络,提高患儿食欲。
现代研究也证实,推拿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还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情绪状态。
因此,应用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可发挥中医学独特优势。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厌食症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4.5±1.2)岁;病程2个月至1年。
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6岁,平均(4.3±1.1)岁;病程1-10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方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方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不肯饮食,甚至拒食的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病症。
也有调查显示小儿厌食症多见于城市儿童,一般是1~6 岁小孩。
厌食病程较长,一般会持续1个月主证:面色无光泽,不思食,或食之无味拒进饮食,身体偏瘦,而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曲麦积术丸加减。
白术10 克,神曲6 克,谷芽12 克,麦芽12 克,积实6 克,陈皮3 克,莱菔子10 克,山楂6 克。
方解:白术健脾渗湿;神曲、谷麦芽消食和中;枳实宽中下气,运脾通降;陈皮降气醒脾;莱菔子取健中有消,具有运脾醒脾之功。
欲使健脾,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在运。
加减:舌厚腻,自术易苍木7 克以燥湿;烦躁加白芍10 克,胡连5 克以缓肝急。
国医大师张学文运用益胃汤治疗厌食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运用益胃汤治疗厌食临床经验厌食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对食物的兴趣减退、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等症状。
厌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厌食症对患者至关重要。
国医大师张学文在临床实践中,多年来成功运用益胃汤治疗厌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就从益胃汤的配方、药物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张学文大师的临床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益胃汤的配方益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当归、白术、法夏、甘草组成。
这四味药物经过配伍,能够协同作用,辅助治疗厌食症状。
其中当归能够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对于肠胃功能失调引起的食欲不振有一定疗效;白术有健脾开胃、润肠通便的功效,能够增强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法夏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适合于治疗厌食症患者脾胃湿寒;甘草则能够和当归、白术、法夏调和药性,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益胃汤的配方综合考虑了患者的病情特点,具有针对性和疗效显著的特点。
二、益胃汤的药物作用1. 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当归是益胃汤的主要药物之一,其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肠胃道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当归能够调和气血,对于肠胃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不振有一定疗效。
2. 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白术是益胃汤的另一主要药物,具有健脾开胃、润肠通便的功效。
它能够增进患者的食欲,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3. 祛湿化痰,调理脾胃:法夏具有祛湿化痰、调理脾胃的作用,能够对于脾胃湿寒引起的食欲不振有一定的疗效。
4. 调和药性,减轻毒副作用:甘草具有调和各种药性的作用,可以和其他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
益胃汤通过活血化瘀、健脾开胃、祛湿化痰等多种药物作用,能够对于厌食症状产生显著的疗效。
三、益胃汤的临床应用1. 随证加减,辨证施治:益胃汤是一种辨证施治的中药方剂,对于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辨证施治,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小儿厌食症,又称小儿食欲不振,是指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或缺乏,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时需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剂:1. 健脾开胃方: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的小儿。
-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2. 消食化积方:适用于食积内停,腹胀腹痛的小儿。
-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6克- 谷芽10克- 木香6克- 枳实6克3. 温中健脾方: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喜按,四肢不温的小儿。
- 干姜6克- 附子3克(需先煎1小时)-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4. 疏肝理气方:适用于肝气郁结,情绪不畅,影响食欲的小儿。
- 柴胡6克- 白芍10克- 枳壳6克- 川芎6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5. 养阴清热方:适用于阴虚内热,口干舌燥,夜寐不安的小儿。
- 知母10克-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 丹皮6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神曲10克6. 益气养血方: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乏力的小儿。
-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熟地黄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阿胶10克(烊化)- 甘草6克- 神曲10克在使用以上方剂时,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家长应配合调整小儿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溺爱或强迫进食,以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1]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1]](https://img.taocdn.com/s3/m/b104ac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1.png)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引言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在正常生长发育期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食欲不振,进食量明显减少的一种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方一:四君子汤药材•人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煮至药液剩一半时,将药渣去除,取得汤液。
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量为半碗。
药理作用四君子汤具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脾的作用。
其中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结合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药方二:生脉散药材•人参(6克)•茯苓(15克)•天麻(6克)•知母(6克)•甘草(6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研磨成细粉,每日分2次服用。
每次服用量为半小匙,可搭配温水服用。
药理作用生脉散主要具有健脾开胃、安神养心的作用。
人参和茯苓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天麻和知母则有清热祛火、镇静安神的作用。
甘草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减轻其他药材的刺激性。
这些药材的结合可增加儿童的食欲和改善睡眠质量。
药方三:益气健脾汤药材•党参(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枸杞子(10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煮至药液剩一半时,将药渣去除,取得汤液。
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量为半碗。
药理作用益气健脾汤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作用。
党参和白术均具有健脾补气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可调整脾胃功能,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药方四:小建中汤药材•人参(6克)•茯苓(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猪大骨(100克)用法与用量将猪大骨加入适量水中煮沸,再加入上述药材煎煮至汤液剩一半时,取得汤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够完善,尤其"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还很薄弱。
造成宝宝厌食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父母缺少正确的育儿知识,喂养不当形成的。
在用中药调理脾胃的同时应检查宝宝是否缺少微量元素,例如缺锌也可以造成孩子厌食、味觉敏感度下降、免疫功能减弱、生长发育缓慢等现象。
可以根据化验结果补充一些锌制剂或含锌的食品,中药也可以帮助锌的吸收利用,二者相辅相成。
倘若宝宝长时间厌食,面色不好,身高体重不达标,生长发育已经受到影响。
而且总感冒,免疫功能下降,就必须认真的采取中草药调补脾胃。
一般服药1~3个月才能见效。
厌食时间不长,病情也不重,孩子的面色、生长速度都没受到影响,用一些中成药调理脾胃就可以见效。
如小儿胃宝、儿康宁、脾可欣、健儿消食片、化积口服液、王氏保赤丹、一捻金等。
可以选出适合宝宝病情的1~2种,耐心地服药2~3周。
同时纠正孩子吃零食、排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脾胃功能是能够慢慢恢复好的。
有的孩子是因为慢性疾病引起厌食,比如贫血、佝偻病、肝炎等慢性病,可能造成长时间厌食,这时应该检查清楚,把慢性病治疗好了以后,食欲才可以得到改善。
在治疗中不能过用滋补药,如人参、熟地、龟板……这些药轻易腻胃伤脾反而加重厌食。
另外也不能用很多苦寒攻下的药,如大黄、黄连、槟榔……这类药也能损伤脾胃功能。
最好是用一些药性平和、药味甘平,养胃运脾助运的中药为宜。
此外,也可采取推拿、捏脊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