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思维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它是以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和想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它需要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加以培养。高三语文复习的实践,使笔者深深感觉到,尽快地,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就决不能是孤立的、片面的。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当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阅读训练的各个环节上,应体现出“系统性”。

一、体现在词语教学上

一般说,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把每个词准确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确切含义,适用范围,从而正确地运用概念,并逐步学会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

词语教学包括“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教授给学生的词要精心选择,科学安排,形式多样,讲究实效。下面这些方法,可以逐步传授给学生。

1.由本及枝。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词义有扩大、有缩小、有转移、有弱化,从感情色彩上讲还有褒贬之分,因此,有些词语,教师要先讲清它的本义,再讲清它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意思,这样可以防止简单化和避免发生误解。《高三语文总复习》“萧伯纳的幽默”一文中,写萧伯纳在笔会上所作的幽默演说有这样几句:“此刻演说不必要,因在座诸君均为著作家,我诚为班门弄斧,”这里的“班门弄斧”一词本义是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颂,带有贬的意味,用在这里,则很好地表现出萧伯纳谦逊的美好品德。可见,这个词在这样的语文环境里,感情色彩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

2.比较对照。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对照,可以使学生具体领会到用词的精当、巧妙。如小说《守财奴》一文的结尾写葛朗台几小时地“盯”着桌上的金路易,“盯”是个普通的熟词,而用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位置上,真是巧妙到极点,试用“瞅”“看”去取代它,都不如“盯”这个词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吝啬的本性。

3.讲清用法。有些词语,只限于讲清词义是远远不够的,在讲清词义的基础上还要讲清用法。诸如运用的对象、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通常跟哪些词语搭配,常在句中作什么成分等。如“范畴”、“范围” 都有种类范围的意思,但“范畴”常用于理论等抽象的事物,而“范围”用于具体事物。再如“选择”、“抉择”都有“挑选”的意思。“抉择”的词义要重一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经常性的科学的词语教学,把词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解词方法交给学生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体现在句子教学上

句子教学,包括了辨析句子的正误,句式的变换、句子的组合、句子的理解、还原句子、调整句序等。结合句法教学,可逐步训练学生对句群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三语文总复习》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要求: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的位置上。

一切科学的研究,就其来源说是实践,就其功用说是指导实践。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如果科学研究离开了指导实践,它还有什么用呢?语言科学的研究最终也要归结到指导运用语言的实践上来。——当然,对于指导实践不能理解得太狭窄,有的研究课题在指导实践上不是那么直接,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很显然,这是一道要求还原句子的试题。还原型试题,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叫“勾画”,就是把一段文字中错位的一、二句话找出来把它勾画到恰当的位置;另一种是“嵌入”,原文中抽出一个句子,要求嵌入到适当的位置。将上面这段文字认真阅读几遍后,凭语感就会感觉到第二句与上文语意不连贯。从句中“但是总的说来……”这几个关键词语看,也会发现这句错位,把它归还到段尾,才能使前后文意贯通,这里用的就是“勾画法”。“嵌入法”与“勾画法”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解题方法与思路基本是一致的。

三、体现在段落教学上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它反映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教学实践表明,在讨论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的过程中,同学们会经常出现不同的“理解”和“归纳”,作为教师决不可简单地判定孰是孰非,而应强调划分段落应遵循思维的同一律,又要注意思维的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强调概括段意,要全面分析,合理综合,把最本质、最关键的内容抽象出来,用最准确、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

(高三语文总复习)有一段文字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许多作家就是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观察认识事物的。比如,《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就是从小屋有限的“领土”与无限的“领空”,花园有形的围墙与无形的围墙,小屋白天的明亮清晰与夜晚的朦胧缥纱等等角度,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认识,并写出了这所山上家居小屋的特点。

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内容。我教的两个班,做题的结果只有一个同学概括段意是正确的,其余的全把“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当做段意抽取了出来,没能理解这段引用乌申斯基的话是为了从中引出观点,即从不同角度比较是观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所举的《我的空中楼阁》这个例子也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一点,可见,同学们正是由于没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没有注意思维的准确性而导致答题的错误。

四、体现在整体与部分的教学上

实践证明,整体与部分的教学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体与部分的意识清晰与否,直接关系到答题效果。《高三语文总复习》有一篇题为“窗”的小说阅读。下设八个问题,我抽查了十个同学的作业,其中一个同学答对六个,两个同学答对四个,五个同学答对三个,有两个同学只答对两个。

小说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病情都很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第一个问题是:下面是对第一段有关病房的环境描写所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病房的窄小,是为了揭示病人生活的单调乏味,借以衬托住在这里

的病人的孤独感。

B.描写了病房的窄小,衬托出病人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孤独,借以揭示不靠窗病人心理变化的原因。

C.描写了病房的窄小,与四、五段所写窗外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丰富多采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深刻揭示了不靠窗病人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

D.描写了病房的窄小简陋,既点明了两位病人身份和社会地位,也揭示了他们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孤独。

十个同学中只有一个同学选了A这个正确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下面是对四、五两段窗外景色的描绘所作的分析,要求选出正确的项,结果选对的只有两人。

上述两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题干都有着极明确的限制,一个限制在第一段上,一个限制在第四、五段上。同学们之所以答错的原因就在于没能搞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常说,答综合阅读题先要整体把握,在有整体意识的前提下再回答局部问题,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思维模式。通过这次答题,发现了同学们的致命弱点便是整体意识与部分意识相混淆,哪些问题需要从全局出发,哪些问题只需看局部的问题没有搞清。单看小说第一段,根本看不出“揭示了不靠窗病人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因素,致于说有这一因素,那也是因为看了下文后,才不知不觉地把整体意识渗透到了局部问题里。B、C、D之所以错误,那是它的分析都明显地脱离了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第二个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马上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小说写了两位病人,重点是写了哪一位?理由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意识到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从全局出发,单看某个段落是不行的,必须揣摩好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思维训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极好的效果。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摘要:时代迅猛发展、知识快速更新,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敢于否定权威,敢于陈说创见,使他们的思维开出最美的花朵,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只有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智能的提高才有可能。思维训练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问题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不听讲、不看书,小部分同学只听讲、不看书,把听到的记在书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繁琐肤浅地提高、分析,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天长日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状况,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思维训练人手,激发他们乐于动脑,善于动脑。以下是几点思维训练的方法。

1、阅读教学以读为根本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读者对语言的感知、摄取、内化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来,读进去才能把文章与读者相融合,完全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把读书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学生阅读中教师以多种形式给予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的马达就会运转。 2、掌握阅读思维的方式 常言说“多读胸中有书”,可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走出繁说细讲的分析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分析[1]。首先学生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什么渠道来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一般思路。例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教师精细组织学习过程,讲课后让学生反思,得出如下学习步骤:(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作者的写作顺序;(三)理清段落;(四)写作重点;(五)运用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确通常学习一篇文章都是从整体结构到重点语句的把握到体会其思想。学生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比如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诗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同时充分利用媒体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图、有声、有色的教学场景。最后,我还安排了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仿照课文中的诗句,当一回小诗人。由于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启发,生活中许多景物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柳树绿了,它对燕子说:‘我是春天’。”“知了叫了,它对湖水说:‘我是夏天’。枫叶红了,它对小鸟说:‘我是秋天’。”……在学生表述时,我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均有良好促进作用。当一个同学的知识构建遇到麻烦或障碍时,教师不要直接针对该学生进行相关解释,而要抓住机会,“顺水推舟”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即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这样,所有学生便可以共同就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其间互动中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解决问题中体现的团结合作精神甚至拼搏竞争意识,都是新思维品质的灌输和培养,对学生而言是终生受益的。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如教学《西门豹》,可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两个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三)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逐步学会关注单元主题、前后课文的联系、导读提示、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佛山市南海区华光中学邓绍志区结桃 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中的思维能力。 思维表现在认读、理解、分析、欣赏、评价与创造等五种能力上,其中关键的是理解与评价的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既是思维过程,又是思维结果,是阅读思维力的主要表现,阅读理解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己有知识与经验,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阅读评价是在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的正误、优劣、美丑做出理性的鉴别与结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写法、语言、文风、作家的写作思维倾向等进行客观的评价。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其所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运用,都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是一种思维力在运作在训练,有时是多种思维力交叉着在运用在训练。为了便于说明,本文拟综合地说清阅读教学进行的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与主要方法。 一、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 阅读教学要正确而高效进行思维,必须要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正确阅读教学观,具体如下: 1.变?重知识轻智能?的观念为?知识与智能并举?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观。传统的阅读教学常把?传授语知?放在第一位,把?培养智能?放在第二位,有些人甚至将?智能?丢在一边不理不睬,这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传授知识打牢基础是必要的,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主要是思维力),旨在提高和运用更为重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应该紧密结合、互为促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变?重讲(灌)轻读轻练?的观念为?讲、读、练并举,以练为主线?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学语文,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语言是工具(人们借助它来思维的工具、来表情达意的工具、来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工具?,它是讲不来的,单靠教师?讲?,学生是不能掌握、不会运用的,必须靠学生在教师指导『?多读?与?多练?,才能把?工具?真正掌握在手,运用自如,这样,学生就会一天天聪明起来,善于用脑。 3.变?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的观念为?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思维培育研究的卫灿金先生曾说过:?我们说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是语文的内在本质,就是它的根本属性。?对此说我们是赞同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或称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两者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一刻也不能分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 4.变?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学生为主人?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自觉参与学习的教学观。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最近与唐晓云先生在访谈对话中深情地说:?我教了一辈子书,深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多种形式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多种形式 湖南省宁远县中和镇中学田国兴 〔摘要〕文章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针对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形式问题,探索以不同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的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寻求思维训练的途径,对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自我探究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形式多样提升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合作、开放性的学习开辟道路。这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可是,我们有不少教师,只注重了思维结果的教学,而忽视了思维过程的训练。课堂形式仍停留在一问一答之中。他们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提问,学生自己找答案,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这种做法,注重的是思维的结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从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来看,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重在训练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而这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并非就在一问一答之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参与,体验,认识事理的活动之中。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地初回春,人们还未觉察到春的暖意,鸭却最先感受到了暖流。因为鸭常处水中,能亲身体验出水温的细微变化。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形象的说明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悟出知识的真谛,才能探索出探究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新课标才把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重要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思维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它是以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和想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它需要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加以培养。高三语文复习的实践,使笔者深深感觉到,尽快地,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就决不能是孤立的、片面的。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当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阅读训练的各个环节上,应体现出“系统性”。 一、体现在词语教学上 一般说,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把每个词准确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确切含义,适用范围,从而正确地运用概念,并逐步学会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 词语教学包括“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教授给学生的词要精心选择,科学安排,形式多样,讲究实效。下面这些方法,可以逐步传授给学生。 1.由本及枝。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词义有扩大、有缩小、有转移、有弱化,从感情色彩上讲还有褒贬之分,因此,有些词语,教师要先讲清它的本义,再讲清它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意思,这样可以防止简单化和避免发生误解。《高三语文总复习》“萧伯纳的幽默”一文中,写萧伯纳在笔会上所作的幽默演说有这样几句:“此刻演说不必要,因在座诸君均为著作家,我诚为班门弄斧,”这里的“班门弄斧”一词本义是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颂,带有贬的意味,用在这里,则很好地表现出萧伯纳谦逊的美好品德。可见,这个词在这样的语文环境里,感情色彩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 2.比较对照。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对照,可以使学生具体领会到用词的精当、巧妙。如小说《守财奴》一文的结尾写葛朗台几小时地“盯”着桌上的金路易,“盯”是个普通的熟词,而用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位置上,真是巧妙到极点,试用“瞅”“看”去取代它,都不如“盯”这个词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吝啬的本性。 3.讲清用法。有些词语,只限于讲清词义是远远不够的,在讲清词义的基础上还要讲清用法。诸如运用的对象、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通常跟哪些词语搭配,常在句中作什么成分等。如“范畴”、“范围” 都有种类范围的意思,但“范畴”常用于理论等抽象的事物,而“范围”用于具体事物。再如“选择”、“抉择”都有“挑选”的意思。“抉择”的词义要重一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经常性的科学的词语教学,把词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解词方法交给学生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体现在句子教学上 句子教学,包括了辨析句子的正误,句式的变换、句子的组合、句子的理解、还原句子、调整句序等。结合句法教学,可逐步训练学生对句群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三语文总复习》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要求: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的位置上。

最新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纲: 一、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1、思维能力的定义2、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1、中西方教育中对思维能力培养的异同2、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 三、怎样培养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1、培养思维能力应注意的几方面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⑴善用动机营造氛围⑵制造冲突设疑问惑⑶思维延续纵横阶进⑷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想”,培养学生独立正确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法可循的。教师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中的方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途径。 关键词: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基本概念重要性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能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架起学生与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能够与文化伟人的灵魂的沟通,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能够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能力更占有重要地位。 一、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②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等等。比如阅读的理解力指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既有对词、句的理解,又有对段、篇的理解;既要通过课文言语认识课文表达的内容,进而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意,体会表达的精妙,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是对阅读的基本要求,其中的要点有两个,一是理解应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提高阅读理解力,就要确立语境观念,提高在语境中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理清思路。要根据词序理解句子,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③理解一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根据各段间的关系来理解一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在《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这则故事主要通过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训练

学科:语文 生本教育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训练 桂阳县龙谭中学周海萍 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生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素材。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秋天的怀念》,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学生带着对秋天的想像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思想要落

到实处,得有一个和谐的民主的氛围。首先是教师,不管你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有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决不要板着脸训了半天人,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地阅读,效果是要打折扣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繁文缛节不利于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把学生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记笔记的机器。发挥学生主体,强化发散思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其次是改革教法。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和创造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嘎然而止,此时可让学生对情节发展作适当的变化,编出发展题: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晓? 小说并未交代。假如事情终于败露,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又会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延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力。此外,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优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校长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黄红兰 特级教师孙双金的“登山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课堂上要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一座是思维的高山,一座是情感的高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问鼎这三座高山。每学期观摩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比赛课、公开课甚多,在课堂上感同身受执教老师带领学生登知识、情感高山,遗憾的是对“思维的高山”常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的是主动思维。《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千万不能当“袋鼠妈妈”,把学生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理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作为阅读教学的要务之一。笔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谈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课前预习,学会质疑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一般来说,每课教学之前,都要布置学生预习,质疑——对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这应成为预习中的首要任务。学生初读课文,读到哪里,想到哪里,这个思维过程都比较随意、散乱,但这是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充分的重视。教师不妨设置一份“预习作业单”,从字、词、句、篇上提出相关的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写下来,使一些自以为有价值但又无法

自我解决的问题得到梳理,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1.在题眼处质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眼犹如人的眼睛,它是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不可轻视。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预习中要求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2.在重点处质疑。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无需也无法面面俱到,往往扣住一句话、一个词便能领悟主旨,体现所叙对象的特点。那么,我们要求学生在初读时扣住文中某一个重点句中的用词展开质疑。 3.在矛盾处质疑。某些文章随着叙述内容的展开,作者巧设重重矛盾,吸引学生去品味、琢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末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文中两个“幸福”意思一样吗?她的生活那么悲惨,怎么说曾经那么幸福。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幸福的幻象”和“痛苦的现实”的对照质疑。 4.在空白处质疑。空白所起的效果往往是无中胜有,表达了一种隽永和含蓄之韵,在此处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金子》一课,“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彼得的“全部精力”是什么?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质疑。 质疑问难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多质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思想怎么也闲不下来,总是不停地和饶有趣味地比较、归纳、揣摩、体会,读书的过程也就充

新思维的阅读教学

新思维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能力?“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引导学生弄清小拱的总数及其与大拱的位置关系,认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好处,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不是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培养阅读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是落实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的前提,否则阅读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 一、阅读有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之分 对于阅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现代汉语词典》);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李锦英)。 这里所谓的“内容、意义、思想感情”就是文章负载的信息。那么,上述的说法也可以表述为,阅读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其负载的信息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言,这定义是准确或比较准确的。以此来审视前文提到的“大拱、小拱”的教学,确乎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就阅读的性质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阅读:一是文章阅读。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以文字为载体的作品的阅读,读者从中获得的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或生活的信息。二是语文阅读。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

语文阅读与文章阅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书面言语在其中的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在文章阅读中,书面言语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在语文阅读中,书面言语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通过阅读让学习主体感悟、理解、吸收、内化书面言语,学习积累语文感性经验;同时,要相机了解书面言语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组段成篇的基本知识,了解文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功能,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感性的语文经验得以升华提高,并在反复实践中形成文章的读写技能。而上述三个关于阅读的定义则忽视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的根本区别,其所指只是文章阅读,而不是语文阅读。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阅读定然只重引导学生获取书面言语负载的信息,如前文提到“大拱、小拱”的教学,自然只是文章阅读。借助“大拱”、“小拱”、“两肩”、“各”这些文字准确地还原出赵州桥的桥型,把握其设计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肩”换成另一个词,通过对比,学生便明白“肩”字用得何等准确,何等形象!让学生讨论删去“各”行不行,若不用“各”原意该怎样表达,学生便会体会到“各”字的使用何等精当,何等简明!这里施教者依然没有忽视让学生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但重点已放在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的,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这才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 二、阅读能力有文章阅读能力和语文阅读能力之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培养 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 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由此,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发展下一代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 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 老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种教学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病: 1 断章取义,缺乏准确性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经常会在没有认真通读全文,把握重点词句的情况下,摘取文中的某句话、某个词,甚至是毫不相干的词句作为自己的理解。如:我在教《第八次》(苏教版小学 语文第五册)时,我要求学生画出生词,其中有个生字叫“仗”,文中是这样写的“打了七次仗”,有同学画了“七次仗”,有同学画了“次仗”。又如:在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 有的学生往往是在文中随手拈一句了事。 2 望文生义,缺乏深刻性 学生在理解句子或词语时,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过多的不加区分的使用 或者完全脱离了文本进行理解就显得不太适宜了。如六年级的一次阅读训练,文章的题目是《冬天不要砍树》,讲的是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们不应该对别人或者自己失去信心,要 相信,困难、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最终会取得成功的。有一题要求是说 说“冬天不要砍树”的意思,有学生的回答竟然是这样的:在冬天这个季节里,我们不能砍伐 树木。 3 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 学生在理解文章或回答问题时,有时会抓住一个或两个要点,就以为理解了文章或完成了答题。如《海洋———21 世纪的希望》,有位老师在教学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时,让学生谈谈人 类与海洋的关系是怎样的,回答的同学都是只谈了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忽视了海洋发脾气时 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他们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只抓住了一点,就以为抓住了全部。 4 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 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常常会机械地套用某些词句或凭借自己已有的认知习惯,将某些似是而 非的东西想当然地作为理解。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检查学生自读 效果时,不少学生竟然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节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读破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在分析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又会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弥补这些不足,使他们的思维逐步的具备准确性、深刻性、完整性、灵活性呢?还是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从以 下几个方面努力吧: 第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问。每篇课文教学前,我都布置学生先预习。学生在预习中必然 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我就要求用圈划法将在阅读过程中的疑虑表示出来,在书 上留下思考的轨迹,并要求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把问题写到质疑本上,学生提 出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思维的过程。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动了脑筋思考了,我就加以表扬,用引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想象,逐渐养成提问的习惯,从而进行语言 文字的训练。 第二,激发学生课上提问。古人云:“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在讲读课文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解疑答惑。如在教《我在波浪上读书》时,有位学生提出:“死海

结合部编教材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方法-开题报告

结合部编教材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方法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开启“智慧”。智慧是天赋与勤奋,用心与机缘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境界,难以复制和移植。而人的智慧的差别,就在于应用思维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是部编教材的一个“根”,因此,我们要结合部编教材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方法。 二、课题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国内外对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众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开展了很多研究,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美国心

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说:“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现代教育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把‘平等+个性’当作新世纪的追求,要“关注学生的关注,惊奇学生的惊奇,感受学生的感受……”;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等等无不散发着现代教育的馨香……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重要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个性化阅读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了深化课程改革,确实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选定了这样的课题。旨在最大限度地扩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既

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1

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北票尹湛纳希高中敖青英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作为一种超越式教育,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而要在人文本质上培养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让学生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 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使之切切实实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试谈阅读教学中思维的特性及培养

试谈阅读教学中思维的特性及培养 发表时间:2009-08-21T17:36:08.123Z 来源:《新科教》2009年第7期供稿作者:柳凤清(通辽市扎鲁特旗香山中心校,内蒙古扎鲁特旗,02910 [导读]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阅读的心理过程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体,它具有全面性、深刻性、联系性、创造性。本文对在阅读教学中斯维顿特性及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特性;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阅读思维存在很多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盖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因此,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根据阅读思维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一、全面性 阅读思维的全面性要求在阅读是能够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展开,不能作片面的分析了解。“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思路,正体现了这个特征。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词语、句子、段落与篇章有联系,如果只抓住片言只语就当作全面,是必要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题材,提出不同的思维要求,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沿着一定的轨迹展开思维,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中学习不同的思维方法。如:写人的文章要注意写了什么人,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事的文章要注意写了什么事,说明了什么。状物的文章要注意描写了什么事务,它有什么特点,等等。 二、深刻性 阅读思维的深刻性要求阅读文章时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否则,阅读理解只能停留在浅表层次。针对这一特性,我教给学生“追根法”,引导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对课文进行追根寻底的分析。如:教学《郑人买履》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郑人错在哪里?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回答:“他错在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最终没有买到鞋。”这个道理是浅显的,没有暴露问题的本质。我引导学生用“追根法”尽心追问思考。先问: “这个郑人错在哪里?” 学生回答:“他错在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最终没有买到鞋。”再进一步追问:“这说明什么?”学生就明白了:这个人就错在做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三、联系性 阅读思维的联系性要求阅读时能够广泛联系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思考。如:联系上下文,联系学过的课文,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等等。在联系中有比较,有比较就有鉴别,就能加深认识,思维就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联系性,可以教给学生“找联系”的方法,找到与本文、本题、本句有联系的内容,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如《刘胡兰一文中》“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就很难明白其真正的含义。对此,克启发学生找出上文中刘胡兰对于敌人的各种手段采取的对策:“大声回答”、“愤怒地回答”,从而体会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坚贞不屈,它的革命意志坚强,像钢铁铸成一般,是无法摧毁的,敌人的利诱威胁,严刑拷打,都不能动摇刘胡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由于结合了上下文,再来理解比喻句就不困难了,理解了比喻句,对这个自然段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教《关怀》一课可联系《温暖》一课来学习。在温暖一课,学生对周总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来体会周总理对学生的关怀就不是很困难了。再如,阅读《海上日出》则必须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体会这篇文章所描绘的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不是一天中看到的,而是集中地概括了巴金几次在海上看日出所得的总印象,具体的观感。 四、创造性 阅读思维的创造性,要求阅读过程中不是按照一般的思维方法或应用现成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要善于变通,善于创新。否则,思维囿于一般程式,不能灵活地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创造性,可以教给学生“求异法”,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地思考,寻求问题的“异”之处,进行灵活思考,从而展开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如:《草船借箭》,课抓住题目中的“借”自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借”是经同意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用过还要归还的意思。诸葛亮使用计谋取得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怎能用“借”呢?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它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考虑“借”的含义。如:课题中用“借”字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地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箭还要“还”给曹军;课题中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讥讽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方法,便得到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思维素质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使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3篇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3篇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率。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阅读。下面是带来的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每节课上,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睛、动作……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展 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

灵鸡汤,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阅读教学 2、在生活中学语文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

一年级语文课后练说教学新思维

趣味引领,有“法”可依 ----一年级语文课后练说教学新思维 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练习说话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教学双边信息反馈的桥梁,又是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的枢纽。不难发现,一年级教材中每篇讲读课文后面都编排着一定题型与数量的练说题,这些题目无论是形式、结构都紧扣课文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块学习内容的知识要点。学生只有高质量学会了这些表达的技巧,并从中悟到一些思考与表达的方法,才能为以后的语文学习行程搭路铺桥。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认知水平低,如果教师只顾单调地讲解,无趣地讲授,无疑是不合学生学情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学习的厌恶。在教学过程时,只有在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之间注入适合一年级学生口味的鲜活、生动、有趣的元素,才能吸引学生。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本真,关注引导的趣味性,才能使学生练有所得、练有所悟。 一、更新空间思维,拓宽想法。 空间思维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在理解空间意义的前提下,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与内在储备的连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与内化。由于一年级孩子受认知经验和阅读积累的限制,合理想象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条理表达能力、自控听课能力都较弱。因此,在练说过程中教师应该调整引导方式,努力使引导成为开启学生空间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才能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多次反复的训练中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思维的更新,想法的迁移。 1.就地取材。比如学了《平平搭积木》一文,课后出现了这样的练说题型: ①很多很多的房子,很高很高的山,很清很清的河水,很绿很绿的树。 ②很红很红的________,很大很大的________,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路。 ③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________。 不难发现,这道练说题可解读成三个部分,前面四个短语是直接给学生,供学生练说参考并积累的;第二部分需补充的短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练说;最后部分则是将此题练说短语进行结构的提炼,骨架的呈现。 笔者以为,这里的练说对于学生来说并无多大难度,然而若不加引导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容易千篇一律,想法雷同的情况常会出现。因而笔者认为其训练的重点应由短语本身的补充延伸到思维空间的有序拓展上,其焦点自然是指向第三层次的练说。教学时,在完成了前面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听你们说得这么好,老师发现我们教室里有许多很乖很乖的孩子。接下去就让我们各自观察一下教室,你还能找到哪些答案? 生1:我看到了很白很白的墙壁。 生2:教室里有很多很多的桌子。 生3:教室里还有很亮很亮的电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