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开发过程及相关概念

嵌入式开发过程及相关概念
嵌入式开发过程及相关概念

嵌入式开发过程及相关概念

基于Linux/uClinux 的嵌入式产品的开发,在确定好产品需求之后,通常遵循如下的开发过程:

第1步. 确定硬件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设备、显示屏、触摸屏以及其他外设,比如网卡、声卡等。通常,我们可以从一些方案提供商那里购买得到比较符合自己需求的硬件开发板(或者硬件参考设计板),有了这类硬件板,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定制,从而缩短开发周期。

第2步. 移植操作系统并开发设备驱动程序。通常,针对一款新的硬件开发板移植

Linux/uClinux 操作系统是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如果我们购买由方案供应商提供的硬件开发板,则内核和大部分设备驱动程序是现成的,我们只需要开发定制设备的驱动程序即可。

第3步. 编写自己的应用软件。利用Linux/uClinux 开发嵌入式产品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在PC 环境上完成绝大多数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调试工作。比如,如果您的产品需要从某个特定的网站下载一幅图片然后显示在屏幕上,则我们可以在PC 上实现该软件,之后移植到硬件板上即可。因为该程序涉及的主要接口:网络、显示卡等,不管在PC 上,还是在硬件开发板上,均保持一致的接口。于是,只要在PC 上运行正确,该程序就能够在嵌入式硬件开发板上正确运行。

第4步. 将应用软件移植到硬件板子上并进行测试及调试。这个过程主要就是将应用软件以及应用软件所使用的函数库等,通过交叉编译器编译成目标硬件板上的程序,然后和共享库、常用工具程序等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文件系统映像,之后下载到硬件板上,并在硬件板上进行应用软件的测试和调试。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嵌入式系统上的资源毕竟有限,比如内存的可获得性、存储空间的可用性等均会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的硬件板上运行应用程序以便测试整个系统。

第5步. 通常,上述步骤符合一种迭代关系。进行到第4步时,也许我们会发现应用程序本身的一些问题,也许会发现驱动程序存在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回到第2步、第3步修正错误并开展第二次迭代。当然,也有可能会发现我们最初选择的硬件性能和能力有缺陷,从而会导致从第1步重新来过。

第6步. 经过严格测试之后,整个硬件和软件系统就可以交给产品设计部门设计外观和模具并最终到生产线上生产了。以上就是基于Linux/uClinux 的嵌入式产品开发的一般过程。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上述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交叉编译

交叉编译是嵌入式开发中最常见的概念。交叉编译是相对于通常桌面上的开发而言的。在我们开发Windows 程序时,我们通常在Windows 平台上运行一个集成开发环境,编写代码,然后利用集成开发环境所带的编译器将代码编译并连接成Windows 平台上的程序,之后还可以在集成开发环境中运行并调试该程序。这种开发方式对PC 而言是非常方便的,因为PC 平台的软硬件配置已经足以完成编译程序这类计算量非常大的工作。然而,对嵌入式系统来讲,由于其硬件能力所限,我们不可能在嵌入式系统上安装编译器和连接器,然后在嵌入式系统上编写代码、编译并连接程序。于是,就出现了交叉编译器

(cross-compiler)。交叉编译器通常运行在某台功能足够强大的宿主机(host)上,可用来编译某个源程序,然后生成针对特定目标平台(target)的代码。

通常来讲,C 语言的交叉编译环境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交叉编译器及相关二进制工具(连接器、归档工具、符号剥离器等)。

?针对目标平台的C 头文件。不同的目标平台具有自身特有的函数库及对应的头文件,这样,在宿主机上,我们就需要保留一份针对该目标平台的头文件,以便用来交叉编译C 程序。

?针对目标平台的C 函数库。和头文件一样,在宿主机上,我们也要保留一份针对特定目标平台的函数库,以便连接生成最终的目标程序。

构成交叉编译环境的以上各部分,通常又称为交叉“工具链(toolchain)”。我们在开发嵌入式系统之前,通常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装交叉工具链。

我们举例说明普通编译和交叉编译的不同。同样是下面的helloworld 程序:

#include

int main (void)

{

printf (“Hello, world\n”);

return 0;

}

当我们在一台Linux PC 机上进行正常编译时,我们使用下面的命令:

user$ gcc –o helloworld helloworld.c

其中,gcc 就是普通的本机 C 编译器。该编译器在遇到#include 这一预编译指令时,将在本机的/usr/include 或者/usr/local/include 目录下寻找stdio.h 这个文件。当gcc 正确编译上述代码,要连接生成helloworld 程序时,gcc 就会调用本机连接器(ld),并连接本机/lib 目录下的默认 C 函数库libc.so。当我们在一台Linux PC 上针对一款ARM 硬件平台交叉编译该程序时,我们使用下面的命令:

user$ arm-linux-gcc –o helloworld helloworld.c

其中,arm-linux-gcc 是针对ARM 硬件平台的交叉编译器,该交叉编译器是可运行在PC 平台上的本机程序。当它遇到#include 这一预编译指令时,将在交叉编译环境中寻找stdio.h 这个头文件,而在连接生成目标平台的可执行程序时,也会在交叉编译环境中寻找libc.so 这个函数库。这里的交叉编译环境指本机上的一个目录树结构,这个目录树通常和本机的开发环境类似,但位于不同的文件系统位置上,以避免和本机开发环境相混淆。以常用的arm 的开发工具链为例,交叉编译器及二进制工具会被安装到

/usr/local/arm-linux/bin/ 目录下,头文件会被安装到

/usr/local/arm-linux/arm-linux/include/ 目录下,而函数库会被安装到

/usr/local/arm-linux/arm-linux/lib/ 目录下。在安装了交叉工具链之后,为了正确运行上述命令,我们通常还要如下设置PATH 环境变量:

user$ export PATH=:/usr/local/arm-linux/bin:$PATH

这样,Shell 命令解释器就能够找到arm-linux-gcc 的正确路径并执行上述命令。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特别指出头文件和函数库所在位置,交叉编译器会在默认的位置寻找头文件及库函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进行uClinux 开发时,我们可能会希望使用不同的库函数(比如uClibc),这时,就需要通过–I、-L 等选项特别指定头文件和库函数的位置。这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讨论。

内核移植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图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一、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1.1 嵌入式系统开发概述 由嵌入式系统本身的特性所影响,嵌入式系统开发与通用系统的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主要分为系统总体开发、嵌入式硬件开发和嵌入式软件开发3大部分,其总体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图 在系统总体开发中,由于嵌入式系统与硬件依赖非常紧密,往往某些需求只能通过特定的硬件才能实现,因此需要进行处理器选型,以更好地满足产品的需求。另外,对于有些硬件和软件都可以实现的功能,就需要在成本和性能上做出抉择。往往通过硬件实现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但能大大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再次,开发环境的选择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影响。这里的开发环境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以及开发工具的选择等。比如,对开发成本和进度限制较大的产品可以选择嵌入式Linux,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可以选择Vxworks等。

1.2 嵌入式软件开发概述 嵌入式软件开发总体流程为图4.15中“软件设计实现”部分所示,它同通用计算机软件开发一样,分为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其中嵌入式软件需求分析与硬件的需求分析合二为一,故没有分开画出。 由于在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工具非常多,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选择开发工具,下面首先对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做一简单归纳。 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工具根据不同的开发过程而划分,比如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选择IBM的Rational Rose等软件,而在程序开发阶段可以采用CodeWarrior(下面要介绍的ADS 的一个工具)等,在调试阶段所用的Multi-ICE等。同时,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往往会有配套的开发工具,比如Vxworks有集成开发环境Tornado,WindowsCE的集成开发环境WindowsCE Platform等。此外,不同的处理器可能还有对应的开发工具,比如ARM的常用集成开发工具ADS、IAR和RealView等。在这里,大多数软件都有比较高的使用费用,但也可以大大加快产品的开发进度,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图4.16是嵌入式开发的不同阶段的常用软件。 图1.2 嵌入式开发不同阶段的常用软件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通常软件开发的区别主要在于软件实现部分,其中又可以分为编译和调试两部分,下面分别对这两部分进行讲解。 1.交叉编译 嵌入式软件开发所采用的编译为交叉编译。所谓交叉编译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生成可以在另一个平台上执行的代码。在第3章中已经提到,编译的最主要的工作就在将程序转化成运行该程序的CPU所能识别的机器代码,由于不同的体系结构有不同的指令系统。因此,不同的CPU需要有相应的编译器,而交叉编译就如同翻译一样,把相同的程序代码翻译成不同CPU的对应可执行二进制文件。要注意的是,编译器本身也是程序,也要在与之对应的某一个CPU平台上运行。嵌入式系统交叉编译环境如图4.17所示。

关于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全过程质量保证精

关于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全过程质量保证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当今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电子通信等行业,其中软件也越来越复杂。而这些领域应用特点,决定了嵌入式系统往往是高安全、任务关键的系统,软件的微小瑕疵就可能严重威胁到生命和国家的安全、天文数字的巨额财产损失。这就使得保证嵌入式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领域,对产品质量从来就保持着高度的重视,有将“质量视为产品的生命”的传统。这样,相关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对于软件的质量也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近年来,在组织上,建立了完善的软件测试体系;在开发和测试方法上,建立了中国的软件过程成熟度的评价体系GJB5OO0在自动化工具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员在测试设备的开发、购置和建设方面。应该说,软件作为嵌入式产品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其质量的重视是目前相关行业的一个共识。 IBM Rational多年来在软件工程和质量保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和经验。本文依据部分嵌入式开发机构对软件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些理解,分析相应开发机构工作中可能的问题,并提出以RUP为核心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具体的实现方式,提出不同单位的过程改进方法,以一种渐进的方式,从简单的工作开始,逐渐深入地改进组织的软件质量管理水平。 定义质量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定义共同的对质量的理解是重要的第一步。软件开发组织经常按照一种不精确的、概括的质量观念来运转。 在IBM Rational统一过程中,质量定义如下: 满足或超出认定的一组需求; 使用经过认可的评测方法和标准来评估; 使用认定的流程来生产。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首先看需求,IBM Rati onal的软件质量在用户需求方面的定义分为五个方面:易用性、可靠性、性能、可支持和功能。 质量保证,归根结底就是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个质量定义中明确指出,质量更体现在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和一个标准的评价方式上。 软件开发过程质量就是指为了生成工件而对可接受流程的实施和遵守程度,体现在三个层次: 产品本身和用来生产、组装软件产品的零部件质量; 在软件开发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程度和团队基本协作平台的效率,各个过程对质量的承诺; 软件产品验收的评测手段应该是被业界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方法,所构筑的质量评价标准。 一个软件生产企业的过程质量一般可以用它的软件过程成熟度等级来评估。 RUP全过程质量保证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RUP是一个可以通过Web来使用的软件工程过程。作为软件工业事实上的标准,它回答了我们以下问题:在整个软件开发的各个过程中,谁(角色)应该在什么时候(详细工作流程)做什么(任务)和产生什

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

XX邮电大学研究生堂下考试答卷 考试科目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 一、【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QT程序设计之数码管 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学会开发板的挂载; 2、掌握数码管驱动程序的编写方法; 3、熟练并掌握QT程序设计的控制界面设计方法; 4、学会对QT应用程序进行条件编译和下载; 5、通过QT应用程序,可操控数码管进行加1计数或者 减1计数。 三、【实验步骤】 1、先进行开发板的挂载: ①安装交叉编译器:将压缩包cross-4.2.2-eabi.tar.bz2解压 到/usr/local/arm目录下即可。 ②编译UBOOT:将压缩包uboot1.1.6_FORLINX_6410.tgz

解压到/forlinux目录下,并用make smdk6410_config进行配置,然后用make编译。 ③编译Linux-2.6.28: 将压缩包 linux2.6.28_FORLINX_6410.tgz解压到/forlinux录下,用make menuconfig命令,依次进入Device Drivers->Graphics support->Support for frame buffer drivers->Select LED Type目录下,选择液晶屏类型,分辨率为640×480。按Esc推出并保存。然后用make zImage命令编译内核。 ④在电脑上查看设备端口号,并用超级终端建立连接。在ubuntu上配置IP地址为172.24.58.11并重启开发板,在超级终端界面中快速按下空格键,输入setenv bootargs"root=/dev/nfsnfsroot=172.24.58.11:/forlinux/root ip= 172.24.58.22:172.24.58.11:172.24.58.1:255.255.255.0::eth 0:console=ttySAC0,115200"后按下回车,并输入saveenv 保存配置。 ⑤重启开发板,超级终端界面显示如下即挂载成功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30449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Embedded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72(其中实验32学时) 学分:3.5 适用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业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 二、课程简介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讲述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理论、原理。本课程是一门既与硬件关系紧密,又与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关系十分紧密课程。它围绕目前流行的32位ARM处理器和源码开放的Linux操作系统,讲述嵌入式系统的概念,软、硬件组成,开发过程以及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设计方法。本课程的知识将为学生今后从事嵌入式系统研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The principle of embedded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and the theory of embedded system.T his curriculum is tied closely with not only hardware but also 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 and embedded software. It introduce the conception of embedded system, components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veloping progresses and designing methods of embedded programming which based on the 32bit arm processor and operating system of opened linux.The knowledge of this course would b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tudent who would be engaged in researching or developing about embedded system.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基于ARM嵌入式芯片的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嵌入式软件的开发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通过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对嵌入式操作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在嵌入式软件设计设计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嵌入式系统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嵌入式Linux应用软件开发流程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说,嵌入式应用软件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要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调试和维护等工作,软件工程的许多理论对它也是适用的。 但和其他通用软件相比,它的开发有许多独特之处: ·在需求分析时,必须考虑硬件性能的影响,具体功能必须考虑由何种硬件实现。 ·在系统设计阶段,重点考虑的是任务的划分及其接口,而不是模块的划分。模块划分则放在了任务的设计阶段。 ·在调试时采用交叉调试方式。 ·软件调试完毕固化到嵌入式系统中后,它的后期维护工作较少。 下面主要介绍分析和设计阶段的步骤与原则: 1、需求分析 对需求加以分析产生需求说明,需求说明过程给出系统功能需求,它包括:·系统所有实现的功能 ·系统的输入、输出 ·系统的外部接口需求(如用户界面) ·它的性能以及诸如文件/数据库安全等其他要求 在实时系统中,常用状态变迁图来描述系统。在设计状态图时,应对系统运行过程进行详细考虑,尽量在状态图中列出所有系统状态,包括许多用户无需知道的内部状态,对许多异常也应有相应处理。 此外,应清楚地说明人机接口,即操作员与系统间地相互作用。对于比较复杂地系统,形成一本操作手册是必要的,为用户提供使用该系统的操作步骤。为使系统说明更清楚,可以将状态变迁图与操作手册脚本结合起来。

在对需求进行分析,了解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开发选用何种硬件、软件平台就可以确定了。 对于硬件平台,要考虑的是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内存空间的大小、外部扩展设备是否满足功能要求等。如微处理器对外部事件的响应速度是否满足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它的稳定性如何,内存空间是否满足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运行要求,对于要求网络功能的系统,是否扩展有以太网接口等。 对于软件平台而言,操作系统是否支持实时性及支持的程度、对多任务的管理能力是否支持前面选中的微处理器、网络功能是否满足系统要求以及开发环境是否完善等都是必须考虑的。 当然,不管选用何种软硬件平台,成本因素都是要考虑的,嵌入式Linux 正是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2、任务和模块划分 在进行需求分析和明确系统功能后,就可以对系统进行任务划分。任务是代码运行的一个映象,是无限循环的一段代码。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任务是嵌入式系统中竞争系统资源的最小运行单元,任务可以使用或等待CPU、I/O设备和内存空间等系统资源。 在设计一个较为复杂的多任务应用系统时,进行合理的任务划分对系统的运行效率、实时性和吞吐量影响都极大。任务分解过细会不断地在各任务之间切换,而任务之间的通信量也会很大,这样将会大大地增加系统的开销,影响系统的效率。而任务分解过粗、不够彻底又会造成原本可以并行的操作只能按顺序串行执行,从而影响系统的吞吐量。为了达到系统效率和吞吐量之间的平衡折中,在划分任务时应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遵循下列步骤和原则: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流程 嵌入式系统是指用于执行独立功能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由包括微处理器、定时器、微控制器、存储器、传感器等一系列微电子芯片与器件,和嵌入在存储器中的微型操作系统、控制应用软件组成,共同实现诸如实时控制、监视、管理、移动计算、数据处理等各种自动化处理任务。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以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强调硬件软件的协同性与整合性,软件与硬件可剪裁,以此满足系统对功能、成本、体积和功耗等要求。最简单的嵌入式系统仅有执行单一功能的控制能力,比如说单片机的应用,在唯一的ROM 中仅有实现单一功能控制程序,无微型操作系统。复杂的嵌入式系统,例如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持电脑(HPC)等,具有与PC几乎一样的功能。实质上与PC的区别仅仅是将微型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嵌入在ROM、RAM 和/或FLASH存储器中,而不是存贮于磁盘等载体中。很多复杂的嵌入式系统又是由若干个小型嵌入式系统组成的。 近些年来,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Internet 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控制学科正在发生变革,出现了许多新的生长点。伴随而来的一个现象是控制专业的相当多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了计算机,通讯行业,以致有人说学控制没有用,自动化专业可以取消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使我们控制教育工作者反复思考,传统的控制应如何拓宽它的领域?控制专业应该教什么才使学生感到有用?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运行在个人电脑上的操作系统向下移植到嵌入式系统中,形成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 CE及其新版本,SUN公司的Java操作系统,朗讯科技公司的Inferno,嵌入式Linux等。这类系统经过个人电脑或高性能计算机等产品的长期运行考验,技术日趋成熟,其相关的标准和软件开发方式已被用户普遍接受,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工具和应用软件资源。 另一类是实时操作系统,如WindRiver 公司的VxWorks,ISI 的pSOS,QNX系统软件公司的QNX,ATI 的Nucleus,中国科学院凯思集团的Hopen嵌入式操作系统等,这类产品在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实现上都针对所面向的应用领域,对实时性高可靠性等进行了精巧的设计,而且提供了独立而完备的系统开发和测试工具,较多地应用在军用产品和工业控制等领域中。Linux 是90年代以来逐渐成熟的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PC机上的Linux 版本在全球数以百万计爱好者的合力开发下,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90 年代末uClinux,RTLinux 等相继推出,在嵌入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拥有大批的程序员和现成的应用程序,是研究开发工作的宝贵资源。 一、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1.1 嵌入式系统开发概述 由嵌入式系统本身的特性所影响,嵌入式系统开发与通用系统的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主要分为系统总体开发、嵌入式硬件开发和嵌入式软件开发3大部分,其总体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作者:————————————————————————————————日期: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一、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1.1 嵌入式系统开发概述 由嵌入式系统本身的特性所影响,嵌入式系统开发与通用系统的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主要分为系统总体开发、嵌入式硬件开发和嵌入式软件开发3大部分,其总体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图 在系统总体开发中,由于嵌入式系统与硬件依赖非常紧密,往往某些需求只能通过特定的硬件才能实现,因此需要进行处理器选型,以更好地满足产品的需求。另外,对于有些硬件和软件都可以实现的功能,就需要在成本和性能上做出抉择。往往通过硬件实现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但能大大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再次,开发环境的选择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影响。这里的开发环境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以及开发工具的选择等。比如,对开发成本和进度限制较大的产品可以选择嵌入式Linux,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可以选择Vxworks等。

1.2 嵌入式软件开发概述 嵌入式软件开发总体流程为图4.15中“软件设计实现”部分所示,它同通用计算机软件开发一样,分为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其中嵌入式软件需求分析与硬件的需求分析合二为一,故没有分开画出。 由于在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工具非常多,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选择开发工具,下面首先对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做一简单归纳。 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工具根据不同的开发过程而划分,比如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选择IBM的Rational Rose等软件,而在程序开发阶段可以采用CodeWarrior(下面要介绍的ADS 的一个工具)等,在调试阶段所用的Multi-ICE等。同时,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往往会有配套的开发工具,比如Vxworks有集成开发环境Tornado,WindowsCE的集成开发环境WindowsCE Platform等。此外,不同的处理器可能还有对应的开发工具,比如ARM的常用集成开发工具ADS、IAR和RealView等。在这里,大多数软件都有比较高的使用费用,但也可以大大加快产品的开发进度,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图4.16是嵌入式开发的不同阶段的常用软件。 图1.2 嵌入式开发不同阶段的常用软件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通常软件开发的区别主要在于软件实现部分,其中又可以分为编译和调试两部分,下面分别对这两部分进行讲解。 1.交叉编译 嵌入式软件开发所采用的编译为交叉编译。所谓交叉编译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生成可以在另一个平台上执行的代码。在第3章中已经提到,编译的最主要的工作就在将程序转化成运行该程序的CPU所能识别的机器代码,由于不同的体系结构有不同的指令系统。因此,不同的CPU需要有相应的编译器,而交叉编译就如同翻译一样,把相同的程序代码翻译成不同CPU的对应可执行二进制文件。要注意的是,编译器本身也是程序,也要在与之对应的某一个CPU平台上运行。嵌入式系统交叉编译环境如图4.17所示。

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题库

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笔记之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 自《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复习笔记之存储管理篇》在嵌入式在线的博客出现后,意外的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和评论,收到不少朋友的邮件,问一些有关考试的问题,希望得到我的复习笔记的其他部分。我非常感谢他们,他们的热切关注,使我有了继续往下写的无限动力,使我萌生了将我以前的复习笔记、考试经验结合大纲教程并重新按《教程》的章节顺序整理一份适合考生复习的笔记手册,笔记后面再分析历年的真题,按章节考点找出相关的考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和有兴趣的人们一起讨论讨论。 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一天考试分为上午和下午部分,两部分的考试方式、试题难度、考点分布和复习方法都是不同的。这次我们讨论的是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我本人觉得,这部分出下午大题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分布在上午的75道选择题之中。 从历年的真题和考试大纲来看,上午的选择题主要考查一些基本概念,重要原理的理解,一些关键技术和一些重要的原理引申出来的简单计算。根据这些考试特点,复习的时候可以采用适当的策略,当然每个人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适合自己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方法大家可以自己慢慢去体会,我的也不多说了,通过笔记和真题分析就可以体现处理。对于很多关键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除了记住之外还要彻底理解,否则出题的时候会进行一些变换,或者引申一些计算,那么就算你知道考那个考点,可能你也做不好。 在复习的过程中,你要记住:你不是要考一个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考一个通过的分数,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放弃一些内容,只要保证在大部分基本概念,关键技术,重要原理和历年考点上都把握住,能够拿到需要的分数就可以了。 复习笔记 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软硬件)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 与嵌入式知识相关的资料书籍非常之多,本文不做累赘,本文仅从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际工作经验之中,介绍嵌入式软件、硬件开发人员所要干的是什么事,注意些什么事,以及容易造成系统可靠性降低一些流程。 软件开发流程 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 第一步:需求调研分析 1相关系统分析员和用户初步了解需求,然后列出要开发的系统的大功能模块,每个大功能模块有哪些小功能模块,对于有些需求比较明确相关的界面时,在这一步里面可以初步定义好少量的界面。 2 系统分析员深入了解和分析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再做出一份文档系统的功能需求文档。这次的文档会清楚列出系统大致的大功能模块,大功能模块有哪些小功能模块,并且还要列出相关的界面和界面功能。 3 系统分析员和用户再次确认需求。 第二步:概要设计 开发者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概要设计,即系统设计。概要设计需要对软件系统的设计进行考虑,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软件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第三步: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开发者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中,描述实现具体模块所涉及到的主要算法、数据结构、类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需要说明软件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每一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应当保证软件的需求完全分配给整个软件。详细设计应当足够详细,能够根据详细设计报告进行编码。 第四步:编码 在软件编码阶段,开发者根据《软件系统详细设计报告》中对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

文献检索课题综合报告范例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

文献检索综合报告 基于ARM 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 系、专业:信息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日

目录 1.课题分析 (1) 2.检索策略 (2) 2.1 选择检索工具………………………………………………… 3 2.2 选择检索词…………………………………………………… 4 2.3 拟定检索式 (5) 3. 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6) 3.1 百度学术文库搜索 (7) 3.2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8) 3.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9) 3.4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 (9) 4.文献综述 (9)

1.课题分析 1.1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既可以认为是一个公司的名字,也可以认为是对一类微处理器的通称,还可以认为是一种技术的名字。 1991年ARM公司成立于英国剑桥,主要出售芯片设计技术的授权。目前,采用ARM技术知识产权(IP)核的微处理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ARM微处理器,已遍及工业控制、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系统、网络系统、无线系统等各类产品市场,基于ARM技术的微处理器应用约占据了32位RISC微处理器75%以上的市场份额,ARM技术正在逐步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ARM公司是专门从事基于RISC技术芯片设计开发的公司,作为知识产权供应商,本身不直接从事芯片生产,*转让设计许可由合作公司生产各具特色的芯片,世界各大半导体生产商从ARM公司购买其设计的ARM微处理器核,根据各自不同的应用领域,加入适当的外围电路,从而形成自己的ARM微处理器芯片进入市场。目前,全世界有几十家大的半导体公司都使用ARM公司的授权,因此既使得ARM技术获得更多的第三方工具、制造、软件的支持,又使整个系统成本降低,使产品更容易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所接受,更具有竞争力。 1.2 ARM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及特点 1.2.1 ARM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 到目前为止,ARM微处理器及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 1、工业控制领域:作为32的RISC架构,基于ARM核的微控制器芯片不但占据了高端微控制器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同时也逐渐向低端微控制器应用领域扩展,ARM微控制器的低功耗、高性价比,向传统的8位/16位微控制器提出了挑战。

嵌入式开发过程及相关概念

嵌入式开发过程及相关概念 基于Linux/uClinux 的嵌入式产品的开发,在确定好产品需求之后,通常遵循如下的开发过程: 第1步. 确定硬件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设备、显示屏、触摸屏以及其他外设,比如网卡、声卡等。通常,我们可以从一些方案提供商那里购买得到比较符合自己需求的硬件开发板(或者硬件参考设计板),有了这类硬件板,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定制,从而缩短开发周期。 第2步. 移植操作系统并开发设备驱动程序。通常,针对一款新的硬件开发板移植 Linux/uClinux 操作系统是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如果我们购买由方案供应商提供的硬件开发板,则内核和大部分设备驱动程序是现成的,我们只需要开发定制设备的驱动程序即可。 第3步. 编写自己的应用软件。利用Linux/uClinux 开发嵌入式产品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在PC 环境上完成绝大多数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调试工作。比如,如果您的产品需要从某个特定的网站下载一幅图片然后显示在屏幕上,则我们可以在PC 上实现该软件,之后移植到硬件板上即可。因为该程序涉及的主要接口:网络、显示卡等,不管在PC 上,还是在硬件开发板上,均保持一致的接口。于是,只要在PC 上运行正确,该程序就能够在嵌入式硬件开发板上正确运行。 第4步. 将应用软件移植到硬件板子上并进行测试及调试。这个过程主要就是将应用软件以及应用软件所使用的函数库等,通过交叉编译器编译成目标硬件板上的程序,然后和共享库、常用工具程序等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文件系统映像,之后下载到硬件板上,并在硬件板上进行应用软件的测试和调试。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嵌入式系统上的资源毕竟有限,比如内存的可获得性、存储空间的可用性等均会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的硬件板上运行应用程序以便测试整个系统。 第5步. 通常,上述步骤符合一种迭代关系。进行到第4步时,也许我们会发现应用程序本身的一些问题,也许会发现驱动程序存在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回到第2步、第3步修正错误并开展第二次迭代。当然,也有可能会发现我们最初选择的硬件性能和能力有缺陷,从而会导致从第1步重新来过。 第6步. 经过严格测试之后,整个硬件和软件系统就可以交给产品设计部门设计外观和模具并最终到生产线上生产了。以上就是基于Linux/uClinux 的嵌入式产品开发的一般过程。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上述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交叉编译 交叉编译是嵌入式开发中最常见的概念。交叉编译是相对于通常桌面上的开发而言的。在我们开发Windows 程序时,我们通常在Windows 平台上运行一个集成开发环境,编写代码,然后利用集成开发环境所带的编译器将代码编译并连接成Windows 平台上的程序,之后还可以在集成开发环境中运行并调试该程序。这种开发方式对PC 而言是非常方便的,因为PC 平台的软硬件配置已经足以完成编译程序这类计算量非常大的工作。然而,对嵌入式系统来讲,由于其硬件能力所限,我们不可能在嵌入式系统上安装编译器和连接器,然后在嵌入式系统上编写代码、编译并连接程序。于是,就出现了交叉编译器 (cross-compiler)。交叉编译器通常运行在某台功能足够强大的宿主机(host)上,可用来编译某个源程序,然后生成针对特定目标平台(target)的代码。 通常来讲,C 语言的交叉编译环境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交叉编译器及相关二进制工具(连接器、归档工具、符号剥离器等)。

ARM9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课后答案全解

********************************************* ********************************************* 第一章 1.简述嵌入式的定义 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2.举例说明嵌入式系统的“嵌入性”、“专用性”、“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特征。 按照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有3个基本特点,即“嵌入性”、“专用性”与“计算机”。 “嵌入性”由早期微型机时代的嵌入式计算机应用而来,专指计算机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的智能控制。当嵌入式系统变成一个独立应用产品时,可将嵌入性理解为内部嵌有微处理器或计算机。 “计算机”是对象系统智能化控制的根本保证。随着单片机向MCU、SoC发展,片内计算机外围电路、接口电路、控制单元日益增多,“专用计算机系统”演变成为“内含微处理器”的现代电子系统。与传统的电子系统相比较,现代电子系统由于内含微处理器,能实现对象系统的计算机智能化控制能力。 “专用性”是指在满足对象控制要求及环境要求下的软硬件裁剪性。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必须依据嵌入对象的要求,设计成专用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3. 简述嵌入式系统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1)无操作系统阶段:使用简便、价格低廉;(2)简单操作系统阶段: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内核精巧且效率高,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效率。 (3)实时操作系统阶段:系统能够运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微处理器上,具备了文件和目录管理、设备管理、多任务、网络、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等功能,并提供了大量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从而使应用软件的开发变得更加简单。 (4)面向Internet阶段:进入21世纪,Internet技术与信息家电、工业控制技术等的结合日益紧密,嵌入式技术与Internet技术的结合正在推动着嵌入式系统的飞速发展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几点个人理解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几点个人理解 一、软件的概念 软件,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软件大概要算应用软件了。在21世纪的今天,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进入千家万户,基本上每个现代化的家庭中或多或少拥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我们每天都用着电脑或者手机中的应用软件享受着科技带给这个世界的便利。然而软件的概念却并不只是在这些应用软件中,一般来讲,软件被划分为编程语言、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支撑软件。另外,软件并仅包括可以在广义计算机上运行的电脑程序,还包括与这些电脑程序相关的文档。学术界将软件定义为程序加文档的集合体,确实非常贴切。 对于软件和硬件,这两者之间从来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硬件是实在的,有模有样的。软件是程序性的,是一系列的指令。个人认为,我们其实可以将人的身体与灵魂分别比作硬件和软件,软件的存在必须依附于硬件才能体现软件的价值;而硬件因为有了软件的存在,才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功能。 二、软件开发中的编程语言 软件的编程语言有多种、常见的编程语言有Pascal、Python、Ruby、Java、C、C++、C#、Basic、PHP等。这些编程语言各有特点,其中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常用的语言有C、C++、Java 等语言。 2.1、C语言 C语言是介于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之间的语言,属于高级语言,也称为中级语言,是集汇编和高级语言优点于一身的程序设计语言。于1972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里问世,早期的C语言主要用于UNIX系统。由于C语言的强大功能和各方面的优点逐渐为人们认识,到了九十年代,C语言开始进入其他操作系统,并很快在各类大、中、小和微型计算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代最优秀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 C语言的特点: 1)是一种结构化语言,层次清晰,便于按模块化方式组织程序,易于调试和维护。 2)C语言的表现能力和处理能力极强,不仅具有丰富的运算符和数据类型,便于实现各类复杂的数据结构,它还可以直接访问内存的物理地址,进行位级别的操作。

基于STM32嵌入式开发板的人机交互界面2

基于STM32嵌入式开发板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摘要 论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开发板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此界面利用STM32F103嵌入式开发板作为主控制器,完成类似于智能手机界面及内部软件的设计。将我们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智能手机界面引入到嵌入式开发板上,是将现有成果重返原始开发板的一次设计过程,旨在加深对嵌入式开发板的理解以及加强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际操作与开发能力。本界面主要包括电子相册,万年历以及计算器等软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计精美等特点。 关键词:STM32F103嵌入书开发板;人机交互界面;电子相册;万年历;计算器。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on interface design based on STM32 embedded development board ABSTRACT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face design based on embedded development board, this interface using STM32F103 embedded development board as the main controller, the finish is similar to the smart phone interface and the design of the internal software. Will be our life often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smart-phone interface is introduced in the embedded development board,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development board is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a design process that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embedded development board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The interface is mainly including electronic photo album, calendar and calculator software, it has a simple structure, easy to use, exquisite design etc. Key words:STM32F103 embedded development board book;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face; Electronic photo album; Calendar; Calculator.

嵌入式系统基础B习题及答案

第1章嵌入式系统概述 1、什么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嵌入式系统概念: (1)IEEE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用于控制、监视或者辅助操作机器和设备的装置。(2)一般定义: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 专用的计算机系统(2) 必须满足环境要求(3) 必须能满足对象系统的控制要求(4) 是集成计算机技术与各行业应用的集成系统 (5) 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6) 软件固化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7) 必须能满足实时性要求(8) 需要专用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5、简单分析几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嵌入式Linux、Windows CE、uCOS II 及VxWorks。 (1)嵌入式Linux:有多个主流版本,根据应用需求,性能略有差别。μCLinux是Linux小型化后,适合于没有MMU的微处理器芯片而裁剪成的操作系统,μCLinux保持了传统Linux操作系统的主要特性,包括稳定、强大的网络和文件系统的支持,μCLinux裁剪了大量的Linux 内核以缩小尺寸,适合像512KB RAM、1MB Flash这样小容量、低成本的嵌入式系统。RT_Linux 即能兼容通常的Linux,又能保证强实时性。(2)Windows CE:开发平台主要为WinCE Platform Builder,有时也用EVC环境开发一些较上层的应用。WinCE开发难度远低于嵌入式Linux,实时性略低,常用于手机、PDA等手持设备中。 (3)uCOS II:结构小巧、抢先式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执行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可移植性强、实时性能好和可扩展性能等优点。主要用于小型嵌入式系统。 (4) VxWorks: 集成开发环境为Tornado,Vxworks因出现稍早,实时性很强,并且内核可极微(最小8K),可靠性较高等。通常应用在通信设备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 第2章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 1、具体说明ARM7TDMI的含义,其中的T、D、M、I分别代表什么? ARM7TDMI是ARM7处理器系列成员之一,采用V4T版本指令。T表示Thumb,该内核可从16位指令集切换到32位ARM指令集;D表示Debug,该内核中放置了用于调试的结构,

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

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笔记之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 - 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笔记之 自《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复习笔记之存储管理篇》在嵌入式在线的博客出现后,意写的无限动力,使我萌生了将我以前的复习笔记、考试经验结合大纲教程并重新按《 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一天考试分为上午和下午部分,两部分的考试方式中。 从历年的真题和考试大纲来看,上午的选择题主要考查一些基本概念,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方法大家可以自己慢慢去体会,我的也不多说了,通过笔记和点,可能你也做不好。 在复习的过程中,你要记住:你不是要考一个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考一 复习笔记 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1)定义: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 <2)嵌入式系统发展的4个阶段:无操作系统阶段、简单操作系统阶段、实 <3)知识产权核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一、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1.1 嵌入式系统开发概述 由嵌入式系统本身的特性所影响,嵌入式系统开发与通用系统的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嵌 入式系统的开发主要分为系统总体开发、 嵌入式硬件开发和嵌入式软件开发 3 大部分, 其总 体流程图如图 1.1 所示。
图 1.1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图 在系统总体开发中,由于嵌入式系统与硬件依赖非常紧密,往往某些需求只能通过特定 的硬件才能实现,因此需要进行处理器选型,以更好地满足产品的需求。另外,对于有些硬 件和软件都可以实现的功能, 就需要在成本和性能上做出抉择。 往往通过硬件实现会增加产 品的成品,但能大大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再次,开发环境的选择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影响。这里的开发环境包括嵌 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以及开发工具的选择等。 本书在 4.1.5 节对各种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进行了比较,读者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的选择。比如,对开发成本和进度限制较大的产 品可以选择嵌入式 Linux,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可以选择 Vxworks 等。 由于本书主要讨论嵌入式软件的应用开发,因此对硬件开发不做详细讲解,而主要讨论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流程。

1.2 嵌入式软件开发概述 嵌入式软件开发总体流程为图 4.15 中“软件设计实现”部分所示, 它同通用计算机软件开 发一样,分为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其中嵌入式 软件需求分析与硬件的需求分析合二为一,故没有分开画出。 由于在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工具非常多,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选择开发工具, 下面首先对嵌入 式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做一简单归纳。 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工具根据不同的开发过程而划分,比如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选择 IBM 的 Rational Rose 等软件, 而在程序开发阶段可以采用 CodeWarrior 下面要介绍的 ADS ( 的一个工具)等,在调试阶段所用的 Multi-ICE 等。同时,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往往会有 配套的开发工具,比如 Vxworks 有集成开发环境 Tornado,WindowsCE 的集成开发环境 WindowsCE Platform 等。此外,不同的处理器可能还有对应的开发工具,比如 ARM 的常用 集成开发工具 ADS、IAR 和 RealView 等。在这里,大多数软件都有比较高的使用费用,但 也可以大大加快产品的开发进度,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图 4.16 是嵌入式开发的不 同阶段的常用软件。
图 1.2 嵌入式开发不同阶段的常用软件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通常软件开发的区别主要在于软件实现部分, 其中又可以分为编译和调试两 部分,下面分别对这两部分进行讲解。 1.交叉编译 . 嵌入式软件开发所采用的编译为交叉编译。所谓交叉编译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生成可以在另一个平台上 执行的代码。在第 3 章中已经提到,编译的最主要的工作就在将程序转化成运行该程序的 CPU 所能识别的 机器代码,由于不同的体系结构有不同的指令系统。因此,不同的 CPU 需要有相应的编译器,而交叉编译 就如同翻译一样,把相同的程序代码翻译成不同 CPU 的对应可执行二进制文件。要注意的是,编译器本身 也是程序,也要在与之对应的某一个 CPU 平台上运行。嵌入式系统交叉编译环境如图 4.17 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