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
高血压病血瘀机制探讨

21 0 1年 1 第 2 1月 4卷
第 1 1期
T M R s N vm e 0 1V 1 4N . 1 C e. oe br 1 o. o 1 2 2
减 少 症 和 痿 证 , 治 脾 之 法 调 治 冠 心 病 常 获 良 以
[] 2 邱德 文 . 国 名 老 中 医 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集 [全血 黏 度 、 血 还 原 黏度 、 细胞 、 小 板 全 血 血
微 循环 功 能障 碍 , 这样 形 成 恶性循 环 , 加重 了靶 器 官
的损 害 , 微循 环 的 功 能和 结 构 状 态 反 映 了高 血压 对 靶 器官 的损 害程 度 。微 动脉极 少 存在早 期 功能 性血
明显改 善症 状 。因 此 , 血化 瘀 作 为 治疗 高 血压 的 活
一
种主 要治 法 , 其 在 治疗 高 血 压 中的作 用 与地 位 对
1 高 血压 病血瘀 证病 因病 机
有 必要 进行 探讨 。
关 于 高血压 的 发病机 制 , 多数文 献研 究者 认为 , 主要 与情 志失调 、 饮食 不 节 、 内伤 虚 损 、 天 禀 赋有 先
第1 1期
T M R sN vm e 0 1V 12 o 1 C e. oe br 1 o.4N . 1 2
・9・
2 活血 化瘀治 疗 高血压 病 的依据
2 1 微 循 环 障 碍 .
明, 高血 压病 患 者 存 在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异 常改 变 。 丁琪 等 对 4 6例 血瘀 证 患 者 进 行 了红 细胞 变 形性 和一 氧化 氮 ( O) 检测 , N 的 结果 表 明 , 细 胞 变形 性 红 是调 节血 液 黏 度 和 保 证 微循 环 有 效 灌 注 的重 要 因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李 洁1,解品启2摘要:血瘀是高血压病重要病机之一,瘀血既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压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病因㊂活血化瘀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兼以平肝潜阳㊁健脾化痰㊁疏肝理气㊁滋养肝肾㊁益气等治疗以标本兼顾㊂关键词:高血压病;血瘀;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541.4R255.3 文献标识码:B d o i :10.3969/j.issn.16721349.2015.06.060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6085702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㊁多发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最严重的危险因素之一,致残率高㊁死亡率高,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㊂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㊂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多兼有血瘀证,瘀血也是高血压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1]㊂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辨治高血压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㊂1 病机探讨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 眩晕 头痛 等范畴,根据其病因病机,可分为风㊁火㊁痰㊁瘀㊁虚五证㊂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对高血压研究的深入,认识到久病入络㊁瘀血阻滞是高血压病情进展的必然转归,血瘀证在高血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血瘀成为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之一㊂高血压病病位主要在肝㊁肾,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升主动,若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头目,气血逆乱,血流不畅,加之阳亢燥热内灼,煎熬营阴,血运滞涩而成血瘀,症见眩晕头痛㊁项背强硬㊁头胀耳鸣㊁舌质紫暗苔黄㊁或瘀点瘀斑㊁脉弦或涩等㊂‘仁斋直指方“曰: 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医宗金鉴“亦云: 瘀血停滞 神迷眩运 ㊂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形体肥胖,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阻滞脉络,而致脉络瘀阻,阻滞清窍发为眩晕㊂王孟英谓: 平日体丰多湿,厚味酿痰,或沉溺于酒,皆为酿痰之媒 ,‘丹溪心法“曰: 无痰则不作眩 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灵枢㊃百病始生“云: 内伤于忧愁,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㊂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忧则气结,怒则气逆,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则瘀血既成㊂气行血行,气滞血瘀,阻滞脉道,清窍失聪,发为眩晕㊂王清任曰: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年迈体虚或久病过劳而致气虚,气虚运血乏力,血行瘀滞而成气虚血瘀,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能上荣头部,故眩晕时作㊂高血压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肝肾亏虚,精气渐衰,精亏血少,脉络空虚,血滞为瘀,‘读医随笔“说:阴虚必血瘀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风挟瘀血上冒清空,发为眩晕㊂作者单位:1.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33),E mail :lj x66@ ;2.山东省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瘀为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导致高血压病的病因虽不同,但病变中均有血瘀病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无论为何种证型,均伴有血瘀证[2,3],血瘀证也是高血压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4]㊂高血压病血瘀证有其内在的病理基础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主要反映在微循环功能状态㊁血液流变学㊁血小板功能㊁血脂水平㊁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上述因素的异常为中医血瘀证的病理实质,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等的变化可以作为衡量高血压病血瘀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5]㊂2 辨证论治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㊁脾㊁肾三脏的虚损,标实为肝阳㊁痰浊㊁血瘀等㊂近年来随着对高血压病研究的深入,发现血瘀证在高血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瘀血既是高血压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的整个演变过程并影响其发生发展,活血化瘀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6]㊂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可以 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以达到标本兼治,降低血压的目的㊂2.1 平肝潜阳,活血化瘀 适用于肝阳上亢㊁瘀血阻络型高血压病㊂症见眩晕耳鸣,头部刺痛,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脉弦或涩㊂治以平肝潜阳,活血化瘀㊂方用天麻钩藤饮合丹参饮加减:丹参㊁川芎各20g ,天麻㊁钩藤㊁石决明㊁牛膝各15g ,桑寄生㊁杜仲㊁菊花各12g ,黄芩㊁檀香㊁砂仁各9g ㊂肝火亢盛加龙胆草㊁夏枯草以清肝泄热;腰膝酸软加女贞子㊁枸杞子以滋补肝肾㊂2.2 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适应于痰湿中阻㊁瘀血阻滞型高血压病㊂证见眩晕头昏,头重如裏,胸闷恶心,多眠困倦,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㊂治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㊂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㊁川芎㊁白芍㊁熟地各15g ,半夏㊁白术㊁陈皮㊁茯苓㊁天麻各12g ,桃仁㊁红花各9g ㊂痰郁化火加黄芩㊁栀子以清热泻火;血瘀重加三七㊁没药㊁地龙以增加活血化瘀通络之功㊂2.3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适用于肝郁气滞㊁瘀血内阻型高血压病㊂症见眩晕头痛,口苦耳鸣,胸胁胀痛,急燥易怒,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舌苔黄,脉弦涩㊂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㊂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运瘀汤加减:川芎㊁当归㊁赤芍㊁牛膝各15g ,柴胡㊁枳壳㊁香附㊁川楝子㊁白芍㊁生地各12g ,桃仁㊁红花各9g ㊂心㊃758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6月第13卷第6期悸㊁失眠者加夜交藤㊁栀子仁以养心安神;头痛而赤者加菊花㊁夏枯草以平肝潜阳㊂2.4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适用于正气亏虚㊁血行瘀滞型高血压病㊂症见头痛头晕,遇劳加重,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涩或结代㊂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㊂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㊁当归㊁川芎㊁赤芍各15g ,桃仁㊁红花㊁地龙㊁牛膝㊁葛根各12g ㊂兼气阴两虚者合生脉饮以补气养阴;脾虚湿热者加薏苡仁㊁扁豆以健脾祛湿㊂2.5 滋养肝肾,活血化瘀 适用于肝肾阴虚㊁血脉瘀阻型高血压病㊂症见头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健忘少寐,舌质暗红㊁有瘀斑瘀点㊁少苔,脉细数㊂治以滋养肝肾,活血化瘀㊂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㊁山药㊁山茱萸㊁赤芍㊁川芎㊁丹参各15g ,茯苓㊁泽泻㊁丹皮各12g ㊂阴虚火旺者加知母㊁黄柏以滋阴清热;便秘者加火麻仁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㊂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发病原因主要与饮食不节㊁情志失调㊁内伤虚损㊁先天禀赋有关㊂饮食不节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或肝气内郁,疏泄失常,瘀血内生;或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或肝肾亏虚,精亏血少,脉络空虚,血滞为瘀㊂瘀血阻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阳气血逆乱而致血压升高㊂高血压病临床常见的眩晕头痛,胸部刺痛,肢体麻木,甚则真心痛㊁中风,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等证均属于中医血瘀证的范畴㊂临床所见,血瘀证存在于高血压病全过程,血瘀既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高血压发病及产生多种并发症的重要病因,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即可稳定血压,又能保护靶器官,减少心㊁脑㊁肾并发症的产生,为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㊂参考文献:[1] 袁肇凯.高血压病血瘀辨证与舌尖微观的初步研究[J ].中医杂志,1982,23(11):6566.[2] 王均,颜乾麟.试论痰浊血瘀与脑血管疾病[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3):1 2.[3] 李辉,徐贵成,刘坤.高血压相关病证的临床调查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3):142144.[4]潘立敏,徐贵成.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5152.[5]王文智,徐树楠,徐伟超.高血压病血瘀证机理研究述评[J ].中医杂志,2007,48(6):560562.[6] 徐树楠.高血压病从瘀论治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1):4346.(收稿日期:20140419)(本文编辑郭怀印)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74例临床分析白映红,刘性强,魏书田,李存晓,李 斌,杨 军,王 宝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1.1 R256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 .issn .16721349.2015.06.06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6085803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 )系轻微头部外伤致桥静脉或皮层小血管损伤,渗血积聚在硬膜下腔形成血肿㊂病情一般发展缓慢,3周后血肿逐渐形成包膜而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㊂本病好发于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双侧血肿的发生率为14.8%[1]㊂本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以手术为主㊂我院自2002年1月 2004年10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4例,均经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74例,男61例,女13例;单侧68例,双侧16例;年龄26岁~86岁,平均56岁;其中以老年人多见,有明确外伤史者20例㊂1.2 临床表现 表现为不同程度头痛㊁头晕者43例,肢体活动障碍38例,言语障碍5例,反应迟钝3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6例㊂头颅CT 均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等㊁低㊁高或混杂密度影,中线移位,占位效应明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晋中030600),E mail :ylx .1977@显㊂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指征[1]:①临床出现高颅压症状和体征,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改变和大脑半球受压体征;②CT 或磁共振成像(MRI )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厚度>10mm ,单侧血肿导致中线移位>10mm ㊂1.3 手术方法 有2例因意识障碍不能配合行全身麻醉,其余行局部麻醉㊂手术取侧卧位,在血肿范围内取头部最高点位行头皮直切口㊂颅骨钻孔 十字 形切开硬膜,缓慢取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置柔软导尿管一根,进一步缓慢抽吸血肿,随后用温生理盐水行各个方向冲洗至清亮,硬膜下留置潘氏引流管一根,另孔引出,切口肌层及皮下预置缝线,先不结扎㊂通过引流管向腔内注满生理盐水排出腔内气体同时行缝线逐个结扎,引流管接袋闭合引流,缝合皮肤术毕㊂2 结 果1例高龄患者因术后并发急性硬膜外血肿再次手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3例均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无一例复发㊂3 讨 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与生理性脑萎缩相关的老年性㊃858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J u n e 2015 V o l .13 N o .6。
石海澄老中医高血压病辨治经验

仁10g 滑石15g 砂仁10g 薏苡仁20g 杏仁10g 厚朴10g 竹叶6g 半夏10g 桔梗10g 连翘15g 藿香10g,姜汁兑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服用3剂后,呕恶、便溏、咽痛已除,但仍身困倦,纳呆,舌苔厚腻,原方去桔梗、连翘,加炒莱菔子10g、茯苓15g、白术10g,再进4剂,诸症该除,体温及血常规化验均正常。
4 体 会发热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证,无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凡是因气机不畅,湿热内蕴,脾胃不和而致身热不扬,午后为甚,头重身困,汗出而热不解,舌苔厚腻等临床症状者,可用三仁汤加减治疗。
方中白蔻仁、半夏健脾燥湿,和胃降逆;薏苡仁、竹叶、滑石、通草清热利湿;厚朴宽中理气;杏仁宣通肺气。
全方具有燥湿健脾,和胃降逆,宣畅气机之功效。
对于体温超过39℃,全身症状较重的急性感染,血象较高者,尚需配合抗生素等西药治疗。
对于原因不明的低热,在具有上述症状,兼有气阴两伤者,可采用上方加青蒿、银柴胡、人参、麦冬等辨证加减治疗。
(收稿日期:2001-01-05)石海澄老中医高血压病辨治经验涟源市田心医院(417126) 石凯歌 刘绪银Ξ 黄笃高 谢培元主题词 高血压 中药疗法 名医经验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石氏衷中参西,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脉痹”范畴。
临床从瘀证治,常获奇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1 疏肝理气,和血解痉降压肝藏血,主疏泄,畅气机,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辨证奇闻》云:“肝气应脑”。
长期精神紧张,情志不舒、久郁、恼怒则伤肝,肝伤则木失条达,疏泄失常,气血失和,血行失序,脑失所养,头晕头痛,常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兼见失眠多梦,急躁不安。
治宜疏肝理气,和血解痉,佐以安神定志。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地龙、丹参、当归、酸枣仁、白芍。
若肝郁化火,则兼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夏枯草、黄芩清泻肝火;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兼见腹胀满、纳差、便溏者加茯苓、白术、薄荷。
李某某,男,54岁,干部,1997年3月10日诊。
血瘀体质的症状表现及调理方法手册

血瘀体质调理手册什么是血瘀体质?血瘀质就是全身性的血脉不那么畅通,有点儿缓慢淤滞,但是又达不到疾病的程度。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血瘀体质很容易产生各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及肿瘤包块等。
中医谈“痛经”痛经的病根,仍然在于体质。
若非如此,为什么有的女人疼得没有办法,有的女人经期和平常没什么不同?容易痛经的体质,主要有2种:血瘀型和阳虚型。
血瘀体质的人体内有血瘀,全身气血不通畅,不通则痛,因此痛经。
并伴有嘴唇颜色暗,皮肤比较粗糙,身上有莫名的瘀青,眼中血丝比较多,刷牙时,牙龈易出血。
比较急躁,易忘事。
经期腹部很痛,但不敢按,否则更痛。
,排除的经血比较暗,有血块。
阳虚怕冷体质,血液易受寒邪侵袭,流动不畅,好像气血不通一样,也会导致痛经。
月经期间,小腹冷痛,用手揉一揉,按一按,或者用热水泡一下脚,会舒服很多。
月经量比较少,颜色比较淡。
少部分女性之所以痛经,是因为气血虚。
症状不明显,病人不太痛苦,比如说,月经前2天或小腹隐隐作痛,月经量比较少,面色不好,平时多食补气血的食物就可以了。
中医谈“鬼拧青”好多人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一觉醒来,膝盖上或者胳膊上或者其它地方会出现一块莫名的瘀青。
血瘀体质的人容易长瘀青,道理与上面的疼痛相似。
阳气不足,就无力推动血液流动,血瘀流动缓慢、停滞,出现瘀青。
为什么人们一觉醒来才发现瘀青?因为夜里阳气弱,受了凉。
晚上寒气重,有的人睡眠姿势不好,手脚外露,所以容易受凉,形成瘀青。
血瘀体质很有可能被这些问题困扰●皮肤发暗发青、疼痛、干燥、瘙痒、出现小包块。
●容易脱发,而且不好治。
●痤疮。
常见难以透脓的暗紫小丘疹或结节为主。
痤疮之后的暗疮印(色素沉着)很难消散。
●舌头上有长期不消的瘀点和瘀斑,瘀血严重的人舌根部两边小静脉怒张。
●表情抑郁、呆板。
面部肌肉不灵活。
●健忘、记忆力下降。
肝气不舒展,经常心烦易怒。
血瘀体质还有可能出现这些问题●易有黑眼圈。
●表情抑郁、呆板。
面部肌肉不灵活。
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颈动脉IMT的影响

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颈动脉IMT的影响郭慧君;王知佳;陈存龙【摘要】目的:观察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方法将82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
治疗组口服中药平肝通脉方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服药24周时观察两组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降压显效率为61.90%,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降压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6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和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病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inggan Tongmai formula(PTF)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syndrome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 (IMT)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with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Methods Eighty two patients with EH and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n=40)treated with 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and treatment group (n=42)treated with PTF and 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for 24 weeks.The antihypertensive efficacy and the safety were evaluated,and the changes of carotid artery IMT and TCM syndrome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In antihypertensive efficacy,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61.90% and 92.86%,those were 40.00% and 82.50% in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b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Efficiency of TCM syndrom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2.86%,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67.50%),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carotid artery IM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the change amou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The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 was 7.14% in treatment group and10.00% in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PTF has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maybe effectively decrease hypertensive 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4)009【总页数】4页(P933-936)【关键词】高血压病;平肝通脉方;肝阳上亢证;血瘀证;中医证候;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者】郭慧君;王知佳;陈存龙【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南京 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R289.5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性周围循环障碍最主要的促危因素,血管重构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一种重要机制,且是高血压维持及病情恶化发展的结构基础。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

痰, 痰瘀互阻 , 见 眩晕 头痛 , 症 头重 如裹 , 胸肮满 闷、 呕恶痰涎 、 体胖多眠 , 舌质 暗淡 或有瘀点 、 斑 , 白腻 , 瘀 苔 脉沉 滑。方用 半 夏 白术天麻汤合失笑散 , 或温胆汤合桃 红
四物 汤 加 减 .
是发病的基本病理环节。高血压中风后 ,
或高血 压 心 脏 病 、 血 压 肾病 都 是 “ 高 血
聚 状 态 。据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血压 病 患 者 高
清肝化瘀法 : 用于肝热血瘀 型高血 适 压病 。该证候 多 见于高血 压病 的病理 早
关 键 词 高血 压病
从瘀 论 治
活血 化瘀
期 阶段 , 临床症状较明显突出。症见头痛
头晕 , 耳鸣 目眩, 面红耳 赤 , 性情 急躁 , 口 苦, 便干 , 暗红 、 舌 边赤有瘀点 , 舌苔 黄 , 脉 弦或弦数。采用清热 、 凉肝及活血化瘀 的 药物 , 方用桃红 四物汤合龙胆泻肝汤等加
肤 。“ 经 脉 者 , 气 之 通 道 也 , 盖 乃 气
流通 , 如环无端 , 内溉脏 腑 , 外濡 肌腠 , 以 供生 生不 息 之机 。 一旦 气血 凝滞 , 络 ” 脉 受阻 , 脏腑经络失其所养 , 功能失常 , 疾病
即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 而 起 。
常, 交叉 、 畸形增多 , 红细胞中 、 重度 聚集 , 流速减慢 , 出支及襻 顶管 径增 粗 , 血 输 但
病 机 甚 为 复 杂 , 医 临 床 大 多 数 足 根 据 中
“ 审症求 因” 来探 讨病 因病机 的 , 以还 所 心脾肺肾四脏 、 冲任二脉 及气血相关 。
中 医 学 对 血 瘀 的认 识 : 医学 认 为瘀 中
补肾活血汤用于老年高血压病肾虚血瘀证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补肾活血汤用于老年高血压病肾虚血瘀证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8-11-07T14:33:02.9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作者:范文辉[导读] 中西医组病患用药总效率是90%,西药组病患用药总效率是70%,中西医组病患用药效果要比西药组要好,2组比较,p值小于0.05。
中西医组病患血压、ET指标和NO指标改善情况均要比西药组要好,2组比较,p值小于0.05。
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肾虚血瘀证)采取补肾活血汤治疗可改善其血压和ET指标、NO指标,效果较好。
范文辉河南省邓州市邓州构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474172【摘要】目的:补肾活血汤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肾虚血瘀证)的影响。
方法:2015.6-2017.11时间段,随机在病患中盲选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肾虚血瘀证)实施治疗分析,将其分成西药组(40例)和中西医组(40例),其中西药组病患行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用药治疗,中西医组病患在行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用药治疗同时结合补肾活血汤用药治疗,分析2组用药效果、血压、ET指标和NO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中西医组病患用药总效率是90%,西药组病患用药总效率是70%,中西医组病患用药效果要比西药组要好,2组比较,p值小于0.05。
中西医组病患血压、ET指标和NO指标改善情况均要比西药组要好,2组比较,p值小于0.05。
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肾虚血瘀证)采取补肾活血汤治疗可改善其血压和ET指标、NO指标,效果较好。
【关键词】补肾活血汤;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用药效果;高血压疾病是老年常见慢性病,疾病特征是病患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出现上升情况,若不及时的进行治疗,病患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情况下易引起心脑血管的病变,威胁病患的健康[1]。
故本文随机在病患中盲选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实施治疗分析,研究补肾活血汤的应用情况,供研究。
1病患资料及方法1.1病患资料2015.6-2017.11时间段,随机在病患中盲选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肾虚血瘀证)实施治疗分析,将其分成西药组(40例)和中西医组(40例),其中西医组病患行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用药治疗,男、女病患各自有22例和18例,年龄在49岁到78岁之间,均龄(63.5±1.5)岁。
从瘀治高血压病论文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心得体会【摘要】活血化瘀法在目前中医高血压病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它不但可以提高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而且能够明显减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1,2]。
笔者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认识、活血定眩疗法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病活血化瘀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从而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拓展思路。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瘀证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59.4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90-021 病机特点与活血止眩古代医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原因的认识,可从古代医籍对“眩晕”、“头痛”等的论述中探求,一般认为本病由素体的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外感淫邪和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致使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引起。
这些病理因素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血行郁滞而变证丛生。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海论》更进一步论述道:“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首次明确了脑的功能正常与否与人体反应能力、听觉、视觉、运动及机体的全身状态直接相关。
在《灵枢·大惑论》中,还有关于脑与精脉相关的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著名命题。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头痛。
明·虞抟倡有“血瘀致眩”的观点,《仁斋直指方》则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涩脉艰涩而不滑利,主病首推瘀血阻滞、脑脉不通,或为气滞血少、不能养脑,皆能导致、眩晕头痛之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浅析
【摘要】随着长期临床实践及对高血压病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在高血压病病程中,血瘀证可作为高血压病的独立证型或兼证,而逐渐重视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1]。
本文试从高血压病血瘀证的主要证型入手,以找出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的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瘀证;活血化瘀
作者单位:163000大庆油田总医院中医风湿科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性周围循环障碍最主要的促危因素,亦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
近年来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大量研究也证实,高血压患者有血瘀证的存在。
以肢体麻木、舌质紫暗、心胸痛闷等症状作为血瘀证的主要指标,高血压患者有血瘀证者达46.7%,且在高血压病各期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2]。
1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在中医学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由素体的阴阳偏盛、禀赋不足、脏腑亏损或精神因素、劳欲过度、食肥甘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病位在肝肾,可涉及心脾,而肝肾阴阳失调贯穿于发病的始终。
常规辨证主要有: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3],其中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尽管引起高血压病的病因不同,但在其病变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血瘀病机[1]。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实质在于机体存在“血流供求不平衡”,是因动脉硬化、狭窄、管壁的粥样斑块形成,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增高、血中脂质增加,致使心脏血液流变状态及微循环障碍等诸多因素引起,这符合中医“血瘀”的特点,在这些病变的基础上,病变的小动脉,尤其是心、脑、肾血管极易发生痉挛、半闭塞或闭塞,从而产生“瘀血”[4]。
2高血压病血瘀证的主要证型
2.1气滞血瘀从发病看,情致失调使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情志抑郁,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太过,逆其肝气,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灵枢·百病始生》又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向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止,忧则气结,怒则气逆,气机不畅,帅血无力,血行不畅,发为血瘀。
2.2痰浊致瘀高血压患者可由于忧思伤脾,或肝木横逆,克伐脾土,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以致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调而痰浊内生。
脾胃主司运化水谷及水湿,脾失健运,水液输布异常,导致痰浊内生,痰湿内停则壅遏气机,久之则气滞血瘀。
《医宗必读·痰饮论》“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血成痰。
”因年高者代谢失调,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
慢郁滞,易成痰浊、血瘀。
大饱伤脾,食滞痰阻,碍于血行,久则成积。
《医贯》云:“痰也,血也,水也,一物也。
”并由此形成“因湿致瘀”、“因痰致瘀”的观点[5]。
2.3阴虚致瘀阴虚生热,灼血为瘀。
高血压患者可由于肝火炽盛,日久耗伤肝阴;或房室过度,耗伤肾阴;或先天不足,而致肝肾阴虚。
阴液不足可导致脉络涸涩,血行涩滞而产生瘀血。
阴虚阳亢,虚火内生亦可灼血成瘀。
《素问·调经论》说:“阴虚则内热。
”内热则煎熬津液,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阴液不足,还可导致脉络涸涩,血行涩滞而产生瘀血。
2.4阴阳两虚致瘀阳虚不能温煦,气化失运,且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而血行不畅而致瘀。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有“六八阳气衰竭”之记载,阳气虚不能行血,日久逐渐形成血瘀;《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寒。
”寒凝血瘀,使经脉拘急,血液凝滞不畅;阳气虚则鼓动无为,血液为之而滞。
阴偏虚亦可致瘀(如前叙),若阳偏虚。
2.5瘀血致瘀高血压病日久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或经脉淤塞不通,内脏发生癥积。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瘀血不能及时消散,又导致新的瘀血,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后果。
2.6年迈久病,瘀血内生年迈脏衰,气血生化不足,血少不充,脉道凝涩,而发血瘀。
《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
肌肉枯,气道涩。
”久病耗伤正气,气虚无力运血,血行失其鼓动而失畅,久则正虚瘀结。
久病邪气羁留,伤及血络,血脉不畅,而致瘀血。
《素问·痹论篇》云:“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此为叶大士“久病入络”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3活血化瘀在高血压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
血瘀证存在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并影响其发生发展,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临床应针对不同的血瘀成因注意采用不同的化瘀方法治疗高血压病,尤其是对一些顽固性高血压可针对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祛瘀熄风、凉血熄风、活血熄风、行血熄风等法,才能更有效地针对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和病理机制,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减少并发症,逆转各器官的病理改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2]。
4化瘀首辨虚实
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瘀血的形成,主要由于气虚、阴虚或阳虚引起,故治瘀必须顾正,用药不选用攻破之品耗伤正气。
清·张璐《张氏医通》卷五诸血门谓:“但证有虚中夹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乎临病处裁。
”另外对于瘀血致瘀的部分实证患者,《医宗金鉴》曰:“瘀血停滞……神迷眩运,非纯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
”
5活血勿忘理气
《血证论》谓:“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
畅。
”肝气条达,则血液运行通畅,与《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高血压患者常以肝风、肝阳,症候群为表现,反映了体内阳气的变动“气”为血之帅,气行失常,“血”必瘀滞。
6活血不忘健脾
脾虚生痰,痰浊上扰清窍为高血压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
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
痰之为害,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言:“人身之痰不能滋润也,而其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在治疗上,对痰浊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应采用健脾渗湿化痰的方法遏制高血压病的发展。
7化瘀勿忘调整阴阳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篇》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初期高血压病常为阴虚阳亢型,但根据景岳“阳非有余”的观点,阴虚阳亢并非真的阳气过多,而是真阴不足以潜纳阳气,阳气上越所致。
中期盛极而衰,阳气由亢越转为虚衰,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此时肝肾阴虚于下,阳气虚衰于上,后期阴损及阳,表现为阴阳两虚的证
候,对阴虚阳亢者应平肝潜阳,对气阴两虚者应补阴益气。
对阴阳两虚者注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
8结语
血瘀是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瘀血的形成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但由于高血压病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及导致血瘀的病理机制不同,在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中,血瘀证可作为主证或作为兼证而存在,因此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活血化瘀法,如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滋肾养肝,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育阴助阳,活血化瘀。
目前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预防或治疗高血压病并发证、逆转靶器官损伤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辨析.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76908.
[2]刘德桓.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44.
[3]上海中医学院.内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67.
[4]徐树楠,刘海丽.高血压病的中医病理学特点探微.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 (9): 1011.
[5]钱海凌,黄深.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