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岛屿的知识

合集下载

关于岛屿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关于岛屿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关于岛屿的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岛屿的分类根据陆地与水域的关系,岛屿可以分为大陆架岛屿、海底山脉岛屿、火山岛屿和河流岛屿等多种类型。

1.大陆架岛屿大陆架岛屿是由大陆架上的一部分陆地隆起形成的岛屿,它们通常位于大陆架的边缘地带,是由独立于大陆的一大块陆地。

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日本和爱尔兰等。

2.海底山脉岛屿海底山脉岛屿是由海底活动、海啸、火山喷发等地质过程形成的岛屿,它们通常位于海洋中的火山带、褶皱带或断裂带等地质构造上。

夏威夷群岛、印尼的巴厘岛、新西兰的北岛等都是海底山脉岛屿的代表。

3.火山岛屿火山岛屿是由火山喷发冒出的熔岩堆积形成的岛屿,它们通常位于地球上的火山带上,由于火山喷发频繁,所以形成的岛屿都是火山岛。

马达加斯加岛、冰岛等都是火山岛屿的代表。

4.河流岛屿河流岛屿是由河流的冲刷和沉积形成的台地或者低洼地区集成在一起的岛屿,它们通常位于河流两岸或者入海口等河流地区,革布莱斯岛和泰晤士岛都是河流岛屿的代表。

以上这些类型各有其针对地理构造和地质成因的系统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岛屿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岛屿的地理特征1.地质构造岛屿是地球上多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综合体现,它们通常受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过程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大陆架岛屿和海底山脉岛屿通常由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形成,火山岛屿则是由火山喷发和熔岩堆积形成。

地质构造的不同,决定了岛屿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2.自然资源岛屿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森林资源等。

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水资源主要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土壤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土壤和造林土地等。

森林资源主要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岛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3.气候特征岛屿的气候特征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地理湖中岛知识点总结

地理湖中岛知识点总结

地理湖中岛知识点总结一、湖中岛的形成湖中岛的形成与湖泊的地质演变息息相关。

有关湖泊的地质演变和湖中岛的形成,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火山活动:一些湖泊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而火山活动会产生巨大的岩浆,当岩浆冷却凝固之后就形成了岛屿。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化,有时地壳运动会使湖泊变得更深或更浅,也会影响岛屿的形成和分布。

(3)泥沙淤积:湖泊流域内的河流会带来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在湖中沉积并积累,最终形成了岛屿。

(4)气候变化:气候的变化会对湖泊的水位和水文特征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湖中岛的分布和形态。

总的来说,湖中岛的形成是由多种地质、气候和水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构造、泥沙淤积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湖中岛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湖中岛的特点湖中岛作为地理景观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生态环境:湖中岛的环境与周围的湖水相比更为封闭和稳定,岛屿上的物种及其生态系统通常会形成相对独特的特点。

(2)丰富的生物资源:湖中岛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些动植物种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观赏和研究的场所。

(3)资源利用的局限性:湖中岛的范围有限,很难开发和利用,因此相比之下,湖中岛的资源更具有保护价值。

(4)地理空间的互动性:湖中岛和湖泊的其他地理要素(湖岸线、湖滨地带、湖泊水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和互动,这种地理空间的互动性会影响湖中岛的形态和环境。

三、湖中岛的分布湖中岛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和特点,主要是受到湖泊的形态、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湖泊的地质演变:不同地质演变过程形成的湖泊,湖中岛的分布形态有所差异。

比如火山湖泊的湖中岛可能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而河流冲积湖泊的湖中岛可能是由泥沙淤积形成的。

(2)气候环境的影响:气候环境对湖泊的水文特征和水位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影响湖中岛的形态和分布。

气候环境的干旱湿润、寒冷温暖等差异也会导致湖中岛分布的不均匀性。

中国地理岛屿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岛屿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岛屿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岛屿的分布中国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海域,其中以南海最为集中。

中国的岛屿主要分为大陆架岛屿、火山岛屿和珊瑚岛屿三类。

1. 大陆架岛屿大陆架岛屿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如浙江省的舟山群岛、福建省的中华列岛、山东省的威海和青岛等地。

这些岛屿由陆地延伸过来的大陆架断裂而成,地形多为起伏丘陵,多山多岛,风景秀丽。

2. 火山岛屿火山岛屿主要分布在南海,如海南岛、广东省的海岛、福建省的平潭岛等。

这些岛屿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地质年代较为年轻,地形多为陡峭的山岛和海岛,岛上常有热带雨林和珊瑚礁环绕。

3. 珊瑚岛屿珊瑚岛屿主要分布在南海,如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

这些岛屿主要是珊瑚虫在海底岩基上的生长,陆地较为稳定,岛屿多呈环形或月牙形状,周围多为珊瑚礁环绕,水域清澈透明,是著名的潜水胜地。

二、中国地理岛屿的地质特征中国的岛屿地质特征多样,由于中国地处板块交错带,地质构造复杂,因此形成了多样的岛屿地貌。

1. 大陆架岛屿大陆架岛屿地质坚硬,多为花岗岩、麻粒岩、片岩等,地形多为矮丘起伏,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2. 火山岛屿火山岛屿地质年代较为年轻,地层多为火山岩和玄武岩,地形多为陡峭的山地和海岛,地势高低不平,水域多为深海峡谷,气候湿热,植被茂盛。

3. 珊瑚岛屿珊瑚岛屿地势较为平坦,地质多为珊瑚礁和海底岩基,土地多为沙砾或者珊瑚沙,岛屿周围多为珊瑚礁环绕,水域浅透,是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地理岛屿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岛屿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种资源。

1. 矿产资源中国的岛屿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矿等,尤其是南海的诸多岛屿拥有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此外,火山岛屿的玄武岩和花岗岩等也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2. 生物资源中国的岛屿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很多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其中,火山岛屿的热带雨林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珊瑚岛屿的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也非常高。

航拍中国海南岛知识点

航拍中国海南岛知识点

航拍中国海南岛知识点中国海南岛是中国最南端的一个岛屿,它位于北纬18°10′至20°09′、东经108°37′至111°03′之间。

海南岛面积约为33,92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岛,仅次于台湾。

一、地理特征:1.海南岛的形状呈半月形,北部狭窄,南部宽阔,东西约200公里,南北约150公里。

2.东侧是南海,西侧是琼州海峡,北侧与广东相连。

3.海南岛的海岸线约为1535.6千米,海岛数量达270多个,包括三亚、儋州、琼海等主要城市。

二、气候特征:1.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别是北热带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

2.全年气温较为稳定,无严寒季节。

全年平均温度在22-26摄氏度之间。

3.降水丰富,热带季风带来的风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年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三、自然资源:1.植被资源丰富,有广阔的热带雨林、针阔叶混交林、珍稀濒危植物等。

其中琼岛雨林保护区是世界重要生物圈保护区之一2.地下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海南岛北部是中国石油重要产区之一3.海洋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之一,七仙岩。

海南岛周边还有丰富的渔场和海洋生物资源。

四、旅游景点:1.三亚: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拥有千米级金色沙滩、湛蓝碧海和热带雨林等自然景观,是中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儋州:素有“中国椰城”之称,是海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海南岛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3.琼海:被誉为“神仙的故乡”,有美丽的海滩、山水、温泉等自然景观。

4.五指山:被誉为“海南的屋脊”,是中国主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拥有原始森林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5.蜈支洲岛:奇特的沙洲,拥有独特的沙滩姿态和珊瑚礁群,如同一条巨大的裸体蜈蚣躺卧在大海中。

五、风俗文化:1.海南岛的主要民族是潮汕人、临高人、黎族、苗族等。

2.海南岛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农历二月的琼山花篮节、农历三月的万宁龙舟赛等。

高一地理岛屿半岛知识点

高一地理岛屿半岛知识点

高一地理岛屿半岛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其中岛屿和半岛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地理学习中关于岛屿和半岛的知识点。

一、岛屿的定义和分类岛屿是指被海水或湖水环绕,面积较小的陆地,由于自然因素(如火山、地壳运动)或人为因素(如建坝、填海造陆)形成。

根据其形成方式和位置,岛屿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陆岛屿:位于大陆板块上的岛屿,如马来半岛上的槟城岛、韩国半岛上的济州岛等。

2.海岛:位于海洋中的岛屿,由海水侵蚀形成,如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群岛、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等。

3.火山岛:由地壳内部浆岩喷发形成的岛屿,如日本列岛上的火山岛屿。

4.珊瑚岛: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积累形成的岛屿,如澳大利亚大堡礁上的大堡礁。

二、半岛的定义和特征半岛是指突出陆地的狭长地段,三面被水环绕,与大陆相连的部分较宽。

半岛的形成常与海洋侵蚀、河流冲刷等因素有关。

半岛的特征包括:1.陆地伸入海洋:半岛的主体部分是陆地,向海洋方向延伸。

2.三面环海:半岛的三面被海洋或湖泊环绕,与外界相隔。

3.与大陆相连:半岛与大陆相连的部分较宽,形成陆地延伸的狭长形态。

三、岛屿和半岛的意义与利用1.资源开发:岛屿和半岛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气体、矿产等。

人们可以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如渔业、石油开采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旅游景观:许多岛屿和半岛的自然风光优美,成为旅游景区和度假胜地。

例如,马尔代夫的珊瑚岛、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半岛等。

3.战略地位:一些岛屿和半岛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例如,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中国南海重要的航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意义。

4.生态保护:保护岛屿和半岛的生态环境,维护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繁衍,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岛屿和半岛作为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岛屿和半岛的定义、特征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

热带岛屿维基百科知识

热带岛屿维基百科知识

热带岛屿维基百科知识
热带岛屿是指位于中纬度热带地区海洋中的小岛,常常被认为是梦幻般的旅游胜地。

这些岛屿通常具有美丽的沙滩、纯净的海水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是夏季度假和水上活动的理想场所。

以下是热带岛屿的一些知识:
1. 最著名的热带岛屿之一是巴厘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中心,是一个多山的岛屿,提供了许多刺激和放松的活动,包括冲浪、海钓、瑜伽和沉湎于奢华的Spa治疗。

2. 马尔代夫是另一个热带岛屿的天堂,由26个环礁和1,000多个珊瑚岛组成。

马尔代夫是一个性质保护的国家,这里的珊瑚礁和海洋生物是独一无二的,游客可以享受世界上最好的潜水和浮潜之一。

3. 夏威夷是一个位于北太平洋的群岛,拥有8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

它以其壮观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为游客提供了挑战性的登山、冲浪、划皮划艇、冰淇淋和火山探险活动。

4. 巴哈马是一个位于加勒比海的小岛群,以其壮观的蓝色海水、白色沙滩和清新的海洋气息而著称。

这里的游客可以参加深海钓鱼、风帆冲浪、浮潜等活动,还可以参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景点。

5. 萨摩亚群岛是一个位于南太平洋的美丽小岛群,拥有美丽的珊瑚礁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这里的游客可以享受沉睡在珊瑚床、观看海豚和海龟、奔跑在金色沙滩上等体验。

热带岛屿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这里的多样化自然景观、神奇的海洋世界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提供了空前的旅游体验。

由于它的天堂般的美景,许多热带岛屿现已成为一种努力实现的梦想式的度假胜地。

高中地理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海岛和海域的开发知识总结一、我国岛屿、海域概况及开发意义1.概况:我国岛屿面积约8.6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2.开发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渔业、港湾和矿产等资源;海岛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要依据;开发利用海岛,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

二、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地理区位优势——有利于对外开放2.资源优势——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热带资源优势:从纬度位置分析,海南省是我国唯一全都地处热带的省区,被称为“热带宝岛”。

(2)海洋资源优势:从海陆位置分析,海南省四面环海,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广阔的海域,为海南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海南省被称为“海洋大省”。

3.政策优势1988年海南建省,设立经济特区,享有优惠待遇。

有利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海南岛的开发1.合理布局产业既适应了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环带状分布特征,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

(1)自然环境的特点:呈环带状分布;地形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形成原因:受地势高低起伏和距海远近的影响。

(3)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4)具体措施2.发展特色经济(1)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建设新兴工业省份建设以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和建材为支柱的现代大工业体系;建设以港口加工区和重化工业为依托的西部工业走廊,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

(2)发展特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育种基地;冬季瓜菜、热带水果、花卉等生产和加工基地;橡胶生产基地;水产业基地(远洋捕捞和近海深水养殖基地)。

(3)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设度假休闲旅游胜地资源特色: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区,发展海洋生态游和热带雨林考察游等专项产品;旅游市场: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稳定发展港澳市场,重点开拓东亚和东南亚周边市场,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发展出境旅游,逐步建成国内外影响大、吸引力强的避寒、冬泳、观光、度假、会议、疗养和购物胜地。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位于南海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的一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

海南岛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有关海南岛的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东经108°37′18″至117°30′45″,北纬3°51′14″至20°5′5″之间。

东濒南海,南界琼州海峡与台湾相对,西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北界广东潮汕地区。

地理位置使得海南岛成为南国明珠,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二、地貌特点海南岛地貌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山脉、丘陵、平原、河谷和海岸地貌等多种类型。

其中的最高峰是海南岛的皮影山,横亘于岛屿中部。

海南岛还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和沙滩,如三亚湾、亚龙湾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三、气候条件海南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无严寒、无酷暑,四季如春。

海南岛平均温度2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600-2500毫米。

此外,海南还常年受到台风的影响,每年从五月到十月是台风较为频繁的时期,这也是人们不宜前往的季节。

四、植被资源海南岛的植被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由热带雨林、森林草原、季雨林、滨海湿地等组成。

这些植被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也为岛上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海南是珍稀濒危物种如华南虎、海南猕猴等的栖息地,也是国内重要的保护区之一。

五、矿产资源海南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锡矿、铜矿、锆矿、钨矿等。

其中,锦州龙头铁矿、委拉斯特铁矿等是岛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海南岛的矿产资源为岛上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国内的冶金和建材工业做出了贡献。

六、旅游资源海南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岛上有许多享有盛名的旅游景点,如三亚、海口、大东海、天涯海角等。

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海湾和沙滩,还有热带植物园、海洋公园、温泉等多种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岛屿简介:岛屿(Island)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

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比大陆面积小并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

可出现在海洋、湖泊或江河里。

成群的岛屿叫群岛。

成因:①因地壳运动引起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部分陆地与大陆分离成岛,如中国的台湾岛。

②由海底火山作用而产生的喷发物质(主要是熔岩)堆积而成或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和遗骸堆积的珊瑚礁构成。

前者如夏威夷群岛中的大部分岛屿,后者如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

③由河流、湖泊中的泥沙堆积而成,如中国的崇明岛。

地热简介: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

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oC~1300 oC,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oC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oC~140 oC。

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

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

地势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

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

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

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

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

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 oC,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

中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 ℃;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 ℃。

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

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 ℃~1300 ℃,地核约为2000 ℃~5000 ℃。

地壳内部的温度产生的热量,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

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有人估计,在地球的历史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即)。

这是多么巨大的热源啊。

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如开了联合国新能源会议,据会议技术报告介绍,全球地热能的潜在资源,约为,相当于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地下热能的总量约为煤全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1.7亿倍。

丰富的地热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

西藏地热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

西藏中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藏西和藏北,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

地热显示主要有温泉、沸泉、间歇喷泉、热水河和放热地面等,其特点是:①温度高。

西藏超过沸点的地热显示点已发现36处。

②类型多。

西藏地热有水热爆炸,例如羊八井热水塘;间歇喷泉,如昂仁县切热乡搭格架间歇泉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间歇温泉;高原沸泉,分布在冈底斯山一带,如萨嘎县达吉岭乡如角藏布一支流;沸泥泉,措美县布雄朗古和萨迦县卡乌泉塘;地热蒸汽,分布在冈底斯山及念青唐古山南麓一带。

③分布广。

西藏境内各县均发现有地热显示点,比较集中的分布地区是藏东“三江”地区、阿里地区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④放热强度大。

西藏地热放热强度位居中国首位,有些地热显示区的天然热流量达到107~108卡/秒。

⑤矿化度复杂。

地震简介: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是由铁做的;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

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

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厄尔尼诺简介: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作用的产物。

特征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

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高原简介: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国的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高原为南极冰雪高原。

高原最本质的特征是︰地势相对高差低而海拔相当高。

高原分布甚广,连同所包围的盆地一起,大约共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5%。

高原的特点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

另外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高原区水的沸点低于100℃,如用普通饭锅煮饭,则会夹生。

高差小是高原与山脉的不同之处,尽管其产生方式可以相同。

不过,高原地区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蚀高原的形成形成年代较短的高原一般比较平坦,而年代较长的则因长期受风化侵蚀,比较低矮,而看起来和山地一样。

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端实际就是这种像山的高原,或称台地。

寒潮简介: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形成原因: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寒潮灾害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