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治论文

合集下载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中医诊疗方法、中药和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同时介绍了针灸治疗的疗效研究。

最后通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现代临床案例分析展示了中医治疗的实际效果。

结论部分展望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式,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病因病机、诊疗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临床应用、疗效研究、案例分析、展望。

1. 引言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胃肠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发作性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

近年来,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脾胃失调、气滞、湿浊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通过调理脾胃、疏通气机、祛除湿浊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中医现代临床研究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临床案例的回顾分析,进一步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病机不明确。

根据中医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功能障碍,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伤脾、寒湿困脾等。

在情志失调的情况下,情绪不稳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9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9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9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 ,fd)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在2008年-2010年收治的98例被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口服多潘立酮2片/次,3次/d,上腹有明显疼痛者加服法莫替丁20mg/次,1次/d,伴有头痛者可加服尼莫地平30mg/次,1次/d,伴有焦虑、忧郁、失眠者睡前口服安定10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中医辩证以临床症状分为脾胃气滞证、肝胃不和证与湿热蕴结证分别采取治疗方法;最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记录和分析。

结果治疗组49例显效率73.5%(36/49),有效率22.4%(11/49),无效率4.1%(2/49),整体有效率为95.9%(47/49);对照组49例显效率57.2%(28/49),有效率26.5%(13/49),无效率16.3%(8/49),整体有效率为83.7%(41/49);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都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相对于单一西药治疗能性消化不良(fd)来讲,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14-01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恶性肿瘤、胰腺或胆道疾患等的一组临床综合症[1]。

它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我院在2008年-2010年收治的98例被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其中49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在2008年-2010年收治的98例被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71-02【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40例,其中,男72例,女68例,年龄17~58岁,平均36.9岁;临床症状为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均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2周内病情有明显缓解,2~8周均痊愈;对照组患者3~9周痊愈。

结论:中医认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要在脾胃失健或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治疗,再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个病个治的原则,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进行治疗。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与器质性疾病无关的一组症候群,与进食有关,限于上消化道,包括餐后腹胀、腹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及反胃等,fd患者通常仅仅表现在其中一些症状,部分伴睡眠不佳、焦虑、忧郁等。

fd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近年认为与胃肠运动功能有重要关系,胃肠运动功能的调节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胃肠神经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运动和分泌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当一部分fd患者是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10年9月本院门诊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且资料较完整的fd患者140例,其中男72例,女68例;年龄17~58岁,平均36.9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等引起的心理问题以及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观察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

方法治疗组患者72例,采用中药治疗: 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5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6g,砂仁10g,炙甘草6g),并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随症加减,每日1剂,煎汁分2次于早晚餐前30分钟口服。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饱胀、早饱、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气虚、脏腑失调、气机郁滞等病理机制所致,因此常常通过调理脾胃、调畅气机来治疗。

近年来,中医现代临床研究逐渐兴起,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整理和总结,探讨其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疗现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疗主要是从脾胃气虚、气机不畅、湿热蕴结、肝郁脾虚等病机着手,通过益气健脾、调理气机、清热利湿、疏肝健脾等治疗原则来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艾灸疗法等。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化,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疗效不稳定、治疗周期长、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

如何提高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方法随着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

临床研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临床试验、系统评价和药效学研究等方法,评估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础研究是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方面开展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和治疗机理研究,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科学依据。

转化医学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研究方法,通过转化医学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发展。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进展随着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和完善。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一定的疗效,如柴胡疏肝散结合胆汁酸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一些基础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运动、改善脾胃功能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临床上消化不良是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集中在上腹部正中或其周围区域的疼痛或不适感。

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加重,上腹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烧心和反酸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

1临床资料选取门诊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8例,男性49例,女3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是腹胀,80%~90%患者有餐后饱胀的感觉,其次为上腹痛,以及烧心、反酸、嗳气和恶心、呕吐等。

经常规检查,为排除器质性疾病,应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沉,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必要时测定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胃镜可直接发现有无糜烂、溃疡、肿瘤,并可做病理活检,必要时可行上腹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胆汁反流监测。

2治疗方法由于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很高,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系多因性的,故临床治疗强调综合性、个体化对症处理,而且由于缺乏客观的判定疗效的标准,因此对其治疗的选择多为经验性治疗与辅助检查相结合,并无某种特效疗法。

2.1一般治疗对症状较轻的患者,应予必要的有关知识教育,告知该病属功能性,并无大碍,虽有诸多不适,但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紧张和急躁,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调整生活方式,部分轻症患者可获得缓解。

无特殊食谱,避免食用会透发症状的食物,忌浓茶、酒、浓咖啡及辛辣食品,如患者诉说对某些食物不能耐受,应予避免。

饮食以刺激性小,少油腻,易消化为宜。

可根据患者的喜好,指导患者选择食物,但必须保证营养。

保障足够的睡眠,以及慎重用药如非甾体类消炎药等是必要的,可使症状明显缓解。

安慰患者消除紧张状态和对疾病的疑虑。

由于患者常夸大其疾病的严重性,应耐心解释说服,使之建立起对医疗的信心。

仔细询问有关精神创伤或引起生活、工作的紧张因素,帮助患者分析可能的发病原因,予以开导、启发、精神支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胀气、烧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会导致明显的结构性病变,但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

在西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以药物疗法为主,如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等。

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不仅费用较高,而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

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疗法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平衡阴阳、调理气血,通过中草药、针灸等方法调理患者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已经展开了多项临床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以及与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为进一步推广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腹胀、腹痛、胃胀气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具有积极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及疗效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也将探讨中医药与西医药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研究,旨在推动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选择和方案。

1.3 研究意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且困扰人群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600例的临床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600例的临床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600例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原因及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0例,进行合理药物治疗,并配合心理疏导和生活饮食指导。

结果: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治愈520例,由往年统计的69.8%上升到现在的86.6%,好转58例(9.6%),未愈42例(7%)。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应重视精神心理治疗,普及健康知识以解除患者焦虑心理,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指导临床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迄今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1]。

患者表现的症状轻重不一,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研究表明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应激与此病患者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已经占消化科患者的50%~60%,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0例,均符合罗马Ⅱ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2]。

其中男280例,女320例;年龄15~78岁,平均45.5岁;病程0.5~4年。

表现为餐后不适综合征380例,表现为上腹疼痛综合征220例,胃镜检查均未发现胃黏膜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幽门螺杆菌试验阳性253例。

方法:①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

上腹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选用抑酸药物(奥米拉唑或兰索拉唑)+胃黏膜保护剂(次枸椽酸铋盐或麦滋林-S),幽门螺杆菌感染口服奥美拉唑20mg/日,进行治疗,发现Hp根除组可显著改善FD症状[3]。

促动力药物选用莫沙必利,0.3mg/kg口服,3次/日或多潘立酮。

伴有焦虑、忧郁、失眠症状患者予安定或多虑平口服,疗程2~6周。

②心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不明,发病诱因很多,很多报道其发病与心理精神紧张有关。

精神社会因素一直被认为与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密切关系[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腹胀、食欲不振、食后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失调,气机不畅,湿浊内生等原因所致。

而近年来,中医现代临床研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与前景。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脾胃失调,气机不畅,湿浊内生等原因所致。

在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消化功能减退,进而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湿浊内生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湿浊内生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阻滞气机,导致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疏通气机,祛除湿浊。

二、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治疗进展1. 中医药调理脾胃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是调理脾胃功能。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健脾益胃、理气和胃、祛湿化痰等功效的中药。

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方剂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还有一些中药能够调理气机、祛除湿浊,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水等方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胃胀腹痛、纳差泄泻等症状的患者效果显著。

2. 针灸疏通气机针灸疏通气机是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穴位辨证施灸、毫针刺激、穴位贴压等手法可以调和气机,促进脾胃功能,缓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尤其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失调的患者中,针灸疗法更具疗效。

3. 推拿按摩排除湿浊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手法,其通过按摩腹部,促进气机运行,消除湿浊,改善脾胃功能,达到缓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285-01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愈21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p0.05。

1.2 诊断标准[1]: ⑴《现代消化病学》诊断标准:①持续或间断性消化不良,时间在12周以上,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症状;②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未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④无腹部手术史;⑤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

⑵中医辨证诊断标准依据《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食辛辣肥腻冷硬食物,避免烟、酒、咖啡、浓茶及非甾体类药物。

⑴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吗丁啉片(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每次10mg/次,3次/d。

维生素b1 20mg/次,3次/d。

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9g,柴胡6g,枳壳6g,黄芩6g,干姜
6g,人参6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12枚。

1剂/d,文火水煎服,饭后30min温服。

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⑴治愈:一个疗程后,床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适)按、次要症状(反酸、烧心、嗳气)及体征消失,保持两个月不复发。

⑵有效:一个疗程后,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

⑶无效:一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t检验做组间比较,χ2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1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p<0.05。

详见表2-1。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可能的因素有: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内脏高敏感性,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异常,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等。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气、食后饱胀、早饱、暖气、恶心、厌食等,包括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2],病情缠绵,容易复发。

西医对功能行消化不良常采用经验治疗:抑酸药+胃动力药,这主要是由于引起该症候的病理生理基础.即酸相关性疾病和动力障碍型相关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
不良在中医上属“胃脘痛”“痞证”、等范畴。

多因正气内虚,脾胃失运,食滞中焦,痰湿阻滞,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而脾胃虚弱,导致气机不利、瘀血内阻[3]。

病初常以肝郁气滞为主,继之以肝郁胃热或肝郁湿阻为多,久病则出现肝郁阴虚、肝郁脾虚等证。

应该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疗原则。

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之古方,方中半夏能散寒热之结、和胃降逆,大枣健脾益气,干姜可温中散寒,与黄连、黄芩配伍有温里、清热燥湿、调和脾胃、平和阴阳功效,人参、炙甘草有补益脾胃作用,配合柴胡、枳壳行气宽中、化痞消积除满[4]。

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

这充分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且中药副作用少,值得进一步探讨及推广应用。

本组得出结论,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特征、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相关生活质量、重叠症状、胃肌电活动、固体胃排空功能、胃部感觉敏感性、胃部容受性和自主神经功能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相关生活质量、重叠症状、胃肌电活动、胃部感觉敏感性、胃部容受性、自主神经功能和依从性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固体胃排空功能方面,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替加色罗治疗组患者的半排时间更短、排空速率更高,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延迟期和2小时残留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4、一过性轻度
腹泻出现于25.0%的替加色罗治疗组患者,无一名患者因腹泻而退出治疗。

中西医结合对fd患者具有促胃动力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但是对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相关生活质量和重叠症状无明显疗效;对胃肌电活动、胃部感觉敏感性、胃部容受性和自主神经功能也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59.[2]潘蜀.温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2):142-143.
[3]张冰.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1(1):10-11.
[4]于海亭,付慧鹏.马普替林合柴胡疏肝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2(8):471-473.
[5]赵鹏;健脾理气方治疗脾虚气滞型痞满病及其对胃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作者单位:419607 湖南省沅陵县第二人民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