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
论《呼兰河传》童年视角下的叙事策略

论《呼兰河传》童年视角下的叙事策略李帆【摘要】童年视角的成功运用使《呼兰河传》具有了一种文本独特性.首先,《呼兰河传》舍弃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线,树立中心人物的叙事方式,而是用童年视角将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起来,从宏观叙事到局部聚焦,由面到点地描写了小城人们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其次,以儿童视角为主体叙事的同时,夹杂着成年人历经沧桑后的批判眼光,二者灵活变化,传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三,萧红在作品中对故土进行了一种认同的反思,以儿童视角表达了对故土人情和人性的深沉关注.%Owing to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Childhood Perspective", Hulan River possesses the uniqueness of text. First of all, instead of taking the plot as the main line and establishing a central figure in traditional novels, Hulan River, from macro-narration to local focusing, describes the real life of ordinary people step by step by putting a series of sporadic events together with "Childhood Perspective". Secondly, along with "Childhood Perspective" taken as narrative subject,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of adults is included in the work, and the flexibl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wo perspectives makes more abundant connotation be conveyed. Last but not least, deep concerns about the human nature and humanity are expressed with"Childhood Perspective" by the reflection on the identifying with the native land in the literature.【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8)001【总页数】4页(P104-107)【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童年视角;叙事策略【作者】李帆【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呼兰河传》的特色之一就是童年视角的成功运用。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萧红以儿童视角写作,笔触随着追忆的思绪和情感流动,信笔构织着性灵的世界,返朴归真,在艺术上达到“无技巧”的高度。
标签:萧红小说创作儿童视角萧红1911年6月1日(旧历五月初五)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张姓地主家庭,十岁母亲去世,封建顽固的父亲对她很刻薄,继母对她几乎不理不睬。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而荒凉的,就像他在《呼兰河传》中反复咏叹的那样:“我家是荒凉的” ,物质的富裕并不能代替父爱与母爱的缺失,只有年老的祖父疼爱她,成为他慈爱的朋友,童年的萧红在祖父那懂得了爱,善良和温情,而祖父的慈爱与后花园的乐趣成为她幼小心灵仅有的慰籍。
小萧红是善良的,她同情那些在她家租房的下人,经常偷东西给那些饥饿的孩子吃,为此经常遭到毒打。
在父亲的冷酷与祖父的慈爱之间,她从小就对自私,冷漠充满怨恨,而对温暖,善良格外敏感。
祖父带着她在后花园劳动,教她认识自然万物,教她背诵《千家诗》,完成对她的启蒙教育。
她与那些穷孩子一起玩耍,在游戏中获得乐趣。
寂寞而荒凉的童年,仅有的“温暖和爱” ,是萧红生命中永远难以割舍的记忆,是她不幸人生的一种寄托,成为她以后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流!透过一双稚嫩的眼睛,我们来到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有后花园的乐趣,有善良而苦难的人们,有慈祥而年老的祖父……萧红的小说咀嚼着童年的孤独与温馨,体味着生命的脆薄与永恒的悲凉。
内心的孤独感使她陷入对童年的无限回忆中,她的小说站在“现在”回望过去,在回忆过去时她喜欢用儿童视角,用一种带有浓郁悲凉的语调倾诉着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寂寞。
这种回忆,这种寂寞并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使人寂寞。
” 她小的时候失去了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又在感情上一再受挫,她的小说以儿童为视角,在回忆中浸透着失落与怅惘的情绪。
后花园是童年萧红的乐园,在她作品中是常被提及的:“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论萧红创作中的儿童叙事

682011年五月刊就难以表现音乐的艺术情感,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音乐表演者在音乐原始形象的基础上倾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而赋予音乐的情态,是将个人对音乐情感理解之后形成的个性情感的外化,这种外化的艺术情感是对原始艺术情感的进一步升华,能有效地提升音乐的形象,使其更加立体而丰满,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
一位卓越的音乐表演者能充分调动自身的艺术情感,塑造出令广大欣赏者耳目一新而又一致认同的艺术形象,儿童叙事,即用儿童的眼光、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创作主体选择素材、组织情节的方法和途径。
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儿童视角是作者自我视角的隐喻,是作者借助儿童原初体验来实现真实表达的有效形式。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运用儿童叙述视角进行创作的典型作家。
她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众多作品,都是以回忆的方式,以孩子“我”的所闻、所见、所想串起整个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叙述魅力。
萧红的这种叙事特征与其创作心理和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女作家短暂的一生命运坎坷,童年祖父给她的呵护和爱,是她一生最温暖的体验和记忆,令萧红刻骨铭心。
在她成年之后,凄惨的遭遇,使她一直依恋、追怀这种温暖。
“童年记忆使萧红一直没有长大,一直保留着小女儿心态。
”【1】这种小女儿心态使得萧红本能的选择儿童眼光关照世界,并促成萧红具有了对童年生活、儿童情绪与情感的非凡还原能力,使萧红能够自由操控文本中的成人与儿童两重世界的明暗交织,在过去与现在双重话语中自由穿梭。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是其采用儿童叙事策略的杰作,率真、天然、直观、通感的的视角和语言,打破了通行的叙事策略和语法节奏,给人以一种全新的、触目的生动表达,借此萧红说出了一些别人也感觉到了却说不出、即使说出来也说不象的东西,如她这样写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己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论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

论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萧红,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感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世界。
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运用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儿童视角赋予了萧红作品一种纯真和无邪的特质。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跟随着“我”的目光,看到了呼兰河小城的种种景象。
孩子的心灵尚未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他们以一种未经雕琢的、直观的方式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一切。
这种纯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被成年人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院子里的花草、天空中的飞鸟。
儿童的思维简单而直接,他们不会去刻意地分析和评判,只是单纯地记录和呈现,这使得作品中的世界显得格外真实和亲切。
通过儿童视角,萧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在《生死场》中,小金枝的遭遇令人痛心。
以儿童的视角来展现这样的悲剧,更增强了悲剧的冲击力。
孩子们本应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却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苦难。
萧红借助儿童的无辜和脆弱,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
这种批判不是直接的、激烈的,而是在孩子的懵懂和无助中悄然渗透出来,让读者在心痛之余,更能对社会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在《呼兰河传》中,“我”对团圆媳妇的好奇和不解,实际上展现了成人世界的愚昧和冷漠。
孩子们不懂得大人们的种种行为背后的深意,他们只是直观地看到了表面的现象。
而正是这种直观,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
儿童的视角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堪,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文学表现手法上来看,儿童视角为萧红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使作品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往往充满了天真和童趣,这为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比如在描写一些场景时,儿童独特的想象和比喻,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中。
论《呼兰河传》的三重视角: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1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呼兰河传》有三重视角,一个是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我”,懵懵懂懂的孩子,看不清事件的内涵,对现实世界有些浑然不觉;一个是成年叙述者视角,叙述者是处在一种超然的境界,冷静的,旁观的,嘲讽的,好像整个小说事件与自己无关,用不动感情的方式来探究人的魂灵,或是超乎其上地表现原生态生活中个体存在的真实,与小说中人物保持着距离;第三个是萧红视角,萧红视角是居高临下的,读者可能看不见她,但她随时会出来发议论,有时连议论也不发,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萧红的情感波动。
一、儿童视角的“陌生化效果”很多人注意到萧红小说的儿童视觉,但是萧红为什么使用儿童视觉却没有人能说出所以然。
有人认为,“是与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感悟及个性心理的天然契合。
”①有人认为是“带有相当的怀念和回忆色彩”②,甚至有人认为儿童视角就是为了怀旧,“是的,这就是怀旧,是刻骨铭心的怀旧之情。
……怀旧之情就像汩汩不息的呼兰河流贯于小说叙述中。
”③其实,以上各家都没有说出萧红使用儿童视角的真正原因。
可以认为,萧红儿童视角的使用,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儿童视角可以达到“陌生化效果”。
儿童感受世界的混沌性、单纯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
在《呼兰河传》中,大家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抓来公鸡,烧了开水,要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
只有“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并且跟小团圆媳妇一起玩,“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
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
”小团圆媳妇“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并且孩子气地对“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两个孩子哪里知道“洗澡”会把命洗没了。
还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分明是她婆婆剪掉的,但是“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精。
……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
”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而“我”却说:“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

第32卷第1期2010年1月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 A I SHAN UN I V ERSI TYVol .32 NO.1Jan . 2010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杨秀江(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山东莱芜 271100)[摘 要] 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儿童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的家园,用细腻的笔触和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借助鲜明的儿童思维赋予万物生命,让诗性的记忆和历史的细节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呼兰河原初形态的美。
然而正是由于运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在表现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同时,才更加反衬出萧红内心深藏的悲凉与寂寞,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从而走向一种超越成人视角的精神高度。
[关键词] 呼兰河传;儿童视角;诗性;自由;历史的细节[中图分类号]I 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90(2010)01-0068-05 [收稿日期]2009-11-25 [作者简介]杨秀江(1970-),女,莱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讲师。
视角是关于本体论的问题,它决定一部作品以何种方式存在,如何获得合法性。
关于儿童视角,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
”[1]“儿童视角”的基本范畴是以儿童作为聚焦人物,通过儿童“敏锐的眼光俯视回想童年生活和童年接触的人们”[2](P169),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部分生活景观,小说素材的挑选,情节的组织,乃至语调、心理意识等都受制于这一叙述角度。
《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不仅反映了萧红创作中的一种或许无意识的技巧,更体现了一种支配性的创作精神。
童年凝聚着作家真实的生命体验,在文学世界中,童年与乡土对作家永远都是一种诱惑,是作家情感深处的难以泯灭的固有情结———执着,真切,深沉的童年情结,这种情结是童年时埋下的长期萦绕在成年人心田的感情纠葛。
论萧红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奴性

2014.08学教育15论萧红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奴性郑方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摘要]萧红一生都在为爱而抗争,为自由而战斗。
但在她的笔下,有一群同样身陷桎梏,带着镣铐的儿童形象,他们承受着儿童本不该承受的痛苦,表现出儿童本不会表现的麻木,甘心情愿地在牢笼中做着奴隶。
因不曾反抗,不曾走出牢笼而孤独着,与作者一生的反抗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本文旨在分析萧红笔下具有典型性的奴性儿童形象,探究反抗者笔下出现众多幼小的顺从者的原因。
[关键词]萧红;儿童;反抗;奴性一、身陷穷困的孤独者:自闭、麻木萧红笔下没有繁华,无论乡村还是都市,她的人物始终于困顿中苦苦煎熬。
穷困潦倒的世人生活,更像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但她所展现给人们的,只是成年人绝望的残喘,在儿童的世界里,对于穷困与悲凉,却没有一丝的抗争,没有留给希望的余地,有的只是孩子的自我封闭与言听计从。
在因贫穷而不幸的儿童形象中,属《莲花池》中的小豆最为悲惨,也最为懦弱。
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瘦弱单薄的小豆只与爷爷相依住在昏暗狭窄的破屋里。
小豆永远蹲在窗口,即使做着美梦,即使对小莲花池中的花草充满渴望,但“永久是那样,一个梦接着一个梦,虽然他不愿意再做了,可是非做不可。
就像他白天蹲在窗口里,虽然他不愿意蹲了,可是不能出去,就非蹲在那里不可。
”因为推门出去,邻居家的孩子就打他。
只用懦弱并不足以反映小豆的受压抑与被奴役,主体意识的缺失,甚至消亡,才是这个孩子最可悲之处。
他意识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更意识不到行为可以改变现状,没有想过走出牢狱式的窗口,他就可以感受莲花池的美景。
“爷爷招呼他来,并不吩咐他什么。
他对于这个,他完全习惯的,他不能明白的,他从来也不问。
他不懂得的就让他不懂得。
他能够看见的,他就看,看不见的也就算了。
”小豆的孤独不仅来自亲情的缺失、邻家孩子的欺负,也发于精神的麻木、自由意识的消亡。
相比之下,《林小二》寄托了萧红更多的期待。
因战乱而流浪的林小二仅有11岁,被重庆保育院接收抚养,没名没姓,亦没有父母。
论萧红小说里的儿童视角

论萧红小说里的儿童视角作者:孙悦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1期[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少有的才华横溢却又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在她的作品里,有一部分因其以儿童视角写成而倍受瞩目。
本文将具体对萧红的儿童视角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她常选取儿童视角的原因﹑创作方法﹑特点等方面,希望能够挖掘出萧红的儿童视角作品的魅力之源,丰富对萧红文学作品的研究。
[关键词]:萧红儿童视角《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引言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1)它是叙事学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叙事作品进行叙述模式分析的基点,所以在小说创作中,视角选取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了小说创作的成败。
而“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
”(2)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事视角在中国真正兴起是近代以来,萧红则是经常使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并且作品很有个人特色的一位作家。
那么,萧红究竟为何经常使用儿童视角,萧红具体运用儿童视角的方法和萧红笔下的儿童视角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将通过对萧红文本的具体分析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以求剖析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给现在的创作者们一些小小的启发。
一、萧红笔下儿童视角的产生机制在萧红不算太长的创作生涯中,有很多以儿童视角作为叙述视角写成的作品,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手》和《山下》等。
萧红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儿童视角来创作小说?这是值得探讨的,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萧红本人及其作品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这和萧红的人生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
萧红九岁丧母,新娶进门的继母并不疼惜她,父亲也十分粗暴,全家唯一能够给予她爱与关怀的只有高龄的祖父,可后来祖父也去世了。
在萧红的回忆中,“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3);“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风格 。然 而 在 童 言 稚 语 的 身后 则 是 成 年 作 者 喷 薄 甚 至断 断续 续 。但是 正 因 为儿 童 的眼 睛 是 未受 污染 而 出的感情 , 因此 儿 童视 角 的作 品 中会 呈 现两 套 话 语 的眼 睛 , 所 以经 过 他 们 的 嘴 说 出 的话 往 往 能 一 语 中
王诗 琪
( 广 州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广 东 广州 5 1 0 0 0 6 )
[ 摘
要]在 东北女作 家萧红短 暂的创 作生 涯中, 儿童视 角的运用是其作品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 儿童视 角的叙 事特征
包括 儿童开放 式的视野 、 拟 儿童化 的语 言和复调式的叙述 。儿 童视 角在作 品 中的运用 , 使作品具有天真烂漫 的情致 , 为
小 说 的叙 述 调 子 、 姿态 、 结 构及 心理 意识 因素 都 受 制 但 是细 读却 意 味深 长 。因 为作 者 本 就 无 意 让 儿 童 去 于作 者 所选 定 的儿 童 的叙 事 角 度 ” 。 1 萧 红 从 儿 童 的 承 担批 判现 实 的责任 , 只是 借助 儿 童 的角 色把 这 个责
萧 红作 品中儿 童视 角 的叙 述 特征 主要 表 现 为 儿 而 来 的就是 表达 儿童 思维 的语 言 , 儿童 的语 言 同样具
童 开放 式视 野 、 拟 儿 童化 的语 言 和成 人 一儿 童复 调 式 有 分散 性 、 非 逻辑 性 的特点 。一 个 儿童 不 可 能 口吐成 的叙述 。儿 童式 的视 野还 原 儿童 思 维 的本 能 , 在 这 种 人 般深 沉 的语言 , 也不 会进 行 道德 的评判 。所 以儿 童 视野下 , 作 品 当 中的语 言 自然 流 露 出 儿 童 天 真 、 明 快 说 话 大 多是 想 到 哪里 说 到 哪里 , 往往 缺 乏 前 因后 果 ,
系统 的复调 式叙 述 。
( 一) 开放 的视 野
的, 直击 要害 。 儿 童 眼 中 的世 界— — 色 彩 斑 斓 的童 话 乐 园 。大
儿 童 的思维 具 有 非 逻 辑 性 、 偶 然性和跳跃性 , 她 部分 研究 萧 红 的学 者都 曾提 到 , 萧红 在 中学 时期 曾经 们 的关 注点 一般 呈散点 图般 分布 , 没 有 固定 的 中心 思 非 常热 爱 绘 画 , 在绘 画 方 面 有着 极 高 的 天赋 , 成 为 一
作 品 中的儿 童视 角 的研究 也 呈现 出多 角度 的探 究 , 萧 短 叹 的繁复 之 言过滤 掉 , 剩 下故 事 的核心 。
红 采用 儿 童视角 进行 创作 的名篇 主要 有 足够 的 表 达 能力 , 她 兰河传》 《 小城三月》 《 家族 以外 的人》 等 。关于儿童 们 往往 对 事 物 有 一种 最 为 直 白 和原 始 的 感 受 。 由于 视 角 的定 义 , 比较 有 代表 性 的说 法 是 “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儿 童缺 乏对 是非 黑 白的判 断力 , 不 会对 眼 前 发生 的事
想也 没 有不 变 的套 路 。“ 一 个人 的记忆 是 由很 多 断 片 名 画家是 她年 少 的梦想 。“ 她 在学 校 最喜 欢 的科 目是 连缀 而 成 , 时间将 这些 断片 串成 一条 链条 ” , l 2 儿 童 的 美术 , 老 师是 一 位 从 上 海 回来 的吉 林青 年 , 名 叫 高仰 记 忆与 人类 的记 忆 的特 征 相 吻合 。萧 红 的作 品 一 方 山。 ” 因此 , 萧 红 的画面 感和 色彩感 非常 强烈 也 是意 面 牢牢 把握住 儿 童这种 注 意力 分 散 的特 点 , 一 方 面 又 料之 中的事情 。她在《 后花园》 和《 呼兰河传》 中多次
读 者 构造 了一 个 纯 真 的 童 心 世 界 , 同时 也 体 现 了 以儿 童 逻 辑 刻 画 国 民 灵魂 的 深 刻 意 义 。
[ 关键 词 ]萧红 ; 小说 ; 儿童视 角 ; 天真 ; 国民性
[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6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7 ) 0 7 - 0 0 1 1 - 0 4 [ 收稿 日期 ]2 0 1 7— 0 3- 0 6
第3 3卷
Vo 1 . 3 3
第 7期
No. 7
兰 州教 育 学 院学报
J OUR NAL O F L ANZ HOU I NS T I T U T E OF EDU CA T I ON
2 0 1 7年 7月
J u 1 .2 0 1 7
论萧红作 品中的儿童视 角
双 眼 出发 , 以“ 仰视” 的 姿 态去 观 察 世 界 , 运 用 儿 童 的 任 转移 到读 者身 上 。
感 受和 思维 从侧 面揭 开成 人世 界 的面纱 。
一
( 二) 拟 儿童 化 的语 言
、
萧 红作 品 中儿童视 角的叙 述特 征
在 选择 了儿 童视 角作 为叙 述 的策 略后 , 那 么 随之
作者把想要叙述的内容 的, 然 而她 的作 品却 历久 弥新 , 以视 角 的 多样 化 、 阐释 放式的视野 。在这种视野里 ,
的多义 性 吸 引着 大批 文 人 学 者 的 注 视 。其 中对 萧 红 娓 娓 道 来 , 儿 童 的 耳朵 正 如 一 个 过滤 器 , 把 那 些 长 吁
中国现 代文 学史 上成 就 突 出的 女作 家— — 萧 红 , 如《 牛 车上 》 , “ 我” 一 路 上 听着 五 云嫂 与 车夫 的对话 , 以其 “ 翩若惊鸿 , 婉若游龙 ” 的笔致 , 绽放于 2 0世 纪 注 意力 却 又 经 常 被别 的事 物 转 移 。正 是 由于 儿 童本 3 O一 4 0年代 的漫 漫 硝 烟 里 。萧 红 的创 作 生 涯 是 短 暂 性 中的好奇 而 引起 的注意 力 的不 集 中 , 形 成 了儿 童 开
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 口吻来讲述 物 进 行 深 思 , 思 考 的任 务 自然 就 落在 了读 者 的肩 上 。 故事 , 故 事 的呈 现 过程 具 有 鲜 明 的儿 童 思 维 的 特 征 , 这 种 开 放 性 的视 野 使 儿 童看 似 三 心 二 意 , 随 心所 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