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讲译介学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一)、文学变异现象研究

对“归化”、“异化”、“误译”、“过滤”等翻译现象的研究。

原因:语言不只是字、词、句问题,更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问题。

1、误译、误读、误释现象研究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

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

李白:惊沙乱海日

2、文化信息的减损、增值

Walk to the place where the water has its source;and,seated,await the birth of the cloud。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归化、异化现象

林纾译哈葛德小说23部,中有16部加上“史”、“传”、“录”、“志”、“记”为书名。

Joan Haste 《迦茵小传》

She 《三千年艳尸记》

Black Heart and White Heart,and Other Stories 《蛮荒志异》

林纾有意用中国传统诗文的词汇译外国小说。

The World Desire 《金梭神女再生缘》

王子——太子东宫

卫士——羽林蛇冠——龙冠

埃及宫殿——藻井、铜鼎、觞

(二)翻译文学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三)翻译文学史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描述翻译事件,记述翻译家活动,梳理翻译思想、理论等。

比较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

文学交流史:翻译文学是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与其他语种文学间进行交流的载体。

文学关系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产生联系的媒介。

文学影响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在他国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一)翻译观念转变

原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内容,注重形式忠实。

后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注重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于以本土文化视角重释。

(二)翻译重心转移

原来:字面翻译,注重翻译过程。

后来:文化翻译,注重翻译结果。

?译入语的语言、文学、文化环境给翻译造成了什么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翻译是对他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是一种文化现象。

1、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李逵负荆》译文对比

原文:可正是清明时候

J•I•Crump(克伦普):But this is the time of Ch’ing-ming.

James Liu(刘若愚):It is jist

The time of the Clear and Bright Festival.

2、陶渊明《责子》

阿舒已二八:A-shu is eighteen.

懒惰故无匹:For laziness there is none like him.

阿宣行志学:A-hsuan does his best,

而不爱文术:But really loathes the Fine Arts.

周煦良译A·E·霍思曼《希罗普郡少年》Loveliest of trees,the cherry now, Is hung with bloom along the bough, And stands about the woodland ride Wearing white for Eastertide. 樱桃树树中最娇,

日来正花压枝条,

林地内驰道夹立,

佳节近素衣似雪。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将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翻译为“Drawing sword,cu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Raise up,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请结合此例及类似现象简述你对“误译”(“误读”)的认识。

问题:诗翻译有误的地方在哪里?

第二章第三讲形象学

注视者研究

“异国形象”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构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变化

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形象”不是通常所谓物质世界或艺术世界的“形象”,实指人们对异国的印象、感受和认识。有称“对异国的描述/塑造”、“对异国的想像/幻想”、“对异国的认识/看法”、“对异国的话语/表述”等等。

“异国形象”以具体的人民、事物、环境、事件、风尚等形式存在,也以抽象的、概括的形式存在。比如异国人的形象、异国人的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习俗等。

“异国形象”是客观的、具体的描述与主观的、抽象的看法的结合体。

巴黎形象研究示例

1、“走一百步路到卢森堡花园里,坐在音乐亭下去看那微带着死叶的枯林中的雪景,可多么有趣。那般写生画家必不肯失了这样一个机会,一定是瑟缩在油布伞下,凌着寒威调他们的顔色。有幽情的巴黎太太们一定也戴着毛冠,披着大毛外套,携着毛绒手筒,娉娉婷婷地在那不曾被雪盖尽的青草径上徘徊,我只替她们那双露在裙外尺许长,仍旧只穿一层隐约露出白肌的薄丝袜子的脚叫屈,何以通身都保护严密,只这一双脚——照例不穿长靿靴,再冷还是穿一双露出脚背的浅帮漆皮鞋的脚,独让它去受寒呢?”

李劼人的巴黎书写不仅透露了巴黎冬景之美和巴黎人之浪漫,而且反映了李劼人与相异的文化接触时困惑、爱怜的内心状态。

2、“整个的巴黎就象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薰酥了的”;“香草在你的脚下,春风在你的脸上,微笑在你的周遭。不拘束你,不责备你,不督饬你,不窘你,不恼你,不揉你。它搂着你,可不缚住你:是一条温存的臂膀”;“巴黎的好处就在处处近人情;爱慕的自由是永远容许的。你见谁爱慕谁想接近谁,决不是犯罪”。

徐志摩流连于赛因河的柔波和罗浮宫的倩影,醉心于“肉艳的巴黎”和“九小时的萍水缘”。

3、“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朱自清更看重巴黎的艺术氛围。与李劼人相比,后去巴黎的徐志摩、朱自清,极尽巴黎之美丽、自由与浪漫。巴黎,在“五四”时代,是令人艳羡的“花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