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

16.《愚公移山》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执笔:张明成审核:

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课文二、三段课文的疏通。

[学习难点] 1、神话故事的理解。

2、愚公形象的分析。

[学法导学]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资料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一、自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给下列生字注音.

惩(chéng)山北之塞迂(yū)回始龀(chèn )匮(kuì)厝(cuò)孀(shu?ng)箕畚(ji )(ben )

二、重点词语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面对着(名词用作动词)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减少。

把〃〃〃〃〃〃怎么样。

用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三、积累

1、“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结构助词,“的”: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这件事”

(4)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他”

2、“而”的用法

(1)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2)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3、“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代词,“他的”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2)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4、“且”的用法

(1)年且九十副词,“将要”

(2)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5、“于”的用法

(1)达于汉阴介词,“到”

(2)告之于帝介词,“向”

6、词类活用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7、特殊句式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装

②何苦而不平?倒装句宾语前置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后置

(3)①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省略句省略主语

②帝感其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省略介

8、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意思是一直。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意思是往返。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文章内容分析

一、理清“人”和“事”。

1、列出人物表

2、理出人物年龄:

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几岁,他去参加移山劳动,他

爸爸肯他去吗?联系文中句子回答。

3、理出移山人数及困难:

参加移山的共有几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工作艰苦吗?

明确:

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移山之难:山高山大(方七百里,高万仞)、工具简陋(箕畚,锄头)、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分析人物,理解内容。

1、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

愚公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怀疑中带着担心。

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甚矣,汝之不惠”。轻视和嘲笑

遗男:“跳往助之”,状反响强烈

愚公子孙:“杂然相许”,积极赞成

2、讨论:愚公究竟笨不笨?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山移掉后有什么好处?山究竟能不能移走?

结论: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

智叟:耍小聪明,只顾目前利益。

三、小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应移山?

小结:愚公移山,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古人借神力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愚公是一个克难奋进、改造环境,不畏艰难险阻,争取胜利的英雄形象。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器具简陋,却要下定决心,搬走二山。在智叟看来,愚不可及。可在愚公的雄壮驳斥面前,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诘问下,智叟之迂愚,和愚公之慧智,显而易见了。

绕道或搬家,似是聪明之举,实是就事论事的片面观点,虽显思维活跃,讲究眼前利益,却有害怕困难,屈服自然,回避矛盾之嫌。否则,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即是,大可不必“严防死守”了。若凡遇事退却,红军只好缴械;在大兵倾轧的日本铁蹄下中国人只有做亡国奴苟且偷生;遇事怕难,就没有三峡水利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是诗人笔下的蓝图了。因此,学习《愚公移山》重在寓意领会,重在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智慧加汗水,万事就迎刃而解了。

四、理解神话结尾

讨论:愚公最终仍是靠神力才搬走了二山,不是说明他并不能完成此任吗?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愚公形象?

明确:借助神力非愚公本意,乃是“帝感其诚,惧其不已”的伸手援助,更说明其精神力量之大。这样不仅无损愚公形象,而且反衬其精神之伟大。既感人更动神,神力也不过是古人想象中的超过自己的帮助力量。

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有关愚公移山的事吗?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溧阳市上沛中学吴军伟级别:溧阳市级 班级:九(3)班时间:2013.3.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检测练习,复习导入。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面检测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二.析读探究,理解写法。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写这些困难有何作用?(衬托)2.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另一个老人智叟,一愚一智,两人对移山的观点有何不同?这样的命名有何用意?(对比) 三.思读辩论,领悟寓意。 1.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家人和邻居支持,智叟反对,神仙感动,你怎么看呢? 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现在我们各抒己见,分组辩论。(认为愚公不愚的称为正方,愚公实愚的称为反方,双方辩论,教师引导、监控。)2.教师总结: 3.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归纳提升,学习精神。 1.材料链接: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三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且用《愚公移山》作为大会闭幕词的文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请结合以上分析和课文内容,归纳愚公精神的内涵。 2.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只要发扬愚公精神,相信你定能披荆斩棘,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之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 精彩开篇词 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总是招来人们“不自量力”的嘲讽,可是,当年近九十的“愚公”率领他的子子孙孙誓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我们的内心却表现出无限的崇敬。也许我们比“愚公”多智,我们会有无限的想象力挣脱束缚,但我们多的只是方法和技巧,缺少的恰是这种“愚公”精神。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 对答案,纠正错误.) (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 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反语) 六、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对比及衬托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新授课 1、 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 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 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 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 代意义。 4.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精讲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 险图(第二 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 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 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 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龀,跳往助之”; ④ 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导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 (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曾()始龀()穷匮()厝()万仞() 亡以应()荷担者()箕畚()()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始一反焉()②毕力平险()③杂然相许()④河阳之北() ⑤⑥ (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①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导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作者:————————————————————————————————日期:

芙蓉镇中学语文组电子教案课题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乐学)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 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会学)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 情感目标(学会)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 2 授课时间11.13 授课(备课)人林华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 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 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 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 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同学们的偶像入 手提问,引出毛泽 东曾经倡导学习 “愚公精神”,从而 引出题目:愚公移 山(生齐读)。 二、阅读探究:读 故事 三、用自己的语言 复述故事。 四、你读出了一个 怎样的愚公?

《愚公移山》学案

23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一、积累有关《列子》的作者、作品。 二、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音: 太行()万仞()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曾()魁父()荷担者() 箕畚()孀妻()始龀()智叟() 穷匮()亡以应()厝()雍南()无陇断()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思考:读愚公和智叟的话语气相同吗? 四、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直译全文,并适时圈点勾画出重点的字词,有疑问的地方用“?”作出标记。 五、用“归类积累法”总结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课内探究】 一、译读 1、大声朗读课文,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要求: (1)各小组推选一人翻译课文,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2)快速完成下列(1)—(4),小组内纠错,发现疑问,班内解决。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给画线的重点词语解释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22 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

愚公移山学案学生用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愚公移山》选自《》(书名)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故事和。 2.列子,名,战国前期家代表人物之一。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臾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 二、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一词多义: ①之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山之一毛/渤海之尾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汝之不惠/汝心之固/虽我之死 魁父之丘/云梯之械 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②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笑而应曰 而山不加增 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国险而民富/名微而众寡/泉香而酒冽 ③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王加惠 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而山不加增 ④其其如土石何/其真无马邪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真不知马也 其恕乎 惧其不已也/公问其故 ⑤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欲言,无可进者。 6、焉 (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 无垄断焉 有子存焉惧有伏焉 (3)父异焉(这件事) 复到舅家问焉(方仲永的情况)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复出焉 7、许 (1)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 (2)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 (3)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4)曳屋许许声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6、诚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 2)臣诚不知徐公美/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3)帝感其诚 7、以 (1)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何以战、可以一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2)以大易小 (3)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4)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 (5)必以信/必以情\\不以其道 (6)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7)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8)杀之以应陈涉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臣以王吏之攻宋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易 以大易小寒暑易节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1、且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014.03.26

部编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 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二、课堂导学 (一)、创设情境 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自学情况 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导学案_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了解大意。 2、认识愚公形象,了解故事寓意,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愚公移山学案

16.《愚公移山》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执笔:张明成审核: 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课文二、三段课文的疏通。 [学习难点] 1、神话故事的理解。 2、愚公形象的分析。 [学法导学]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资料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一、自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给下列生字注音. 惩(chéng)山北之塞迂(yū)回始龀(chèn )匮(kuì)厝(cuò)孀(shu?ng)箕畚(ji )(ben ) 二、重点词语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面对着(名词用作动词)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减少。 把〃〃〃〃〃〃怎么样。 用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三、积累

1、“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结构助词,“的”: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这件事” (4)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他” 2、“而”的用法 (1)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2)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3、“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代词,“他的”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2)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4、“且”的用法 (1)年且九十副词,“将要” (2)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5、“于”的用法 (1)达于汉阴介词,“到” (2)告之于帝介词,“向” 6、词类活用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7、特殊句式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18 愚公移山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目标2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万仞.(rèn)迂.(yū)魁.父(kuí)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 (2)字义 【.面山而居】面对。【.损魁父之丘】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都。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而山不加.增】增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1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2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3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交流展示:愚公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智叟嘲笑他,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山。最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而将山挪走。 2.课文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交流展示: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铺垫。 3.移山的人物有哪些?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展示: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一共五人,并且老、少都有。作者这样介绍,表明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4.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交流展示: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高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眼光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交流展示:示例: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目的明确;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移,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6.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交流展示:示例:我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并不是说愚公无能。 7.故事有什么寓意? 交流展示: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家人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交流展示: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家人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 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 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 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 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

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愚公移山导学案课题

课题:23愚公移山主备:罗有志审核:罗有志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愚公移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

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万仞(rèn )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 孀妻(shu ān ɡ) 始龀(chèn ) 无穷匮(kuì) 一厝(cuò) 垄断(lǒnɡ) 冀州(jì) 魁父(kúi )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3)古今异义 指? ??古义:直。例:指通豫南。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都……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例:投诸渤海之尾。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肩负、扛。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今义:莲。 虽???古义:即使。例:虽我之死。今义:虽然。 (4)一词多义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篇一: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在课件】 t>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 的寓意。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 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预习】 1、文体链接: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 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 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 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 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 (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方七百里,高万仞河阳之北...

3、问题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 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 3、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 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问题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 以看出来? 问题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三)疏通文章第三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问题4: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 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抓重点词“笑”“疑”)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四)疏通文章第四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