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设计探讨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如何装修地下室(一)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如何装修地下室(一)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如何装修地下室引言概述:地下室作为一个重要的空间,将提供额外的生活空间,储物区域或休闲娱乐区。
然而,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对于地下室的装修至关重要。
正确的地下室外墙设计可以确保地下室的可靠性和舒适性,并提供合适的隔热和防潮功能。
本文将探讨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原则和装修建议,以帮助您实现理想的地下室空间。
正文:一、合适的材料选择1. 考虑耐水性:地下室外墙面对潮湿环境的挑战,选择耐水材料能够减少渗漏和潮湿问题的发生。
2. 防潮性能:地下室外墙应具备良好的防潮性能,避免潮湿空气渗入地下室并引发潮湿问题。
3. 隔热材料:选择具有隔热特性的材料可帮助地下室保持舒适的温度,并减少对暖气和空调系统的依赖。
二、适当的墙体结构设计1. 防潮措施:采用防潮层和防水膜等措施以保护地下室外墙,避免地下水渗入墙体。
2. 抗震性能:地下室外墙应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以确保地下室的结构安全。
3. 绝缘层:在地下室外墙内侧设置绝缘层,减少潮湿和温度的传导,提高地下室的舒适性和隔音效果。
三、适当的排水系统设计1. 水平排水:地下室外墙应设计有足够的坡度,以便有效地将水排出。
2. 引流系统:安装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和雨水收集装置,以确保地下室外墙周围的水能够及时排除。
3. 排水层:在地下室外墙内侧设置排水层,以防止水分积聚和渗透。
四、良好的通风系统1. 自然通风:设计合适的通风口和窗户,以便地下室可以获得新鲜空气。
2. 机械通风:考虑安装机械通风系统,以增强地下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湿度控制。
五、合理的装修选择1. 装修材料:选择耐潮、防霉的装修材料,以避免地下室出现潮湿和霉菌问题。
2. 照明设计:充分考虑地下室的照明需求,选择适当的照明设备和布局,提供舒适的照明效果。
3. 隔音措施:采取隔音措施,使用隔音板或隔音涂料等材料,减少地下室内外噪音的传递。
总结: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和装修应注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保证防潮、防水和隔热功能。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分析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分析摘要:钢筋混凝土地下室是一般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室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高层建筑的正常使用及造价。
本文根据国家的有关规范(规程),通过某实际工程,阐述了地下室外墙设计参数的确定,计算模型简化及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外墙配筋面积控制的分析。
关键词:地下室外墙;荷载;计算模型;裂缝0 前言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紧张、寸土寸金,在这种形势下,地下空间的合理运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建筑设计者的青睐与重视,因此,在高层,超高层以及复杂多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通常都伴随有地下室。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普通的以及特殊部位处的地下室外墙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1 工程概述本工程为济南某高层办公建筑,地下两层,均为车库,层高均为 3.5m。
标准段主体结构类型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下建筑面积为16500m2。
该地下结构埋深1.2m,底板埋深8.3m,基坑开挖深度为9.5m。
2 设计参数的确定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低不宜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水泥用量大,易产生收缩裂缝,但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3.4.2条规定环境类别为二b类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因此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不宜高于C40[1]。
因此,本工程选用C30混凝土。
为了满足抗渗要求,地下室外墙的厚度不应小于250mm[2],最终外墙厚度由结构计算确定,本工程采用350mm。
由于地下室外墙一般由裂缝进行控制,从抗裂的角度,二级钢经济性优于三级钢[3]。
从施工角度出发,上部结构中的三级钢使用较多,两者价格的差异也越来越小;从受力角度出发,三级钢的受力性能优势明显大于二级钢,故本工程地下室外墙的受力主筋选用三级钢。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及抗渗性能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地下室外墙外侧的环境类别为二b类,因此地下室外墙外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本工程取为25mm;地下室外墙内侧的环境类别为二a类,因此地下室外墙外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mm,本工程取为20mm。
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浅析

地 下 室外 墙 的 荷载 地 下 室 外 墙 所 受 的 荷 载 分 两 种 : 向 荷 竖 载 ( 上层 建 筑 传 重 、地 下 室 外 墙 的 自重 及 顶 板 传 来 的 竖 向 荷 载 ) 平 荷 载 ( 向 土压 力 、 下 水 压 力 、 面 活 荷 载 产 生 的 水 : 水 侧 地 地 平 压 力 、水平 地 震 作 用 及 人 防 等 效 静 荷 载 如 无 人 防 不计 此 项 , 且 与 消 防 车 活 荷载 及 地 震作 用 不 同时 计取 ) ] 荷载 和地 震 [ 。风 2
现 代 高 层 建 筑 由于 技 术 、 济等 各 方 面 的 因素 , 了满 足 经 为 建筑 使 用功 能 上 的 需要 以及 充 分 利 用 基 础 埋 深 的空 间 ,高 层
抗 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 , 其厚度和配筋量应 匹配 , 这方面 问题
在 地 下车 道 中 最 为 典 型 , 道 侧 壁 为 悬 臂 构 件 , 板 的 抗 弯 能 车 底
一
刚 度 很 大 的基 础 底 板或 基 础 梁 相 连 , 认 为 是 嵌 固 端 ; 部 的 可 顶 支 座 条件 应 视 主体 结 构 形 式 而 定 。 当与 外 墙 对 应 位 置 的 主 体 结 构 墙 为 剪 力墙 时 , 层 墙 体 与 地 下 一 层 外 墙 连 续 , 以 对 外 首 可 墙 形 成 一 定 的 约 束 。但 是 , 主体 结 构 的外 墙 往 往 开 有 较 大 的 门 窗 洞 口 ,其 对 外 墙 的 约 束很 有 限 。 当 主体 结 构 为框 架 类 结 构 ( 括 纯 框 架 和 框 剪 ) , 墙 仅 与首 层 底 板 相 连 , 层 底 板 相 包 时 外 首 对 于 外 墙 而 言 平 面 外 刚 度 很 小 , 外 墙 的 约 束 很 弱 。所 以 , 对 外
地下室外墙设计要点探讨

为 了满 足抗 渗要 求 , 下 室外 墙 的厚度 不 应 小 地
于2 0m J 最 终 厚 度 应 该 根 据 计 算 确 定 , 满 足 5 m 。 在 裂 缝要求 的条件下 将钢 筋直 径控 制在 l 2~1 8mm之
室布 置 , 而对应 地 上 部分 无 墙 的外墙 。此类 型外 墙 承担 的地震 力 很小 , 主 要功 能是挡 土墙 ; 其 另一 种是 地上 部分 的剪 力墙 连 续 到 地下 兼 做 地 下 室外 墙 的 ,
收 稿 日期 : 0 1— 2—2 21 0 5
地 下室层 高 较 高 时 , 厚 仍需 要 满 足 《 墙 高层 建 筑混
凝 土结构 技 术 规 程 ( G -0 2 》 J J 2 0 ) 中对 剪 力 墙 尺寸 3
作者简介: 蒋
宇 (9 7 ) 男 , 龙 江 双 城 人 , 17 一 , 黑 工程 师 , 事 建 筑 结 构设 计工 作 。 从
1 概
述
2 初 始 参数 的确 定
2 1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
随 着 住 宅 产 业 的 发 展 , 区 环 境 和 配 套 的 要 求 小
越来 越高 。为 了获得 更 多的绿 化空 间和满 足车 位 比 例 的要求 , 下 车库 成 为 小 区建 设 中 的 常见 项 目。 地 而且 随着 住宅 中高 层 建 筑 的大 量 兴 建 , 满 足基 础 为 埋深 的要 求 , 下 室也 成 为 高层 建 筑 设 计 中 的必 备 地 元 素 。地 下车 库和 高层地 下室 的外 侧墙 体直接 与土 接触 , 其受 力 性 能及 厚 度 、 筋 均 异 于 普 通 抗 震 墙 配 体 。所 以 , 如何 经济 合 理 地设 计 地 下 室 外墙 是 经 常 面对 的问题 。但是 对 于 这 样一 个 常 见 的 问题 , 计 设 者却 经 常有概 念模 糊 的 现象 , 在很 多 问题 上也 一 直 存在 争议 。该 文拟 对普 通 地下 室 外 墙 ( 考虑 人 防 不 荷载 ) 设计 中的要点 和疑 点问题 做进 一步 的讨论 。
地下室外墙设计

地下室外墙设计一、引言地下室作为建筑的重要部分之一,它的外墙设计不仅要具备美观的外观,还需要具备结构稳定、防水性能好、隔热保温等功能。
本文将从地下室外墙设计的角度,讨论其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常用的材料和施工工艺。
二、地下室外墙设计的重要性地下室外墙设计对于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是地下室外墙设计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性地下室外墙承受着地上建筑和地下结构之间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设计时需要考虑墙体厚度、加固筋的布置、抗震和抗拔能力等因素,确保墙体能够承受设计荷载,并保持长期稳定。
2. 防水性能地下室外墙处于地下环境中,容易受到地下水的侵蚀。
因此,地下室外墙设计必须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以防止地下室内部受到水的渗透和损坏。
3. 隔热保温地下室外墙设计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以降低地下室内部的能耗。
墙体设计时可以考虑采用保温材料或增加隔热层等手段来提高隔热效果。
三、地下室外墙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地下室外墙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
1. 结构合理性地下室外墙设计需要考虑地下室的用途和设计要求,合理确定墙体的结构形式和尺寸。
墙体应能承受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同时兼顾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 防水设计地下室外墙防水设计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应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地质条件等因素,采用适当的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确保地下室内部不受潮湿和水渗透的影响。
3. 施工可行性地下室外墙设计要符合施工的可行性要求。
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施工工艺的要求和施工条件,合理安排墙体构造和材料选用,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4. 美观性地下室外墙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美观性,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设计时可以考虑采用不同颜色的外墙涂料或装饰材料,使地下室外墙呈现出美观的外观。
四、常用的地下室外墙材料和施工工艺1. 常用材料•混凝土:混凝土是地下室外墙常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浅谈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般情 况下 地下室 外墙 在土 压力作 用 下不会 发生 整体 侧移 ,墙
后土体处于 弹性平 衡状 态 ,地下 室外 墙所 承受 的土 压力 为静止 土压
力 ,而非主动土 压 力 。一般 情况 下 ,对 砂 土 静 止 土 压 力 系数 可 取
03 04 , .5~ .5 粘性土 可取 0 5 07 。在计算 地下 室外 墙土 压力 时 , .0~ .0
计错误 ,会 使外 墙 竖筋 不 足 ,扶 壁 柱 配筋 偏 少 ,外墙 水 平 筋有 富 余。如某人 防地 下室 ,层 高 3 9 . m,顶板 上方 覆土 10 . m,地 下水位 在顶 板 上 表 面, 外 墙 柱 间 距 6 6 . m,墙 厚 3 0 m,C 0m 混 凝 土 ,
H B3 级 钢筋 ,按单 向板和双 向板 计算 简 图分别 计算 ( R 35 计算 过程 略 ,战时工 况按塑性计算 ) ,外墙墙底 处内力与配 筋见表 l 。
表 1 计 算 结 果 表 按单 向板 计 算 内力 与配 筋条件 图 1 普 通地 下 室 外 墙 水 平 荷 载
21 0 1年 第 1 8期
1 8
应 用 技 术 与 设 计
带或膨胀加强 带 ;适 当提 高外墙 水平 构造 钢筋 配筋 率 ( 般 03 一 .%
一
05 ) . % ,水平筋采 用细 而密 配 筋 ,间距 10—10 m,水 平 筋宜 0 5r a
关键词 :地 下室 ;荷栽 ;结 构设计 ; 市建设 ;措 施 城
1 作 用在 地 下 室 外 墙上 的 荷 载 及 其 组 合
普通地下室 、人防地下室 ( 战时工况下 )外墙 的水 平荷载组成 如 图1 和图 2 所示。图中 q 表示 平时工况下地 面活载引起侧压力 , 战 l 或 时工况下水平人防等效 静载;q 为地下水 位以上土侧压力 ;q 为地 下 2 3
浅谈地下室外墙设计

浅谈地下室外墙设计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的步骤,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受力分析1引言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建筑空间向地下拓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新建建筑为了获得更大的绿化空间和更多的停车位,单多层地下室成为了建筑设计中必备的元素。
由于地下室外侧墙体直接与土壤接触,其受力性能、配筋均不同于普通砼墙体,同时因设计不当、施工质量等原因造成的地下室外墙渗水破坏屡见不鲜。
所以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合理选用计算模型及设计荷载是地下室外墙设计成功的关键。
2地下室外墙设计步骤1确定墙体的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防水要求地下室外墙的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防水要求,应根据建筑场地条件、地下水位、上部荷载、地下室层数、层高、埋深、水平荷载、使用功能等综合考虑确定。
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厚度应≥250mm,多层建筑当情况允许时可以150mm;内外侧钢筋之间应设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600mm呈梅花形布置的拉结筋。
3地下室外墙设计的注意事项1钢筋保护层厚度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1.7条规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此条具体实施时争议较大。
一方面外墙截面有效厚度损失较大,按照0.2mm控制裂缝时配筋增量大,经济性不佳。
笔者认为地下室外墙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因为这对于结构耐久性非常重要。
所以笔者采用加大墙体厚度20mm的方法,这样砼总量不会增加太多,再按照0.2mm 控制裂缝配筋时钢筋增量不大。
2地下室外墙砼水化过程中产生收缩应力及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受到结构底板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墙身产生较大拉应力,易产生收缩裂缝,设计时应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一般墙长30~40m设置施工后浇带,施工应加强养护,减少外墙暴露时间,墙身水平筋配筋率不宜150,墙身砼强度不宜过高,宜控制在C40之内,并可掺入一定量的微膨胀剂减少砼自身收缩等。
地下室外墙(一)2024

地下室外墙(一)引言概述:地下室外墙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承受外部环境的侵蚀,还需要确保地下室内部的干燥与保温。
本文将探讨地下室外墙的五个主要方面:材料选择、施工方法、防水处理、保温措施和装饰方式。
正文:1. 材料选择:a. 耐候性强的材料:如砖、混凝土等,能够抵抗环境侵蚀。
b. 高抗压强度材料:确保地下室外墙足够强硬,能够承受压力。
c. 透气性材料:避免湿气积聚,防止霉菌和腐蚀的产生。
d. 耐水性材料:防止墙体渗水,保持地下室的干燥。
e. 良好的隔热性能:提高地下室的保温效果。
2. 施工方法:a. 墙体基础处理:确保地下室外墙与地基之间没有缝隙,防止水渗入。
b. 地下室外墙的垂直度和平整度:保证墙体的结构稳定和美观。
c. 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增加墙体的强度和耐久性。
d. 粘贴瓷砖或涂抹墙面防水材料:加强地下室外墙的防水性能。
3. 防水处理:a. 外墙防水涂料:防止雨水渗入地下室,保持室内干燥。
b. 地下室外墙防水卷材:提供更高的防水效果,避免水蒸气渗入。
c.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引导雨水远离地下室外墙。
4. 保温措施:a. 外墙外保温材料:如聚苯板等,提高地下室的保温效果。
b. 内墙内保温材料:防止室内温度传导到地下室外墙。
5. 装饰方式:a. 涂刷防水涂料:在墙体表面形成保护膜,提高外墙的美观性。
b. 粘贴瓷砖或石材:使地下室外墙更具装饰性。
总结:地下室外墙建设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施工方法、防水处理、保温措施和装饰方式。
只有经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才能确保地下室外墙的耐用性、防水性和保温效果,同时使其更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双向板计算模型 ⑶室外车道板处 ,墙顶为自由端 ,墙底为固端 ,计算模型 如图 3所示 。
图 3 悬臂板计算模型 ⑷地下室为两层 ,当 L / b < 015为单向板受力时 ,计算模 型如图 4所示 ;当 015≤L / b < 2时 ,地下一层为顶端铰接三边 固端双向板 ,地下二层为四边固端双向板 。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车位需求大量增加 ,而土地越
来越珍贵 ,向地下空间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在已建的地下室 中 ,存在不少地下室外墙渗水而影响地下室的使用 ,渗水可能 是由于设计不当 、施工质量差 、使用中自行改造等原因产生 , 但设计作为第一道关卡 ,是地下室质量保证的前提 。充分考 虑各种影响因素 ,合理选用计算模型及设计荷载 ,是地下室外 墙设计的关键 。
论和 C1A 库伦 ( Coulomb)理论 。土压力根据回填土土层分
层按静止土压力计算 。
水压力 : 非人防工况时水压力计算 ,考虑到地下水位一
般随季节变化 ,尤其是南方多雨地区应当考虑地表滞水形成
的地下水的影响 。同时当回填土高于原自然地面时 ,可导致
地下水位提高 。因此水压力的计算不能完全依靠地质报告中
准值
一般情况下裂缝宽度与承载力计算相比裂缝宽度计算起
控制作用 。
4 荷载简图分析
以图 1模型为例列举室外地面 、地下水与顶板不同位置
时水平荷载的变化情况 ,如下图 5~7所示 :
图 5 计算简图 (一 )土压力 水压力 堆载引起 人防等效静载
图 6 计算简图 (二 )土压力 水压力 堆载引起 人防等效静载
■建筑结构
福建建设科技 20061No16
2 7
地下室外墙设计探讨
王凯鹏 (厦门中福元建筑设计研究院 厦门 361009)
[提 要 ] 本文针对地下室外墙不同边界条件及受荷情况的静力分析提供相应的计算简图 ,并提出地下室外墙设计时应注 意的事项 。
[关键词 ] 地下室外墙 ;计算模型 ;水平荷载 ;裂缝控制
⑶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端支座 (即底板作为外墙 的嵌固端 ) ,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相平衡 ,底板的 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 ,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 ,这方面问题 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 ,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 ,底板的抗弯能 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 。
⑷地面层开洞位置 (如通风井 )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 ,外 墙墙顶为自由端 ,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 。
(3)从前面几种加固方法分析比较可以看出 ,对这种较扁 型的框架结构最为有效的加固方法是对其增加剪力墙 ,因为
剪力墙不仅可以提高它的侧向刚度 ,还可以较好的抵抗框架 的水平剪力 。
参考文献 [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 S ] , GB50011 - 2001 [ 2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 [ S ] , JGJ / T23 - 2001 [ 3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 [ S ] , GB50292 - 1999 [ 4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 [ S ] , GB50023 - 95
⑸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 ,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 ,应注 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 。
6 结论 ⑴地下室外墙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支承条件选择合适的计 算简图 。 ⑵地下室外墙的设计荷载应根据地下水位 、地下室埋深 等条件确定 ,减少近似计算带来的误差 。 ⑶地下室外墙设计应考虑计算模型近似产生的差异以及 砼自身收缩应力 ,温度应力等各种因素 ,加强构造配筋 ,控制 裂缝产生 。 参考文献 [ 1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 GB50038 - 2005) 1 [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GB50009 - 2001) 1 [ 3 ]徐至钧 1 高层建筑地下室墙的设计探讨 1 建筑结构 , 1997, (12) 1 [ 4 ]赵国选 1 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配筋的实用计算方法 1 建筑 结构 , 1997, (7) 1
■建筑结构
福建建设科技 20061No16
2 9
图 8 计算简图 (四 )土压力 水压力 堆载引起 人防等效静载
当地下室埋置较深而地下水位较高时近似计算将带来较 大误差 ,给结构计算带来不安全隐患 。例如 :某地下室为单层 普通地下室 ,地面标高为 - 013m ,水位标高为 - 018m ,顶板面 标高为 - 115m ,底板面标高为 - 515m ,采用计算简图 (一 )和 计算简图 (四 )结果如表 1。
Ab s tra c t: A im ing at static analysis of basement wall w ith varied boundary condition and imposed force, corresponding calculated sketches are p resented in this paper1 The aspect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esign of basement wall are also mentioned in the paper1 Ke y wo rd s: basement wall, calculated models, horizontal load, crack control
图 7 计算简图 (三 )土压力 水压力 堆载引起 人防等效静载 5 常见错误分析 511 模型选择不当出现的误差 地下室外墙板左右两侧为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或截面 较大的外墙扶壁柱相连 ,高宽比满足双向板要求时 ,未按双向 板计算 ,而采用沿纵向 1m板宽的竖向单向板计算 ,且配筋时 水平向为构造配筋 ,易造成水平向负筋不足导致外墙开裂渗 水。 例如 :某单层外墙板 ,混凝土强度为 C30, 左右两侧为钢 筋混凝土内隔墙 ,间距 8m。地面标高为 - 013m ,水位标高为 - 018m ,顶板面标高为 - 110m ,底板面标高为 - 610m ,墙厚度 0135m ,采用图 2模型进行计算 ,裂缝宽度按 012mm控制 。根 据计算水平向配筋为 Φ16 @ 120 (A s = 1676mm2 )方可满足 。 若采用图 1 模 型 水 平 向 为 构 造 配 筋 即 Φ14 @ 200 ( A s = 770mm2 ) ,不仅裂缝将达到 017mm ,且不能满足强度计算要 求。 512 荷载选择不当出现的误差 不少参考书中未考虑室外地面 、地下水与顶板不同位置 时荷载的变化情况 ,而统一采用图 8所示近似计算 。
图 1 单向板计算模型 ⑵地下室外墙墙高与墙宽之比 015 ≤Lo / b < 2,为双向 板 ,计算模型如图 2所示 。
收稿日期 : 2006—05—22
图 4 连续单向板计算模型
2 8
福建建设科技 20061No16
■建筑结构
3 荷载与荷载组合
311 地下室外墙所受荷载
地下室墙体所承受荷载主要有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荷
的常年地下水水位计算 ,应根据建筑物最高涝水位确定 。人
防工况时水压力计算考虑到人防荷载与最高涝水位同时出现
的概率较小 ,可采用地质报告中的常年地下水水位计算 。
核爆动荷载 :是指核武器爆炸形成的地面空气冲击波压
力 。核爆动荷载属偶然荷载 ,具有荷载量值大 、作用时间短且
不断衰减等特点 。该荷载只有人防地下室才考虑 ,其荷载取
2 计算模型选取 地下室外墙的边界支承条件应根据两者抗弯刚度比值确 定 。一般而言 ,地下室墙厚小于地下室底板的厚度 ,而墙底均 设有基础梁 ,可按固端假定 ;而地下室的顶板板厚较薄 ,比地 下室外墙厚度小 ,难以平衡地下室墙顶弯矩 ,因此地下室外墙 与顶板连接一般按铰接假定 。地下室外墙墙体间应根据扶壁 柱大小确定是否作为支座 ,一般主楼柱截面大 ,可作为支座 (柱厚度不宜小于墙厚的 215 倍 ) ,裙房柱截面较小 ,不能作 为支座 ,当柱作为外墙支座时 ,计算柱时应计入外墙水平荷载 对柱产生的弯矩 ,否则柱会偏不安全 。 地下室外墙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上述原则确定计算简图 , 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计算 ,常用计算模型如下 : ⑴地下室外墙墙高与墙宽之比 Lo / b < 015为单向板 ,计 算模型如图 1所示 ,其中 b为可成为支座的扶壁柱之间距离 。
表 1 水平荷载和墙底弯矩标准值合计
计算简图 水平荷载标准值合计 墙底弯矩标准值合计
计算简图 (一 ) 计算简图 (四 )
19713kN 167165kN
10216kN1m 8719kN1m
误差计算 : 水平荷载标准值合计误差
(19713 - 167165) /19713 = 15% 墙底弯矩标准值合计误差
015% ,钢筋间距不宜大于 150,墙身砼强度不宜过高 ,宜控制 在 C35及 C35以下 ,并可掺入一定量的微膨胀剂减少砼自身 收缩等 。
⑵不能作为墙身支座的外墙扶壁柱 ,考虑计算模型与实 际情况存在的差异 ,在配筋时应予考虑 ,对该扶壁柱内外侧主 筋应予以适当加强 ;同理 ,扶壁柱处外墙水平筋也应适当加 强。
(上接第 31页 ) (2)在对该建筑物的分析计算中可以看出 ,若没有采取一
些特别措施加强框架侧向刚度 ,高宽比较大的扁型框架结构 在水平荷载 (地震或风载 )的作用下 ,虽然它也是多层构架 ,但 它的一些结构特性则表现为高层建筑的性质 ,框架梁端 、柱配 筋都较大 ,在检测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地方 ,看它是否产生裂 缝或变形 、配筋是否满足 。
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分别满足
γ 0
S≤
R及
S
≤ C要求 。
(1)承载力极限状态荷载组合设计值 S
① 防工况下
S =外墙核爆动等效静荷载标准值 + 112x水土压力标准
值 + 112x地面堆载产生的水平力标准值
② 人+ 112x地面堆载产生的水平
力标准值
值应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及功能按文献 [ 1 ]取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