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同一物种个体在特定地点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可以通过种群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和动态等多个方面来描述。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总结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1.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种群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生态位、竞争关系等。
种群数量的估算通常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比如抽样调查、标记重捕法等。
2.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生境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密度过高会导致资源竞争和适应性进化,密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孤立效应和基因流的减少。
3. 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和分布规律。
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有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种群分布模式与环境因素、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等密切相关,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4. 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大小结构等特征。
种群结构对种群的生态过程和动态演变有重要影响,也是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
5.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增长、减少、扩散、漂移、灭绝等现象。
种群动态与繁殖力、死亡率、移居率、环境压力等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以上是种群的一些重要特征知识点的总结,种群是生物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知识点突破和相关练习[认知基础]自主提炼一、种群及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态学上把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是生物生殖、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个体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同种生物的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物种。
2.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越多,种群密度越大。
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是通过计算若干个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出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样方法一般适应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的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的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标志重捕法适应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
(2)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类型。
增长型的种群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的未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存在三种情况: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牛等;雄多于雌:多见于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主要生物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
种群密度与出生率的关系

种群密度与出生率的关系一、引言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出生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每千人口或每百万人口中新生儿的数量。
种群密度与出生率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种群密度与出生率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种群密度对出生率的影响1. 竞争压力种群密度的增加会导致个体间的竞争压力增大,资源的争夺会加剧。
这种竞争压力会影响到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从而降低出生率。
2. 繁殖行为调节在高密度的种群中,个体为了减少竞争导致的生存压力,往往会采取一些调控繁殖行为的策略。
例如,个体可能减少繁殖频率,延迟性成熟的时间,或者降低性行为的频率。
这些调节机制会使出生率降低。
3. 营养供应种群密度的增加会对资源的利用和供应产生影响。
若资源供应不能满足种群的需求,尤其是对孕育和繁殖过程中所需能量和营养的供应不足,将会导致出生率的降低。
4. 疾病传播高密度种群容易产生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疾病的流行会对种群的健康和生育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出生率。
5. 行为的改变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会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例如社会性动物可能会组成更大的群体以应对资源竞争的压力。
这种行为的改变可以影响到个体的生育能力和出生率。
三、出生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1. 自我调节机制在自然界中,种群往往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机制来维持适宜的种群密度。
当种群密度较低时,出生率通常会提高,以增加种群的数量。
而在种群密度较高时,出生率会相应降低,以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从而达到种群密度的平衡。
2. 社会因素在社会动物中,出生率通常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对于某些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猴群或狼群,种群中存在一种社会等级结构,优势个体往往享有更多的繁殖机会。
因此,在这些种群中,出生率可能与个体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相关。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气候、季节和资源的可获得性,也会对出生率产生影响。
季节性的资源丰富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往往会促进动物的繁殖。
而当资源稀缺或环境恶劣时,动物可能会降低出生率以适应环境压力。
种群密度名词解释

种群密度名词解释种群密度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衡量种群的大小、分布和结构,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经济学和全球研究中。
这一概念对认识维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发展和平衡系统中各种生物群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种群密度进行详细的解释,旨在帮助读者增强对种群密度概念的理解。
种群密度指的是一定区域内某物种的平均数量,主要取决于物种的繁殖能力,和这一物种的空间分布、资源需求等因素。
它是每个物种的总数量除以某个地区的面积,表示每平方千米的物种数量。
例如,一个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的种群密度为1000的话,那么这个区域内的某物种的总数量应该为1万。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种群密度仅仅是统计该物种的数量,而并不代表该物种繁衍或者繁殖的程度。
种群密度可以用来考察物种的分布,例如一个区域内的动物数量,当一个物种的种群密度过低时,这种物种会易于灭绝;反之,如果种群太多,这种物种可能无法繁衍,也可能会对它们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另外,种群密度也可以用来衡量物种的空间分布情况。
如果一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呈现出非常集中的情况,那么这种物种可能在空间上没有很好的分布,比如某一物种在一个地区很集中,而在另一个地区却很稀疏,这也可能对它们的繁殖能力产生影响。
此外,种群密度还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种群大小差异。
一般来说,当物种的种群密度低时,它们的种群大小也会比较小,而如果其密度较高,则其种群数量也会相对较多。
最后,种群密度可以用来研究物种结构。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物种的种群密度较低时,它的种群结构往往更加复杂,因为那些更低密度的物种更有可能根据生存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应的种群结构也会随之而变化。
综上所述,种群密度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可用来衡量物种的大小、分布和结构,为人们分析各物种之间的差异、优劣,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借鉴。
此外,种群密度的研究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物种的生态系统,并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程标准素养要求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1.生命观念:概括总结影响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建立普遍联系的观念。
2.社会责任:尝试从近期效应和长远效应两个方面分析或探讨人类活动对种群及环境的影响,认同种群研究的重要社会意义,提升社会责任感。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醒]非生物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生物的细胞代谢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死亡率;还通过影响其生殖(如长日植物,干旱条件下蝗虫受精卵容易孵化等)进而影响其出生率。
二、种群研究的应用(1)动物缺水发生个体死亡,是水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
()(2)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
()(3)林木郁闭度越小,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越小。
()(4)气温、干旱、食物等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5)为了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应在K值左右时进行捕捞。
()答案:(1)×(2)√(3)×(4)×(5)×知识点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三看法”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温馨提示](1)种群密度越大,密度制约因素作用强度就越大。
(2)非密度制约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1.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的一个孤岛。
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年份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数量/只200 300 1 000 2 000 2 500 3 000年份1934 1943 1947 1950 1960数量/只400 170 600 500 600A.岛上驼鹿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B.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充足、没有敌害C.1930~1943年间,驼鹿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D.岛上驼鹿种群的K值是可以变化的解析:选C。
生物的种群密度与生态平衡

生物的种群密度与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特定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保持稳定。
生物的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与生态平衡密切相关,下面将从种群密度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调控种群密度的因素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种群密度的变化对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当种群密度过高或过低时,都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如果种群密度过高,资源竞争会加剧,食物和生存空间的供应不足,导致个体的生存率下降,甚至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
相反,如果种群密度过低,食物链中的掠食者数量减少,将破坏食物网的平衡,造成其他物种数量过多,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调控种群密度的因素众多。
一方面,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例如,食物供应量的增加可以支持更多的个体生存,从而增加种群密度。
另一方面,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例如,天敌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建立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态平衡保持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生态平衡使得物种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范围内存在,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维持物种的多样性。
同时,生态平衡还有助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保证食物网的稳定性。
只有保持生态平衡,生物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物种的共存和繁衍。
综上所述,生物的种群密度与生态平衡密切相关。
种群密度的变化会对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调控种群密度的因素较多。
维持生态平衡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的繁荣至关重要。
情境解读20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备战高考: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增长速率典例:(2021山东高考19)(不定项)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 水蚤种群密度为 1 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 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 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 32 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BC本题题干中提到: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这样来看的话,种群增长率=(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
存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就需要对种群增长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基础回顾:1.“J”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2)数学模型:N t=N0λt。
(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的。
(4)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如图乙、丙)2.“S”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等。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停止增长(3)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如图丁、戊)以细菌为例,根据微生物生长速率的不同,可以将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如下图: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决定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有:①超始种群数量;②出生率和迁入率;③死亡率和迁出率。
种群数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②和③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二者之差就是种群增长率。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种群的特征

如何调查 一片草地 中蒲公英 的数量?
2)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标记(志)重捕法
a、
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作 物植株上蚜虫、跳蝻等,都可以采用样 方法。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b、标记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Nt=N0 λ
t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 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例: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 统计数据如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6
2.0
4.1
4.7
10.3 11.6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按照此曲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 状况,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 么措施?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 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算一算: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 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 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是15 只。请估算这个种群的密度。 39 : N= 15 : 30 N=78
b、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 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象海豹等
象海豹群体
奶牛群体
c、雌少雄多型:
特点是雄性个 体明显多于雌性 个体。这种类型 较为罕见。如家 白蚁等营社会性 生活的动物。
白蚁
性别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 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说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
湖南省永州市第二中学 张俊贵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种群密度,下面仔细说说这四种因素对种群密度影响。
1、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
⑵年龄组成常常作为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野生种群中,性别比例的变化往往会引起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从而使种群的繁殖潜力产生差异,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3、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变化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4、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5、四种因素对种群密度影响的整合模型
点拨:
⑴种群的数量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初级种群参数,其中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迁出和死亡使种群数量减少;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次级种群参数。
⑵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多时种群密度大;相反,种群密度小。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6、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思路
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
⑴年龄组成①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②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稳定;③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⑵相同年龄组成情况看性别比例①♀﹥♂,种群密度增长快;②♀≈♂,种群密度增长相对稳定;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巩固练习:
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在高等动物的种群中,尤其是人的群体中,雌雄比例大体相当,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显然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目前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则缓慢增长;德国属于衰退型,这种增长趋势是由种群的年龄组成特点决定的。
本题中人口动态预测的依据是年龄组成。
【参考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