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7(365)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 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 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选择,判断,知识点单/判: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点: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河南少林创立,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断: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功夫,就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王守仁的“心无外物”源于禅宗的“心性生万物”说。

选:“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汇在雍正以后戛然而止。

点:陈独秀: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文化必须进行价值观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最深层次的变革。

点:纵观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单/断:毛泽东在40年代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以及着名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50年代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

江泽民发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

二,名词解释名解: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劳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三,简答题,论述题简答:中国文代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两次是?答:1.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

2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化经历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全创新”等种种文化主张,文化选择的激烈论争与痛苦思辨。

简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1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2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3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4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5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简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完整版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完整版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通过贸易、宗教、教育等方式传入 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中国文化面 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 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 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视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个人对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 信等美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
音乐与舞蹈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著称。乐器如琴、筝、笛、 鼓等,风格各异,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特色。
舞蹈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舞蹈动作注重身姿、手势和眼神的 表达,通过舞蹈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戏曲与曲艺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清末开始,中国进行了多次教 育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 系。
02
现代教育体系构成
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等多个层次,注重科学知识 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03
教育发展现状与展 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 体系不断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和机遇。
06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统一期,秦始 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 立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39,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40,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从这里开始。
41,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事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42,“五湖”之说,即匈奴,鲜睥,翔,实则内迁的人群并不止这些,如卢水胡,山胡,焦胡等。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一、选择: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22,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23,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24,儒家的影响在道德在事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农业科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0(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0(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0)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

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纳与中国化: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特别是禅宗。

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禅宗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都受到过禅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文化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具体地中国化。

作为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佛、道“三教合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

宋明理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西方欧洲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初期传教的耶酥会士的东来。

第二次大交汇有以下特点: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趣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7)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中国古代重体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特征: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内容和特征: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

这种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类比思维中包含了类推。

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及影响最大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

(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涌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准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中和:意为“经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的和谐”。

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

说命上》;(2)“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荀子;(3)“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4)“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5)“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中国传统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特点:(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2)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3)“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状况: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而在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道教的形成和信仰特征及其与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文学艺术的关系:
(1)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魂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崇拜、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

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镇。


(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

道教丰富了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医疗手段;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

佛教的形成和基本教义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相传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

乔答摩所创立。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

(2)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正式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

这一演变过程的主要环节: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

唐宋之际,佛、道、儒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

三教之间的关系,也由魏晋时斗争激烈,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推动了三教在思想上的合流。

三教由并行、合流而合一,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

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国治家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惟一途径。

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宙相通。

汉魏以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带有宗教色彩的先秦儒学:(1)先秦儒家的“天命观”虽不是宗教,却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

(2)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

(3)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