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20古诗两首教案文档

20古诗两首教案文档

20古诗两首优秀教案文档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能力。

培养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鉴赏。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通过古诗,学会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春晓》:孟浩然的《春晓》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胸怀壮志的豪情。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但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让学生能够进行古诗的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析法: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古诗?古诗的特点是什么?5.2 学习《春晓》让学生多次朗读《春晓》,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讲解《春晓》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分析《春晓》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进行《春晓》的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3 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多次朗读《登鹳雀楼》,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讲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0古诗两首优秀教案文档

20古诗两首优秀教案文档

20古诗两首优秀教案文档章节一:《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句,感受韵律和节奏。

3. 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背诵:让学生背诵诗句,加强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章节二:《静夜思》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静夜思》。

2. 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白。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句,感受韵律和节奏。

3. 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背诵:让学生背诵诗句,加强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

章节三:《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2. 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庐山瀑布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句,感受韵律和节奏。

3. 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背诵:让学生背诵诗句,加强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章节四:《望洞庭》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望洞庭》。

2. 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句,感受韵律和节奏。

3. 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背诵:让学生背诵诗句,加强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

章节五:《赠汪伦》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赠汪伦》。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20.古诗两首(含反思)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20.古诗两首(含反思)教案

20、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2.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感悟墨梅的冰清玉洁和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见附件)教师:1. 多媒体课件。

2.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精神文化的遗产,从开学至今,我们背诵了不少诗词,谁来为大家诵读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是一首词。

2. 生自由背诵。

3. 教师评价:你把古诗的韵味有声有色的表达了出来。

从一首首古典诗词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或豪放或婉约的诗人,感受到他们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或者志向。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20《古诗两首》)认识两位诗人。

请齐读课题。

(二)出示两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1. 自己读读两首古诗,注意读的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同时,结合预习思考,从两首古诗中你读懂了什么?2. 指名两位学生来读,一生读《石灰吟》,一生读《墨梅》。

3. 说说从两首古诗中读懂了什么?4. 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

5. 师生合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感知诗人志向,了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过渡: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两首古诗,看看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点,两位诗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好吗?先学习第一首《石灰吟》。

A 学习《石灰吟》1. (课件出示《石灰吟》)(1)讲解: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达形式。

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四上 20古诗四首(第一课时)预设目标:1.读懂《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重点字词及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2.能按照古诗词的韵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王维、李白、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搜集有关这几则古诗的资料。

③摘录课外的有关送别亲友的古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听音乐——《送别》,和朋友要分别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2.柳永曾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是的,古人也是多情的,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去品读诗人当时的感受。

二、出示古诗,弄清题意。

1.出示两首古诗,轻声读读。

2.解题。

说说“使”、“之”的意思。

将课题补充完整。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随机请学生说说对“故人”的理解。

2)弄清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

弄清黄鹤楼与广陵(即扬州)的地理位置。

理解“西出”“西辞”。

三、自主合作,理解诗意。

1.再自由读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想意思。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字词典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理解重要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其中一首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朝雨”“浥”“客舍”“更尽”;“烟花”“尽”“惟见”。

其他同学可以做点笔记,也可对发言的小组提问、补充。

四、体会诗境,朗读回味。

1.齐读这两首古诗。

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板块A这两首诗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真挚深厚的友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感情。

前者更多一点对未来的悲切,伤感;后者多一份祝贺和期盼。

(1)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0古诗两首教案文档

20古诗两首教案文档

20古诗两首优秀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3)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字词,揣摩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好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 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体会诗文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3.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古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古诗的文本、注释、翻译和相关的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关键字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理解大意;(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教师示范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古诗。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给予指导和鼓励。

(2)学生自主思考,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两首古诗;(2)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思考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授课时数
两课时




第一பைடு நூலகம்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二)揭题
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3.假如:李白和王维在送完各自的朋友后相遇了,他俩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任课教师:班级:四年级时间:年 月 日
教 学 设 计
学习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有关文字资料、图片。
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题
一、检查前置性预习
(一)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齐读古诗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轻声读古诗
(三)根据想一想:每句诗句的意思
(四)小组交流
(五)全班汇报交流
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与祝福。
三、课堂小结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说说哪句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二、检查前置性预习

《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读熟相关诗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主学习和想象的能力。

一、导入新诗1.播放歌曲《送别》。

回忆学过的相关诗句,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

听听音乐,读读诗句,说说你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看一看他与友人分别时的场面是怎样的。

2.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读题目,从诗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诗人与友人孟浩然在黄鹤楼作别,因为朋友要去广陵了。

诗题交代了事件的地点及背景。

理解“之”的意思。

(之:往。

)2.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

让我们再来读读题目。

指导读好“黄鹤楼”、“孟浩然”、“广陵”。

指导书写:孟看看这些生字都记住了吗?媒体出示:辨析组词鹤()浩()陵()鹊()洁()凌()二、初读诗歌1.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题意。

这首作品是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作品,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师生交流。

媒体出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2.诗中提到的黄鹤楼和广陵又分别在我国的何处呢?●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打造精彩课堂:《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教案分享

打造精彩课堂:《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教案分享

打造精彩课堂:《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教案分享】诗歌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对语言的感觉和艺术审美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打造一堂富有艺术性的诗歌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诗歌素养和表达能力。

【1 高中语文课程背景】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对诗歌的教学应该是必修部分,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和思辨能力,在选择诗歌材料时,可以借鉴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阅读《20古诗两首》,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能力。

【2 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兴趣,为课程的出彩打下基础。

同时,也需要精心准备一些教具和材料,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

具体准备如下:(1)教材选用:本节课主要使用《20古诗两首》这本诗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对古诗词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教学课件: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些有趣的PPT课件和相应的配图,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教学笔记:准备一些参考资料和范文,让学生在课后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选用一些诙谐幽默的内容或者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2)阅读文本:教师可以按段落或者整首诗进行朗读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20古诗两首》中的每一句话和节奏。

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每一篇诗歌的思想境界和表达技巧。

(3)朗读练习:通过对古诗的重复和朗读,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进一步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朗读和解译这些诗歌,以便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4)思考提问: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比如:“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试图表达的是什么情感?”等问题,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两首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 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 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西 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 老朋友了。
孟 Mèng (孟子) (孟夏)(孟冬) 浩 Hào (浩浩荡荡) 陵 Líng (陵庙) 辞 Cí (辞职) 唯 Wéi (唯一) (唯心)(唯独) 舍 Shè (宿舍) 君 Jūn (君子)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
阳关 渭城
西域都护府
玉门关 阳关
长安
[王维简介]
(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世 称“王右丞” ,和孟浩然并称“王孟”。 作品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 《 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 《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 在的“元老二”。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并没有 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 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
本诗评析
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自己, 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 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 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 地向天边流去。他的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 水追着朋友向远方去了。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号太白(公元701-----
762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小时候学习了很多书,十
五岁,做的文章已经很出色。他喜欢 游览山水名胜。从二十岁起,他差不 多游遍了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在青 年时期,李白就有了丰富的学问和很 高的文学修养。他富于正义感,热爱 自由,性格豪放。他给我们留下了一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
县。 ④渭城:在今陕西咸阳。 ⑤浥:润湿。 ⑥客舍: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⑦更:再。 更尽:再饮完。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⑨故人:老朋友。
客渭 舍城 青朝 青雨 柳浥 色轻 新尘 。,
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 我辞别 ,
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 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 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 流去。
“孤帆”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
并不是说长江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 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了。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 厚友情。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并没有直 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 依依惜别的心情。
填空练习
“之”的意思是去( )。
“广陵”是现在的扬(州
)。
“烟花”艳指丽(的春景
)。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孟(浩 然
)。因
为(黄 鹤 楼 在 扬 州 的 西边 ),所以说“西辞”。
“““尽唯天” ” 际是 是 ”( ( 是只(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注释:
“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就是“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
所以说“西辞”。 “烟花”,阴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春
天百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迷蒙蒙的雾气, 古人称为“烟花”。 “下”是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就是湛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只 “天际”是天边。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 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 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 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点 、 时间 和 环境气氛 。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进 无一 故杯 人酒 。,
劝君更进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 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 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 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千多首诗,人们称他“诗仙”。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他和李白是好朋友。
广陵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之”是“去”的意思。
公元726年,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写了这首诗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人物: 孟浩然和李白 事李件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地点: 黄鹤楼 广陵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现在的 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 上,自古是游览胜地。现 已重建。传说有神仙在此 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前两行写景,后两行叙事,体会到 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是关于友情的一首 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情的诗句呢?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
天 边 )。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
)之
情。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送别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 常,在兄弟中排行老 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 使。
安西:唐代安西 都护府,在今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车县。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 敬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 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 言表。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 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 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西 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 老朋友了。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