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

合集下载

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认识

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认识

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认识院系:机电工程学院学号:1404121951姓名:刘朝辉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认识摘要: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

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中最深层次的内涵,作为人类精神层面的两个维度,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相互交融的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是贯穿在科学研究与人文研究中的精神实质,展现了科学与人文活动内在意义.本文介绍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分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统一的关系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内涵、辩证统一、融合(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信念、气质、品质、责任感、使命感的总和,是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

它由三要素构成。

首先,普遍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把是否可重复性实验作为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科学猜想、伪科学区别的最根本标准。

只有可以用重复性实验证明的理论才能作为科学的理论,反之,只能作为科学的假说、科学的猜想或者被排除在科学之外。

因此,科学精神的基本点就是怀疑。

事实上,科学最先就是靠怀疑意识从原始的宗教、神话和迷信中独立出来的。

其次,批判的理性是科学精神的灵魂。

科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超越现有的理论,而要创新,科学家必须拥有批判的理性。

科学精神,是求真求实的精神.凡是纯粹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社会科学,皆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清楚的科学头脑、有条理的科学方法和有勇气的科学精神。

科学与人文作文(精选40篇)

科学与人文作文(精选40篇)

科学与人文作文(精选40篇)科学与人文作文(精选4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与人文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与人文作文篇1两性是世界上最最奇妙的现象,如阳和阴,雄和雌,男和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逐渐产生了一对既抽象又具体的两性——科学与人文。

二者联姻,造就了今天我们日新月异的世界,幸福安乐的生活和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更代表一种求真的精神,是一种真理,也是一种硬性文化。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

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的束缚,求实创新,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无论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现代的“五四”运动,都充分展示了科学精神的巨大作用。

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是如何做人,是为人之本,是一个人和整个人类精神之所在,没有人文文化的陶冶就成不了人,更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文精神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文关怀,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就是他深沉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

科学与人文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但却像人的左脑和右脑,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这种关系在中国古代《四书?大学》里早有精辟论述。

该书提出教育的八大要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是讲科学研究,“诚意、正心、修身”讲做人,是人文精神,后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通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达到至高的目的。

欲成大事者,科学与人文精神缺一不可,且得付诸实践。

同样,对于文明的推进,时代的飞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曾有过“黄金般的联姻”,在反对宗教的神性和信仰的旗帜下,无论是科学文化对自然的聚焦,还是人文文化对于人的崇尚,都渗透着同一种时代精神。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变的严重不协调,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矛盾。

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

本文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研究背景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最后展望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景。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

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

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与人文融合研究的背景分析1.1理论背景:17世纪以来,在牛顿一笛卡尔的思想模式以及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机械论科学观把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视为由彼此孤立的客体组成的毫无生气的世界图景,与其相对应,科学则被视为纯客观的知识,科学活动被视为与价值无涉的求真活动,由此,事实与价值被割裂开来,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引导和规范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理性倍受推崇,自然科学获得独尊地位,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却因不能创造出有力的“实际成果”而逐渐遭到积压和吞曦。

直到维也纳学派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科学与哲学彻底分裂,表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彻底分野。

但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使得机械论世界观被打破,辨证的、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得以形成,尤其进入2侧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宇宙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整体的、综合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表明在有机整体的复杂世界,系统的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认知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因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被看作是科学的重要因素,人文价值因素是内涵于科学的。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两种不同的科学概念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两种不同的科学概念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两种不同的科学概念摘要: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是科学史上的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源于科学,但是又都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从本质上看,科学主义不但不符合科学精神,而且与科学精神相抵触。

弄清它们的本质及差异,有助于我们克服极端的科学主义的缺陷,弘扬科学的精神,促进科学的事业向人类的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精神;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一,引言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是科学史上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重要的概念,似乎没有比较的必要。

然而,在学术和思想上的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都源于科学,但又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二,科学精神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科学精神曾经引导人类摆脱愚昧,倡导摆脱迷信和专制的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科学的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崇尚理性、注重实证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

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不承认有任何的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

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

它强调客观的验证和逻辑的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科学的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1]科学的开放进取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精神的源泉。

透过现象见本质,科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永远对外部世界保持开放,把创造和优化关于外部世界的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基本的职责,怀疑的批判精神是科学动态前进的关键和理论创新的动力,人类只能不断地逼近真理。

怀疑的批判精神不是简单的破坏,而是重在超越和建设。

科学的平等宽容精神表现为主张兼容并蓄、这是科学事业能够茁壮成长的关键,科学的理性负责精神不仅包括科学家群体的和个人的行为的内向的问题,而且关乎科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社会等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的外向的问题。

如何让科学拓展人类的知识的疆域并且为人民创造福祉是当代社会的最迫切的问题。

三,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实施探讨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实施探讨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其实施探讨概要: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综合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构建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完整的教育,共同奠定正确的追求基础,形成正确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体思维。

我国须大力实施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使教育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二者的冲突引发了诸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对着两种思潮进行反思,以致出现了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教育也开始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

在我国教育中,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原因之一就在于从理论上没有搞清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及其走向。

因此,辩证地分析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并积极探索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在我国有效实施的途径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融合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社会,在18世纪以前,古典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主要流派有永恒主义流派、自由主义流派及存在主义流派。

人文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首先是人性不变的哲学观,它认为人性是美好的,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即培育人性,使人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人。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理性,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

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教育首先要为个人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个人的教育目的高于社会教育目的。

就个人的教育目的而言,教育又在于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而不是获得谋生手段和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人们越来越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摘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

实现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统一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

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

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

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

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的内涵: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

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什么是科学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求真”。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

科学与人文(何中华)[1].

科学与人文(何中华)[1].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何中华摘要科学与人文分别折射着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

作为人的存在的二重化的表现,它们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植根于理性与价值的独断化。

它主要表现为两种视野的互斥、科学主义误区与“乌托邦”悲剧、中西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对峙。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在当代已被提上日程,并昭示着21人类努力的方向。

作为两种精神、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及其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必须直面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并制约着21世纪人类命运和文化走向。

因此,有必要对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二者之间的分裂与整合进行反思,以便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一、“科学”与“人文”意味着什么?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①。

康德所谓的“两种东西”也就是自然律和道德律,它们分别构成科学和人文所把握的内容。

正是康德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两种传统,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野的哲学表达。

对于人的现实存在来说,科学与人文带有人类学本体论意义。

因为它们植根于人的生存际遇之中。

人的存在的二重化,即肉体与精神的分野,构成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人类学本体论根据。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一种肉体存在物,这是人的生物学意义。

肉体的人要维系自己的生命过程,就必须有效地、持续地同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这种交换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科学技术的方式。

从根本上说,科学技术乃是在肉体层面上人的自我肯定方式。

问题在于,人又不仅仅是一种肉体存在物,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心灵世界或意义世界。

就此而言,人是即动物而又超动物的,人的存在是二重化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十分推崇“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但他所追寻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而是追究人的存在的意义以及它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无法被还原和归结为自然存在的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醒民: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
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途径
李醒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

二者的思想底蕴和精神实质集中体现在人文主义(humanism)和科学主义(scientism)上。

人文主义也被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它与博爱主义(humanitarianism,亦译人道主义)有相通之处。

人文主义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作为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在20世纪,它形成了以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为主旨的思想运动。

现在,人文主义泛指关于人的本质、意义、使命、地位、价值、特性等等的理论和学说,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主义的思想菁华和终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

科学主义(往往被不确切地译为“唯科学主义”)是伴随着近代科学(本文“科学”一词主要指“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成功逐渐形成的,该术语的英文词出现在1877年。

它指称科学家的或归之于科学家的典型的方法和态度,例如:科学是对真知的追求,是对自然(乃至社会)规律的揭示;科学知识是最为客观的、最接近实在的知识;科学的统一在于它的方法而非材料,科学的实证、理性、臻美等方法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科学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必须以技术为中介),是推动文明进步和造福人类的源泉之一。

科学主义在18世纪的机械物质论、19世纪的孔德实证哲学和社会物理学、20世纪初叶的逻辑经验论中被推向极端,以至夸大科学方法的功效,无条件地把它应用于所有学科(科学方法万能论),乃至认为科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科学万能论)。

这种激进的科学主义失之偏颇,受到人们的批判和贬斥,现今在科学共同体内已经没有多少市场。

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学科)和科学(萌芽状态的)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还,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乃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出现社会畸形的危险。

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正好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

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

诚如J. S. 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

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


我曾经说过: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主义是蹩足的和虚浮的。

急需改变两种文化分裂的态势,急需消除两种主义的人为对立!
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既不是削足适履、刓方为圆,也不是揠苗助长、一蹴而就,而是使二者在相互借鉴、彼此补苴的基础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scientific humanism)和人文的科学主义(humanist scientism),即走向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和新科学主义(neo-scientism)。

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其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它的新颖之处在于: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或世界图像,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科学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为人文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自身也能够提供新的价值和意义,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的实证、理性、臻美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启蒙自由、怀疑批判、继承创新、平权公正、自主公有、兼融宽容、谦逊进取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是我们思考和处理社会和人事问题的背景和帮手,科学人的求实作风和严谨风格值得人文人学习和效仿;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要尽可能学习和借鉴科学方法,以拓宽视野,更新工具;……要而言之,科学的本性包含着人性,科学的价值即是人的价值,科学的人文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科学化。

同样,人文的科学主义是在发掘和弘扬科学主义的宝贵遗产的前提下,给其增添旧科学主义所不足的仁爱情怀和人文精神。

它的鲜明特色是:人为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的和长远的福祉,它因此必须听命道德的律令,这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科学家用数学公式描绘的世界只是多元世界之一或一元世界的一个侧面,诗人用文字、画家用色彩、音乐家用音符、哲学家用思辨概念描绘的世界同样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科学只提供手段,而不创造目的,对价值判断先天乏力,它应该尊重并辅佐人文主义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误用或恶用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人应该念念不忘科学良心,时时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制止科学的异化和技术的滥用;纯粹的智力难以弥补道德和审美价值的缺失,科学人切勿以救世主自居,要虚心向富有人文精神的贤人和哲人学习,从人文学科中吸取各种营养;适度冲淡科学的“冷峻”面孔(例如把客观性冲淡为主体间性,把实验证实冲淡为确认,用直觉补充逻辑之不足,把内在的完美引入理论评价标准),扶助科学中本来就有的为善、审美功能,让情感成为科学活动和科学发明的积极因素;历史中的科学理论总是可错的、暂定的、不完备的,科学人像常人一样往往会犯错误;……要而言之,人性应该寓居于科学之中,人的智慧亦是科学的智慧,人文的科学主义就是科学主义的人性化。

关于科学的人文主义,生物学家J. S. 赫胥黎和科学史家G. 萨顿都曾做过精湛的论述,但是人文的科学主义好像是新提法。

不过,它们在历代的哲人科学家(philosopher-scientist,或我的自造词sage-scientist)身上得以双重体现。

例如,2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先驱、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20世纪科学革命的主将和哲学大师爱因斯坦,都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的人文主义者和人文的科学主义者。

只是在20世纪后半期,这样的哲人科学家显得相对稀少了一些。

另一方面,类似哲人科学家那样的一身二任式的科学的人文家(scientific scholar of humanities)在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比如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歌德,但是这样的伟大人物后来似乎销声匿迹了。

究其原因,在于知识门类的极度分化,在于教育的不幸专门化和文理分家,致使科学和人文的学子和学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最终酿成二者之间的巨大鸿沟。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令人遗憾的状况现在正在向汇流和整合的方向转化。

首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的趋势,已经产生了一批交叉科学或边缘学科。

其次,我们已经成功地编织成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建造起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比如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或者有中国特点的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

再次,在作为人类知识总汇的哲学内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流派也呈露出相互取长补短的会通态势,催生出所谓的文化哲学。

最后,现今人们已经认识到通才教育或自由主义教育(liberal education)——它文理齐头并进,知识教学与素质教育并重,理论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它既是智力的训练也是人性的修养——的重要意义,这为未来的哲人科学家和科学的人文家的涌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照此势头发展下去,两种文化的汇流和整合就不是遥遥无期的了。

正是为了顺天应时、随者唱喁,我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当前,科学人尤其要警惕对人文文化的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恪守科学自律的节操,秉持科学平权的姿态。

与此同时,人文人对科学文化相应地要戒除井蛙主义的愚昧无知和夜郎主义的妄自尊大,克服某些极端立场、狭隘观点、偏执态度和妒忌心理,放弃对科学的迪士尼式的乃至妖魔化的涂鸦,自觉节制一下封建贵族式的或流氓无产者化的新浪漫主义批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