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集下载

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其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并且是每个人都能亲身体会的,人文环境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将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其创造力的高低。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环境人文素养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诸方面,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对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作一论述。

一、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下面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1)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

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等。

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必然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民族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必然会打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深深烙印。

(3)社会价值观念。

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质。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其创造能力的大小,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科学知识及其素养.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创造热情和灵感。

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高低。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二、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三种基本张力:社会张力、文化张力和科学张力。

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科学结构,是构成这三种张力产生的基本目素。

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

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

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
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近代欧洲历史的发展,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思想更是影响深远。

首先,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教育改革,提倡“以人
为本”,重视个人发展,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促进了教育
的发展。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的教育体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在不断深化。

其次,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激发了欧洲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在不断深化。

最后,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政治制度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政治思想的变革,推动了欧洲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政治制度的发展。

总之,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而且推动了欧洲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欧洲近代历史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3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3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一、从哥白尼到伽利略1.哥白尼(波兰)(1)主要学说: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2)影响: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日心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2.伽利略(意大利)(1)主要学说①在天文学方面,伽利略在161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②在物理学方面,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2)影响: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二、牛顿的经典力学1.主要成就(1)数学方面,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

(2)物理学方面,1687年,牛顿出版了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2.历史影响(1)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1.进化论的创立: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说明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进化论的内容(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会因周遭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异,变异有利于适应自然环境的个体存活下来,不适应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自然条件若比较稳定,有利的变异就会得到积累,世代相传,与原物种越离越远,从而形成新物种。

(2)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3.进化论的意义(1)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引起教会的极大恐慌与围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体系,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性的两个方面。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类的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而科学主义则注重理性和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分析。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实际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差异。

科学主义强调用客观的、可验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通过实证主义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主义追求理性和客观的真理,力图消除主观的偏见和情感的干扰。

而人文主义则注重人的主体性和情感的体验,关注人类精神和道德的价值。

人文主义重视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培养,注重人的个体特征和多样性。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为人文主义提供可以依赖的证据和数据,从而使人文主义不再仅仅停留在主观的感觉和想象中。

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人文学科更加准确和权威的依据,使得人文学科更加科学化。

同时,人文学科也可以为科学主义提供人性化的观察和反馈,使科学主义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

其次,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科学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科学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等。

这时,人文主义的精神和价值就能够为科学主义提供一个道德的约束和引导。

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的情感和情感的需要。

人文主义关注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特征,追求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标准。

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客观的、理性的真理,而人文主义则注重的是主观的、情感的体验。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二者能够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全面和综合的发展。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西欧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西欧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各种生物都有极强大的 生殖力, 但是,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数 量在一定时期内都会保 持相对稳定。
(3)生存斗争
生物存在着繁殖过剩现象, 出现了生存斗争, •种内斗争 •种间斗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斗争
(4)适者生存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结束语如此写道:
“这种观点是宏伟壮丽的:生命及其若干威力最初 被赋予几种或一种类型; 而且,在这颗行星依据引力 的既定定律运行之时,从如此简单的一个开端,最美 丽和最奇妙的无穷无尽的类型已经和正在进化。”
D、蒸汽机的应用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是: A、牛顿力学的创立
B、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瓦特改良蒸汽机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的核心是阐述了: A、生命的进化
B、物种的人工选择
C、自然造物理论 D、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
下列科学成就给宗教神学以致命打击的是: ①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牛顿的经典力学 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④瓦特发明蒸汽机 A、①②③④ C、①③ B、①② D、②④
手工操作的工场
机器生产的工厂
E、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爱迪生与电的应用
爱迪生12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 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 事情。” 爱迪生的发明: 电灯 电报 电话 电车 电梯 留声机 蓄电池 打字机 甚至与电力无关的橡皮、水泥
“如果说我看得远,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
二、物理学:牛顿
1、成就: 数学 微积分(德国 莱布尼茨)
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 力学三大定律(标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文艺复兴运动中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文艺复兴运动中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文艺复兴运动中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一股思想和文化运动,其主要发生在14世纪后期到17世纪早期。

它发源于意大利,在全欧洲范围内迅速传播,对人类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等方面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同时也成为了当时科学和人文主义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两种思想深入贯穿了整个文艺复兴运动,共同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关系科学和人文主义这两种思想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结合可以追溯到14世纪。

在此期间,欧洲学术界不再专注于宗教和神学研究,而转向关注更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一些研究这些学科的学者开始试图将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他们认为,人文主义和科学可以用来探讨人类和自然的本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它们。

其中,人文主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文主义通过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研究,提倡人道主义和个人自由,并倡导知识、哲学和文化的追求。

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期间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宣扬。

许多散文和诗歌作品都是以人文主义议题为主题,如从爱情和家庭关系到政治和宗教问题等。

人文主义的关注点主要是人的自由和尊严,推崇人的艺术尝试和探索,从而深刻影响了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理论。

科学的崛起及其发展在文艺复兴期间,科学发生了高速的发展。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是伦勃朗德,他开创了现代药学和化学,并提出了无限可分性的概念。

他的研究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进一步地推动了后来的科学方法和探索。

除了伦勃朗德,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达芬奇、普罗科皮乌斯和哥白尼。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自然科学,如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等。

这些科学家们对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所拓展的科学领域为后来的学者们展开了更多的探索之路。

人文主义对科学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不单单是为了探讨自然和人文,更是关于对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
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是各个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不断进步的,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对自然科学起促进作用。

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的统一,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文明。

一、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
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一词
源自“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在文艺复兴时期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当时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a)。

19世纪以后,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来称呼这种社会思潮。

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自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之后,一直经久不衰。

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有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的人文主义运动。

而后,又有19世纪的非理性主义的的人文主义的兴起。

进入本世纪,则有世纪之交兴起的释义学与存在主义思潮。

纵观近代以来的科技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

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及他的科学观、教育观和宗教观,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他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独立人格、仁爱人性、高尚人品,更使他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化身,为社会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

在我国,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在新文化运动这次思想启蒙之后,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所做的科学传播,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

以自然科学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在知识、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层面上,系统阐述了科学所蕴涵的求真精神,而以人文思想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又从批判传统文化、开启民智、推进民主三个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的作用和影响。

由此,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开始触及到科学的灵魂,实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从而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革新,做出了伟大的贡献[4]。

二、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在文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面对人与自然这一永恒的主题时,不仅重视知识与理性,而且还通过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反对宗教愚昧和封建等级制度等种种主张,解放了被压抑的人,激发了人空前的创造热情,使在中世纪被窒息的实验科学与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教义中解放出来,为近代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尊定了重要的文化条件。

不仅如此,
当时人文主义所诱发的经济与政治变革也从社会需要与物质基础等
社会条件上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人终于在自然界的面前站了起来,发现了自身的潜力,强化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为万物之灵的观念,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由于人文主义提倡重视现实和自由思考,因而又为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武器。

使得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例如,在天文学方面。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在其中提出了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不同的日心说体系。

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

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对其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的《世界的谐和》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而且这样的运动是不等速的。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
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传统发展观是“人文关怀”缺失的发展观,它所关注的是“如何发展得快”,对于“怎样的发展才是符合人的发展”这样一些具有价值观意义的问题则没有给予考虑。

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指出的那样,在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下,虽然人们在解决“如何”一类问题上相当成功,使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与此同时,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观含义的问题却变得模糊起来,迷失了发展的方向。

在传统发展观的支持下,人们片面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造成生存环境的破损,从而也引发了哲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但是,“人们对于善待地球没有争论,争论在于如何分析产生这种严峻形势出现的思想根源,用什么思想为指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尽管是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的,但它却蕴含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因为它既坚持科学精神,又倡导人文关怀。

对于科学发展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即人本、全面、协调、持续。

其中,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持续是人本派生出来的。

人本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对人的利益和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全面、协调、持续反映的是科学理性,只要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不停止,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对世界的改造。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潮,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完全
可以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人文主义不仅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从观察与理论的矛盾、理论与理论的矛盾等方面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内在发展的动力,同时还在人才、技术和方法上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那种认为人文主义轻视自然科学和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的观点是不公正的。

用人文主义研究专家的话能更加清楚的让我们认识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影响:“如果说人文主义真的重新发现了对人、人的能力和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力的信念,那么科学实验的新方式、革新了的世界观、企图征服和利用自然的新努力也应当归功于人文主义的影响”。

[1]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0.
[2]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
[3]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9.
[4]张华夏,叶侨健.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M].广州:中州大学出
版社,1996.27.36.
[5]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三联书店,1994.4.
[6]杨丽娟,陈凡.论科技法产生和发展的两大文化基石[J].科学学研究,2004(4):362—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