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西方人非常重视个性和自治。
个人的目标和动机比集体的目标和动机更为重要。
人们认为这种文化可以鼓励个人更加雄心勃勃,并以此来驱动个人成功。
他们还着重于与众不同和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决定基于周围人的看法。
他们将首先考虑他们的决定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家人,同事和朋友。
根据西方国际教育基金会(AIEF)的说法,中国人是集体考虑自己的。
通常,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决定。
2 –沟通方式中国人可能认为西方人的言行举止很高。
这可能经常会引起很多误解,有时甚至会伤害某些中国人的感情,特别是如果他们非常敏感。
鼓励西方人民捍卫自己的思想,甚至可能导致对抗或辩论,目的是使对方同意他们的思维方式。
即使有些中国人与您所说的完全不同,他们也会简单地点头。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过于直接可能会被视为侮辱,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觉得粗鲁。
直截了当的交流使中国人不舒服,因此他们更喜欢用微妙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自我促进与谦虚在中国,人们期望彼此善待彼此,并在讨论成功时表现出谦卑。
有时,为了避免羞辱第二个人,他们宁愿根本不讨论他们。
自我推销通常被中国人民所抵制。
与西方相反,吹牛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常态。
西方人乐于公开讨论成功。
有些人甚至认为谦卑是一种弱点,而不是一种美德。
4 –关系与经济学在中国,他们非常重视建立社交网络。
如果直接翻译,他们将其称为中文中的“关系”或“关系”。
他们将其用于开展业务;通过在与客户签订交易之前进行社交并了解他们的客户。
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信任和业务将最终跟随。
此过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这与西方人的经营方式背道而驰。
西方人非常重视速度和效率。
但是,在西方国家,社交互动更为随意和随和。
5 –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在西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不应相互重叠。
同事有时可能会出外参加办公室赞助的活动或参加办公室聚会,以打破僵局或在个人层面认识他们的同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一向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有多么在意对方,把对方真正的当朋友来看待。
西方人则相反,他们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个人意识相当强烈,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即使是再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在交谈时也会适可而止。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也是很强的,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提前就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跟别人约见甚至有可能只是临时决定或者提前半个小时而已,在赴约的准时程度上也没那么严谨,迟到几分钟是很常见的情况。
而且理由借口也是相当的俱全,什么堵车啊,家里临时发生什么事脱不了身啊等等。
这方面跟西方人差别很大,因此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很不适应,也很难接受。
但中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一直是个各方面都比较传统的国家。
中国人也向来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这一点在称呼方面尤其突出,例如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夫人时会介绍:“这是贱内!”儿子会以“犬子”代称,称自己为“鄙人”等等。
但在称呼别人时却又是大放词语异彩:对方的父母是令尊令堂,对方的儿子是令公子等等。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
1、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中国人则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2、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与人关系分明,习惯AA制;中国人讲仁义,喜欢请客买单。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服饰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虽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也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西方认为不合礼仪的服饰。
5、教育方面:中国教育,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人际关系-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欢抱团撒网。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2、生活方式-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表达个人观点时: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引,委婉意会。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在中国的文化习俗中,红色通常是吉利顺利的象征,新年的时候用红色的物品营造喜庆的氛围,但是在西方,红色的含义并不吉利,“陷入红色”代表着赤字和损失。
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会更直接的表达他们的情感,当他们见面时,会选择亲吻脸颊或者拥抱,在中国,表达情感更为委婉,见面时通常用握手表示友谊,很少会拥抱。
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地区的人们存在文化差异,是因为生活的社会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吃穿住行”向来是国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和民众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国家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着本国的特色,中西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本文主要从饮食与建筑这两面来论述中西之间的差异。
(一) 饮食文化的差异
首先是饮食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究排场,西方人提倡简单、随意。
中国人无论是举行酒店宴会还是家庭宴会都十分重视菜式,讲究排场,酒菜要丰盛,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这还不包括在主菜之前的冷盘,开胃菜,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的点心、主食和水果。
食材越珍贵,菜肴越丰富,就越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也方可显示主人的身份。
如果一桌菜全部被吃光,主人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一般准备的菜的量远远超过客人所能消耗的量,这大概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持家要检,待客要丰。
”正是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得他们在请客吃饭时注重排场,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
它是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而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也只不过是六道菜,并且只有其中两道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菜,其余的不过是陪衬。
若是普通的请客吃饭,饭菜则更为简单普通。
例如,在美国,朋友聚餐会采用一种称之为“potluck”的方法,即每个人带一两样食物到主人家,然后大家一起分享。
西方人将吃饭看作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结交朋友的机会,这一观念使得他们更加关心宴会的自由化与多样化,也使得他们开动脑筋,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就餐氛围,因此,西方人请客吃饭并不在意菜式是否丰盛,宴会的规模是否能彰显他们的身份。
其次是饮食内容上的差异——中国人追求美感,西方人则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为止已产生了诸多菜系与流派,每一种菜系都毫无例外地体现出了一个“精”字。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中反映出的是古人对食物的内在品质的追求,这种意识存在于每个时期的中国人的脑海中,中国人受其影响,将
这种对精致的推崇发扬到整个饮食活动的过程中,从选料、烹饪、器皿乃至环境无一不突出强调这个“精”字与“美”字。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明显没有中国这么讲究,比如英国,菜式单一,烹饪方法与中国相比更是望尘莫及。
但是西方人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讲究科学的搭配。
比如说,他们喜欢吃未煮熟或是生的蔬菜,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最后是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中国人喜爱团团围坐,共享一席,西方人则推崇走动自由。
中国人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大家一起享用。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而在西方,较为流行的餐饮方式是自助餐,
1
即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共同欢乐的温馨。
(二) 建筑艺术上的差异
首先是建筑材料的差异——传统的东方建筑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在西方,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而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
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其次是建筑用途上的差异——中国讲究一屋多用,西方的建筑则着眼于实物体。
中国的古代建筑不论用来做什么,基本上都符合两个形制的要求:院院相连、中轴线对称。
从老百姓住的小院到辉煌的紫禁城,以及道观寺庙,都是院落组合,左右对称,区别仅在于大小和复杂的程度。
总体来说,中国建筑的模式比较固定,在单体上没有较大的发展变化,但是群体扩散特点明显。
在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
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是建筑空间布局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和谐之美,西方则追求建筑的对抗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
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
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与亢奋的审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