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内隐社会认知分析的开题报告

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内隐社会认知分析的开题报告致:指导教师尊敬的XXX教授:您好!我是XXX,来自XXX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我打算在本学期选择“社会认知”这门课程,并将开题报告提交给您审查。
我的研究课题是“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内隐社会认知分析”。
社会认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热门的话题,人们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评价大多基于先前的体验和现有的知识,而非纯粹的感性认识。
与此同时,人们面对某些情境时,具有显浅的社会互动表现,却常常怀有深层的内隐认知。
人格面具和阴影就是这种表象和实质之间的经典例子。
人格面具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采取的面具化的人格角色,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陶冶。
而阴影,则是个体内部被压抑的、不容易表达出来的情感。
由于它们一般不易被外界察觉,从而给自己带来了深切的存在感。
然而,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多数集中于人格面具和阴影与个体自我认知的关系,而忽略了它们对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基于此,我在本课题中的拟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分析人格面具和阴影对个体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
2.探索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人格面具和阴影所产生的外显和掩饰。
3.研究面具和阴影在情境不同时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4.讨论个体是否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面具和阴影,并强调其意识与不意识产生的后果。
为方便进行研究,我计划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来获得有关数据,同时也将对有关学者、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以更好地阐明研究问题的具体背景。
最后,我预计本次研究可以为人们认知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一定的贡献。
我会在研究之中认真分析和总结数据,积极参与实践并不断调整研究方法,期望得到您和指导小组的指引和支持。
此致敬礼!XXXXXX大学XXX年X月X日。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自变量(名词解释)答: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理表现的外部条件。
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
随机分配(名词解释)答:随机分配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印象管理(名词解释)答: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首因效应(名词解释)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自我实现的预言(名词解释)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归因(名词解释)答: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图式(名词解释)答:根据西方哲学家的一般理解,图式就是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网络。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Piaget、Rumelhart等人认为图式由表示概念要素的若干变量所组成,是一种知识框架及分类系统;语言学家Carroll把图式看做是语义记忆的一种结构。
尽管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图式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答:图式是一种结构。
偏见(名词解释)答: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内隐社会认知(名词解释)答:内隐社会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Greenwald,1995)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它标志着社会认知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内隐社会认知

1 实验性内隐自尊
指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来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 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积极评价的效应。 (1)说服中的角色扮演:由角色扮演所导致 的某种偏好倾向。 (2)单纯所有权(Mere Ownership):指个 体对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 的倾向。 (3)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 于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
3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
个体作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连的,都 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 (1)判断中的自我肯定倾向:人们对事件结果归因 时的一种倾向,即对不理想的结果从外部找原因,而 对理想的结果则大胆承担责任。 (2)内隐攀附和疏离(implicit affiliation and rejection):对于有吸引力的人进行攀附,而疏远无 吸引力的人的现象。 (3)转移的自尊:比起一直受表扬,被试更喜欢先 接受批评后接受表扬,因为是通过提高表扬者的可靠 性来进一步支持自尊。
2 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
指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 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积极评价的效应。 (1)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 似的观点时,这个人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 (2)认知性的说服反应:在说服中,新观点 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 越容易被接受。 (3)决策后效应: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 物会给出较高评价的倾向。
对IAT测验机制的质疑
(1)Karpinski和Hilton提出的环境联结模型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 model)认为IAT反映了 社会文化中两个概念的联结强度而非个体的倾向性,是在 测验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背景知识而非个人真实的信念 (2)Rothermund和Wentura提出了“图象—背景非对 称”理论(piciture-backgroud asysmetric theory),认 为在分类任务中决定反应速度关键在于样例刺激自身的 “突显性”(salient)。陌生或负性的刺激对被试更具 “突显性”——更“图象”化,熟悉且正性刺激相对“背 景”化。在相容任务中,被试只须对两个“图象”作同一 反应,而对两个“背景”作另一反应,只是在区分“图象” 和“背景”,而在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就相对复杂,需耗 费更多时间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_解春玲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解春玲(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摘 要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
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自尊1 引言 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归因评价和社会态度形成三个主要方面”。
对社会认知的研究,可以说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随着信息加工观点的提出,心理学研究出现了认知主义思潮,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认知研究既摒弃了行为主义取消“意识”和内部心理活动的传统,又改变了精神分析学派只强调人的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研究道路,从而确立了心理学研究的认知主义取向。
第二个时期是最近几年,Greenw ald 等人认为,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开始采用认知心理学的一些间接测量的技术和方法,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采取了面向实际应用的研究取向,开创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向。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此概念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传统的关于社会认知课题的研究往往重视了人的意识的成分,而忽略了人的无意识的一面,因此,其研究结论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将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具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
2 方法论 从方法论上来看,当代内隐记忆研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产生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及其在健康领域的应用

文章编号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0 5 A一1 1 5 8—0 3
受认 知心理学 中内隐记忆研究 的影响 , 自2 0世 纪 8 O年 代
起 社 会 心 理学 开始 了对 内 隐社 会 认 知 ( i mp l i c i t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
在健 康 领 域 中 的研 究 现 况 进 行 综 述 , 并 对 其 在 护 理 心 理 学 研 究
领域 发 展 的 可 行性 进行 探讨 。 1 内 隐社 会 认 知 的 概 念 及 内涵
2 . 2 基 于反 应 时 的方 法 该 类 方 法 是 以潜 伏 期 为 基 础 的 间接 测量 , 用 于 考 察 个 体 知 识 或 评 价 的 自动 激 活 过 程 , 其 中由
..
.,
..
.
. , ..
. , ..
s e l f —e s t e e m; i mp l i c i t s e l f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7 0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1 3 . 0 0 3
2 . 1 投射测量
投 射 是 指 个 体 把 自己 的 思 想 、 态度 、 愿望 、 情 绪
或特征等 , 不 自觉 地 反 映 于 外 界 事 物 或 他 人 的 一 种 心 理 作 用 。 投 射 测 量 是 通过 向被 试 者 提 供 一 些 不 确 定 的 、 模 糊 的 测验 刺 激 , 要 求 被 试 者 在 宽 松 的 情 境 下 自由 地 做 出反 应 , 然 后 根 据 被 试 者 反 应 的 结 果 推 测 被 试 者 深 层 心 理特 征 的一 种 测 验 方 法 _ 4 ] 。人 们 较为熟识的方法 有主题 统觉 测验 、 罗 夏墨迹 测验 、 语 句 完 成 测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_张艳盛

2008年2月第21卷第1期阴山学刊YINSHAN ACADEMIC JOURNALFeb.2008Vo1.21No.1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X张艳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8)01-0065-04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0。
多数学者认为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社会思维),但这仅仅涉及到社会信息加工的有意识的成分。
1995年Greenwald 提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1](P4~27)Greenwald(1995)率先从三个方面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研究: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和内隐自尊,后来Greenwald(2000,200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了内隐自我。
[2](P4~27)[3](P1022~1038)从方法论上来看,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
本文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来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内隐社会认知是对现有社会认知成果的整合、重构的结果。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综述

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就经历了从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的演变过程。
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社会认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直接测量的阶段,由于当时社会认知领域普遍假设态度是按照有意识模式进行操作,所以直接地测查意识水平知觉成为那个阶段研究主要方法。
但是直接测量法只能对意识水平之上的态度进行测量,对无意识操作的内隐态度则无能为力。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地间接测量方法被引入了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量,加工分离法,基于反应时的范式,以及把归因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相结合的SEB方法。
1.投射测量投射测量是指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McClelland等人(1981)要求被试在对模糊照片或图画的反应中生发故事或对抽象的刺激生发描述的研究方法。
他们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量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所评估的对象是不同的。
Spangler(1992)在使用元发现方法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对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量要比与之平行的问卷调查测量具有更高的预期效度。
2.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PDP)加工分离程序最初是由Jacoby提出的,旨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定量分析。
Jacoby等人根据实验指导语设计了2类测验。
一类是包含测验(inclusiontest),要求被试首先考虑用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另一类是排除测验(exclusiontest),要求被试选用首先进入意识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在排除测验中包含这样一种测验逻辑,即无意识加工提高测验成绩而意识加工则起相反作用。
加工分离程序的逻辑思想可以用如下方程组表述,其中Pi是包含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来完成测验的概率,Pe是在排除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完成测验的概率,Pc是通过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Pu是通过无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隐自尊
被试在对客体进行评价时,没有意识到对自我的肯定态度会影响社会认知。 被试在对客体进行评价时,没有意识到对自我的肯定态度会影响社会认知。
角色扮演效应( 角色扮演效应(Role playing in persuasion) ) 小群体效应( 小群体效应(Minimal group effect) ) 唯我所有 (Mere ownership) ) 相似-吸引 相似 吸引 (Similarity-attractions) )
也许你从未想过,我说的可能是事实哦(原谅我的大胆和不雅) 也许你从未想过,我说的可能是事实哦(原谅我的大胆和不雅) 1.你有没有想过你喜欢某个东西仅仅是因为这是你自己的 1.你有没有想过你喜欢某个东西仅仅是因为这是你自己的 或跟你有关而非因为东西本身,不是造型也非款式。 或跟你有关而非因为东西本身,不是造型也非款式。 2.如果你不小心得知教室里的屁是来自一美女,会不会脸 2.如果你不小心得知教室里的屁是来自一美女, 如果你不小心得知教室里的屁是来自一美女 红心跳,备受煎熬,而让你煎熬的不是气体, 红心跳,备受煎熬,而让你煎熬的不是气体,而是原来美 女也会放屁?! 女也会放屁?! 3.你觉得你有没有可能因为某人跟你同一天出生而喜 3.你觉得你有没有可能因为某人跟你同一天出生而喜 欢甚至是爱上那个人呢? 欢甚至是爱上那个人呢?
内隐社会认知是过去经验 和已有的认知结果沉淀下 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 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其 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无意 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 知加工过程。 知加工过程。
Psychology has a long past, but only short history. ---------- Ebbinghaus
(三)内隐刻板印象
还记得迪阿诺是怎样死的吗? 还记得迪阿诺是怎样死的吗?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
-----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 (一)投射测量(Projection measurement) ) 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个性特质 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 等不自觉的反映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 用。 eg:麦克里兰 成就动机测量:要求被试在对模糊照片或图画 成就动机测量: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内隐社会认知 传统的社会认知研究
内隐记忆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意义与重构
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 会 性 积 淀 性 无 意 识 性 启 动 性
悁
三、研究内容
(一)内隐态度 -个体已有的态度在新客体上的自动投射 个体已有的态度在新客体上的自动投射 调 晕 查 轮 中 效 的 应 背 景 效 应
(三)基于反应时范式的方法
Test) 1. IA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 1998 概念词 属性词 相容 不相容 研究内隐态度和刻板印象 Go/No2. GNA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est ) 引入信号检测论, IAT的补充 GNAT考察的是概念 的补充, 引入信号检测论,对IAT的补充,GNAT考察的是概念 词属性词之间的联结强度,突破了IAT IAT只能作出某对象的 词属性词之间的联结强度,突破了IAT只能作出某对象的 相对评价这一限制。 相对评价这一限制。 3. EAST (The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 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可以避免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效应的污染, 可以避免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效应的污染,因为他是 比较被试在同一个任务的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差异而 不是联合任务反应时之差。 不是联合任务反应时之差。
的反应中生发故事。 的反应中生发故事。
(二)加工分离程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PDP)
PDP最早是由Jacoby提出的, PDP最早是由Jacoby提出的,旨 最早是由Jacoby提出的 在对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
杨治良使用PDP方法,成功 杨治良使用PDP方法, PDP方法 地对记忆测验中的图片的 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特征的 外显和内隐记忆的贡献进 行了分离, 行了分离,从而得出了社 会认知有更强的内隐性的 结论。 结论。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何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化方向 Ema定
内隐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 内隐社会认知: 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 忆某一过去经验, 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 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 断产生影响。 断产生影响。
(五)总结和展望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领域还停留在理论描述 的水平,大多还是相关的研究, 的水平,大多还是相关的研究,实验方法 运用不足,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运用不足,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由综合到分化然后再次上升到高一层次的 综合, 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途径。 综合, 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途径。心理学 也不例外, 也不例外, 从传统的认知研究到与社会学 相结合而产生社会认知, 相结合而产生社会认知, 然后又到现在的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 此间发展既有领域之间的 整合, 整合, 也有各个研究领域之间所用研究方 法的整合, 法的整合,如把内隐记忆的方法运用于内 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当中,随着研究的深人, 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当中,随着研究的深人, 心理学必定又会从更高的综合层次上走向 分化,进而螺旋上升。 分化,进而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