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文化软实力_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_文化软实力_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_文化软实力_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杨浡伟

“文化”作为“软力量”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近年来更是掀起了“软力量”和“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浪。然而,国内学界对于“软力量”、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确定、研究路径的选择与逻辑指向的表述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现出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何谓“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力量”的派生词,是国内学界对“软力量”一词内涵的延伸,故而要全面阐述“文化软实力”,必须清楚“软力量”内涵的机理构成。“软力量”英文写作“Soft Power”,学界一般认为约瑟夫·奈1990年在《政治学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等杂志上发表的《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力量》等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软力量”说;也有学者认为“Soft Power”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奈发表的《衰落隐喻的误导》一文中;而约瑟夫·奈本人则声称,“在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一书中,我率先提出了‘软力量’的概念”。①可知,“Soft Power”概念的提出大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尤为重要的是,这一观点一经问世,便引来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而我国学界长期存在着“软力量”、“软实力”、“软权力”、“软国力”等多种对于“Soft Power”的中文译介。李希光在主编的《软力量与全球传播》中就使用了“软力量”一词;庞中英、葛剑雄、胡键等学者也倾向于“软力量”的译法;而刘德斌的《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及门洪华翻译的约瑟夫·奈所著的《硬权力与软权力》中则使用了“软权力”一词;倪世雄、李少军、王逸舟在其各自研究国际关系的论著中均采用了“软权力”的翻译。与此不同,李宗桂、丁宁、王晓德、贾磊磊、严昭柱、陈少峰、何星亮、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还是普遍中意于“软实力”的译法。大多学者认为对于“Soft Power”一词译法的不同只是语言使用的差异,并没有根本性区别,而事实上是意义确指的模糊性导致了概念使用的随意性。

鉴于学界对“Soft Power”一词翻译的混乱,有学者尝试从探源的角度对中文译法的准确性进行界定,如李智发表题为《软实力的实现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文章,以约瑟夫

*该课题为2007年曹顺庆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的组成部分,项目编号为07AXW003。

①[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奈对“Soft Power”的定义为出发点,将“Soft Power”一词置放于奈提出此观念的语义背景中进行探析,认为奈将“Soft Power”分做行动力和资源力两种类型,而奈所指的“Soft Power”本身是一种特殊的、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支配力或控制力———是“吸纳(同化)力”(co-optive power)、感召(感染、感化)力、“吸引力”(attraction)、“劝服力”(persuasiveness),属于关系范畴,是行动力。①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一书中指出,“软权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②可见,简单地将“Soft Power”译为“软实力”是不准确的,从奈提出此概念的最初目的来讲,将其译为“软权力”更为贴切。而“软权力”形成所赖以依存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资源,李智认为应属于实体范畴,是资源力,所以只是在“软权力”资源角度上讲可以译成“软实力”。李智还进一步指出,“如果‘Soft Power’脱离了特定的语境,难以判定是行为力还是资源力,就不妨模糊或笼统地将它译为‘软力量’”。郭洁敏则从权力和实力的英文写作不同入手,强调“‘Soft power’是属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范畴的重要概念,将它翻译成‘软权势’或‘软权力’比较恰当”,“假如继续认为‘软权力’、‘软实力’的含义是相同的,而仅仅是译法的不同”,那么就会出现因专业不同而对“Soft Power”理解大相径庭的情况。所以对“Soft Power”的理解可以分作两个层面,“从国际政治角度,使用‘软权力’比较合适”,而“从文化战略及其建设角度,使用‘软实力’提法比较合适”。③另有吴晓辉、钱程在翻译《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时,曾多次与约瑟夫·奈沟通,认为虽然“软权力”的译法更贴切于原意,但随着中国学界对于“软权力”说的认识和运用,“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歧义和误读,既难以对中国的国际战略取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也容易陷入美国中心主义理念下的霸权思维陷阱”,所以“‘软力量’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比‘软权力’更为合适的概念”。可见,学界对“Soft Power”一词的译法分两个层面,在政治和对外关系层面,一般笼统译作“软力量”,在文化资源层面上则普遍译作“软实力”,而真正以“软权力”来进行论述的并不多见,也见出中国对于“Soft Power”一词的温和态度。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被学界普遍采用表现为对文化属于“资源力”的一致认同。事实上,“文化软实力”一词在西方学界不曾出现,约瑟夫·奈只是指出“Soft Power”包括“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即文化力是作为衡量国家综合指标和决定国家命运的软力量被提出的。作为“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文化软实力”一词可以说是中国专家、学者的首创,准确地表达应该写作“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或“文化力作为软实力”。学界众多专家都尝试对“文化软实力”内涵进行阐释,然多是对约瑟夫·奈的“Soft Power”作梳理,如侯贵文、栗志刚在《文化软实力研究述评》中的表述,而真正从学理上清晰阐释与规定“文化软实力”内涵的文章则不见很多。

从概念本身来讲,“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在“文化”和“力”上,“文化”是资源,“力”是

②③李智:《软实力的实现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兼与阎学通先生商榷》,《现代国际关系》,2008

年第7期。

约瑟夫·奈著,何小东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郭洁敏:《当前我国软力量研究中若干难点问题及其思考》,《上海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年度)》(世界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173页。

资源能量由内而外的表现,“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因文化的巨大魅力而产生影响力、吸纳力的政策手段和工具,它以内藏的吸引力发挥作用,以足够的内在能量吸引他人的趋近。文化是作为文化力的资源和依托而存在的,文化力则是文化影响力的外现。我国大部分学者注意到了“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力”间的密切关系,贾春增在《文化力》一书充分论证了“文化力”的概念,贾海涛在《文化软实力:概念考辨与理论探源》中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或者说是在文化力概念和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力概念与软实力概念又是在综合国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也属于综合国力理论的一个分支。”①孙波在《文化软实力及其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一文中也指出“文化力”与“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董立人、寇晓宇等认为软实力包括政治力、文化力、艺术力、外交力等软要素;李双伍认为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与形象等等;张战、李海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是我国重要的软实力。虽然阐述中表现出学界对于“文化力”、“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间关系的清醒认识,但也不排除以“文化”偷换“文化力”概念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偏离了约瑟夫·奈提出“Soft Power”的初衷,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Soft Power”的进攻性,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认识仍然怀抱保守的态度。

学界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模糊化处理,致使在论述“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读。如有人甚至提出“文化硬实力”一词以对应“文化软实力”。指出“所谓文化硬实力,即指一个国家生产经营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产业能力。在全球市场里,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传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②事实上,所谓“文化硬实力”只是“文化力”的一方面表现,和“文化软实力”不能同处一个层面上论述。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路径选择

2005年12月,约瑟夫·奈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指称中国的软实力崛起与美国相比虽然还有待提升,但是未来发展趋势已威胁到了美国利益,美国应尽快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尽管国内主流学界及时对这一观点做出了反应,认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软实力仍是中国软肋,但约瑟夫·奈这一观点的提出足以证明,在全球化视域中,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加强,中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国际学界意识到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软实力”也在逐步提升,而作为“软实力”重要构成元素之一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国际关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已经成为高频词汇,2007年更被称为“软实力建设的标志年。”③基于目前国内学界的“软实力”研究热,唐慧云曾在《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中总结中国“软实力”研究的基本路径主要有四:其一为纵横比较法;其二为传统文化路径法;其三为中国模式路径法;其四为国际层面分析法。

①②③贾海涛:《试析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岭南学刊》,2008年第2期。聂震宁:《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大学出版》,2008年第4期。

俞新天:《2007:软实力建设的标志年》,《外交评论》,2007年第6期。

唐慧云对中国软实力研究路径由横到纵、由点到面的归总,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国内软实力研究现状,而国内“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路径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和细化。当前,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层面对“文化软实力”展开了阐释与论述,基本上也表现出四种路径的选择,即理论寻根探源法、传统文化转换法、横向比较借鉴法、流行文化升华法。

(一)理论寻根探源法。约瑟夫·奈提出“Soft Power”理论后,我国专家、学者认为,“Soft Power”说只是老传统、新提法,便积极将“Soft Power”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力图沿着历史的蔓藤寻找到与“Soft Power”相应的理论阐述,这些大致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以古代先贤的言论为主要论据,分析古代著名思想家的哲学论断。柯可在《提升中华软实力必须研易通儒明道弘法》一文更是将推崇“行无行,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重积德则无不克”(《老子》)主张的老子奉为“软实力”说鼻祖。刘志华、陈华在《基于效率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国际经验及其启示》认为,老子《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的说法,阐释了“以柔克坚”的“Soft Power”思想,门洪华在《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与此相应,傅秀兰在《庄子哲学软实力思想探微》中分析了庄子哲学对老子“至柔”思想的继承,并通过“崇道”、“似有若无”、“以静制动”、“虚而不华不动声色”、“文化软实力”、“兵者,不得已而为之”等八个方面论证了庄子哲学中处处蕴含着“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而徐则平则在《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一文中列举《尉缭子》把军事和文化形象地比喻为“植”、“种”、“表”、“里”的例子,指出我国先民早已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在学界不断将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形成历史向上追溯之时,更有人指出早在《诗经·大雅·民劳》就曾言“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无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军事鼻祖孙子也提出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著名论断。可见,学界基本一致认同“文化软实力”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先贤的的著作里已遍地开花。

(二)传统文化转化法。虽然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找寻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论据,但与理论寻根探源法追溯历史发展中“Soft Power”理论的形成过程不同,传统文化转化法集中思考将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并依据现代国际环境的要求,对古代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现代转换,力图达到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对传统文化构成比较熟识的人文社科领域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大多持此观点的人热衷于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推崇。杜书瀛在《弘扬优秀传统提高文化软实力》一文中指出弘扬和复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孟宪实也发表了《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的文章,表明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但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巨大的吸引力,应该得到发展和传承。国林霞在《当代世界》上发表文章称,“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①康晓光认为中国软实力匮乏在于缺少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意识形态、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制度,而以上软实力的提升依赖普世体系的构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

①国林霞:《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当代世界》,2007年第3期。

具有普世价值,是中国普世体系建设的核心。①钱明德则认为道家文化的辩证哲学和中庸理论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吴建民、阎学通、庞中英、甘阳也应归属支持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派,但是庞中英还辩证地指出“文化软实力”不能仅靠恢复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我们的软力量资源其实不很丰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许多不符合世界现代文明进步方向的糟粕性”。②甘阳则表示,“中国的古典文明传统和中国的现代社会主义传统是中国最基本的软实力资源”。③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文化在近代的断裂和消逝,也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不易被外界接受和转换,缺乏普世价值,很难作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路径。詹奕嘉则提出了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来源”而不是“资源”的论点。可见,目前学界对于传统文化是否能作为“文化软实力”主要资源的看法还存有分歧,传统文化能否作为“文化软式力”发展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

(三)横向比较借鉴法。秉持这种研究方法的学者认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要以传统文化转化为根基,同时还应注重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软实力进行比较,尤其要在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对比中寻找差距,实现多边文化外交。2008年由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韩国东亚研究院合作对美国、中国、日本及韩国进行了一项国家软实力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在经济、文化、人力资源、外交及政治五大指标上都远不如美国,甚至在很多领域,中国的排名还低于日本及韩国。正是这一调查结果的出现使得在研究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加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比较颇具有意义,而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对此做出了努力。2008年,阎学通、徐进在《现代国际关系》上发表题为《中美软实力比较》的文章,从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力、留学人员的吸纳力和电影作为通俗文化的畅销率等方面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评估数据表明,“中国的文化总体吸引力约为美国的8.6%”。④王京滨的《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则采用实证法对大阪产业大学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软实力弱于日本,尽管日本学生对中国的看法很难在绝对客观上确证中国的国际形象,但也不能完全忽视这一调查结果的存在。诸如此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软实力课题组2007年在《瞭望》上发表了《软实力国际借鉴》一文,文章逐一对美国、欧洲各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乃至印度的文化发展及传播作了介绍;而刘志华、刘慧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国外经验及借鉴》则更为细致地介绍了各国的文化发展和推广策略,虽然这些政策和策略不定完全适用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但作为经验的总结,对于拨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航向的益处还是不可忽视的。

(四)文化产业升级法。王沪宁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中说,“‘软权力’的力量来自其扩散性。……‘软权力’基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是一种广义的信息,德鲁克言,信息早已跨越了国界”。⑤文化开放的社会中,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和文化封闭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有不少学者也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竞

①②③④⑤康晓光:《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天涯》,2007年第1期。

庞中英:《发展中国软力量》,《瞭望》,2006年第1期。

肖民:《甘阳:社会主义传统是中国最基本的软实力》,《天涯》,2006年第2期。

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争中表现出来的强弱与文化传播的媒介不无关系。因此,邵培仁等著的《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世界大国的共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①据统计,美国当前最大的出口项目已不再是农作物或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文化————电影、电视节目、书籍、音乐和电脑软件等,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25%,超过了军火业。而另一项统计结果表明: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43%,欧盟达到34%,整个亚洲和南太地区仅占19%,而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在内一共才仅占4%。就此,贾磊磊指出电影靠自身表达的价值观引导大众认同,是流行文化的软力量,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潘源主张电影作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必须变“被动迎合”为“主动建树”。可见,学界已意识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众多专家、学者指出电影、传媒、演艺、出版、网络、广告、文化遗产等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项目中的薄弱环节很多,应该以主流文化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导向,整合、创新资源,以扩散本土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能力。李京文、李建平合撰的《文化力与文化产业》一书以国际视角统观了中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以理论综述与个案分析相映衬的方式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领域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动态整合,可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参考之作。陈少峰在《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中指出,“文化产业不仅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也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②文章还从七个方面重申了方向与政策并重、体制与素质共抓是全球化背景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董中锋与张伟民分别在《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12期上发表了题为《出版业与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与出版体制机制创新》的文章,强调推进出版业规范化发展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众多学者还从网络广告、大众传媒角度阐述了文化产业升级与“文化软实力”的密切联系。当然中国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坚守正确的态度,正如邵培仁先生所说,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要坚守中庸、和合、谦逊、非侵略性的文化传统,还要高举和平、和谐、善良与同情的文化大旗;不仅要尊重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还要以由衷的喜悦的心情欣赏它们”③。

总体而言,众多专家、学者主要选择以上四种或专门、或综合的路径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目前国内“文化软实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正如高占祥在《文化力》中强调指出的那样,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但国内“文化软实力”研究更多还是从国家政治角度上观察,没有从文化本身的生长力入手。而还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研究策略的真正实施有赖于大众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提高,且有必要加强实证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切合客观实际地进行分析、总结,这样才能避开从理论到理论的高调唱和。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逻辑指向

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强弱,一个重要指标是文化创造力的大小、创造

①②③邵培仁等:《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少峰:《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时事》,2007年第4期。邵培仁等:《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在实现国家利益中所起的作用。2007年,“文化软实力”概念首次被写入《十七大报告》,《报告》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这一举措充分证明“文化软实力”的命题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以此为契机,吴建民、严昭柱、张立文、何星亮、陈少峰、贾磊磊、王岳川、谢雪屏、陈辽等学者及各行业代表纷纷从国际大环境出发,站在国家战略决策的高度来研究“文化软实力”,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真知灼见。主要逻辑指向基本上呈现出三个方面,即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助推中国和平崛起、促进世界和谐共生。

有学者指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具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性的概念,是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二十一世纪,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而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是政治的、技术的和文化的全球化。”②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种以消费主义盛行、大众传媒流行和英语交流普及等为特点的“文化的一致化”(Cultural Synchronization)或全球“文化的同质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从文化的异质性到文化的异质同构、再到“文化的一体化”,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被快速地吞噬着。王岳川在《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文化再中国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的被西方现代性整体‘断根性’正在修改着东方文化指纹,正在改写着国人的心性价值”③。针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问题,我国学者努力通过论证增强“文化软实力”来寻找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对策。

学界以提升“文化软实力”而拯救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论证国家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处境及其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二是从专业领域出发寻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以抵御文化侵蚀。前者如王岳川近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从_去中国化_到_再中国化_的文化战略_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文化再中国化_人类应从物质现代化到精神现代化》、《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陈宇宙的《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谢雪屏的《文化软实力竞争_关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其中王岳川主要是从文明冲突和文化差异角度出发,以解读和阐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中国文化误读给中国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方式,指出目前在世界上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文化战争,这场战争的发生就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所致;而谢雪屏则认为,中国“有必要从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当今世界‘软实力’的渗透与竞争问题,努力寻求一种国家安全战略意义上的应对之策,加强本国文化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外来文化侵蚀与渗透的能力,维护本国文化主导地

①②

③《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Anthony Giddens: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our lives,London:Profile Books,

1999.10.

王岳川:《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文化再中国化———人类应从物质现代化到精神现代化》,《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

位”①。后者则认为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境外的电影、电视、出版、网络及网络游戏中都携带着文化侵蚀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地威胁着中国文化安全,然而全球化语境中的闭关又意味着固步自封,因此只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避免本土文化在无形的数字化信息中被吞噬。这类论述诸如董中锋的《论数字化时代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刘桂珍的《网络传播与文化安全》、阚道远的《国外电脑游戏的信息心理战与我国的文化安全策略》、王存奎的《关于互联网时代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考》。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曾评论指出,600年前的中国统治者没有根据郑和海洋思想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了蜗居、孤立状态的历史遗憾,然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弥补这个缺陷。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问乔舒亚·库珀认为,近年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正在取代“华盛顿共识”而成为普世价值。约瑟夫·奈也在《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中指称,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国,很可能对美国的利益构成威胁。从“妖魔化中国”到“中国威胁论”,既证明了中国实力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国际上对中国形象的解读一直存在着误区。事实上,早在2003年,郑必坚提出的“和平崛起”理论已经向世界宣明了中国发展的方向,“崛起”与“和平”同等重要。虽然这一理论自提出之日就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但至今中国并没有完成崛起的重任,中国整体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仍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文化软实力这个近年来热衷讨论的问题,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软肋之一。鉴此,文化界的专家、学者着重讨论了文化与和平崛起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陈辽在《“和平崛起”中的文化崛起》一文中指出,文化崛起要做好四件大事,即弘扬具有民主性精华的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养世界性大师和创造伟大的艺术作品;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强调“文化是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②陈章梅、肖宗志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和平崛起》中则详细论述了文化软实力与和平崛起的关系。据统计,自2004年11月21日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正式成立算起至2007年底,中国先后在6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或筹备建立了210所孔子学院(包括孔子课堂)。在已经开课的孔子学院中,上正式课程学习汉语的有4.6万人左右;到2010年,中国将在世界范围内开设500所孔子学院。现在,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一所的速度递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是“中国名片”的关键要素。学界专家虽然对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支撑的认识比较全面,但也不排除存在一些盲目乐观的情绪,就此庞中英清醒地指出,以孔子的名义出口和出口孔子是两回事。这是一个警醒!“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电视片《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话更为确切地表述了目前学界看待文化软实力提升与中国崛起间互为因果的观点。

和平是中国崛起最突出特征。相对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提出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带有亲和力的温柔表现。“和合”精神渗透中国治国的每一方面,2005年1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发表演讲,连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三个词语阐述“和”的思想。几

①②谢雪屏:《文化软实力竞争:关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庹祖海:《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文化使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千年的文明史一个核心词汇是“和”,中国崛起的理论支柱、实践导向是“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和”,针对“中国威胁论”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思想,我国文化界学者却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展开了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论述。张兆林发表《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文章从中外、古今等六个方面梳理了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关系。杨连生等则在《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一文中指出“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从理性与现实的文化心态出发,摆脱激情的左右,进行科学的、客观的文化反思与文化比较,在继承传统、创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在尊重与理解他者文化的语境中,找到民族自我与世界意义。”①亨廷顿曾中肯地说,“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②我国学者费孝通1990年于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组织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讨论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时,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构建和谐一直以来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夙愿,然而其基础必是力量守恒定律的现实显现,中国的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资源虽然丰厚,但其内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未有效释放,所以中国文化的优势在目前的国际社会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尚需要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继续挖掘和推动,而我国学者目前对“文化软实力”与和谐社会之间关系的阐述与论证还存在因两个概念同时被写入《十七大报告》而蜂拥而起、高调唱和的现象。

老子在《道德经》曾明确指出,“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可见,自先秦始,古老的中国文明就已经意识到提升“软实力”以治国的重要性。当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学界热衷讨论的命题,但是其概念内涵的明确性、研究路径的合理性及逻辑指向的科学性还需进一步商讨。就目前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状况来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并没有建构起严密的逻辑体系,往往表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形。

(作者通讯地址:杨浡伟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65)

(责任编辑晓宁)

①②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2期。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70—71页.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杨飞101002079 生技2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奈在他的着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虽然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但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

我国企业文化软实力调查问卷

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基础信息 请你根据贵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括号()内填写所选内容对应的英文字母。 答题方式如下: 如果企业已成立15-20年,请选D填空 举例:本企业成立的时间( D )A)5年以内B)5-10年C)10-15年D)15-20年E)20-25年以上G)25年以上开始答题 1、本企业主要所属的行业()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H)批发和零售业I)商旅和餐饮业 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社会服务业M)跨行业经营N)其他行业 2、本企业的性质()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E)国际化企业F)其他 3、本企业所在地域() A)东北B)西北C)华北D)西南E)东南F)华南 G)华东H)华中 I)全国性J)国际性 4、本企业的上一年度的营业额() A)1亿元以内B)1-10亿元C)10-30亿元D)30-50亿元 E)50-100亿元F)100-150亿元H)150亿元以上 5、本企业的上一年度的利润() A)0.1亿元以内B)0.1-0.5亿元C)0.5-0.1亿元D)1-5亿元 F)5-10亿G)10亿以上

A)500人以内B)500人-2000人C)2000人-5000人 D)5000人-10000人E)1000人-50000人G)50000人以上 7、本企业成立的时间() A)5年以内B)5-10年C)10-15年D)15-20年E)20-25年以上G)25年以上

第二部分软实力调查问卷 请您在每道题目之后1、2、3、4、5中选出一个数字来,并在相应的数字上打“”或画“√”(也可用其它标注突出答案),用它来反映贵单位的真实状况。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太同意,“3”代表基本同意,“4”代表同意,“5”代表非 12345够说到做到 2.本企业能够及时有效解决客户和消费者的问 12345题 3.本企业形成了严格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2345 4.本企业,每个人都有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岗位 12345职责和工作目标 5.本企业强调为股东(国家或上级主管单位)创 12345造价值 6.本企业的产权关系非常清晰到位12345 7.本企业与供应商、代理商和合作伙伴形成了长 12345期共赢的合作关系 8.本企业花大力气来做好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 12345工作,注重与社区开展文明共建 9.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客户最喜爱的品牌之 12345一 10.本企业经常举办利润回报社会的公益活动,注 12345重建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 11.本企业把客户忠诚作为战略目标之一12345 12.本企业从股东的长远利益出发,为股东和投资 12345者提供合理的回报 13.本企业建立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管 12345理制度与流程 14.在本企业的领导团队决策一旦做出,各级管理 12345者能够快速地执行 15.本企业管理团队有明确的接班人培养计划,并 12345顺利实施 16.本企业在行业乃至全国都是知名的优秀雇主 12345单位,是人们向往的工作场所之一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实际上,冷战本质上是一场文化战争,就连西方内部,文化冷战也从未断绝。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进入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但是,欧洲文化绝非被动全盘接受文化美国化,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致致力于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尤其以法国为甚。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保护法国文化,针对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法国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法国为此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2001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五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多样性的繁荣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张艺谋的《英雄》进入美国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公映时间推后了40天。因为审片专家组看了电影以后大惑不解,说过去看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秋菊打官司》中那位又丑又脏奔跑在黄土高坡、说着宝鸡方言的女性,使西方的男性眼光很容易就能俯视这片黄土地上孤独行走的人。同样,他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 述

国外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 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历史终结论”和 “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1989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变革》和2008年发表《领导的力量》。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1[21] 1.2.2.2软实力内涵的研究

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一些学者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一文中提出软实力具有三个特性,即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规范性的基础在于其价值观念,实践性的基础在于其行为标准和思想的推广,权威性则在于软实力的重要意义。2[22]学者亚历山大·布哈斯认为单纯将权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很难去理清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同时认为软实力应该再分为统治权和支配权,并且重点研究软实力如何遍布整个别国社会为本国战略服务。3[23] 国外学者对于软实力产生的资源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针对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别。第一种侧重教育产生软实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吸引大量国外精英,进而在各国培养本国文化的追随者,本国价值观的践行者,本国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教育在世界上提升国际形象和国家影响力,进而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持此观点的有日本学者田丈志及其专著《软实力与威胁: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及其永久依附的文化政策》,美国学者托马斯·莫洛伊及其文章《通过英语语言教育凸显软实力》4[24],等。 第二种侧重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因优势的文化资源而产生的软实力。在全球具有优势的大众文化资源,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本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增强外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加拿大学者弗雷泽(Matthew Mraser)在《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电影、快餐、电视和流行音乐在美国对外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525持此观点的还有约翰·耶马(John Yema)及其文章《世界的美国化》;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基恩及其论文《来自美国的致意:公共外交的战略修辞》;新加坡学者彭三林及其论文《日本的“软实力”追求:吸引与局限》,等。 第三种侧重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摘要:现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把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日本和等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扩张战略,文化输出已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但在全球软实力的排名表中,我国还名列第八,位居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之后,目前还称不上是文化强国。因此,如何使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除此以外,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的很好。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例如,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获得政府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大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宏伟目标你个人有何打算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之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以文化软实力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一.我国现阶段的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1.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 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3. “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1.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2.文化逆差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研究

独立力量。 首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水乳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渗透于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成为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一方面,文化为经济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因。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将其智力、理念等要素渗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而不断提高生产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在消费环节,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接近于自己精神喜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时候,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智力因素和文化价值理念将成为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鲜明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肯德基、麦当劳在全世界安家落户,韩国电视连续剧风靡全球,日本动漫深受世界青少年喜爱。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成为刺激消费、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的深层次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为政治实力的提升提供价值支持。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一国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比如西方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中国的和谐、和平理念等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对世界人民心灵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制定议程和表达话语的能力。目前,我国正面临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挑战,只有加强对中华文化普世价值理念的提炼与倡导,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有力的回击各种负面言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站稳脚跟。 其次,文化软实力成为显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独立力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名片。对一个国家的认识,往往从对文化的直观感知开始。因为文化内涵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够很好地亲近人们的心灵。文化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被理解和被尊重的程度,也显示了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可以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在竞争中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6]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国家的一种核心竞争力。综观当今世界,但凡综合国力占据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很强的文化竞争力。而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下,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实现强国目标的智慧之举。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内容,从根本上是由作为物质内容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然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如今,人类社会正步入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以其深邃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科技含量渗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力量。首先,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朝着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文明健康的道德风尚,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而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各种社会问题深刻复杂。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引领,社会将会面临崩溃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其次,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增强劳动产品的人文内涵,刺激消费。另外,文化除了意识形态属性外,也有商品属性,它本身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来获得经济收益。目前,我国经济水平虽有所提高,但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其中一个表现便是经济发展过于片面,长期以来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不能和经济很好的融合,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仍然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必须考虑社会主体的因素,必须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文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大势以及我国文化发展相对弱势的情形下,党中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决策,合乎时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文化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N].人民日报,2007-10-2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50874797.html,/gn/2010/07-23/2422727.shtm,2007-7-23. [4]江海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1). [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11-11. [6]王克群,陈晓东,刘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对策[J].宝 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 (责任编辑/宋伯伟)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文化软实力

浅析《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 一、内容简介 文化软实力是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领域。《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在调查和分析大量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设计了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指标,研究主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剖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特点和面对的难题,全面提出了中国迈向世界文化强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阶段目标和实践对策。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政府积极引导、重视创新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增强文化安全意识。 二、整体感知 1、解读“文化软实力” 最早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的变化本质》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体现为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硬实力”,也体现为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要素,即所谓的“软实力”。他指出,美国的软实力包括美国文化、民主政体、自由市场的吸引力和信息优势等。 在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王沪宁在其文章中也表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因素是世界性流动的因素,它构成的软实力难以垄断。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着重强调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将其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精)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人们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再限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而更多地偏向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 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 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 ; 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 ;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 ;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 ;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 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 但优势相当明显。 那么,我们怎样应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新文化软实力现状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许多问题。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本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他认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武铁传《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一文也指出了文化“软实力”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发展不平衡与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加快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以文化产业集群化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以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繁荣之本。孟淑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管见》一文则重点讨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落后,文化建设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等,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再加上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战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我国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侵略。我国文化的现状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但优势相当明显。孙西辉《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有较全面的论述。该论文指出,一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如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风靡全球的中国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海外华人圈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 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东西,国家认同和国民凝聚力的下降,国民素质的缺憾和人才的流失,国际机制建设与安排中的身份不相称。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起点,既面临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严峻的挑战。机遇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的新起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源泉;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挑战则有: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尚有差距;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建设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与对外开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与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文化人才缺乏和文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

中国_文化软实力_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杨浡伟 “文化”作为“软力量”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近年来更是掀起了“软力量”和“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浪。然而,国内学界对于“软力量”、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确定、研究路径的选择与逻辑指向的表述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现出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何谓“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力量”的派生词,是国内学界对“软力量”一词内涵的延伸,故而要全面阐述“文化软实力”,必须清楚“软力量”内涵的机理构成。“软力量”英文写作“Soft Power”,学界一般认为约瑟夫·奈1990年在《政治学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等杂志上发表的《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力量》等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软力量”说;也有学者认为“Soft Power”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奈发表的《衰落隐喻的误导》一文中;而约瑟夫·奈本人则声称,“在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一书中,我率先提出了‘软力量’的概念”。①可知,“Soft Power”概念的提出大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尤为重要的是,这一观点一经问世,便引来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而我国学界长期存在着“软力量”、“软实力”、“软权力”、“软国力”等多种对于“Soft Power”的中文译介。李希光在主编的《软力量与全球传播》中就使用了“软力量”一词;庞中英、葛剑雄、胡键等学者也倾向于“软力量”的译法;而刘德斌的《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及门洪华翻译的约瑟夫·奈所著的《硬权力与软权力》中则使用了“软权力”一词;倪世雄、李少军、王逸舟在其各自研究国际关系的论著中均采用了“软权力”的翻译。与此不同,李宗桂、丁宁、王晓德、贾磊磊、严昭柱、陈少峰、何星亮、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还是普遍中意于“软实力”的译法。大多学者认为对于“Soft Power”一词译法的不同只是语言使用的差异,并没有根本性区别,而事实上是意义确指的模糊性导致了概念使用的随意性。 鉴于学界对“Soft Power”一词翻译的混乱,有学者尝试从探源的角度对中文译法的准确性进行界定,如李智发表题为《软实力的实现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文章,以约瑟夫 *该课题为2007年曹顺庆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的组成部分,项目编号为07AXW003。 ①[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