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金矿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讨论_李颖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宝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区之一,位于江苏南部的宝应县境内,是一处以斑岩型矿床为主的矿区。
本文将分析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一、地质背景宝山矿区位于扬子板块东缘中段,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由华南岩体与华北岩体相互交错的地带。
该地区早生代时期经历了岛弧的形成和消失,从而形成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良好条件。
随着板块构造演化,该地区先后发生了多期活动的岩浆侵入和断裂变形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型矿床。
二、矿床类型宝山矿区主要矿化类型为铜、钼、铅、锌、金、银等多金属矿床。
其中,铜、钼矿床主要分布在宝山南部和西南部,以斑岩型矿床为主,富含铜、钼等元素。
铅、锌矿床则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和北部,以层控型矿床为主。
金、银矿床则分布广泛,主要是以层控型、脉状型和胶体型为主。
三、地质特征1. 斑岩体:宝山矿区的斑岩体主要是花岗斑岩、斑岩和正长岩等,都是岩浆热液作用的产物。
这些斑岩体与区域断裂和构造破碎带密切相关,形成了多个矿化中心。
2. 矿化类型:宝山矿区的矿化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硫化物型、氧化物型、碳酸盐型和含钼型矿床。
这些矿床的矿物组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各异。
3. 矿化特征:宝山矿区的铜、钼矿床主要由斑岩体内嵌的硫化物矿物组成,包括黄铜矿、黄铜母矿、闪锌矿、黝黑铜矿等。
这些矿物形成了复杂的矿物粒度和组成结构,有些还具有显微孪生现象。
另外,钼矿床中还含有蓝鸟石、黄钾石、鸟石石等常见的硅酸盐矿物。
4. 控矿因素: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是构造和岩体特征。
区域性断裂和构造破碎带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而岩体特征主要是指斑岩体的形状、构造和化学成因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床的形成、成矿物质的来源和矿床特征产生了影响。
四、找矿思路1. 选址:在找矿前需要对区域的地形、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可能具有矿化条件和找矿潜力的区域。
2. 实施地质调查:在选定的矿区内进行实地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岩石、地形、地貌、断层、岩浆岩、热液交代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火山热液矿床

台湾的金瓜石超大型金矿床最为典型
英安岩呈岩株状侵入第三系砂、页岩中; 金矿体分布于英安岩侵入体内部,少数分布于砂、页岩中
脉状金矿体
长几m~1200m 厚几cm~1m 明金(块金)常见 脉状金(铜)矿体 延深大 金粒度细 裂隙充填(交代)型 爆发角砾岩型矿体 全筒型矿化 受火山机构控制
SiO2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5)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的顶部或附近围岩中 矿体多受岩体
和围岩中的微细裂隙控制或受斑岩体中角砾岩筒控制
同一矿区,由于围岩岩性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矿化类型 (1)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2)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第六章 气水热液矿床各论
四 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 (一)概 述
(二)成矿作用及矿床分类
(三)主要矿床类型及特征
(一) 概
1、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
火山活动的晚期或间歇期 火山)气液 形成矿床
述
含有大量成矿物质的火山(次
与围岩(海水)或其它气液之间发生作用
2、工业意义:
◆ 金属矿产—Fe Mo Sn Cu Pb Zn Ni Au Ag Hg Sb 非金属矿产--萤石 ◆ 矿种多 分布广 明矾石 规模大 硫 质量好 硼
角砾状构造
(7)围岩蚀变特征及其分带
• 范围可达几百米至几千米 • Lowell(1970) “二长岩”蚀 变分带模式: ①核心带
②钾化带
③似千枚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
④泥化带(粘土化带) ⑤青磐岩化带 ⑥边缘带
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
斑岩型金矿分类探讨

本文1998年6月收到,张启芳编辑。
斑岩型金矿分类探讨李 颖 兰 翔 刘连登(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130021) (浙江大学・杭州・310000) (长春科技大学・长春・130020) 斑岩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为我国金矿第三重要类型,但对其的认识远不如其它金矿类型。
通过研究,提出斑岩型金矿可分为三类:伴生/共生—斑岩型金矿、角砾/网脉—斑岩型金矿和单脉/网脉—斑岩型金矿。
主题词 斑岩型金矿分类 伴生/共生—斑岩型金矿 单脉/网脉—斑岩型金矿 斑岩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目前对其认识远不如其他金矿类型。
斑岩型金矿是否只是伴生/共生金,产于斑岩角砾岩筒中的网脉状金矿及其含冰长石化或明矾石化时如何称谓,怎样看待小岩体内单脉/网脉共存的金矿类型,这些问题涉及对斑岩型金矿的认识和分类,本文予以探讨。
1 斑岩型金矿的分类 “斑岩型金矿”是矿床成因类型和矿床工业类型相结合的命名。
111 斑岩型金矿亚类划分的原则 1987年,涂光炽论述铅锌矿床分类时,提出了以下六项准则,并强调任何矿种的分类都宜遵循[1]。
这些原则是: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也适当参考国外的现状和发展,尽可能将成因类型与工业类型结合起来,尽可能概括最新研究成果,应是多因素的全面分析、不是只考虑一两种因素,实用、简单、易行,有利于找矿与理论研究。
本文遵循上述原则,现结合斑岩型金矿的特殊性,具体说明如下。
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在斑岩型金矿中发现、并认识到角砾岩筒的重要控矿意义。
部分这类矿床的规模接近超大型者,均呈现角砾岩型和网脉型共生的特征。
霍利斯特(1978)[2]在斑岩铜矿分类中,据内部构造将其划分为角砾岩型和网脉型两类。
同时他又指出,当两者并存时就难以简单地归入一种类型。
斑岩型金矿的分类中确实也面临这个问题,应予妥善处置。
对角砾/网脉型金矿床存在冰长石化或明矾石化时,判定其是否为斑岩型矿床,主要依据它们与斑岩体的时空和成生关系,以及是否存在面型蚀变分带。
斑岩型矿床

第一章斑岩型矿床1.斑岩矿床和玢岩铁矿的概念、地质特征、矿床特征。
斑岩矿床: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地质特征:(1).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
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2)含矿岩体:岩石系列:钙碱性为主;岩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石类型:酸性:二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中性:石英闪长斑岩,次为闪长玢岩。
(3)含矿构造存在断裂、裂隙和角砾岩体;(4)矿体围岩: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
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5)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蚀变,范围几百-几千米。
②蚀变分布具规律性,呈带分布、主要有五带。
(6)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①产于围岩中:沿围岩层间及裂隙充填、交代而成,有时进入围岩的角砾岩中。
形态:脉状、板状、似层状。
②产于岩体中:岩体全部或大部分矿化,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原生裂隙中。
形态:等轴状、柱状、脉状等。
③既产于岩体内中又产于围岩中:呈带状、环状,最常见。
B.矿化的明显分带性:矿物组合(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Mt + Py + Cp →、Cp + Py +斑铜矿→、Cp +MoS →Py →、Au、Ag、Pb、Zn 多金属;矿床基本特点:(1)矿床规模大,斑岩Cu占探明Cu储量的一半;(2)埋藏浅,易于开采;(3)矿床呈带分布,与斑岩体一同复构造控制;(4)矿石品位低,但矿化均匀分布;(5)矿石成分简单、易选;(6)综合利用矿产多:Cu、Mo、W、Sn 、Pb、Zn、Au、Ag、Se 、Te 、Be 等。
玢岩铁矿:由于其内硫化物多呈细脉状和浸染状,亦有称为“细脉浸染状矿床。
岩金矿的概念

岩金矿的概念岩金矿是指含有金属矿物,尤其是金属元素高品位的矿石,同时与矿石中主要存在的岩石密切结合的矿石。
岩金矿属于金属矿石的一种,是矿石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金矿的形成与金的地质背景有关,主要包括构造背景、岩石类型和成矿作用等因素。
金在地壳中广泛分布,成矿作用的触发往往是由于地下的热液运动、地壳变形或火山活动等引起的。
这些因素造成了岩金矿的形成。
岩金矿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根据与矿石结合的岩石类型,可分为包晶型、簇晶型和界面型。
包晶型岩金矿是指金与矿石中的石英相互包裹在一起,形成颗粒状的金矿物;簇晶型岩金矿是指金以簇状、丝状或粒状存在于矿石的岩石缝隙和孔隙中;界面型岩金矿是指金以界面方式存在于矿石与岩石之间。
根据岩石类型,岩金矿可以分为花岗岩型、变质岩型、火山岩型等。
岩金矿的开采方法主要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采矿。
露天开采是指在露天矿井中进行的开采方式,适用于矿体较浅且矿石表面裸露的情况。
地下采矿则是指在地下进行的开采方式,适用于矿体较深或者矿石需要通过坑道和井筒进行提取的情况。
开采方法的选择与矿体的特征和经济效益有关。
岩金矿的加工过程大致包括破碎、磨矿、选别和提金等步骤。
破碎是将矿石通过破碎机进行粉碎,使其变成可进行后续处理的矿石颗粒;磨矿是将粗矿经过磨矿机进行细磨,使其细化为更小的颗粒;选别是将磨矿后的矿石进行筛分和分级,以去除杂质和提高矿石的品位;提金是将选别好的矿石进行浸取或者浮选等方式提取金属金的过程。
岩金矿的利用主要是以提取金属金为主。
金是一种珍贵的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价格和广泛的用途,被广泛应用于珠宝、电子、化工、医药和投资等领域。
而岩金矿中金的含量较高,因此提取金属金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总之,岩金矿是指含有金属金矿石,并与矿石中的岩石紧密结合的一种矿石。
岩金矿的形成与构造背景、岩石类型和成矿作用等因素相关。
岩金矿的开采方法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采矿,加工过程包括破碎、磨矿、选别和提金等步骤。
6-斑岩型矿床

二、斑岩型矿床 o 大地构造背景
1. 概念及特点
— 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包括 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 (滨 太平洋带) ,以及陆 − 陆碰撞造山 (特提斯 − 喜马拉雅带,中亚−蒙古带)环境。
z 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 主要环绕西太平洋广泛分布 (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 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z 陆缘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海 岸,经典成矿省包括安第斯中部(智利、阿根廷、秘 鲁)和美国西部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z 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特提斯 − 喜马拉雅带(西起西班牙,经克罗地亚、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巴基斯坦,东 到中国西藏和缅甸等地)和中亚 − 蒙古带(西起乌兹 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经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 东到黑龙江)
Phyllic zone
ne zo
fresh intrusion
二、斑岩型矿床 t 矿体形态产状
1. 概念及特点
—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 制,主要有柱状、筒状、环状、似层状等 Simplified geologic map of the Yulong Cu (Mo) deposit
中亚−蒙古带
1. 概念及特点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滨太平洋带
Distribution of porphyry Cu-Mo deposits worldwide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德兴 玉龙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世界超大型斑岩铜矿(Cu储量>500万t)时代分布
金矿矿床类型(2)

金矿矿床类型(2)作者:h001发布时间:2008-2-1 14:02:37文章来源:矿业常识(五)产于碱性侵入岩中的金矿指产于碱性侵入岩体内部或近矿围岩裂隙中的金矿床。
矿化类型一般为石英脉-蚀变岩型。
这类金矿,1985年首先发现于河北东坪,之后在邻区后沟及滇西也发现类似的矿床,目前正在勘探,矿床规模较大。
本类金矿地质特征(以东坪金矿为例)简介如下:1)碱性侵入岩为金矿直接围岩。
岩体长33km,宽5.5~7.7km,面积215km2。
岩性复杂,主要由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系列、正长岩系列组成。
岩体时代为燕山期。
2)岩体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空间展布。
岩体的围岩为太古宇变质岩系。
3)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碳酸盐化、重晶石化及绿泥石化等。
其中硅化、钾长石化、绢英岩化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
4)矿体呈脉状,已发现数条。
脉带长数百至千余米,矿体长数十到数百米,厚0.n~5m,延深数十至数百米。
呈边幕式排列产出。
5)矿体由石英单脉及其上下盘石英复脉,钾长石化带及矿化钾长石化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组成。
金品位以石英脉为中心,向钾长石化带、矿化围岩逐渐降低。
6)矿石组分复杂,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碲铋矿、自然银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绢云母等。
7)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为碲金矿。
金矿物一般较粗,常见明金。
金成色为934‰~969‰。
成矿温度270~380℃。
(六)产于显生宙基性、超基性岩(包括蛇绿岩套)中的金矿指金的成矿作用与基性、超基性岩有一定关系,并赋存于基性、超基性岩中或构造接触破碎带内的金矿床(蛇绿岩套型金矿)。
这类金矿于70年代首先发现于云南墨江金厂,以后相继在新疆托里、青海小松树南沟、陕西煎茶岭、河北金家庄等地也发现类似金矿。
全国已知有23条蛇绿岩带,过去对其中的金矿调查研究不够。
根据容矿岩系产生特点划分为两个亚类:①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如云南墨江金厂、冀北金家庄、陕西煎茶岭金矿床。
内蒙古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发现过程与启示意义

内蒙古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发现过程与启示意义华北板块北缘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该区经历了古生代多期板块俯冲和陆缘增生过程,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内蒙古毕力赫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增生带内,是一个资源严重危机、濒临倒闭的国营矿山。
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在矿山资源潜力评价和矿床地质特征详细研究基础上,认为矿床是形成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碰撞,华北陆块北缘增生带之后,叠加晚古生代(二叠纪)陆缘火山-岩浆带背景的浅成低温-斑岩型金矿床。
提出以针对性的地质科研引路,以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型为指导,以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配套使用为手段,适时并大胆设计验证工程,分期、分阶段有重点地加以实施的危机矿山找矿勘查增储的基本思路。
通过工作,首次在毕力赫矿区外围新发现大型隐伏的独立斑岩型金矿床。
矿床具有矿体规模大(单个矿体资源量超过20 t)、品位高(最高52.75×10-6)、变化小、埋深浅、金属矿物含量低(小于3%)、矿石简单、易采、易选等特点。
研究表明,矿床形成于(271.3±1.7)Ma(MSWD=1.06),受NE和NW 2组构造交会部位及花岗闪长斑岩体控制,具有以斑岩体为中心,从深部到浅部、从中心到边部,由钾硅酸盐蚀变带→钾硅酸盐蚀变带+石英-绢云母化叠合带→石英-绢云母化带+中级泥化带→高岭土化带、蛋白石化带的环带特征。
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包括550℃和小于380℃的2个区间,盐度变化在0.88%~8.68%之间,H、O同位素组成指示主成矿期成矿热液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物。
建立了矿床形成的描述型模型。
该矿床的发现具有如下重意义:一是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成功实施提供了典型示范;二是破解了本区作为典型的弧构造-岩浆环境却没有典型的大型斑岩型矿床发现这一长期困扰人们的科学谜题;三是对区域基础地质问题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线索;四是根据斑岩型矿床成群成带分布特点,为在本区及相似的环境内斑岩型矿床勘查提供了科学导向;五是基于本矿床发现的科学过程所总结出的找矿勘查思路和模型将对本区下一步找矿具有推广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期 李 颖等: 斑岩型金矿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讨论
19
尔萨尔瓜多斑岩型铜矿的相关侵入岩的锶初始比值为 0. 703 0,支持了富铜斑岩型矿床在成 因上与消减大洋岩石圈有关的假说 [ 2]。 相对而言 ,我国伴生、共生斑岩型金矿的金品位相对 较低、规模相对较小 ,可能受成生时的构造环境和岩浆源区影响。 我国已知的斑岩型金矿主 要位于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环境 ,而不是岛弧环境。
吴利仁等 [6]以锶初始比值的 0. 703 7和氧同位素+ 5. 5‰~ + 7‰ ,作为与斑岩型矿床 有关的幔源花岗岩和壳幔混合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界限 ; 以锶初始比值大于 0. 709和氧同位 素大于+ 10‰ ,作为壳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界限 ;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壳幔混合源的。 斑岩 型金、铜和钼矿床与幔、壳混合源花岗岩类有关 ,而斑岩型钨、锡、铀和银矿则与壳源花岗岩 类有关 [6]。 总体说 ,我国的斑岩型金矿 ,与壳幔混合源花岗岩类有关的占主导地位。
具面型蚀变分带 线型蚀变 线型蚀变
奥克特迪、潘古纳 (巴布亚新几内亚 )
福建紫金山 山东七宝山 吉林小西南岔
独立 斑岩型金矿
变化范 围较大
单脉 /细网脉浸染状
线型蚀变
河北峪耳崖、牛心山
Au
角砾 /网脉状
具面型蚀变分带
黑龙江团结沟
网脉状
具面型蚀变分带 马尔泰、洛博 (智利 )
伴生斑岩型金矿是指: 金为次要组分 ,不具单独回收价值 ,而以副产品形式综合回收的 斑岩型矿床。共生斑岩型金矿是指: 金品位> 0. 4 g / t,能以金为主或金与主金属并重回收的 斑岩型矿床。独立斑岩型金矿是指: 以金为唯一或主要组分回收的斑岩型矿床。我国独立斑 岩型金矿以黑龙江团结沟和河北峪耳崖、牛心山金矿床为代表。
关键词 斑岩型金矿 分类 成矿深度相 矿质的来源
在我国 ,斑岩型金矿是仅次于中深脉状型和浅成脉状型金矿的第三重要金矿类型 [1]。对 我国峪耳崖、牛心山、紫金山、团结沟和小西南岔等斑岩型金矿床成因认识上的争议 ,主要源 于对斑岩型金矿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认识上的差异。
1 斑岩型矿床概念的演变
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一直在演变 ,其范围有不断拓宽之势。 这是因为斑岩型矿床的矿种 , 由铜矿拓宽到钼矿、钨矿、锡矿、铅锌矿、铀矿和金矿等 ; 也因为对斑岩型铜矿的认识在不断 深化 ,出现概念演变是正常发展。
2 斑岩型金矿的分类
80年代以来 ,我国对斑岩型金矿的勘查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吴尚全① 曾对我国北 东部斑岩型金矿作过系统总结 ,笔者在 1996年 [3]也对我国斑岩型金矿作了初步探讨。 斑岩 型金矿是具相似地质特征的一大类金矿类型 ,为了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需要 ,有必要划分其亚 类。 依据斑岩金的共生元素或组合及矿石类型 ,本文将斑岩型金矿划分为三个亚类: 伴生斑 岩型金矿、共生斑岩型金矿和独立斑岩型金矿 (表 1)。
1942年 ,贝特曼提出斑岩铜矿的概念 ,并总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和经济价值。 1970年 , Low ell 等提出了斑岩矿床的完整定义及蚀变分带模式 ,即“二长岩”模式①。 他们将斑岩铜 (钼 )矿定义为 ,产于各种主岩的浸染状和细脉状铜、钼硫化物矿床。 1973年 ,西里托补充和 完善了这一模式 ,指出了斑岩矿床的顶底特征② 。 维· 弗· 霍利斯特 [2 ]进一步完善了“二长
( 2)壳幔混合源占主导。 西半球斑岩型铜矿有关侵入岩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表明 ,克拉 通环境的 7个矿床的大于 0. 705 5、非克拉通的大陆边缘环境或岛弧环境的 9个矿床的小于 0. 705 5[2] ,说明地质构造环境对相关火成岩锶初始比值的影响—— 反映源区不同。 智利埃
① Low el l J D, 等 . 斑岩型矿床的水平和垂直蚀变矿化分带 . 见: 国外斑岩铜矿 . 地质科学研究院情报所 , 1975 ② 西里托 R H. 斑岩铜矿床的顶和底 . 见: 国外斑岩铜矿 . 地质科学研究院情报所 , 1975: 94~ 108 ③ 梁有彬 . 硫化铜镍矿床伴生金银的赋存特征及其经济评价 . 见: 贵金属地质 , 1988, ( 1~ 2): 71~ 76 ④ 赵昌龙 . 新疆喀拉通克一号硫化铜镍矿床中伴 生金银的富集规律与综合利用 . 见: 贵金属地质 , 1988, ( 1~ 2): 352~ 362
( 1)幔源铜 -镍硫化物矿床的伴生金品位甚低。我国的金川、红旗岭和力马河等 12个铜 镍硫化物矿床的矿石 , 它们的伴生金、银含量变化为 0. 07~ 0. 86 g /t ( Au)、 0. 4~ 6. 6 g / t ( Ag)③。 新疆铜镍矿床的伴生金、银含量相对较高 ,但原矿中的 Au也仅变化在 0. 05~ 0. 86 g /t 之间、 Ag变化在 6. 8~ 24 g /t 之间④。 总体上 ,低于斑岩型金矿的伴生金银品位。
表 1 斑岩型金矿分类
亚 类
金品位 共生元素
/( g· t- 1)
矿石类型
围岩蚀变类型
典型 矿床
伴生 斑岩型金矿
< 0. 4
Au- Cu
细脉浸染状
具面型蚀变分带
江西德兴铜厂、 西藏玉龙
共生 斑岩型金矿
> 0. 4
Cu- Au Cu- Au
细脉浸染状
角砾 /网脉状 角矿床成矿深度 ,是主要限制在矿床可开采和可利用部分 ,还是包括矿体向下的非 经济意义的岩株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倾向于以工业矿体的成矿深度来划分其 深度相。斑岩型铜矿的体系延深及深部下伏显晶质侵入体 ,可能主要反映矿体与岩浆岩的成 因关系。 总体说 ,我国斑岩型金矿形成于近地表 - 浅成深度相范围 ,即近地表约 1. 5 km范 围。 例如 ,紫金山、义兴寨 - 耿庄、祁雨沟和五莲七宝山等矿床 ,成生于超浅成深度相 ; 峪耳 崖、牛心山、古里脑和小西南岔等矿床 ,成生于浅成深度相 ; 而团结沟金矿的成矿深度相 ,可 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我国的独立斑岩型矿床 ,目前尚缺乏资料证明它们的工业矿体形成时 的深度相超过 1. 5 km,可能更类同于赫奇逊的浅成和火山的深度相。
第 18卷 第 1期
V o l. 18 N o. 1
1999年 3月 W O R LD G EO LO GY M ar. 1999
斑岩型金矿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讨论
李 颖
(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长春 130021)
第 1期 李 颖等: 斑岩型金矿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讨论
17
岩模式” ,并提出了“闪长岩模式”。该论述除扩大了与斑岩矿床相关的岩石类型外 ,尚强调了 小型侵入体的意义 ,淡化了相关岩体必须是斑状结构 ,阐释了斑岩铜矿伴生金的有关问题。
从斑岩型矿床的概念演化中可以看出 ,尽管“斑状结构”的岩体与此类矿床的相关性最 密切 ,但并不是非斑岩“莫属”。总体说 ,目前斑岩型矿床强调与小岩体有关 ,矿体主要产于其 中或毗邻的围岩中 ,由细网脉浸染状、单脉 /细网脉浸染状、角砾状或角砾 /网脉状矿石组成 矿体 ,而淡化了相关岩体必须是“斑状结构” ,对斑岩型金矿尤其如此。
1905年 ,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斑岩型矿床—— 宾厄姆 ( Bi ngham )铜矿。 但 1874年已在 其外围开采脉状铅锌银矿 , 1897年在其岩体接触带开采脉状铜矿和夕卡岩型铜矿 ,至 1905 年发现岩体内的细脉浸染状铜矿。 矿工们在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的细脉浸 染状铜矿的过程中 ,起用了“斑岩铜矿” ( po rphry co pper depo sit )一词。
① 吴尚全 . 中国北东部 斑岩金矿床主要 地质特征及找 矿方向 . 中国北东 部金矿主要类 型及找矿方向 . 第 一集 , 1979. 140~ 165
18
世 界 地 质 1999年
3 斑岩型金矿成矿深度相
自 1970年以来 ,斑岩型矿床形成深度的研究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Low ell等认为 ,斑岩 矿床的形成深度在 5 000~ 10 000 f t ( 1 524~ 3 048 m) ,主要依据如下事实: ( 1)存在斑岩 ; ( 2)所有矿床被成矿后侵蚀面所切 ; ( 3)广泛发育角砾岩 ; ( 4)在总结的南、北美洲 27个大型 斑岩矿床中 ,有 14个产于白垩纪或更年轻的成矿前岩石中 ,而侵入体本身也是白垩纪或更 年轻的 ; ( 5)多数斑岩矿床形成于面积小于 0. 93 km2 的岩株中①。 西里托认为 ,有经济价值 的斑岩铜钼矿化延深可达 3 km,估计没有剥蚀的斑岩铜矿的体系可能延深 4~ 6 km ,如果 包括下伏显晶质侵入体可能达 8 km②。 1983年 ,赫奇逊提出斑岩铜矿深度三分方案: 深成的 ( 5 000~ 3 000 m)、浅成的 ( 3 000~ 1 000 m )和火山的 ( 500~ 450 m ) [ 4]。
为了摆脱非斑岩莫属的阴影 ,笔者建议将习称的“斑岩矿床” ,改称为“斑岩型矿床”。 尽 管目前习用的“斑岩矿床”一词 ,易于顾名思义 ,便于理解 ,但由于存在与非斑岩 (无斑状结 构 )有关的斑岩矿床 (具斑岩矿床的特征 ) ,仍称斑岩矿床似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若称“斑岩 型矿床”就简单了 ,它是一种矿床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相结合的命名 ,具有斑岩矿床的基本 特征 ,但相关岩体不一定具斑状结构。 简言之 ,凡与小岩株有关、具有斑岩矿床基本特征的 , 不论相关岩体具或不具斑状结构 ,均称斑岩型矿床。
4 斑岩型金矿的矿质来源
成矿物质的来源不仅是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任何矿质都是在一 定的介质中运移和聚集成矿的 ,成矿物质既指矿质 ,也指介质 [5]。由于成矿物质的多源性 ,使 探究成矿物质的来源成为十分艰巨的任务。就斑岩型金矿而言 ,成矿介质主要是水。由于水 的来源和性质不具判别热液矿床成因的意义 ,因此本文只讨论矿质来源的有关问题。我国的 斑岩型金矿 ,尤其是伴生和共生斑岩型金矿 ,主要与壳幔混合源类花岗岩类有关。 幔源岩浆 提供矿质金不宜估价太高 (不包括消减大洋岩石圈成生的幔源岩浆 ) ,以下事实可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