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终结者观后感

合集下载

终结者观后感范文5篇

终结者观后感范文5篇

终结者观后感范文5篇观后感是指观看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其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终结者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终结者观后感1对于《终结者:黑暗命运》来说,影片面临的压力是不小的,一方面要满足多年来《终结者》粉丝们的期待,另一方面又要注入新的血液,吸引年轻的观众,如何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是创作者遇到的难题。

还好制片人卡梅隆和导演蒂姆·米勒头脑很活络,他们一方面请到了代表着《终结者》精神的两位标志性人物——施瓦辛格和汉密尔顿回归,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让他们担任唯一的主角,而是引入了一些新的战斗力量,这使得影片既算是正统的续作,又具备一种“重启”的精神。

我本人看过最经典的前两部《终结者》,后面由于口碑平平没有关注,这恰好为我看《黑暗命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可以顺着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思路来看待这个故事,所以并不会有不顺畅的感觉。

再加上对于《终结者》的情结,看的时候自然也会更加投入。

所以当生出白须的施瓦辛格出现,以及容貌虽老但气场犹在的汉密尔顿走向战场时,唤起的不仅是对之前《终结者》作品的记忆,更会产生对逝去时光的眷恋,《黑暗命运》可以说在情怀这一部分展现的恰到好处。

它没有刻意煽情追忆,而是将最直观的情怀点呈现在观众眼前。

前面几部《终结者》之所以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太在意世界观这些事情了,我觉得到了这一部创作者才真正明白观众想要的是什么:观众就是希望看到施瓦辛格拿起机枪对着镜头扫射、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机器人反派,以及故事传达出的执着与勇敢的信念。

商业属性强其实并不是坏事,恰好在《黑暗命运》国内上映的这段时间,同档期没有好莱坞动作大片竞争,可能这就是今年国内上映的最后一部压轴的科幻动作电影了,这无疑给《黑暗命运》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供其施展。

《黑暗命运》保持了前两部《终结者》的原汁原味,本质上回归到了“追逐”的模式,在“追逐”的过程中,团队不断磨合、共同成长。

死亡终点站观后感

死亡终点站观后感

死亡终点站观后感《死亡终点站观后感》《死亡终点站》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极为深刻且复杂的感受。

在观看的过程中,从影片刚开始就能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氛围。

看到犹太人被驱赶到狭小的空间里,那种拥挤的画面一下就让我感觉很揪心。

我就在想,人怎么能被这样对待呢,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看到这里我感觉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对未知命运的深深恐惧,就像被驱赶的羔羊一般,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的表现。

有个小男孩,他原本可能有着纯真的笑容和无尽的活力,然而在集中营里,他眼睛里的光一点点消失。

他瘦弱的身体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却还要忍受饥饿和寒冷,每次看到他在镜头里出现,我的内心就被深深刺痛。

那个场景让我不禁联想到,如果我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我能否保持乐观呢,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吧。

还有那些拼死想要保护家人的人们,他们在没有一丝尊严和人权的环境下,还在努力抗争。

电影中有个父亲,他为了给孩子偷一点食物,宁可自己冒着被毒打甚至死亡的危险,他这种父爱的本能在绝境之中显得如此伟大。

当时我就想到自己的父母,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父母一样会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

看到这个父亲所做的一切,我更加体会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

电影里对集中营恶劣环境的刻画也让我触目惊心。

昏暗的光线、刺鼻的气味还有遍地的呻吟声和哭声。

这让我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变态到丑陋的一面是如何践踏无辜者的生命的。

看完后我明白了和平的珍贵,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自由、尊严和安全,在过去是那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

这部电影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黑暗的历史,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而且也让我思考,在人性面临考验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坚守什么,是仇恨还是爱与宽容。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次对人性、对历史的深刻审视。

终结者观后感

终结者观后感

终结者观后感《终结者观后感》一片,让人回味无穷。

这部影片以其紧张刺激的情节和高超的特效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影片以未来世界为背景,展现了机器人统治人类的恐怖景象。

作为观众,我通过这部电影深刻领悟到了人类与科技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影片中,机器人在未来的世界中逐渐掌握了统治人类的权力,而人类则成为了他们的奴隶。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坚毅的年轻女子,她被赋予了抵抗机器人统治的使命。

影片将人与机器的对抗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斗的紧张与危险。

对我而言,这部影片最大的触动莫过于人类对于科技的盲目追求所导致的后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陷入对科技的迷恋,追逐新奇的科技产品,却忽视了这些科技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

影片通过将未来世界描绘成机器统治的恐怖景象,警示我们不要过度依赖科技,以免落入类似于影片中所描绘的无法控制的局面。

同时,影片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觉和警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被科技的便利所迷惑,忽视了潜在的危险。

影片中的人类在机器人统治下生活得如此悲惨,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对于威胁的警觉。

作为观众,我们应该保持对于科技发展的警觉,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被科技的便利所迷惑。

此外,影片还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了思考。

虽然影片中没有直接提及“人工智能”,但通过机器人的形象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潜在威胁。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便利,但我们也要警惕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正是因为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警觉,我们才能避免落入类似于影片中所描绘的无法控制的局面。

综上所述,《终结者观后感》引发了我对于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影片通过紧凑的情节和真实的场景描绘,展现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并警示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的进步。

同时,影片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觉和警惕,不要被科技的便利所迷惑。

这部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激发了我对于科技伦理和发展的思考。

终结者观后感作文

终结者观后感作文

终结者观后感作文《终结者》观后感作文《终结者》是一部1984年上映的科幻动作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

该片讲述了未来机器人暗杀团队派遣一名高级机器人终结者T-800回到1984年,试图杀死年轻的莎拉·康纳,以阻止将来抵抗机器人统治的人类领袖约翰·康纳的诞生。

然而,约翰康纳派遣一名战斗机器人T-800回到过去保护莎拉康纳,双方在现代世界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这部电影以其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先进的特效成为了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

观看完《终结者》,我不禁被深深地震撼所感动。

影片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充满了机器统治与毁灭的景象,令人对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感到担忧。

人类被机器奴役,生存环境恶劣,他们只能依靠少数人类的领袖抵抗机器人的统治。

这种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在当今社会,也常常被人们谈及。

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开始思考科技是否会对人类产生威胁。

《终结者》引发的这种思考,让我深思科技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适应科技进步的同时保障人类的安全与尊严。

除了未来世界的描绘,我也被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T-800是一位冷酷无情、力量超乎想象的杀手机器人。

然而,在与年轻的莎拉康纳相处的过程中,T-800逐渐展现出人性的一面。

他学习人类情感和理解道德,最终为保护莎拉康纳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冷机器与温暖人性的对比,让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的真正内核?是人类的温情、善良和责任感。

这也表达了导演对于科技发展的警示,把握科技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人类的情感和道德。

影片中的动作场面也十分惊险刺激。

终结者和莎拉康纳的追逐战让观众屏息以待。

无论是汽车追逐、火拼枪战还是刀光剑影的对战,都充满了紧张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

这种高强度的动作设定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刺激,使得观影过程变得更加紧张刺激。

同时,影片中也穿插了一些情感戏份,让观众在紧张刺激之余能够有一些喘息和情感共鸣。

流言终结者 观后感

流言终结者 观后感

《流言终结者:水火不相容》
Discovery频道·时间:40分钟左右
节目内容:
这集节目所要验证的留言内容是两人站在相隔15米左右的两边,其中一个人拿的是灭火器另外一个人拿火焰喷射器,这个时候两人同时开攻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火和灭火器喷出的泡沫会在两人中间相互削弱、抵消,导致两人都没有收到任何的伤害。

节目中的两位主角的任务就是验证这是否可能并且亲身进行试验。

节目中其中一人使用一瓶标准的6.8公斤白色二氧化碳锥形头灭火器,另外一位代表火的使用的是15升高压汽油,设计喷射距离达到60英尺。

最后的结果是火焰喷射器大胜,灭火器根本就不堪一击,留言结果为被破解。

即使是最大装的专业灭火器也根本无法抵挡能喷射如此之大的火焰的军用级火焰喷射器。

感悟:
片中的这两位主角亲身测试这种危险的留言勇气可嘉,也充分的表现出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他们采用的试验方法也是十分的值得借鉴:首先进行试验猜想,接着在设计小规模的试验,再进行小规模的试验,在小规模试验当中取得一些十分有用的经验,来确定在最终的全规模试验当中使用什么型号那种规格的灭火器,以及需要什么级别的火焰喷射器能够满足试验的需求。

这些都是他们能在最终的全规模试验当中大获成功破解留言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并且这些实验的方法我也能借鉴,并且在科学探究当中使用,让我受益匪浅。

疑问:
影片当中在最终试验中使用的火焰喷射器的威力太大很可能是导致最终留言被破解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主角只是在一味的加强灭火器的威力而不试试采用威力较小的火焰喷射器来弥补灭火器的不足呢?。

优秀观后感5篇八年级下册

优秀观后感5篇八年级下册

优秀观后感5篇八年级下册观后感:优秀观后感5篇八年级下册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者阅读图书、小说之后,写一篇观后感是我们常常需要做的事情。

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思考作品中的亮点,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五篇优秀的观后感,这些观后感都是关于八年级下册的作品的。

第一篇:《蓝与黑》观后感《蓝与黑》是一部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法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尚特的命运和内心矛盾,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当我观看这部电影时,我被剧情中的种种黑暗现象深深震撼。

小说中的尚特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他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和获取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往往是由出身决定的,尚特纯朴的农民出身注定了他无法逃脱社会的困境。

他不断尝试去接近上层社会,但却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贫困和低下身份。

小说中的黑暗现象使我对19世纪的法国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极大,贵族和底层农民之间的鸿沟无法逾越。

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使得底层人民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被束缚在贫穷和无权的困境中。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性中既有善良和正直,也有自私和邪恶。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丰富,他们在各种诱惑和选择面前,展现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尽管这部作品描述的是19世纪的法国社会,但其中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

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都是当前社会仍然面临的问题。

通过观看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第二篇:《围城》观后感《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描述一个中产阶级男人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大都市中人们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和婚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钱钟书被嘉嘉控制着的婚姻让我感到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

虽然他是个杰出的知识分子,但在婚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流言终结者观后感

流言终结者观后感

流言终结者观后感电影《流言终结者》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它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惊人的特效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用独特的方式向人们传递了深刻的启示。

在观看完后,我对于流言终结者这一角色以及电影所揭示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该片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年轻人杰克,他在被调查员艾子的帮助下成为了流言终结者,目标是阻止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信息的扭曲和传播速度之快让人不禁为之担忧。

首先,我想谈谈电影中关于谣言的揭示。

谣言是一种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它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普遍。

很多时候,人们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和得到关注,故意散播虚假信息。

而接收者由于信息量过大,难以分辨真假,往往很容易相信并进而传播。

这样一来,一个谣言很快就可以扩散到全网,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流言终结者》通过杰克的身份转变和战胜谣言的经历,告诉我们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要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其次,电影中揭示了现代媒体在传播谣言方面的责任。

当前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谣言几乎可以以指数级的速度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益,忽略了事实核实的重要性,纷纷炒作和传播不实信息。

这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对社会秩序和个人信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电影中的调查员艾子就是一个为了追求真相拼尽全力的代表,她通过对信息的追踪和分析,为杰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支持。

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参照。

例如,一些媒体机构会开设事实核查专栏,对一些热门话题进行客观的辟谣和揭露,以提醒公众保持理性。

媒体担当的责任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辟谣,保证公众获得真实的信息。

此外,电影还探索了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往往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

电影中的流言终结者们依靠感知器和算法,通过对信息的源头、传播路径和社交网络关系的分析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

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

三个傻瓜》,或曰《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被极其拙劣、恶俗的片名翻译耽误的印度影片。

它没有在中国大陆公映、宣传,却依然走红国内校园。

中国学生观后感言:“此片在印度之外,恐怕只有中国学生能看懂、共鸣最大!”时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后,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在中国校园悄然蹿红——完全依靠中国学生观众的口口相传,以及他们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荐。

看《三个傻瓜》震惊有二:其一,扮演20岁男大学生的,竟然是46岁的“老男孩”阿米尔汗——被无数中国学生观众誉为印度版吴彦祖、裘德洛、阿姆……我暗喜,好在这不是好莱坞拍的,难以想象布莱德·皮特扮演20岁的大学生。

其二,此片在校园里引领的“三傻热”,或曰“阿米尔汗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讨论它;学生在宿舍里集体观看;有大四的学生看完感叹:“如果早点看到,人生道路或许会与现在不同”;还有人连看三遍,又哭又笑几近疯魔,而后又极力向外推荐、转发……中国、印度的教育缘何因为一部电影有了交集?国内校园对这一交集的注脚是:心有戚戚。

“三傻”中的带头“傻瓜”兰乔同学,向“死记硬背”的印度教育发起的一场场“游击战”,以极其精准、似曾相识的画面,触到了国内已经毕业、还没毕业的学子们的笑点、痛点和泪点。

生产“机器”的学校在美国影评人看来,《三个傻瓜》是《死亡诗社》和《美国派》的合体,深刻又不乏幽默。

这只说对了一半。

主人公向教育发起一次次“游击战”,瞄准了典型的亚洲学校教育的特点。

《三个傻瓜》讲述的是印度顶级学府——皇家理工学院的3个“叛逆学生”:兰乔和他的两个室友兼好友法汗、拉具的大学故事。

他们称刻板的校长是“病毒”,发誓有一天要“删除病毒”;称同级的模范生是“沉默者”,依靠那些提高记忆力的山寨药丸,不停地躲在宿舍里背诵“工程定义”;他们顶撞教师、不把成绩当回事,人称:“三个傻瓜”。

这是一部理工科气息浓郁的影片,不仅经典道具“屁股凳子”采用的是工程学子熟悉的三原色RGB(红、绿、蓝),连校园里的小狗都取名:“千字节”、“兆字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言终结者观后感
“脏车比干净车更省油”、“人的高叫声能震碎玻璃杯”、“将一张邮票贴在直升机旋翼上会让直升机失去平衡而坠毁”……这些流传着的都市传奇或网络谣言你听说过吗?
我们身边每天都充斥着大量咨询,真的假的,有凭有据的和以讹传讹的,我们无从也无力一一加以分辨。

我大学选修课选修的是《科学探索赏析》,老师给我们分享了《流言终结者》这一节目。

《流言终结者》在美国探索发现频道播出,每集约一小时长,专门帮助人们破解或验证困惑已久的都市传奇、大众信仰或网络谣言,可以说是专业的“流言灭客”。

《流言终结者》以两个有趣的主持人为主,两人做视觉特效的时间加起来超过了30年,而且都是多面手,实验用的理论和模型都能信手拈来。

虽说不是专业科学家,但两人尽可能将实验做得严谨,他们的实验通常都能得到科学界人士的认可。

《流言终结者》的道具制作小组成员,是杰米和亚当的得力助手,后来也从幕后走到摄影机前。

这三人通常合力共同破解一则流言,与杰米和亚当分头进行不同的实验,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6年中,《流言终结者》完成了2000多个实验,通过科学论证,令许多曾经或正在困扰我们的问题真相大白。

这个过程,“流言终结者”都会亲身参与,有时甚至会因为实验中不可预期的意外而受伤,有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驱使他们这样做的完全出于好奇心。

还记得热播电视剧《蜗居》里,小贝和海藻搭讪时所说的“人家探索发现频道早就论证过,下雨天走路要比跑步淋雨少”吗?这可不是小贝信口胡诌的,事实上,确实在一个《流言终结者》的节目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为了一探究竟,杰米和亚当穿着吸水性较强的棉制连身工作服分别用走和跑的方式,在相同距离100英尺(约30米)内行进。

为了确保汗水不会和雨水混在一起,他们事先购买了贴身的隔汗乳胶装。

实验在一个大型仓库中进行,因此制造了人工降雨。

实验开始前,他们在行进路线旁放置了数码雨量计,以测定平均降雨量。

然后,他们穿上事先测定好重量的工作服开始实验,每行进一次,就将工作服脱下来称重。

结论:实验数据显示,在雨中步行,工作服增加了18克左右的水,而跑步要比走路多吸14克的水。

走路确实比跑步淋雨少都说“流言止于智者”,而“流言终结者”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自己动手实验,堪称民间“智者”。

这一档有趣的节目即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提高了我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我们学习如何开动我们的大脑,找到解决疑问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到:探索科学也是有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