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浅论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以表意,段俊平书法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情境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以表意——段俊平书法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情境文: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汉字是世界上少数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也是现有文字中使用历史最长的“老大哥”,虽然几经字体变革,仍旧保留着原来的基本构造和文字内涵。
中国人一直坚信,文字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是冥冥中的鬼神都为人类从此有了文字而战栗,这为方块字蒙上了一层神奇又朦胧的光辉。
所以中国人敬惜字纸,尊重读书人,将文字几乎捧上神坛。
中国的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已经与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与文化互相融合,承载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中国文字的伟大是无与伦比的,它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
自有文字,便有书法,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依并生,与中国文字、中国哲学和中华文明息息相关,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字史和一部中国文化史。
所以书法艺术的抒情表意功能,就被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展现出汉字的独有魅力,构造属于华夏民族的独特文化情境。
书法艺术对文化情境的构造,以哲学思想来区别,大约可以分为“儒、道、释”三种。
书法作品不但是书法家笔墨技巧的充分展现,更包含了书法家的七情六欲、品德操守,而书法的文化属性,更是我们进行书法艺术欣赏的基础。
段俊平先生潜心传统文化多年,他的书法作品所构造的文化情境,因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所选择书写的优秀文学作品而显得更加精彩绝伦。
段俊平的儒家书法,用现今流行的词语来描述的话,一言以蔽之,“和谐”。
天和则上应天道,地和则谨遵造化,人和则天下安平,太和之道成焉。
这也是书法的理想境界。
书法的和谐并非仅仅是线条均匀简练,而是首先通过错落有致浓淡不一的艺术手法,形成一种平衡的和谐之美。
与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不过不失”等等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他的儒家书法作品往往刚健有力,推崇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坚定和自我珍重、惜德胜于惜身的道德操守,譬如“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等作品,不但写照儒家的高贵品德,更体现出段先生以儒家思想打磨自身而显现出的艺术家情操。
静心耕传统 禅定写书道

静心耕传统禅定写书道作者:吕高鹏来源:《企业文明》2014年第03期段俊平字国镛,别号儒道方家、逍遥斋斋主、吾观峰居士。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
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数百家国内外媒体报刊杂志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专家”。
段俊平先生遵循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数十年如一日归隐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艺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终获传统之精髓。
理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段俊平先生自幼承祖父(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段建昭先生)言传身教,诗余墨戏,遣兴砚池。
书法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自成一家。
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中华艺术馆、日本国立博物馆及众多艺术机构收藏。
所写论文被《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刊物刊登,并成为书法教学的教材,2012—2013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最具升值潜力的书法家。
段俊平先生认为书法作品中不仅饱含书家的喜怒哀乐、品学德性,书法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自有它的庄道禅儒。
书法一下笔,字里行间的哲学思想比比皆是。
书法有了文化赋予的属性,让我们有了共同欣赏书法的基础,这是书法写意抒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太和之道是我们的理想境界,书法的境界也是如此。
当然,书法的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平均排列,而是通过错落有致、浓墨相间等艺术手段,达到一种艺术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黄庭坚的《黄州寒食诗卷跋》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一字一行,小大参错。
苏轼《寒食帖》牝牡相衔,彼此渲染。
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除了上述以外,段俊平还认为除了书法精神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精神,书法作品本身的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传承。
段俊平书法艺术赏析—观字知人,洗尽俗尘返天真

观字如人,洗尽俗尘返天真——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赏析作者:醉梅近来颇爱段俊平先生的草书,盖因品鉴书法作品格外能触及书法家的品格与天性,而草书尤甚。
清朝著名的理论家刘熙载在他所著的《艺概》中道:“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
”这与庄子“醉之以酒,而观其侧”的出发点异曲同工,大约人在极放纵极投入极忘形的时候,是很难虚伪矫饰其真性情的。
醉酒时如此,纵情书写时也是如此。
观看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最大的感触是赏心悦目。
每幅书帖中运笔圆转如轮,起落浑然一体、笔意连绵不断,作品不流于形式、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流畅,大有“道法自然”之旨。
笔画间的天真之意,并非不解世事,实则是出入红尘已无碍这种完满后无所畏惧也无所遮掩的天真淳朴,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之所以段先生能达到如此境界,大概还是与平生的经历脱不开关系。
段俊平先生除了是蜚声远近的书法大家,还是著名的国学专家,他幼承祖父言传身教,埋首书斋,潜心文墨,对执笔的种种技法堪称烂熟于心,所以已经从追求“术”上升到了追逐“道”,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求道之途与中国传统文化合而为一,难以分割。
而段先生熟读国学经典,深谙释道精髓,这才能破除藩篱,返还天真。
观其字,知其人。
段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跳出了炫技的怪圈,以技法为表,以神韵为里,以字写情,以字述志,以字舒胸臆,却又不留一点刻意的痕迹。
例如他的大字书作《天地五行》,用墨饱满,行笔流畅如意,沉稳如千年古刹,大气如远望沧海,意态浑厚中不失飞扬之态,尤其以最后一个“行”字最为俊逸超脱,酣畅潇洒。
全幅作品毫不夸张弄险,却屡见笔锋间奇崛之态,正可谓“大成若拙,大巧不工,然锥处囊中,其锋自见”。
《天地五行》作者:段俊平2014年纸本拜读段先生的书法理论可以看出,他品鉴名家书作,更重视作品的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情、文化修养,乃至格局。
如苏东坡所言,书法讲究的是“神、气、骨、肉、血”,犹如一个完整的生命,缺少任何一个关键因素,都不能称得上是一幅佳作。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中华书法是世界上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一门只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现象。
中华书法与中国文字、中国哲学和中华文明息息相关,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字史和一部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字是奇妙和充满某种神秘色彩的,从传说中的中国造字的鼻祖仓颉被神化的故事中,中国的汉字就已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传说中仓颉是“龙颜四目”,“声有睿德”(见《论衡》,《吕氏春秋》),有四个眼睛,据《淮南子》)记载仓颉在创造文字时“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
之所以如此形容,中国人始终相信汉字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的神物,汉字是天赐之物。
中国汉字一直被中国古代先人看做是上天赐予中华民族的神物。
所以在仓颉的故乡陕西白水,至今还有敬惜字纸的习俗。
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字和纸是带有仓颉圣灵的神物。
一小片写有字的纸,不管多么破烂无用,绝不乱扔,也不用来揩擦污物,而是收藏起来,装入干净的瓷瓮之中。
等积累多了,于晴天无风之日,洗净手脸,取出来携到荒郊野外,焚香叩头,点火化焚,用净物将灰包裹,埋于地下,或弃灰与河水中,名为“清水祭”,取意万古长流。
谁要不这么办,那就成了对仓颉不尊的造孽行为,人人都会指责。
严重者,全族对其惩罚。
小孩因不懂而有违此忌时,家长一面大加教训,同时又忙烧香叩头许愿求仓圣爷饶恕。
敬惜字纸对学生要求更严。
学生于每早上学前必要洗净手脸,脏手不能摸书提笔。
推及学校,每校都有化纸炉,化掉的纸灰必埋于净土之中。
直到现在,儿童上学时必须洗净手脸。
入学拜圣。
在白水,孩子到了上学念书的年龄,父母给孩子洗净手脸,穿上新衣长袍,戴顶礼帽,持香纸贡物,到仓颉庙内给仓圣爷烧香,祈求仓圣爷保佑,让孩子读书长进,步步高升。
枕书辟邪也是中国人过去的习俗,字能辟邪除病,这是过去白水人的普遍说法。
在白水人们认为谁要中了邪魔,就让枕书睡觉,说是邪魔害怕字书,用以驱除,病就会好。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对禅宗与书法关系的一些思考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对禅宗与书法关系的一些思考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一、引言中国的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又离不开其民族所信仰的哲学宗教。
影响华夏民族精神形成的思想主要以儒释道为主,辅之以诸子百家。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先秦时期的儒家和老庄道家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形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佛教是从外面传进来的,始于两汉,到了六朝而兴盛流传起来。
禅宗可以说是中国化的宗教学派。
它吸收了更多道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所以庄与禅在文人心目中往往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一种清静淡泊的人生哲学。
但是禅宗本身不同于道家的佛家教义使它成为一种极为独特的思想体系,因此禅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书法上就与儒道两家更加不同了。
二、禅宗与书法的“默契”其实乍一思考,禅学与书法之间存在着两种“悖论”。
以“本来无一物”(《坛经》)的禅理来看待世界,应排除对外物的一切眷恋,那也就无所谓艺术的存在了。
禅宗主张“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式,“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庭事苑》),可见禅学否定文字,由此对于学禅之人以文字为基础的书法则失去存在的意义,此为一“悖论”。
再者,韩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送高闲上人序》,其中有批驳佛教徒不可能写好书法的论断:“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
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
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
”高闲上人在当时以能书擅名,韩愈则认为佛徒以空寂无为、清心寡欲为本,所以对世间的一切利害与情感都处之淡然,没有得失之悲喜,没有激情和冲动,不可能如张旭那样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他认为是以佛教徒这种出世的态度对待艺术与人生是不可能写好书法的,此二“悖论”也。
但是,不管以上看起来如何矛盾,历史上很多佛门中人成为大书法家却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智永、智果、怀素、贯休、弘一等等。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是以文化为底蕴写照本心的艺术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是以文化为底蕴写照本心的艺术——段俊平先生访谈录文: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记者:有句对您作品的评论,我记得是“自然之美“,您对此怎么看?段俊平:这是莫言先生对我书法给的评论,他们比较喜欢我的书法,认为我的书法有自然之美,我本人不是走现代化书法路子的,比较追求自然还有和谐的风格,用道家说法,大概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路子。
汉字的起源就是祖先对自然与人的本质的心灵观照的自然产物,汉字也就是源于自然的象形文字,所以我坚持认为,自然美是书法美的根本特征。
所以不能刻意强求技法,书法写照的是你自己的心,才能做到本真。
自然美,来自于书法作品的真率,它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
庚肩吾的《书品》提出书法作品要符合“天然”之美,也就是这个道理。
自然之美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书法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书法中一定是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的,一幅能打动人心、有收藏价值的书法作品,是因为字里行间蕴含着充沛的感情,喜怒哀乐都非常鲜明。
所以我们欣赏名家书作,纵使相隔千年、万水千山,我们依然能隔着时空的距离,遥想创作者挥笔时的情景,产生心灵共鸣。
书写者和欣赏者通过客观作品主体,实现情感的共通和思想上的共鸣,也就是”书,心画也“的真正涵义,这也是“自然之美”的另一层面。
记者:段老师,您有许多“禅意书法”方面的作品,那么您对禅宗与书法的关系是如何看的?段俊平: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朵根植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花,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又离不开其民族所信仰的哲学宗教。
自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地的哲学思想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而形成禅宗后,禅宗思想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之一,所以中国的书法、绘画都受其影响,诞生了很多流派。
古代称这一流派叫”性灵“派。
我写禅意书法,取的是禅宗“真意”,并不在于书写的形式和技法,而是注重这里面的“意境”。
至于禅宗和书法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书法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累积下了丰富的内涵,古人也在每天的把笔搦管中培养出对于线条的高度敏感,下笔的每一个笔画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表现着内心的起伏轨迹,其崇尚心与性的流露与禅门的“本性是佛”和“了悟”在本质上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论书法的抒情功能
论 书 法 的 抒 情 功 能
李志刚
( 运城 学院 美 术系 ,山西 运城 04 0 4 0 0)
摘要 : 书法作 品是 书法家的精 神产物。本质上是精神 的映照, 书法作 品凝聚着作者 的功力 、 心血 , 同时也是其学 识、 修养 、 性情 、 气质
的体现。具有抒情的功能 , 无论 作者在创作之 时有没有注入 自身的 即时情感 , 欣 赏过 程 中人们 都无 法通 过其 艺术语 言直接 获 但 在
湿等 具有 节 奏 美 感 的专 业 艺术 语 言 。 如 果 说 在 书 法 作 品欣 赏 时 观 众 能 得 到 相 应 的情 感 体 验 ,那 么 这 种
也 很 明 确 地 指 出 了 书 法 有 抒 发 情 感 的 功 能 。 韩 愈
《 高 闲上人 序》 中也提 到张 旭 把 草 书当作 抒 情 的重 送
艺术。 在 由汉 而 晋 ,直 至 唐 代 的 历 史 发 展 中 ,汉 字 书
结 构 、象形 形 体 使 汉 字 在 初 创 阶 段 就 隐 含 了成 为 艺
术 美范 式 的 属 性 。随 着 劳 动 实 践 和 社 会 进 步 ,汉 字 书体 不 断 演 变 ,人 们 在 汉 字 书 写领 域 总 结 出一 系 列 技 法技巧 ,使 汉 字 的 线 条 、 形 体 逐 渐 艺 术 美 化 。而 且 ,人们 还会 在 书 写 过 程 中不 自觉 地 融入 自身 的性 情气 质 。 因此 ,书 法 艺术 便 有 了既 能 昭示 美 感 又 能
一
情 感 的 催 动 促 使 书 家 以 书 写 的 方 式 完 成 一 种 “ 宣泄 ” ,作 品 中会 留 下作 者 或 高 昂 或低 沉 或 平 和 或 激荡 的情 感 波 动 ,这 种 情 感 波 动 最终 会体 现 为 书 写 速度 的快 慢 徐 疾 、字 形 的 大 小 收 放 、 墨色 的 浓 淡 干
禅意书法 逍遥人生: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段俊平
禅意书法逍遥人生: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段俊平本文转载自《新华网》“一幅字,如果不跟作者的感情和精神世界相结合,这幅作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的书法之美超越形式美,有内在美,只有有内在美的作品才能流传后世,引人共鸣”。
在段俊平个人书法艺术展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段俊平对记者诠释自己的艺术之道。
段俊平院长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国学专家,也许正因为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其书法随意之间,尽显意境之美、超越之乐。
他强调书法的文化价值,追求书法背后的内涵传承,他说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兵火战乱还是朝代更迭,书法都以强大的生存力演绎着鲜活生命的传奇,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书法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了生命玄妙的精神创造与渲染。
在段俊平看来,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的是传统、精神和民族的特征。
段俊平生在儒学书香门第,受祖父影响,幼时便拿起毛笔胡乱涂鸦,几十年下来,书法成了他一生的知音。
在书法展会中,记者仔细观摩他的书法集和代表之作,只见其作品品味如清风出袖、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禅境清雅和畅、写意写心;充溢着一股筋脉相连、古朴飘逸的神韵。
他说,真正上乘的书家必须达到书品与人品统一,书艺一道,尤重人品。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朴。
”他进一步解释:“你看‘人’字很简单,但大道行简,写好这个字对练书法的人却是很难的”。
说完,他拿起墨笔,挥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他指着“人”字的一撇说,“写这撇时,用笔要徐涩顿挫,以曲写直,不断蓄势,这恰似人生阴晴圆缺、运数起伏跌荡、转流不息,所以告诫人生如身处穷困、渺小、卑微之境,要有静心和耐心,柳暗花明之事终将到来。
如处荣华富贵之境,要从从容容,朴实自然,不要傲慢张狂,要有平静心和平常心。
”稍一停顿,他接着说,“写‘人’字的一捺要书写时伸展舒畅,底蕴充足,还要在知进知退中用藏锋,这就要人听天命,尽人事,知进退,上善水,度年如日,滴水穿石,这样才能大雅人生。
悠游书道 道法自然:略论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
悠游书道,道法自然——略论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来源:中国日报网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著名书法家良宽和尚说他平生最讨厌三样东西:厨师的菜,诗人的诗,书法家的字。
这话初听好像很别扭,但仔细一想却觉得极妙。
这说的是讨厌所谓专业人士的“匠气”,那种局限于技法层面上的讲究,总让人有种腻歪的感觉,没有生活化的亲切感,炫耀的是表面的形式,谈不上境界。
所以看良宽和尚的字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活泼泼的生气,毫无那种故作高深的“炫技”。
而观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也让人有同样的鲜活感受。
这种感受要如何描述呢?八个字:悠游不迫,一任天然。
其字里行间始终有种漫不经心地从容,传达着活生生的畅快愉悦的心境,一点一划之间看不出技巧的痕迹,却已见境界,所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也。
比如他的大字草书作品《道法自然》(书法作品见可网络搜索)“道”字不拘常法,“首部”就势翻转,“走之”随下一字回峰,连贯通顺;“法”字破常规的左低又高之势略呈左高右低之态,姿势天真;“自”字简洁流畅,出飞白苦涩效果,自然可爱;“然”字连续绞转翻折,开合有致,功力内含;整体上笔墨酣畅,饱满飘逸,毫不做作,结字也不故作夸张取巧,平淡处见天真烂漫。
若非有深厚的临池积累和饱满的内心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的。
段俊平先生是喜欢做草书的,稍懂书法的人都知道草书是各种字体中最难把握的,因为它最与作者自身人格、性情相关。
草书的高度抒情性,丰富变化的随机偶然性都是需要自身的气质内涵来支撑和滋养的,而草书的这个特质正好与段俊平先生相契合。
这可以从他的学识背景说起,自幼承祖父言传身教,诗余墨戏,遣兴砚池,对于技法上的锤炼可以说早已烂熟于心臻于至善;此外先生一直遵循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熟谙国学经典,旁参释道,人格完满,这些又作为“字外功”反过来滋养其对于书法的理解,契合草书创作所需的人格与学识两个要素,故在书法上下笔即能得精要关捩。
中国书法是最讲究“字外功”的。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写精神的复归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写精神的复归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当代书法从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取法素材、审美风格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可以说,当代书法发展的30年,是中国文化与社会剧烈变革的30年。
当代书法30年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说与社会及文化的转型息息相关。
它是社会症候的表征。
应该说,当代书法创作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力派书法家,并产生了各种书法思潮和书法现象,一度出现的书法热,也带动了全民的书法狂欢。
这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复苏与文化复兴是密不可分的。
但检视当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书法是在跛足中前进的,就是说,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
那么最为主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书法职业化的突出与书法文人化的缺失之间的矛盾。
进一步说,就是书法文人精神、书写精神的阙如。
今天的书法家几乎都在津津于谈论王羲之。
可以说,莫不宗魏晋,以书宗二王为荣。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宗魏晋、如何学二王的问题。
今天的书法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二王书风”的追随者,而且不少已经成名于书坛。
但总体看,当代二王书风有横向复制、简单抄袭、机械模拟之嫌,也就是说,当代二王风成了简单的形式照搬与技巧训练,但缺少精神的追寻。
很多人误以为成天讨论、学习一流的王羲之,自己就成为一流的书法大家了。
非也。
现在,很学书者皆信奉学书要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得其中。
这当然是没错的。
但是,这还有一个前提,如果你自己本身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你就是取法再乎上,你也同样进入不了一流,学一流的王羲之,都有可能成为三流的自己。
所以,学谁不学谁,并无定论。
关键是要有才情。
无才情者,学谁都会流俗。
书法的笔墨是靠文化滋养出来的。
现在职业的书法家很多,靠书法展览走向成功的书法家也很多。
但是,书法家一旦职业化了之后,就忽略了文化的积淀。
所以,这一代书法家是有很多时代特色的,他们能及时汲取新的时代风尚,但是,他们的书法文化身份是断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浅论书法的表意抒情功能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在各式各样的书法展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有悖于传统书法创作的所谓现代化书法,“它故作晦涩,采用陌生的形式,自觉地开展试验, 并存心使观众不安”1,也听到一些标榜现代派的理论家到处宣言,反叛传统,标新立异,试图把书法变成一个纯粹的技法,让人不可捉摸。
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难免茫然。
艺术叙述形式的演变是由文化环境驱动的,并与历史现实相适应,书法现代派的产生,自然跟当前时代的表述困境密切相关,也是我们在书法理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但笔者以为,虽然现代派的呼声很高、很热闹,但并不是书法的本来样子,也不代表书法的未来发展。
书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庄子与惠施在讨论“鱼之乐”时,各执其词,最后,庄子说:“请循其本”。
意即不要争了,我们回到事务的本原上去吧。
面对现代书法派别林立,各自宣扬自己的主义,我们也可以说“请循其本”,回到书法的本质上来看一看。
书法的本原是什么?书法首先是汉字,是语言的载体,这是书法的基本功能。
现在,用毛笔写信记事,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当我们要写一个书法作品时,还是要琢磨写什么好,不同的主题,我们选择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内容。
可以看得出来,就算书法成为艺术,书法抒情表意的基本功能仍然存在。
笔者以为,书法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一副作品,总是有其内涵存在。
本文将通过书法蕴含的喜怒哀乐、品学德性、庄道禅儒三个方面,论述书法在各种形式的表象下,依然脱离不了它表意传情的基本功能。
欲书先散怀抱书法的表意抒情功能,首先表现在书法作品中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思想,一副能打动人心、有收藏价值的书法作品,是因为字里行间蕴含着充沛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哀,纵使相隔千年、万水千山,我们依然能隔着时空的距离,遥想创作者挥笔时的情景,产生心灵共鸣。
对书法创作状态的论述,最早也最为大家熟知的当属西汉文学家杨雄的“书为心画”说,但更直接、更深入的却是蔡邕。
蔡邕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与书法家,他创作的《篆势》《隶势》《笔论》《九势》四篇书论,文短意长,涉及了中国书法的本体论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93页, 三联书店1992年版。
与创作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中国传统书学影响至大。
在其《笔论》中,蔡邕这样论述了书家的状态:“书家,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书家,散也。
”这里的“散”应当读作sàn,是动词,为散发、排遣之意,“欲书先散怀抱”意即书法是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
蔡邕认为,书法的追求是放飞心灵、抒发情感,书写时则要舒散怀抱,放任情感,纵恣性灵,如被他事纠缠而不能做到,书作便不会佳美。
在蔡氏看来,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书家性灵情感借笔墨抒发的过程,只有书写中有饱满而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充沛而自由的情感与性灵,达到“纵情恣性”,才能写出展现书家真情至性的上佳之作。
天下三大行书都是“草稿”,之所以流传后世,奉为圭臬,无法复制,就是因为不仅书家是当时最上乘的书法大师,更因为在创作的时候情感饱满,最不修饰,运笔随心。
天下第一大行书《兰亭序》饱含了王羲之人格的洒脱自由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感叹情感;第二大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字随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第三大行书《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作书,需要情境,需要心境,古时的书法家如此,现代亦如此,几千年下来,书法创作形态经历了无数变化、派别,但书法“散怀抱”的创作心态却依然传承。
书作之时,有秋风渐起时月明风清之感,有狂风扫落叶时的澎湃,有秋意浓雨打落叶的怅惘……心境不同,书的情致也各有区别。
夜阑无声,惟有众星映照一线光明时,书法家挥毫散墨,完成生命玄妙的精神创造与渲染,也给后人留下浮想翩翩的空间。
相反,一件作品如果失去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抽离,变成完全陌生化、神秘化,成为一个没有生命内涵的样式,那它就丧失了欣赏、传世的价值。
书艺一道尤重人品汉字书法不仅是表意的字,传达出某一种思想,同时,也是表情的物,蕴含着书家的品学德性。
它通过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表现了对万物的情思,又用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家的思想情趣,胸襟人品,传达出书法家的品学德性。
关于书法作品是作者德行、品性、品藻反映的论述,古已有之,“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汉代杨雄对书法精神简短的论述,成为论述书法与人品关系的经典之谈。
清代书论家朱和羹所言:“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东汉辞赋家、书法家赵壹有“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议论等。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也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写一手好字容易,要达到书法的高境界却很难。
真正上乘的书家必须达到书品与人品统一,无人品即无书家之冠,无书品亦不能称之为书家。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朴。
”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成为唐代的典范,就是他在书法中融入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乱世之时,他固守城池,为唐朝尽职,最后被叛将杀害。
他一生忠烈悲壮,以生命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
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即使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很好,但如果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北宋宰相蔡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蔡京艺术天赋极高,有才子之称,连狂傲怪才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蔡京跻身于北宋“米、蔡、苏、黄”四大家中,当时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经常用“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来形容。
但因为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虽然书法一流,但他的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再看看南宋秦桧的结局,“宋体”字传说为秦秦桧所创,秦桧本应成为一代书家,却因为他残害忠良、卖国求荣,被世人唾骂,连他所创的字体一直被说成“宋体”,而不称“秦体”,更无人称他为书法家,是被人品所误的典型。
古人云“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书法艺术要达到高层次阶段,不是比功力的深厚,比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比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的修养及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
经典的艺术作品,从外部形式到内容、思想、精神等都是有价值的,都表现出人们对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的态度,使欣赏者受到作品内容和作者高尚道德的鼓舞和感化而引起共鸣,在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书法非小技有文化大道存焉书法作品中不仅饱含书家的喜怒哀乐、品学德性,书法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自有它的庄道禅儒。
书法一下笔,字里行间的哲学思想比比皆是。
书法有了文化赋予的属性,让我们有了共同欣赏书法的基础,这是书法写意抒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王岳川所言:“书法非小技,而有文化大道存焉”2。
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太和之道是我们的理想境界,书法的境界也是如此。
当然,书法的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平均排练,而是通过错落有致、浓墨相间等艺术手段,达到一种艺术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黄庭坚的《黄州寒食诗卷跋》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一字一行,小大参错。
苏轼《寒食帖》牝牡相衔,彼此渲染。
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道家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这种辩证思想在书法艺术中也尽情体现。
书法艺术中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就是具体体现。
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宋克草书《杜甫壮游诗》、董其昌草书《白居易琵琶行》、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
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
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家演绎得漓淋尽致。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
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正是儒道互补精神的体现。
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柔中带刚;反之,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
除了书法精神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精神,书法作品本身的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传承。
书家的作品,不乏王羲之、苏轼这些文化大家,所写为自己的文学作品。
但很多书法家,尤2王岳川,《东方书法的文化魅力》,人民政协报,2009 年6 月8 日,第 C04 版。
其是当代书法家的作品,都喜欢用古代的文化经典作为书写内容,“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无为而治”这些文化名言,可能就在居室中变成我们今天生活的元素。
如果不懂儒家,不懂“知其不可而为之”,也不懂道家“道不远人”,那么,有人就会写一些“财源滚滚”“升官发财”之类的话,俗不可耐,完全丧失了文化品位。
由此可见,书法和文化紧密相关,在对文化的传承中,完成书法的抒情写意功能。
小结从小的方面来讲,书法作为字,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作为工具,它有社会认同性。
书法作品的被认同,往往是书法里蕴含的喜怒哀乐、品学德行,让人有所感有所思,引起共鸣。
从大的方面来讲,书法非小技,有文化大道存焉。
书法融会了历代贤哲们高度的文化内涵,吸纳了他们的广博智慧而不断精进,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是书法的一个基本功能,也是书法欣赏、书法历代相传的基础。
如果我们今天仅仅将书法看作是美术,看作是一种陌生的形式,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有一个度,如果为了标新立异,而舍弃书法的内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注定是不能长远的。
作者: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中间书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北京爱维龙媒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