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合集下载

动物行为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动物行为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动物行为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行为模式、习性和表现来揭示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动物生产中,动物行为学的应用研究对于改善动物生产效益、提高动物福利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动物行为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并讨论其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一、动物行为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动物行为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动物的喂养管理、繁殖控制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例如,通过观察动物的饮食习惯和进食顺序,可以制定合理的饲养计划和饲料组配,从而提高动物的饲养效率和生长速度。

此外,动物行为学还可以帮助识别动物的发情期并控制繁殖时机,利用人工授精等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

在病害防治方面,动物行为学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来及早发现动物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动物的损失。

二、动物行为学在蚕丝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蚕丝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材料,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需求。

动物行为学在蚕丝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蚕的繁殖和茧的产出方面。

通过观察蚕的饲养习性和舒适需求,可以制定合理的养蚕环境和饲养管理措施,提高蚕的繁殖效率和茧的产量。

此外,动物行为学还可以帮助筛选出具有良好性状的蚕种,培育出高产、高质的蚕种,为蚕丝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三、动物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水产养殖是现代养殖业的重要部分,而动物行为学的应用研究在水产养殖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观察鱼类的群体行为和求食行为,可以设计出合理的鱼群分布和饲养方式,提高养殖池塘的利用效率。

此外,动物行为学还可以研究鱼类的生长行为和性别差异,为鱼苗的选育和繁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保护方面,动物行为学可以通过观察鱼类的聚集与迁徙行为,优化养殖场的布局和池塘的养殖密度,减少废水排放,保护水域环境。

四、动物行为学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奶牛行为习惯与牛场饲养管理

奶牛行为习惯与牛场饲养管理
该 牛于 2 1 年8 5 0 0 月2 日早 7 点开 始 反 刍 ,2 日上 午 5 功能的恢复 。‘
5 鼹 合 9《 综
圃 l・ Wi T 8 0 卞I( l 圈0G { E1 ( D 才L N 2) ) 2
②配料间或盛饲料的工具应设 “ 磁铁”装置,及时
① 温 度 :奶 牛 最 适 宜 温 度 是 1 1 ℃ ( 牛 0~ 8 犊 清 除饲 草 、饲 料 中的铁 物 ,以免 奶 牛误食 铁 钉 、铁 丝等 1 2 。 ),可耐 受 温度 范 围是 一 5— 8 ,超 出这 个 5~ 4c 1 2℃

要 :奶 牛既表现 出生理 上的共 同习性 ,在 不 同生产 环节的特殊环境 下又具有特殊 的个性。 只有 熟悉掌握
并按 照奶牛 的行 为 习惯调 整饲 养管理措 施 ,才能使奶牛发挥 最佳 生产性 能 ,提 高养殖效益 。
关键词 :奶牛 ;行为 习惯 ;管理
在 日常饲 养 管理 中 ,奶 牛既 表现 出生理 上 的共 同习
5 体 会
该 奶 牛 发 生 真 胃扭 转 的 病 因可 能 是 分 娩 后 腹 腔 内
较空虚,使真胃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但其胃肠功能 尚未
固定 应松 紧适 当 。向腹 腔 内灌 入 腹腔 注射 液 ,然后 依次 恢复 ,再加上产后产奶高峰期的来临 ,精料 日饲量不断
连续缝合腹膜、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 ,结节缝 增 加 ,从 而导 致 了真 胃扭 转 。诊 断 奶牛 真 胃扭 转 ,首 先
收 稿 日期 :2 1 - 2 0 02 0 — 1
①块根饲料要切碎饲喂 ,避免引起奶牛食道堵塞。
膜 ,打开腹腔 ,伸入左手 ,拉出少许大网膜 ,然后沿右 1 点排大便 ,开始采食少量干草 ,饮水适量。2 日拆除 1 9 侧腹壁向前找到真胃,并沿真 胃大弯处找到扭转部位 , 皮肤创 口上的固定缝线 ,7 后给少量精料 ,适当运动。术 d

动物行为学在饲养上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在饲养上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在饲养上的应用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为模式、习性以及如何适应环境的学科。

在动物饲养领域,动物行为学的应用已经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深入了解和应用动物行为学原理,可以改善动物的福利状况,提高养殖效率,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对于动物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了动物的权益。

一、环境设计动物的生长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在进行动物饲养时,合理的环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动物行为学可以提供有关动物行为需求的信息,帮助饲养员更好地布局动物的栖息地、饲养设施以及社交空间。

例如,对于家禽饲养来说,合理的鸡舍空间设计可以减少鸡群间的争斗行为,提高饲养效益。

对于猪的饲养来说,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和栏杆配置可以减少压迫行为,提高猪的福利。

二、饲养管理动物行为学的应用也可以在饲养管理上发挥作用。

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可以揭示动物的饮食习惯、运动需求、休息时间等信息,有助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

例如,通过对奶牛的饲养行为进行观察,可以确定最佳的喂养次数和饲喂量,提高奶牛的产奶效率。

通过观察仔猪的呼吸频率、食欲和活动行为,可以及时发现疾病迹象,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提高生猪的存活率。

三、行为矫正有些动物饲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如踩踏、啄羽、啃咬等。

动物行为学可以提供有关这些问题行为背后原因的信息,帮助饲养员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某些家禽会出现踩踏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鸟群群体冲突导致的。

通过了解鸟群中鸟类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律,可以针对性地进行饲养环境改善和行为调节,减少踩踏行为的发生。

四、动物福利评估动物福利是人类饲养动物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动物行为学可以作为动物福利评估的重要工具。

观察和研究动物的行为和反应可以客观地评估动物对饲养环境的适应程度和福利水平。

例如,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和羽毛状况,可以评估鸟类的压力水平和福利状况。

基于这些评估结果,饲养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动物的福利水平。

综上所述,动物行为学在饲养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动物的福利状况,增强养殖效率,实现人类与动物的共赢。

试简要叙述动物生物工程的主要应用领域

试简要叙述动物生物工程的主要应用领域

试简要叙述动物生物工程的主要应用领域
动物生物工程是一门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来改造动物的科学,它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多种:
一、基因工程领域。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动物的表观遗传特性、生理性状、病毒抗性、免疫反应、饲料营养价值等进行改良,提高畜牧养殖产量。

比如通过基因操作,可以实现对奶牛、猪、鹅、鸡等家畜的高效繁殖,加大体型、提高产肉量、增高细胞因子、提升性能等,从而达到提高畜牧养殖水平的作用。

二、分子免疫学领域。

动物免疫学技术可以改善动物体内抗性,使牲畜更加免疫,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疾病,比如可以利用该技术对畜牧动物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猪细小病毒、禽类瘟疫、斑点伤病毒、鹅出血热病毒等疾病的种群免疫。

三、细胞和组织工程领域。

利用该技术,可以从细胞到组织的可操纵的化学反应、营养吸收、再生等一系列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动物的状态和功能的改变,从而提高动物的代谢功能和耐受性,例如,可以利用细胞分离、细胞培养、细胞增殖、细胞链接等技术构建动物药物携带系统,以及利用植入性器官和生物材料技术给动物注入新陈代谢物质、抗生素等。

四、和动物行为学领域。

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动物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动物家喂食环境、伙伴关系、避难所、睡眠、活动习惯和感知能力等,可以对动物获得更好的饲养效果。

肉牛行为学在饲养管理中的应用

肉牛行为学在饲养管理中的应用

肉牛行为学在饲养管理中的应用1. 引言肉牛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提高肉牛质量和养殖效率成为养殖户关注的核心问题。

肉牛行为学作为研究肉牛行为规律和需求的一门学科,其在饲养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肉牛行为学在饲养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养殖户提供科学依据。

2. 肉牛行为学基本概念肉牛行为学是研究肉牛行为、需求和生长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肉牛行为的研究,可以了解肉牛的生活习性、喜怒哀乐等,从而为饲养管理提供依据。

肉牛行为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肉牛的生活习性:包括肉牛的作息时间、摄食习性、社交行为等。

- 肉牛的喜怒哀乐:了解肉牛的情绪变化,有利于提高饲养环境,降低饲养成本。

- 肉牛的生长规律:研究肉牛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生长发育特点等。

3. 肉牛行为学在饲养管理中的应用3.1 优化饲养环境根据肉牛行为学的基本原理,优化饲养环境是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质量的关键。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确保饲养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 合理设计牛舍布局,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 提供舒适的生活温度和湿度,避免极端气候对肉牛造成的影响。

- 减少噪音和干扰,保持饲养环境的宁静。

3.2 改进饲养方式结合肉牛行为学的基本概念,改进饲养方式有助于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和肉质。

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科学搭配饲料,满足肉牛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 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的疾病传播和生长受阻。

- 定期进行饲养观察,关注肉牛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3.3 提高饲养人员素质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对肉牛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肉牛行为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饲养人员对肉牛的认知水平,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加强对饲养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肉牛行为学的认识。

- 培养饲养管理人员对肉牛的爱心和责任心,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 建立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确保饲养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

奶牛行为学

奶牛行为学

奶牛行为学奶牛是一个生物个体,有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如采食、反刍、泌乳等,人类饲养奶牛主要目的是获得牛奶,如何获得最大的产奶量,有必要了解奶牛的行为,只有了解了奶牛的行为才能更好的去管理奶牛,发挥奶牛最大的生产性能,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

奶牛行为是奶牛对刺激产生的反应或对周围环境作出的方式。

奶牛行为学是研究奶牛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牛群内个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正确了解、掌握奶牛的行为,对在实际生产中掌握奶牛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搞好繁殖和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最大生产效益具有极高的意义。

1奶牛的正常行为1.1 采食奶牛的唇不灵活,不利于采食饲料,但舌长、灵活且舌面粗糙,适于卷食草料,在放牧采草时先低头,用舌把草卷进口中,然后头向前送,用下切齿和上腭齿垫切断草进入口腔,奶牛采食的这一姿势可以产生更多的唾液,有助于消化。

奶牛进食草料的速度快而且咀嚼不细,进入口腔的草料混合了口腔中大量的唾液后形成食团进入瘤胃,之后经过反刍又回到口腔,经过二次咀嚼后再咽下,才可以彻底消化。

奶牛采食的特殊性决定了奶牛采食后有卧槽反刍的习惯。

奶牛的采食量按干物质计算,一般为自身体重的2%~3%,个别高产奶牛可高达4%。

奶牛每天放牧8小时,用8小时反刍,这意味着奶牛每天的采食时间超过16小时。

研究证明,奶牛的日产奶量和采食量呈正相关(r=0.937)。

张华琦在对荷斯坦奶牛不同泌乳时期的行为观察中指出,泌乳盛期奶牛的总采食时间比泌乳后期和干奶期长。

1.2 饮水水分是构成奶牛身体和牛奶的主要成分。

据测定,成年母牛身体的含水量达57%,牛奶的含水量达87.5%。

奶牛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生产牛奶等都离不开水,特别是处于泌乳盛期的奶牛,代谢强度增加,更需要大量饮水。

研究证明,产奶量与耗水量呈正相关(r=0.815)。

在饲养管理中,保证奶牛充足的饮水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奶牛一天的饮水量大约是它采食饲料干物质量的4~5倍,产奶量的3~4倍。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1.1.1 精神状态
• 健康的奶牛精神自然,表现为站立时常低头, 对周围的事物反应灵敏。
• 病牛则精神不振,表现为低头垂耳,眼半闭, 行动迟缓;有时站立时鼻镜抵到其它物体, 或以鼻触地,对事物的反应非常迟钝。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1.1.2 体况标准
• 当用手按紧触压奶牛腰部脊突,可感知脊突 存在;在尾根部两侧,可容易地触觉到有脂 肪沉积。这是健康奶牛的标准体况;
干净的饮水是奶牛产奶的保障。尤其当夏季缺水时, 会直接影响到牛体健康和产奶量。 • 一般产1kg奶,需要3kg水。 • 当奶牛饮水时,突然头抬高,左右甩动,颈伸直, 口内流出大量唾液,可能是发生食道阻塞,应及时 治疗。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1.1.5 产奶量
• 健康奶牛日平均产奶量在20kg左右,高峰期出现在产后5~10周,头 胎牛高峰期比日平均产奶量高3.2~6.4kg,成年奶牛高峰期比日平均 产奶量高6.5~13.5kg。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 养管理
对于广大奶牛养殖户来说,有经验的饲养员可根据观察到的奶牛的异 常行为表现,来判断奶牛的健康状况。 一般只要细心观察,留意,就能判断出奶牛是否存在疾病。并随即做 出相应的处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1.1 从奶牛的行为学特点 生理、 生产指标异常观察判断
• 病牛表现为头低耳垂,耳不摇动、耳根不冷 即热。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1.2.3 口
• 健康奶牛口腔粘膜淡红,无臭味。 • 病牛的口腔粘膜则淡白流涎或潮红干涩,有
恶臭味。
运用奶牛行为学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1.2.4 鼻
• 健康奶牛的鼻镜有汗珠,且分布均匀。 • 病牛鼻镜无汗,干燥,严重时起壳还有裂纹

畜牧业养殖动物行为学研究

畜牧业养殖动物行为学研究

畜牧业养殖动物行为学研究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分支,是人类获取各种动物产品(如肉、蛋、奶等)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动物的福利和行为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养殖动物的福祉,畜牧业养殖动物行为学研究应运而生。

一、养殖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养殖动物行为学是研究人工驯养的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涵盖了动物的运动行为、集群行为、食性选择、养殖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

二、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养殖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调控机制,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养殖动物行为的实地观察,可以获得大量的直观数据,并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养殖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习性。

此外,实验法、访谈法、行为测定和监测技术等也广泛应用于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

三、养殖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养殖动物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了养殖动物的行为基因型,例如一些品种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更高,而一些品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环境因素包括饲养条件、养殖密度、气候和饲料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养殖动物的行为表现。

管理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合理的管理策略可以减轻养殖动物的压力,促进其健康和生产性能。

四、养殖动物行为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畜牧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了解养殖动物的行为模式可以帮助养殖人员合理安排饲喂和饮水时间,提高饲养效率。

其次,通过研究养殖动物的社会关系和行为链可以改善养殖场的动物福利,减少动物之间的争斗和厮杀行为,提高养殖场环境质量。

此外,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养殖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五、养殖动物行为学研究的挑战和发展前景尽管养殖动物行为学在畜牧业中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但该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研究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背景知识和研究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目前,动物行为学已发展成为畜牧学中一门成熟的分支学科。

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和教学素材己显示出不断增长的迹象。

但是,在动物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上,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看还是不系统的;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也不是很完整。

本文重点讨论一下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1、动物行为学及研究对象、内容、手段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科学。

最初是以野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

近二、三十年来,以畜禽作为研究对象,与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繁殖等有密切联系,于是发展了应用行为学—家畜行为学。

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观察动物的习性反应;(2)了解动物的活动模式;(3)行为表现的生理机理。

应用于畜牧业中,给正确的饲养管理、调教、利用、疾病防治以及畜舍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了解畜禽的行为,可以创造适合于其习性的条件,以满足其正常生活的要求,从而提高它的生产性能。

动物行为学的迅速发展是与其研究手段不断改进分不开的。

早期对行为学的研究依靠肉眼观察和简单的记录仪,近年应用电视检测、无线电遥测等先进技术,在田野和模拟自然条件的实验室中,动物行为可以监控和定量化,将大量数据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使行为学从属于数学准则。

同时,应用生理学实验方法,例如,神经电生理及内分泌方法,操作式条件反射法等,深入了行为学的研究。

2、奶牛的生理性行为及相关管理措施2.1 饮食行为奶牛采食相对比较粗放,采食时不加选择,采食后不经仔细咀嚼即吞下,待卧息反刍时再咀嚼。

因此饲喂草料时要注意清除混在饲料中的铁钉、铁丝等金属,否则极易造成创伤性心包炎;饲喂块根类饲料时要切成片状或粉碎后饲喂,块过大易引起食道堵塞。

奶牛习惯于自由采食,每天采食十余次之多,每次20~30分钟,累计每天6~7小时。

当日粮搭配不当,缺乏钙、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时,奶牛常发生异食行为,如食粪尿、胶皮、木块、砖瓦、石块等。

奶牛是一种饮水量很大的动物,这与它大量产奶有关,高产和中产牛产奶量与饮水行为的关系尤为显著。

一天饮水量是日粮干物质进食量的4~5倍,是产奶量的3~4倍。

以体重6 00kg,日产奶20kg为标准,日粮干物质进食量应为16kg左右,一天的饮水量为60kg以上,夏天的饮水量更多些,高产奶牛的饮水应得到充分的保证,并要求水质良好,清洁无污染。

冬季犊牛宜饮用20℃的温水。

当奶牛饮水时,突然头抬高,左右甩动,颈伸直,口内流出大量唾液,可能是发生食道阻塞,应及时治疗。

2.3 反刍行为奶牛采食时经初步咀嚼混入唾液形成食团吞下,进入瘤胃,经碱性唾液软化和瘤胃内水分浸泡后,待卧息时再进行反刍。

奶牛一般采食后30~60分钟开始反刍,每次反刍持续时间40~50分钟,每个食团约需1分钟,一昼夜反刍10余次之多,反刍累计时间长达6~7小时。

因此奶牛采食后应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保证奶牛的正常反刍。

反刍是奶牛健康的标志之一,反刍停止则说明奶牛已经患病。

咀嚼速度快的牛,产奶量也较高。

另外日反刍时间、反刍周期间隔时间和日采食青贮时间与产奶量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

2.4 排泄行为奶牛是一种随意排泄的动物,通常是站立排便或者边走边排粪,排尿则往往站着。

由于奶牛的采食量和饮水量大,粪尿的排泄量也大。

奶牛是家畜中排粪尿量最多的动物。

成年母牛一昼夜排粪量多达30kg,占日采食总量的70%左右,一昼夜排尿量约为22kg,占饮水总量的30%左右。

成年牛1年的排粪量多达11t,排尿量多达8t。

产奶量与日排粪次数、排尿时间呈正相关,但与高产牛日排粪次数呈负相关。

牛粪尿是农作物的一种环保型的有机肥料,应合理利用,如利用或处理不当,会对奶牛场的环境及周围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5 发情行为奶牛发情时,首先表现性兴奋,不停地走动、哞叫,与其他母牛在运动场相互追逐、顶撞、打转,接受其他母牛亲近、爬跨,发情结束后则逃脱其他母牛的爬跨。

奶牛发情持续时间平均18小时,变化范围6~30小时。

当发情母牛接受其他母牛爬跨且站立不动时,是配种的最佳时间。

健康奶牛通过舐舔、抖动、搔抓来清理被毛和皮肤,保持体表清洁卫生。

体弱奶牛清洁能力差,导致被毛逆立、粗乱无光,体表后肢污染严重。

奶牛喜欢清洁、干燥的环境,因此牛舍地面应在饲喂结束后及时清扫,冲洗干净;运动场内的粪便应及时清除,保持干燥、清洁、平整,防止积水,夏季要注意排水。

3、集约管理下奶牛的行为学特点及相关管理措施奶牛在集约化管理的条件下生活,由于饲养人员缺乏行为学的知识,牛本身的一些行为往往被忽视了,因而出现了公牛顶人,犊牛相互吮吸,母牛泌乳受到抑制等异常行为,这些都是“应激”反应。

因此,必须了解和熟悉奶牛的行为学知识,探索使牛产生最小“应激”状态的管理方法,才能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创造高产牛群。

3.1分娩行为放牧条件下的母牛,临近分娩时,具有“潜隐-分娩”的特性,通常要寻找一个安静、隐蔽的地方分娩,避开牛和人的干扰,因此,在牧地安静处分娩的母牛,难产率最低。

而在牛舍内分娩,难产率可以增加30%。

因为胎儿在分娩前一天处在“警觉”行为,导致“翻正”反射的发生,最先腕伸展,前肢伸向母体骨盆,然后头和顶抬起,伸向骨盆入口处,最后躯干旋转。

“翻正”反射的正常程序可由母牛分娩行为受到干扰而打乱,使分娩困难。

所以,母牛分娩要造成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分娩以后,母牛欲食犊牛身上的粘液,通过嗅觉、视觉的识别,几分钟之后,就可以建立较牢固的母子关系。

对于产奶母牛而言,应在母子关系尚未建立以前,将犊牛抱开,可以减轻母牛因失去犊牛而产生的痛苦和“应激”。

如果犊牛无需离开母牛,就不应该干扰这种关系的建立。

犊牛生后,要尽可能早地吮吸初乳,以便获得抗体,增加抗病能力。

犊牛寻找乳头,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犊牛通过咀唇的触觉,摸索和试探之后,终究会找到奶头。

人为的干涉和引导反而弄巧成拙,“欲速而不达”。

摇一摇犊牛的尾根。

仿照母牛欲食犊牛会阴部便可以加速犊牛找到奶头。

睡眠对犊牛早期的生长发育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应该保证犊牛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牛是一种“疏远型”畜种,这与绵羊完全不一样,绵羊是“跟随型”畜种。

放牧的牛群,当犊牛吃过乳后,母牛将犊牛留在一个安静和隐蔽的地方,称之“犊牛窝”,而母牛则离开犊牛去采食,一旦犊牛遇到干扰,发出叫声,母牛便闻声而动,快速跑回“犊牛窝”护卫犊牛。

3.2犊牛相互吮吸行为犊牛在断奶之前,相互吮吸耳朵、肚脐、乳头,这是一种异常的吮吸活动。

在犊牛群中,一旦有一头犊牛吮吸,其它犊牛相继仿效,很快会波及整个犊牛群。

这种现象在行为学上叫群体的易化作用。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旦早期有个别犊牛吮吸,就该立刻隔离。

吮吸行为所以发生,是由于犊牛哺乳条件反射被激发之后,即使乳已吃完,其兴奋期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这时吮吸现象最容易发生,所以在哺乳以后,将犊牛相互隔开,便可防止相互吮吸的发生。

如果在哺乳以前,让犊牛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它们便感到饥俄,然后再去哺乳,它们吸足了奶之后,吸乳欲望很快下降,这样可减少相互吮吸现象的发生。

交叉寄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方法是母牛刚刚分娩,尚未与初生犊建立母子关系以前,将近期出生的多头犊牛,寄养给一头泌乳母牛,让它们进行自然哺乳,以满足犊牛的吮吸行为。

3.3 公牛的领域行为公牛是具有领域行为的家畜。

当公牛从牛舍放出后,常选择土丘,前肢掘地,将土甩过自己的背部,用角挑刺泥土,磨角,而后站地吼叫。

公牛常以顶撞或威吓性顶撞,保护半径为5-6米的领域。

公牛的领域行为在性成熟才出现。

公牛的领域行为可由于其它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更加凶狠,甚至攻击饲养人员,因此,必须引起注意,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

A.要让公牛经常看到周围环境和牛群,使它和牛群之间保持着视线联系和信息交流,尽可能避免它产生孤独感。

B.公牛能准确识别它所熟悉人的衣服和行为。

所以饲养员,人工采精员要尽量多与公牛接触,刷拭,牵它运动,并经常对公牛说话,与公牛建立感情。

C.公牛的性成熟期即3岁左右和性的更年期7-10岁,是最危险的阶段,最易发生攻击人的行为。

而且80%攻击人的公牛会重犯。

对性成熟的公牛,要及时进行采精训练,满足它的性欲,对它的错误行为要予以惩罚,直到改正为止。

对于老年公牛,可让淘汰老母牛让其交配,克服它烦躁,易怒的心理状态。

当公牛攻击人的时候,最好不要转身逃跑,逃跑会造成公牛的追逐,招致危险后果,而应该面对公牛,急速退到5、6米之外。

对待凶狠的公牛,最好训练一只追逐公牛的狗,便可以引开公牛的攻击,此外,在公牛的运动场,采精地点要添设保护栏和退却通道。

4、奶牛行为与集约化生产4.1 集约化生产条件下奶牛行为发生异常众所周知,集约化生产会限制奶牛的活动,干扰奶牛的行为。

有时出现不正常行为,如食欲下降、异食癖、缺乏母性、性行为异常、适应性退化等。

4.2 奶牛群变化对行为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奶牛在舍饲条件下组群后不宜过多地调动,如在泌乳盛期调换15%的奶牛与调换前相比,采食时间减少8%,躺卧时间减少40%,产奶量下降4%~5%;泌乳中期调换奶牛前后采食量减少7.18%,躺卧时间减少24.23%产奶量无明显变化。

奶牛调换6天后趋于正常。

不拴系的头胎牛应单独群组饲养,如将它们混养在经产奶牛群中,产奶量会大幅度下降。

改变饲养或挤奶的地方,10天内产奶量下降7%~10%,15~20天产奶量才恢复正常。

这就说明,牛群之间的群体关系一旦建立后不要轻易打乱,也不要频繁改变母牛所处的位置,看来拴系饲养条件下的“定位”是必要的。

4.3 挤奶顺序与产奶量的关系产奶量受到挤奶顺序的影响,在牛群随意走动的情况下,早进入挤奶厅的母牛产奶量比后进入的母牛产奶量高。

因而,产奶量高的母牛应较早地进入挤奶厅,而产奶量低的母牛后进入挤奶厅。

另外,高产奶牛乳房内压较高,促使奶牛尽早进入挤奶厅挤奶,藉以减轻乳房的负担;而低产奶牛乳房内压较低,负担相对较轻,不急于进入挤奶厅挤奶。

在现代集约化饲养管理的条件下,奶牛难免受到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其生产性能的下降,从而产生“投入高,收益少”一系列的不理想的经济效益,加大养殖者的饲养成本。

所以在科学饲养管理的基础上,不能忽略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作用;并利用或其行为特点,进行选种、改善饲养管理、防治疾病,以便提高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