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

合集下载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1.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反应的科学,涉及动物的生理、神经、遗传和环境等因素。

2. 动物行为分类- 个体行为:指个体动物的行为,如觅食、休息、求偶等。

- 社会行为:指动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如领地争夺、群体活动等。

3. 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对行为的调节。

- 遗传因素:动物行为往往受遗传因素影响,如基因控制的行为特征。

-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

4. 动物行为的导向机制- 生物钟:动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行为模式,受生物钟调节。

- 外界刺激: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会导致特定行为的产生。

- 内部动机:动物的内部需求和欲望会影响其行为的表现。

5. 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 适应环境:动物通过行为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存需求。

- 繁殖策略:动物的行为可以影响其繁殖策略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 群体生存: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助于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6. 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 实验法:通过设定实验条件和变量,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 模拟法:利用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模拟动物行为过程。

7. 动物行为的应用领域- 畜牧养殖: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提高畜禽养殖的技术和效益。

- 动物保护:了解动物行为,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 人类行为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探究人类与动物行为的相似与否,深化对人类行为的认识。

以上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引言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涉及观察、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模式。

这门学科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世界,而且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福利以及人类与动物的互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天生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不需要通过学习就可以表现出来。

例如,鸟类的筑巢、蜘蛛的织网等。

学习行为与本能行为相对的是学习行为,这类行为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获得的。

学习行为包括条件反射、习惯形成和模仿等。

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动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基因决定了动物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

环境因素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食物的可用性、栖息地的条件、气候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动物的行为。

社会因素在群居动物中,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行为有显著影响。

例如,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会影响每只狼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动物行为通常是对环境的适应。

例如,北极狐的白色皮毛有助于它在雪地中隐蔽,而斑马的条纹可能有助于迷惑捕食者。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记录下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顺序。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实验,以确定特定变量对行为的影响。

例如,通过改变食物的位置来研究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的行为差异,来探究行为的进化和功能。

动物行为学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比如确定迁徙路线和繁殖季节。

动物福利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需求,可以改善动物园和养殖场的动物福利条件。

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行为学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促进更加和谐的共存方式。

结语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多方面交叉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发现和应用。

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和研究方向

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和研究方向

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和研究方向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动物的行为模式、习惯性行为、交流行为、社交行为等方面,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学。

动物行为学不仅可以揭示动物的行为交流规律,也可以为人类社会的行为交流提供借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参考。

一、动物行为学的理论1.种内行为和种间行为在动物行为学中,我们将动物的社会行为分为两种:种内行为和种间行为。

种内行为是指一种动物内部成员之间的行为活动,这种行为包括: 各年龄阶段动物之间的互动、配偶选择、社会等级和同性斗争等。

而种间行为则指不同种间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可能存在竞争、合作、掠食、被掠食和共生等多种行为状态。

2.进化心理学研究动物心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就是进化心理学,它是由研究生态学、社会学和人类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而形成的一种新学科。

该学科致力于揭示动物心理行为的进化背景和文化影响,包括独立进化形式的表现和经验模式、影响动物心理行为进化的基因选择和模拟等方面。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向1.习惯性行为许多动物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的习惯性行为,是对象学习和刺激反应学习的基础。

除此之外,习惯性行为对动物抵御某些挑战,如逆风、骨折、饥饿等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性选择和竞争动物行为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性选择和竞争行为。

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性选择行为模式,例如爬行动物、海洋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种动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选择方式和竞争行为。

3.社会行为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动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血缘关系及其影响、同性斗争和掠食行为等。

4.动物感官和语言行为动物的感官和语言行为对其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动物感官和语言行为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行为机制和生存策略。

总之,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行为交流提供参考,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与自然关系。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科学领域。

通过观察和实验,动物行为学家试图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探讨动物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几个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

一、动物行为学概述动物行为学是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它涉及动物在各种语境下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求偶、育儿等。

人们饲养和观察动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动物行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得以确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逐渐演变为结合实验和生理学方法的研究。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动物行为学家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取研究数据。

观察法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直观的行为数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限制。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动物进行人工控制实验来研究其行为。

实验法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观察和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可以了解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3.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动物体内的生理指标,探讨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比如,通过测量动物的激素水平和行为反应,可以研究动物的求偶行为和繁殖行为之间的联系。

三、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1. 迁徙行为:迁徙是一种长途跋涉的行为,许多动物都具有这种行为特征。

迁徙行为涉及到动物对季节变化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候鸟在冬季迁徙到南方寻找更适宜的温暖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2. 社会行为:许多动物都以社会群体的形式生活,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例如,蚂蚁和蜜蜂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合作行为,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群体的任务。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如丘脑的一些细胞只对血糖浓度的改变这一刺激敏感
火鸡只能通过刍鸡的叫声才表现为抚育行为,对刍鸡的外貌和 活动则不予理睬。即便是一个安装了能发出刍鸡的叫声的小型 发声器的走样模型,也能引起火鸡的抚育行为。如果把雌火鸡 的听觉器官破坏掉,当刍鸡从蛋壳中孵出时,火鸡会把刍鸡杀 死。
雄性刺鱼的侵犯行为主要是由同性个体侧下部的鲜艳颜色诱发 的,而雄性刺鱼的形状,大小和体表特征对于诱发侵犯行为则 很少起作用。
例:单食性或寡食性的寄生动物常常只对从一种或少数几种寄
主身上发出的信息(如气味、特定形态等)发生反应,这样才 能保证它们顺利找到特定的寄主。
②侧抑制,不把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如果一个感觉细
胞因刺激发生了兴奋,当它传递这种兴奋的同时能够减弱,甚 至能够防止相邻的感觉细胞发生兴奋
中枢筛选:对接受到的刺激做出选择性接受
(2)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 官、运动器官和激素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 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 枢系统。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 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
#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 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意义在于减少动物对无关刺激做反应的能量 消耗
外围过滤:①对信息无感受能力:动物感受器只
能感觉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一定种类、阈值的刺激。外 围过滤具特异性或专一性。
例:很多夜蛾从蛹中羽化出来后,只能生活很短的时间,通
常不需要再吃食物,对它们来说,唯一的使命是寻找雌蛾交尾。 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唯一刺激就是雌蛾分泌的性信息素,它们的 嗅觉器官已经特化到只对这种单一的刺激起反应的程度。
五、动物行为的类型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动物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其他有关领域,涵盖了描述动物行为,解释其动机,探究动物习得及其适应性,比较不同物种行为差异,以及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

有自然史研究者、实验室研究者、和自然主义者,都在进行动物行为学研究。

动物行为学是从某种特定角度去研究动物,以及动物们之间通过行为所进行的互动。

这一门学科涉及到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实验性的,也有自然史的。

实验性的动物行为学者通常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试图理解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在当下的。

自然史的动物行为学者则采用观察性方法,观察不同物种间的行为,以便更正确地理解它们的环境中的动态机制。

研究者们常常利用放牧动物的行为作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范例。

它们之间关系密切,被认为决定了种群的大小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活动。

不同物种的外在行为放牧动物也是非常有趣的研究,比如羚羊的调整行为,它们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物种的占有行为,即某些物种会通过占据某类资源,如栖息地,暂时避免其他物种的入侵。

人类也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行为学研究方向。

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和研究关于社会行为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的态度,群体反应,行为的进化方式以及智能的发展,一些有趣的研究也在探究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

动物行为学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同一个问题,同时往往也同时考虑了交叉学科的因素。

然而,由于研究者们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有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由此可见,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充满了未解之谜,有待研究者们深入探索。

最后,动物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对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们自身和其他物种的共性,以及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这门学科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动物及其环境,同时我们也可以可以从这些研究当中获取一些重要的科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然界的动态变化,并能有效地应对今天持续不断的环境问题。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总结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总结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总结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行为模式、行为机制和行为适应的学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社会组织和进化适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行为学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固有行为和学习行为。

固有行为是指动物天生具备的行为模式,不需要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如鸟类的筑巢行为和蜜蜂的蜜采行为等。

而学习行为则是通过经验和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行为方式,包括习得行为、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等。

二、动物行为的调控机制动物行为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动物自身的生理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调控,如激素的作用和基因的表达等。

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如食物的可获得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

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动物的行为表现。

三、动物社会行为动物社会行为是指动物在群体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行为。

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之间的合作、竞争和互惠等行为模式。

例如,狮子的群体狩猎和蜜蜂的分工合作都是动物社会行为的典型例子。

社会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动物社会结构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动物迁徙行为动物迁徙是指动物为了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季节性长距离移动。

迁徙行为在许多动物种群中都有普遍存在,如鸟类的迁徙和鲸鱼的迁徙等。

动物迁徙的研究可以揭示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和生存机制。

五、动物沟通行为动物通过声音、姿势、气味和视觉等方式进行沟通。

动物沟通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机制。

例如,鸟类的歌唱行为和狗的尾巴摇摆都是动物沟通行为的典型例子。

六、动物行为的进化动物行为的进化是指动物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行为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动物行为的起源和发展。

进化行为学是动物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动物行为与进化之间的关系。

动物行为学的种类和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的种类和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的种类和研究方法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关于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它旨在探究动物的行为特点、习性和生存规律等问题。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关于动物交配、养育孩子、迁移、觅食、对社会组织和环境等的行为特点进行研究。

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领域,下面将分别介绍常见的几种动物行为学。

1. 生态行为学生态行为学旨在了解和研究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并参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

生态行为学通常会探讨以下四个方面:(1)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2)动物如何适应和利用资源。

(3)动物如何获取和分配资源。

(4)动物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和个体生存。

生态行为学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

2. 演化行为学演化行为学旨在探究和理解动物行为进化的初始阶段,以及动物行为是如何演化得到今天的样子。

演化行为学通常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1)动物行为和生物进化的关系。

(2)动物行为是如何被选择的。

演化行为学主要采用遗传分析、生态学比较和系统发育等方法展开研究。

3. 神经行为学神经行为学旨在研究动物行为与其神经过程的关系,探讨动物行为与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神经行为学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动物行为如何与神经系统交互。

(2)动物的神经通路和神经因素如何影响动物行为。

(3)进行神经行为学研究,通常需要进行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神经行为学主要采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展开研究。

4. 基因行为学基因行为学是研究基因与动物行为间关系的分支学科。

它主要着眼于探究动物行为是如何被基因组调控和控制的。

基因行为学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如何影响动物行为。

(2)如何进行基因编辑,以影响动物的行为。

(3)动物行为如何调节或被调节。

基因行为学主要采用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行为遗传学等方法展开研究。

以上四种动物行为学,各自都有其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者们对繁殖期的高原鼠兔
攻击行为的研究
摘要攻击和防御行为是几乎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行为,但处在繁殖期的
高原鼠兔的这两种行为与平时的差异显得更加明显,尤其以雌性高原鼠兔的这一差异突出。

学者们通过室内配对实验对不同性别间攻击行为的比较研究,观察高原鼠兔在繁殖期雌雄行为的差异,分析判定了雌雄高原鼠兔的攻击策略,探讨了高原鼠兔的婚配制度及攻击行为在婚配制建立中的作用。

关键词繁殖期攻击行为高原鼠兔研究方法
前言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
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而不同动物间的攻击属于捕食或竞争。

攻击是同类动物之间的行为, 任何动物都具有这种行为, 它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行为表现, 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 为多种因子引起的一类空间行为,具有竞争配偶、食物等资源, 以及防卫领域的功能[1]。

在一年中,动物进行繁殖活动的时间就称为动物的繁殖期。

由于季节对生物活动的影响,很多动物的发情、交配和育雏等活动有较为固定的节令。

如多数鸟类、草原哺乳动物、某些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等。

又如许多大型候鸟,在北半球夏季迁飞到北极苔原或西伯利亚、东北等地进行繁殖活动。

也有一些动物无固定的繁殖期[2]。

处于繁殖期的动物生理上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繁殖因素对攻击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在对雄性黄山短尾猴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交配期雄性黄山短尾猴攻击性显著高于非交配期,这与它们在交配期争夺或维持高的顺位密切相关,因为只有高顺位才能获得多的交配机会,并保证了它们的交配成功率。

而在非交配期由于繁殖竞争减弱,雄性之间竞争也趋于缓和,因此它们的攻击行为发生频次也随之减少[3]。

繁殖期田鼠个体攻击水平的增高,是田鼠动物行为的主要模式。

前人研究结果发现,繁殖状况对根田鼠攻击水平的作用显著,繁殖个体的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非繁殖个体。

在繁殖行为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有效性比可以作为一个因素[4]。

学者们抽样调查的实验动物为5月初已进入最佳繁殖时期的高原鼠兔,其中雄性高原鼠兔全部发情,雌性高原鼠兔9O%的个体已经怀孕,但第一胎幼体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所捕的个体全部为成年个体。

他们采用的实验装置为观察池和红外摄像监测系统,最后他们又对实验期雌、雄高原鼠兔的几种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频次进行组间统计,他们采用了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实验期间雌雄动物各种行为的分配时间基本相同,同性个体间的攻击水平明显高于异性个体间的攻击水平同性别个体间的亲昵行为时间和频率均低于异个体间。

同时从防御行为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组间防御时间和频次均未达显著水平,但雌性动物的防御水平普遍高于雄性动物。

同时他们将实验期30分钟分
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为10分钟,分析了雌雄动物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和发生频次在三个阶段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雌性个体遇到陌生个体时首先发生攻击行为,第一个10分钟以后,在同性个体间各自均以防御为主,在异性个体之间以亲昵为主,而雄性个体相遇时每一个体均保持高的攻击性。

其次他们将攻击行为中进攻姿态、进攻和追逐的时间和频次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攻击行为中进攻和追逐是伴随发生的,而进攻姿态是独立发生的。

在雌-雌间和雌-雄间,动物相遇后首先选择的策略是主动性的进攻和追逐,同时也伴随一定程度的进攻姿态,而在相互熟悉后,主要采用被动性的进攻姿态,但在雄-雄组中,进攻、追逐和进攻姿态一直处于高水平。

最后,他们又将雌雄动物的体重与攻击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频次分别做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无论雌雄间还是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繁殖期高原鼠兔的攻击行为与体重无关[5]。

而在同类文献—《实施不育后高原鼠兔攻击行为及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一文中,学者们在高原鼠兔的繁殖盛期选定怀孕雌鼠和发情雄鼠兔20只,采用所选雌性不育剂和雄性不育剂的半不育剂量分别对10只雌鼠和 10只雄鼠进行处理,通过室内雌-雌、雌-雄、雄-雄配对实验对20只处理十体和20只对照个体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其生殖激素的水平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第一:不育处理后,雌雄动物的活动性降低,亲昵行为持续的时间增加,攻击行为及防御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体;第二:在各组内,雌雄动物均具有相同的攻击水平;同性动物之间的攻击性明显比异性动物之间高;第三:当动物相遇后,首先表现出高的攻击性和防御性,而相互熟悉后,对照组内个体的攻击性和防御性又有增加,而处理组内个体以亲昵为主;第四:在攻击行为中,对照组个体以进攻为主,首次相遇以进攻和追逐成分最多,而后转变为进攻姿态;处理组个体以进攻或进攻姿态为主,首次相遇则同时表现出高的进攻、进攻姿态和追逐,而后三种成分均有降低;第五:处理组内雌雄动物体重下降,但卵巢重和睾丸重与对照组个体比较没有差异,雄性处理个体睾丸组织中睾酮含量明显下降,而血液中睾酮、雌二醇硅孕酮含量与对照个体基本相同;雌性处理个体血液中睾酮、雌二醇及孕酮含量均低于对照个体。

结果表明,对高原鼠兔实施不育处理后,激素永平的变化可能引起攻击行为的变化,而攻击行为的变化可能使等级、社群结构和婚配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动物的繁殖状态[6]。

他们在《繁殖期高原鼠兔的攻击行为》一文的基础上,又从相反的侧面对高原鼠兔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他们的研究方法与前一篇文献的研究方法不同,而两个实验综合起来就几乎做到了天衣无缝,将整个问题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吐着面前。

纵观学者们对有关于鼠兔繁殖期的攻击行为的研究方法,他们从多个侧面对这一行为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严密思维,同时,可以更有力地说服读者,可以让读者对实验的思路和方法一目了然,这是每一项研究必须达到的。

讨论在该篇文献中,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在繁殖期的雌
雄动物均具较强的攻击性,同性别个体间的攻击性高于异性别个体间。

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7]是一致的。

结果学者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了处于
繁殖期的高原鼠兔的攻击行为,从而得出了高原鼠兔在繁殖期的雌雄动物均具较强的攻击性,同性别个体间的攻击性高于异性别个体间这一结论。

展望这一研究结果,对后人研究动物的包括攻击行为及其他方面,都
给出了有力的实验依据,探究鼠兔攻击行为的发生机理和各因素交互作用,以此作为避免不利攻击行为的依据,无论是从动物福利角度,还是从生产收益角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8],这就是科学的内在魅力。

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动物的旅程中前进了一步,虽然每走一步,都感觉举步维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这种追求真理的好奇心,并努力为了这份好奇心而勇往直前,我们会进步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刘秀霞,沈涓,周红,向春和,邵军,张金成,韩光,廖和荣..动物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09,36(4)
[2] 出自网络:/link?url=KR7kgOFm8mPtdSaKAezzqrCHQ1I60Qr_IFUz _ihEVLvUpPd-XNhTj64KIXjvZo50
[3] 陈燃,李进华,朱勇等.雄性黄山短尾猴攻击行为和粪便睾酮水平季节性变化.动物学报,2008,54(3):393~398
[4] 聂海燕,刘季科.根田鼠攻击行为模式及其进化稳定对策分析.生态学报,2004,24(7):1406~1412
[5] 魏万红,樊乃昌,周文扬,杨生妹,曹伊凡.繁殖期高原鼠兔的攻击行为.动物学报,2000,46(3):280~283
[6] 魏万红,樊乃昌,周文扬,杨生妹,景增春,曹伊凡.不育后高原鼠兔攻击行为及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兽类学报,1999,l9(2):119
[7] 周妍,俞宝根,郑荣泉,孔军苗.繁殖期社鼠攻击行为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
[8] 黄芳芳,李想,李剑虹.浅析影响动物攻击行为的因素.中国畜牧兽医 ,2011,38(6):2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