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快乐的动物》说课设计

二年级数学:《快乐的动物》说课设计
二年级数学:《快乐的动物》说课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快乐的动物》说课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快乐的动物》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培养学生分析、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本节课以趣引路,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体会、感知,让学生寓学于情,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创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特地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而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本节课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小动物进行操作,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初步感知了倍的含义。

第三环节,趣味练习。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活动的心理,把练习设计成闯关的形式,再次将乏味的练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练习设计突出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用活所学的知识。

总之,全课的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自主探索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验思考与交流带来的快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快乐的动物》.在整节课中运用做,说,练三个主要环节,探究有关等分与除法之间的知识.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1,师(出示课件):一阵雷雨过后,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更绿了,小动物们都出来玩耍了,这些快乐的小动物们邀请咱们一起去玩.想去吗 师:好,咱们一起出发. 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2,瞧,它们多快乐多高兴呀!仔细看图,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 (强调说完整话) 3,(师同时用课件演示)我们现在来填填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

谁来试一试!试试看!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鸭□只小松鼠□只孔雀□只 猴子□只小鸟□只小鸡□只 二,研究性学习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 师:这些小动物有的多,有的少,你能用○分别表示出小猴子,小鸭子,的只数吗 猴子:○○○ 小鸭:○○○○○○ 师:现在我们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注意观察: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份3只小猴那么多. 师:请你好好想想!想一想上面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怎么表示,请你来说一说: 小结:猴子有3只,小鸭有6只,按每3只为一组,通过在小鸭的数量上圈一圈,我们发现6只小鸭里面有(2)份3只小猴那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用算式表示就是6÷3=2. 板书:6÷3=2. 师强调:现在要注意的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2后面不要写"倍"字. 2,做一做,生生互动 师:请同学们注意,用○画出松鼠,小鸡的数量;然后圈一圈,观察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数一数)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umber one) instructional desig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数一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学生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观察方阵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个图形,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列,我出示的是每排6个,有4列,通过调查孩子的列式有三种方法, (1)6+6+6+6= 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知道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所以在课的伊始,我想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到应该有序的数,多角度的数。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中。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动物的花衣裳 说课稿

《动物的花衣裳》说课稿 南阳小学赵惠茗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第4课《动物的花衣裳》,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动物的花衣裳》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与表现。 (一).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比较、欣赏、想象的学习方法;运用点、线、面、色装饰景物。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在欣赏过程中,启发想象与创作思路;在“大胆表现”中运用点、线、面、色块装扮出动物漂亮的花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动物世界的花纹美和色彩美,感受生命美;懂得爱护和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1)能运用点、线、色大胆绘出动物的花纹。 (2)对比色、邻近色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如何表现出独特的花纹图案。进而启发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保护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a.师生各自准备:素描纸、彩色笔、油画棒。 b.教师还要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范例展示作品。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

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我将运用“直观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对比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肢体”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1.大森林里要召开一个时装晚会,小动物们都高兴极了,但是又感到很苦恼,因为它们一直都穿着同一件衣裳,没有其它漂亮的衣裳,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重新设计一件花衣裳吗?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动物的花衣裳》。(二)、知识讲授 1、讨论交流 首先请同学说说:动物界还有什么动物的衣裳很漂亮? 引导学生找一找小动物的身上都有什么样的花纹和色彩? (1)花纹:点、线、面 (2)色彩:五颜六色 小结:我们知道了小动物衣裳的花纹是由点、线、面和色组成 2、示范与欣赏 用点、线、面、色装扮花衣裳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用点、线、面、色组合起来装扮花衣裳。欣赏学生作品。 (三)、动手制作 动手制作前我打算请几个同学阐述下自己想为那个小动物设计一件什么样的衣裳。大概了解学生的想法,便于进行下一步的辅导工作。并提出作业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及讲评。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说课稿

中班社会活动《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中班社会活动《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这是中班社会活动“心中的爱”教育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物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啊! 鲜花盛开,万木争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动物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幼儿走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动物世界,去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探究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可以增强幼儿对动物的认识,激发幼儿对动物的热爱,使幼儿从小树立爱护动物与动物交朋友的意识,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2、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的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对新鲜事物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三者相互融合渗透,衬托出活动主旨: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猫、狗、公鸡、

猴,知道它们的叫声特点和生活习性。 (3)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4)让幼儿知道要爱护动物与动物交朋友。 3、说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动物—猫、狗、公鸡、猴子通过认知使幼儿了解动物们的叫声特点和生活习性,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要稍差一些,因此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整个活动都以幼儿想象为主体,我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游戏性,寓教于乐。 4、说活动准备 人们常说:成功总是伴随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为本次活动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 (1)空间准备:四组摆放好的桌子及铅笔、教科书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动物叫声磁带及音乐磁带、动物图片、电子琴、动物头饰、 教科书、铅笔、粉笔 (3)经验准备;会唱《叫声》这首歌;有做连线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动物游戏之谜说课稿必修三

《动物游戏之谜》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动物游戏之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动物游戏之谜》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属于科普说明的文章,它又在整个章节中处于第一篇文章,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起到了一个很重要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分析学生初中学习的说明文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章做铺垫。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阅读科普说明文不仅可以启迪心智,了解更多知识。而且更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本文思路清晰,内容生动,揭开了动物日常游戏行为的神秘面纱,摆出研究者的种种结论,既让我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让我们明白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2、学情分析 (1)对于高中生来说,初中阶段已经了解了一定的说明文知识,比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在这里就不必要再做阐述和讲解。 (2)说明文不像小说那么有趣,又不像散文那么美丽。总体来说觉得说明文是有些枯燥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情况和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内容,理清层次结构,品味说明文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信息、提取要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建立起与自然谐相处的态度,尊重他人,尊重大自然。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品味文章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建立起与自然谐相处的态度,尊重他人,尊重大自然。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另外,为了更好地完成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2、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

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快乐的动物》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第7课时快乐的动物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难点:“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 (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1、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 少只? 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像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 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 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 2、课件出示:P71学生观察到了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说完整。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教师根据同学们解决的情况板书: (1)小牛买了3只笔需要多少钱? 2×3=6(元) (2)狐狸买了4只笔需要多少钱?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快乐的动物合唱团》说课稿

《快乐的动物合唱团》说课稿 《快乐的动物合唱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应聘幼儿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快乐的动物合唱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快乐的动物合唱团》是苏教版大班上册语言领域活动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在聆听生动的小故事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依据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听懂《快乐的动物合唱团》的小故事。 2、能力目标:通过仔细的聆听小故事,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经过改变故事,锻炼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对阅读的兴趣,以及热爱小动物的心理。 根据三维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培养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 难点为增强学习仿编,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幼儿情况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分析更要对幼儿情况有明晰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大班的幼儿爱学、好问,有及强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阅读兴趣显著提高,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本次活动,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本次活动将采用情景化教学的形式,使幼儿在老师创造的`情景之下感受故事的氛围,充分的理解故事的内容,继而发动脑筋,展开续编。 三、说活动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情景法、讨论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续编故事。 四、说活动准备 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利用挂图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故事内容,续编故事做铺垫。 五、说活动过程

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趣味数学活动设计 快乐运算 青岛华侨国际小学袁蓉蓉 活动目标: 1、通过独立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维能力。 2、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3、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 乐趣。 活动重点与难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活动过程: 一、数学故事: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听吗?生:想?! 出示《小狐狸的故事》:从前,山上住着一只粗心的小狐狸。这一天,妈妈让它背着8块马铃薯到外婆家去。一接到这个任务,小狐狸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马上背起马铃薯出发了。一路上,它哼着歌往前走。可是,走着走着,小狐狸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越背越轻了。它赶紧停下脚步,打开袋子一看,怎么只剩下3块

马铃薯了?原来,小狐狸背的袋子破了一个洞,马铃薯就从这个破洞掉下去的。后来,小狐狸到了外婆家。小朋友,你能猜猜看,小狐狸可能背了几块马铃薯到外婆家呢? 生:0块,小狐狸很粗心继续往前走,马铃薯都丢光了。 生:3块,小狐狸绑好破洞,带着剩下的马铃薯到了外婆家。生:8块,小狐狸绑好了破洞,又回去捡丢掉的5块马铃薯。生:6块,小狐狸捡回3块,还有2块被小兔捡走了。 生:5块,小狐狸在路上碰到一只饿了的小狗,就送给它3块。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其实如果从不同角度去想,用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说出更多、更精彩的原因。同学们,你们认为像这样从多种角度来想问题,有趣吗?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都来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去想问题(板书课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语言动物宝宝去旅行说课稿

小班语言领域《动物宝宝去旅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动物宝宝去旅行》是一节小班的语言领域活动,本次活动结合小班现有年龄特点和对动物的兴趣出发设计本次活动。 2、本次活动让幼儿学习语句动物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句式,并通过猜、说、数学习句式,让幼儿敢于表达,学说完整句。 3、本次活动能够让孩子在玩中学,愿意说,喜欢说,主动说,并结合动物的科学知识进行点数和特征介绍。 二、说学情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学说较短的语句,和有节奏感强的句式,并能运用拟声词咔嚓咔嚓激发幼儿兴趣。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到很远的地方玩,给孩子准确的词语旅行,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发展指南》及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三个目标: 1、知识:理解儿歌内容,学说语句XXX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2、能力:尝试仿编带有量词的句式。 3、情感:体验开动物火车游戏的快乐。 4、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学说语句XXX上火车,咔嚓咔

嚓去旅行。 5、难点:尝试仿编带有量词的句式。 四、说准备: 卡纸制作火车一列,动物毛绒玩具和动物图片, 四、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中运用了启发提问法、互动法、展示法、观察法、示范法这些方法的运用,让我克服说教的传统形式,让幼儿通过猜、看、说形式,让幼儿既直观的看又能在游戏中快乐学习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五、说流程 首先,我与幼儿进行了旅行的谈话,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旅行就是坐火车或者飞机去很远的地方。 其次,我递进到动物宝宝也去旅行,谁来当司机,出示老虎图片并说,老虎大王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的句式,谁来上火车,是说动物的不同特征,让幼儿根据特征说出动物名字。并自然的说出小狗小狗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幼儿很轻松的就把兔子、乌龟上火车的句式说出来,此次活动的重点就完成了。 再次,难点先让幼儿观察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怎么了,空空的,再让幼儿猜是哪个小动物来啦,教师出示图片介绍特征,并点数动物的数量,让幼儿尝试仿编带量词的句式。两只狮子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三条小蛇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最后,幼儿幼儿转变成动物的角色玩《动物火车开开开》的游戏,跟随教师离开活动室。 六、说亮点和不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快乐的动物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快乐的动物》。在整节课中运用做、说、练三个主要环节,探究有关等分与除法之间的知识。 课时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10个彩色小圆片,白纸一组8张;挂图1幅;动物数只;幻灯片若干;奖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过渡语言):(放音乐)春天,气候温暖,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 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提示:展示挂图。 (过渡语言):谁来介绍一下?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A同 学你来。(能说完整话吗?)

(评析语言:)(你成功了!回答得棒极了!)我们现在来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 谁来试一试!H同学你胆子大一些!试试看!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鸭□只小松鼠□只孔雀□只 猴子□只小鸟□只小鸡□只 (用惊喜的语气肯定,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反思):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 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 (过渡语言:)玩耍既轻松又愉快是很好玩,现在我们边看他们玩耍边学习数学好吗?你能 用学过的知识来提数学问题吗?(请其他同学口答)回答妙极了!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动物说话说课稿

《动物说话》说课稿 王琳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动物说话》是小学音乐教材人音版第一册第4课《可爱的动物》中的第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歌谣风的创作歌曲。歌曲通俗简练、富有儿童情趣,2/4拍,五声降E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比较平和,级进与小跳相结合,采用重复、模进、变化重复的手法,紧密结合了语言的特点,表现小动物稚嫩的叫声和可爱的神态,乐句间加花伴奏的应用,使歌曲风趣,富于变化,又仿佛是小动物机警的神态。本课以学生十分熟悉的动物作为题材,共有四段歌词,教材只安排了两段歌词,给学生许多创造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喜欢看形象生动的画面。由于他们刚入学不久,课堂常规还不是很规范,特别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因此我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定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歌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通过小组合作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拍手、跺脚把歌曲间奏的X X│XX X节奏准确的表现出来。认识串铃并能用它为歌曲伴奏,初步感受二拍子节奏强弱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能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作为教学重点;将能与他人合作,创造性地进行编词表演,感受二拍子强弱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