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合集下载

地震第2章 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地震第2章 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一、波前扩散能量补偿
当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波前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 加不断地扩张。而地震波激发产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因此波前面上 单位面积的能量密度不断减少,地震波的振幅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 不断减小,这种现象称为波前扩散。 1.均匀介质的波前扩散
当地震波在地下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波前面是一个以震源为中 心的球面,震源发出的总能量逐渐分散在一个面积不断扩大的球面 上,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逐渐减小,地震波振幅不断减弱。 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任意时刻的波前面上的能量密度为:
A A0 e
ar
(2-22)
因而,得到由于岩层的吸收作用所引起的地震波振幅的衰减因子为
A ar t Da e e A0
(2-23)
式中

t —地震波传播r距离的旅行时间;
—介质的衰减系数。
av
(2-24)
式中 v 一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常用品质因子 Q 来描述地震波的衰减,其 t 意义是地震波在传播一个波长 距离后,原来储存的能量 E 与所 消耗能量 E 之比,即
观测系统定义是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不同的处理系统,观 测系统定义方式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比较繁琐,特别是当野外采集条件复 杂,观测系统变化大较大,偏离设计位置的炮点、检波点较多时,很容易产 生错误,因此需要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对观测系统进行检查。首先参照施 工设计对基于观测系统绘制的炮点位置分布图。检波点位置分布图(图23)、覆盖次数分布图进行检查,然后对地震记录的初至波进行线性动校正。 以共炮点、共检波点和共偏移距显示初至时间变化情况,对初至异常变化地 震道所涉及的观测系统参数进行检查更正。
E E e 2 2 2 4 r 4 v t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词解释〔20分〕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电脑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电脑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6、采样定理: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

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

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

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

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根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

整体流程如下: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

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那么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

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数据。

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2.1 观测系统定义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

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第一章概述1.1 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叠加的目的是压制随机噪声提高地震信噪比;偏移成像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恢复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地震保真度。

1.2地震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个阶段。

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

预处理是把野外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它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外观测系统和野外静校正等。

数据解编:把按时分道的数据记录方式变换成按道分时的数据记录方式。

道编辑:噪音道、带有瞬变噪音的道或单频信号道都要删除;极性反转的道要改正。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野外静校正:对路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反褶积的基础是最佳维纳滤波。

特殊处理主要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和反演等。

T-P变换:将偏移距-时间域变换到射线参数-截距时间域,可用来压制面波和多次波。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析可用于去噪、数据压缩、提高分辨率处理、信号增强和解波动方程等。

第二章数字滤波2.1 滤波器可以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采样定理时域实参数的滤波器,其频率振幅谱是偶对称的,而相位谱是奇对称的。

一个滤波器如果是稳定的,这是指当输入信号为有限信号时,其输出也是有限信号。

最小相位,在时间域中也称最小能量延迟,在频率域则常称为最小相位滞后。

纯振幅滤波器也称零相位滤波器。

又称为理想滤波器。

2.2 理想滤波器常设计成四种类型: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陷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频谱分析、速度分析、真振幅恢复—姜绍辉[1].do__ c

频谱分析、速度分析、真振幅恢复—姜绍辉[1].do__ c

1、频谱与相位频谱分析得到的结果就是频谱与相位,其原理是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快速傅立叶变换能够将信号从时间域变换到频率域。

通过频谱分析可以得到地震道的频率特性和相位特性,不同的干扰波和有效波在频谱图上的表现形式不同:面波在频谱图上表现为低频、高能量,而随机干扰表现为全频带的特点,无一定规律可循。

根据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可以确定干扰波的类型和存在范围(时间、空间),并可以确定带通滤波器设计参数,比如压制面波的带通滤波器的镶边带一般设为8-10Hz 。

频谱分析又可分为一维频谱分析(频率域)和二维频谱分析(频率-波数域即F-K 域),二维频谱分析涉及到时间和偏移距两个参数,所以必须在加载观测系统后的记录上进行。

相位其实是个难以准确量化的概念,没有一个确切的度量方式区分最小相位和最大相位,很多时候是以能量的时间延迟定义相位,能量在时间轴的前端就认为是最小相位,在后就认为是最大相位,居中就认为是混合相位。

零相位滤波器(子波)的分辨率最高,其次是最小相位。

频谱分析可选择时窗分析的方法,即在1道或多道上选择时窗进行频谱分析。

下面是交互频谱分析的模块参数设置及操作步骤:数据输入关于鼠标的用法说明:1、加载模块:将鼠标放在右边模块列表,键入所需模块的全名或者某个单词或者连续单词的开头字母,比如Disk data insert ,键入DDI 即可显示,然后用鼠标选择模块,它会加入到当前所选模块的下面;2、流程:左键执行,右键注释“>………<”,中间添加参数。

添加模块技巧:右键选择模块,中键“delete ”,然后选择所要添加模块的位置,右键“delete ”即可将中间删除的模块添加到所选位置。

自动增益参数采用默认值说明:AGC (自动增益只是改变显示,并不改变数据。

一般选默认设置就可以)是否从别的测线读取数据有分选关键字控制的数据输入对于需要交互操作的,选择“Yes ”。

一般情况下,不可选择。

主分选字FFID次分选字CHAN 表示:野外文件号为2的481-600道自动增益显示数据选择方式以道方式显示显示平均能量谱显示相位谱多种时窗显示交互频谱分析模块参数设置说明:数据选择方式很重要,若要进行区域频谱分析,则选择Single subset能量谱窗口选择工具相位谱交互频谱分析界面-01(有效波)说明:FFT的精度要求所选时窗的时间长度不能太小交互频谱分析界面-02(面波)说明:要选择不同深度和不同道的时间窗进行分析,以作对比。

浅谈地震勘探处理方法

浅谈地震勘探处理方法

浅谈地震勘探处理方法论文提要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勘探包括三大阶段,野在采集,数据处理和室解释。

其中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数据处理出现于20时纪20年代初期,随后的40年间是对光点记录和模拟记录进展处理,处理技术开展较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把地震勘探处理技术带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为数据处理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下面简单介绍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以及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

正文一、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一〕地震数据处理的三个阶段1.预处理,预处理就是把野在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在观测系统,野在静校正2.常规处理,是对预处理后地震数据做必要的根本处理预算。

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道均衡,抽取共中心点道集,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切除,叠加,偏移。

3.特殊处理,针对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特殊的处理手段,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反演。

二、数字滤波〔一〕数字滤波的有关概念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对输入信号的改造作用都可看成滤波,实现这种滤波的系统称为滤波器,滤波器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

1.模拟滤波器,也称电滤波器,它由电阻、电感和点容等元器件组成,它组成的是一个低通滤波器〔LCF〕如图1。

由于模拟滤波器运算速度快,因此某些具有单一滤波功能的构件可由它来完成,但模拟滤波器一旦固定,不易修改,适应面较窄,本钱也较高,所以模拟滤波器进一步开展成了数字滤波器。

2.数字滤波器,数字滤波器主要目的是压制噪声,信号要进展数字滤波,首先要进展采样。

抽样过程要满足抽样定理,不然会使频谱混叠,产生假频,抽样定理可由以下两个公式描述。

地震资料的处理

地震资料的处理

地震资料的一般处理过程分三个阶段:预处理、参数提取和分析、资料处理。

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得到供解释用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或叠加偏移时间剖面。

1.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一U,以满足计算机及操作系统中各处理方法的要求。

一、数据解编野外磁带记录数据是按时序排列的,即依次记一F每道的第一个采样值,各道记完后,再依次记下各道的第二个采样值,依此类推。

在数据处理中,时序排列的形式很不方便,必须转换为道序排列,即第一道的所有数据都排在第二道之前,使同一道数据都排放在一起,这种预处理称为数据解编或重排。

二、编辑在浅层地震数据采集中,由于施工现场复杂,外界干扰大,难免出现一些不正常道和共炮点记录,这些记录信噪比低,如果参与叠加处理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在止式处理之前,需要对这些不正常的记录进行编辑处理,例如对信噪比很低的不正常道进行充零处理,发现极性反转的工作道对它们进行改正等。

另外,还要显示有代表性的记录并观察初至同相轴,以便进行初至切除。

切除是为了消除包括噪声的记录开始部分所存在的高振幅,这样做对避免以后处理时出现的叠加噪声有好处。

切除的方法就是用零乘需要切除的记录段。

三、抽道集抽道集也叫共深度点选排,是把具有相同共反射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按共深度点号次序排在一起。

抽道集处理后,磁带上记录的次序是以共深度点号为次序的记录,以后所有的处理都将方便地以共深度点格式进行。

四、真振幅恢复处理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为了使来自不同深度信号的能量能够以一定的水平记录在磁带上,数字地震仪采用了增益控制,对浅层信号放大倍数低,深层信号放大倍数高。

对经过增益控制的地震记录恢复到地面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幅值的处理称为增益恢复。

数字仪对信号进行增益控制时的增益指数己记录在记录格式的阶码上,因此增益恢复的公式为:A=AO/2”其中A。

为记录到的采样值,A为地面检波器接收到的增益控制前的振幅值,n为阶码(即增益指数)。

2参数提取与分析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常规处理或其他处理中常用的最佳处理参数,以及有用的地震信息,如频谱分析、速度分析、相关分析等。

补充3处理流程和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

补充3处理流程和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

13
22.09.2020
地震数据处理
速度谱分析
所用方法不同,可得到不同定义 的速度参数。地震速度分析中普遍采 用速度谱分析和速度扫描技术,得到 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速 度参数。
14
22.09.2020
地震数据处理
15
22.09.2020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三节 数字滤波处理 一、数字滤波概述
20
22.09.2020
地震数据处理
因此,单独的频率滤波和单独的波数滤波都存在不足之处,只有根据二者的内在联系,组成频率-波数域 滤波,才能做到在所希望的频率间隔内,视速度为某一范围的有效波得到加强;同时对这个频带内视速度为另 一范围的干扰波进行压制。
21
22.09.2020
地震数据处理
通过原点的几条直线的斜率就是视速度,I区是高速干扰区,II区是有效信号区, III是低速干扰区,f1 f2表示 有效信号的频率范围。图中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在频率和视速度上可以清楚地区分开来。因此,利用频波域滤 波可以压制各种频率、波数的干扰。
另外,还要显示有代表性的记录并观察初至同相轴,以便进行初至切除。切除 是为了消除包括噪声的记录开始部分所存在的高振幅,这样做对避免以后处理时出 现的叠加噪声有好处。切除的方法就是用零乘需要切除的记录段。
2
22.09.2020
地震数据处理
三、抽道集
抽道集也叫共深度点选排,是把具有相同炮检距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 按共深度点号次序排在一起。抽道集处理后,磁带上记录的次序是以共深度 点号(CDP)为次序的记录,以后所有的处理都将方便地以共深度点格式进行 。
6.工区低视速度干扰波较发育时,应采用野外数据采集和二维滤波相结合的压制方法,组合接收及采用 较少的滤波道数进行二维滤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1 v1
1
dx 2cos1 0z[1pv2v(z2)(z)]32dz
波前扩散因子为:
1
Dd v21xtcao2ns11
z v(z) 0[1p2v2(z)]32
12
dz
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波前扩散因子为:
1
Dd
tan2
1
2x
in1 hci soi3snii
12
当地震波沿垂直界面方向入射时,
Ar Si Ai Sr
由图2-5知: Si2 r2ssins Sr2 xxcosr
因此,得到: Ar Si r2sinss Ai Sr xcosrx
如果震源和接收点都在第一层介质中,由于各层都是水平 的,则θs=θr=θ1,取r=1单位距离,得到
Ar tan
Dd
Ai
11
x x
D d为从震源到达炮检距x的接收点的反射波、由波前扩散 形成的振幅衰减因子。
1、均匀介质的波前扩散 在均匀介质中,波前面是以震源为中心的球面。
能量密度: e E E (1)
4r2 4v2t2
式中,E为总能量;r为球面半径,即传播距离; v为传播速度;t传播时间。
设单位距离r=1处的波前能量密度为:
E
e0 4
(2)
则两式之比为:
e1 1 e0 r2 (vt)2
任意时刻t的波前面能量密度,相对单位距离处 能量密度而言,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SPS文件中的部分数据:
R file
埋深 Li n e
静校正量
Li n e
Line 线号
Lin e
接收点桩号
L i n e 检波器
Line X坐标
Line 高程
S file
L可控震源 i n e
Line 炮线号
Lin e
炮点桩号
Line X、Y坐标
X file
FFID 磁带号
炮线号
炮点桩号
接收线号
A(
f
)
ti
e
f
Q
若把低通滤波器看成是最小相位系统,对振幅谱作 Hilbert变换,可得到相位谱为:
(f)H ( ln A (f) )-ftH (f)
Q
于是低通滤波器的频谱 D( f ,t) 为:
D (f,t)A (f)ej(f)e Q t[fjH (f)]
此式表明吸收衰减与频率f、时间t和品质因子Q有关。 地层吸收补偿应为地层吸收的反过程,故补偿因子
设待平衡记录道长度为N个样点,将其分为K个时 窗,每时窗为2M+1个样点,则每时窗的平均振幅为:
1M
Aj2M1mM |ajm|
权系数: w
j
1 Aj
均衡处理: aj aj •wj
二、道间均衡
地震记录上反射能量随炮检距增大而衰减,也可能因 激发及接收条件的差异,使道与道之间的能量不均衡。 在共中心点叠加时,因能量不均衡会影响叠加效果,故 而进行道间均衡。
of frequency estimates ⑧ Estimated trace energy decay rate(能量衰减率), in db.
如:TRC_AMPL: 0 - 6e27 AMPDECAY: -190 - +80 db/sec FRQ_PEAK: 26 - 125 Hz
第一节 预处理
由于地震波振幅与能量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因 而得任意t时刻的地震波振幅A与离开震源单位距 离处的振幅A0之比Dd为:
Dd
A A0
1 1 r vt
均匀介质中波前扩散引起的振幅衰减因子称为波 前扩散因子。
波前扩散补偿:
A A Dd
2、层状介质的波前扩散
波前面不是球面;衰减规律与均匀介质衰减规律不同。
接收条件:根据干扰波特性(频率、波长、传播方向、强度) 设计不同的接收参数(检波器类型、数量、串并连方式、组合 图形)。
波前扩散、地层吸收、散射、透射损失、微曲多次波、入射角 的变化、波的干涉和噪声。
一、波前扩散能量补偿
目的:尽可能对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
激发地震波,总能量是一定的,波前面随传播 距离r增加,不断扩张,单位面积的能量密度不 断减少;地震波振幅随r增大,不断减小,称为 波前扩散。
Q f v
v f
由品质因子表示的衰减因子为:
Dd er
et
tf
e Q
可见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比低频成 分衰减得要快。
2、层状介质的吸收
设地下有n层水平层状介质,第i层的品质因子为Qi,速 度Vi,传播时间ti。则地震波通过第i层时,该层的吸收 因子为:
D eti
f
Qi
ai
当地震波相继通过 n 层时,整个地层的吸收因子为:
DaD e n ai
f n ti i1Qi
i1
引入等效的品质因子
n
ti
Qeff
i 1
n ti
i1 Qi
则上式写成如下形式:
ft
Da e Qeff
3、地层吸收补偿
地层吸收对振幅的影响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 振幅衰减越严重。
地层吸收不仅衰减振幅,而且对地震波产生低 通滤波,其振幅谱为:
1 i 0 ;p 则 0 ,c: o i s1
即零炮检距的层状介质波前扩散因子:
Dd
v1
n
v1
n
2hivi tivi2
i1
i1
将均方根速度
n
t
i
v
2 i
v i1
rms
n
ti
i1
代入上式,得
v
Dd
1
v2 t
rms
式中 t—垂直入射的反射波旅行时; v1—第一层介质的速度; vrms—旅行时t的均方根速度。
V
V
ΔS: x60m
10m
20m
480
L: 40m dy:60m
960
20m
Sy:40m
10m
Basemap
第二节 真振幅恢复
包括:波前扩散能量补偿, 地层吸收能量补偿, 地表一致性能量调整。
地震记录的振幅不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有关,还与地震波 的激发、传播和接收等因素有关。 激发条件:井深、药量、药包形状、岩性、藕合关系等。
假设地下有n层,hi、vi为第i层的厚度 和速度。由S 发出的地震波SP在第n层 底面反射后,到达接收点G,入射角θs, 反射波出射角θr,炮检距x。与SP相邻 取一射线SP’,入射角增量δθs,炮检距 增量δx。
若用Ai表示入射波在震源附近半径为r 的球面上的振幅,Ar为接收点G处波前 面上的振幅,Si为入射线SP和SP’绕通 过震源的铅直线旋转、距离震源半径r 的球面上的环形面积,Sr为反射线绕 通过震源的铅直线旋转、在反射波波 前所夹的环形面积。由于通过Si的能量 将全部流过Sr(不考虑其他能量损失),地 震波振幅与其能量所流过面积的平方 根成反比,得到:
不合格记录
合格记录
同一个点不同井深的两炮记录
记录上存在的干扰波
环境 噪声
折射波
面波
声波
50Hz
机械 振动
•Trace Kill Using Trace Statistics
Trace Statistics calculates up to eight different statistics within a specified window on each input trace.
设有M道记录,其总平均振幅为:
A 1
M
N
|a |
M.N i,j i1 j1
道间均衡处理:
每道的平均振幅为:
ai,j ai,j •wi
Ai
1 N
N
|
j1
ai, j
|
第i道的权系数为:
A wi A
i
三、自动增益控制(AGC)
实现方法较多,其方法之一:给定一个时窗长度,计算时 窗内振幅绝对平均值或中值或均方根振幅,用该值的倒数作 为窗头或窗中或窗尾的权系数对振幅进行比例,逐点滑动时 窗,计算上述值(窗尾增加一个值,窗头减去一个值),作 为权系数,对振幅进行调整,便可实现自动增益控制。
Aer A0
et
式中 t—地震波传播 r 距离的旅行时; β—介质的衰减系数。
v
实际处理中常用品质因子Q来描述地震波的衰减,其意义是地 震波传播一个波长λ,原能量E与所耗能量ΔE之比,即
Q 2 E E2A 0 2 A -0 2 A 221-e 1-2
将上式展开,舍去高次项,得品质因子与吸收系数的关系为
道头(4字节/字,共60字):
第一节 预处理
二、道编辑(Trace Editing) 去废炮、废道、极性反转、异常值剔除
•可以在定义观测系统之后,利用统计方法进行道编辑。
•在ProMax中可用如下方法进行道编辑: •Trace Kill Using Trace Statistics(道统计/道估计) •Trace Kill Percentages Using Ensemble Statistics(道集统计)
三、野外观测系统定义—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将炮点坐标(x,y,z)、井深、检波点坐标(x,y,z)、 埋深、Inline,cross-line、等信息写入道头,以便 抽取各种道集(共炮点、共接收点、共中心点、共 偏移距)
要用到的资料:采集班报、测量资料、低速带资料、 观测系统、静校正数据、SPS文件等资料。
① Average trace energy ② Average first break (初至波)energy ③ Average pre-first break (前初至)energy ④ Average pre-first break frequency ⑤ Spikiness(脉冲): the ratio of maximum magnitude sample to tr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