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合集下载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发生的一场工业化大革命,它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面貌,引领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

本文将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变革。

一、经济变革英国工业革命带动了农业革命的发展,通过农业生产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农民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和原材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供应。

同时,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人们通过工业化生产来积累财富,形成了新的资产阶级。

二、社会结构变化英国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地主的统治地位被工业资产阶级所取代。

随着工厂的兴起,工人阶级也逐渐形成,工人们聚集在城市中心的工业区,为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

贫富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

三、城市化进程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求工作机会。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面积扩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铁路、运河、道路建设的进行使商品运输更加便捷。

然而,城市的快速扩张也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如拥堵、污染和疾病传播等。

四、科技革新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革新的推动。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工业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机器取代了人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同时,纺织业、矿业、冶金业等行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出现使得工业化能够快速推广。

五、教育体系改革英国工业革命给教育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为了培养更多的工人和技术人才,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同时,普及基础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社会观念变革英国工业革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

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崩溃,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随着工人阶级的兴起,工人们开始要求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产生了工会和劳工运动。

英国工业革命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

英国工业革命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

英国工业革命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英国工业革命——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的一场重大经济变革。

这场革命带来了工业化的兴起,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且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将就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农业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

但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农业逐渐被工业经济所取代。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集中,大量农民转行从事工业生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这一转变导致英国社会结构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的城市社会。

二、新兴的工厂制度和阶级分化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工厂制度的建立。

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取代,大型工厂快速兴起。

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的集中和劳工条件的恶化。

工人们被迫进入工厂劳动,失去了自主经济生活的能力,忍受着低工资、长工时和恶劣的劳动环境。

这导致了新兴的工人阶级的兴起,同时也加剧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三、城市化与城市社会结构的变革工业革命催生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化的中心。

城市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城市中出现了繁忙的商业区、工厂区和居民区,这种城市空间的划分确立了城市社会的层次性结构。

工人聚集在工厂附近的贫民窟中,而富裕阶层则居住在城市的中心或者周边的富人区。

这种分居现象对社会结构的分层和不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育体制的改变与社会流动性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体制。

过去,教育主要是由教会掌控,普及率极低。

但随着城市工业经济的兴起,新的职业需求和竞争使得对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

政府开始介入教育领域,推行普遍义务教育,努力提高人才素质。

这使得教育成为社会流动的途径,使更多人获得社会进步的机会,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固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打破。

五、家庭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中,家庭往往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在英国的历史长河中,工业革命就像一场超级大风暴,席卷而来,把整个英国社会搅了个底朝天,然后重塑出一个全新的模样。

这影响啊,简直无处不在,从高高在上的贵族,到埋头苦干的工人,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先说说贵族和乡绅们吧。

以前啊,他们靠着土地,就像守着一座金山,那地位是稳稳当当的。

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每年靠着收租就能过上逍遥自在的日子。

可工业革命一来,就像突然来了个不速之客,打乱了他们的节奏。

那些新兴的工厂主,就像一群闯入传统舞会的新舞者,带着财富和新的权力。

贵族们发现,哎呀,这世界好像变了。

工厂里产出的财富啊,那可比土地上的收成来得又快又多。

有些贵族呢,开始慌了神。

他们就像守着旧玩具的小孩,不想改变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不过呢,也有一些聪明的贵族和乡绅,他们就像是嗅到新机会的狐狸,开始把钱投到新兴的工业中去。

比如说,有的贵族把自己的庄园边缘划出一块地来建工厂,这就像是在古老的城堡旁边盖起了现代的高楼。

这时候啊,新兴的资产阶级可就像火箭一样蹿升起来了。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冒险家,在工业这个新的大海洋里乘风破浪。

这些工厂主们,每天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过心里可是乐开了花。

他们住着大房子,坐着马车在城市里穿梭,那派头一点也不比贵族差。

有个叫汤姆的工厂主,我听说啊,他原本就是个普通的小商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里,抓住了机会。

他开的纺织厂,机器整天轰隆隆地响,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巨兽在吐着财富。

他对工人说:“你们好好干,跟着我,咱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可这好日子啊,对工人来说,就像远处的海市蜃楼,看着美好,走近了才发现满是辛酸。

说到工人阶级,那可真是工业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最受苦的一群人。

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像鸟儿失去了巢穴,只能涌进城市的工厂。

他们的生活啊,那叫一个苦。

每天在工厂里工作的时间长得吓人,就像被拴在机器上的奴隶。

有个工人叫杰克,他跟我抱怨说:“这工厂就像个巨大的怪兽,把我们的血汗都吸干了。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改变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改变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改变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英国作为其发源地,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阐述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改变。

一、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催生了城市化的进程,英国的城市化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

在农民因为农业机械化而离开农村从事工业的趋势下,大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工业城市崛起,成为了全国工业的中心。

城市规模的膨胀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城市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卫生设施、交通系统以及住房等。

二、社会结构的演变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渐解体。

封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被迫进入城市寻找工作。

工业革命加速了经济的变迁,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阶级分化成了明显的特征,劳动者、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的为主要社会群体。

劳动者苦于长时间劳动和低工资,资产阶级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地主阶级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权地位。

三、影响因素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科技的进步催生了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使得工厂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工作。

其次,贸易的扩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需求,英国在海外殖民地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资本积累的规模和速度都大幅提升。

第三,人口的增长也是城市化与社会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人口快速增加导致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与资源,城市成了吸纳和集结劳动力的地方。

总结起来,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工业革命催生了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是不可忽视的。

封建社会的解体与劳动者、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直接结果。

影响因素的多重作用使得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改变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局面,这种影响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场进程迅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变革之一。

这次变革引发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变革,从工业生产方式到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文将从城市化、社会阶级和妇女权利等方面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

一.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革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大量乡村居民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和更好的生活。

工厂的兴起使得城市成为了工作机会的中心,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城市化现象迅速改变了社会结构。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被工业社会所取代,手工业者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工厂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所替代。

社会中出现了新兴的社会阶级,如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加剧。

二.社会阶级的分化与斗争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

工业资本家聚集了大量财富和权力,成为新的上层阶级。

而工人们则被迫接受低工资、长工时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成为新的下层阶级。

这种分化引发了阶级斗争的激化。

劳资之间不断爆发的工人运动和工人暴动迫使政府和雇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工厂法令和劳工法,以改善工人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三.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妇女权利英国工业革命对妇女的地位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女性在工厂中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加,他们开始融入工业劳动力市场。

这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她们不再仅仅被限制在家庭和农场工作中。

此外,妇女权益也逐渐受到重视。

女性开始争取更多的权益和平等待遇,妇女运动逐渐崛起,为妇女赢得了投票权和更多的社会参与权。

四.教育体系的改革工业革命也促使了教育体系的改革。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立学校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对教育普及的需求日益增长。

政府开始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这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意义重大,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和提升自身的机会。

五.科技创新与经济繁荣英国工业革命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英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工业变革。

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其具体表现。

1. 城市化的推动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工厂迅速发展,原本以农业为主的乡村逐渐向城市集中。

因为工厂、煤矿和铁路等工业设施的需求,许多农村劳动者迁徙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城市成为了工业重心。

2. 增加了职业选择工业革命的来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机器工业、纺织业、矿业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迫使人们转变职业。

工业革命推动了劳动力的分工和专业化,许多人纷纷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收入来源。

3. 社会结构的变迁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

原本农业社会中地主和农民的分工模式逐渐失去主导地位,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成为新的社会主体。

工厂制度的兴起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但也导致了劳动者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恶化。

工人阶级的形成引发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4. 社会问题的出现工业革命带来了众多社会问题。

工人阶级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长时间工作,工资低下,生活困苦,劳动条件恶劣,缺乏权益保障,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紧张和不平等加剧。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卫生条件恶劣,疾病传播,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5. 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尽管工业革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也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工业发展催生了许多技术突破,如蒸汽机的发明和铁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和物流效率。

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企业家阶层,他们致力于技术进步和创新,通过推动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总结起来,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阶级的分化,但也带来了众多社会问题。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它对英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变革,并分析其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农业革命的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离不开农业革命的推动。

18世纪初,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为劳动力的剩余提供了可能。

农田开垦、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新的农业耕作工具的引入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这一改变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的增长,并释放出了大量的劳动力。

二、城市化的加速工业革命以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为特征。

由于工业化的兴起,工厂和矿山的建立导致了农民大规模迁徙到城市寻求工作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的人口急剧增长,城市面貌迅速改变。

城市的扩张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住房不足、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等。

三、社会结构的变迁英国工业革命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给予了资产阶级的崛起。

工业家作为新兴的社会群体,凭借着对工业生产的控制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力。

相应地,工人阶级也产生了,他们在工厂中以低工资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为代价为资本家创造利润。

这种社会结构变迁带来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和不同阶级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四、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全球的工业中心。

工厂制造业的兴起、机器的广泛应用、交通和通信的改善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工业扩张和技术进步。

英国逐渐从封建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过渡,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

五、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生活逐渐被城市的快节奏和工业化的生活所取代。

人们不再过着季节性的农业生活,而是参与到规律的工作中。

同时,新的消费模式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带来了消费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物质生活和享乐。

六、环境影响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工业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改变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改变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改变
1. 简介
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

2. 经济变革
•工厂制度和机械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了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

机械化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新兴产业:煤炭、铁矿等资源被广泛开采和利用,钢铁、纺织等行业迅速发展。

•贸易和市场扩大: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英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3. 社会结构变动
•阶级分化: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差距扩大,出现了一小部分富人和大量贫困的工人阶级。

•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迅速扩张,出现了不断增长的工人阶级集体。

•劳动条件恶化:工人面临长时间劳动、低工资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

4. 社会变革
•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学校建立起来,促进了普及教育。

•社会改革运动:由于社会不公和劣质劳动条件引发的抗议和运动加剧,推动了社会改良和福利制度的建设。

•社交文化变迁:城市生活形式改变,"中产阶级"崛起,康德派思想等文化潮流涌现。

5. 总结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和发展,但也
导致了经济不平等和阶层分化。

社会结构发生重塑,促进了教育改革和社会运动。

同时,城市化加速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可以说,在英国历
史上,工业革命是一个标志性时刻,并对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大学钱乘旦(一)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结构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首先,农业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人口的多数以土地为生,居住在农村。

交通落后,消息闭塞,过着田园生活。

从表面看,仿佛与中世纪别无二致。

但在表面之下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贵族地主改变了剥削方式,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法了。

贵族中有些自己就是农场主和农业改革家,他们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生产,获取大量利润。

号称“芜菁唐森德”的唐森德勋爵,就是这批人的代表;就连英王乔治三世也用“农夫乔治”的笔名给《农业年鉴》撰稿,鼓吹技术改革。

还有许多人把领土划成小块,分块出租,造成大量中小农场和租地农业家,他们自己则坐收渔利。

笛福曾记载阿里斯伯里地方有一片“出色的牧场”,以一千四百镑的年租出租;艾密斯伯里附近则有一块出租草地,“单为牧草”就收取十二镑一英亩。

由于土地的重要性,大土地贵族是全国最富、最有势力的集团。

例如纽卡斯尔公爵的收入一年不下十万英镑,小一点的土地贵族,收人也在一万镑上下。

为适应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议会从安妮女王时期起,就通过一项项圈地法令,用暴力剥夺农民,使他们变成工资劳动者,或者离开上地。

但此时土地尚未圈完,敞田制还大量残存,农民仍可依照旧传统在田地上放牧拾草,弥补家计。

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织业。

但除了炼铁、采矿,所有的手工业都是分散的,星星点点,散布全国。

城市很小;除伦敦之外,在现代人眼光中都只是乡镇。

此时的手工业,除了根深蒂固的行会传统外,最大的特点是商人控制生产。

手工工匠从商业资本家那里领取原料,进行加工,在一定期限交回一定数量的制成品,并领取工资。

商人们还往往出租生产工具,折取租金。

在这种形式下,工匠们表面上看来各自独立,与中世纪无甚差别;实际上,产品已归商人所有,而散居各地的工匠只是商人的雇工而已。

确实,商业是当时最活跃的经济部门。

成百上千的地商贩,赶着成群驮马,在崎岖的小道上奔波往返,把原料和百货运进制造业区,又收走各家各户的手工产品,运往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再由更大的商人转运出海,把英国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球。

如果没有商人这个活跃的阶层,英国一定还是四分五裂的中世纪社会,绝无统一市场可言的。

如果说乡绅是乡村的主人,那么商人才是城镇的主人。

1739年出现的一份小册子上说:“在英国,没有一个港口,很少有一个地城镇,是没有这样一批冒险家的:这些人出口大量货物,并直接与大多数欧美商行作生意。

”在社会财富的阶梯上,除了大土地贵族,就数商人最富。

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要想发财,就必须经商,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重商主义理论盛行,商业“使富人的人数加倍增长,使我们的地产比以前大为值钱,并且在地产之上,又加上另一笔财产,它也和土地本身一样值钱”商业还带来“一个附加的帝国。

”当时人们就是这样看待商业的。

政府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为保护商业利益而制定的。

航海法,限制殖民地贸易的条例,禁止海员在外国商船上工作的法令,大力发展海军的政策等等,都是重商主义的表现。

沃尔波尔说的很清楚:他的经济政策是“使我国制造品的出口及制造它们所要用的商品的进口尽可能简单易行,这样就能保持贸易平衡对我国有利,增加我国航运,并使我国很大一批穷人得到工作。

”老威廉·皮特也说:“我要把美洲的重要性说给你们听;它是一个双重市场:既是一个消费市场,也是一个供应市场。

”可见历届政府多么重视商业!商业利益和土地利益互相勾结,形成一个寡头集团。

有许多贵族从事巨额海外贸易,或参加伦敦的商业活动,他们的幼子则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更有许多商人,拨出自己的红利,买下土地成为地主,作为政治上进身的阶石。

婚姻的沟通更为频繁;经过几代人之后,地主和商人几乎不分彼此。

朗斯代尔伯爵是个做土耳其生意的商人的曾;伦敦商人约翰·肖特的女儿,则嫁给康韦勋爵和沃尔波尔,连著名的首相老威廉·皮特也出自东印度公司的豪门巨富,他的祖父是马德拉斯一个富有的总督,他自己则封查塔姆勋爵。

正如笛福所说:“商业在这里远不是与绅士不相调和的,简而言之,在英国,商业造成绅士。

因为,在一代或两代人之后,商人的儿辈,或至少是他们的辈,成了和那些出身最高、渊源最古的世家子弟一样卓越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员、法官、主教和贵族。

”对这样一个寡头统治的社会,法学家布莱克斯顿倍加赞赏,说它“设计得如此聪慧,培植得如此强壮,完成得如此高超,以致很难有赞美的言辞,来准确恰当地形容它。

”这些话确实道出了商业——土地集团的心声,他们幻想着这个制度能长久永恒。

但就在布莱克斯顿的《英国法律评注》出版的四年之后,在1769年,蒸汽机的隆隆声却永久地打碎了他们的迷梦。

(二)工业革命的结果,可以归结为三个比例的变化,即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以及城乡比例。

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是最深最根本的变化。

工农比例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农业人口越来越少。

1696年格雷戈里·金曾估计全国五百五十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四百一十万,约占总数四分之三。

阿瑟·扬1769年则说:在英国这种“繁荣的国家里”,“全国的半数是在城里。

”他提供的数字是:地主和农民共三百六十万,只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四十略多,再加上教区贫民及教士等等需要农业赡养的人口,大约正是人口的一半。

这和金氏的时代已大不相同了。

但到十九世纪变化更大。

据官方人口普查报告记录:1831年全国从事农业的共九十六万一千户,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百分之三十;二十岁以上的男子,1831年有百分之三十从事农业,约百分之四十从事工商业(包括手工业),到1841年,就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从事农业,而工商业的比例则增至百分之四十三了。

《维多利亚地方史,白金汉郡志》记载:由于该郡花边业发达,到1800年前后,“在这个郡中已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

”从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来看,结论也一样。

下面这表说明工业产值如何超过农业,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而农业的重要性则日益减小。

各部门的国民收入表(单位:万英镑)再过二十年惰况就更加突出了,这时工业部门的收入是农业的两倍还不止,达二亿四千三百六十万镑;商业和运输业也超过了农业,达一亿三千零七十万镑,而农业收人只有一亿一千八百八十万镑。

就这样,在工业革命结束时,英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毛工业和大工业比例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而且可以说正是大工业的产生才引起工农比例的变化。

大工业首先意味着蒸汽动力和机械化。

在这方面棉纺织业步伐最快。

1813年英国有动力织布机二千四百台,1820年就达一万四千台了,1829年有了五万五千台,四年之后,竟达十万台。

1775—1800的二十五年间,瓦特和波尔顿在英国共安装二百八十九部蒸汽机,其中八十四部是用于棉纺织厂的。

但其他工业也逐渐采用蒸汽机。

据统计,1835年英国和爱尔兰有一千九百五十三部蒸汽机,此外还有一千二百九十七部水轮机。

随纺织业之后,一个个生产部门都实行机械化;连动作最慢困难最大的农业,也在1790年前后开始使用打谷机了。

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机械化过程基本完成时,手工织工在全国只剩下几千人。

另一方面,机械工业的产生可以看作是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几乎无机械工可言,因而瓦特不得不亲自奔跑。

去修理他售出的蒸汽机。

但到了十九世纪,机械工人的力量就不可忽视了。

1824年他们组织了一个“蒸汽机制造工协会”,1826年又成立了一个“蒸汽机制造者职工会”。

1851年,他们组织了第一个也是最富裕最有名的所谓“新模”工会——“机械工人混合工会”(A.S.E.)。

机械工业的产量增长也相当快,除满足国需要外,迅速增加出口。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后,仅七年中,出口量就从1822的十一万六千镑增至1829的二十五万镑。

除了机械化,大工业还意味着工厂制产生。

本来,除冶铁采矿需要相对集中一些人力外,一切制造都是以家庭手工的方式进行的,即使珍妮机的出现也改变不了这种分散状态。

但1768年水力纺纱机的问世带来一种全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因为按照阿特莱特的设计,既要使用水力机,就非得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在里面安上许多机器,找许多工人同时操作不可。

这样,工厂就产生了。

蒸汽机的使用引起另一场变革,因为从此之后工厂可以不必受河流的限制,而在任何有煤炭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建造起来了,这样,就引起工厂制的迅速发展。

从1771年建立第一个工厂算起,到1835年,全国已有棉纺织厂一千二百六十二家,其中一半以上是在兰开郡;1820年时,手工织工还几乎是工厂织工的两倍(分别是二十四万和十二万六千),1840年工厂织工已经是手工织工的两倍还不止了(二十六万和十二万三千)。

几千年平和幽静的田园风光,就好象碰见了阿拉丁的神灯,一瞬之间无影无踪。

英国突然烟囱林立,汽笛轰鸣。

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被夺去饭碗的工匠,从四乡僻野蜂涌而来,一支庞大的队伍组织在工厂的屋顶之下了。

就在这厂房之中,一边是富裕的工厂主,一边是贫困的无产者,两军对阵,壁垒森严,决定了今后英国历史发展的道路。

但在谈到阶级关系的变动之前,还要来看看城乡比例的变化。

1760年时,除伦敦之外,只有布里斯托尔的人口在五万以上。

但到1831年,格拉斯哥已是二十几万人口的大工业都市了,有三百二十八部蒸汽机,分装在六十多条汽船和一百零七家纺织厂中。

1841年,大伦敦人口二百二十三万九千,是八十年前的三倍;全国十万人口以上城市九个,五万以上二十四个;在大小所有城镇中,以工厂为中心的小城镇发展特别快。

例如欧德姆从1760年的三、四百人增加到1831年的三万八千,布雷德福从1801年的一万三增加到1851年的十万四千,等等。

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就这样,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工厂制的产生,英国成了一个城市国家。

中世纪的、乡村的、田园般的英国一去不复返了。

(三)上面说的三个比例变化,后来都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特别是在议会改革运动里,它们表现得更清楚。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变化都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比如说八十年,相当缓慢地完成的。

这样一个事实就可以解释改革运动为什么几起几伏——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幼小到强大,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

但现在先来看看这些比例变化怎样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动。

实际上,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倒贵族地主阶级;大工业挤垮手工业意味着工厂主排挤商人对生产的控制,因而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