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双侧唇裂早期手术修复的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分析先天性唇裂是婴儿出生时就具有的口腔领域的一种结构性畸形。

这种畸形会给患儿的外貌和口腔功能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给患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对先天性唇裂进行修复手术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术后管理及效果评估等方面。

1. 手术适应症先天性唇裂修复手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婴儿出生时即可明显看到的唇裂畸形;二是唇裂伴有腭裂的情况;三是唇裂伴有其他口腔畸形的情况。

对于这些情况的患儿,进行修复手术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一些早产儿和存在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儿,需要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手术修复。

在患儿的肺部、心脏和其他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手术风险较大,需要慎重考虑。

术前评估非常关键,对于高危患儿需要谨慎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2. 手术方式先天性唇裂修复手术的方式通常包括一期法和二期法两种。

一期法是指在同一个手术过程中完成唇部和腭部的修复,这种方式适用于唇裂畸形比较轻微的患儿。

而对于唇裂伴有严重腭裂的患儿,通常采用二期法,先进行唇部的修复,然后在患儿年龄适宜时再进行腭部的修复。

二期法可以减小手术的创伤和风险,对于一些腭裂畸形较为严重的患儿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到患儿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考虑到手术医生的经验和医疗设备的条件。

因为唇裂修复手术需要对口腔和周围组织进行复杂的结构重建,手术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医疗设备也需要保障手术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3. 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患儿手术效果的好坏。

术后,患儿需要接受专业的口腔康复治疗。

这包括定期的口腔功能训练,帮助患儿逐步恢复正常的进食和言语功能。

对手术创口的护理和伤口愈合情况的监测也非常重要,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疏导也是术后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患儿进行手术修复后,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手术的阴影,恢复正常的生活。

双侧唇裂功能性整复的临床体会

双侧唇裂功能性整复的临床体会

形 的矫正 , 效果确实 , 临床上选用 。 值得
关键词 唇裂 功能性 整复 中图分类号 : 6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7 8 ( 0 80 —0 40 R2 B 10 —55 2 0 ) 10 7—2
双侧唇

瓣向 口腔侧 翻转作 为衬里 。按设计切 口线 , 前唇 在前颌骨 将 面上切开并翻起 , 粘膜 肌瓣覆 盖在 前颌 骨创 面 上并 缝合 , 分 离双侧之 口轮 匝肌 , 口轮 匝肌 每侧分离 出 8 1mm, 将 ~ 0 将鼻 翼 软骨与深部 的梨 状孔 分离 , 周围也作 广泛 松解 , 鼻翼软 在 骨与皮肤之间作钝 性分 离 , 鼻翼 软骨充分 向 内卷 曲复位 , 使 将两侧上唇粘膜肌瓣 拉拢缝 合 , 造龈 齿沟 , 再 随后 将双侧 口 轮 匝肌 以 4 丝线 间断褥 式缝合 2针 , 0 6 吸 收线间 断 以 /可 缝合皮肤 , 隙两侧 唇红瓣 修复正 中下 部之唇 红 , 留 的前 裂 保
收 稿 日期 20 72 0 7 .6
死亡 l , 例 2例出现中间肌无力综合征 。() 2 对照组 :5例 中 l 2 清醒者无 ,~6 h 2 h清醒 2 , 日清 醒 3例 , 3天清醒 8 例 次 第 例 , 4天清醒 2例 。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正常时间 5 d 平 第 ~8 , 均 7 。住院天数 1  ̄2 d 平 均 1 d d内死 亡 2例 ,d内 d 2 1, 5 。2 8 病情无好转家属要求 自动 出院 5例 , 出现 中间肌无 力综 4例 <O 0 , .5 差异有显著性 。
3 讨 论
合征 , 例 出现迟发性神经损害 。两组指标 经统计学处 理 , 综合 治疗措施 。两者应联合应用 。 l P
( 编辑 太行 )

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先天性唇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面部畸形,往往会影响患儿的外貌和口腔功能,给患
者带来很大的身心困扰。

唇裂的修复手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就先天性
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先天性唇裂的修复手术通常包括唇部修复和腭裂修复两个方面。

唇部修复通常先进行,而后进行腭裂修复,这两个手术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唇部修复手术通常在患儿3-6个月龄时进行。

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检查
患儿的口腔、颅面骨结构和唇裂的类型等,以确定手术方案。

唇裂修复手术通常需要麻醉,手术时间通常在1-2小时之间。

手术过程中需要留意唇裂的边缘对齐、对称和修复,还需
要注意口腔黏膜和口唇肌肉的植合和修复。

一般来说,唇裂修复手术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面貌和口腔功能。

尽管先天性唇裂修复术被广泛应用,但这种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后可
能会出现感染、出血、伤口裂开、伤口不愈合等问题。

严重感染和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手术
失败和术后并发症。

因此,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积极缓解和控制手术风险。

总之,先天性唇裂修复术是解决先天性唇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做
好充分的病史询问和检查,确定手术方案,并积极缓解手术风险。

虽然手术过程中可能会
出现一些并发症,但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的手术,一般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先天性单侧唇裂功能性整复25例临床效果观察

先天性单侧唇裂功能性整复25例临床效果观察

中华 心血营病杂志缩委会 . 心房颤 动的临床与研 究进 展



中华 心 血 管 杂 志
19 ;46 :6 96 2()46 中 华 心 律 失 常 学 杂 志
王 思让
心 房 颤 动 的药 物 治 疗
19 ;( )19 99 32 :4
7 Ko e R,  ̄ e A,la ,ta ct ra n f ta w yP Ma 4hR t k J e l A uet t to r l i e me al
泛 分 离。然 后剪 断 附在鼻翼 、 梨状 孔 外缘 的鼻唇 束 ,
掀 起位 于鼻翼 基 底 下与 骨 膜 紧 连 的鼻 束 附着 , 离 分
唇诸 结构进 行 整 复 , 以达 到 正 常 的外 形 。最 常用 的
有 “ 转推进 法 ” “ 角 瓣 法” 旋 和 三 等 。这 类 手术 方 法 的缺 陷是术 后 唇部 运 动 时 会 出 现畸 形 。而 “ 能 功 性唇 裂整 复术 ” 即应 用 口轮 匝肌 重 建术 进 行 唇裂 整 复 的方 法 , 认 为 是 较 理 想 的 。笔 者 自 19 被 90 推进法 ” 点 , 定 共整 复先 天性 单侧 唇 裂 2 例 , 对术后 4~1 5 并 0年的 病 人进行 了追 踪 观察 , 效果 满 意 , 报告如 下 。
Nl d的“ 转 推 进 法” 点 。 具 体操 作 如 下 : ir a 旋 定 ① 按“ 旋转推 进 法” 别 在裂 隙两 侧 及 鼻 底定 点 连线 , 分 使之成 为 ab c三个 大瓣 。② 全层 切 开 裂 隙 两侧 , 、、 患侧鼻 翼下 方 的横切 口和 人 中医 的弧形切 口只切 开
形。
1 临床资料

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研究

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研究

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共3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Millard术式进行手术修复,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进行手术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效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鼻唇畸形得到较好的修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效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鼻唇畸形修复效果更加理想。

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

结论: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修复效果优秀,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引言双侧完全性唇裂是先天性畸形的一种,患儿面部形态受到影响,特别是鼻唇部位畸形会给患儿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治疗双侧完全性唇裂主要是外科手术修复,而Millard术式是一种常见的手术修复方式,但传统Millard术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我们对Millard术式进行了改良并在临床中进行了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

材料与方法1.1受试者信息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共3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3个月到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5岁。

入选患儿均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专家评估确认为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均符合手术适应证。

1.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35例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和18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Millard术式进行手术修复,观察组采用改良Millard术式进行手术修复。

手术过程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手术结束后进行相关处理并留置引流管,术后7天拆除引流管。

术后进行相关护理,并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评估患儿的术后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新生儿单侧唇裂修复术25例

新生儿单侧唇裂修复术25例

侧 眶下神经 阻滞及局部肿胀麻醉下 , 用 Miad法或 T ni n法进行修复 。 结果 手 术麻 醉安全 , 口愈合 良 采 lr l e ns o 伤 好, 术后效果满意。 结论 严格 掌握手术适应症 . 并具有娴 熟的唇裂修 复技巧 , 在眶下神 经阻滞及 局 邵肿胀麻醉
局 麻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2 5例均为 < 0天的新生儿 , 1 足月顺产 2 0例 , 剖 腹 产 5例 。最 小 4h 最 大 为 8天 。男 l , 7例 , 8 女 例。唇裂分类采用北京医科大学唇腭裂治疗 中心分 类方法 J其 中 I Ⅱ度共 l , 、 8例 , Ⅲ度 7例 ( 5例 合

临床医学 ・
新生儿单侧 唇裂修复术 2 例 5
李铁 华 ,易 贤广 , 飞跃 , 慧雯 赵 范 ( 怀化 市第 一人 民 医院 口腔科 ,湖南 怀化 4 80 ) 100
摘 要 : 目的 探讨新 生儿单侧唇裂修 复术的可行 性及 其术后效果 。 方法 对2 5例 新生儿唇裂在行 双
第3 7卷第 1 期
Vo . 7 No. 13 1
南华 大学 学报 -医学版
J u a o ies yo o t hn ( dc l io om l f Unv ri f uh C ia Me ia t n t S Ed i
20 0 9年 1月
Jn 2 0 a .0 9
裂手术 前后情 况见 图 1 。 )
侧鼻孑 上氧 , L 常规消毒 , 1 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 予 % 00 5 o .0 % ̄醉液行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待患儿
安静后, 3 在 倍放大镜下按旋转推进或下三角瓣法 设计定点画线, 待定点及画线结束后 , 用上述麻醉液

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研究

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研究

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研究摘要:双侧完全性唇裂是常见的先天性面部畸形之一,患儿在面部外貌和语言发育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并对术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改良Millard术式在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面部外貌和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1.引言双侧完全性唇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面部畸形,其病因主要涉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患儿在面部外貌、饮食、语音和听力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其生活和发育带来诸多困扰。

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治疗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2.1 受试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3个月到6岁。

所有患儿均伴有鼻唇畸形,且未接受过任何相关手术治疗。

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儿,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2.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改良Millard术式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充分保护局部组织血管、神经和黏膜,避免造成额外的伤害。

术中针对鼻唇畸形情况采取个体化的修复方案,包括鼻尖整形、鼻翼修复和鼻孔调整等操作。

对唇裂部位进行组织层面的修复和缝合,保持组织的生物形态学结构和功能。

2.3 术后管理术后所有患儿均进行规范的护理和疾病管理,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儿的伤口愈合情况和面部外貌变化,对术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

并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语言功能进行跟踪评估,记录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3.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愈合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面部外貌和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鼻尖形态明显改善,鼻翼对称度得到调整,鼻孔通畅度良好。

患儿的饮食和语言功能也有所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继续进行随访和评估,疗效稳定,未出现明显后遗症或并发症。

三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25例分析

三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25例分析

三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25例分析
张群;杨川;王善良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4(015)004
【摘要】目的通过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分析,探索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矫治的一种理想方法.方法前唇设计出三叶瓣后,先对移位的组织进行完全游离及复位,再将三叶瓣向鼻小柱方向掀起,延长鼻小柱及抬高鼻底.结果1999年11月至2002年2月,共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25例,术后三叶瓣血运良好,鼻尖抬起,鼻小柱延长,鼻底外形满意,上唇突度增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2周至18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是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一种选择术式,本法对前唇较小、上唇松弛的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患者有显著疗效.
【总页数】3页(P197-199)
【作者】张群;杨川;王善良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1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1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2
【相关文献】
1.上唇V形皮瓣联合下唇Abbe瓣修复12例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 [J], 赵运流;黄伟光;牙祖蒙
2.应用三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31例效果评价 [J], 周同葵
3.前唇星状瓣与改良Abbe氏瓣联合应用修复双侧唇裂术后严重鼻唇畸形 [J], 王家盛;庞晓纲;田奉宸
4.应用三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31例效果评价 [J], 周同葵
5.Abbe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效果 [J], 侯志军;燕贵军;杨学财;宋凯;陈立强;卜令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例双侧唇裂早期手术修复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5T16:10:28.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吴琦
[导读] 双侧唇裂修复后常存在唇弓和唇红形态不正常、人中沟和人中嵴缺乏、上唇紧张、鼻畸形等诸多问题[1],影响了患者的美观和功能。

吴琦(福州市连江县官头镇中心医院 350501)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51-02
双侧唇裂修复后常存在唇弓和唇红形态不正常、人中沟和人中嵴缺乏、上唇紧张、鼻畸形等诸多问题[1],影响了患者的美观和功能。

为此,笔者就此探讨双侧唇裂修复不良的原因,观察其修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8月~2009年2月,修复的双侧唇裂25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个月~18岁。

其中双侧完全型唇裂11例,不完全型7例,混合型7例。

随访时间为术后2~3年。

1.2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分为唇修复不良、鼻修复不良、唇、鼻均修复不良和良好四种类型。

唇修复不良又分为6个指标,用L1~6分别表示:L1示上唇两侧不对称,两侧唇峰口角距、唇峰鼻翼基点距和鼻翼基点口角距相差1.5mm以上;L2示上、下唇红缘宽度的比值不在1.12±0.09之间或表现为上唇紧张、无人中沟和人中嵴;L3示上唇高度不在0.24X±1.5mm的范围内(0.24为常数,X为面中1/3高度)[2];L4示上唇皮肤疤痕明显或唇弓形态不正常,即上唇皮肤疤痕宽度超过1.5mm、人中点和两唇峰点构成的皮肤侧唇弓角大于160°和小于120°;L5示上、下唇红的厚度不均称;L6示上唇的功能或动态不正常,即用力闭合时、上唇两侧出现异常隆起或不能在咬合状态下做开唇露齿动作。

鼻修复不良用N1-4表示:N1示鼻尖低平或鼻翼塌陷、鼻翼鼻尖角或鼻唇角不在正常范围内;N2示鼻小柱高和鼻孔最大径的比值<0.5;N3示两侧鼻孔不等大;N4示鼻底凹陷或“V”形裂隙。

唇、鼻均修复不良用L1~6 N1~4的组合式表示。

接近正常人标准者用L0N0表示。

2 结果
2.1 25例双侧唇裂评价结果
经过修复术后25例患者良好见表21例,良好率为84.0%,各种类型的良好情况见表。

表1 25例双侧唇裂修复术后评价结果
3 讨论
双侧唇裂修复不良的原因分析。

畸形本身较严重,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难以圆满达到患者的满意,多数病人一期修复后不能获得唇、鼻畸形完全矫正[3]。

手术方法的不同对修复的效果也不一致,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要密切配合医生,术者精湛的技术也是减少双侧唇裂修复不良发生的关键环节,因此,医务人员要很练基本功,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组患者经过修复术后25例患者良好见表21例,良好率为84.0%,经过修复绝大多数病例术后表现为无人中沟、上唇下部紧张,成年后患者表现为下唇向前突和上颌骨发育不足等,总体疗效是比较乐观的。

参考文献
[1]王光和.唇腭裂的序列治疗[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3.
[2]Nakajima 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bilateral cleft lip by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pproach. Br J Plast Surg, 1991,44:486.
[3]刘霜印、刘艳杰、赵翠梅,等.正常人唇鼻标志间距比值的测量研究[J].口腔医学纵横,1994,10(2):87.
[4]Markus AF. Facial balance in cleft lip and palate Ⅱ.cleft lip and palate and secondery deformities[J].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y, 1992,30: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