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欧洲文明交流历史论文

中国欧洲文明交流历史论文

中国欧洲文明交流历史论文中国和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经历着文明的交融和碰撞,这种交流深刻影响了它们各自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从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科学技术传播等方面探讨中国和欧洲的文明交流历史。

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西方物品和文化。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明开始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文化交流是中国和欧洲文明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文化体系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哲学、宗教、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欧洲的宗教、艺术、科学也逐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文明得以发展和壮大。

科学技术传播也是中国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火药、造纸术、指南针等发明传入欧洲后,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科学技术进步。

而欧洲的地图制作、航海技术、医学知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科学文化。

这种科学技术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的科学技术进步。

在中国和欧洲文明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明通常呈现出异质性、同质性复杂的状态。

这种文明交流和碰撞在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文化冲突和矛盾。

但正是这种交流与碰撞,使得中西方文明得到了相互的借鉴和提升,从而实现了文明交流的共赢。

总的来说,中国和欧洲的文明交流历史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中西方的文明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促动,这种交流与碰撞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今后中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能够更加深入,使得世界各国的文明能够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此外,中国和欧洲的文明交流还在思想观念、政治制度、艺术风格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明交融历史论文

文明交融历史论文

文明交融历史论文文明交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现象,它代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文明在交融中相互吸收、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纵观历史,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重要通道之一。

通过这条古代贸易路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流向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艺术品则流向中国。

双方在贸易往来的同时,也传播了各自的文化和思想,丰富了彼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此外,历史上的希腊-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等也在交融中相互借鉴、融合,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哲学、艺术成就。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影响了罗马帝国,而阿拉伯的数学、医学、天文学知识在中世纪传入欧洲,对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近现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文明交融的速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快。

不同国家间的文化、科技、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多元文化的融合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综上所述,文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促进文明共存、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对于文明交融的发展,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各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个性,避免文化冲突和排斥。

同时,各国之间应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

此外,要推动文明交融的进程,我们也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全球意识。

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多元文化教育、跨国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增强人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包容性思维,为文明交融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总之,文明交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为世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一、文化的现代含义“文化”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

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从文献的记载看,“文化”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最初的意义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语借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Cuhura,现在的英文是Culture。

“文化”这一术语,是19世纪中叶才在人类学著作中起用。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增加了“实物”与“价值观念”。

文化是个庞杂的系统结构,包含许多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文化系统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再依据层次中的内容,论述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一)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居室建筑、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的产品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

1、居室建筑。

中国文化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重物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

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墙体确立空间,在上面加顶,覆盖起来;在中国却相反,屋顶变成了重要的构造空间元素,通过柱子的支撑确立空间再填充墙体。

其次,空间本身的状态。

西方强调积极的空间感,发挥建筑物本身的的内部空间;在中国,则强调相对消极的空间状态,注重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最后,中国的建筑风格与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西方的建筑风格却大加盛行。

由此可知,中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2、饮食习俗。

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这一饮食习惯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相适应,但形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流研究论文

文化交流研究论文

文化交流研究论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国家之间的交流,还是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文化的介入。

因此,研究文化交流的论文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性论述的方式,以文化交流的具体操作方法为例,进行循序推理,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阐释。

在进行文化交流研究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艺术形态、物质遗产等有机构成的综合体。

而文化交流则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过程。

在进行文化交流研究时,我们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文化交流的具体操作方法。

文化交流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语言交流、艺术交流、教育交流等。

以语言交流为例,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语言交流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

在语言交流中,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含义以及语言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举个例子,当我们研究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文化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比如英语中倾向于使用比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而汉语则更注重直接表达。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分析性循序推理,以得出论点。

在进行文化交流研究时,我们需要从具体的例子出发,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进行分析,来研究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方式来传递文化信息。

通过对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而得出关于文化交流的结论。

最后,我们需要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阐释。

在进行文化交流研究时,我们需要关注实际应用和实践的问题。

通过研究文化交流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分析性循序推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实践导向的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注重语言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学习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中美文化交流与对策

中美文化交流与对策

中美文化交流与对策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中国也张开了热情的双臂来迎接世界。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的大国,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外来文化的入侵,是全盘接收,还是全盘否定?作为一名大学生,欲作此篇论文与大家一起探讨,如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再好不过了。

关键词:中美文化、交流、对策正文:什么是文化交流及中美文化交流?我们要了解文化的特定含义。

“文化”的定义一直都是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显然,在这里定义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要点,作者则采用广义上的那种定义,则文化交流就是包括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间的交流,那么中美文化交流就是跨越中国和美国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之间的交流。

中美文化有什么特殊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的文明古国。

再来看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也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

除了时间的差异,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那么这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还存在哪些差异呢?显然在文化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实,中国和美国在某些文化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中美文化的交流,使我们国家在这交流中不处于被动状态下,我们首先要对中美的整体文化内涵,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做出以下两点基本的了解。

一、美国的“霸权主义”与中国的“以和为贵”“先生,太平洋才是我们的天然边界”,对,美国是一个霸权主义思想极为严重的一个国家。

而且美国霸权主义往往打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口号,但是表里不一,总是扰乱世界安宁,更可悲的是不少国家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争先恐后地拜服于美国的淫威之下,成为受制于美国霸权主义的爪牙。

美国整个民族强调以自我主义为中心,不顾他国利益,强权侵略他国。

这一点从美国最近十几年所涉及的局部战争中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的历史论文200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的历史论文200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的历史论文200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了文明交流。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主要是从两汉开始的。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为了联络大月氏回师东进与西汉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发展与西域友好往来关系。

他的探险直接产生了“丝绸之路”而造福当时。

各个国家之间互相交往,大大促经了各国的发展。

唐朝对外交往有新发展,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等亚非欧各国均有友好往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设计了唐招提寺,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玄奘西游,编写了《大唐西域记》。

那时,唐朝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声望。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将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推向高潮。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以前,对外关系的兴盛,和谐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技先进、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等因素有关。

这一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充满活力,发展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统治者也具有向上的进取精神、不断开拓的愿望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胆识。

16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大大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

跨文化交流英文议论文作文

跨文化交流英文议论文作文

跨文化交流英文议论文作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our globalized world. It allows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come together, share idea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It's a way to break down barriers and build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who may have different beliefs, values, and traditions.When it comes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plays a crucial role. Being able to speak someone else's language, even just a few words, can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how you connect with them. It shows that you respecttheir culture and are making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mon their terms.However, communi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language. It's also about non-verbal cues, such as body language, facial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These can vary widely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so it's important to 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be sensitive to them when interacting with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overcoming stereotypes and misconceptions. We all have preconceived notions about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 and these can be hard to shake. It takes an open mind and a willingness to learn in order to truly connect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Whether it's in business, education, or everyday life, being able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s a valuable skill that can open up new opportunities and enrich our lives. It's a way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m, and build a more inclusive and understanding society.。

关于文化交流的四级作文

关于文化交流的四级作文

关于文化交流的四级作文英文回答:Culture exchange plays a vital role in our globalized world. It allow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backgrounds to come together, share their traditions, beliefs, and values, and learn from one another. Personally, I believe that culture exchange not only promotes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but also enriches our own cultural experiences.One of the benefits of culture exchange is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customs and traditions. For example, when I was studying abroad in China, I had the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s.I learned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d envelopes, the lion dances, and the dumpling making. By immersing myselfin these cultural activities, I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s and customs.Moreover, culture exchange allows us to broaden our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 our own biases. When we interact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we are exposed to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living. This can help us break free from our own cultural limitations and open our minds to new possibilities. For instance, during a language exchange program, I met a Japanese student who taught me about the concept of "omotenashi," which means wholehearted hospitality. This experience made me reflect on my own cultural values and inspired me to incorporate this concept into my own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In addition, culture exchange fosters mutual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When we take the time to learn about and understand another culture, we show respect for their traditions and beliefs. This can help to bridge cultural gaps and promote harmony among diverse groups of people. As an example,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attend a cultural festival where I witnessed a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African music and dance. The energy and passion displayed by the performers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e, and I developed a newfound appreciation for African culture.中文回答:文化交流在我们全球化的世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日鬼文化差异
专业班级: [ 日语101 ]
姓名: [ 沈晓桦 ]
学号: [ 201010020116 ]
2011年12月11日
摘要: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关键词:鬼故事气氛恐惧死亡文化心理
中国鬼故事的传统
中国因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被列为名著的著作,加之在其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影视创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古人脑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也不会感到陌生。

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鬼是人死后所化,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非物质形式,人死灵魂不死便成为鬼,鬼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

文学中的鬼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创造。

这种幽冥幻象是全人类共生共有的思想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写鬼的故事,并且一开始写女鬼的也并不多。

从《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来看,早先出现的鬼怪应该是当时人类对各种动植物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加以肤浅的认识想象加工而成的非物质产物。

且它们用未知的神奇力量迷惑或帮助人类。

在以男性权力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话题逐渐转到女性身上。

自六朝以来志怪小说写鬼的作品大量涌现,《太平广记》辑录鬼的故事就有四百多条,写鬼的最高成就者当数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了。

他的《聊斋志异》,人们俗称《鬼狐史》,其中写了百余篇鬼故事,写出了众多各有性情的鬼、千姿百态的鬼。

他把鬼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鬼高度审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在一些鬼身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们的善美。

使鬼有丰富的人情味,获得丰富的人性。

《聊斋》是写鬼的一部杰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电视在翻拍,就可证明其跨时代性及其在反映人的精神实质上的可探讨之处。

古代的女鬼通常是那种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是也不乏长相十分美貌甚至惊艳,而且又十分幽怨的女子。

在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中,由王祖贤主演的聂小倩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模版。

剧中她与宁采臣的爱情传奇则被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日本鬼故事的传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鬼片中的一些形象。

传统的故事书有《明治妖记》,《百鬼夜行》,《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日本灵异记》,《玄中记》,《妖怪百象记》等。

《明治妖记》里有一个桥姬,由于痴爱他人又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
起就从桥上跳到水中自杀,如果晚上有男子过桥,就会出现,并把其引到水中溺死,如果有女子过桥,就会强行拉其入水,据说在日本女子不能轻易自杀,只能投河自杀,所以这种妖怪被称为比较可怜的妖怪。

在《妖怪百象记》中有记载,“洛新妇”称其为蛛女,是蜘蛛变为人形,诱惑男子,当男子被诱惑后3日的子时,会被其取走首级食用;《百鬼夜行》中称为新妇罗,是极危险的妖怪。

近年的影片中最有名的影片有《贞子系列》、《咒怨》系列。

虽然并没有人敢去直视这些女主角的脸,但是她们都是由美女来演的。

在片中,她们都是行踪不定、长发,穿着带血白衣的骇人的形象,她们已经完全脱离了“人”的情感的羁绊,因而充满了邪恶的以人为敌、以人为猎物的力量。

中国鬼形象创作的意义
《聊斋》通过对女鬼悲惨遭遇的描写,最大限度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生存环境的恶劣。

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如同芥草一样任人作践的低下地位,如同案肉一样任人宰割,成为社会悲剧的主角。

因为人们无法消灭这些邪恶的社会现象,因而更愿意用厉鬼索命的恐惧来进行威慑,来获取心灵上的痛快和消解。

“惩恶扬善”是许多古代小说中的一贯主题,正是由于人们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平义愤难当,才把惩恶扬善的美好祝愿寄予在文学创作中,赋予柔弱的女子以超人的力量。

《聊斋》通过众多女鬼形象的塑造揭示封建社会妇女生存环境的恶劣达到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深度。

另外还说葫自然界的美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客观上启示人们应该要将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追求“生”的意义上,这于我国古人崇尚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理是相同的。

现代鬼片中也保持了这一些特征,虽然其中也有在日本的影响下变的比较不再那么“中国化”。

日本鬼片的意义
日本鬼片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最为恐怖的。

相比于中国影片,日本鬼片传播的恐惧更有张力,更为“深刻”。

这是一种情绪和心理上的恐怖感,它不仅会使观众当时觉得恐怖可怕,最为“可贵”的是它能让观众在看完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继续沉浸在恐怖的氛围中。

所以说日本鬼片的拍摄手法是有可取之处的。

究其原因大概是日本鬼片情节非常贴近生活。

此外,片中常会出现无辜的人莫名其妙地
死去。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鬼”都基本上体现了一句中国古话“冤有头,债有主”,这些鬼并不是乱杀无辜,而是充满了使命感的有“人性”的鬼,而且报完仇就投胎或者返回冥界去了,整个创作体现了“罪”与“罚”的主题思想。

但在日本鬼文化中鬼一旦下了“怨咒”,就很危险。

近几年的El本恐怖影视作品大多揭示了这一点:“怨咒”指的是含怨而死的人所下的诅咒,在死者生前的居所或者死亡之地积聚冲天怨气,凡是接触到“怨咒”的人,无一例外地死去。

日本鬼片的运作在商业上无疑是成功的,观众虽然也有产生抵触情绪的,但仍然会忍不住去感受一下刺激。

这应该也可以算是一种价值。

这大概与大和民族非常态的心理有关。

日本之所以能拍出如此恐怖的“鬼片”,也是日本的一代人对于繁复的规矩礼数和压力的反抗,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

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
离开黑暗的冥问,回归人世是《聊斋》中多数女鬼的强烈渴望。

她们大都热爱人生,向往人间生活,依恋于人,渴望人间的情爱,具有强烈的再生之情,千方百计想回归人世。

这种安排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生乐生的观念影响所致。

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民间世俗文化都主张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和保持人生的幸福与欢乐,视现实生存和人世生活为重为乐。

中国百姓对佛教、基督教追求彼岸世界的主张多不信从,不信仰上帝天国,宗教意识稀薄,而对于人间世界极端的留恋,对人间生活极端的执着。

大多具有强烈的“人间情结”。

女鬼身上反映出的追求世间的情爱,热爱生命等表现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人为贵”的观念。

“人为贵”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观念。

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
这里不得不提出日本民族对死亡美学的迷恋。

日本的死亡态度从其武士道、喜爱樱花、剖腹文化可窥一斑。

例如:剖腹作为武±最崇高的死亡方式,普遍认为是由于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土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分为不同种类:自刃、自裁、战争失败;引责、对过失承担责任;谏死,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殉死,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追腹、义腹,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为了树立名声;商腹,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诘腹、无念腹,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愤腹,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等等。

武士道精神体现在战争中最突出的是“珍珠港”中的“自杀式攻击”。

经常论述到的原因有:日本推崇的是一种“无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因为日本人的“岛国根性”使人们具有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导致人们对狂烈的“毁灭之美”产生了好感,并且乐于向集团和规则靠拢。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短暂的花期,瞬间的飘落,使人感到高洁而又悲凉无常。

追求的是悲壮之美。

受到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是说不必拘泥于生死之事,要死时当抛弃一切求生之念,一心一意地活着,每时每刻都要竭尽权力生存。

再者日本深受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追求顿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超越生死界限无畏死亡。

结论
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对生命本质的相似体验,对死和神秘的事物充满了敬畏,但是各个民族对死还是会有态度上的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兰亭集序》中也感慨“死生亦大矣”,突出了“乐生好生”,“人为贵”的思想。

影视作品中的女鬼“投胎”、“轮回”也说明了中国人所崇尚的“纲常”、“万物皆有序”。

日本因其擅长对阴气氛的渲染和对死亡美学的迷恋,其影视作品会给观众带来更恐怖的感受。

作者发现在影视作品的结尾,中国会以其一贯的“大圆满”结局,而日本会以“怨念不死”结束,突出了这类日本电影习惯给人带来焦虑心情,及其对“毁灭之美”的迷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