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

、
视 的作用 。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 学生们 的刻苦练 习, 才 能真 正 在 语 文 教 学 中展 现 它 的艺 术魅 力 ! ( 范 读 激起 学生 的欲 望 。由于 小 学 生 的模 仿性 强 , 以教 一) 所 师 适 时 的 范 读 是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不 可 缺 少 的 部 分 。教 师 的 范读 不 宜做作 , 能故意拿腔拿调 , 不 应从 自身的情 感出发, 以情感人, 使 学 生 如 临 其 境 , 师 的 感 情 和 学生 的感 情 引起 共 鸣 。 而 激发 学 教 从 生 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 试的心态 。如在范读 《 倔强 的小红军》 我启发学生注意 , 时, 老师读的与 自己读 的有什 么 不 同, 师 为 何 这 样 读 。 朗读 中 , 师饱 含 激 情 的语 言很 快 便 老 老 把 学 生 带 入 了 文 章 的情 境 之 中 , 幅 幅 , 一 一幕 幕 鲜 活 的画 面 浮 现 在他们的面前, 同学 们 都 涌 起 了强 烈 的表 达 欲 望 。读 完 后 , 位 一 学 生 说 : 老 师读 得 很 有 感 情 , 课 文 的感 情 也 与我 们 不 一 样 。 “ 读 我 课 前 预 习 ,读 ‘ 陈赓 一 把搂 住 小 鬼 , 狠狠 地 打 了 自己一 个 嘴 巴 ’ 一 段 怎 么 也 抓 不 住 感 情 , 在 听 老 师 读 完 后 , 知 道 该 这 现 我 怎样 来读 了 。” 当然 , 学 生 朗读 的时 候 , 不 能 让 学 生机 械 的模 在 也 仿 教 师 的语 调 , 让 他 们 从 自 己的 真 情 实 感 出发 , 学生 在 理 解 要 使 课 文 的 基 础上 , 一 个 个 汉 字 变 成 一 幅 幅 鲜 活 的 画 面 , 样 读 出吉林 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摘要:语文教学注重朗读,能把那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朗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活动,往往能经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目、耳、口、脑协同活动,就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品味文章的文辞美,音韵美,色彩美,情感美,从而达到增强语感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范读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因此,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和训练,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_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_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以下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首先,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前透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的发音和语调,在口头表达上更加自如,使阅读变得更加流利。
此外,朗读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其次,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语言准确性和流畅性,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练习正音、矫正口音、提高语速和语调的灵活性。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自我评价和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调问题,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调。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韵律、抑扬顿挫、情感和节奏。
良好的语感和语调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基础。
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美感,使自己的表达更具感染力。
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到其中的情感和美感,增强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最后,朗读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体和表达方式,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这些都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和借鉴,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受到重视。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感和语调,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朗读不仅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朗读是通过口腔语言表达信息的过程,需要学生从心理活动、发音、语调、节奏等多个方面配合,使语言更加生动、清晰、感性。
借助朗读训练,学生可以在模仿中提高语音语调,慢慢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准确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应当养成经常阅读-朗读的良好习惯,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而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大程度上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知识积累,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语言技巧,在以后的阅读和表达中能够做到娴熟自如。
最后,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教育的发展。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体脂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激励,从而产生自己的情感共鸣。
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便会发现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不断地活跃情感,培养出深厚的人文精神。
总之,加强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多次朗读,让他们体验到创意表达的乐趣,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为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朗读是指以正确、流利、生动、自然的方式读出文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通过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音语调,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在朗读训练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朗读材料,如儿童诗歌、经典故事、名人演讲等,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的能力。
在朗读训练中,老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可以通过集中练习、分段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反复朗读相同的句子或段落,培养他们对语音语调的准确感知和感觉。
可以请学生模仿名家、名人的朗读,学习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增加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在朗读训练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朗读后回答问题、讲述故事情节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通过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训练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和自信心。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集体演讲等活动,让他们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技巧和自信心。
老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选文或其他材料上进行朗读练习。
朗读训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语言素养培养的一个有力手段。
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农村小学生的语言环境较差,家庭背景差异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语文的认识不深,阅读和朗读能力不够。
朗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朗读是用声音对文字进行表达,是一种语言交流的行为。
通过朗读练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表达出来。
通过朗读练习,学生可以锤炼嘴唇舌头等口腔器官,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和语音的流利度。
朗读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调感,使他们更加敏感地去感受语言的美和韵律,增强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普遍较低。
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自身条件和心理因素的原因。
而朗读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练习时,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美,会感受到表达文字的愉悦和成就感,从而形成对阅读的乐趣和兴趣。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字的美丽和韵律,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村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词汇量不足,语感不强等方面。
而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通过朗读练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章和课文,听到各式各样的优美的语言,积累各种各样的文字。
朗读训练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所读的文字。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他们的语言积累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挂一些与朗读相关的名言警句或者优秀作品的摄影作品,给学生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
可以播放一些与朗读相关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或者朗诵音乐,让学生在朗读之前进入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学习氛围。
二、定期举办朗读比赛朗读比赛是一种鼓励学生朗读的有效方式,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可以采取班级内部选秀、校内比赛、校际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魅力。
比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水平。
三、注重朗读材料的选取在朗读训练中,选取合适的朗读材料非常重要。
朗读材料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朗读材料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过于晦涩难懂。
朗读材料的氛围应当浓厚,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来。
四、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朗读技巧训练。
要注意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停顿的位置,还要注意语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还可以通过模仿名家朗读、合唱等多种形式进行技巧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技巧。
五、重视朗读能力的评价朗读能力的评价是朗读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评价可以包括声音的清晰度、语调的准确性、情感的表达、语速的掌握等多个方面,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纠正和提高。
六、增设朗读角在学校的语文角、图书馆等地方可以增设朗读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朗读材料,进行自我练习。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朗读训练

师在进行 全面指导后 , 应给学 生一个自由发挥 的空 间 , 即让 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课堂教学朗读 , 教师还可 采用丰富多彩 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如个人读或集体读 、 分段读 、 分角色读等等 , 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自读 、 多读 , 找出文 中精 髓 , 读完后让学生评读 , 学生之间评评 , 哪 儿 读得好 , 哪儿读得差 , 应该怎么读 。 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 质量,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认 真听别 人读书 的好习惯 。也 为以 后 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 的朗读方法。 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 的 朗读 方法 , 才能 充分发挥 朗读对理解课文 内容 、 展语言 、 发 陶冶情感的作用。 总之 , 朗读是一种 有声的语言艺术 , 朗读训I 是素质教 练 育 的重要 内容 , 养成 良好 的朗读 习惯 , 以使学生 的思维更 可
加连贯 , 文章的结构和节奏 把握得更加准确 , 以使学生 对 可
情产 生共鸣 , 从而激发学生 朗读 的激情 , 使他们都产 生~种 跃跃欲试的心态。 如在范读《 送别 》 我启发学生注意 , 时, 老师读的与 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 , 老师为何这样读? 朗读中 , 我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 章的情境 之中 , 一 幅幅 、 一幕幕鲜 活的画面好像就浮现在他们 的面前 , 好多 同 学的脸上挂着泪珠 , 同学们 都涌 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当然 , 范读只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参 考, 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课文
而且说话有条理 , 自然流畅。新课标中也指出 :要让学生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
【摘要】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深入体味文章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重视朗读;发展;语感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
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说明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深入体味文章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
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五彩池》一文,作者用生动、明快、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出神奇色彩的奥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漫山遍野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红的、黄的、绿的、白的、紫的、蓝的等各种颜色的光辉,就像一幅巨大的五彩地毯铺展在眼前。
”感受到把藏龙山比作巨幅地毯,而漫山遍野闪耀各色光芒的水池镶嵌其中,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
“有的上面是咖啡色,下面却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是蓝色,右边却又变成了橄榄绿;有的全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池子又呈现出多种色彩。
”体会到了五彩池的美丽和魅力尽现其中,陶醉于美景之中,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令人心驰神往。
同时也认识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呼伦湖》、《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
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
如《美丽的呼伦湖》,“春天到了,呼伦湖畔水草丰美,遍地是美丽的野花,牧民们赶着牛羊来这儿放牧;夏天的湖面上,鱼儿跳跃,鸟儿低飞,白帆点点,渔民们高兴地撒开了渔网;秋天,蔚蓝的湖水和蓝天连成一体,朵朵白云在水面上悠悠飘荡;冬天,到处是白茫茫的冰雪,宁静,美丽,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指导学生分季节朗读,爱美的女生可能喜欢春季遍地的野花,贪玩的男孩子可能喜欢夏天的鱼儿跳、鸟儿低飞;有的可能喜欢秋天的悠闲,有的喜欢冬天的宁静。
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语气也不一样,呼伦湖四季美景以不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吸引着人们。
又如《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
动起来。
”通过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浪潮如此壮观的景象,的确是“天下奇观”!在朗读中体味作者倾注在字里行间的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
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我”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
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又如《小英雄于连》,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
如这些描写:“怎么办?沟又窄又深,人下不去;找根长棒,没有;找水,也没有;喊人,显然来不及了。
”这一句简短、紧凑,朗读
时语调应有抑扬变化,语速渐快语气渐急。
这样就会感受到当时情况的紧急和于连焦急的心理。
又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人物对话很多,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抓住重点语句充分朗读。
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人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再现文本。
如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朗读中比较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跟于连一起共焦急,与寓言故事中角色共情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简介:
程凤华(1968~),女,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南五十家子蒙古族
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