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袁世凯帝制复辟的的社会基础和失败原因是什么[1]

袁世凯帝制复辟的的社会基础和失败原因是什么[1]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和失败原因是什么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社会基础;失败原因自1914年5月袁记“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公布后,袁世凯就准备再高升一步,做中国的新式皇帝。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表面同情和支持,包括政治上的许诺和财政上的支持,以及人员参谋等方面的参与等。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公开怂恿袁世凯称帝,英国公使也亲自和袁密谈,宣称在辛亥革命时就曾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表示对袁世凯的复辟早已心照不宣。

袁世凯派人到美国活动,美国也表示同意。

帝国主义可谓用心良苦,其意图是想进一步掠夺中国。

第二,袁世凯操纵和控制的北洋军阀反动势力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实力保证。

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是带有近代特征(即资本主义色彩)的军队,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所以袁世凯利用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逼迫清帝退位,而且也迫使革命党人让步,夺取了革命果实,最后还依仗这股军事实力妄图复辟。

辛亥革命赶走了清帝,建立了民国,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变,仍然存在着产生皇帝的社会基础。

封建君主专制是适应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利益的政治制度,当袁世凯确立了军阀专制独载的统治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重建封建王朝的意图。

第三,思想舆论基础:袁世凯下令尊孔复古,定孔教为国教,学校读经,宣扬封建伦常道德;还授意他的政治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国与君主论》,鼓吹“中国君主制”,另一顾问有贺长雄抛出《共和宪政持久论》,随即由其心腹杨度组织“筹安会”筹备复辟,并组织“公民请愿团”向参议院请愿“变更团体”。

总之,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认为复辟帝制的障碍已除,开始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的阶段。

袁世凯复辟帝制首先是破坏先定宪法,后选总统程序,使其成为名正言顺的独裁者。

【精编文档】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doc

【精编文档】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doc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

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

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

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一、共和体制的问题。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

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

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

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

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

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

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

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

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

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

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

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

分析袁世凯复辟到辛亥革命失败概要

分析袁世凯复辟到辛亥革命失败概要

②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 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 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 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 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 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 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 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 不彻底性。
④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 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 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 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 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鲁迅写道:“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 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 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 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 官学校来,惜已太晚。
2.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在中国实行,国家政权还掌握在以袁世凯 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其兵权、地位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
3. 袁世凯上台复辟帝制的重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广大下层劳动人 民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力量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 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根本任务,更没有彻底革除大众心中的固有的阶级观念。
⑤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 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 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 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 导核心,并且是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 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从客观方面来说: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 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 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选择 ——必然?偶然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选择 ——必然?偶然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选择——必然?偶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选择——必然?偶然?作者:张志娟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中国社会学旗下“社科阅读”平台(shekeyuedu)发布,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袁世凯不仅是一个旧官僚,而且是个经受两年现代政党政治的磨练的高智商政客,他复辟帝制的选择既是历史发展的一大悲剧,也是袁世凯个人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失误,83天的皇帝,却遗臭万年。

不过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去考察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一系列偶然因素相结合所促使的。

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袁世凯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是中国社会舞台的主角之一。

英国学者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园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然而这样的老大帝国却以屈辱的姿态进入近代史。

在这样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人们都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政治体制的变革成为大势所趋,在君主立宪向和共和过渡的关键时刻,袁世凯确实起过推动作用,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体迅速在中国得以和认可确立。

他本可以成为和孙中山一样杰出政治家,在历史上划出浓重一笔,然而一念之差,由于其子袁克定的欺父误国行为,由于受传统帝制和官本位文化意识的深刻影响,由于错当时内忧外患的现实等,他复辟帝制的选择,使其失足,帝王梦由此破灭。

然而,对于辩证的看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多种原因,及共和政体和帝制失败后,中国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向何处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选择的缘起若只从袁世凯复辟帝制从而全面否定其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未免有失偏颇。

其实,纵观袁世凯在民国时期政客生涯,不难发现袁世凯旧官僚特点,但也不可否认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因此,从其复辟帝制的原因的角度入手,作出全面分析,实事求是地定位袁世凯的真实形象,有助于重建历史真相。

袁世凯想做皇帝的动机始于辛亥革命,由当一个当朝宰相或者统兵大将乘乱篡位,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是有一定套路的。

历史趣谈:袁世凯已是民国大总统为何还要冒险去称帝

历史趣谈:袁世凯已是民国大总统为何还要冒险去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已是民国大总统为何还要冒险去称帝
导语:袁世凯的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他晚年时期的宣布称帝,这一举动让他成为了有名的“窃国大盗”成为了近代史上有名的奸雄,受到了无数人的责骂,
袁世凯的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他晚年时期的宣布称帝,这一举动让他成为了有名的“窃国大盗”成为了近代史上有名的奸雄,受到了无数人的责骂,那么这次袁世凯称帝到底持续了多长时间呢?具体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虽然想要称帝,但是很不幸的,他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不得不宣布退位了。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就成为了清政府的一大支柱,之后他又逼迫清帝退位,使得中国得以和平地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后经过双方协商,袁世凯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这时候的袁世凯因为逼清帝退位,结束清朝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认为他是一个治世能臣,但是之后随着宋教仁案的爆发,袁世凯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他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加强了总统的权利,但是其实已经使得全国上下民心不一。

之后因为中日之间《二十一条》事件,国内诸人不得不暂时停止对于袁世凯的讨伐,一致对外,因此这次谈判,中国虽然最后签订的条约依旧很不平等,但是比起最初的条约已经好了很多。

因此袁世凯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但是好景不长,做“总统”总是不如做“皇帝”来得好,袁世凯的野心让他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在一些人的支持下,他宣布废除原有制度,自称皇帝,建立中华帝国,但是这个举措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时之间议论纷纷,反抗者竞相起兵,为了安抚四方,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最后在国人的谩骂中因
生活常识分享。

袁世凯为何要做皇帝

袁世凯为何要做皇帝

关键词袁世凯称帝野心国际形势舆论欺骗政治理想但是,袁世凯也并非是鼠目之人,复辟帝制之说对他也稍有不公,因为袁世凯是保皇党,他提倡的是君主立宪制,并无复辟之说。

袁世凯称帝时曾颁布《新皇室法规》,其中规定其中包括“对于皇权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自以下至于宗室,犯法治罪与庶民一律;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府官员;永废太监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他并不是觊觎于旧王朝的九五之尊,他是希望像德国一样作为一个中坚力量使中国强大。

袁世凯很清楚,过去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持续不下去了。

他本人也曾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并在天津试点推行普选,产生议会。

国际环境当时的中国,国内,有国民政府与各派北洋军阀的矛盾,而国外,美国正忙于西方战场,无暇顾及中国,日本趁此机会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而《二十一条》正是由于孙中山曾为了筹款准备战事与日本签署《中日盟约》作前例,孙中山不顾大局引外兵发动内乱的行为无疑也加重了袁世凯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矛盾,也强化了袁世凯想要改行君主立宪制的心。

在这样地国际大环境下,袁世凯感觉到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带领中国人民一致对外,君主立宪制是他一直的政治主张,不禁她跃跃欲试。

内部谎言然而,无论他多么的雄心勃勃,救国心切,称帝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就意味着大清,大明,袁世凯一代治世之雄是爱惜羽毛的,他在意自己称帝是不是顺应民意,是不是众望所归。

当时倡导袁世凯君主立宪的有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国家精英人物。

他们组成了著名的筹安会,鼓吹君主立宪制,向袁世凯请命称帝,以及当时的山西**阎锡山的支持,再加美国的支持,就像一颗定心丹一样,让袁世凯自欺欺人的在自己的皇帝梦中信以为真。

而真正的催化剂还是醉心于太子梦的袁克定。

个人的雄心,加上国内外形势所需以及至信亲人的支持,袁世凯称帝。

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群众竟然反应如此激烈,自己的苦心也好,一切功与过,都被窃国大盗,独夫民贼,复辟帝制几个字掩盖了。

历史趣谈为何袁世凯要复辟帝制?揭秘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

历史趣谈为何袁世凯要复辟帝制?揭秘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袁世凯要复辟帝制?揭秘袁世凯复辟帝制原

导语:袁世凯复辟称帝,原因复杂。

他自身对无限制的极端权力的追求是其称帝的根本动因;但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
袁世凯复辟称帝,原因复杂。

他自身对无限制的极端权力的追求是其称帝的根本动因;但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也是促使袁倒行逆施的重要原因。

此外,袁世凯身边一些人长期以来别有用心的鼓动和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本文就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复杂原因。

1915年末,民国刚刚走完其第四个年头,袁世凯便宣布洪宪称帝,短短八十三天,上演了一场历史闹剧。

袁世凯久怀帝制之心,阴谋复辟,无疑是这场闹剧的导演者和主角,但一人不成戏,这一闹剧中其他角色的扮演我们也不能忽视。

解读袁氏当国的这段历史,剖析袁世凯这个悲剧性人物,从中不难看出袁氏复辟的原因所在。

袁复辟称帝,原因复杂,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帝制被废除,民国也已建立,长期生活在皇帝专制统治下的人们想着换了天地,总该过上好日子了。

可事实上,民国却被一些官僚、政客、党人之流闹得乌烟瘴气,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

这一时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向民主代议制度,从“帝制”向“民治”发生转型的启蒙期,占全中国人口80%的下层民众的政治觉悟远没有我们后人想象的那么高。

他们是管不得什么共和制、君主制这些虚的东西,他们在乎
生活常识分享。

袁世凯复辟帝制是推行君主立宪吗?

袁世凯复辟帝制是推行君主立宪吗?

袁世凯称帝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吗近年有一种观点,在媒体界、学术界很为流行。

这种观点认为,当年袁世凯称帝,只不过是像英国、日本一样推行君主立宪制。

不少人惋惜称,假如袁世凯称帝成功,假以时日,中国就会成为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君主立宪国家。

据此,他们猛烈地批评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认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后者才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那么,袁世凯称帝,真是为了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吗?有君主,无宪法所谓君主立宪制,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要言之,君主立宪制的重点是“立宪”,而不是“君主”。

否则的话,那就与君主制没有什么两样了。

世界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不少,屈指数一下,就有英国、日本、荷兰、西班牙、瑞典、丹麦等20多个国家,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这些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固然相差甚远,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构架也有所不同,比如,君主(国王)的权力就大小不一。

不过,无论他们怎么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宪法。

试图为袁世凯辩解的朋友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自始至终,袁世凯都不曾通过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来为君主立宪制奠定坚实的法理基础。

之所以说是“现代意义”,是因为袁世凯任内的确公布了一部准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约法》。

但这部宪法与前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不但极大地增大了总统的权力,且架空了立法院的权力,使之近于虚设。

因此,人们讽刺地称之为“袁记约法”。

但是,哪怕这部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约法,袁世凯都没有真正遵守之。

约法颁布仅隔数日,袁世凯就公布总统令,以参政院取代立法院职权,所以立法院始终未能成立。

参政院后又公布《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连任无限;总统继任人由前总统推荐。

这两点就将总统选举变成了几乎等同于皇帝的世袭制。

更严重的是,1916年,袁世凯不顾天下人的反对称帝后,干脆就把《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苗玉德摘要:袁世凯复辟称帝,原因复杂。

他自身对无限制的极端权力的追求是其称帝的根本动因;但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也是促使袁倒行逆施的重要原因。

此外,袁世凯身边一些人长期以来别有用心的鼓动和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本文就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1915年末,民国刚刚走完其第四个年头,袁世凯便宣布洪宪称帝,短短八十三天,上演了一场历史闹剧。

袁世凯久怀帝制之心,阴谋复辟,无疑是这场闹剧的导演者和主角,但一人不成戏,这一闹剧中其他角色的扮演我们也不能忽视。

解读袁氏当国的这段历史,剖析袁世凯这个悲剧性人物,从中不难看出袁氏复辟的原因所在。

袁复辟称帝,原因复杂,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帝制被废除,民国也已建立,长期生活在皇帝专制统治下的人们想着换了天地,总该过上好日子了。

可事实上呢,民国却被一些官僚、政客、党人之流闹得乌烟瘴气,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

这一时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向民主代议制度,从“帝制”向“民治”发生转型的启蒙期,占全中国人口80%的下层民众的政治觉悟远没有我们后人想象的那么高。

他们是管不得什么共和制、君主制这些虚的东西,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而此时,帝制在表面上被废除了,但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在,在许多人的心里,依然是有着帝制情结的。

他们习惯了头顶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更何况如今,旧的已破,新的却还未及建立,“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了。

”【1】此时的袁世凯,做了一年多总统,对尚处于实验阶段的共和政体已失去了信心。

在他的认识里,既然共和搞不下去了,就不如恢复帝制的好。

况且,逊清老官僚出身的他,深知帝制更能满足其独裁专制的权欲。

于是乎,他便利用人们还处于转型时期这种迷茫,不顾一切地开倒车,搞独裁,做皇帝了。

袁没有看到的是,这种制度转型,本来就非三五年之功。

“今日虽不合中国国情,安知三五十年,乃至百年之后,他也不合乎中国国情呢?”【2】袁和他的智囊们当时没有这种历史进化观念,没有认识到,民国搞得再糟,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了。

妄图在历史潮流中逆势而行,结果必然是触礁灭顶了。

二、袁世凯独具称帝野心和实力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只是提供了一个相对适于推行帝制的土壤,真正复辟称帝的种子,还是袁世凯那追逐权力的野心和欲望。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

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遂投身于清军将领吴长庆门下,后随军入朝平乱。

驻朝期间,袁因办事机敏、干练,颇为清廷朝野瞩目,回国后受命赴天津小站督练“新军”;袁世凯自此发迹,权力不断上升,不但拥有了一支日后得以依靠终身的北洋新军,还成为影响晚清政局的重要人物。

袁所练的新军,在当时享有盛名。

张之洞问起他练兵的秘诀时,他曾说:“练兵的事情……主要的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刀……”【3】说的是练兵,但我们不难看出其深藏于心的政治手腕。

日后,他也正是将此法运用于政治,笼络了一批政客为其复辟摇旗呐喊。

而由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这支军队,更成为支撑他复辟称帝的根本力量。

袁世凯极具政治眼光和手段,还善于投机。

他早期攀附重臣李鸿章,一步步飞黄腾达;在与维新派周旋同时,关键时刻又果断投靠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得到清廷重用。

主政山东时期,他又“审时度势”地打压义和团,赢取了在华列强的好感,也为其日后重新掌权和登上权力顶峰投下了政治资本。

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东山再起,他又是在清廷与革命党人之间斡旋,养敌自重,逼得清帝逊位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大总统的宝座。

此后,身为大总统的他,更是将这种政治手段发挥到了极致,改约法,解散国民党,瘫痪国会,一步步酝酿称帝。

虽然袁世凯此时已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是这个国家权力的最高执掌,并且他已通过改宪将大总统一职弄得跟皇帝没什么两样:可以连任,可以传子。

所差的只是皇帝的名分了,但这些还是远不能满足袁的野心的,他要的是绝对的没有约束的权力,是皇权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这些,只有“皇帝”能给。

当然,依袁世凯的政治敏感,他也不是没有看到复辟的危险性。

皇帝宝座的诱惑虽大,但迫于舆论压力,为个人利益着想,权衡轻重,他也是犹豫不决的。

他想做皇帝,又不敢对外宣称;停止称帝,又心有不甘;可谓是“又想,又怕;又默认,又否认”【4】。

在时机未成熟之前,他对外一再表明自己绝无称帝之心,但暗中其帝制活动却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变更官制;组织“筹安会”;召开“国民会议”;“投票”定国体;直至最后改年号,做起了洪宪大皇帝。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袁世凯是一个有着极高政治智商的政客,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能施展手段最终得到它。

这样的人,能一步步揽权,最后复辟称帝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袁克定“欺父误国”别有用心洞察到袁世凯有称帝之心,处在袁身边的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各怀其不可告人之目的,积极鼓吹帝制,劝袁或助袁称帝。

这其中,对帝制最为热衷的,当属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了。

袁克定身为长子,自小跟在袁世凯身边,对旧官场上的事耳濡目染,袁世凯也经常让他代表自己外出办事,这在无形中也助长了袁克定在政治上的野心。

袁克定深知其父有称帝之心,如果父亲做了皇帝,那他自然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了。

若干年后,他也许就可以嗣位君临天下了。

于是,他早早地就私铸了颗“大皇子印”,对于善于拍马屁的人给他写信称其为“大皇子殿下”,他也居之不辞,其野心可见一斑。

他平时还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向其父进言,劝其称帝。

比如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在袁世凯耳边说“大丈夫做事要乾纲独断,不能仰人鼻息,任人掣肘”【5】之类的话,其用心显而易见。

更有甚者,为了制造出日本也支持帝制的假象,他竟然联合一些人,弄了个假版的《顺天时报》来蒙蔽袁世凯。

袁世凯发现后,大骂其“欺父误国”。

自此,他也渐失袁世凯的信任。

后来,他竟不顾手足情分,扬言要杀掉将来可能会与其争“太子”位的二弟袁克文,可谓是丧心病狂!难怪当时身为袁政府政治顾问的澳大利亚籍人莫理循会这样评价袁克定——“有野心,但很愚蠢”【6】。

袁克定的愚蠢之举还远不止这些。

为了使袁世凯深信“称帝乃天意”,他更是制造出了旧时帝王用来欺人自欺的所谓祥瑞的那一套,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最后阶段,他又勾结“筹安会”的杨度等一批人,迎合袁的意志,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时未经月,便把帝制运动在四海之内弄的风起云涌,最终将袁世凯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也推向了复辟的深渊。

近代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慨叹:“项城一代枭雄,而败在这么个败类的儿子之手,…真是窝囊之极”【7】。

四、派系相争助袁称帝以邀宠想在袁世凯称帝上做文章的,远不止袁克定一人。

袁任总统时,其政府中有所谓粤系、皖系者。

粤系即交通系,以粤人梁士诒为领袖,叶恭绰佐之;主营铁路、关税、交通银行与戊通公司等,影响较大。

皖系以皖人杨士琦为中心人物,并无具体的组织。

从不同的派系利益出发,两派间免不了相互攻讦。

当时的交通系,依仗着津浦路局,不断培植势力,其弊病也日益显现。

一些人便伺机罗列其罪状,制造了轰动一时的“五路大参案”。

袁世凯迫于舆论压力,遂将津浦路局等几个要处的局长罢免,交通次长叶恭绰也暂停职,粤系实力一时遭受重创。

一些心有不甘的粤系人士,此时把目光瞄向了帝制一事,欲迎合袁之意图,拥袁称帝以居功,借以恢复粤系势力。

他们利用粤系曾遍布各处的势力,勾结当时鼓吹帝制最强烈的机关“筹安会”,开始为复辟帝制积极奔走。

梁士诒利用其全国税务督办的身份,遍施手段,为帝制活动筹款。

他们还用巨款收买各方,策动成立各种请愿团,为袁称帝制造“民意”。

有了这些人的奔命,袁的复辟决心日坚,在帝制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

当然袁世凯久蓄称帝之心,在各种因素促使下,迟早必走帝制之路。

但粤系为恢复势力,不惜以国家体制为赌注,对袁复辟推波助澜,也使自己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五、迷信思想作祟袁世凯能复辟帝制,还有一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不提,那就是迷信思想。

迷信是落后的的东西,是应摒弃的,但我们每个人头脑中多多少少都有着那么一点迷信思想,脱胎于传统封建社会的袁世凯,更不能免俗。

袁世凯是有迷信思想的,他也相信风水之说。

有人曾给他批过八字,说他的命“贵不可言”;还说其位于项城老家的坟地,一边是龙,一边是凤,龙凤相配,主袁家应出一代帝王。

这些说法,听起来荒诞,但无疑会对袁的思想产生影响。

这里还要再次提一下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了。

袁克定身残,但一直野心勃勃,在促其父称帝一事上也颇费心思。

可能是遗传原因,袁家族上下几辈人都无人活过60岁,袁克定便针对此做起了文章,不断向袁世凯明言或暗示,说这一不祥的家庭命运,只有做了皇帝才能冲破。

我们今天看来,这自然是狗屁不通的迷信,但对当时的袁世凯来说,这却是一句很有杀伤力的“诫言”。

试想,谁不愿自己寿命能长一点,况且,条件还是做皇帝;做了皇帝,家族的这一衰运会扭转,自己又可享受天子的荣华富贵,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但皇帝不是谁都能做的,换做我们,只能是幻想幻想罢了。

可换做袁世凯就不一样了,他可是有这个条件的!当时的北京城内,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后来袁的心腹冯国璋也向人讲过,说有一天袁世凯午睡方醒,家童照例去给总统献茶,但进门时却看见一只大癞蛤蟆躺在床上,惊吓中玉茶杯失手落地。

袁见自己最心爱的玉杯摔碎了,顿时大怒。

此时家童灵机一动,说他因为看到床上躺着的不是大总统而是一条五爪大金龙,这才惊吓失手的。

袁顿时转怒为喜,还从抽屉里拿出一百元钞票赏给家童。

这个故事听起来荒唐,但也不似完全瞎编。

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些迷信鬼话之类的,在关键时刻,它们能击中人心中最弱之处,给人以能接受的莫大安慰。

试想袁世凯在帝制受阻,举棋不定之时,也可能正是这样的迷信和说法使其在一念之间做出了决定的。

六、来自帝国主义方面的支持袁世凯推行帝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袁世凯一向比较羡慕当时称霸全欧的德国,尤其倾心于德皇威廉二世的强权政策和俾斯麦的铁血主义,常说中国欲富强就要学习德国。

而此时的德皇威廉二世为了争取袁政府倾向于同盟国集团,不仅多次表示支持帝制,而且还答应“财政器械给予大力援助”。

在1913年袁克定坠马足伤赴德治疗期间,德皇威廉二世也曾与其密谈,“力陈中国非帝制不能图强”。

袁世凯得此报告自然非常兴奋,遂认为称帝在国际上也有了政治靠山。

在当时的袁政府中,也活跃着不少外国人的身影。

他们有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派来的驻华公使,有的是袁政府请来的政治顾问。

袁世凯一向比较重视外国顾问的作用,从北洋政府建立的那一天起,他就陆续延聘了不少外国人当顾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