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分析与讨论
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

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已成为治疗疾病的常见方法。
手术操作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术后感染的风险。
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作为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抗菌药物在手术前后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应用效果及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以及患者的相关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医嘱使用。
通常情况下,选择广谱抗生素为首选,特殊情况下可选择特定的抗生素。
2. 合理的使用剂量和时间。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节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过量使用或过短时间使用而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注意观察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严格控制药物的合理搭配。
4. 遵守医院的药物管理规定。
医护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守医院的药物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开具、使用、记录和监测等环节,确保病患的用药安全。
二、应用效果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临床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后的感染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性用药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后的感染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尤其是对于ⅠⅡ类切口手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2. 缩短住院时间。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这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效率。
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

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
首先介绍了预防性用药方案的定义和作用,然后详细讨论了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选择标准。
接着分析了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通过临床实践案例展示了该方案的应用效果。
总结指出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具有良好效果,未来可加强针对对应影响因素的干预措施。
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方案在不同手术类型中的应用效果,并将其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关键词:预防性用药方案、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应用效果、影响因素、临床实践、效果评估、未来研究、结论和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是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围手术期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降低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预防性用药方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研究已经探讨了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
尽管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未解之谜。
对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减少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1.2 研究目的在围手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预防性用药方案的应用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和临床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手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分析预防性用药方案的定义和作用,探讨其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重要性;2. 探讨围手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比较不同药物的应用效果;3. 综合评估应用效果的方法,探讨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和工具;4. 分析影响预防性用药方案在围手术期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中效果的因素,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等;5. 借助临床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黎平县人民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标准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国卫办医发〔2021 〕43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那么?、卫生部令〔2021〕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根本原那么〔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2〕、预防用药原那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时机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X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时机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承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场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X畴。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引原则》,为进一步规范畴手术期避免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旳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规定,自文献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核,各科室须严格遵循执行。
一、避免用药目旳避免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也许发生旳全身性感染。
二、避免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适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旳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以便及价格相对较低旳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迅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适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照抗菌药物旳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避免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重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状况时可考虑避免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长;2、手术波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导致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不小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避免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避免应用范畴。
四、避免用抗菌药物旳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避免目旳而定。
(1)为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根据手术野污染或也许污染菌种类选用。
妇科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分析

躯体化障碍疾病之 间存 在密切关联 。文献 [ 7 ] 报道抗抑郁 药 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躯体 化障碍有效 , 因此我们在进行 药物 治疗 的同时 , 还应 积极进行 心理干 预治疗 , 提 高患者对 自身 疾病 的认识 , 增强 对药物 的依从性! , 已达到改善 生活质 量的
d e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 P s y c h o s o m a t i c s , 2 0 0 1 , 4 2 ( 6 ) : 5 1 1 - 5 1 2 .
[ 5 ] 钱建军 , 秦 国兴 , 严 伟 良, 等坤 自 罗西汀与阿米替林 治疗躯体化 障碍的疗效 比较冲 国临床药学杂志 , 2 0 0 6 , 1 5 ( 6 ) : 3 4 3 — 3 4 4 . [ 6 ] 刘力 , 秦 晓霞 , 刘盈 , 等. 单用 小剂量奥氮平治疗 抑郁 症疗效和
参 考 文 献
[ I ] 郝伟 . 精神病学. 5 版: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5 : 1 2 6 - 1 2 7 . 『 2 ] 中华 医学会精 神科 分会.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 断标 准第三 版修订 版. 济南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1 : 1 0 8 — 1 1 3 .
况进行综合 干预后 临床效果显著 。 现将我 院妇科 Ⅱ 类切 口手
术 患者综 合干预前 后 围手术 期预 防性 应用抗 菌药物 的情况 进行 比较分 析 . 以期寻找更为合理的用药方案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分别 选取我院妇科 2 0 1 0年 1 2 月至 2 0 1 1年 6月的 Ⅱ类
目的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报告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剖析我院10个临床科室(普外科、骨一科、肝胆神经气度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骨二科、产科、创伤烧伤整形科)共45例外科手术,此中Ⅰ类切口手术28例,Ⅱ类切口手术17例,预防用抗菌药物剖析以下:一、预防用药整体状况在评论的45例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19例,使用率为%。
表1.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及预防率状况切口种类例数合理例数合理率(%)预防用药例数预防使用率(%)I 28 26 2Ⅱ/Ⅲ17 0 0 17 1007.14%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此次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切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不超出30%)。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超出2小时)、范围大、有异物(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植入、手术波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年纪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好、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缺点或营养不良等)。
抗菌药物联用状况:一联使用抗菌药物14例,%;二联使用抗菌药物5例,占26.32%;没有抽到三联使用抗菌药物的状况。
表2. 围手术期预防联用抗菌药物状况切口种类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一联使用例数一联使用率(%)二联使用例数二联使用率(%)I 2 2 0Ⅱ/Ⅲ17 12 5手术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给药机遇合理有11例,占%;用药疗程合理有1例,占%;用药疗程在2-5天有8例,占%;用药疗程5-10天有9例,占%;没有抽到用药时间超出10天病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规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初次给药;手术时间超出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赐予第2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出24小时,个别状况可延伸至48小时。
长时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只会增添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菌株,惹起微生态絮乱,并且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在抽查的45例病历中,预防用药最短2天,最长10天,均匀用药时间为天。
妇产科I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的研究

妇产科I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的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妇产科I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用药疗效。
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4例妇产科II类手术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常规组患者45例,预防组患者49例。
其中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用药,而预防组患者则实施预防性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用药疗效(血象异常情况、体温异常情况、感染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
结果在临床用药疗效上,两组患者在血象异常情况、体温异常情况以及感染情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上,预防组患者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
结论妇产科II类切口围手术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科学有效使用抗生素能够降低感染情况,而采用预防应有抗生素能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因而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I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抗生素;临床用药疗效由于妇产科II类手术并非绝对无菌手术,往往存在较大的细菌感染风险,危害患者的的临床恢复情况[1]。
因而,采用抗生素来预防术后感染是十分重要的。
当前,抗生素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妇产科手术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不同的应用抗生素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2]。
对此,笔者对不同应用抗生素的方式的临床用药疗效进行分析,主要探究究妇产科I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用药疗效,并取得相应研究成果,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4例妇产科II类手术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术前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感染病灶、激素服用史以及糖尿病史[3]。
根据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常规组患者45例,预防组患者49例。
常规组患者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9.8±6.5)岁;手术时长24~39min,平均手术时长(30.6±2.1)min,剖宫产手术患者25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8例,双附件切除术7例以及会阴切开术5例。
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降低术后切口及手术野感染的发生率,但如果使用不合理,反而促进耐药菌株形成或引发二重感染,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按照原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一汽总医院于2020年下半年开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为了解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成效,本文对2020年一汽总医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规范一汽总医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调查2020年一汽总医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病例1514份(死亡病例除外),医院HIS系统筛选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333份,其中不包括耳鼻喉科、妇产科的外用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
1.2方法采用住院病历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科室、病历、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切口类别、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给药时机、给药疗程和术后有无切口感染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原卫生部38号文件和2020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等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
2结果2.1抗菌药物的科室分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共1514例,其中333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2.0%。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主要分布于眼科和骨科,构成比分别为36.9%、34.8%,见表1。
2.2抗菌药物的联用情况333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单联使用抗菌药物299例,占89.8%,二联用药34例,占10.2%,均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3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333例中,给药时机主要集中于术前0.5~2h,有316例,占94.9%;术前2h 之前就开始使用的有4例,占1.2%;术前0.5h之内用的有1例,占0.3%;术前未用术后使用的有12例,占3.6%,见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分析与讨论
发表时间:2015-01-14T13:18:45.65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9月第9期供稿作者:徐彬[导读] :Ⅱ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超过72小时并不能有效提高预防效果。
徐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药剂科上海崇明202150)【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摘要】目的:对Ⅱ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2010年Ⅱ类手术切口的手术病例1782例,将这些病例按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的长短随机分成A、B、C、D四组,对这四组切口的感染率用计算NNT值法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A、B、C、D四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77%、1.53%、1.60%、1.62%。
设A组为对照
组,B、C、D与之对照组成三组试验组并计算出的NNT值分别为416、588、666。
结论:Ⅱ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超过72小时并不能有效提高预防效果。
【关键词】Ⅱ类切口;NNT;围手术期Ⅱ类手术切口是清洁-污染手术切口,该类切口一般需要预防用抗生素。
好多临床医生还是不放心,唯恐患者切口感染,故意延长预防用药时间。
所以笔者在此对Ⅱ类切口的预防用药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探讨Ⅱ类手术切口的最佳预防用药时间,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从我院的信息系统调取Ⅱ类手术切口的手术病例1782例,由临床药师整理记录,最后汇总统计。
所选的病例围手术期给药时间都是术前0.5~2小时给药。
预防用药所用品种的选择都是恰当的,并严格按照38号文件进行选取。
1.2方法需要治疗指数(NNT)是指预防1例不良事件发生,临床医师在一段时间内应用某一疗法需治疗的病人数量。
在本文中是指每预防1例手术切口感染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例数。
NNT值越小,预防价值越高。
设治疗组事件发生率(EE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CER),则NNT=1/CER-EER。
这里的事件发生率也就是指切口感染率。
对照组A组(预防用药时间t<24h),治疗组B组(预防用药时间24<t<48h),治疗组C组(预防用药时间48<t<72h),治疗组D组(预防用药时间t>72h)。
设A组为对照组,A、B、C组与之对照得到三组对照试验组AB、AC、AD,对这三个对照试验分别计算出NNT值。
2结果A、B、C、D四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77%、1.53%、1.60%、1.62%,统计结果详见表1。
AB、AC、AD
三个对照试验组所计算出的NNT值分别为416、588、666,详见表2。
3讨论由表1可以看出,当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t<24h时,切口感染率为1.77%,切口的感染率已经非常低了,完全可以被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当预防用药时间延长为24<t<48h时,切口的感染率为1.53%,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切口感染率稍微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的并不明显。
所以,Ⅱ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的给药时间t<24h就足够了。
B组的切口感染率比A组稍微有所下降,说明有些手术还是有必要适当延长预防给药时间,当患者的手术部位比较容易感染切口时,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就要适当延长,否则容易出现切口感染。
当给药时间进一步延长为48<t<72h,C组的切口感染率并没有比B组下降,这里说明有些手术虽然有必要延长围手术期的用药时间,但是总的预防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8小时,超过了48小时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
当围手术期的用药时间t>72h时,D组的切口感染率并没有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是基本上跟C组持平,这里更充分说明给药时间超过48小时,并没有提高预防效果。
由表2可知,AB、AC、AD三个对照试验组的NNT分别为416、588、666。
AB对照试验计算出的NNT值为416,说明在预防用药时间t<24h的基础上,预防用药时间24<t<48h要通过预防416例手术患者才能预防1例切口感染,显然B组的预防效果与A组基本相当。
这种延长给药时间并没有显著提高预防效果,所以Ⅱ类手术切口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只要t<24h就可以了,不需要延长到24<t<48h。
同样,AC和AD两组对照试验也说明了这个问题,Ⅱ类手术切口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并不需要延长至72小时甚至超过72小时,并不是预防用药时间越长,切口的感染率越低,因此,四组预防措施可排序为:A优于B优于C优于D。
有的时候临床医生根据病人情况,确实需要的话,预防用药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为24<t<48h,这种情况只是对少数手术而言,如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涉及重要脏器的手术,异物植入手术等。
4结论
通过对A、B、C、D四组切口感染率的比较,和对AB、AC、AD三个实验组的NNT的计算不难看出,Ⅱ类手术切口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如果预防用药时间延长至大于72小时,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
所以临床医生大可不必太担心,不要随意延长Ⅱ类手术切口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
笔者希望临床医生既要注重切口感染,也要重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所以,临床医生预防切口感染应从多方面入手,不要过度依赖预防用药,科学掌握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