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合集下载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2022年版)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2022年版)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2022年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素、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为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为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二、预防用药的适应症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应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想通的器官,手术应无污染,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是可考虑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引原则》,为进一步规范畴手术期避免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旳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规定,自文献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核,各科室须严格遵循执行。

一、避免用药目旳避免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也许发生旳全身性感染。

二、避免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适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旳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以便及价格相对较低旳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迅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适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照抗菌药物旳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避免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重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状况时可考虑避免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长;2、手术波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导致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不小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避免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避免应用范畴。

四、避免用抗菌药物旳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避免目旳而定。

(1)为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根据手术野污染或也许污染菌种类选用。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抗菌用药的选择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抗菌用药的选择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抗菌用药的选择第1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2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3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第4条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标准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提高临床预防用药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2021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那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标准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那么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2、预防用药原那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时机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时机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提高临床预防用药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2、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提高临床预防用药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2、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膀胱镜下治疗或上尿路检 查 经直肠前列腺活检 经皮肾脏手术 开腹或腔镜手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涉及肠 道操作的泌尿外科,详见 结肠手术建议) 植入假体手术(包括人工 阴茎手术)
术前抗生素
低风险:无需预防性使用 抗生素 高风险:环丙沙星 环丙沙星
环丙沙星 头孢唑啉 头孢唑啉
(头孢唑啉或万古霉素) +(氨曲南或庆大霉素)
如持续存在低血压,可给予肾上腺素1-5ug/kg.min (儿童0.1-1ug/kg.min)持续静脉滴注维持。
(2)补充生理盐水等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
5.抗过敏治疗:
(1)糖皮质激素:应早期静脉输入大剂量糖皮质 激素。可选用氢化可的松200mg或高剂量甲泼尼龙 (可用至30mg/kg);缓慢滴注;或静脉推注地塞 米松5-10mg;然后根据病情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维 持治疗。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手术部位
头颈部手术
未涉及粘膜,体内无植入 物
未涉及粘膜,体内有植入 物
涉及口腔、窦部或咽部粘 膜,颈部大切口,腮腺手 术,下颌骨切开复位内固 定术
术前抗生素 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头孢唑啉 头孢曲松钠+甲硝唑
β内酰胺过敏者
克林霉素 克林霉素+(环丙沙星或 庆大霉素)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 手术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
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
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 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 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 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 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 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 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 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一、抗菌药物选择1.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和术前检查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预防使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头孢呋辛等。

对于MRSA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万古霉素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2.术中使用药物:术中可以考虑给予一次性预防用药,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术前的感染风险因素和相关检查结果来决定。

二、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1.术前预防用药:按照药物说明书以及临床指南推荐的剂量给药,一般在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

如果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

2.术中使用药物:根据术中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如需要延长手术时间或出现大出血,可以在手术中给予额外的抗菌药物。

三、用药时机1.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手术时间确定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

2.术中使用药物:根据手术中的情况,在手术开始后的30分钟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可以考虑给予额外的抗菌药物。

四、用药疗程1.术前预防用药:一般给药时间在术前30-60分钟,术后24小时内停止给药,不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五、给药暂停、终止和更换1.给药暂停:如果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耐受情况,需要及时暂停给药,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

2.给药终止:根据术后感染风险判断,通常在术后24小时停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3.给药更换:如果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敏感或耐药情况,需要及时更换抗菌药物。

六、监测和评估1.监测:术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炎症指标等相关检查,及时评估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疗效。

2.评估:根据患者的感染指征、血常规、炎症指标等进行术后感染的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或更换抗菌药物。

七、教育和宣教1.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教育和宣教,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