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教科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知道橡皮筋可以产生动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2. 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3. 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4. 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
2.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观察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橡皮筋、剪刀、尺子、铅笔、绳子等实验材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 准备实验报告表格。
六、课堂导入与新课讲解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橡皮筋动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讲解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七、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动力装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观察与分析1.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
2. 学生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九、课堂小结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用橡皮筋制作其他动力装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橡皮筋动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讲解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动力装置。
4.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七、拓展与延伸1. 学生尝试用橡皮筋制作其他动力装置,如橡皮筋船、橡皮筋飞机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用橡皮筋作动力》精品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精品教案我们知道,车辆的运行需要动力。
请你说说下图中的汽车、电动机车和小缆车,它们分别用什么作动力?汽车靠汽油作动力,电动机车靠电作动力,小缆车靠重力作动力。
你能不能给下图的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想一想:有哪些方法给小车装上动力?我们有很多种方法给小车装上动力,现在让我们先尝试用橡皮筋作动力。
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需要一根橡皮筋和一辆小车。
小车的轮轴上最好有能卡住橡皮筋的齿轮。
怎样安装橡皮筋才能驱动小车呢?我们可以这样做:把橡皮筋固定在一根车轴上,另外一端卡在齿轮上,通过转动车轴,橡皮筋就会在车轴上绕圈,松开手小车就能动起来了。
要使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应该向哪个方向缠绕呢?请你跟着视频一起动手试试。
怎样才能使小车行驶得远一点?小车的行驶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根据下图的实验设计表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你的猜测。
(提示:学生讨论5分钟后交流)1.10 我们可以参考下图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1.11 请你跟随视频一起动手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中。
1.12 下图是实验结果的记录表,分析图中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1.14 想一想:为什么橡皮筋能使小车动起来呢?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呢?1.15 原来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
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它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
1.16 小车是用橡皮筋的弹力作动力,使小车动起来。
1.19 生活中人们利用弹力进行运动和娱乐。
1.20 人们还可以利用弹力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我们再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下本节课的内容。
点击查看学习目标视频:自制橡皮筋动力纸飞机。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2、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教科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很多同学都喜欢车,你们看银屏上的这些车,你们知道这些车他们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2、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辆车,有哪些办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呢?3、教师:是啊,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二、初步探究:1、教师手举小车:我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这一端就是小车的头─前,然后把橡皮筋的另一端绕在后面的卷筋片上,再转动后面的车轮,小车就能运动起来。
2、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使小车朝前开,再想出办法让小车往后退。
请各小组尝试。
同时仔细观察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教师巡视)3、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行、往后退的?4、橡皮筋往后绕,小车朝前开,谁能使小车往前开得更远一些呢?三、深入研究:1、教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板书:距离圈数)2、教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圈数有关吗?(板书:?)怎样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少多,教师提议还可以加个圈数中等的)3、教师:假如让你选会分别选几圈呢,为什么?4、教师:我们在数圈数的时候怎样才是转了一圈?(教师演示)5、实验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6、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小要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要求:①、要看准终点,用皮尺量出距离并及时填好记录单。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教科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很多同学都喜欢车,你们看银屏上的这些车,你们知道这些车他们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2、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辆车,有哪些办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呢?3、教师:是啊,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二、初步探究:1、教师手举小车:我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这一端就是小车的头─前,然后把橡皮筋的另一端绕在后面的卷筋片上,再转动后面的车轮,小车就能运动起来。
2、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使小车朝前开,再想出办法让小车往后退。
请各小组尝试。
同时仔细观察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教师巡视)3、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行、往后退的?4、橡皮筋往后绕,小车朝前开,谁能使小车往前开得更远一些呢?三、深入研究:1、教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板书:距离圈数)2、教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圈数有关吗?(板书:?)怎样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少多,教师提议还可以加个圈数中等的)3、教师:假如让你选会分别选几圈呢,为什么?4、教师:我们在数圈数的时候怎样才是转了一圈?(教师演示)5、实验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6、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小要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要求:①、要看准终点,用皮尺量出距离并及时填好记录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2课时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3、实验验证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4、解释说明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教学反思】我在讨论“科学”是什么的环节上分成了三步,由浅入深。
从观察一些图片明白科学是一些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同时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回忆自我是否有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经历。
其次,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意识到平时“游戏”的时候科学就伴随着自我。
在最终加入了“琴纳与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什么。
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很多课堂的要求、习惯都不明确。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3. 实验操作和观察4. 解决实际问题5. 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准备:1. 橡皮筋2. 实验器材(如尺子、剪刀等)3. 教学课件4. 小组合作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探讨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3. 实践:学生根据探讨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4.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用橡皮筋作动力的装置。
5. 总结:学生展示小组成果,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实验经验和收获。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应用到生活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橡皮筋弹性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教师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难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作为一种动力来源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动力原理2. 橡皮筋实验的操作步骤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动力原理,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尺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橡皮筋作为一种动力来源的原理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橡皮筋为小车提供动力,并设计实验方案。
3. 动手实践: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对小车的作用。
4. 观察与分析: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橡皮筋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讲解橡皮筋动力原理。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橡皮筋动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图。
八、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优化实验方案,使小车运动更远?2. 学生尝试改进实验装置,进行二次实验,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家长协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橡皮筋应用实例,拍摄照片或视频,下节课分享。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橡皮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 橡皮筋的弹性系数计算2. 橡皮筋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表现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橡皮筋、剪刀、尺子、铅笔、实验器材等。
2. 相关教学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1. 笔记本、铅笔。
2. 好奇心、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橡皮筋玩具,引导学生关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橡皮筋在不同拉伸程度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3.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橡皮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橡皮筋测力计、橡皮筋驱动的玩具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橡皮筋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橡皮筋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表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1.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展示相关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3.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和实际应用。
4.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课后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1. 学习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掌握如何计算橡皮筋的弹性系数。
3. 学习如何利用橡皮筋制作简单的动力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近。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不变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出示弹力的概念。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