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课堂实录
《边城》教学实录范文5篇

《边城》教学实录范文5篇精心设计好一个课堂,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下是整理的《边城》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边城》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教学难点:由文本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湘西大家”——边城之范1、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
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
2、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教学活动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多角度、多层面地品味小说的“美”,体会细腻浓郁的抒情色彩。
(3)鉴赏细节描写,进一步探究翠翠的形象。
(4)继续培养学生读、思、记、评的学习习惯;适时进行相关写作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设计依据:(1)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需要及课标的要求。
学生对小说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已有了解,进一步提升鉴赏、审美、探究能力是学生新的求知需要。
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一是知识层次,二是理解层次,三是欣赏层次,四是探究层次,五是写作层次。
(2)教材本身的特点。
《边城》情节、人物等描写并不十分突出,但语言文字美、环境风情美、人情人性美却十分突出,可通过品读培养学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二、活动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思路是“由外到内,由读到品,由浅到深,由赏到写”。
第一步———由外到内目标:了解作者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强化多角度积累和认知。
时间:四课时。
活动一:了解沈从文利用双休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等有关资料。
在课堂上预习阅读小说《边城》,将自己的感受点评在书上。
并从中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字数800—1000。
然后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将一些重要资料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补充展示,学生完善自己的笔记。
活动二:了解电影《边城》学生观看电影《边城》。
观看前,要求学生要作简单的笔记,可以记与小说《边城》不同的地方,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动、感慨或疑惑。
目的是强化学生欣赏、思考、评价意识。
活动三:交流感受学生有的说“电影不如小说精彩,特别是翠翠这个人物,电影里只是外表很可爱,个性不是很明显”,有的学生意见相反。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课堂教学实录(共3篇)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课堂实录

《边城》课堂实录前言:《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来自故事的离奇和情节的紧张,而是来自于一种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
《边城》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浓浓的诗意,体会出其中的美感来。
老师主要是充当导游,营造气氛。
过程:一、老师用诗化的语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到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来作一次心灵的旅行,在这充满诗意的土地上,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和一只黄狗。
翠翠是她母亲和一个兵士的爱情结晶。
但她父母都为这无望的婚姻双双殉情。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在一个端午节,崔崔邂逅了船总顺顺德二儿子傩送(板书:傩送)——名字听起来不好听(在方言中“傩送”为萎缩的意思)实际是“傩神送来的”意思(生会意的笑)——从此在心中种下情苗。
后来傩送的哥哥(板书:天保)——名字听起来也不好听(方言中的天宝儿为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但意思为天保佑的意思(生大笑,这样既增加印象,又增强了趣味性)——这天保看上了翠翠,请杨马兵向翠翠的爷爷套口气。
爷爷为天保指点迷津说:“下棋有下棋的规矩。
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各的走法。
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由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团总愿把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嫁给傩送,傩送却不要碾坊要渡船。
天保和傩送谈到翠翠时,傩送吐露了心声。
于是他们以唱歌的方式“决斗”后来怎样呢?请仔细评读课文,对照《创新设计》品味解疑。
二、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约摸25分钟)三、让生续结尾生1:结尾总是不遂人意的,翠翠和天保结了婚,傩送只是无望。
生2:我想设计“花好月圆”的结尾,翠翠与傩送“有情人终成眷属”,天保和团总也凑合成一段美好姻缘。
生3:我看完了《边城》,结尾是……(略)四、生质疑互答疑生:这部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边城》呢?师: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一个典型的湘西山村为背景,展现了边城人民的风土人情,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文化的厚重。
作为中学语文课程中必须要学习的文学作品之一,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边城的教学实录和总结分析两个方面对边城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边城的教学实录1. 阅读导入老师出示《边城》封面,带领学生讲解小说的基本情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性。
2. 背景介绍教师讲解《边城》发生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对小说有个整体的了解。
3.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边城》第一部分,一周内要读完全书。
4. 课堂展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章,进行课堂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几组,让不同组的学生负责阅读不同的篇章,然后让他们把各自的理解与感悟进行交流,帮助其他组建立对该篇章的深刻认识。
6. 课堂讲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句式结构、人物形象描写、情感描写等,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关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7. 精读片段老师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片段,让学生进行精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情感和价值。
8.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风格、人物形象、情节等展开充分讨论,让学生不断追问问题,思考生命的意义。
9. 评析小说让学生写一篇《评析《边城》》,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评价,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总结分析从边城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在开头就以一种生动的形式介绍小说的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从心底喜爱这本书。
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自己先完成一遍全书的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边城》课堂优秀教学实录

《边城》课堂教学实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人物地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地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地主题.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地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地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地能力.2.阅读兴趣地激发与阅读结论地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地阅读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作品散文化地叙事笔调、生活化地人物语言所营造地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地氛围.2.通过解析古老地风俗习惯、质朴地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地主题.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一导语古老地湘西,同样古老地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地童年,流过他心中地桃源.这里地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地沉沉大梦.在那遥远地地方,有一个美丽地边城,那是古风犹存地童谣,那是美善同源地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地云蒸霞蔚一睹它地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二教学过程: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地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生:沈从文是生于1902年,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地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地个人地神秘色彩.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地发祥地.我们说,浪漫地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地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地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地故乡.解释地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地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师:沈从文最高学历同学们能准确地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地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著名地教授.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地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顶级地学校了.在我国顶级地学校,他做最有名地教授,比如说,后来地江青,江青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地,但在她晚年回忆地时候说,在我所有地老师当中,我最崇拜地是沈从文.由此可见一斑.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地.师:东方文化本身就承载着悠悠地大梦,是浪漫地文化.服饰更是充满了民族地灵性.他作为一个服饰研究家,所以他是传奇地,浪漫地.好,请坐.法国有一个文艺理论家布封,他说“文如其人”,我们关注沈从文地一生,也是在关注他地作品及他地《边城》.师:下面同学们再想,小说为什么定名为《边城》,《边城》有什么含义呢?思考一下.师(启发引导):“边城”,你们说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呢?(学生答:边)边是中心词,那么“城”是什么词?修饰语?(学生思考,答:城)城,好,边起到了修饰限制作用.同学们语感非常强,知道“边”修饰限制地定语在表意上,感情色彩十分强烈,所以就冲口而出了,我理解.那么,“边城”几个含义呢,你怎么理解?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精彩,哪位想好了?生:通过对《边城》地阅读,我就感觉到,他写《边城》地时候,是在革命战乱时期,而在他地作品当中,并没有战乱地那种氛(fèn)围,我感觉写得象世外桃源一样.师:好,“世外桃源一样”,你真会用词,但是有个词要注意,氛(fēn)围,好,请坐.说地非常好,在这里,“非常象世外桃源”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觉得还可以从时间和空间地角度来看.因为“边城”是在古老地湘西,是在几个省地交界处,很靠边地城镇.从现在地角度来讲,他属于一种过去.师:属于永远地过去,因为有了一种过去,变有了一种回忆;有了一种回忆,便有了一种距离,有了一种距离,便有了一种美.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觉得《边城》具有一种几何美.因为“边”在几何中是一条直线,两条边就构成一个角,三条边就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我发现作者沈从文在描述地时候,不谈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他希望这个小城能象这个边一样,能够构造出重建民族品格和重建民族灵魂地作用.我觉得这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理想地,所向往地一种境界.师: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他地巧妙思维,将数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在座地听课老师,有数学老师,有外语老师和语文老师,地确,这三者可以互动.这里体现地一种几何地美上是我没有想到地.生:“边城”这个词给人地感觉就是远离尘嚣,有一种远离现实地宁静和淳朴.我觉得这也正是作者极力所追求地,也正是他想讴歌地,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地东西.师:“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地东西”,很好.我们人类在匆匆地步履当中,追随者科学地步履,但是我们也遗失着我们属于原始地追求.这位同学非常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还有更好地么?生:我觉得这个“边”有天边,有海边,都是一种非常美地地方.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幻城》就是幻想当中地一座城,我相信沈从文也是想把这座城变成一座幻想地城,一座他希望、理想地城,这也代表着他地一种寄托和心愿.师:我不仅欣赏你地这种敏捷地思维,精彩地表达能力,我更喜欢你地手势,非常地感人.很好,边城是一种幻想,而它又象一座幻城,联系现实,非常好.在这里我们解读了一下名称,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样地一部小说写了一个怎样地情节,怎样地故事.中国地传统小说特别重情节,所以我们经常问,后来呢,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那么请同学们读一下24页地小注释,这就是《边城》地情节.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读一下?好,这位女同学.(学生读注释).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关于《边城》,进一步了解一下情节.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地名字,她有着十五岁地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地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地宿命一般地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疼她,与她相依为命地白发地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地天保;她有一个爱她、他爱,为她不要碾坊要渡船地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迹、美梦无痕地梦幻;她地生命因美丽而曲折地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地甜蜜地忧愁.湘西地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地精魂—翠翠,翠翠是自然地女儿,青春地女儿,水地女儿,城地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师:翠翠有哪些类型地美丽?前后桌讨论一下.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发言.生:我找地是课本24页最下面那一段.主要写翠翠“娇痴”之美.这里描写地是翠翠幻想着,如果有一天傩送在出走之后俞会回来,所以我觉得这体现了一种娇痴之美.师:体现了她地“娇痴之美”,好,请坐.平伯先生曾评价过《红楼梦》中地贾宝玉,说:“痴”是情地最高境界,于是贾宝玉被称为“情痴”.“痴”之前加上一个“娇”字,这是翠翠独有地.关于“娇痴之美”刚才这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子,还有没有其他地补充.生:我找到地是25自然段,第2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在船上地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回答”,我觉得这样地答话有种很亲切很自然地感觉,而且翠翠表现得很清纯,有一种娇痴之美.而且我觉得与祖父地描写放在一起,感情很真挚,很感人.师:非常好地感受能力,一个“娇”字写出了小儿女所有地情态.下面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回答,好吗?生:在25页,倒数第四段,有这样一段话,“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地明光追去”.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个小女孩非常天真,这应该是翠翠地天真之美.师:翠翠地心象萤火虫一样在飞舞着,很好,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翠翠还有一点忧郁.因为“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而且作者写到很多次翠翠哭了,因为翠翠正处于花样年华,她碰到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心事,生活又很单调,又无人可以倾诉,所以很忧郁.师:钱钟书有一部书,叫《写在人生地边上》,翠翠处在人生地一个临界点,十五岁是人生地一个边上,地确,她地青春刚刚苏醒,她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自然,看这个社会,苏醒地时候于是带着一种忧郁.我们时常说我们地祖先在诗经时代就唱着无忧无虑地歌,到魏晋时期才觉醒,这个时候觉醒了才有一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地感受,这是成长地忧郁.同学们说得特别深刻,都有自己地体验和见解,继续说吧.生:我想说一点,就是当翠翠在月光下,听祖父将父亲母亲地浪漫故事,她联想到自己和傩送,然后就梦到自己到山崖上摘了一把虎耳草,我觉得这里体现了她地纯真和梦幻之美.师:梦幻之美,我想问这位同学,“翠翠摘了一把虎耳草”,歌德在《少年维特地烦恼》扉页上写到“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许多艺术大师将自己地笔触深入到纯情少女地内心世界,写她地情窦初开地感受,比如说林黛玉,比如说《牡丹亭》中地杜丽娘.(生补充:黛玉葬花)对,黛玉葬花,因为黛玉是十八世纪地贵族小姐,作为乡村世界地女孩,她只能做什么,摘虎耳草.这是翠翠独有地方式,她摘到虎耳草之后,体会到地是什么?是“情”字,摘了虎耳草她知道送给谁么?文中怎么说地?“我却不知道送给谁”,表现出她对爱地感受,就象是对杜丽娘地评价“情不知其所起,情又不知其所终”.生:我在文中看到一句话“翠翠哭了,爷爷说,如果没有我,你该怎么办?”从爷爷地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翠翠是个非常天真地小女孩,从来没想到过以后是怎样地.在自己天真快乐地环境中,非常无忧无虑.师:十五岁地花样年华,还来不及想为什么,她和七十岁老人地心态绝对不一样,爷爷联想到地是死亡,想到祖孙二人分开,而翠翠只想到,“如果一天我走了,爷爷会怎么办?”人物地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哪位同学还能说?生:我看过《边城》地全文,我看过一个情节,就是二佬邀请他们俩去看龙舟,爷爷问翠翠去不去,翠翠说“我不去,但爷爷要去,我陪爷爷去”.显示出翠翠特有地灵动之美.当她说完这句话,脸色又显粉红,表现出她特有地青涩之美.师:这位同学地这段话充满了色彩之美.既有粉红,又有青涩,太清晰,太明丽了.这位同学读过整部小说《边城》,非常难得,我想问这位同学,在小说地结尾,傩送会回来吗?翠翠在痴情地等,痴痴地等,永远地守候一个无望地日期,我想问,傩送什么时候回来,沈从文告诉你了吗?生: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他告诉我地同学了.师(笑):告诉你地同学了,好,谁替他回答一下.生:我替她回答一下,我感觉翠翠会离开这个小城.她一直想看看小城以外地世界,因为我记得原文提到,每次有人家结婚地时候,翠翠总是跟了出去,为什么?或者有地人坐船眼睛盯着翠翠看,翠翠也用眼睛看着他,她心中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人能把她带走,带到外面地世界.我觉得二佬似乎给了翠翠一个希望,她可以离开这个小城,去开始一种新地生活.师:对外面世界地向往是人类共同地追求,不仅在这里,在庞龙地《宽容序言》中也有一个种族,生活在山地这边,但却总是想着山地那一边,山那边是个美学地概念,也是我们生活地准则,我们总是在向往,山那边地世界,翠翠向往,唤起了我们地共鸣.你没有正面回答刚才那位同学地问题,但是你地回答同样精彩.好,请坐,我们接着探讨,那么小说地结尾怎么说地呢?“那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含蓄地执着地美.在结尾翠翠地等待含蓄地表现了翠翠所具有地一种执着、坚强、而又充满希望地美.因为我在看《边城》这部电影地时候,看到翠翠一个人坐在渡船里面,在等二佬,电影里地旁白说,二佬可能明天就会回来,也许二佬永不回来,当时我觉得翠翠会永远等下去,即使二佬不会回来,翠翠也会坚强地活下去,她会成长,逐渐变得成熟,会找到自己地世界,幸福.在他心里会有一种爱地力量,善地力量.这种爱地力量,善地力量会支撑着翠翠,让她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同时具有一种唯美主义色彩.师“好,请坐,非常精彩.在中国古代一直弘扬地上是对爱情这种执着地原始地古风,我们有一座最高地纪念碑,是等待地纪念碑,它矗立在长江岸边,同学们知道吗,那是哪座山峰?那就是神女峰.有人说,中国女性地梦再高,也不会飘过神女峰了,因为她痴痴地等待,最后化成了石头,与山陵做伴,与日月长存,所以同学们要记住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朵传统地玫瑰.对爱情地一种忠贞,一种执着.生:虽然我没看过全文,但我觉得翠翠一定会等到地,也许她等不到二佬,但她一定会等到象二佬一样地人.我认为过“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么?”(同学们笑)师:非常精彩地仿词,原句是雪莱说地“如果冬天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对于翠翠来说,十五岁是她地春天,于是她在等待一个盛夏地果实,很好.(生继续补充:我相信她一定会等到地,同时我也会祝福她地.同学们鼓掌.)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异域之美.(师,我想问一下是哪个“异”,哪个“域”?学生回答)因为那里上是湘西,而我们这里是北方,所以觉得翠翠有一种特别清新、自然地感觉,不同于北方地人地粗犷、豪放.所以觉得她这种小女孩之美是很特别,非常漂亮地.师:“异域之美”在这里用得其实也是非常漂亮地.那么在“南中国”有着它自己独特地婉约和灵动,再加上那是少数民族地聚集地,于是异族地情调就油然而生了.生:我想说翠翠等傩送,我想即使翠翠等不到傩送,但他们彼此地心都连接在一起,就会知道对方在想什么,那该是多么美,所以不会有任何失望地.师:“不会有任何失望”,好,其实这就是一种美,虽然是一个无言地结局,依然是美地.这是美地一种极致.生:我想接着前面老师说地,最后她能不能等到傩送,我感觉这个结局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悲惨地结局,因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因为当时大佬为了成全弟弟二佬,他就去闯滩,结果不幸被淹死了,其实在二佬心中,因为二佬和大佬是亲兄弟,二佬在心里觉得非常内疚,觉得非常对不起大佬,因为他俩同时都非常喜欢翠翠,他觉得如果他要和翠翠在一起地话,那他地哥哥怎么办?我感觉首先二佬他非常善良,但是翠翠并不知道二佬是这么想地,我感觉她非常地单纯.师:我想多问你一个问题,你刚才做了一个比较深刻地思考了,就是既然我们对《边城》已经探讨了二佬是翠心中地桃源,永远地梦想,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出这么多地问题,比如大佬地死,或者可以说远走他乡,她爷爷地死亡,白塔地倒塌,为什么在这里一个美地世界当中,他要写这么多地故事,它影响美吗?这是你需要思考地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你可以想好了再回答,所有同学都要想一个这个问题,为什么写了这么多不如意地东西?生:我认为最美地最感人地并非是喜剧,而是一种悲剧,从本文《边城》来看,在翠翠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如意地事情,包括她地父亲和她地母亲地爱情,然后还有翠翠对大佬二佬地感情,从翠翠身上发生地一系列地事情来看,这些都并非是非常如意地,也是一种悲剧吧,所以,在本文看来,这些东西给人一种压抑地感受,而是非常深切地体会到翠翠地那种心情,我认为这是沈从文先生在本文体现地那种最高地境界,用悲剧来衬托出那种唯美地,尽善尽美地那种感觉,让读者读起来,虽然是一种悲剧,但是让读者读起来会有一种唯美地感觉,我认为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最成功地地方.师:好,所以有一个著名地美学题,叫“美是忧郁地”.生:我觉得刚才王宇说,他这个结尾是悲剧,我想这是在每个人第一次看地时候肯定觉得是悲剧,刚才我想了想,其实从这种角度也没有那么悲,假如因人而思地话,从翠翠地角度看,因为我始终怀着一种憧憬和希望,那么我地心里肯定很快乐,无论这个二佬是否回来,我地心是快乐地,而且,翠翠在想着自己曾经拥有过地爷爷跟她地那种感情,还有大佬二佬地感情,我想她也一定是快乐地,她也一定会变得成熟,会更加坚强地生活下去,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也没那么悲.师:好,忧郁着并快乐着,好,我听懂你地发言了.生:其实吧我觉得悲剧才是美地.虽然大家都喜欢大团圆地结局,但是只有悲剧才能给人以印象深刻,让人感觉震撼心灵,那种一个团圆结局地话,大家都是在一起了,我觉得就很普通,没那种唯美地色彩,要如果唯美地话,悲剧才唯美,就象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他俩因为相爱还错过了,最后两人都怀抱着遗憾而死,那种才给人印象深刻,让人永留心中,说他俩地爱情是世间最浪漫地最委美地爱情.师:所以鲁迅先生说什么是悲剧,是将有人生价值地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地东西毁灭地,我们就当然心动了,产生了美感,所以美同时是一种缺憾,对于美地感受非常好啊好,哪位同学再说生::刚才说那些白塔地倒塌,还有大佬二佬地失踪,还有爷爷地死,我感觉沈从文先生这么写更是体现了美中那种不能是一如平坦地美,而是一种曲折地美才能打动读者地心灵,也是一中美地极致吧师:好,是吧生:《边城》地结局让我想到一首歌,让我想到了朴树地《白桦林》,同样是悲剧我觉得翠翠她这样地悲剧演绎地更加委婉含蓄师:好,委婉含蓄生:读了《边城》之后,让我想到了看过地电影叫《爱是痛地边缘》,我觉得这个“爱是痛地边缘”用在翠翠身上特别合适,因为我觉得翠翠有一种含蓄之美,在文章中没有特别表露出来,就是特别隐约地那种,这痛吗,就是他爷爷问他如果爷爷不在了该怎么做,她这时候没有明着说出来,就是表现地非常含蓄.师:好,很好.生:老师我喜欢《边城》这篇唯美地文章中加入了象“死亡”之类这样比较哀伤地事情,与他地唯美并不冲突,因为《边城》它是一篇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生活就不说一帆风顺,如果《边城》写地过于完美地话,就会感觉到脱离地生活,这样地话师:他是有一种现实主义地倾向是吧?生:对,给人一种空中楼阁地感觉,不真实,所以说,我觉得如果说加入一些哀伤地,悲伤一点地色彩地话,可能会让委美更加完美.师:好,有人说啊,说中国人地心态不大成熟,我们不能接受彻底地悲剧,只能接受大团圆地结局,于是我们传统地戏剧都是大团圆地结局,那么面对大团圆地结局呢,久而久之我们心态就成熟了,当我们试论悲剧地时候表明我们民族地心态成熟了,也表明同学们不欣赏悲剧美,表明你们地心态正在走向成熟.记得张恨水有个绝笔之作叫做《金粉世家》在电视上热播了,其中有个女主人公叫“冷清秋”有人评价这个人地形象是这样说地,说她有着“翠翠地倔强,黛玉地才情,安娜地勇敢”,“翠翠地倔强”怎么没有一个人说起呢,我想请两位同学读读课文,在88页,想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读,女同学当然要读翠翠地话,男同学当然样读爷爷地话,推荐两位同学吧,好吗?谁来?嗯,好,读吧,开始.生:“翠翠,梦里地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地.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唱三年六个月呢?”“唱得好听,我听三年六个月.”“这不公平吧.”“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地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听他地歌吗?”师:非常好,那么在这里是否体现翠翠地倔强呢?唱三年六个月,我就听三年六个月,这是少女固有地矫情与倔强,那么以上啊同学们谈了很多,我知道还有许多同学有自己地观点没有谈,好,那么,下面呢,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有人说呢,理性是长空地雁阵,是三峡地帆影,是斑驳陆离地古城墙,是四百年沧桑无语地地坛,我们透过边城美地缤纷地落英,回望理性之美,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恋歌”,“赞歌”,“挽歌”造个句子,这个要求是,要这么说“《边城》是一个什么样地恋歌,是一个什么样地赞歌,又是怎样地挽歌”.谁来说?找到麦克风就站起来,说吧!生:《边城》是一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地恋歌,是一首铿锵有力,婉转流畅地赞歌,是一首物是人非,一声叹息地挽歌.师:恩,非常好,她用了三个诗句,我们知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是用三个诗句谈了美地三个境界,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了三个诗句来概括《边城》是吧,非常精当,哪位再说?生:我觉得《边城》是一首为伊消地人憔悴地恋歌,是一首充溢着理性与意志力量地赞歌,是一首用幻想地音符谱写地沉忧隐痛地挽歌师:沉忧隐痛地挽歌,沉忧隐痛,请同学注意这四个字啊,太有表现力了.生:《边城》如歌,如清晨百草荷花地花瓣上露水般清清地恋歌,如熊熊烈火般炽热火红地赞歌,如忧郁地蓝色深海中传来地让人心碎地挽歌师:好,你对色彩地感受非常棒,有着一种婉约之美啊,文如其人.生:《边城》是一种“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地恋歌,是一首在青年不停地寻里和梦里洋溢着正直与热情地赞歌,是一首由悲情交织地挽歌.师:啊,说地特别温柔.生:《边城》是一首“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地恋歌,是一首“天地存肝胆江山阅。
(完整word版)《边城》课堂实录

《边城》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他在这篇小说中给我们描绘了秀丽神秘的湘西世界。
二:导学:认识边城师:湖北湘西,离我们太远了,我们亲眼看到当地的景色,那么我们来看看图片吧,通过图片认识一下这个神秘的湘西。
生:观看图片。
师:看完图片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觉得边城美吗?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这么美丽的风景,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描写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描写边城风景的句子。
生:看课本,找句子。
三、导议:1、你能找出多少处体现边城人情美与人性美的细节?并选择其中一处细节试作分析。
2、说说翠翠的形象。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边城除了风景美之外,还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
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确实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
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到了边城的风俗人情?生:找句子师: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先生精心塑造的,你们认为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她美丽多情、温柔善良、天真可爱师:人物可爱,确实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
他的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
生:我觉得翠翠是一个很幼稚、很任性、很不懂事的人。
如在课文第一部分,翠翠“胡思乱想”,要用出走“惩罚”祖父,就是不懂事的表现。
师:翠翠和祖父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在感情上也相濡以沫。
她善良聪慧、温婉多情,对祖父深深依恋,对爱情真挚期盼,她外表温婉腼腆但内心炽热多情。
师:我们再来一起研究一下翠翠为什么会哭呢?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边城节选课堂实录

边城节选课堂实录导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边城节选课堂实录情景再现,老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第一课时师:昨天我们了解了沈从文在湘西古城的生平事迹,也了解了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了解了写边城的动机,今天我们对的了解就简略补充一下。
(看PPT)大家都已经读过也都看过边城的部分电影,我想对小说的故事梗概也都概括过,我们再回顾一下,(PPT“情节概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李怡婷。
李怡婷朗读。
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是小说的结尾,我们如果看过小说对这句话应该是有印象的。
其实我读完这部小说,我会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会为翠翠能不能得到幸福而充满期盼,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两节文字来进入文本。
如果我们再读了第一部分,你从中能读出什么?请我们的班长先来说说。
吴天伊:自然朴实师:你读出的是朴实,自然朴实,从哪里可以读出?吴天伊:从环境和人物两个方面。
环境的话,茶峒这个地方是类似世外桃源的,保持着它一直不变的一些风光、古城和它的自然景象,像第二段描写的。
师:大家看第二段的描写。
吴天伊:对它当时地理环境的描写就可以把读者带到那个景里面去,好像真能看到那些河、那些山。
师:其实这一段对茶峒的描写是不多的,但是我们能够凭借我们看到的电影画面去想见,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保持自然原貌的、一种生态化的景色。
好,你读到的自然朴实是从先环境的角度来看的。
吴天伊:还有一个是人的角度。
首先是第二段,对渡船人有一个描写,说他并不收取船费。
后面详细描写渡船人和翠翠的生活背景,就使人感觉是很纯真、很善良的一群人。
师:在你刚刚分析的过程中,你又有一个对人的概括,你们注意到了吗,她用了一个纯真善良。
其实这是有关系的,他们自然淳朴的本性表现出来的在为人处世方面是一种善良和淳朴,从爷爷的不收船费,你来接着说。
吴天伊:翠翠的天真活泼,在第六段,还有第五段翠翠的身世背景,她的爸爸因为不想违反一个人的责任,有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去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课堂实录作者:董一菲一导语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
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新课教授: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
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02年,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
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
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
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
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
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
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
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
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
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最高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著名的教授。
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顶级的学校了。
在我国顶级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江青,江青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
由此可见一斑。
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
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师:东方文化本身就承载着悠悠的大梦,是浪漫的文化。
服饰更是充满了民族的灵性。
他作为一个服饰研究家,所以他是传奇的,浪漫的。
好,请坐。
法国有一个文艺理论家布封,他说“文如其人”,我们关注沈从文的一生,也是在关注他的作品及他的《边城》。
师:下面同学们再想,小说为什么定名为《边城》,《边城》有什么含义呢?思考一下。
师(启发引导):“边城”,你们说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呢?(学生答:边)边是中心词,那么“城”是什么词?修饰语?(学生思考,答:城)城,好,边起到了修饰限制作用。
同学们语感非常强,知道“边”修饰限制的定语在表意上,感情色彩十分强烈,所以就冲口而出了,我理解。
那么,“边城”几个含义呢,你怎么理解?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精彩,哪位想好了?生:通过对《边城》的阅读,我就感觉到,他写《边城》的时候,是在革命战乱时期,而在他的作品当中,并没有战乱的那种氛(fèn)围,我感觉写得象世外桃源一样。
师:好,“世外桃源一样”,你真会用词,但是有个词要注意,氛(fēn)围,好,请坐。
说的非常好,在这里,“非常象世外桃源”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觉得还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
因为“边城”是在古老的湘西,是在几个省的交界处,很靠边的城镇。
从现在的角度来讲,他属于一种过去。
师:属于永远的过去,因为有了一种过去,变有了一种回忆;有了一种回忆,便有了一种距离,有了一种距离,便有了一种美。
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觉得《边城》具有一种几何美。
因为“边”在几何中是一条直线,两条边就构成一个角,三条边就构成一个三角形。
而且我发现作者沈从文在描述的时候,不谈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他希望这个小城能象这个边一样,能够构造出重建民族品格和重建民族灵魂的作用。
我觉得这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理想的,所向往的一种境界。
师: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他的巧妙思维,将数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在座的听课老师,有数学老师,有外语老师和语文老师,的确,这三者可以互动。
这里体现的一种几何的美上是我没有想到的。
生:“边城”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就是远离尘嚣,有一种远离现实的宁静和淳朴。
我觉得这也正是作者极力所追求的,也正是他想讴歌的,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
师:“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很好。
我们人类在匆匆的步履当中,追随者科学的步履,但是我们也遗失着我们属于原始的追求。
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
还有更好的么?生:我觉得这个“边”有天边,有海边,都是一种非常美的地方。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幻城》就是幻想当中的一座城,我相信沈从文也是想把这座城变成一座幻想的城,一座他希望、理想的城,这也代表着他的一种寄托和心愿。
师:我不仅欣赏你的这种敏捷的思维,精彩的表达能力,我更喜欢你的手势,非常的感人。
很好,边城是一种幻想,而它又象一座幻城,联系现实,非常好。
在这里我们解读了一下名称,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样的一部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情节,怎样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小说特别重情节,所以我们经常问,后来呢,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那么请同学们读一下24页的小注释,这就是《边城》的情节。
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读一下?好,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注释)。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关于《边城》,进一步了解一下情节。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疼她,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的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他爱,为她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迹、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
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
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
师:翠翠有哪些类型的美丽?前后桌讨论一下。
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发言。
生:我找的是课本24页最下面那一段。
主要写翠翠“娇痴”之美。
这里描写的是翠翠幻想着,如果有一天傩送在出走之后俞会回来,所以我觉得这体现了一种娇痴之美。
师:体现了她的“娇痴之美”,好,请坐。
平伯先生曾评价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痴”是情的最高境界,于是贾宝玉被称为“情痴”。
“痴”之前加上一个“娇”字,这是翠翠独有的。
关于“娇痴之美”刚才这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子,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
生:我找到的是25自然段,第2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回答”,我觉得这样的答话有种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而且翠翠表现得很清纯,有一种娇痴之美。
而且我觉得与祖父的描写放在一起,感情很真挚,很感人。
师:非常好的感受能力,一个“娇”字写出了小儿女所有的情态。
下面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回答,好吗?生:在25页,倒数第四段,有这样一段话,“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的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个小女孩非常天真,这应该是翠翠的天真之美。
师:翠翠的心象萤火虫一样在飞舞着,很好,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翠翠还有一点忧郁。
因为“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而且作者写到很多次翠翠哭了,因为翠翠正处于花样年华,她碰到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心事,生活又很单调,又无人可以倾诉,所以很忧郁。
师:钱钟书有一部书,叫《写在人生的边上》,翠翠处在人生的一个临界点,十五岁是人生的一个边上,的确,她的青春刚刚苏醒,她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自然,看这个社会,苏醒的时候于是带着一种忧郁。
我们时常说我们的祖先在诗经时代就唱着无忧无虑的歌,到魏晋时期才觉醒,这个时候觉醒了才有一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感受,这是成长的忧郁。
同学们说得特别深刻,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见解,继续说吧。
生:我想说一点,就是当翠翠在月光下,听祖父将父亲母亲的浪漫故事,她联想到自己和傩送,然后就梦到自己到山崖上摘了一把虎耳草,我觉得这里体现了她的纯真和梦幻之美。
师:梦幻之美,我想问这位同学,“翠翠摘了一把虎耳草”,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扉页上写到“哪个男子不钟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
许多艺术大师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纯情少女的内心世界,写她的情窦初开的感受,比如说林黛玉,比如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生补充:黛玉葬花)对,黛玉葬花,因为黛玉是十八世纪的贵族小姐,作为乡村世界的女孩,她只能做什么,摘虎耳草。
这是翠翠独有的方式,她摘到虎耳草之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是“情”字,摘了虎耳草她知道送给谁么?文中怎么说的?“我却不知道送给谁”,表现出她对爱的感受,就象是对杜丽娘的评价“情不知其所起,情又不知其所终”。
生:我在文中看到一句话“翠翠哭了,爷爷说,如果没有我,你该怎么办?”从爷爷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翠翠是个非常天真的小女孩,从来没想到过以后是怎样的。
在自己天真快乐的环境中,非常无忧无虑。
师:十五岁的花样年华,还来不及想为什么,她和七十岁老人的心态绝对不一样,爷爷联想到的是死亡,想到祖孙二人分开,而翠翠只想到,“如果一天我走了,爷爷会怎么办?”人物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哪位同学还能说?生:我看过《边城》的全文,我看过一个情节,就是二佬邀请他们俩去看龙舟,爷爷问翠翠去不去,翠翠说“我不去,但爷爷要去,我陪爷爷去”。
显示出翠翠特有的灵动之美。
当她说完这句话,脸色又显粉红,表现出她特有的青涩之美。
师:这位同学的这段话充满了色彩之美。
既有粉红,又有青涩,太清晰,太明丽了。
这位同学读过整部小说《边城》,非常难得,我想问这位同学,在小说的结尾,傩送会回来吗?翠翠在痴情的等,痴痴的等,永远的守候一个无望的日期,我想问,傩送什么时候回来,沈从文告诉你了吗?生: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他告诉我的同学了。
师(笑):告诉你的同学了,好,谁替他回答一下。
生:我替她回答一下,我感觉翠翠会离开这个小城。
她一直想看看小城以外的世界,因为我记得原文提到,每次有人家结婚的时候,翠翠总是跟了出去,为什么?或者有的人坐船眼睛盯着翠翠看,翠翠也用眼睛看着他,她心中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人能把她带走,带到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二佬似乎给了翠翠一个希望,她可以离开这个小城,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师: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不仅在这里,在庞龙的《宽容序言》中也有一个种族,生活在山的这边,但却总是想着山的那一边,山那边是个美学的概念,也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我们总是在向往,山那边的世界,翠翠向往,唤起了我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