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研究_谢蓉

合集下载

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作者:陈珊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7年第2期一、移动互联时代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一)用户需求变化。

移动互联时代下,移动设备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绝大部分用户倾向于利用移动设备获取网络服务。

对于图书馆服务而言,移动用户对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图书馆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这就迫使图书馆必须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手段,给予用户更加便捷的图书馆服务。

(二)服务理念变化。

移动互联时代下,丰富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使得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效用有所削弱。

用户可利用互联网、终端设备获取资源,而不必将图书馆作为各类信息的主要来源。

在此形势下,图书馆必须转变被动式的服务观念,树立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创新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多元化、自动化的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三)服务时间变化。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一般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时间为每天8-12小时,用户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亲自到图书馆获取所需资源。

而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图书馆可为用户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在线服务,用户只需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便可享受到服务。

这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而且还能够降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四)服务方式变化。

移动互联时代下,图书馆服务可将移动终端设备作为服务实施的载体,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信息资源服务。

每位用户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能够获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使得图书馆服务更加细致、精确,保证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服务的独立性。

二、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一)泛在化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应构建起泛在服务模式,将服务拓展到社会网络环境中,使其渗透到用户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层面。

为此,图书馆服务要积极利用社会网络转变传统服务方式,在获取用户真实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个性化检索、推荐等。

图书馆应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图书馆资源与社会网络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泛在化的服务,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将图书馆资源整合到社会网络中,为广大的社会网络用户提供图书馆服务,使用户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获取所需资源,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浅析电子书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浅析电子书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n a t i o n s p e e d a n d mo d e .To a d a p t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E—b ok nd a t h e n e e d s o f r e a d e r s ,l i b r a r y s h o u l d s t a r t wi t h t h e
关 键 词 : 电子 书 ; 图 书馆 ;服 务 模 式
中图分 类号 :G 2 5 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6 1 3 3( 2 0 1 3 )0 3— 0 1 0 9— 0 4
Ef fe c t s 0 f E —b o o k s o n t h e S e r v i c e Mo d e o f t h e Li b r a r y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E —b o o k r e a d i n g h a b i t s f r o m t h e s e r v i c e c o n t e n t s ,r e f o r m s e r v i c e mo d e,s e r v i c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c h a n g e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e r v i c e mo d e l o f l i b r a y. r Ke y wo r d s : e l e c t r o n i c b o o k ;l i b r a r y ;s e r v i c e mo d e ;e f f e c t
HE S h e n g — l i

深化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深化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深化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谢蓉;魏海霞【摘要】网络化、数字化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在于其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再是其拥有的文献资源.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的分析,初步探究在数字环境下,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不断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1(023)001【总页数】3页(P180-182)【关键词】数字环境;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作者】谢蓉;魏海霞【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南充,637000;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构成、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高校图书馆工作观念发生了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向以信息用户为中心转变)。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一个集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相统一的综合性信息服务机构,为信息用户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集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使现代读者既能享受更加人性化的传统信息服务,又能享受高效便捷的数字信息服务。

当前高校图书馆缺少特色信息资源和特色信息服务,难以满足现代读者的信息需求。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的分析,初步探究在数字环境下,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不断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

1 数字图书馆概述数字图书馆是指采用数据技术对文本、语言、音响、图像、影像、影视和科学数据等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并提供网络电子化搜索、阅览以及存取的服务。

它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图书馆资料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跨领域共享的高科技工程技术。

2 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发展好高校数字图书馆是每所高校的重中之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既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综合能力也体现其信息服务的实力与水平。

我国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及实践研究

我国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及实践研究

1 我 国学者 关 于知识 服务模 式 的主 要观 点
[ yw rs i ilir y i l g e ̄e nol g ev el d Ke od ]d t ba ;ho e e n c;k we esrc oe ga l r wd s d i n
知 识 服务 起 源 于上 世 纪 9 代 ,是 在 知 识 经 济 浪潮 和 O年 信 息技 术 发 展 推 动 下 ,适 应 社 会 对 知 识 共 享 与 创 新 需 求 而 产 生 的 ,并 逐 渐 受 到 图 书 情 报 领 域 的 重 视 。 数 字 图 书 馆 的
[ 中图分类号 ]G 5 . [ 207 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02 2 1 )0 —0 1 0 08 8 1(00 9 05— 4
S u y O lt e Kn wld e S r i e M o e a d Pr c ie t d i h o e g e v c d n a tc o g t lLi r re n Ou u t y fDi ia b a is i r Co n r
识服务 、文献型知 识服务 、非 文献型 知识服 务 、网 络信息
资源的整合式服务等 l ;依 据 运 营 模 式 的 不 同 ,将 知 识 服 务 划 分 为结 构 化 参 考 服 务 模 式 、专 业 化 咨 询 团 队 模 式 、律 师 模式 、顾 问公 司模 式 等 J ,另 一 种 基 于 运 营 模 式 的 划 分 是 将 知 识 服 务戈 分 为 静 态 知 识 服 务 和 动 态 知 识 服 务 _ ;依 Ⅱ 4 据 用 户 与 图 书僻 交 互 模 式 的不 同 ,将 知 识 服 务 划 分 为 用 户 自助服 务 模 式 、专 业 化 服 务 模 式 和 个 性 化 服 务 模 式 ;依 据 知 识服 务 的 手 段 ,将 知 识 服 务 划 分 为 知 识 挖 掘 、知 识 组 织 、知 识 开 发 、知 识导 航 、知 识评 价 J 6、知 识共 享 、知 识 管理l等模式。 ’ J 对 以上 观 点 研究 分 析 ,可 以 发 现 ,学 者 们 对 知 识 服 务

智能技术驱动下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研究

智能技术驱动下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研究

智能技术驱动下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研究赵萌(大连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21)[摘要]在概述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从智慧服务、智慧空间、用户分析3个角度分析了图书馆的智慧需求,并从知识信息资源、智能服务空间、智慧服务体系3个维度,构建了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总结指出了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的创新点。

[关键词]智能技术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智慧空间[分类号]G250.7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每一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都伴随着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云存储技术的发展、知识挖掘技术的进步、数据分析技术的创新、移动共享技术的成熟使图书馆由传统的“静态服务”向“智慧服务”方向转变,面向用户智能推送知识资源、面向学者智慧检索科学数据、面向师生读者智慧咨询指导,“智慧服务”在现代图书馆发展建设中无处不在[1]。

国外专家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具有数字感知能力和应用服务反馈的智能集成体”,由图书馆知识资源、硬件设备、智能软件系统组成,通过对感知数据信息的搜集分析,对海量数据挖掘,构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生态系统。

其中,物联网技术、云存储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面对用户需求分析、海量知识资源的挖掘、感知数据的应用,形成的智慧服务系统更加复杂、智能[2]。

由此可见,将一系列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对构建更为智能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智能技术概述1.1智能技术的内涵美国学者兰瑟斯在长期从事控制系统研究后从广义角度将智能技术总结为:“以人类智慧为驱动改变生产力关系,具有创新作用的人工技术体系”。

受到此论点启发,结合21世纪以计算机、互联网、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发展概况,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罗兰教授从狭义角度将智能技术定义为:“以信息硬件设备为基础,具有感知、分析、处理、计算、逻辑能力的人工性技术,如以大量计算机服务器为基础的云存储技术、以海量信息数据为驱动的大数据技术、以智能硬件设备为载体的物联网技术都属于智能技术”。

从用户视角探索新一代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以FOLIO图书馆服务平台为例

从用户视角探索新一代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以FOLIO图书馆服务平台为例

DCWIndustry Observation产业观察179数字通信世界2024.031 图书馆服务系统到平台1.1 国内图书馆服务系统的现状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的服务系统相对于国际先进图书馆一直是处于滞后的状态,近期大多是使用国内商业公司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 s t e m ,I L S )软件,如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的Libsys 图书馆管理系统。

这种ILS 模式的图书馆系统软件仅对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进行存储和简单管理,但在搜索机制和辅助研究的功能上缺乏实用性,难以适应学术和教育的需求。

首先其作为信息搜索工具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检索往往要借助搜索引擎。

其次,面对各项国内外电子资源的数据库没有做好整合处理,需要多次重复检索才能找出所有的资源。

此外,在学术和教育支持上,高校图书馆往往无法有效整合和筛选网络上的课程资源,知识服务并不完备。

但仍有高校图书馆积极做出改变,寻求满足我国高校需求的新型图书馆服务系统。

2016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家ALMA 图书馆服务平台,将图书馆服务平台(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LSP )引入国内。

2017年1月清华大学也将ALMA 作为其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1]。

此后,部分高校引入了国外的图书馆服务平台。

2018年,深圳大学图书馆也在3—9月完成了基于FOLIO 和CLSP 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升级开发[2]。

FOLIO 和商业化LSP 产品正在我国崭露头角。

1.2 国外主流ILS产品的盛行国外的LSP 产品丰富多种,有OCLC 、EBSCO 和Exlibris 等大公司推出的WMS 、EDS 和ALMA 等主流产品,也有FOLIO 、Evergreeen 、Koha 等开源产品,还有可供选择的中等公司的Spydus 等主打澳洲等地的少量其他产品。

根据Marshall Breeding [3]总结的2020年图书馆系统市场报告中的内容,占据LSP 主流的产品逐渐减少为七个,其中ALMA 占据着绝对领先的地位。

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_谢蓉 (1)

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_谢蓉 (1)
〔关键词〕 阅读;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 (2012)03-0023-05
1 图 书 馆 与 阅 读
在人类的科技进化到 能 够 通 过 “注 入” 或 遗 传 方 式直接获取别人的知识之前,阅读是最重要和最主要 的由社会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途径。图书馆作为传 统社会中社会知识的主要保存地和集地,对于阅读 的巨大作用和意义难以估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图书 馆是为了阅读而存在的,而阅读也因为有了图书馆而 得以持续和丰富。
图 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型
上图对于图书馆阅读推广所涉及的各类要素及其 关系进行了图示,这些内容构成了阅读推广工作的基
24
本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是图 书馆作为推广主体,通过一定的推广媒介,利用特定 的设施设备,选择适当的阅读内容并对活动形式进行 一定的设计,从而对阅读 推 广 的 客 体 对 象 (特 定 的 读 者群体)施加影响,并接受反馈不断调整以期达到最 佳效 果 的 所 有 工 作, 是 “图 书 馆 为 培 养 读 者 阅 读 习 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提升读者阅读水平,进而促 进 全 民 阅 读 所 从 事 的 一 切 工 作 的 总 称”〔2〕。
●阅 读 推 广 主 体 回 答 的 是 “谁 来 进 行 阅 读 推 广 ” (Who) 的 问 题。 它 可 以 是 任 何 社 会 组 织 或 个 人 , 如 政府机构、出版社、读者俱乐部、民间团体、名家名 人等,本文主要探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因此主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0BTQ011)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只有在应用和总结了一定 的理论之后才能得到实质的进步和本质的提升,这同 样的道理 在 大 众 传 播 领 域 的 发 展 已 得 到 了 很 好 的 印 证。本文将在后面部分对数字时代初露端倪的几种模 式进行提炼和总结,希望对未来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工 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研究摘要:根据数字图书馆的自身状况和特点,结合电子商务理论和已发展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系统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数字资源销售、镜像服务、中介服务) 和创新服务(知识获取的需求服务和个性化的需求服务) ,并对相应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一、数字图书馆发展电子商务的目的及意义开展电子商务,把信息和服务转换为商品并从中获得利润,是数字图书馆最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当数字资源以及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成为“商品”销售给用户,那么这些“商品”就直接面对着用户的评价和监督,这能够间接的促进数字图书馆资源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走电子商务化道路是数字图书馆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经济保证。

二、数字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及电子商务模式分析(一) 在线数字资源销售。

在线数字资源销售指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向出版商、书店及发行机构出售本馆印刷成型或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权或发行权。

用户的付费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资源数量收费,二是按使用服务的时间收费。

在线数字资源销售服务的基础是在线资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这一服务的核心。

并且由于资源的数量巨大,如何让用户能够方便、快速的找到所需的资源是服务发展的方向。

这不仅涉及到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的搜索技术,还涉及到人工智能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分析等多个方面。

只有不断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易用度和用户体验,才能逐渐提高服务水平,扩大用户群体。

在当前条件下,这种服务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按资源量消费的过程中,由于文档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用户来讲这些文档的价值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数字图书馆缺乏系统的文档评价体系,只能根据文档的来源或篇幅来定价,这使得有些资源的定价不能正确反映资源本身的价值。

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是与一些行业机构或学术机构合作,专门针对一个行业的数字资源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蓉: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研究Xie Rong: E-Lending Service Model for Libraries77电子书是活字印刷以来冲击图书业的一项最大发明[1]。

近年来,电子书的读者人数在蓬勃增长。

2013年1月,亚马逊通告称“历经五年时间,电子书正成为我们十亿元级别的业务,并还在快速增长——去年增长了70%。

相比之下,我们的实体书销售出现了我们作为图书销售商17年以来最低的月增长率,仅有5%的增长”。

[2];2013年6月,普华永道(PWC)则预测,美国电子书在2017年的销售规模将达到82亿美元,超过纸质书[3]。

与此同时,图书馆提供电子书借阅的服务也在迅猛发展,图书馆行业加大了电子书的购买和服务规模。

2012年的美国大学图书馆,95%都提供了电子书服务,其电子书馆藏增长了93%[4]。

而美国公共图书馆,76%开展了免费的电子书借阅服务,自2009年以来涨逾20%[5]。

此外,全美第一座没有纸本书,仅提供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也悄然出现[6]。

而出版界对图书馆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却心存恐惧。

他们通常认为:读者能够从图书馆借到图书,就不会去买书;读者读了电子书,就不会买纸本书。

这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

事实上,借书多的读者,往往是买书多的用户。

电子书与纸本书的此消彼长,并不会造成总量的减少。

相反,电子书由于其方便性、可获得性和性价比,而扩大了销售。

且不说图书馆的存在天然拥有“公共出借权(PLR: Public Lending Rights)”,从逻辑上来说,图书馆也应该如同出借传统纸质图书一样,提供电子书的借阅。

然而,在实践中,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受到诸多限制,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传统的产业链已被打破,新的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研究谢 蓉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展了电子书借阅服务,但却遭遇诸多限制。

本文分析了电子书服务的产业链困境,对图书馆行业开展电子书服务所遭遇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着重归纳了当前崭露头角的几种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参考IFLA和ALA有关电子书服务的指南性文件,阐述了电子书服务需遵守的基本原则,并努力构建理想的电子书借阅模式,为图书馆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开展阅读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电子书 电子书服务 借阅模式 服务模式 数字馆藏建设E-Lending Service Model for LibrariesXie Rong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libraries have encountered various restrictions whilethey were providing e-lending services. The paper analyzed ebook ecology and summarized the dif fi culties met by libraries which struggled to expand their eBooks services. It focused on several emerging and existing business models within ebook industry, and concluded with some basic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some related documents released by IFLA and ALA. It can be referenced by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contribute to establish a stable and balanced business model for libraries eBook lending services.Key words Ebook, Ebook service, Lending model, Service Model, Digital collection development* 本文系201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大学生新媒体阅读及图书馆服务研究”(项目编号:B13042)成果之一。

*DOI:10.13663/ki.lj.2013.11.00678・新技术应用・图书馆杂志(2013年第11期 总第271期)Library Journal(Vol.32.No.11)秩序正在建立。

本文拟对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所处的上下游产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当前崭露头角的一些电子书借阅模式,探讨图书馆开拓电子书服务可能的前景,为图书馆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开展阅读服务提供借鉴。

1 电子书服务的产业链困境在传统的出版产业链中,由于“馆配图书”占据零售市场相当的份额,出版社争先恐后、千方百计地希望将图书销售给图书馆,并在码洋上以较大折扣供给。

而面对新出现的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出版商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或选择性地售卖,或延迟售卖,或以数倍于零售价的价格向图书馆售卖,各类限制和歧视政策纷纷呈现。

在美国的六大出版商中,大型出版商哈珀柯林斯从2010年3月开始,停止向图书馆销售无阅读次数限制的电子书,转而授权每本电子书最多借阅26次,达到限制次数之后图书馆必须重新购买访问权限;2011年11月,企鹅集团宣布停止向图书馆提供新书的电子书借阅;2012年2月,兰登书屋将它的电子书定价提高了300%,换取取消借阅限制;同年10月,企鹅出版社与兰登书屋合并,企鹅重新开始有选择性地向图书馆提供新书的电子版;而从2013年5月8日起,以前不向图书馆提供电子书的阿歇特出版集团,终于放下身段,开始向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提供包括新书在内的电子书,价格定位为纸质版的3倍,若纸质图书出版以后将降为纸质版的1.5倍。

阿歇特出版集团是六大出版社中最后一个向图书馆提供电子书的出版社。

至此,美国面向大众市场的六大出版商都向图书馆供应了电子书,但在品种、政策、定价等方面各出奇招。

国内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还未成气候,出现了一些以提供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及其相关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中间商。

如图书馆购买了超星、方正等电子图书,提供给读者阅读;此外,另一类新型的数字阅读公司正在崛起,如盛大文学旗下的网络文学公司,它们同时也做线下出版等。

总之,无论是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中的中外文电子图书,还是网络文学,对读者数字阅读的影响不可小觑。

目前图书馆行业开展电子书服务所遭遇到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情况:(1)电子图书的权利许可缺少规范。

电子书的版权情况比传统图书复杂,图书馆或租或买,任由出版商决定。

而且,图书馆无法得知作者与出版商之间的权利转让情况,缺乏可参照的统一标准,所获得的权利也有大有小,造成图书馆难以以合理成本、从真正的权利人那里获得所需的权利(主要是传播/借阅权),提供符合图书馆理念的服务。

(2)“首次销售原则”的适应性问题。

传统纸本图书一旦被购买,作为买卖对象的实体图书的所有权就发生了转移。

图书的购买者虽然不能任意复制内容,却拥有了该书的处置权(例如转借、二次销售、“合理使用”或毁坏等),图书版权人无权干涉购买者围绕传播权的各种处置。

这就是“首次销售原则”,意味着图书版权人的支配权到完成销售时即终止。

电子书由于内容极易拷贝,可以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载体而存在,仅仅通过支配载体不足以达到支配内容的目的,因此出版社一般不允许用户自由地支配电子书,否则就无法保证它们不断获得利益。

因此,在电子书领域,“首次销售原则”就遇到了挑战。

不过,近年来在用户团体的坚持下,只要通过数字版权管理(DRM)等手段,能够保证一本书同时只能有一位读者打开(即参照传统图书的利用模式),出版商还是认可图书馆按照传统的借阅方式提供电子书服务。

当然,出版商会根据一定的计算方式,“算出”图书馆由于出借电子书而使他们“受损”的程度,从而反映在销售给图书馆的高定价中。

但无论如何,图书馆由于这种载体和内容的捆绑行为而能“购买”到电子书,而不仅仅只能“租用”,因此获得了对内容的传播权,由此图书馆能继续向读者提供反复借阅的模式。

(3)政策性“歧视”问题。

出版业对图书馆购买电子书常常设置各种障碍,如市场歧视,即不卖(如畅销书不卖)、不全卖(部分图书只卖个人不卖图书馆)或延迟卖等;价格歧视,如上文所介绍的,对图书馆的报价是零谢 蓉: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研究Xie Rong: E-Lending Service Model for Libraries79售价的数倍;附带条件,如规定使用次数、规定外借次数等,或与某些滞销书捆绑销售;服务歧视,如出借一定次数之后必须再次购买,或按照服务对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协议条款等。

(4)设定技术障碍问题。

DRM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项技术障碍。

此外,某些出版商或者中介提供的电子书限定了读者使用的设备或软件,例如亚马逊的电子书只能向拥有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或应用软件的读者出借。

使得图书馆无法进行统一的揭示和服务,无法整合到统一的资源发现系统中,无法得到读者的使用数据,进而无法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也带来无法保障读者的隐私问题等。

(5)业务模式的限制问题。

有些服务模式规定,其出借对象只能是亚马逊的金牌用户,而不一定是图书馆的持卡读者;有的服务模式则规定读者必须到某个图书馆才能下载电子书,完成借阅手续;或只允许面向个人(最终)用户,而不能面向团体读者、机构会员等提供服务;或不允许馆际互借或者联盟成员共享;不提供图书馆永久保存(不提供存档,不具有“永久拥有”权)等。

2 电子书借阅模式电子书是图书馆提供数字阅读的主要形式。

图书馆目前的电子书服务基本上是参照传统图书馆的借阅模式开展,为能够继续符合“首次销售原则”,不得不加上了严格的DRM 和其他与阅读器、平台捆绑的政策,例如有复本控制、借期概念、通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进行统一处理并提供流通服务等[7]。

然而,这种“参照”和“类比”完全是以牺牲数字媒体发挥其无以伦比的优势为代价的。

数字媒体以其数字阅读自由、共享、全网域,随时随地、随处可得而收获众多拥簇者。

作者和出版商要极力控制复制权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除此之外无法通过创造内容而获得利益。

与纸质图书相比,电子书的复制权与传播权很难分离。

一般而言,传播就必然涉及复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版商不对电子书的复本进行严格的版权控制——通过在电子书格式中附加DRM,就会有遭受侵权之虞。

DRM是被最普遍采用的技术限制手段之一。

通过DRM的技术手段来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复本),电子书服务可以完全模拟纸质图书的借阅模式,进行格式捆绑、平台捆绑、服务约束等各种限制。

DRM可以实现很多管理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复本控制和保证“个人用户”使用,一个“复本”只能在一台设备上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