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病

4 , J L 腹泻病是 由多种病原 、 多 种因素引起 的 , 以腹泻为 主要 调的 . 则进行静脉补液。观察组 在对 照组 的基础上 接受 中医方法
使 用我院 自拟药方 , 主要如 下 : 白术 、 公丁香还有茱萸各 3 0 症状 的一组疾病 。急性腹泻可导致脱水 , 而持续 腹泻 可引起消化 治疗 , 吸收 障碍 , 营养不 良, 生长发育落 后及 免疫 功能低 下 , 反 复感 染 g 、 肉桂还有 车前子 2 0 g 、 木香 1 0 g 。 将上述药物 以研粉处理 , 每天 g 左右 , 密封在瓶子里面备用 。另外加上 山莨菪碱 , 等, 他们相继 出现 , 形成 恶性循环 。 因此腹泻病是 5 岁 以下儿童发 取出药粉共 3
性. 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0 . o s ) 。结论 z l  ̄ J L 腹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采取西医和中医结合的综合治疗4 , J L 腹泻病
是非常可行 的方法。
【 关键词】中西 医结合; 小儿腹 泻病
[ 中图分类号】 R 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0 1 4 ) 0 1 ( a ) - 0 1 8 4 — 0 2
机 分成 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5 0例。 其 中观察组男性患儿 2 8 例, 女性患儿 2 2例 ; 年龄最大 的为 5岁 , 年龄 最小 的为 1 个月, 其中 小于 1 个月患儿有 1 例, 年龄 在( 1 ~ 6 ) 个月 的患儿 6例 , ( 7 ~ 1 2 ) 个
月的患儿 2 2例 , ( 2 — 5 ) 岁 的患儿共 2 1 例; 对 照组男性患儿 2 7 例,
然后 在患儿 的神 厥穴处外敷 , 每天换 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 院住 院和门诊 患者 中 , 小儿腹泻 通过醋 将其调制成 为糊状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体会

感 冒后 咳嗽与外感风邪 、 饮食寒凉有关 , 寒痰水饮 是其重
加地龙 、 僵蚕 、 衣各 9 ; 口苦加 柴胡 1 、 蝉 ⑨ g 2 黄芩 1 ; g 0 ⑩食 要 的病机 , 用基础方 随证加减 , 活应用祛 风散寒 , g 应 灵 活血化 痰, 清热润肺 , 止咳解痉等法 , 但使用温肺化饮 法必 须贯穿 于病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避免并发症发生 。 中医学认为 , 引起, 泄 ' J V6 泻 的原因 , 以感受外 邪、 内伤饮食 和脾 胃虚弱等为多见 , 主要 其 的病 变在 于脾 胃, 胃主腐 熟水 谷 , 主运 化精 微 , 因 脾 如脾 胃受
病 , 饮食入 胃, 则 水谷不化 , 精微不布 , 合污而下 , 遂成泄泻 。小
1 资料与方法
吐者加半夏、 生姜 , 腹痛甚者加 白芍 、 木香 , 高热 、 烦渴欲饮者加
石膏 、 寒水石 。饮料方”绿茶 3 、 “ : 白糖 2 食盐 0 ~ 生姜 g 0、 g . 1、 5 g
1 , 片 煎成 2 0m 0 L以作饮料。 口渴 即饮用。
1 疗 效判 定标 准 . 3
本组 4 例 中, 5 显效 4 例 , 9 .1 有效 3 , 66 %; 1 占 11%; 例 占 . %, 2 7 %. 7
3 典型病案
次; 轻度脱水 1 例 , 5 中度脱水 9 , 例 重度脱水 3 , 例 均伴有不 同 程度的酸 中毒 。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 < 0 d 3 例 ,1 × 1 ×l礼 2 >0 1札 l 例 ; 0 3 大便常规 白细胞(~ + )脂肪球(~+ ) O ++ , 0 ++ 。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的主要原因之一。
概述
范围 中医“泄泻”
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 •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 • (2) 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
的毒素、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 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 同时感染肠道。
小儿腹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教学要求
•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治 疗,西医治疗原则;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和液体疗法。
• 熟悉: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西医病因病理 及中医病因病机。
• 了解:小儿腹泻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预 防调护。
概述
定义
•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 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b某些婴儿和儿童的双眼平时就有点凹陷。向母亲询问儿童的双眼与平常相比是正常的还是凹 陷的,有助于正确回答此问题。
c皮肤弹性对腹泻伴有消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儿或儿童或肥胖儿童意义不大。
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
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
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眼窝凹陷,口唇
图1
粘膜干燥(图1),皮肤弹 性差(图2和图3)。
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断蛋白质的消化吸 收能力,测定十二指肠液的脂酶、胆盐浓度 以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状况。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四、小肠粘膜活检 了解慢性腹泻病理生理变化的最可靠方法
诊断
• 1.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流行病学资料)。 •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较该儿平时明显增多。粪呈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1 . 两组病例配穴 .3 2
1 疗 效标准 . 3
疼痛甚者, 走窜不定的加血海 ; 肌肤麻木肿胀者加
邪留络脉而不去 , 血泣不流, 死血形成 , 则新血不生 , 肌肤失荣而致皮肤麻 木不仁”景岳全书・ 《 风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 以气血受湿则濡滞, 濡滞则肢 体沉重而疼痛顽木 , 着而不移 , 是为着痹。治疗上宜舒经活络, ” 祛风除湿 ,
官针》 指出:扬刺者, “ 正内一 , 傍内( 四而浮之 , 纳) 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 是指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 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 刺的部位较为分 散, 故称为扬刺。 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 选用阿是穴是应 用其 以痛为 输的原理 。 加之用 灸法 温 阳起 陷 , 气活血 的作 用 , 用于 阳气 行 多 衰弱 , 沉寒痼冷等疾患。灵枢・ 《 官能》 指出:针所不为 , “ 灸之所宜。三者结 ” 合, 促进了局部行气散瘀、 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 对照组的疗法也具有疏通 经脉之效 , 但经观察可见 , 针刺灸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更为显著 。
( 州省 黔南州 中医院儿 科 贵 贵州 都匀 5 80 ) 5 0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 方法 对4 刨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参苓 白 2 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 治疗. 天后观察疗效。 3 结果 治愈率约为9%. 0 总有效率约为1 0 。 % 结论 采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 泻有较好的治疗 作用。 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
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秋季腹泻;小儿9——11月份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病毒性肠炎,发病急骤,腹泻每日5次以上,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在2周以内。
1.一般资料90例患儿,男57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岁64例,1岁——3岁26例。
症状表现:发病急骤,腹泻频繁呈水样,一日5——10次不定,量多少不等,或屎水随矢气而出,或带有泡沫,有或无恶心呕吐,少数患儿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咽红。
大多数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少数有重度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中性偏高,大便常规大多示消化不良,脂肪球サ——#,个别出现少数白细胞。
2.治疗方法2.1饮食调节给予母乳、米粥喂养,采取少量多次法,渐加清淡,少含脂肪的食物。
2.2西医治疗以本科多年来所用的消食止泻散为主方治疗。
药物组成:维生素b1、b6,食母生,葡萄糖酸钙,病毒灵,将上药每种取10片研细、包装,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剂量。
(一般半岁以内每包分20次服,半岁以后每增加1个月龄减少1次,1岁后每增加2个月龄减少1次,2岁半以上则不再减少。
)若重度脱水,先行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后再按常规治疗。
2.3中医治疗①推拿:以运脾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大肠,推上七节骨,拿双足三里,推涌泉为主。
随症加减:有外感症状配四大手法、拿风池;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热重加推脊。
②药物贴敷:若伴发热,肛门红,便下气臭,用吴茉萸粉碎、过筛,制成吴茉萸粉,每次取5g,醋调后贴双涌泉穴,每日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慢性泄泻48例临床观察

寻常性痤疮 是一 种 毛囊 、 脂腺 的慢性 炎 症 , 发 于颜 皮 好 面 、 背部 , 胸 一般 可无 自觉 症状 , 较重者 可有程 度不 同的痒痛 感觉 , 可形 成黑头 、 白头粉刺 , 色丘疹 , 节 , 肿 , 红 结 囊 瘢痕 等损 害, 以青春期的男女 及 中年女性 较为多见 。青春期 痤疮 大多 与性腺 成熟 , 雌雄性 激素分 泌旺盛 , 刺激 皮脂腺 , 使皮脂 分泌
脾 , 胃虚弱多见 , 脾 迁延 日久 , 复发作 , 反 治疗效果 较差 。笔者 从 20 0 4年以来 , 运用 中西 医结合 治疗小儿 急慢性 泄泻 4 8例 ,
取得 了较 好 的 效果 , 报 道 如 下 。 现 1 临 床 资 料
4 典型病例 张某 , , 个 月 , 女 7 患儿因 1 个月前进食过量 出现泄泻 , 先泻
3 2 治疗 结 果 .
见 表 l 。
表 1 2组 临 床 疗 效 比 较
中图分类号 : B
文献 标 识 码 : 7 . R22 4
文章 编 号 :0 7 3 9 2 1 )7 。 2 ~ O 10 —2 4 ( 0 0 O 一 0 9 2
治 疗组 4 8
4 8 对 照 组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率( )
和对 照 组 。治 疗 组 4 8例 , 2 男 3例 , 2 女 5例 ; 龄 3个 月 ~ 7 年 岁 , 均 年 龄 3岁零 2 月 ; 程 最 短 2d 最 长 6 月 。对 照 平 个 病 , 个 组 4 8例 , 2 男 2例 , 2 例 ; 龄 4个 月 ~ 7 , 均 年 龄 3岁 女 6 年 岁 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46例疗效观察

【 图分 类 号 】 R 2 . 1 【 中 7 3 1 文献 标 识 码 】 B 【 章 编 号 】 1 7 — 8 5 2 1 ) 4 0 4 — 2 文 6 43 6 ( 0 10 - 300
毒 ;5 Ⅲ度 营养不 良、 () 重度 脱 水 循环 衰 竭 的 患儿 及
肠 道外感 染所致 的腹泻 患儿 。 1 5 治 疗方法 . 对 照 组 口服 四联康 、 密达 、 思 叶酸 及 复合维 生素 B; 察 组在 此 基 础 上 给 予 中药 汤 剂 观
上皮 细胞损 害等 , 之 带来 双 糖酶 缺 乏 及 消化 吸 收 随
村 医药 杂 志 ,08 1 ( 1 :- . 20 ,5 1 )6 8
生素 , 明在 基层 医 院, 其农村 治疗 小儿 腹泻 滥用 说 尤
抗生 素 比较 普遍 , 易 引起 抗 生 素相 关 性 腹 泻 。肠 容 道菌群 失调 , 往往 导致 腹 泻 迁延 不 愈 、 发 感 染 , 继 形 成 恶性 循环 , 至危及 生命 。本研 究结果 表 明 , 明 甚 未 确 细菌感 染性腹 泻 时禁 用 或 慎用 抗 生 素 , 条 件 的 有 基 层 医院尽量 做病 原 学 检查 , 以免 耽误 治疗 。单 纯 西 医治疗 无效 时 , 给予 中西 医结合 综合 治疗 , 应 继续 饮食 , 防、 正脱 水 , 预 纠 积极 查 找病 因。尽 管 不少 报 道认 为肠黏膜 保 护剂思 密达及肠 道微 生态疗 法 治疗 小儿迁 延性腹 泻疗 效 满 意 , 临床 仍 有 一 部分 水 样 但
诊 断标准r 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资料 与方 法
20 04年 1 0月 ~20 0 9年 9月 收 治 不 稳定型心绞痛 ( A) U 患者 9 , 2例 既往有冠 心病 、 心绞 痛史 1~l , 0年 在人 院前 3天 内心 绞 痛 至 少 发作 2次 以上 , 机 分 为 两 随 组各 4 6例 。治疗组 4 6例 , 3 男 O例 , 1 女 6 例, 年龄 5 7 5— 7岁 , 平均 6 . ; 5 4岁 对照组 4 , 3 , 1 ,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5 7 6~ 8岁 , 平均 6 . 7 1岁 , 组治疗 前年 龄 、 别 、 两 性 血 脂、 血糖 、 血压 、 吸烟史 、 病程 、 心绞痛发作 情况 、 心功能分级 、 心电图及 药物治疗 、 血 液流变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 显著性 ( P>
准差 ( ±S 表示。组间及组 内计 量资料 ) 比较用 £ 检验 , 有效率用 检验。
结 果
上或 由平坦变 直立 ; ②有效 : 绞痛发 作 心 频率减少 , 程度减轻 , 电图 s— 心 T段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 ; ③无 效 : 绞痛 发作无 改 心 善或加重 ,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统计 学处理 : 所有数据均 以均数土标
s J 患秋季腹泻后 合理 饮食 和适 当 lL , 用药 , 可缩短病程 , 很快恢复 , 则对d J 健 ,L 康影响不 大。如 果 处理 不 当 , 并发 脱 常 水、 中毒及 电解 质紊 乱 , 重者危 及患 酸 严 儿生命 ; 或者导致 病情 迁延 , 造成患 儿营 养不 良,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 婴 幼 儿 秋 季 腹 泻 , 发 生 于 秋 冬 季 多 节, 近年来有 向冬 季后移 的趋势 , 呈散 发 性或小流行 , 普遍 表现 为起 病急 , 吐后 先 泻、 尿少 、 易脱水 , 其发病机制是 由人类轮 状病毒侵入小肠破坏小肠 黏膜绒毛 , 成 造 小肠运转和吸收功能障碍及 电解质紊乱 。 双歧三联活菌有调整肠道 菌群 , 改善 胃肠 道功能作用 。本 方运用 止泻汤具 有健 脾 燥 湿 、 利 湿 热 、 理 胃肠 功 能 。 本 方 中 清 调 葛根清热生津 , 升举 以止泻 ; 白术 、 茯苓健 脾化湿 , 和胃厚 肠 ; 黄芩 、 黄连 清热燥 湿 , 具有抗 病毒作用 ; 泽泻 利小便 而实 大便 ; 甘草和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摸:皮肤弹性c
2021/3/13
西医发病机制
• 3. 非感染性腹泻 •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
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被 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 酸度降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 ,使食物发酵和腐败(即所谓内源性感染), 使消化功能更为紊乱。 • 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 渗透性腹泻),并协同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 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系紊 乱。
2021/3/13
病因病机示意图
感受外邪 脾 胃不腐熟
乳食不节 胃 受
水谷不化 谷反为滞 清浊相干 脾失健运 水反为湿 并走大肠
脾胃虚弱 损 精微不布
风寒泻 泄
阴竭阳脱 气阴两伤 暴泻 湿热泻
慢 惊 风
伤食泻 土虚木旺 久泻 脾虚泻
泻
迁延
阳衰阴盛 久泻 脾肾阳虚泻 日久
疳
证
病因病机
• 1.病因: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 脾肾阳虚
2021/3/13
西医发病机制
• (2)侵袭性肠炎: •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出性腹泻,可直接
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粘膜充血、水肿,炎症 细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患儿排出含有 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结肠由于炎 症病变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并且某 些致病菌还会产生肠毒素,故亦可发生水样腹泻 。
2021/3/13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月 慢性腹泻:病程为2个月以上
2021/3/13
临床表现
(一) 急性腹泻 1.轻型:较轻胃肠道症状,无脱水及全身中
毒症状。 2.重型:较重胃肠道症状,还有较明显的脱
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全身感染中毒 症状。
2021/3/13
西医发病机制
• 2.细菌性肠炎 • (1)肠毒素性肠炎: • 各种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病原体侵入
倡导后,一般仅在腔肠内繁殖,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 缘,不侵入肠粘膜。 • 细菌在肠腔中释放2种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LT), 与小肠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致使三 磷酸腺苷(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 cAMP增多后即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 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l—;耐热肠毒素(ST),通 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变为 环磷酸鸟苷(cGMP),cGMP增多后亦使肠上皮细胞 减少Na+和水的吸收、促进Cl—分泌。两者均使小肠液 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 无脓血的水样便,导致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的毒素、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 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 同时感染肠道。
2021/3/13
西医病因
• 2.非感染因素 • (1) 饮食因素: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性、原
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 活性降低均可引起腹泻。 • (2) 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 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 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 致腹泻。
无脱水征
有些脱水(轻至中度): 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 括一个*所示体征。丢失 水分占体重的3%-10%
重度脱水:患者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上述体征, 其中至少包括一个*所 示体征。丢失水分大于 体重的10%
腹泻病人脱水状态评估表
A
B
C
查看:身体情况a 眼睛b 口渴
良好、清醒 正常
2021/3/13
患儿脱水的评估
1
2
3
望诊 一般情况 良好
眼窝
正常
*烦躁、易激惹 下陷
*嗜睡或昏迷、软弱无 力
明显下陷
眼泪
有
少或无
无
口舌
湿润
干燥
非常干燥
口渴
触诊
皮肤弹性
诊断
2021/3/13
饮水正常 无口渴
*口渴,想喝水
*只能少量饮水或不能 饮水
捏起后 回缩快
*捏起后回缩慢 (小于2秒)
*捏起后回缩很慢 (大于2秒)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教学要求
•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治 疗,西医治疗原则;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和液体疗法。
• 熟悉: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西医病因病理 及中医病因病机。
• 了解:小儿腹泻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预 防调护。
2021/3/13
概述
定义
•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 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2021/3/13
西医发病机制
• 导致腹泻的机制有: •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
渗透活性的物质而致; •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而致; •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而致; •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而致
。
2021/3/13
西医发病机制
• 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 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1/3/13
概述
范围 中医“泄泻”
2021/3/13
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 •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 • (2) 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
• 1.病毒性肠炎 • 各种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
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 则和变短,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 露病变,致使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 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 • 同时,发生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 ,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 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双糖的分 解不全亦造成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的功能障碍,两者均 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
• 2.病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 • 3.病位:脾胃 • 4.病理关键:水湿
2021/3/13
病因病机
• 《幼幼集成.泄泻》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
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 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 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 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