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头孢呋辛钠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

头孢呋辛钠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目的分析头孢呋辛钠联合自配中药进行小儿腹泻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进行腹泻治疗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
观察组患儿单纯的采用头孢呋辛钠联合自配中药的方式来治疗,对照组的患儿则单纯采用头孢呋辛钠来进行治疗。
对于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在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住院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等方面明显的好于对照组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头孢呋辛钠联合中药联合治疗小儿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以及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头孢呋辛钠;腹泻;小儿;治疗小儿腹泻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儿科疾病,由于小儿自身的年龄较小,胃肠自我调节功能还相对较差,因此对于小儿来说腹泻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可能会导致幼儿脱水的现象,从而对于患儿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1]。
因此针对小儿自身的相关特点来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安全性较高以及能迅速改变患儿治疗方法就成为医务工作者必要研究的问题。
文章以科室自行研究的头孢呋辛钠进行小儿腹泻的治疗并且最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先将具体情况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进行腹泻治疗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儿在参与临床试验研究之前其家长均知晓本次的临床实验研究的相关内容,同意参与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为(1.7±2.4)岁;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为(2.4±1.1)岁。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式为: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100 mg/(kg·d),另外同时采用我院自拟中药来辅助治疗,组方为:黄芩、白术、麦芽各5 g,半夏、神曲各10 g,黄连8 g,1剂/d,用水煎服,早晚各一次,连用8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心得体会

4 3 例小 儿腹泻病例进行 中医辨证施 治 ,采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思路 , 收到较好 的疗 效 , 现介绍如下 。
1 临床资料
用藿香正气散方加减治之 。结 合腹部按摩 , 按揉神阕 、 气海 、 关
元等穴 3 a r i n 5 a r i n , 并点按两侧 阴陵泉 l a r i n 。 具体方药 : 藿香 、
泻, 用 白头翁汤或葛根岑连汤加减治之。结合腹部按摩 , 按顺时针 按揉脐部 3 ai r n 一 5 mi n加点揉两侧足三里 、 阴陵泉各 1 ai r n 。具体
方药 : 白 头翁、 黄连、 黄芩、 葛根 、 茯苓、 白术、 山药 、 扁豆 。 恶心者加
竹茹 、 半夏 , 厌食 者加三仙 , 口渴者加 生地 、 花粉 , 腹痛 、 里 急后
苏 叶、 白芷 、 白茯苓 、 白术 、 陈皮 、 厚朴 、 炙甘草、 生姜 、 大枣 。 腹痛
1 . 1 一 般资料 选择 2 0 1 1 年 7月一 2 O 1 2年 8月在我 院
中医门诊 及儿科病房就诊的腹泻患儿 4 3 例, 男2 1 例, 女2 2 例,
病程最短 1 d , 最长 1 个月 。 伤食 型 1 3例 , 寒湿 型 1 2例 , 湿热型 8例 , 脾 胃虚弱型 1 O例 。将 4 3例 患儿 分为试验组 2 3例 , 对照 组2 0 例, 2组患儿 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0 . 0 5 o见表 1 。
1 . 2 诊 断标 准
西 医诊 断标准参 照《 儿科 学》 第 七版 中关
重者加 白芍 、 厚朴 , 兼夹食滞者加焦山楂 、 焦神曲。 2 . 3 . 2 试验组治疗方案
2 . 4 脾 胃虚弱型
于, b J L 腹泻 的诊断标 准Ⅲ 。 中医辨证 分型参 照《 新编 中医儿科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的主要原因之一。
概述
范围 中医“泄泻”
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 •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 • (2) 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
的毒素、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 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 同时感染肠道。
小儿腹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教学要求
•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治 疗,西医治疗原则;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和液体疗法。
• 熟悉: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西医病因病理 及中医病因病机。
• 了解:小儿腹泻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预 防调护。
概述
定义
•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 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b某些婴儿和儿童的双眼平时就有点凹陷。向母亲询问儿童的双眼与平常相比是正常的还是凹 陷的,有助于正确回答此问题。
c皮肤弹性对腹泻伴有消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儿或儿童或肥胖儿童意义不大。
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
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
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眼窝凹陷,口唇
图1
粘膜干燥(图1),皮肤弹 性差(图2和图3)。
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断蛋白质的消化吸 收能力,测定十二指肠液的脂酶、胆盐浓度 以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状况。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四、小肠粘膜活检 了解慢性腹泻病理生理变化的最可靠方法
诊断
• 1.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流行病学资料)。 •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较该儿平时明显增多。粪呈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参蒲益 胃汤 正是针 对 上述脾 胃生理 与病 理 特点 而设 。 本方主要 以 四君 子汤 和 失笑 散加减 而 成 , 以期 达到 益气 扶 脾 , 胃化瘀之效 。李 东垣 在 《 胃论》 和 脾 中明确 指出 : 甘温 “ 以补其 中而 升其 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 理研 究证实 , 用甘 ” 使 温益气之药 , 能恢复脾 胃生化气 血运 行水谷 之能 , 能增强 细
平滑肌收缩反应 , 阻止 胃黏 膜细胞 钙离子 的 内流 , 而保护 从 胃黏 膜 , 进 溃疡愈 合 , 促 枳实 宽 中下 气 , 则能 调整 胃肠蠕
在 胃为标 , 与仲景“ 虚则太 阴, 阳明” 实则 之论相符 , 因而临床 治疗时 , 应针对上述特点 , 以辨证为 主 , 证病结 合。用 药不宜 过分偏寒、 偏热 、 壅、 偏 偏塞 , 应宜疏 、 宜和、 宜通 , 不可妄用 亦 攻伐。用药宜平 补平 泻 , 药轻灵 , 用 刚柔 相济 , 温相 益 , 寒 以
愈。临床上把腹 泻病程达 2周 一 2个月 的称迁延 性腹泻 , 腹 泻病程超过 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 , 迁延性腹 泻和慢性腹泻 两 者无 明显概定的 区别故 习惯上 统称迁延 性慢性 腹泻 病。迁 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 , 感染 、 营养物质过敏 、 营养治疗 酶 12 诊疗标准 . 西医诊断符合 19 94年方鹤松 等《 中国腹泻
・
1 4・ 3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1 0 o年 2月第 4卷第 3期
C i JMo mgA p 。e 0 0 v 1 N . hn dD p !Fb2 1 , 0. o3 4.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次哺乳时『 , 日 以减轻 胃肠负担 。人 I J 喂养患儿 , 暂停喂牛奶 ,J 【改 I 喂脱脂奶 、 酸奶或米汤 。叶泻严再者禁 食 6~8h 禁食 期 间要 静 ,
饮 、 并详 细记 录 小 入址 。 2 0  ̄6~ 0 6 1 院 共 收 仲 急 性 睃 泻 患 儿 3 2例 , , , 脉 补 液 , 食 』 逐 渐 恢 复 , 05 2 0 —2木 8 其 t 7 2 7例 , 15例 , 龄 4个 ~ 0 史 7 年 2岁 。忠 儿 腹 泻 水 样 或 蛋 仡 2 5 改善给药护理 ①小儿服药 常 合作 , . 汤约 以浓煎 为 , 丸
2 护 理 措 施 以 护 1作 更 要 细 致 入 微 。① 避 免 一 切 不 良刺 激 , 十婴 做 到走 : 护
说话轻 , 作轻 , 操 勿惊吓患儿 , 证忠 儿充足 的睡眠 , 保 对熟 睡 2 1 严 密观察病情 忠儿人院后及时细致 、 . 伞而准确地 观察 病情 路轻 , ②对 15~ . 3岁的患儿 , 应多予以哄导 、 诱导 、 变化 , 注意 般状况 、 神志 、 精神 、 山色 、 肢体 温度 以及 脉搏 、 呼吸 的患儿勿轻易唤醒 ;
5 8例。经过补液 、 抗病毒 治疗 , 同时采取 中西 结合 护删 , 儿 愈 , 患 可针灸 l里 、 一 气海 、 阳陵泉等穴 。
. 分 但 ,L 均在 2 4 4~ 8h后腹泻减 至每 日 3次 或 3次以 F, 人便 外观 正常 2 6 注重 情志护理 中四 郡 卜 重视精神护理 , 因4 J 具有 易师 , 易醒 , 易哭 , 易惊 , 易饿 , 易兴 等牛州特点 , 与成人 同, 所 或成肜 , 末症状 伞消失 。 临J
样便 , F腹泻 6~ 0次, 每 f 2 多伴有发热 、 呕吐及 卜 感症状 。重 度脱 膏 散 剂 型 , 量 宜 少 , 药 先将 药用 温丌 水 化 开或 蒯 在 - f‘ 、  ̄ t 口服 补 L 内 分 多 水 5例 , 中度 脱水 9 2例 , 度 脱 水 6 轻 5例 。病 程 1~3d 入 院后 液 盐水 内 喂 服 。 一般 宜 窄 腹 喂 药 , 少 量 、 次 喂 入 。注 意 喂 药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2例临床观察

例; 轻度脱水 2 , 4例 中度脱水 1 O例。两组经统计学 处理 , 在年龄 、 病程 、 病情等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5 。 0 0 )
表 1 两组 总体疗 效比较
[ ( ) 例 % ]
2 治疗 方法
2 J 对照组 采用 液体疗法 ( . 包括 口服补液及静 脉补液) 纠正水 、 电解质失衡 , 同时对症处理发热 、 呕
Tr a me to 2 Ca e fI f n i t m n Di r h a b m b n t n o e t n f3 s s o n a t e Au u l a r e y Co i a i fTCM o
a d e t r e cne n W s e n M dii
治疗组 3 2例 , 中西 医结合治 疗; 予 对照组 3 , 4例 予单纯西 医治疗。结果 : 治疗组显效 1 例 , 9 总有 效率 9 .3 ; 0 6 % 对照组显效 1 2
例, 总有效率 7 . l 9 4 %。两组比较 ,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0 0 ) P< .5 。结论 :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小儿秋 季腹 泻, 能明显提 高临床 疗
者。 12 一般 资料 所 有 符 合 诊 断 标 准 的 病 例 共 6 . 6
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两组 。治疗组 3 2例 , 年龄 平均 7 个月 5 , 中 7个月以下者 1 ; 天 其 4例 病程平 均 23 .l天 , 泻次 数 5— O次/ , 0次/ 者 1 腹 2 天 >1 天 7 例; 发热 2 6例 , 呕吐 2 3例 ; 轻度脱水 2 例, 1 中度脱 P S 0中进行 。 2 水 1 例 。对照组 3 , 1 4例 年龄平均 7个月 8天 , S S l. 其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 个月以下者 1 例 ; 2 病程平 均 24 天; . l 腹泻次数 5 33 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 比较 , . ( 00 ) ( 表 1 P< .5 。 见 ) 1 9次/ , 0次/ 天 >1 天者 1 ; 热 2 6例 发 8例 , 吐 2 呕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118例临床分析

[] 2 张清. 参苓 白术散 在 儿科 临床 的应 用体会. 中国 中医药信 息
杂 志 ,00,( )7 . 2 0 7 2 :0
有止 , 清浊各行其道 , 杜生湿 之源 , 化已成之湿 , 药力平和 , 温而不
燥 , 降调 和, 升 呕吐泻痢 自然 可愈 。 神阙穴位于腹部中央 , 系血脉之蒂 , 为精 、 、 、 往来之枢 神 气 血 要, 内通 五脏而 系于 肾, 与脾 、 肾关 系最为密切 , 胃、 且边 于十二经 脉, 为经络 之总枢 。现代 医学 认为 , 脐下腹膜 具有 丰富 的神 经末 梢及毛细血管网 , 且无脂 肪组织 , 屏障功 能较薄 弱 , 敏感 度较 高。 笔者采用温 中散 寒、 芳香华 湿 、 补气健 脾进 行外 治 , 到益脾 助 达 运 , 中止泻功效 。 和 总之 , 慢性腹泻治疗 困难 , 临床治疗 中能充分进行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 应用 中医药达 到益 气健 脾、 湿止 泻功 效 , 渗 应用 安全 可
采取 口服妈咪爱 、 思密达 , 连续应 用 1 。 0d 显效: 大便 成形 , 2次/d 食 欲好 , 1~ , 面色
养物质吸收不 良, 营养不 良, 免疫功能低下等 。以大便性状 ( 花 蛋 样、 水样 、 稀烂 ) 改变或大便量增加 或大 便次数增 加为主 要特征 。 大便检查 : 多正 常或少 量 白细胞 或脂 肪球 , 未分 离 出轮 状病 毒 。
≠ 医 药 ≯ 。 一 ≯ 7 ≯ 多 ≯ 。 量 ≯
≯ - 。 |i 。:l .l .。 ≯ 参 曩 ≯ 。 ≯ 。 l . ≯ 1 。 ≯≤ _
参 考 文 献
参苓 白术散为主方 , 参苓 白术散 出 自《 太平 惠 民和剂局 方》 主治 ,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

泻的 患 儿 作 为 本 次 临床 观 察 的研 究对 象 , 将所选取的 6 2例 难 治 性 腹 泻 的 患 儿 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的 方 法 进 行 治 疗 , 治疗周期为 7 d, 观 察 惠 儿 的 治疗 效 果 。 结 果 治 疗 组 中痊 愈 1 6例 , 有效 1 2例 , 总有 效率 为 9 0 0%; 对 照 组 中痊 愈 1 3例 , 有效 1 0例 , 总有效率为 7 4 . 2 %。 两 组 结 果 比较 差 异 显著 ( P < O . O 1 ) 。 具 有统 计 学意 义。 结 论 在 治 疗 小 儿 难 治性 腹 泻方 面 ,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效 果 显 著 , 值 得 临床 推 广使 用 。
1资 料 与 方 法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见表 1 。 表1 观 察组和对照组 7 d 治疗后的疗效b 较【 n ( %) 】
注: 两组 比较 差 异 显 著 ( P < 0 . O 1 )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泻是好 发于婴幼儿中的常见病 , 一般情况下不会影 响患儿 的 生命安全 , 但是如果腹泻持续时 间过长 , 甚至拖几个 月都不愈 , 那么 会导 致患儿营养不 良, 影响患 儿的生长发育 , 严重 的更 是会危及 患 儿生命 安全 , 正是 因为小儿难 治性 腹泻有着 如此严重 的后果 , 所以 临床 医生一直在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米治疗& J L 难治性腹泻。 中西医结合是 目 前 国内较为看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西药迅速缓 解疾病 的症状 , 中药缓慢 、 有力地调理患者的身体 。中西医结合治疗
பைடு நூலகம்
『 3 ] 钟超, 何 业健, 李淑青 , 等3 0 3 6 倒 儿科 呼吸 系统疾病抗茵药物使 用状 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10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法,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则为86.2%,将两个小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将两个小组的平均疗程、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对小儿腹泻进行临床治疗,不仅效果显著,住院时间较短,还可以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
标签:中西医结合、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主要指的是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在临床上的症状为呕吐、腹泻等,具有发病快、发病次数频繁的特点,对婴幼儿的身体影响较大[1]。
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小儿腹泻的出现概率在临床上仅低于呼吸道感染,秋末初春为该病的高发期,因此在临床上也被称之为秋季腹泻。
在本文中,主要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10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法,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对小儿腹泻进行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出现并发症概率小,可以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10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患儿在入院之前,都出现了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在入院之后,经检查确诊为小儿腹泻。
在对照组的55例患儿中,27例患儿为男性,28例患儿为女性,年龄5个月~5岁,病程1~26d,平均病程为(1
2.5±
3.2)d,其中,21例患儿为轻度脱水,26例患儿为中度脱水,8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在观察组的55例患儿中,29例患儿为男性,26例患儿为女性,年龄6个月~
4.9歲,病程2~30d,平均病程为(1
5.5±3.7)d,其中,23例患儿为轻度脱水,25例患儿为中度脱水,7例患儿为重度脱水。
两组患儿的病情、年龄以及性别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基础治疗:两组患儿在6~12h之内,均不能进食,将患儿的脱水程度作为基本依据,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对于对照组的患儿,在临床上运用单纯的西药进行治疗,给予蒙脱石散,3次/d,口服,1岁以下患儿剂量为1g/次,1~2岁患儿剂量为每次1~2g,2岁以上患儿的剂量为2~3g。
观察组患儿在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医进行综合治疗,运用健脾止泻汤进行加减,基本药方:木香4g、莱菔子6g、薏苡仁7g、厚朴4g、白术5g、枳壳4g、扁豆衣6g、党参5g。
如果患儿出现严重的呕吐症状,可以在药方中加入竹茹5g、
半夏4g;如果患儿出现明显的湿热症状,可以在药方中加入葛根4g、黄连4g、黄芩4g。
1.3 判定疗效基本标准:在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时,主要分为3个标准:
①痊愈。
患儿大便形状与次数恢复正常,没有出现任何小儿腹泻临床症状;②有效。
患儿大便形状与次数改善明显,出现轻微临床症状;③无效。
患儿大便形状、次数与临床症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或者病情进一步加强。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则为86.2%。
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55,n/%]组别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3/59.918/32.83/6.952/93.1对照组20/36.527/49.07/13.948/86.2注:x2=13.02,P<0.05
3. 讨论
在临床儿科上,小儿腹泻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秋末初春为该病的高发期,因此也被称之为秋季腹泻,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在现代医学中,普遍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因为病毒对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入侵,使肠道细胞出现脱落、坏死以及变性,降低肠道吸收钠、水的能力,从而导致腹泻[2]。
由于当前还没有研发出治疗效果较强的抗病毒药物,所以针对小儿腹泻患者,临床上主要采用西医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佳。
在中医学上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因为小肠不能分清别浊,肠道注入水湿,从而发生腹泻。
由于小儿尚处于身体发育期,身体各项机能较弱,所以中医上在对小儿腹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主要以健脾助运、利尿化湿为主。
本文在对小儿腹泻患儿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健脾止泻汤进行加减,配方中的中药成分,都具有清热解毒、温中理气、健脾燥湿以及消食除胀等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则为86.2%。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对小儿腹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不仅住院时间短,出现并发症概率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效提高该病的临床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万岭.于学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95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2):3149-3150.
[2]单既利.郭术春.刘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180例疗效观察[J].中国
医药导报,2009(22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