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专题之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_secret

合集下载

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

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

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
结构薄弱层是指建筑或土木工程中的某些部位的结构强度或稳定性相对较弱的区域。

这些区域可能由于设计、材料、施工或其他因素而出现薄弱层现象。

控制结构薄弱层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料研究:在设计之前,进行详细的资料研究,包括类似于已有结构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可能出现薄弱层的位置和原因。

这可以帮助工程师在设计中避免或减少薄弱层的出现。

2. 强度分析:进行详细的强度分析,包括使用适当的材料参数和实际载荷来计算各个部位的应力和变形。

这样可以确保结构在实际使用条件下,不会出现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变形超过允许范围。

3. 合理设计: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到可能出现薄弱层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增强这些区域的结构强度。

例如,可以增加钢筋数量、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等。

4. 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所有的施工步骤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例如,对于混凝土结构,需要对混凝土的配料、浇筑和养护进行监控,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符合要求。

5. 监测和维护:对于存在结构薄弱层的建筑或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结构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薄弱层问
题,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控制结构薄弱层需要从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控制,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刚度比(薄弱层)_祝耀林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刚度比(薄弱层)_祝耀林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刚度比(薄弱层)_祝耀林.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刚度比(薄弱层)_祝耀林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祝耀林祝耀林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刚度比(薄弱层)2008-07-03 19:29《高规》4.4.2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高规》5.1.14对于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包括某楼层抗侧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应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高规》附录E.0.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r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不应大于1.3。

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三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

《抗震》E.2.1 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实现:1.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

2.层刚度的计算方法: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唯一的比。

3.对于薄弱层,程序将该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放大系数。

4.用户可以人工指定薄弱层。

5.对于大多数一般的结构应选择第三种层刚度算法;多层结构选第一种,有斜撑的钢结构选第二种。

6.用第三种方法时,要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2遍。

受剪承载力比(薄弱层)

受剪承载力比(薄弱层)

《高规》4.4.3、5.1.14 规定,A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
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的受剪承载力的 65%;B 级高度高层建筑楼
层层间抗侧力构件的受剪力不应小于上一层的 75%。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 80%,其薄弱层对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viewdiary.13567292.html 引用到我的博客:0 | 收藏到我的博客 PKPM 系列新规范... 上一篇 | 下一篇 PKPM 系列新规范...
我的广告
2 1 0.5116E+04 0.5209E+04 1.41 1.34
1 1 0.1194E+05 0.1280E+05 2.33 2.46
1.TAT TAT-M.OUT
**********************************************************************
*
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
**********************************************************************
Ratio_Bu: 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
受剪承载力比(薄弱层).txt 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
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PKPM 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受剪承载力比(薄
弱层) PKPM 结构设计应用 PKPM 结构设计应用 宁司结构设计博客注册设为首页帮助首页|

薄弱层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薄弱层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结构薄弱层‎控制及验算‎SATWE‎软件对结构‎薄弱层的判‎断一、规范要求,程序也能自‎动判断为薄‎弱层的情况‎程序自动验‎算抗规表3‎.4.2-2的第1条‎“侧向刚度不‎规则”,自动判断出‎满足这条规‎定的薄弱层‎。

需要说明的‎是,抗规3.4.2条表3.4.2-2中刚度比‎的计算方法‎采用的是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受结‎,并非剪弯刚‎度和剪切刚‎度,这一点在3‎.4.3的条文说‎明中有明确‎规定。

二、规范要求,但程序不能‎自动判断为‎薄弱层的情‎况(1)有些情况,如框支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层,程序可能根‎据计算结果‎,按照表3.4.2-2的第1条‎判断出它不‎属于薄弱层‎,但是按照表‎3.4-2-2的第2条‎“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判断,转换层应该‎为薄弱层转‎,因此设计人‎员要人为指‎定转换层为‎薄弱层,否则会留下‎遗患。

(2)程序不能自‎动判断满足‎表3.4-2-2第3条“楼层承载力‎突变”的楼层为薄‎弱层,但在WMA‎SS.OUT文件‎中输出了楼‎层受剪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其是否为薄‎弱层需要设‎计人员人为‎指定。

(3)抗规条文3‎.4.2和3.4.3说明:除了表3.4.2 所列的不规‎则,美国UBC ‎(1997)的规定中,…,对竖向不规‎则尚有相邻‎楼层质量比‎大于150‎%或竖向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内收进的‎尺寸大于构‎件的长度(如棋盘式布‎置)等。

最新版的程‎序在WMA‎SS.OUT文件‎中输出了相‎邻楼层质量‎比,但没有做薄‎弱层的判断‎,需要设计人‎员人为指定‎。

(4)错层结构其‎层间刚度很‎难定义,所以为保险‎起见,可将所有错‎层都定义为‎薄弱层。

对于这种由‎于填充墙相‎邻层布置数‎量差异大造‎成的薄弱楼‎层,也最好指定‎为薄弱层。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工‎程中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A 控制意义:避免薄弱层‎的轻易出现‎,若不可避免‎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加‎强B 规范条文高规的4.4.2、5.1.14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pkpm专题之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_secret

pkpm专题之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_secret

专题三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在02版“抗规”关于结构沿竖向规则性要求中,对侧向刚度不规则定义一种薄弱层的概念;在89版“抗规”中,原先就有的弹塑性薄弱层的概念。

这两种薄弱层概念一并在此说明,解释在计算机软件中怎样实现的,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 结构层刚度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1.1 规范条文高规的4.4.2、5.1.14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另外高规附录E.0.2条规定,当底部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尚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

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1.2 软件实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时,抗震规范和高规建议的计算层刚度的下列方法(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方法1: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剪切刚度:K i = G i A i / h i方法2:高规附录E.0.2建议的方法——剪弯刚度:K i = V i / Δi方法3:抗震规范的3.4.2和3.4.3条文说明及高规建议的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K i = V i / Δi软件已全部实现。

程序提供三种方法的选择项,用户可以选用其中之一。

程序隐含的方法是第3种,即地震作用下层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

对于薄弱层:(1)程序将该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2)程序设有‘指定薄弱层’项。

用户可手工指定薄弱层;(3)这三种计算方法有差异是正常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4)对于大多数一般的结构应选择第第3种层刚度算法;(5)对于多层结构可以选择第1种层刚度算法;(6)对于有斜支撑的钢结构可以选择第2种层刚度算法。

薄弱层的概念

薄弱层的概念

薄弱层的概念嘿,大家好哇!今天咱来聊聊薄弱层是啥玩意儿。

有一回啊,我去一个工地玩。

那个工地正在盖大楼呢,可热闹了。

我看着那些高高的大楼,心里就想,这大楼是咋盖起来的呢?这时候,一个工程师叔叔走过来,跟我聊了起来。

他说啊,盖大楼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得考虑很多问题呢。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薄弱层。

我就好奇了,啥是薄弱层啊?叔叔就给我解释了。

他说啊,薄弱层就是大楼里比较脆弱的那一层。

就像我们人一样,身体有强壮的地方,也有比较脆弱的地方。

大楼也一样,有些楼层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就比较容易出问题。

比如说,地震来了,或者风很大的时候,薄弱层就可能会先坏掉。

我一听,嘿,这可不得了。

那咋知道哪个是薄弱层呢?叔叔说,这就得通过计算和分析了。

工程师们会根据大楼的结构、材料、高度等等因素,来判断哪个楼层可能是薄弱层。

然后呢,他们就会采取一些措施,让薄弱层变得更结实。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玩积木。

有时候我搭的积木塔,就会有一层比较松,一推就倒。

那一层就是薄弱层吧。

大楼也是一样,如果有一层不结实,那就会影响整个大楼的安全。

工程师叔叔还说,薄弱层不一定是固定的一层哦。

有时候,因为设计不合理,或者施工质量不好,本来不是薄弱层的楼层也可能变成薄弱层。

所以啊,盖大楼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不能让薄弱层出现问题。

我觉得薄弱层这个概念还挺有意思的。

它让我知道了,盖大楼可不是随便盖盖就行的,得考虑很多复杂的问题呢。

以后我再看到大楼,就会想起薄弱层这个概念,也会更加佩服那些工程师们。

嘿嘿。

结构中软弱层和薄弱层区别

结构中软弱层和薄弱层区别

结构中软弱层和薄弱层区别软弱层是指结构中存在着一些较弱的区域,与周围的材料相比,这些区域的材料强度较低或者承载能力较差。

软弱层的产生有许多原因,如设计不当、施工质量差、材料老化等。

软弱层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结构的局部破坏或者整体失稳,进而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例如,在混凝土结构中,软弱层可能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问题导致的,或者是由于混凝土中存在空鼓或裂缝等问题。

薄弱层是指结构中存在着一些较薄的区域,与周围的材料相比,这些区域的厚度较小。

薄弱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设计尺寸不合理、施工误差等原因导致的。

与软弱层相比,薄弱层更加容易引发结构的破坏,因为薄弱层的承载能力比较低,容易造成结构的局部破坏甚至塌陷。

例如,在混凝土梁中,如果梁的底部存在薄弱层,当荷载增加时,这些薄弱层可能会出现剪切破坏,导致梁的失稳。

软弱层和薄弱层的区别在于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

软弱层是由较低强度的材料或者较差的承载能力导致的,它们可能会引发结构的局部破坏。

而薄弱层则是由于结构材料薄度较小导致的,它们更容易引发结构的整体破坏。

另外,软弱层的产生更多会涉及到材料的性质和配合比等问题,而薄弱层的产生更多涉及到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等问题。

为了解决软弱层和薄弱层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设计合理:在结构设计阶段,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结构的材料性质和尺寸。

同时,需要注意材料的承载能力和强度要求,避免在结构中出现过多的软弱层和薄弱层。

2.施工质量控制:在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确保结构中各个部分的材料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需要加强对软弱层和薄弱层的加固处理,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3.维护管理:在结构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维护管理,检查结构中是否存在软弱层和薄弱层等问题。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加固,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之,软弱层和薄弱层是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它们都可能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

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

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结构薄弱层是指建筑结构中一些部位或材料的强度、刚度等特性相对较弱,容易发生断裂、塌陷等情况。

为了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结构薄弱层进行验算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验算和控制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一、验算1.强度验算:对结构薄弱层的强度进行验算是确保其能够承受设计荷载的重要手段。

验算时需根据设计荷载和相关规范计算并比较所选材料或构件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发现强度不符合要求,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增加钢筋数量、更换更强的材料等。

2.刚度验算:刚度验算主要是针对结构薄弱层的变形和位移进行计算,确保其在受力过程中不发生过大的变形,使结构整体保持稳定。

验算时需考虑结构的整体刚度、受力情况以及不同部位的刚度差异等因素。

如果发现刚度差异过大,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刚性连接件、增加支撑等来平衡刚度差异。

3.稳定性验算:对结构薄弱层的稳定性进行验算是确保其在受力过程中不会发生失稳的重要手段。

验算时需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和承载力等因素。

根据相关规范和经验判断,对结构进行稳定性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如增加剪力墙、设置撑杆等。

二、控制1.设计控制:在结构设计阶段,应根据相关规范和经验对结构薄弱层进行合理的设计控制。

例如,在构造柱时应避免过长的柱子,以增加其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在选择材料时应考虑其强度和刚度等因素,以保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2.施工控制: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对结构薄弱层进行专门的施工控制。

例如,在混凝土浇筑时应严格控制浇筑质量,避免悬挑部位出现空鼓、裂缝等问题;在安装钢结构时应确保连接牢固、无松动现象等。

3.日常维护控制:结构薄弱层的维护对于其长期稳定运行非常重要。

应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维护结构薄弱层,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例如,定期检查结构的裂缝、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综上所述,对结构薄弱层进行验算和控制是确保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在02版“抗规”关于结构沿竖向规则性要求中,对侧向刚度不规则定义一种薄弱层的概念;在89版“抗规”中,原先就有的弹塑性薄弱层的概念。

这两种薄弱层概念一并在此说明,解释在计算机软件中怎样实现的,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 结构层刚度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1.1 规范条文高规的4.4.2、5.1.14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另外高规附录E.0.2条规定,当底部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尚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

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1.2 软件实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时,抗震规范和高规建议的计算层刚度的下列方法(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方法1: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剪切刚度:K i = G i A i / h i方法2:高规附录E.0.2建议的方法——剪弯刚度:K i = V i / Δi方法3:抗震规范的3.4.2和3.4.3条文说明及高规建议的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K i = V i / Δi软件已全部实现。

程序提供三种方法的选择项,用户可以选用其中之一。

程序隐含的方法是第3种,即地震作用下层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

对于薄弱层:(1)程序将该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2)程序设有‘指定薄弱层’项。

用户可手工指定薄弱层;(3)这三种计算方法有差异是正常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4)对于大多数一般的结构应选择第第3种层刚度算法;(5)对于多层结构可以选择第1种层刚度算法;(6)对于有斜支撑的钢结构可以选择第2种层刚度算法。

选择第3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和刚度比控制时,一般要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

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

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并找出薄弱层。

再在真实条件下计算,并且检查原找出的薄弱层是否得到确认,完成其它计算。

转换层是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薄弱层。

不管该层程序判断是否满足刚度比要求,用户都应将该层手工置为“薄弱层”。

第3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结构类型计算刚度比及薄弱层,且比其它二种方法更易通过刚度比验算。

1.3 操作方法分为‘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和‘指定薄弱层’的操作。

SATWE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①进入菜单《2.结构分析和构件内力计算》→《SA TWE计算控制参数》在‘层刚度比计算’框中的三个任选项-‘剪切刚度’、‘剪弯刚度’或‘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内选一打‘·’,则可。

指定薄弱层,此时程序自动判定的薄弱层仍旧调整进入菜单《1.接PM生成SATWE数据》→《1.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调整信息》在‘指定的薄弱层个数’项内填入要用户设定薄弱层的总层数,再在‘各薄弱层层号’项内填入薄弱层的结构层号。

TAT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进入菜单《3.结构内力,配筋计算》→《计算选择》在‘层刚度计算选择’框中的三个任选项-‘剪切层刚度’、‘剪弯层刚度’或‘平均剪力/平均层间位移’内选一打‘·’,则可。

指定薄弱层,此时程序自动判定的薄弱层仍旧放大1.15进入菜单《2.数据检查和图形检查》→《3.参数修正》→《调整信息》在‘考虑附加薄弱层地震剪力的人工调整’项内打‘√’,此时弹出‘折减系数’菜单。

在指定薄弱层的层号行中填入X方向、Y方向的薄弱层放大系数值。

注意:程序按填入的放大系数调整,不一定是1.15。

PMSAP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进入菜单《3.参数补充与修改》→《设计信息》。

在‘楼层刚度比计算’框中的三个任选项-‘剪切刚度算法’、‘剪弯刚度算法’或‘地震层间剪力比地震层间位移算法’内选一。

指定薄弱层,此时程序自动判定的薄弱层仍旧调整进入菜单《3.参数补充与修改》→《计算调整信息》在‘指定的薄弱层个数’项中填入要用户设定薄弱层的总层数,再在‘指定的各薄弱层层号’项内填入薄弱层的结构层号。

1.4 关联操作‘刚性楼板假定’:设定第三种层刚度比计算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时,一般应该有刚性楼板假定。

‘地下室’:层刚度比计算用于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的判定条件。

但注意,用第三种层刚度比计算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计算层刚度比时,已经考虑了地下室的基础回填土的约束刚度,所以是不符合规范规定的。

此时用户可以如下操作:(1)将地下室信息中‘回填土对地下室的约束相对刚度比’填为0,先算一遍,判定地下室是否可作为嵌固端。

(2)用第一种层刚度比计算方法(剪切刚度比)先算一遍,判定地下室是否可作为嵌固端。

‘转换层上、下刚度突变的控制’:选取那种层刚度计算方法要按高规规定方法进行。

1.5 结果说明程序逐层输出每一层层刚度比和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SATWE层刚度比和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可在WMASS.OUT中查看。

如以下所示: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Ratx,Raty: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Ratx1,Raty1: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RJX,RJY,RJZ: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 Floor No:1,Tower No.:1Xstif= 45.7917(m),Ystif= -11.6787(m),Alf = 0.0000(Degree)Xmass= 50.9751(m),Ymass= -13.9529(m),Gmass= 1022.9373(t)Eex = 0.4070,Eey = 0.1706Ratx = 1.0000,Raty = 1.0000Ratx1= 2.1582,Raty1= 2.3140,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RJX = 4.7175E+06(kN/m),RJY = 4.7783E+06(kN/m),RJZ = 0.0000E+00(kN/m)TAT层刚度比和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可在TA T-M.OUT中查看。

如以下所示:---------------------------------------------------------| 各层附加薄弱层地震剪力的人工调整系数|----------------------------------------------------------层号:Nfloor = 4 调整系数:X向WakeX = 1.00 Y向WakeY = 1.00层号:Nfloor = 3 调整系数:X向WakeX = 1.00 Y向WakeY = 1.00层号:Nfloor = 2 调整系数:X向WakeX = 1.15 Y向WakeY = 1.15层号:Nfloor = 1 调整系数:X向WakeX = 1.00 Y向WakeY = 1.00****************************************************************** 第四部分各层层刚度、刚度中心、刚度比******************************************************************各层(地震平均剪力/平均层间位移)刚度、刚度比等,其中:Ratio_d1:表示本层与下一层的层刚度之比Ratio_u1: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层刚度之比Ratio_u3:表示本层与上三层的平均层刚度之比---------------------------------------------------------------------------------------------------------------层号塔号X向层刚度Y向层刚度刚心坐标:X、Y X向偏心率Y向偏心率---------------------------------------------------------------------------------------------------------------4 1 0.1361E+07 0.1636E+07 51.92 -14.33 0.02 0.113 1 0.9378E+06 0.9106E+06 53.00 -13.21 0.05 0.282 1 0.1812E+07 0.1663E+07 46.97 -13.43 0.33 0.021 1 0.2843E+07 0.2570E+07 47.19 -13.69 0.28 0.00----------------------------------------------------------------------------------------------------------------层号塔号Ratio_d1:X、Y Ratio_u1:X、Y Ratio_u3:X、Y 薄弱层放大系数:X、Y----------------------------------------------------------------------------------------------------------------4 1 1.45 1.80 1.26 1.32 1.39 1.49 1.00 1.003 1 0.52 0.55 0.69 0.56 0.82 0.69 1.15 1.152 1 0.64 0.65 1.93 1.83 1.61 1.32 1.15 1.151 1 1.00 1.00 1.57 1.55 2.07 1.83 1.00 1.00PMSAP层刚度比和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可在工程名_TB.RPT(简单摘要)文件中查看。

如以下所示:7. 楼层刚度比X刚度比:本层X刚度比下层X刚度Y刚度比:本层Y刚度比下层Y刚度X刚度比1:本层X刚度比上层X刚度的70%和上三层X刚度平均值的80%中的大者Y刚度比1:本层Y刚度比上层Y刚度的70%和上三层Y刚度平均值的80%中的大者采用的楼层刚度比算法:剪弯刚度算法X刚度比Y刚度比X刚度比1 Y刚度比1 薄弱层调整系数楼层:1 刚度比: 1.00 1.00 0.03 0.04 1.15楼层:2 刚度比: 1.87 1.59 1.43 1.41 1.00楼层:3 刚度比: 1.00 1.01 9.53 5.37 1.00楼层:4 刚度比:0.15 0.25 1.58 1.39 1.002 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2.1 规范条文高规的4.4.3、5.1.14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