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袁仄
中国服装史 袁仄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00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远古服饰概览如果说山顶洞人的骨针史利用了自然,而纺轮和织机的发明,则表明人类开始能运用自然纤维,开启了布帛、服装时代的到来《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服装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服装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服装设计概论英文名称:学时: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选□专业限选□专业任选□公共必选□公共任选□其它必选前修课程:造型基础1、2 色彩基础1、2 形式基础1、2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先导课。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服装设计的概念,明确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学习体系,为进入专业学习打下较为系统地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一、服装基础知识1、服装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性质2、服装发展的基本脉络及社会功用3、了解服装的基本分类及形态特征二、服装造型设计1、服装设计的概念及其造型特征2、服装设计造型要素及形式美原理3、服装设计方法分析。
(包括设计条件、设计过程、设计思维)三、服装的流行和美学原理1、服装流行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服装美学的范畴及基本特征3、服装流行的原理和规律四、服装设计师职业与职业素质1、了解服装设计师的职业特点及基本素质2、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设计历程及风格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技能指导□作业点评□其它考核方式:□开卷□闭卷■作业论文□技能测试■其它作业与考核标准:完成一篇1500字左右的课程学习小结。
成绩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记分。
教材及参考书:教材:自编教材《服装设计概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教研室编《服装设计概论》刘晓刚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2008年1月第1版参考书:《服装学概论》李当歧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1998年7月第1版《服装设计学(第三版)》袁仄等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服装设计》杨永庆,张岸芬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服装效果表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服装效果表现英文名称:学时: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选□专业限选□专业任选□公共必选□公共任选□其它必选前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服装制图与工艺基础1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学习服装效果图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达到掌握多种工具、材料的表现技法,并获得多种服装设计表现效果的训练,能逐步熟练运用。
浅谈文学与服饰——读华梅的《中国服装史》

中寻找它足迹 ,通过考古挖掘 的文物、壁画等遗 留下来的实 时 女 子 的头 发 装饰 华 美 ,面 部 施 粉 ,唇 涂 胭 脂 。 物去求证,其中,最多的要算文学作品了。华梅的 《 中国服
是 女 子服 饰 ,是 中 国服 饰 史 中最 为精 彩 的 篇 章 ,冠服 丰 美 华 明月珠。湘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着装清丽脱俗,装饰
丽 ,妆饰之奇异纷繁 ,这与 当时 的民族大融合 , “ 丝绸 之 简洁诱人,为下文写其整个人 的美打下了很好 的基础,也是 路 ”的对外交流开放 ,封建经济的繁荣,统治者较为开明的 政治制度分不开。
二、服饰增添学的内涵
.
古 代的 贯 口衫 、深 衣 、襦裙 、铠 甲、背 子 、 比 甲的廓 形
完全能不假语言地叙述中国人 的生活、激情与前进的步伐 。
木 、 金 、 火 、 水 、土 , 反 映着 中 国人 的哲 学 意 识 。环 佩 叮 当, 不仅 是 美人 轻 衫 莲步 的侧 影 ,还 体现 帝 王 的神 威 ,更深 层 次地 体 现 中 国长 期 占统 治 地位 的观念 , 即 “ ” 的物化 和 礼
了上 衣下 裳 和上 下 相连 属 等 中 国 服饰 的 基本 形 制 , 并显 露 了 中国 图案 富 于 寓 意 、色 彩 有所 象 征 的 民族 传 统 文化 意识 。 无 衣 ,与 子 同 泽 ; 岂 日无 衣 , 与 子 同裳 ” ,这 里 点 出 衣 、 裳 、 内衣 ; 《 月 》篇 : “ 七 无衣 无 褐 ,何 以卒 岁 ” 、 “ 一之 日 貉 ,取 彼 狐 狸 , 为 公 子 裘 ” ,这 里 点 出 了衣 、褐 、 裘 ; 且 十 分 普遍 ,色 彩鲜 艳多 样 。
内蒙古大学考研复试参考书目

085201机械项目<专业学位)
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测试技术:《测试技术基础》,韩峰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1版.
085203仪器仪表项目<专业学位)
085236工业项目<专业学位)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程国全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电力系统自动化
①王葵、孙莹,电力系统自动化<第3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
②李先彬,电力系统自动化<第5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第二模块:
1.自动控制原理
①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5版),科学出版社,2007
2.电力电子技术
①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085213建筑与土木项目<专业学位)<--06道路桥梁方向)
125600项目管理<专业学位)
建筑项目经济与管理:《建筑项目经济与管理》,郑连庆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
009轻工与纺织学院
082103纺织化学与染整项目
染整工艺学:《纺织品染整工艺学》,范雪荣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第2版.
通信原理樊昌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六版或信号与系统郑君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或微机原理及应用郑学坚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版或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第四版任选一门
2018内蒙古大学考研复试参考书目
专业代码、名称
复试测试科目、参考书目
001机械学院
080200机械项目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传统文化拨打110访北京服装学院袁仄教授

袁老 师接
抢救 工 作
,
受 了 本 刊 记 者 的专访
。
北 京市 教 委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计 划 研 究 项
目
,
属 于 北 京 服 装 学 院 课 题 项 目研 究 组
记
。
者 : 项 目 的 研 究 对 象主 要 是 什 么 呢
:
?
袁仄
主 要 是 指 历 史 上 直 接 继 承 者 的服
袁仄
:
作
。
更 多商 业 资 本 的介 入
是这样的
,
重 要 的是 我 们 今 天 对 待 文 化 的 态 度
是的
,
,
我们 走 访 了瑞蚨
你 知道 要 培 养手 工 艺人 是 很 不 容易
的
,
传统 文 化作为 源 头给我们 的启发
我们对待传统缺乏 关怀
艺术又 缺乏 了解
。
,
。
祥
,
内联 升
,
盛锡 福 等服 装服 饰老
,
活 习 性 造 成 了 北 京 民 间服 饰 特 点
蓄 内敛 不 够
向前 迈 进 的也 不 够
。
,
有 北 方 对 御 寒 保 暖 功 能 的特 殊 需 要
其三
。
还 不 足 已 成 为 如 今 的 国服
记 么
失 了 很 多宝 贵 民族 财 富
的寻 找
,
我们 努 力
北 京经 历 近 三 千 年 的满 清 统 治
你可 以不 从 事
清 华美院黄能馥 教 授
家钟漫 天 先 生
,
,
鞋 类研 究专
亚
他 们对 技术 的掌握 程 度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书籍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书籍以下是 20 本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的书籍:
1.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2. 《中国服装史》-华梅
3. 《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史》-孙机
4.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周汛、高春明
5.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周锡保
6. 《中国古代服饰史》-袁杰英
7.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陈兆复
8. 《中国民族服饰》-戴平
9. 《中国历代服饰图典》-周汛、高春明
10. 《中国服装史纲》-黄能馥、陈娟娟
11.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楼慧珍
12. 《中国历代舆服制研究》-刘永华
13. 《中国传统服饰:抢救保护与创新》-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14. 《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常沙娜
15. 《中国历代服饰集萃》-高春明
16. 《中国古代服饰图典》-周锡保、杨若薇
17. 《中国古代服饰史》-沈从文
18.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朱和平
19.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韦荣慧
20. 《中国服饰文化》-张志春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形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考点一:走进中国服装历史★★1服装服装,俗称“衣裳”、“衣服”。
它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和造型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
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
2服装的整体特点中国服装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3服装的民族性特征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这些服饰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4服装的发展历程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衣冠王国”,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中可见中国服饰与文明同步。
(1)一千万年前,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
(2)几十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
(3)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已开始广泛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
比较原始的服装是无袖、无领、无裤的裙衣式。
(4)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
考点二: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
中国服装史读后感

中国服装史读后感中国服装史,就像是一部超级酷炫的时尚大片,只不过这个大片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每一个朝代都是一个独特的“时尚季”。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古代的衣服就是那种宽袍大袖,千篇一律的样子。
但读完才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
咱先说说先秦时期吧。
那时候的衣服就像是从神秘的祭祀仪式里走出来的一样。
特别是深衣,看着简单,其实是把天地乾坤都给穿在身上了。
上衣下裳连在一起,象征着天地相连,这哪是衣服啊,简直就是古人把哲学穿在了身上。
而且那时候的衣服颜色还有特殊含义呢,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穿的,感觉就像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色彩密码”,不同身份的人得对号入座,穿错了估计就像现代人穿错了礼服去参加婚礼一样尴尬。
到了汉朝,衣服就开始变得大气起来了。
曲裾深衣和直裾袍服就像是汉朝的“时尚双骄”。
曲裾那弯弯绕绕的线条,就像汉代人含蓄又深沉的性格,走起路来衣袂飘飘,感觉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人。
而且汉代的服饰图案也是超级精美,云纹、动物纹啥的,感觉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
这时候的衣服,已经不仅仅是遮羞保暖的东西了,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展示牌。
唐代可就不得了了,那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服装界的“时尚巅峰”。
唐代的服装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女性的衣服那叫一个开放啊,低胸襦裙都出来了,和之前朝代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色彩那叫一个鲜艳,红的像火,绿的像翠玉,感觉唐代人把彩虹的颜色都穿在了身上。
各种配饰也是琳琅满目,什么金钗、玉佩,走在路上估计是叮当乱响,就像自带背景音乐一样。
我都能想象出唐代的女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长安的大街上争奇斗艳的场景,那场面肯定比现代的时装周还热闹。
宋朝的服装呢,就像是从一首宋词里走出来的。
风格变得简约、淡雅了。
和唐代的华丽相比,宋代更像是一个低调的文艺青年。
衣服颜色也没那么浓烈了,大多是淡色为主。
而且宋代的衣服很注重实用性,看起来规规矩矩的,但却有一种别样的精致。
就像宋代的瓷器一样,虽然没有唐代那么绚烂,但却透着一种高雅的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00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远古服饰概览如果说山顶洞人的骨针史利用了自然,而纺轮和织机的发明,则表明人类开始能运用自然纤维,开启了布帛、服装时代的到来《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因此,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饰。
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
由此,揭开了中国服装。
史的序幕1:中华服饰文化史的发端:山顶洞人的骨针(旧石器的晚期)2: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
3:如果说山顶洞人的骨针史利用了自然,而纺轮和织机的发明,则表明人类开始能运用自然纤维,开启了布帛、服装时代的到来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5:四个纺织文化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夏商周服饰概览“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
系辞下》夏商周时期服饰的文化特点总论:1.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2.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具有明确的等级制特点。
3.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章服制度,明显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等级制的思想观念。
4.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
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夏朝服饰文化及其特点:首先,表现出明显的对天地崇拜的文化特点。
其次,服饰已初具水平,基本确立了最初的上衣下裳形制,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第三,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级为核心的冕服制度。
第四,服饰制作原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
商朝:(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
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
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二、先秦服饰及特点周朝01周朝(西周、东周):1:上衣下裳依然保留这样的服装形制,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3: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
特点:①交领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口大袖④领口和袖口有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服饰变革5: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西周男子服饰西周女子服饰冕服: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1: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2: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二、先秦服饰及特点周朝03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
褶即一种短袍。
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秦汉服饰概览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牛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乐府诗集》的一首《城中谣》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三、秦汉服饰及特点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重要影响,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
只有从汉代开始,中国的民族交流才开始大规模发展。
中国的服饰,包括服饰质料乃至图文,才更丰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内蕴和艺术精神。
概括起来,秦汉服饰的主要特点有:秦汉的文化背景:(1)秦统一了思想,改革了政治、经济、文字等,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及基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2)汉承秦后,多因其旧。
汉乃是形秦神楚。
汉代文化继承的是楚文化的精髓。
(3)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
道家的政治哲学迎合了汉初的政治需要。
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扶植儒家,使其成为正统。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三、秦汉服饰及特点秦代袍服袍服:右衽底坦,常露出内衣,大袖为多,袖口收紧三品以上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代男子:1:以袍为朝服,袍就是深衣制,为主要形制2:曲裾深衣多见于西汉,东汉多以直裾,但是曲裾深衣依然是正式礼服3:檐谕: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男女通用之服。
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作正式礼服。
东汉时,直裾取代曲裾成为礼服。
4:裤:汉时着裤,古代裤子无裆,只两只裤管,又称“胫衣”。
裨是短裤,由胫衣发展而来,两股之间以裆相连。
汉女着裆裈,曰“穷裤”,上达于股,而且将裤身拉长,上连于腰。
直裾曲裾汉代女服1: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妇女1:襦裙。
襦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
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
其Array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2:袿衣,一种长襦,类似于诸于,以缯为缘饰。
是汉衣冠中古老的服制,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是模仿玄鸟燕尾所制。
汉代妇女3:舞女大袖衣:衣袖宽博,内有伸缩自如的“水袖”,下为打褶裙,内着阔边大口裤。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丝绸之路的作用系影响(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陆路文化、经济交流通道的泛称。
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后逐 渐退出历史舞台。
(2)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一起。
(3)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4)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更新和发展。
(5)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
(6)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
(7)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三、秦汉服饰及特点西汉素纱禅衣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览“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四、魏晋南北朝服饰及特点总论1: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2:“人的觉醒”-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3:人和人格本身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
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辩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
3: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和佛教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风格。
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
褒衣博带、宽衫大袖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4:魏晋的艺术风格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颓废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成为当时历史前进的音响。
5:有两种形制:一承接汉制,一是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6: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
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
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
1:衫子:秦汉袍有个收紧的袖口,魏晋无需施袪,敞口,素雅居多2:裤褶:上衣为短身大袖或小袖,圆领对襟,衣长不过膝,加沿;下衣喇叭裤,膝弯处长带系扎。
3:裲裆: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齐梁间。
一般为前后两片,其一挡胸,其一挡背,比半臂短小,肩部用皮制搭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
一直沿用到唐宋,男女皆服。
1:深衣制:依然有穿,和秦汉大不同,下摆加饰物(上宽下窄如三角),走起来如燕飞舞2:襦裙为主:上衣短小,下裙宽大,左袵交领3:晋代出现帔,是始于晋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