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案例 屏风 大型作品
《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案例

一
、
潍坊市杨家埠风筝手艺产业
杨 家埠潍 坊 市寒 亭 区 的一 个 自然村 ,是 历 史上 因经 营
历 史上 ,杨 家埠 风筝 有 作坊 生 产 和农 户 生产 两 种组 织 形式 。 目前 ,杨 家埠风筝产 业的生 产组织形 式仍延续 传统 , 其 中以作坊生产 占大多数 。小型作 坊主要生产 单一 品类 的传
调 研 过 程 以及 讲 也 注 、更 深 入 地 关
、
手 艺 农 村
山东农 村 文 化 产 业调 研
案例
赵
生 文
屹 荣
新 田
源 付 德 雷
, 山 村 农
主 化 综 村 东 文
持 产 合 文 农 化 山 业 运 化 村 产
东 调 用 产 文 业
天津风筝 、南通 风筝 被并称 为我 国四大风筝 ,杨家埠是潍坊
风筝的主要 生产地 ,盛时杨 家埠风筝 占潍 坊风筝 市场总量 的
9 % 。在潍 坊一带 ,清明节 有踏青放 风筝的 习俗 ,风筝被 赋 5 予驱灾纳祥 的寓意 。杨家埠 风筝 因好 看、肯起 、便宜而 成为
农 研 文 业 化 发 村 献 发 产 展 产 目 物 题 调 的 文 , 展 业 题 化 项 实 问 研 问 及
4 I 豫计麓求 l l】l l总第六十七期 2l【 c I_ c
虎上将、金陵十二钗、一百单 八将等传统题材.五十六个民 族 、 福娃 等 新 题材 根据客户要求定做
传统昆虫、禽鸟类题材
年起 ,全面开 展了对 山东省手艺产 业系统 的研 究 。在广 泛调 美 题 统 强调放 飞功能 。历 史上杨 家埠年 画与风筝 作坊 不分 家 ,春天 术 进 手 上 ,重点选 取 山东潍坊 、临 沂 、菏 泽3 研 的基础 个地 市 的杨
屏风艺术及美学意义探究

艺术及美学意义探究屏风作为中国一种传统家具,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与礼仪制度的典范,是工艺美的典型代表。
屏风出现在家具中,集结了功能美,不但能够分隔空间,还牵涉到人们健康养生,不仅能够完成艺术家艺术理想,还能够彰显出拥有者的理念。
因此,探究屏风艺术具有现实价值。
分析了屏风的艺术及美学意义,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屏风;艺术;美学意义如今国内对屏风研究大多停留在一种家具或者家居用品。
大多是从历史文化、材质材料、发展形势等各种角度研究,或者对屏风各时期发展状况进行总结。
但是屏风并不只有这几个方面的意义,在社会风俗或者人文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
因此,本文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深度解析屏风的艺术以及美学意义。
一、屏风艺术屏风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当然各个方面也有其不同特征,本文就是针对屏风艺术的生成进行探讨。
1 .在家具形式下的屏风。
从古典家具来看,屏风一个重头戏,不但如此,在制作手工艺和绘画相结合典范中,屏风更是重要代表。
可以说屏风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器具,不因是因它具有实用性,而且它是文化性、装饰性及身份性的象征。
比如人们所处场所中,比较开阔的场地,还是居家生活,均能够看到屏风的身影。
例如酒店大堂中,常常能够看到各种形制的屏风,摆放在大门之后,并和大门保持一定距离,为开阔的空间添加别样景致;会议室和办公楼,包含各种楼层间歇处,常常摆放镜屏,便于人们整理衣冠;而在人们生活中,常常将屏风摆放在门口与较大卧室中,从而实现了功能性与审美性二者结合的完整特征。
作为一种器具,屏风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古代将屏风视为室内用来挡风或者遮挡的陈设。
虽然历史在不断发展,屏风的形式也在不断更迭,但是屏风的价值及功能并没因历史交替而被中断,反之屏风在不断进步且衍生出更多的情境和寓意,在此基础上引发出许多让人痴迷的画面。
从空间来看,屏风具有分隔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定范围的私密空间,让人们心里产生出一种“安全地带”;而屏风的时代背景,其文化性使它具有象征性功能,暗示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及时代背景;而屏风的艺术性,体现出欣赏者的良好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山水屏风

“屏风既是一个物件又是一种绘画媒介”[1]。
当屏风作为物件时,它就存有一种分化画面空间的意味,它将画面情节铺陈展开,使每个画面既有特定的情节场所,又有内在联系,各个场景所组成的时间性叙事情节让画面布局风起云涌、环环相扣;当屏风作为一种绘画媒介时,画屏上的绘画图像,就成为“画中画”,其中的画面内容有时会给予某种隐喻性的意趣在里面。
正是由于有着“组织绘画空间,建构时间性叙事情节,述说某种政治或传达某种社会信息,以及能起到引导观者的看画动作和视线的游移”[2]等作用,屏风画像才成为许多画家惯常使用的一种绘画手段。
一、画屏的解读传为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宋摹本),画卷中出现三幅床上画屏,还有作为分隔画面空间的两张单扇座屏和一组三扇的大型屏风。
也正由于这幅画是绢本画卷,观阅时是呈一种手卷式的打开方式,这造就观者视线发生游移,理解图像时可使用多视角来观看。
这是因为“在视线的游移中,前一个视点不仅可作为后一个视点的理解背景,而后一个视点也可以验证前一个视点的理解”[3]。
“设计主要是一种视觉语言……用形状来让我们产生兴趣或者知晓物品的功能。
但其实设计不止于此:它会用到所有的感官……”[4]而屏风作为设计产品,它具备产品设计美学的四个方面:一是功能之美,“屏者,障也”,指屏风摆放在室内能够起到挡风、分隔空间、窥避视线、引导人流、点缀环境等作用;二是材料之美,屏风最早为帝王使用,以木为框,糊以绛帛,上画有“斧”纹,象征着一种帝王的仪仗;三是技术之美,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屏风材质不但有木质上漆,还衍生了一些石质屏架、玉质屏架,架座上偶有雕刻纹样点缀其中,到了汉代,纸张发明后,人们会在纸上画有各式的人物、花鸟异兽等题材装裱在屏架上;四是形式之美,屏风画的绘画题材有暗含劝诫警世的人物画、栩栩如生的花鸟画、波澜壮阔的山水画、饱含诗意的书屏,也有洁白无暇的素屏,形式多样,寓意万千。
(一)屏风的建构空间对《韩熙载夜宴图》卷中的屏风,南希·白玲安曾评价到:“用屏风来分隔不同环境非常聪明,既是生活品,又非常自然地告诉你,另外的场面开始了。
高文安案例分析及设计手法分析

巧于改善空间
高文安的另一天赋是善用空间的巧思。他相信室内设计的宗旨是创造舒适的安乐窝, 任何隔间,经他略为调配修改,都会变得既美观又实用;本来狭小的房间,经他改动 一番,便会感觉宽敞起来。他甚至会根据居者的喜好而添置装饰,给客人窝心的感觉。 高氏认为客人的想法及感觉是创作的根源,因此开始时他会细心聆听客人的需要及期 望,经深思熟虑才动笔设计。这便是他的成功之道。
墙面采用木板饰面,照应主 题
浅粉色瓷砖
深褐色的楼梯使“中国味” 更加浓郁。
随处可见的用暖色调, 以深色系列为主。
极具特色的天花装饰
香港南湾御园
(多套)
整体上采用暖黄色调,温馨 典雅。
黑玻璃的巧妙运用为整体空 间增添了不少亮点。
“亚洲风情”,这里头不 但有中国的东西,也有印 度的、尼泊尔、马来西亚 的、泰国的东西,利用这 些地方的极具文化特色的 摆设、家具加以点缀,常 会带来惊喜。比如在丽江 掬水别墅的样版房中摆了 两个捉鱼用的竹箩,这就 是他特意飞到马来西亚选 购的。每做一个设计,都 会亲自到各地挑选自己认 为合适的饰品。
五、设计风格
珍视传统文化 高氏的设计揉合中西文化,将中国文化渗入室内环境中,加上西方的科技及舒适特质, 拼凑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设计作品。高文安并不太提倡走在潮流尖端的设计,而会在设 计中运用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起码要有一些摆件是传统的东西。他对于古文化的热 情,原因是古代建筑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失色,甚至没有地域的限制。古旧并不等于老 土,传统的东西反而是越陈旧越淳厚的,越能引起思考的。很多时他提倡一种
七、案例欣赏
案例分析
半岛酒店嘉麟楼
整体上采用了深褐色和米白 色,干净纯粹却显稳重;在 设计上大走“中国风”,整 个空间显得古典端庄。
屏风在景观中的应用

在景观中的应用一、传统屏风的种类、性质、作用(一)移动性(可动、固定)1 .座屏座屏指有底座而不能折叠的屏风。
按插屏数分为独扇(插屏式)、三扇(山字式)和五扇等。
中国古代常用它作为主要座位后的屏障,借以显示其高贵和尊严。
后来人多设在室内的入口处,尤其是室内空间较大的建筑物内,集实用性与欣赏性与一体。
2 .床屏历史久远的床屏泛指床或塌边的屏风。
床榻有别主要指在长度上,床可容一人,多为睡眠之用,塌比较矮并且狭长,一般为坐具,也可用于小憩。
3 .枕屏枕屏专指固定使用在床榻上的矮屏风形式。
枕屏高为一尺二寸约四十厘米,围绕床或塌的三面,上面有绘画或装饰。
夏天的时候,床上张着蚊帐,可防蚊虫,凉风袭来,屏风可略挡凉气以免风寒,又得通风,身体的感觉非常舒爽。
4 .砚屏砚屏是与砚一起陈设在桌案上的小屏风,它原始的实用功能仍不离屏风的字面意义,为防止砚台中的墨受到风吹而太快干掉。
5 .插屏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大小各异,大的约有3米高,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其高度,小的只有20厘米。
插屏早期是固定的,不能拆分,到明清以后变得可以分体,便于使用。
6 .挂屏挂屏指贴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镶嵌在镜框里供悬挂的屏条。
清初出现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屏,八扇一组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
4.围屏围屏是可以折叠的屏风。
一般有四、六、八、十二片单扇配置连成。
因无屏座,放置时分折曲成锯齿形,故别名“折屏”。
8 .厅事屏风厅堂以及庭院、楼阁等相对公共的空间中,只向有限的个人交际圈开放。
在这“半私人化”空间中,屏风的书写往往带有情感的抒发和交流的双重目的。
9 .固定屏风中国最早的四合院的正门前后,分别有两堵墙,前面的叫米崽(音浮思,又名复思,取反复思量之意,泛称照壁或影壁)是古代设在外面的屏风将大门入口隐藏在其后,以阻挡作为开始,以提醒进出的人整理衣衫、收拾心情、恭敬肃穆、端正态度。
中国古典园林隔景手法举例

中国古典园林隔景手法举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其建造和设计都注重隔景手法的运用,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安排,使园林内的景色和景点相互隔离,形成独立的景观空间。
下面我将举例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隔景手法。
1. 屏风隔景:屏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隔断物,园林中也常用屏风作为隔景手法。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中,园内的景点和景色通过屏风的设置,形成了独立的空间,增加了游览的乐趣。
2. 栏杆隔景:栏杆是园林中常用的装饰物,同时也常用来隔断不同景点。
比如北京的颐和园中,园内的湖泊和山水景观通过栏杆的设置,形成了独立的空间,使游客能够一览美景。
3. 亭台隔景:亭台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它们常用来隔断不同景点。
比如苏州的留园中,园内的亭台通过布局和建筑形式的设置,形成了独立的空间,使游客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4. 窗户隔景:在园林中,窗户也常用来隔断不同景点。
比如杭州的西湖中,园内的窗户通过布局和窗格的设置,形成了独立的空间,使游客能够透过窗户欣赏到美景。
5. 路径隔景:园林中的路径也是常用的隔景手法之一。
比如苏州的狮子林中,园内的路径通过曲折的设计和植物的遮挡,形成了独立的空间,使游客能够按照设计好的路径欣赏园林景色。
6. 花墙隔景:花墙是园林中常见的隔断物,通过花墙的设置,可以将不同的景点和景色隔开。
比如北京的故宫中,园内的花墙通过花卉的种植和布局,形成了独立的空间,使游客能够欣赏到不同的美景。
7. 水池隔景:水池是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通过水池的设置,可以将不同的景点和景色隔开。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中,园内的水池通过水的流动和布局,形成了独立的空间,使游客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水景。
8. 假山隔景:假山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通过假山的设置,可以将不同的景点和景色隔开。
比如苏州的留园中,园内的假山通过布局和形态的设置,形成了独立的空间,使游客能够欣赏到不同的山水景观。
9. 围墙隔景:围墙是园林中常用的隔断物,通过围墙的设置,可以将不同的景点和景色隔开。
第五节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三、平面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背包产品设计,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 换,需要观察视角的思维转变,以便立体造 型的产品良好呈现。
思考与练习:
1)构成及平面构成 的概念是什么?
2)设计点、线、面构成作 品及综合构成作品各一张, 手法不限,尺寸:20×20㎝。
3)分别以“变化与统一”、 “对称与均衡”、“对比与 调和”、“节奏和韵律”为 主题完成构成练习各一张。 尺寸:20×20㎝。
平面构成
第五节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第五节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单元简介
知识点: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 的应用、平面构成在建筑设计、室内设 计中的应用、平面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 运用。
简介
一、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和视觉传达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一种艺术形式,平 面构成注重视觉传达,在视觉传达中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实 用价值,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平面构成对具体的平面设计 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它启发设计的创新思维,从审美的 角度对平面的结构、布局、形态的变化以及形态的组合等 形式因素进行抽象的、创造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设计。如德 国运动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adidas)三叶草的标志设计, 利用象征性的三条纹和三叶草透叠设计,洋溢着新鲜活力 和时尚的气息。
一、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疯狂伏特加的广告更是引人注目,图形与背景黑白相间,利用变换色块 的规律,特异构成的方法,仿佛伏特加的身影隐藏于画面当中(如利用密集关系可以形成一个有规律的符号(如图)。
二、平面构成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4)制作重复构成、近似构成、 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特异构 成、对比构成、密集构成、矛 盾空间、肌理构成作业各一张。 尺寸:20×20㎝。
看见·戏石屏风

看见·戏石屏风作者:柚子来源:《设计》2015年第02期“看见·戏石屏风”是【看见造物】特别定制的限量版产品,是雕塑家、建筑师、设计师卢志荣( CHI WING LO)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去年10月的“世界手工艺大会”上从来自5大洲40多个国家11大类的871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的近百位国际评委评为唯一特等奖,也是此次评选的最高奖项。
“看见·戏石屏风”为了重新呈现其轻透,半透明的丝绸置于圆形不锈钢框间,底部有弧形装置,使圆形屏风可以自由滚动,前后两片在光影与透明之间生动呼应。
丰富的色彩图层和不同的颜色密度在透明的丝上充分发挥。
有时清晰可见,有时两两相容,在精致与优美中,传达了丝的另一种愉悦。
“看见·戏石屏风”在中国当代新造物运动正在兴起的今天,业已作为中国民族手工艺与当代设计的重要代表之作,在2014米兰三年展中获得国际赞誉,其开创性的思路已为业界效仿参考。
卢志荣是意大利当代设计国及国际设计界推崇的华裔设计师,这款绝妙的屏风设计由来起始于一席江南蟹宴:2013年盛夏,音乐家、联合国亲善大使朱哲琴在“看见造物——中国创造寻访之旅”的旅途中,邀请旅居希腊的著名建筑师、雕塑家、设计师卢志荣一同前往江南,寻访当地传统手工艺的能工巧匠,为屏风设计做调研。
设计师卢志荣香港长大、加拿大求学、常年生活在希腊,对中国民间手工艺,他并不算了解。
但作为一个家居设计师,他对空间有自己的见解,也因此收到了来自艺术总监朱哲琴的半命题作文:设计一面屏风。
在朱哲琴看来,屏风是完全原汁原味的中式物件,它同时具备实用性与装饰性,在“透”与“不透”间将中式家居空间进行分割,在西方甚至找不到类似功用的物品。
江南之旅给一直生活在西方文化包围下的卢志荣无穷的灵感。
他来到苏州,第一次见到了制绡、苏绣和丝印的整个过程,尤其惊叹于“绣娘”的巧夺天工。
苏州双面绣在方寸间做文章,在薄如蝉翼的绡面上分别能在两面同时绣出不同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