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之心

合集下载

感恩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与责任感

感恩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与责任感

感恩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与责任感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与责任感。

感恩与责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两种品质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感恩的意义,教育中培养感恩之心与责任感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方法。

一、感恩的意义感恩,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帮助和付出心存感激,以及对生活中所得到的一切保持谦虚和感激之情。

感恩之心能够使人更加积极向上,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同时,感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能够促使人关注他人需求,从而建立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二、教育中培养感恩之心与责任感的重要性1.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感恩之心与责任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以及父母、老师、朋友给予的帮助与付出,从而更加珍惜和感激身边的一切。

2.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感恩与责任感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通过感恩,学生能够更加关心他人,增强互助意识,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推动社会进步感恩与责任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学生具备感恩与责任感,他们会思考如何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中培养感恩之心与责任感的方法1.树立榜样教师及家长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他们的言行举止应体现出感恩与责任感,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2.培养社会责任感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日、感恩主题班会等,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感恩之事,增强对他人帮助的认知和感激之情。

4.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感恩之心与责任感最重要的场所。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教育他们如何关心他人,从小事做起,学会感激父母、老师和朋友的付出。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是一种美德,是我们应该培养和传递给下一代的重要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往往与过多的物质和消费主义观念接触,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因此,对于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孩子的幸福感: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当孩子学会感恩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所得和价值,从而培养出正面的情绪和幸福感。

感恩使孩子能够更好地珍惜所拥有的,并满足于现状,从而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2. 提高孩子的自尊心:通过感恩教育,孩子们会学会欣赏和感激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他们会明白到自己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和社会息息相关的。

这种意识能够提高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和坚定。

3.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感恩教育使孩子更加关注他人,从而培养出责任心。

当孩子懂得感谢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时,他们也会产生一种责任感,觉得有义务帮助和回报他人。

这种责任心将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4. 塑造孩子的良好品格:感恩教育能够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

感恩不仅仅是对于他人的感激之情,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和品质。

通过感恩教育,孩子们能够培养出宽容、友善、关爱和理解他人的品格,使他们成为有担当和善良的人。

二、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方法1. 以身作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

通过我们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向孩子展示什么是感恩。

我们可以主动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感恩。

2. 给予孩子鼓励和认可:当孩子对于别人的帮助表达出感激之情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和鼓励,让他们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3. 通过故事和绘本教育: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感恩的故事,或是阅读一些相关的绘本,通过这些有趣的方式,使孩子理解感恩的含义和重要性。

4. 参与公益活动: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目的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目的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目的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树立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并把感恩融入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是营造班级氛围,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的一个重要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目的,以及如何进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与方法。

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目的1.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他人付出和恩惠的感激之情。

通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懂得感恩并表达感激之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2.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对于他人的帮助和付出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珍惜他人的帮助和付出,学会感恩回报。

3.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发现他人的美好,感悟生活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如何进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1.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1)感恩教育的背景介绍可以通过介绍感恩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兴趣,并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感恩教育的故事分享可以通过分享一些感人的感恩故事,引导学生感悟感恩之美,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激励学生向善、感恩。

(3)感恩教育的自我反思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存在感恩之心,是否懂得感恩回报,如何更好地培养感恩之心。

(4)感恩教育的互动游戏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来体验感恩的快乐,培养感恩的习惯,加深对感恩的理解。

(5)感恩教育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在班会上表达对家长、老师、同学和朋友的感恩之情,让学生学会用言行来表达感恩,懂得感恩之美。

2.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方法(1)互动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班会的策划和组织,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兴趣。

教案分享:培养孩子做人感恩之心

教案分享:培养孩子做人感恩之心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培养孩子做人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和人文素质,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心怀感恩,走出发愁、发火、发脾气的困境,才能心态平和,愉快生活。

如何培养孩子做人感恩之心呢?这里分享几点教案:一、身教为先,做出榜样孩子天性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身体力行,做出一个榜样,多从自己身上下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寻找感恩的源头,让孩子看到、模仿感恩的行为。

比如,感谢孩子为自己做的小事,感谢他们的存在与陪伴。

二、多与孩子沟通,让感恩成为习惯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更需要家长与孩子多沟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氛围和家长引导意义重大。

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讨论,感谢和受感谢的事情,让孩子在生活中更加体会感恩,形成习惯。

三、引导孩子善待他人,更加理解和关爱别人一个人的眼光越宽、越远,心境就越开阔、越平和。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推动他们向德善、向光明发展,做一个懂得感恩、善待周围人、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四、多引导孩子体会家庭的生活和亲情家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亲情是孩子感受到的最温暖的力量。

通过引导孩子感受家庭生活的细节和温馨,让孩子在亲情渗透的生活中,更加懂得感恩,更加懂得珍惜。

五、用心观察孩子的反应,及时引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时刻用心观察孩子的反应。

如果孩子在认错或做错事情后,展现出真正的悔过和改正,家长就要及时引导,让孩子更加珍视自己的行为及家人的关爱,懂得感恩。

六、积极促进孩子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体验除了家庭,孩子还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从而体会更多的生活,懂得更多的感恩。

因此,家长既要引导孩子社交,也要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社会实践体验,从而更贴近、更理解社会,更懂得感恩。

培养孩子做人感恩之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家长们要从自己身上下手,做好引导孩子感恩的工作,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感恩,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他人恩情的体现,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以实施的方法。

一、感恩之心的重要性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感恩之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收到许多他人的帮助和关爱,只有懂得感恩,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被爱和关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其次,感恩之心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

感恩能够让人产生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的谦虚、宽容、友善等良好品质。

这些品质将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感恩之心能够促使学生回报社会。

只有学会感恩,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回报社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公益活动。

这样,学生将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方法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感恩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将感恩的思想与知识传授给学生。

通过教学、讲座、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感恩的意义,学习感恩的方式和方法。

2. 创建感恩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感恩主题的活动,如感恩日、感恩礼仪大赛等,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宣传校园内外的感恩事迹,鼓励学生模仿,传递和分享感恩的情感。

3. 亲身体验感恩的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福利机构、贫困地区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他人的困境和需要帮助的人群。

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恩的内涵,并主动行动起来。

4. 家校合作:学校可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家校互动活动,向家长普及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家长教育孩子具备感恩之心。

感恩节的家庭教育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爱与感恩之心

感恩节的家庭教育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爱与感恩之心

感恩节的家庭教育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爱与感恩之心感恩节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爱与感恩之心感恩节是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旨在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并感谢一切值得感激的事物。

对于家庭来说,感恩节是一个绝佳的时刻,让家长们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感恩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来培养孩子的爱与感恩之心。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父母应该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感恩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道德素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技能。

感恩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明白自己的幸福来自于他人的付出。

通过感恩教育,孩子将懂得珍惜家庭、朋友以及社会的支持,学会感谢给予帮助的人,并用积极的态度回报社会。

二、感恩节的教育意义感恩节是一个传统节日,通过庆祝这个节日,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

在这一天,家人齐聚一堂,共同享受美食,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1. 观看感恩主题的节目或电影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关于感恩主题的节目或电影,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头脑特工队》等,通过故事的展示,让孩子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2. 参与感恩义工活动感恩节是一个向他人伸出援手的良机。

作为家长,可以组织孩子参与感恩义工活动,比如参观养老院、帮助社区清洁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3. 制作感恩手工艺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感恩手工艺品,比如感恩卡片、感恩手链等。

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和他们聊天,谈论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这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赠送感恩礼物家长可以带领孩子选择和制作感恩礼物,赠予亲朋好友。

礼物可以是简单而有心意的,通过赠送礼物传递感恩之情,让孩子认识到感恩不仅是口头的表达,更是通过行动来展示。

三、家庭日常感恩教育的方法感恩教育不仅仅在感恩节这一天进行,家庭日常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爱与感恩之心。

加强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加强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和品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社会。

在此,我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加强感恩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

感恩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感恩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学会感恩,会使学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从而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

3. 感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通过感恩教育,学生能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 感恩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全社会普及感恩教育,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1. 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石。

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引导他们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2. 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要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

教师要以身作则,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3. 社会实践是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社会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感恩的重要性。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慰问、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4. 媒体宣传是感恩教育的有力手段。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感恩教育的理念和成果,提高全社会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5. 强化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将感恩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

三、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践体会1. 感恩教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感恩的点滴,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等。

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优秀教师

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优秀教师

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优秀教师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优秀教师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素养,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从小树立感恩意识,明白自己的成长与他人的帮助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实例展示优秀教师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一、营造感恩氛围的重要性优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积极营造感恩氛围,让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感恩行为中体验到感恩的力量。

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表达对学生的感谢之情,不仅是感谢他们的努力学习,还可以感谢他们的一些小小举动。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人表达感激之情,如写感谢信、说一声谢谢等。

只有在感恩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通过故事教育感恩故事是教育中一种非常有力的方式,优秀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感恩之心。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位孤贫的乡村教师默默付出,却坚持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和帮助,并理解到自己的成长不仅依靠个人努力,更离不开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三、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感恩之情优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福利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生活状况,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帮助。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他人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进而培养起感恩之心。

四、培养自助与他助并重的精神感恩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更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助与他助并重的精神。

优秀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自我奋斗和努力,因为只有付出才能获得更多,这样才能更好地回报他人。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之心
一天早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突然接到了一位我们班学生苏劲松家长的电话,电话那头是苏劲松妈妈,她焦急地说道:“聂老师,苏劲松近段时间经常问我们要钱,昨晚放学后回来得很晚,我询问了几句,他就发火了,他爸爸批评了他,他就说‘我不想做你们的儿子了,什么事都要管’。

然后,饭不吃就跑进房间去了。

我耐心地教育他,说我们这是关心他,让他能体会到我们的用心,但他无动于衷。

您说,我该怎么办他呀?……。

”我听了,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

苏劲松同学的这种表现折射出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却不会向家人付出自己的爱。

我想:我们的孩子缺失感恩之心啊!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要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别人。

那什么是感恩教育呢?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是知恩、报恩。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小学生实施的知恩和报恩的人文教育。

那我们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强抓感恩意识的培养,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1、营造感恩文化的氛围,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通过结合“感恩”主题,安排老师和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学楼的标语、图片、文化墙板报,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2、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班主任要抓好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践行,让孩子懂得守纪律,讲礼仪,乐助人,会分享。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适时组织相关活动,营造“感恩”的教育氛围,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1、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书籍,搜集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

在班会课上,朗读背诵,交流感受。

2、搜集有关“感恩”的故事,举办故事会。

既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受真情,得到启发,又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3、搜集关于“感恩”的歌曲、诗歌、图片,制作“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主题手抄报。

常听感恩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父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陶冶情操;常背《弟子规》、《三字经》,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4、把感恩的心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在感恩自然方面,可开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活动;在感恩祖国方面,可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演讲活动;在感恩社会方面,可以开展“我是三好少年”的助人活动等。

5、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上课老师很辛苦,我们要认真听讲,就是感谢老师;同学打扫卫生不容易,不能乱扔纸屑,就是感谢同学;别人送给自己礼物,无论大小多少,都要感谢并珍惜,让孩子学会极其平常而又重要的礼貌用语——“谢谢”。

平时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生活中多帮助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6、利用特殊日子,开展感恩活动。

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

如:在“三八”妇女节或母亲节这一天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可以布置孩子送给妈妈一份礼物,给妈妈做一件事或给妈妈写一封表示感谢的信回报妈妈爱;在父亲节,让孩子给爸爸说几句感谢的话语或为爸爸做一件事,表达对爸爸的爱;在教师节这一天开展“感恩老师”活动,可以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也可以寄一张贺卡,给老师送上祝福;在国庆节,让孩子观看一些关于祖国历史的电视电影,感受祖国的伟大,感恩生活的美好……
三、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结合学科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尤其是结合语文课中感恩教育的元素,自然地引入感恩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回报父母的爱;通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通过教学《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左公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让学生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从《画杨桃》、《萧山杨梅》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莲叶青青》等课文感受他人之恩……
四、做好榜样示范的表率,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还必须从师长处耳濡目染、感受效仿。

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身的言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当学生或其他人帮助了自己,要真心实意地表示感谢;当学生获得进步是,要送上诚挚的祝福;当学生表现突出是,要毫不吝惜地鼓励赞扬;当学生遇到困难,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帮助……无论何时何地,给学生传递的都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得正能量。

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中就会多感恩,少埋怨。

五、加强家校的联系互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校的通力合作才更有成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引导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学校与家长做好联系沟通,如通过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途径,让家长与学校齐抓共管,从生活小事、小节上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父母不能因为疼爱孩子而
一味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

父母在家也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此外,家长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知恩图报的榜样。

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事着眼,从身边入手,老师和父母更是责无旁贷。

希望通过感恩教育,让小学生感受到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使学生懂得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

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